C大调卡农属于几级:苏州三贤?——何似姑苏诗太守,吟诗相继有三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2:19:58

有句话“苏州刺史例能诗”,因为唐朝的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做过苏州刺史,这三人不但是诗人,还是大诗人。这三位在苏州都留下不错的口碑和诗篇。仔细研究一下这苏州三贤,还真有点意思。

韦应物在唐德宗贞元四年起任苏州刺史三年,被称作了“韦苏州”。据说韦苏州是游侠儿出身,后折节读书,能写出“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诗句,其胸怀还比起现在苏州的州府、道台们,谁更应该羞愧呢。韦应物在他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的最后四句: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疆。把个苏州大大吹嘘一番,苏州不仅对国家的财赋有大贡献,而且文化建设得也好。其实,当时的苏州群彦还算不上辉煌,当时苏州本地的群彦杰出的并不多,在灿若群星的诗人的国度,真正苏州籍的只有张籍,韦苏州所谓的群彦汪洋不知从何谈起。不过当时的苏州大大的出名,不仅是经济发达(鱼米之乡,对中央政府上交的多),还有城内遍布寺庙,百姓乐善好施,慕名到苏州游学的诗人很多。当时,苏州有十万人家,江南第一雄州。安史之乱后,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唐史上说:粳米来东吴,大概说苏州作为江南粮仓的事实。

不过,韦苏州晚景凄凉,从苏州刺史罢职后,没有搜刮十万雪花银,也没有衣锦还乡,只有疾病缠身和孑孓一身,寄居在苏州永定寺,未几身故(苏州有个永定寺弄,在景德路上,可能此地就是永定寺遗址,已不存)。在永定寺,韦应物穷困潦倒,有一首《寓居永定精舍》记述了韦苏州最后的岁月:“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精。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家贫无物,老来多病,思念故乡,种两亩薄田,以教书为生。这个年轻时的纨绔子弟、享誉海内的大诗人就这样黯然离开了人世。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既然韦应物在苏州口碑如此好,既体恤民情,又雅怀乡土,为何去官后,寄居苏州城破庙内,孤苦凄凉,不得善终呢?他的那些群彦汪洋到哪里去了呢,在江南第一富庶地,韦苏州的归宿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