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狂想钢琴曲谱:安庆民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32:26

安庆民俗

乡村白喜事
乡村老人去世说老了,老人的殡葬叫做白喜事。古人云:生死大焉。乡人把死看得比生更为庄重,敬重亡人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凡白喜事都办得风风光光,热热闹闹。
  出门三五里,风俗各不同,而乡村白喜事内容和形式,还是大同小异的。谁家有了白喜事,主人首先要找一位主事人,这主事人在乡间是有些身份和地位且乐于出头露面热心此事的人。主事人确定了,一切听从他的指挥和安排。白喜事要靠众人帮忙,乡邻们家里的事情再忙,这时候都要放下,主动前来听从差遣,谁要是无动于衷,会受到大家谴责的。给亲友报信,请风水先生,定安葬地点,找收殓师傅,寻乐队道士,布置灵堂,采购物品,准备宴席……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众人拾柴火焰高,纷繁复杂的事务,大伙儿打理得井井有条妥帖停当。
  亲友们携带钱物陆续前来吊唁,逝者的女儿和媳妇以哭相迎,来宾中的有些女士也哭几声,都是象征性的,寿终正寝,完满人生,不必那么悲伤。子女儿媳都要向来宾下跪行大礼,既是尽孝道,也是向亲友表达谢意。在预定的时辰,按照习俗,收殓,入棺。接着由道士做法事。说是道士,其实就是民间艺人。做法事讲究程序,一板一眼,看热闹的人多,有懂行的,玩不得假。不能简单地把做法事看作是装神弄鬼的迷信活动,其中大多经文是劝善、感恩的内容,道士念到精彩之处,自己进入了角色,声泪俱下,旁观者受到感染,无不动容。
  做完法事,进入游庄环节。在整个殡葬活动中,游庄是最具情感最有意义的安排。儿孙捧着逝者的遗像走在前面,亲友乡邻鱼贯而随,组成一支长龙似的队伍,穿过村庄和田野。这里曾是逝者生前生活和劳动的地方,大家陪着他(她)再去走一走看一看,作最后的告别。游庄队伍缓缓行进,大家似乎看到逝者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晶莹闪亮的汗水和纯朴善良的音容笑貌。队伍经过人家门口,家家户户烧香纸放鞭炮迎送。没有统一要求,没有任何功利,完全是一种自发行为。这是对逝者的一片情意,乡里乡亲,情深意切。也许逝者生前与某户人家有过小小的误会,有点小小的恩怨,活着的人不再计较什么,或许还会心生愧疚,在心里说声对不起。
  乡村白喜事的高潮是出殡,那场面庄严壮观,轰轰烈烈。喇叭声声,鼓号阵阵,鞭炮齐鸣。人们披麻戴孝,簇拥着棺木,向墓地进发。八人抬棺,为最高规格。平时青壮年外出打工去了,留守的多是长者和妇女,这抬棺的任务就自然地落到年过半百甚至年逾六旬的男人身上,大家自告奋勇,义不容辞。棺木抬至墓地安葬好,乐队一首接一首地奏曲。不奏哀乐,都是经典民歌和电影插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茉莉花》、《浏阳河》、《世上只有妈妈好》、《上海滩》等等。有些不伦不类,没有关系,不过是图个热闹。大家一一向逝者磕头致哀,有的人还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祈求亡灵保佑之类的话语。最后,大家一步三回头地告别逝者,墓地终归寂静。
  送老归山,入土为安,人们显得轻松和释怀。主人的答谢宴席正式开始,流水席,丰盛的菜肴,档次不低的烟酒,跟红喜事别无二致。乡邻宾客,错落而座,吃喝谈笑,喧哗之声不绝于耳。乐队里有人操起了胡琴,悠扬的琴声伴着年轻的女乐师的黄梅小调,在村庄的上空荡漾。此时,人们好像忘记了刚刚离开家园去了另一个世界的老人,似乎老人家是走亲戚去了……
  乡村白喜事,讲排场,很铺张,甚至有些在世不尽孝死后大操办的变味。舆论提倡厚养薄葬,但风俗是很难改掉的,移风易俗推陈出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很多工作还有待我们努力去做。不过,我很欣赏乡村白喜事中的这个“喜”字,乡人顺应自然对死亡豁达坦然的态度,是值得崇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