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灵序曲钢琴简谱双手:苏州诗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6:30:41

苏州是我见过的最柔婉的地方。没有粗犷豪放的金陵王气,没有苏北平川的无垠旷达,只在优雅中透出素素的古典诗意与情致。因为柔婉,所以苏州容纳了延绵纷繁的历史和委婉凄清的人物,她的每一块土地都印着前人的足迹,每一滴水珠都蕴藏着韵味深长的诗歌的乐章。

古代苏州,政坛上尤显文人的重量。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船女吴歌的梦里水乡映着大唐烟尘中韦应物的身影。

韦应物于公元788年秋天,就任苏州太守。当他登上城西北的重玄寺阁时,情不自禁地放歌抒怀:“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他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地方官,在治吴三年间,不但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广交文人学士,深得民心。

正当韦应物在苏州与文士们酬唱雅集之际,一位旅居苏州、不到二十岁的少年,对前辈的风流雅韵不胜仰慕,暗暗地对自己说,将来能在苏州任一个太守,也就心满意足了。这位少年就是白居易。他是在公元825年任苏州太守的。

白居易上任后勤政爱民,修筑河堤,一条七里长的山塘河堤至今仍被称为“白堤”。在这里,白居易写下了“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千古佳句。也在这里,白居易骑马跌伤了腰脚,又患有严重眼疾,苏州实在居不易。大诗人只好辞官回洛阳。于是,公元831年的冬天,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又受命担任苏州太守。赴任前,刘禹锡特去洛阳看望白居易,两人盘桓了半个月才依依惜别。当刘禹锡抵达苏州时正逢水灾之后,多情的诗人这时断然从仓中拨出十二万石大米按户分给饥民,并宣布免除赋税徭役,从而安定人心,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为此,朝廷赐给他紫金鱼袋作为奖赏。当他调任汝州太守时,苏州的官员居民都前来送行。大诗人动情地吟出了“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的诗句。

三个诗太守白居易只是年轻时见过韦应物,而刘禹锡根本就没见到,只因都是苏州太守,都是诗人,就先后联系起来了。三个著名诗人同在一个地方为官,这不仅是苏州历史上的一件盛事,而且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一段佳话。因此,苏州人民就建造“三贤堂”来寄托他们的缅怀之情。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正当中了第一名解元后春风得意地准备进京参加会试时,却因别人贿赂的事牵连入狱。后来虽然被救,但他从此耻不为官。毁与誉是紧紧相连的,毁之愈烈,誉之愈远。唐寅的名声由小说戏曲毁之,而名气也因此广传四海。

比唐寅更有文人儒雅风度的宋代才子苏东坡,在古城苏州小镇也留下了足迹。明月高悬的秋夜,弹琴的人在水上,听琴的人在马上,弹琴的和听琴的相遇在一条船上。小舟系在桥头,像一桩柔肠百结的心事。苏轼端着酒杯,凝视美人。美人腰间的玉佩随着拨琴的手指的移动,发出细碎地撞击声,丁丁当当,若雨打芭蕉。那斜挽珠钗银钿的乌髻和内遮外露的纱裙,遮遮掩掩,无不倾诉着女人柔美、温婉的心事。就像那丝竹的《阳关三叠》,该萧则萧,该琴则琴,偶尔一声碰铃,恰到好处,便有摄人心魂的魅力和意味。女人的万种风情,也就在清爽的秋夜淋漓尽致地绽放出了令苏轼心动的华彩篇章。于是,苏州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了。

晚风熏得诗人醉,闭一只眼是歌舞升平。江南水软山青,谁愿意到黄沙扑面、朔风凛冽的北方呢?谁又愿意回到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官场呢?有着一千多年丰富文化底蕴的苏州是最淡泊官场名利的,就到苏州来吧。在苏州,大宋诗人苏轼下田耕作,教农人唱歌,借着烛光寻找先贤的身影。在世俗与灵魂的过道里经营意境,偶尔取出一些,就惊呆了历代猖狂之士的眼睛。只有在这时,文人的诗心才算找到真正的归宿。

深知官场险恶的诗人只想在苏州,对一缕绿杨烟,看一弯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忘却孤独的悲凉和冷寂的哀怨,忘却思念的忧伤和世事的无奈,化一朵白云只随季节一起漂泊。

苏州是个天堂,在天堂的绿荫下隐藏着许多故事:李白、杜甫、温庭筠、欧阳修、李煜、吴昌硕、王安石、李清照……各以各的姿势一步一诗,把内心的痛苦与盖世的才华,走成一首首千古绝唱。苏州的风景,苏州的历史、苏州的风流,在浅吟低唱中光芒四射,像一面千古不坠的旗帜,让人千年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