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大师自制谱怎安装:人际关系圣经:看透人性的弱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9:29
人际关系圣经:看透人性的弱点
作者:弗朗西斯科•阿尔贝隆尼  【内容简介】
  人际关系圣经:看透人性的弱点贪婪之人索取无度,为何反而让被索取者感觉心怀愧疚?人人都有控制欲,男人和女人控制对方的方式有何不同?在各种各样的假面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实?如何由某些征兆判断出一个人对你怀有敌意?……爱情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恋爱并不会使我们自动变得忠贞?男人为何不懂女人心?有些女人为什么会只要爱情不要婚姻?当我们整个心灵都被绝望压得死死的时候,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励志大师阿尔贝隆尼在本书中对以上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他用客观、犀利的语言,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善与恶,以帮助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超越重重障碍,在波涛汹涌的社会中屹立不倒;透视爱情的本质,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携手到老的另一半!  假面具  每一个人都会学习如何包装自己的外表,使自己受欢迎。一位母亲不仅教导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需求及欲望--特别是倾向暴力、冲动的一面,还会教导孩子替别人着想、考虑到其他人也有自己的禁忌。她们同时也告诫孩子们:愿望不会一次全部实现,孩子们必须学会接受这个事实,不能对这种情形有所抱怨。对弗洛伊德而言,"自我"就是由自己的冲动与团体生活需求之间的妥协形成的,这正是文明社会在形成的过程中带给每个人的沉重负担。  每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他的社会地位一样,都有特殊的要求。他必须发展某些特质,或压抑另外一些特质--就像戴上面具一样。就算是在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例如亲子、夫妻、朋友甚至情人之间,都必须依照某些规则,小心行事。在这些关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无心的过失,而受到伤害的一方只能自我克制,不能采取报复或攻击性的行为。"以牙还牙"的原则只能用在敌人身上,互相喜爱的人必须学会真心宽恕对方。  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消化、吸收这种学习到的行为,让它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这些行为只是一个外壳,一个掩护冲动本性的面具,一个保护、隐藏不同人格的盔甲;有时这个面具甚至呈现出一个和真实性格完全相反的人格。贪婪的人会用慷慨的假象掩饰自己的贪婪,结果却造成了浪费--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赞赏,他们在过度慷慨之下反而造成无谓的浪费。  同样的,吝啬的人会用节俭、谨慎、有智慧的面具隐藏自己的本性;只不过真正节俭的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只有在因为贫困而担心未来的生活时,节俭才是一种慷慨,就像节俭的母亲是为了自己儿女的需求着想才省吃俭用的。  当人们放弃一段友好的关系,当他们争吵、断绝关系时,观察这些面具、盔甲的消失过程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人们会在最严重的争执中撕下所有的面具,因为它们已经没有用了;他们已经没有必要对外塑造一个和蔼的形象,而对方的友善和好感对他们也毫无用处了。一个人抛开宽恕和谐的面具之后,他以前一直小心隐藏、不为人知的一面就会显露出来。  现在让我们以之前提到的两种人--贪婪的人和吝啬的人为例。当贪婪的人终止一段关系时,他们想要夺取一切的个性立刻显露无遗。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所有的东西,就算用抢的方法也在所不惜。有些人离婚时甚至会将保险箱一扫而空,把家具全部搬走。贪婪的人和吝啬的人不一样,他们不在乎一个物品是否有价值,他们会连没有价值的小东西也拿走--一个摆饰,一叠白纸,甚至是一面纪念奖牌。在争夺遗产时,他们不惜用偷的方法也要把东西弄到手。争执会在这种人心中引起一股无法抗拒的掠夺欲望,让他们沉醉在强烈的满足感中。他们完全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任何不良的后遗症。  吝啬的人则会以不同的方式流露出真正的自我。吝啬的人对物品价值的判断力远远超出贪婪的人数倍。只要一段关系中出现小小的不如意,这种人就会开始把最贵重的物品据为己有。一般的人际关系都会不时发生摩擦及冲突,这不但使吝啬的人得到的物品数量日渐庞大,还让他们用"未雨绸缪"来解释这种行为。吝啬的人的另一个特点是:除了累积物质之外,他们还会储存"记忆",这种人对自己受到的委屈会一直耿耿于怀;他们并不是因为害怕,所以不敢把心中的怨恨形诸于色,而是因为吝于表达感情--他们连愤怒之情也吝于给予。正是因为过度克制,所以他们更容易通过报复讨回所谓的公道。  观察隐藏嫉妒心的人也很有意思。嫉妒通常会隐藏在对不公平待遇的愤怒之下;而嫉妒最原始的本质就是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的怨恨。嫉妒产生的第一步是确认彼此之间的差距。此时可能会产生试图消除这些差距的行为--提升自己来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属于羡慕或模仿,嫉妒则是通过贬低对方的价值、把对方拉低到自己的等级来消除这些差距。嫉妒心强的人会一直想向自己和大众证明成功者不配得到这些赞赏。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些永远都愤愤不平、永远都见不得别人成功、跟别人谈话时永远都是用酸溜溜的口气、对别人做的事永远都抱持怀疑或批评态度的人时,不要怀疑,这些人可能都戴着假面具隐藏自己的嫉妒。他们就是尼采和席勒所说的"愤怒的人们"。  当这种人和别人发生争执、断绝关系时,他们隐藏在灵魂深处的真实面目--也就是拼命控诉他人的无情法官--就会出现。每个人在争执中都会翻出旧账、挑出对方最难堪的错误,但是一般人也会记得甜蜜的时光和对方的种种优点。当嫉妒心重的人发生争执时,他们把对方的优点忘得一干二净,满脑子只记得对方的缺点。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一连串令他们感到极度愤怒、只能不停谴责的恶行,此时他们会完全沉醉在扮演大法官的角色中。  真正慷慨的人也会在争执中显露出真正的性格。为了保护自己不被贪婪的人不断剥削、利用,这种人有时会表现出一副冷酷、漠不关心的样子。他们会试着维持客观的立场,但是一旦关系决裂,这种安宁的假象被粉碎时,他们往往会手足无措,感到非常不安。他们最常见的反应是不解,接着会想找出自己的错误,并且责备自己没有试着挽回情势。慷慨的人会尽可能避免对立和冲突,因为他认为对立、怨恨等负面情感会传染给周围的人。但是这种避免冲突的行为反而会让他们受到贪婪者的掠夺、吝啬者的怨恨以及嫉妒者的谴责。慷慨的人并不了解这些人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所以会慢慢遗忘他们对他做过的种种恶行,但是这种遗忘反而被敌视他的敌人视为愚昧和健忘。  贪婪  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亏欠别人;另一些人则总是觉得别人亏欠自己。第一种人,虽然很慷慨、很努力,总是尽量多做事,心里却一直有一个疑问,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他们会替别人着想,把他人的问题视为自己的问题,了解他人的愿望、诉求以及那些问题的紧迫性,并扛起解决问题的责任。然而,当他们为自己做些事时,却觉得自己很自私。正因为周围的人不断地提出需求,而他们本身的力量却有限,所以这种人永远都觉得亏欠别人。  相反,另一种人则一直觉得没有人真正关心他的愿望和需求。他觉得所有人都很自私,只关心自身的问题,没有用慷慨公平的态度对待他。这种人非常清楚自己的权利,一直觉得其他人对他不公平、对他有所亏欠;他认为别人替他做事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和他实际应得的还差一大截呢。在他们眼中,别人永远都处于负债的地位。  这是两个极端对立的例子。然而,每个人在他生命中的某一时期,都可以在自己和周围的人身上看到"永远的债务人"与"永远的债权人"的影子。一般来说,孩童和青少年是父母的债权人,这很符合逻辑,因为他们完全依赖父母。孩子那种以债权人自居的态度是精神健康的象征,因为他们一定要"接受"才能生存,所以必须学习如何要求;父母则有义务照顾自己的孩子,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一切。父母关心自己的孩子,常常替他们担心。当他们忽视孩子时,会有罪恶感--到这里,一切都还算正常。可是,如果孩子们长大后,还继续保持幼年或青年时期对父母予取予求的态度,或是期待拥有同样的权力,那就不正常了。对这些孩子而言,就算父母老了、病了,他们做得还是不够多;这些孩子会成为永远的债权人,而父母则变成永远的债务人。这些父母会尽量为孩子付出,可是永远会被说成做得不够,永远被指责,永远处在罪恶感中。  当然,也有可能发生相反的状况:有些父母会奴役孩子,特别是和他们住在一起的女儿。他们永远都需要孩子的帮助,只要孩子离开一下,他们就觉得不舒服。他们用各种手段对孩子进行精神威胁,直到孩子们不得不觉得自己是永远的债务人为止。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孩子们为自己做任何事,就会有亏欠父母的感觉。  在两性关系中,有些男女成功地将对方置于"永远的债务人"的地位。例如,如果是男方在工作,他会一直让妻子感到在经济上对他的依赖,或是常常责备她不会赚钱,还拼命花钱。同样,也有许多女人确信自己被剥夺了应有的权利,所以把另一半置于一个永远觉得自己无能、贪心、自私,而且永远都亏欠她们的地位。  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也都在玩相同的把戏--把看法不同的对手放在"永远的债务人"的地位。加尔文主义者将财富与成功视为上帝的恩宠,他们崇拜有钱人、歧视穷人,认为穷人应该永远都处于债务人的地位。相对的,马克思主义则严厉谴责这种想法,并且灌输给它的信仰者一种"无限制的权力"的感觉:不管资本家做什么、赚多少钱、散播多少财富,他永远都是债务人。因为他们觉得资本家剥夺了他们的权利。而女权主义者则认为男人剥夺了女人的人权,所以女人有权利提出任何要求。  "提出要求"、"成为债权人"以及"把对方推向债务人的地位"这三种权利,可说是成功者的奖品。因为在"永远的债务人"与"永远的债权人"的对决中,一定是后者占上风,他们总是能将对手钉在无力反击的位置上。如此一来,债务及债权的观念也可以用权势的逻辑来解释:和经济逻辑一样,债务人永远都受到债权人的掌控。  以上的观察都是从经济、思想、权力、优势、支配、威胁及征服的观点来看的,可是从道德的观点来看,谁比较崇高?是一直觉得自己亏欠他人的人(永远的债务人),还是一直觉得别人亏欠自己的人(永远的债权人)?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将自己置于债务人的地位,把自己的所有都贡献给别人,却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的人,在道德层面上比较崇高。  在我们看来,永远的债权人对自己的权力感到自负,确信别人要一直替他做事,而且永远都做不够,这种人显得卑鄙、自私。以道德的观点来看,觉得自己自私的人事实上并不自私,相反,将每个人视为自私鬼、不断抱怨他人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私鬼。  道德将权力、经济和统治的规则完全颠倒过来,因为真正替人着想的心、慷慨和爱是无法衡量的,所以才能一直不断地付出。就像恋爱中的人永远都觉得自己为对方付出的不够多一样,这种人不会要求,只会给予--他们就是真正的"永远的债务人"。也就是说,慷慨的人永远都觉得自己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多。  然而,这在道德上产生了一种矛盾的结果。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没有折中的地位,你只能是其中之一。如果慷慨的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开始期望得到回报,他就不再是一个慷慨的人,反而成为与债务人同等级的人了;恋爱中的人一旦开始质疑"对方给了我什么"、"我爱上对方是否获得任何利益"时,他就不再是一个恋爱中的人,反而成了一个可憎的债务人。在道德的世界中,没有自私与慷慨或是无私与贪心的混合--自私和慷慨混合起来还是自私,无私和贪心混合起来还是贪心。  如果从思想、金钱和权利的观点来看,永远的债权人无疑是赢家;但是从道德的观点出发,只有永远的债务人才是拥有美德的人。  嫉妒  嫉妒是一个人由低处往高处看时的心情,因为他无法达到心中的典范,所以他必须贬低、消灭这个典范,也因此,可说嫉妒是羡慕和模仿的好友。在《阿玛迪斯》这部电影中,意大利作曲家萨里埃利非常赞赏年轻的莫扎特,并认同他的天分,但是他无法阻止自己恨莫扎特,到最后还是把他害死了。在社会、团体、职场等场合中,嫉妒都是一种特别强烈的情绪,特别是牵涉到成功与否的时候。当典范的特质越相似、越接近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嫉妒就越强烈、越凶狠。这时,嫉妒的人不免自问:为什么是他成功,而不是我?为什么老天如此不公平?于是一个政客会嫉妒另一个同党的政客,记者嫉妒另一个记者,水电工嫉妒另一个比他赚更多钱的水电工。  这种同行相嫉的风气也被一般人接受;只要你加入一个同业团体,就可以发现嫉妒不只存在,还被公然讨论、公然承认(虽然当事人会有些不好意思)。你会听到"不要生气,他们只是在嫉妒你"这类的话。在私人关系中,明晰显现嫉妒的机会反而比较少,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中;虽然它还是存在,但会以一种比较微妙的方式显现,它会隐藏,会令人感到羞耻,往往连说出来也成为一种禁忌。  从一些妻子比较成功、赚钱比较多、比较有名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证实这一点。在我们的社会中,长期以来,男人习惯性地成为一家之主,是领导、扶养、保护这个家的核心人物。这不是能在短短一个世纪里就会消失的文化,只要观察一下至今意大利、北欧及美国的父母仍分别替男孩与女孩买不同的玩具就不难理解了。在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女性的偶像崇拜还是停留在传统型:小女生们疯狂地喜欢偶像歌星,令她们兴奋的不只是那些音乐,还有歌星们的成功;就算她们长大后成为经理或各种职业妇女,她们还是会在男性身上寻找一些特质,如坚强的意志、战斗力或温柔而优雅的个性。如果用一个陈旧的名词来表示,这种魔力其实就是"魅力":它代表受到上天眷顾,代表这个人是"被选出的人"。  对于热衷事业的女性,男人会因为怕被她们超越而采取一些劝退的行动:他会将女人的努力贬得一文不值,强调她的失败,特别夸大职业生活的负面因素和危险。他不会把其他女性的成功归功于她们的特质,而是归功于她们的男伴或丈夫,就好像女人若不借由家庭背景或出卖自己的身体就无法达到成功似的。  有时候,男人会将这种情绪化为怀疑,变得喜欢猜忌。事实上,猜忌背后所隐藏的是竞争的心理。女性成为一个他必须打败的对手,在试图夺回失去的优势的过程中,他会慢慢消耗自己的力量,直到这些徒然的疲劳变成憎恨和一种想摧毁无法达到的目标的渴望。  另外还有一种男女关系间的嫉妒,它比较狡猾、比较难解释。这种嫉妒常常会和其他感觉混在一起--例如挫折感、失望或是不忠实引发的猜忌。我们在以下情况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情绪:一个出身平凡的人成功地和一位大家崇拜、赞叹、爱戴的名人--一个"他/她"一开始也崇拜爱戴的人结为连理,虽然整个过程中,男女并无差别,但是由于大多数的名人都是男性,所以我们不妨以女性的角度来观察这类案例。  一开始,女方会惊讶自己竟然如此幸运,也会很高兴自己是"被选出的人",而不像那一大群默默无名的崇拜者。她知道有很多人嫉妒她的好运,私底下她也会因此感到一丝窃喜,但她不会花太多时间去思索,因为她还迷失在对她的男人的崇拜中。  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而眠、穿着同样精致的服饰,共同拥有高级轿车和别墅,享受同样的特权;一段日子之后,女方就会开始把自己视为和丈夫同样高贵,想变得跟他一样。以前丈夫是神,而她只是平凡人,但现在她觉得自己也升格为奥林匹斯山上的神明了。在另一方面,她观察他的日常生活,看他做最平常的事情,发现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感到害怕,也会妥协,他并不能创造一切,只是将他人的贡献组织一下罢了。这时,女方就会问自己:为什么只有丈夫被崇拜而她没有?严格说来,他们之间一点差别都没有!由此她产生一股怨恨,一股新生的嫉妒,变得多管闲事,渐渐开始取代丈夫的地位,开始以他的名义说话,严重到男方必须击退她的入侵,避免自己和女方的人格变得混淆不清。  然后女方就会开始猜忌,觉得到处都是情敌。如果她不能升到与男方同样的阶级,就必须将对方降格到自己的阶级。她会仔细观察对方的弱点、缺点和卑微之处;她会把观察到的一切都放大,并且沾沾自喜地跟别人谈论;她会渐渐看不到男方身上那些其他人仍然继续崇拜的特质。她会深深感到不平:为什么一个跟大家一样、甚至比她还要卑微的人(这只有她自己这么认为而已)可以受到那么多的赞美?最后,她会自认是在伸张正义,终其一生尽力毁灭男方的传奇故事,将他的缺点弄得众所周知。  会想到这种情况是出于嫉妒的人并不多。一般人都会以为这是因为男方亏欠她,有了外遇,或是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忽略女方了。嫉妒在抱怨、愤怒,特别是猜忌中隐藏得太好了。因此这种状况会发生在许多家庭、许多夫妻之间。有些男人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妻子或看到她在社交界中的成功时,就会大发脾气--这里当然也涉及猜忌,但严格来说,这不是猜忌,而是嫉妒。也有女人会猜忌丈夫的工作,以及他的成功、他的长时间不在家、他所接受的认同--但这不是猜忌,是嫉妒。事实上,并没有情敌存在,没有失去爱情的危机。猜忌是由爱所生,嫉妒则不是,它和爱情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对方稍微往上爬升一点,他们就要马上把他往下拉回来,如果不行,就把他摧毁。所以,嫉妒只是恨的另一种表现。  控制欲  最近我很惊讶地发现有一些关于离婚的争论具有两种极端的倾向:全然支持男性,反对女性;或者全然支持女性,反对男性。就像在政治斗争或法律判决中,一定有一边全部都错,而另一边全部都对一样。事实上,在观察两者的真实行为时,我们会发觉他们都同样是慷慨及贪婪、无私与自私的混合物。  两性之间当然有差别,这点我在关于性欲的书中特别强调过,但是爱的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而用来压迫或操纵对方的手段通常也是由同一个主体变化出来的。  两人互相操纵对方的几率比我们承认的还要高出许多,在有些案例中,我们甚至会觉得这对夫妇整天都在压迫对方。侵略性操纵的基本形态是什么?就是扰乱对方,使他失去自信,让他变得犹豫不决,最后则让自己成为他思想上的主宰。  大约一个世纪前,前苏联学者巴甫洛夫用以下这种方法造成许多只狗精神紧张:一开始,他先让狗习惯看到圆圈时表示有食物,看到椭圆时表示会受到轻微的电击。在狗对圆圈的正面反射动作及对椭圆的负面反射动作形成后,巴甫洛夫开始将圆圈渐渐扩大,将椭圆渐渐缩小,一直到两者看不出差别。这只可怜的狗因为无法分辨出两种刺激而发狂了,经过许多个月才康复。  在夫妻关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造成类似效果的机制;虽然结果可能因男女之别而有所差异,但是基本原理都是一样。  通常当男性赚钱比较多,成为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时,他就会通过降低妻子的地位、不让她出去工作或贬低她的工作来达到操纵她的目的。他会像对待一个无法独立思考的小女孩一样对待她;他不会对她凶,反而会非常彬彬有礼,可是不论妻子买了些什么,他都会批评说她被骗了、她应该小心点、她不应该受别人的影响。  有时为了动摇妻子的安全感,他会批评她的背景,从她父母、朋友、死党的行为中找出些许的不妥、虚假或愚蠢。他还会如此批评妻子所受的教育:"就是因为这样,你才会一直出错!"她每次买的衣服颜色总是不相配,出去买菜时总会花一大笔钱买些无用的东西,或者没有在应该省钱的地方节省,家里永远整理得不够整齐,食物永远都煮得不够好吃--至少会嫌她盐放得不够。相对的,丈夫所选的朋友,他建议买的轿车,她听从他的意见而去度的假期都是完美的。而他也不会忘了强调那一切都是他的功劳。  这种用批评所组成的疲劳轰炸,这种用隔离、排除妻子亲友的做法,到最后会造成女性持续的焦虑,使她再也无法自己作决定,只能焦急地等待丈夫的认可;她作每一个选择之前,都必须先听听丈夫的意见--她完全被丈夫掌控了。  以上是男人最常用的方法,而女人所使用的则是一种被动式的操纵。例如,她会让丈夫必须持续为某些事烦恼,还会在丈夫工作时打扰他,叫他回家,或者替她跑腿、打电话给某人。晚上睡觉前,她会将自己的忧虑讲给丈夫听;早上一起床,便告诉他一个不安的噩梦。丈夫要出门前,她会依依难舍;他出差时,她会在晚上打电话跟他说一些令他不安的话。妻子总是露出一副哀伤、忧虑、痛苦的表情,还会更加展现出自己的脆弱。如果丈夫不高兴,她会增进他的不悦;如果他在忧虑,她会使他更焦急。她的脸上永远都看得到无声的谴责。  如此一来,丈夫必须一直自问:我到底亏欠她什么?我在哪一方面忽略她了?有时她会突然变得温和有礼、亲切、慷慨到牺牲自我的程度,那么丈夫的罪恶感就会更大,可是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罪恶感,因为妻子的脾气实在太飘忽不定了。有些时候,妻子会显得好像不存在,或是变成聋子一样……  渐渐的,男方会失去信心,变得焦虑不安,必须随时盯着妻子的脸,看看她到底高不高兴。直到最后,他无法自己下评语。被妻子刻意表现出来的情绪所影响,等于必须完全依靠妻子。  我们由以上例子得知:不同的做法所造成的结果是一样的。丈夫利用妻子天生的依赖性,妻子利用丈夫的责任感--不论如何,他们都能将对方的信心击垮,造成对方心中的混乱,让对方一直有失败的感觉,从而成功地支配对方。  野心  年轻人通常都期待从老年人身上得到了解、同情及帮助,特别是那些已经达到巅峰、有权有钱的人。在年轻人的想象中,这种人应该对他们所做的一切、所得到的一切都感到心满意足,因此应该能和全天下和谐相处。他们认为老年人所有的野心都已经得到满足,侵略性已经收敛,在经过那么多年后,对竞争者的恐惧也都已经消失了。年轻人还会认为,老年人应该对他们有好感,被他们的青春所吸引,而且也会根据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对人的观察给年轻人提供机会,知道如何让年轻人发挥。年轻人把老年人想成一种没有激情、没有弱点的生物,永远友善、主观、平静、慈祥、足智多谋。所以,当一个年轻人在老年人那里受到委屈,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感到无力、迷失,甚至惊恐--因为从旗鼓相当的对手那儿受到委屈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老年人那儿受委屈却会把年轻人对世界的正面印象摧毁,使他相信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让他躲在里面安心成长、表达自我的地方。  年轻人的这种期待来自老年人的外在形象--一个宜父宜师的形象:一个父亲很高兴被自己的孩子超越,一个老师很高兴教导一位有天分、随时准备学习的学生。  然而这种期待并不符合事实。一般男性只会对自己的孩子慈祥,绝对不会对一个陌生孩子慈祥;老师们--至少大学教授是如此--大多都只会照顾自己的学生,对其他老师的学生就有主观的偏见。老年人的慷慨和兴趣只针对被他们视为生命延伸的那些年轻人。基本上他们和年轻人一样-- 一样有野心,一样会恐惧。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人会真正察觉到老化。老化被认为是一种外在的变化:身体变形,失去美丽和力量,罹患疾病的几率大增,疲劳成为一种常态。这些都是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一些变化,就像跌断一条腿或在车祸中脸部受伤一样;但他的思想、灵魂、真实的自我并没有消失在生理衰变中,只是被困在这个身体中罢了,就好像被活埋、监禁一样。他只能无力地看着囚禁他的栅栏,一直期待可以恢复自由,可以成长、变得更好、变得更丰富。生命对他们而言,依然是一种成长、一种不断向上的进步。  所有的人,不论年轻或年老,一生中都会不断渴望进步和得到新的认同、新的成功。达到巅峰的有权有钱的人并不会因此而满足,反而会有还未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的感觉。于是最伟大的演员一直希望下一部影片是他今生的代表作,画家期待看到毕生的杰作,作家会等待灵感完全发挥;爱因斯坦一直到死前都在追求将地心引力与电子学合而为一,意大利知名企业家伽迪尼在买下一家公司后,开始梦想并购更大的企业。  许多被认为是专属于年轻人的优缺点在老年人身上同样可以找到,只不过换成另外一种面貌出现罢了。例如说急躁,再也没有比急躁更可以代表年轻的了:急于要得到某个东西、急于同时做一百件事,以及对拒绝的不耐烦。但是老人也会急躁,他们受不了别人迟到,他们马上就想要拿到某些东西。年轻人急于发挥自己的优点,而老年人则急于看到自己的功劳被众人认可。  大胆投资以确保未来的生活,这也被认为是年轻的特点。事实上,所有的企业家在任何年龄,都会为了未来作投资,就像他们的未来是永恒的;相对的,年轻人也急于找到一个安定的饭碗,最好是公家机关,以确保老年时有丰厚的退休金。年轻人间的竞争比较明朗,以决斗、体育竞赛的形式出现,激烈但无法持久;老年人的竞赛则比较像国际象棋或是外交关系,比较坚持、稳定。年少的自大表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有信心,也表示莽撞;年老的自大代表已经做完一切、发现一切的过度自信。但这些并不代表他们之间谁比较小心或比较谦虚!当年轻人想要从老年人那里得到了解和帮助时,便会发现他们也有和自己一样的优点与缺点,只是被掩盖在表面的礼貌下,或是以不同的面貌出现。  另一方面,如果老年人想要在年轻人身上找到自己缺乏的优点,也会犯同样的错误。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是完美的,所以许多老年人也就以他们为榜样。许多人都期待世界可以经由年少的慷慨、纯净、无邪、天真而重生,但是那些年轻人还是犯下了和父母同样的错误及罪行。  世界上并没有纯真或黄金的年代,也没有无私或贤明的年纪。贪婪和自私会在小孩身上出现,并继续在青少年、壮年及老年期出现;优点也是一样,只是优点通常都少得可怜,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符合我们理想优点的人也少得可怜。  权威  我们常常在和一些平凡的人谈话时,发现他们拥有独特的心理洞察力,并对此感到万分惊讶。虽然这些人从来都没听说过弗洛伊德或荣格,他们对人性的认知却可能已经达到这些著名心理学家的水准。这种人可以说是无师自通的心理学家,他们所学的是生活的心理学,是从他们每天必须面对的挑战、必须解决的人际问题,以及必须度过的危机中学来的。  有时一位公寓管理员的意见会令我们感到惊讶。我们会惊叹地自问:这位女士并没有读过心理学,她为什么能领悟他人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经过观察之后,我们发现这种能力来自她的工作。一栋集合式公寓中有好几百位居民:年轻人与老年人、恋爱中的人、贫苦或生病的人、脾气火暴或报复心强的人、慷慨温柔的人、有钱人或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此外,还有房东叮咛她要特别注意的房客、想要混进去的推销员、设在公寓中的公司的供货商或客户、住户的诸位亲朋好友,以及最不受欢迎的人--流氓、小偷和毒贩。  这位女士必须认得出上述所有的人,她必须根据极少的线索察觉他们的个性:从他们走路的方式、所穿的衣服、脸部的表情或说话的音调。  如果她想维持和住户之间的友善关系,她必须见机行事:她要了解什么时候能开玩笑,什么时候不要插嘴;了解如何转达一个坏消息,或是如何在不触怒父母的情况下教训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在一般公司的经理身上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特长。他们每天都必须面对许多员工,了解员工的问题,因此他们也必须深入了解员工的心理。这个任务的重点不在于了解一个手势或一个行为的意思,而是聆听的能力。因为员工们不只会谈到公司里的人际关系,还会提到自己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一些需求、噩耗,以及一些无法预测的意外。站在经理面前的不只是员工一个人,还有他整个家庭和家庭所衍生的问题--年迈的双亲与学龄的孩子,另一半的不忠与精神的压力。如果一个经理级主管对这些问题的敏感度够高,又能扮演好理想上司的角色,他就会成为了解人性的专家。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用心工作、热爱工作的商人、工匠,甚至是柜台服务员身上。  这些人学习的素材都是来自多彩多姿的日常生活。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找出事件的关联性,就像科学家、戏剧家或作家一样;只是他们并不会出书,不会自傲、自认有资格教导别人--他们都是一些谦虚的人。  以上这些人的行为与本质都和所谓的学者专家南辕北辙。学者专家的学问来自于书本,而不是日常生活;他们不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只会重复前人说过的话。但是在其他人眼中,他们却是公认的"权威人士",是被长久以来的"习俗"肯定的人。对天主教而言,权威人士就是《新约圣经》的作者、教皇或圣•奥古斯丁(以前是圣•托马斯);对马克思主义来说,权威人士就是马克思,或是列宁或罗莎•卢森堡;对许多心理学家而言,弗洛伊德或荣格的著作就是圣经;对社会学家而言则是卢曼与戈夫曼(以前还有伯森)的作品。  这份各界权威人士的名单可以不停地列下去。所有权威人士的共同点是:当他们遇到一个问题、一个事件或一个悲剧时,他们不会去分析这个状况,而是去翻一本书,引用其中几句话。他们所做的不是寻找知识,而是一种类似驱魔仪式的行为--他们不在乎是否能找到真正的关键,而一心只想消除问题。因此,只要以前有人写过相关的文献供他们研究就够了。这种人不可能谦虚,因为他永远都把公认最权威的知识像一件豪华礼服般穿在身上。就像亚里士多德的信徒一样:他们认为亚里士多德已经把宇宙的真理都解释完了,身为弟子的他们当然可以不费丝毫力气就从老师的思想中知道所有的事。  一般人常常把这种只会引用文献的"权威"误以为是文化。而那些聪明、拥有学习的欲望和调查能力的人刚接触到这些权威人士时,会觉得自己十分愚笨,并且感到羞愧。可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后,他们发现那些人拥有的只是空洞的知识--因为无法解释任何事所以毫无用处的知识。那些权威人士都错了,因为真正的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虽然那些伟大的戏剧家、小说家、科学家--从莎士比亚到歌德,从贝多芬到威尔第,从巴斯德到弗洛伊德--都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还是用惊叹、好奇的态度来接触人群以及和人性相关的事物。他们的知识是用来了解人类的极限,而不是用来炫耀的;他们的知识用于了解事物的真正意义,并且将他们的发现加以整理,告诉其他的人。  自古以来,真正有用的文化一直都是知识和观察生命脉动的完美结合。  恶行  意大利的某个乡下,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位少女骑着单车来到河边,在那儿一边等她的男朋友,一边晒太阳。这时突然出现一个男人,他偷看她、欣赏她,想将她据为己有。他走过去跟她搭讪,但少女并不领情。这个男人决定来硬的,少女便用一块石头砸他,最后那个男人竟将她勒死了。这是一则广播和报纸都会报道的社会新闻,没有比这更简单又更惊人的消息了。惊人是因为杀人是非常严重的罪行,简单则是因为害人一向都出奇容易。  大家对恶行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将它视为一件不正常的事情、一个例外、一种不容易发生的情况。事实上,使坏、害人却是出奇的容易。在心理学发展之初,弗洛伊德就发现了这个事实,他证明"自我"及"良心"是人们在放弃立刻满足自己的冲动之后才会产生的概念,而文明则是抑制及时行乐的产物。  我们会问自己:那个人为什么要欺骗、撒谎、杀人?而答案竟然是因为对他而言,这么做在当时是最简单、最容易、最舒服的解决之道。  我们通常会认为恶行和纠纷、狡猾、小聪明有关,其实我们应该把它和冲动、怯懦、懒惰联想在一起。一个贪心的人只会想到自己,他的心中充满卑鄙的想法,无法理解别人、认同别人。  坐火车时,你很容易就会觉察到一个贪婪的人存在--因为他们会马上占据两个座位之间的扶手,把他们的行李往你身上推,并且霸占所有的空间。他们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只会掠夺、要求别人。  说谎的人的行事风格也很简单:他们只会说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他们讲了多少个谎言,就能分裂成多少种人格,并一心期望自己前后说辞的不一致不要被人察觉。  相比之下,要做好事就显得很困难了,因为仅靠一时突发的善心是不够的。要做好事必须要先认识对方,知道他的希望及需求,将这些需求视为己有,还要能够预测行动的后果,并且负起应有的责任。一个妈妈只会亲吻孩子并不够,还得要养育他、供他吃穿、适当地呵护他;她必须持续守护他,同时又要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可以自由独立地成长。  所有的美德--从勇气到无私、谦卑与慷慨--不管是由一种自发性的冲动(如怜悯)产生的,或只是一股对正义的突发渴望,它们都必须具有持久性。勇敢的人必须每次都勇气十足,公正的人必须每一次都做到无私;他们不能等明天再发挥这些优点,或者只有在周末才变成圣人。所有的美德都必须马上、当场发挥出来,而且始终如一;只要有一秒钟不注意,它们就会消失。  最伟大的慷慨会被一时的自私污染,而谦卑则可能会转变成自负和骄傲。所有的美德都需要持续的保护、持续的反省、持续的用心,并且用智慧来体会。  害人很容易,奉承邪恶也很容易--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多少人在强盗、掠夺者和征服者面前下跪?现在人们低头的对象换成了成功者:我们赞叹那些狡猾的资本家和不择手段的政客!相对的,做好事一直都很困难,一直都被那些运用最可耻的手段得到权势的人讥笑。从以前到现在都是如此。  学习与成长  人类的活动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娱乐活动、维持生命必需的活动,以及为了成长而进行的活动。在幼年时,以上三种活动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虽然父母在为孩子选择玩具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孩子的喜好,但事实上玩具也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当父母叫孩子帮忙做一些小事情时,通常也会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小朋友在打陀螺、骑三轮车、用积木堆房子或是帮忙洗碗时,也都是从游戏中学习。  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学习及工作相关的活动会渐渐和娱乐及游戏分开。青少年觉得上学读书很累,不想帮忙做家事,动不动就不高兴,他们一心只想和朋友出去玩。在青少年时期,人们会依循幼年期--也就是所有的活动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模式行动。即使到了大学时代,还是有些学生会告诉你:他们之所以没有读某个科目或某个作家的作品,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这个科目或这位作家。然而一旦进入社会,人们就会屈服于社会的要求,这个时候就会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人。  第一种是所谓的"娱乐型"。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娱乐,对他们而言,工作只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做完了才有玩乐或享受的空闲时间。一般而言,这种人非常期待下班、周末和娱乐时间的到来;他们会一边盯着时钟或手表看,一边计算着离下班或下课还有多少时间。他们可以整夜泡在酒吧或舞厅里,常常计划要去哪儿度假,要住哪一间旅社,而且逢人就把他们伟大的玩乐计划朗诵一遍。他们非常喜欢从事户外活动,如果没有更好的节目,娱乐型的人也可以整个晚上待在电视机前,或是找朋友一起吃饭、聊天。这种人最受不了无所事事,所以一定要找事情来填补时间。   第二种是所谓的"忙碌型"。他们完全投入到工作与事业中,唯一的愿望是统治一切、控制一切。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娱乐活动或兴趣,他们参加宴会或旅游都另有目的--这些活动只是他们用来建立人脉关系的手段。他们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也从不问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哪里。这种人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而且常常强迫其他人遵循同样的步调。此类最典型的人物包括狂热的政治人物、毫无怜悯心的企业家、永不疲倦的商人、专制的管理者、热衷学术斗争的大学教授,以及固执的家庭主妇。  第三种人会将学习、知识与自我成长定为人生目标,我们可以称他们为"探险家"。这种人和前两种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常常通过阅读、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并自我反省。就算遇到挫折、痛苦,甚至遭到背叛,他们都会问自己:"我可以从这次的经验学到什么?""这次的挫败可以帮助我更加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吗?"探险家出国旅行时,会先预习这个国家的历史,并且和自己国家的历史作比较。如果他们必须在一个场所等候,他们会利用这段时间观察周围建筑的风格和来来去去的人潮。每当他们重新认识一个人,他们会非常注意这个人所说的话,希望可以从新朋友身上得到新知识、新观念。对忙碌型的人来说,对自己有用的人才是好人,无用或阻碍他的人就是坏人。探险家型的人并不会对初识的人产生太主观的看法,他会尽可能去了解所有的人。  接受现实  有些人可以同时做一百件事,而且把这一百件事都做得很好。他们非常忙碌,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的;涉猎的范围不只是自己的专业,还包括许多不同的领域。有些公司的负责人可以同时参加慈善活动、政治活动,还撰写文章、小说或者作曲。这些人可以同时进行实验计划、到处旅行、筹备会议、创办期刊、和全世界维持联系。但是有些人连单单只做一件事都有困难,所以就把其他想要做的事一再延期,延到有时间的时候,或是到等现在所有麻烦的事都解决后、放假的时候、可以搬到乡下去住的时候、孩子长大后、退休以后等。可是,一直这样拖延下去,这些人不论今天或以后,都没有办法完成任何事  我的一位旧识原本是颇为成功的广告公司负责人,他一直梦想有一天可以创作曲子,但是他总觉得都市中有太多责任和刺激让他分心,因而无法专注于作曲。有一天,他终于将公司交给别人管理,并且搬到乡下的一间大农舍去住。这是一个最糟糕不过的决定!不到几年,我的这位旧识就和他以前的朋友及曾合作过的文艺机构失去了联络--而且,他一首曲子也没有写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周围环境的人际关系以及每天要处理的种种事物都会强迫我们思考。前面提到的第一种人之所以很有创意,是因为丰富的日常生活提供给他们许多刺激及灵感;他们参加的每一次会议、所进行的每一项工作计划、要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带给他们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使得他们的脑筋持续受到新的刺激,因此他们能一直发明新的事物,永远都有新的目标要达成。这种人有时会有一些空闲,但它们后来也都成了充满创意、紧凑紧张的工作时间--他们所拥有的少量时间促使他们加快思考速度。巴尔扎克是在编辑的督促下完成其作品的;如果伟大的作家不需要工作的话,他们也许就不会留下那么多作品了。  有些人可能会想等退休以后再开始写小说,但是他们不知道到那个时候,他们会觉得当初所想的每一件事距离现在都好遥远,而且毫无意义--因为那些他们想用小说表达出的障碍、兴奋、疑问和愤怒都已经不存在了。  我们所想到的主意和所做的计划,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回应他人提出的问题,和他们沟通或是说服他们。恋爱时,我们会觉得需要跟所爱的人一直说话,和他或她聊无数件事,然而,当这一段感情结束后,我们连以前曾经说过什么都不记得了。同样的,退休的主管或政治家一旦失去说话的对象,就会变得无话可说。  有些人可能会提出异议:马基雅维利在独居以后才开始写作。但是,他的独居是因为被放逐,而他一直将被放逐这件事当做一场奋战。他之所以写作,是为了批评他的同乡、批评意大利人,为了动摇他们、劝谏他们、动员他们;而且马基雅维利极度痛恨这种无助的状态,他常常哀求佛罗伦萨人给他一点事做,任何事都可以,就是不要让他整天无所事事。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充实现在的生活,学着接受并承担它给我们的种种负担与麻烦,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反省的空间--一个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空间。从面对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受到的刺激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奋斗、找寻答案;从超越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会一受到刺激就让它左右我们的思绪,同时可以对自己的处境加以省思。  偏见  通常,我们认为文化可以把人们的灵魂升华到另一个更高的境界--在这里,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可以自由追求真实及美感,不用理会其他人的偏见、怨恨和妒忌,并且欣赏所有新奇、有创意的事物--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像政治、宗教和企业界一般,文艺界中也分成几个互相对抗的小团体;他们一面极力提高"我群"的地位、价值,另一方面则尽可能毁谤那些被认为是敌人或意见和他们不同的对手。  在一个思想被钳制的时代,某位作家可能因为推崇某些主义、是犹太人、无神论者或天主教徒而被放逐。纳粹认为"精神分析"是犹太人发展出来的一种科学,所以将弗洛伊德的著作烧毁;到现在,我对纳粹当时的强烈憎恨仍感到害怕。一直以来,我还听到一些没有知识的人任意对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提出各种恶毒的评语,只因为这些学者是属于另外一个党派或学派。这些人也许根本没读过那些学者的作品,就贸然主张人们不能认识、不能研读这些作品。  事实上,每个偏见的背后都有一个有组织的团体、一部宣传机器、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他们决定捧红或摧毁哪些作者,决定哪些书、哪部电影可以看或不能看,就像天主教廷编列禁书目录一样。而一般的群众就像鹦鹉一样,只会重复别人灌输给他们的观念,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  问题是,现在大家几乎都处在这种状况中。我们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的,都曾有过老师,心中也都有好恶的标准,所以当我们接触到某些作者、某部电影、某个电视节目时,会条件反射地否定它们的价值。有时候是因为我们真的认为它们很难看,有些时候则是因为它们很好看、很受欢迎,所以我们产生了妒忌,为此感到愤愤不平。  即使我们本身没有明显的感觉,但是由于我们都属于某个特定族群、特定种族或特定团体,一旦成为当事人,往往没有办法客观地判断事物的真正价值。我们越相信对手有实力、有能力聚集大批的跟随者,就会更加批评、攻击他们。我们多少都有一点像当年批评伽利略的那些人:他们就是因为害怕自己看了伽利略的望远镜后,将不得不同意他的理论,因而不愿意去看。  然而,如果我们想成长、想要有自己的意见,势必要先脱离群体的束缚。当我们发觉自己过度排斥一个作家,或是毫无原因地排斥他的作品,就更应该提起勇气去认识他,主动以平和、友善的态度去对待他。如果我们无法把一个人当成朋友,是不可能去聆听、了解他的,哪怕只是一瞬间也不可能。  当我们脱掉"群体偏见"这副有色眼镜之后,将会发觉那些原本可憎又没有内涵的作者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敏感又有丰富经验的人。我们也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宽广,自己的身心更加轻松,呼吸更加顺畅--因为我们自由了。  第二章 爱的剖析  爱情的魔力  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各种不同形式的爱情,包括坠入情网、假性恋爱、迷恋,等等,后来还研究这些不同的爱在不同阶段的演变:从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一直到成年。虽然我从未有系统地研究过老年人的爱情,但是从我搜集到的真实故事中,不难发现他们的爱情在本质上也和其他阶段一样。人类不论是在七八岁,或是七八十岁,都会恋爱。青年和成人提起儿童的爱情常常只会笑一笑,想到老年人的爱情则只会无奈地耸耸肩--但是他们都错了!当然,一个小孩子在情感上还依赖着他的父母,而且他也不可能自己组织一个家庭,或是发生性关系;而老年人会因为感觉到社会的不赞同,甚至是讥笑,因而克制自己。但是不论是小孩或老人,恋爱的心情都一样:悸动、心跳加快、希望、等待、固执的期盼、相遇的欢乐,以及失望的苦涩。人类心灵的本质不会随着时间改变,会改变的只有生理、物质和社会的条件。  从外表来看老年人,我们可能会认为与外表上的退化相对的一定是扭曲、被限制的精神,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内在仍然是年轻时的那个人,拥有同样的回忆、同样尚未满足的心愿、同样的梦想,以及同样的希望。身体的老化只构成物质上的阻碍,老化并不会改变"自我",只是把精神限制在一具不再合适的躯体中。  受老化作用伤害最深的是女性,因为男性对异性外在的美非常敏感;而女性却从小就学会"内在"才是评论一个人的重点。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可以崇拜一个五十岁的偶像,因此有许多二十岁出头的女性会很乐意嫁给已经超过六十岁的劳勃•瑞福或是劳勃•狄尼洛,但是现在已很难找到疯狂迷恋珍娜•露露布里姬妲或是碧姬•芭杜的年轻小伙子了。  欲望之火是不容易熄灭的。一个失去双腿的人会继续渴望能够奔跑;一个失去双臂的人会继续渴望拥抱别人;无法动弹的人仍会保留他喜爱、憎恨、嫉妒、害怕的东西;一个囚犯会继续梦想获得自由的一天。老年人其实是活活被封在一具老化躯体中的青年,所以,就像浮士德一样,他会梦想找回青春。但他并不是想回到以前那段肤浅、笨拙、没有经验的时光,他要的是能够保有目前心智的重生--拥有同样的梦、同样的渴望,同时保有经年累积下来的知识,以及年轻、有活力、美丽的身躯。  由于我们都渴望重生,所以会继续渴望爱人与被爱,因为爱情--就算只是短暂的迷恋,也代表一种再生、一种觉醒。当我们坠入爱河时,我们会奇迹般地以年少时的天真与纯洁来观看这个世界,同时会觉得自己心中充满对生命的渴望和欢乐--不论在任何年龄都一样。  忠贞的爱  有一种爱既阴郁、充满嫉妒,又富有侵略性。它使人渴望得到爱人的身体,只因为那具躯体属于别人,他想要从别人那里夺过来;因为他喜欢新鲜,喜欢冒险,喜欢沉浸在不同的灵魂和身体中。但是也有相反的爱--一种独占、彼此忠贞的爱。在这种爱情中,爱人的身体不曾被他人碰过,是纯净无瑕的。  有些人比较偏向杂交,而其他人则比较偏好忠贞、一夫一妻制。一般而言,男人比女人偏好杂交,因为女人通常都会努力寻找一个特别杰出、有特殊价值的伴侣。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一生的恋爱中发现忠贞的意义。  在精神分析(1895年由弗洛伊德和布罗伊尔提出)发展了一百年后,我们已经习惯把爱情视为一种升华的性欲,但事实并非如此。性欲是一种生理反应,就像饥饿、口渴、睡眠和愤怒一样,满足后就会消失,而爱情会一直占据我们的心灵,越满足就变得越强烈。  恋爱只是一种感情,它并不会使人们自动变得忠贞。我们有可能陷入热恋,但是并不忠于对方;因为我们还不确定对方对我们的爱,因为我们正在抵抗自己的感情,因为我们人在远方,因为我们还不习惯去爱对方,又很容易对其他的诱惑心动。如果其他的关系无法满足我们对爱的需求,我们的身体虽然背叛了对方,但内心却依旧忠实,或者就算对方对不起我们,我们也会继续爱他/她。有时候,我们也不希望对方对我们忠实,因为让我们真正感到兴奋的是追求、征服,以及把他/她从别人身边抢过来的过程。  到何时我们才会希望独占所爱的人?只有当我们完全投降,确定对方就是"这世界上唯一让我想和他永远一起生活的人"时,才会这样。只要我们还在犹豫、仍然持保留态度,我们永远都会对自己的不诚实找出一堆解释,也为对方的不忠实找出一堆借口。只有当我们在对方身上找到那种完全被爱的感觉时,我们才会希望对方以同等的爱回报我们。但是要小心:保持忠实所需要的不只是渴望与感情,同时还要有意志,使忠实成为一份合约、一种责任。我们不需要把它写在纸上,不需要法院的认证或签署正式的文件,爱会创造出它自己的正当性--可是情侣间的融合必须成为两人的终生计划,一种道德上的责任,一种道德上的价值。直到这时,沉浸在恋爱中的躯体才会成为奉献给爱人的圣礼。  真正陷入爱情的人都知道爱是一种计划、一种责任,所以才会彼此宣示忠实。但是,现代社会扭曲的思想和不良的心态,使人们无法完全了解两个人的结合是基于爱与道德,如此一来,背叛就会开始出现。也许刚开始我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关系,但严重的是背叛在原本纯洁的关系中加入了欺骗、心理上的保留,尔后一切都会渐渐受到污染而腐败。  爱情的迷思  目前社会上有许多担任不同职位的职业妇女:包括律师、医师、政府官员、公司经营者、记者等等,其中不少是时髦聪慧的美女。可是这些成功的女性都感觉到一般的男性比较喜欢传统的女性:不出外工作,专心照顾老公和家庭的专职主妇--一个不必为了工作奋斗,没有和男性在政治或文艺界中辛苦竞争过的女性。  面对男性的这种态度,一个事业有成的女性当然会感到惊讶、伤心。她们之所以会感到惊讶,是因为她们认为当自己在求学或是努力工作时,男性应该会更加赞赏她们;因为除了原有的女性魅力,她们会更加了解男性世界,成为一个更好的伴侣。但她们发现事实刚好相反,因此更加深了她们的不平。这时,她们只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人会这样?  第一个答案也是最明显的一个:大多数男性都喜欢高高在上,不论在经济、文化或是工作能力上都想超越女性。这些男人喜欢扮演老师,喜欢教导女人并给她们一堆忠告。在公司里,经理时常教导秘书如何做她的工作;他对秘书用崇拜的态度来请教自己感到沾沾自喜,总是会忍不住多说她几句;而他在家中的地位也必须高过孩子们。  不论女性主管的性格有多么甜蜜亲切,她们基本上和男性主管处于同等地位;她们有权力反驳男性主管的见解,并在部属或是认识的人面前给他难堪。每一次和女性主管共处都等于是一种对决,因此男性主管必须小心斟酌他所说的每一个字。  这时,为什么大多数男性比较喜欢传统女性的第二个原因就出现了:因为和这类女性在一起时,气氛比较轻松,而她们的态度都比较温和亲切。对男人而言,在工作和娱乐(包括享受和性爱)之间必须有所区分;下班之后,他们希望把工作上的一切问题、冲突和压力都抛在脑后。这时,女人就成为一种娱乐、一段充满刺激的冒险的来源,在一家灯光幽暗、充满笑声及美女的PUB里是这样,回到安静祥和、远离尘嚣的甜蜜的家也一样。  第三个原因则比较微妙:诱惑需要一个人投入很长的时间和全部的注意力。一位不用集中精神在繁忙的工作上、不用全心投入事业的女性有许多可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她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回想和男性相处时所发生的一切,并且分析对方的一举一动,从自己的记忆中找寻某些行为的意义,以前是否遇过同样的情形,等等。她可以发觉隐藏在男性心中的深层欲望,学习分辨有意义的行为和表面功夫,并加以诠释。如此一来,这位女性对男性的了解往往会超过他对自己的了解,并且很清楚如何和他相处,哪一些话题可以引起他的注意,以及如何激起他的欲望。  把这三个原因加起来,就可以解释男性为何有这种不公平的想法。  不过摩登时髦的都会新女性也可以从下面的现象中得到些许的安慰:男性也会遭遇同样的情况。有一些聪明稳重、能力较强的男性会因为一般女性比较喜欢轻佻世俗、可以娱乐她们的男性而感到非常难过。如果必须在温文尔雅但有些严肃沉闷的男性和一位轻佻风流、有一部漂亮的汽车、看起来很会玩的男性之间做选择的话,大多数的女性,特别是年纪较轻的,都会选择第二位,因为她们宁可挑一个可以常常陪伴她们、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工作或研究上的男人,一个会带她们去看夜景、喜欢旅游、熟知所有最热门的娱乐场所的男人。这种男人或许有些虚伪,可能是感情骗子或虚有其表的草包,但是他们绝对比第一种男人来得性感刺激。  第二种男人也是因为有多余的思考时间而受到女人青睐:他们整天只要思索如何博取女性的注意力就好了。  现代的职业妇女渐渐发现两性间的平等,包括受到同样的委屈:有深度的思想、博学和知识都成为发挥性感魅力的阻碍,因为这些特质都属于责任与严肃的范围,而欲望则属于游戏与娱乐的范围。"求爱的艺术"是一门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非常空闲的脑袋才能学会的课程。  自主的女人  一个人在度假时,也会显示出个人的感情生活。在海边、山上、湖边的度假胜地,人们会依照私生活的相似性--而不是职业类别--聚集成小团体。因此我们会看到青少年集团、有幼儿的夫妻集团、老年人集团、单身男女集团以及分居或离婚、拥有丰富婚姻经验的女人集团。最后这一种人通常会出现在高级度假区,属于富有阶级,不过偶尔也会出现在其他阶级中。  在陈腐的刻板印象中,她们是一些"可怜的女人",被另结新欢的丈夫抛弃,只能过悲苦的隐居生活。这根本是一派胡言。在世界各国,从美国、日本到意大利,通常都是女方主动要求离婚,所以她们这种状况并不是遭到配偶的离弃,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相较于婚姻或是同居关系,她们选择了一种可以为所欲为的生活,选择成为家中唯一的主人。  许多女人认为自己的家是一座小型的人间天堂,所以会依照自己的冲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感受去建造它。因此,一个家会反映出女主人最隐秘的性格。对男性而言,家是一个可以休息、聚会,可以感受到爱的庇护所。对女性而言,家是她内心世界具体化的产物。  当两个人结婚或同居时,通常都是由女性决定家中装潢的风格;就算两个人一起选择家具,大部分也是由女性决定摆设位置、空间应用、灯光效果及气氛的营造。  因此家会成为居住其中的男女情感上的"照妖镜"。如果她深爱着这个男人,她会喜欢他的存在,欢迎他使用家的空间,留下他的足迹。就连脏乱也会被认为是一个好的信息:他觉得很舒适、他可以放轻松,不用担心会不会造成别人的困扰。这表示男方被女方的内心世界所接受。  但如果女方开始觉得男方是一种造成困扰、脏乱,又粗鲁的存在时,就表示她的爱情慢慢冷却下来了。这时她们会开始要求男方一回家就必须穿上拖鞋,以免弄脏刚打好蜡的地板;或是嫌他用过的洗手间总是乱七八糟的;嫌他不爱干净(不常洗澡),或是有洁癖(太常洗澡);嫌他把烟灰掉在地毯上,用完的杯子、看完的报纸到处乱放;嫌他睡觉时打鼾,占了太大的床位或是抢被子。  接下来,女方会进一步厌恶男方在家中的实质存在:她会觉得男方是个又占地方又粗鲁又毛茸茸的累赘。这时,她会开始让家里变得脏乱,变得让男方无法居住。这是一种对他说"你是入侵者"、"滚开"、"离开我的领土"的信息。  感情问题会经由这种"领土语言"渐渐浮出表面,男方也会渐渐被逼到边缘,一直到他真正离开为止。通常他会认为出走是他自己作的选择,事实上,他是被赶出去的。  在这种情况下,分手或离婚都是女方争取自由、争取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的过程的最后结果。她永远都不会放弃这个空间,所以她们不会再婚;当她们展开一段新感情时,她们会坚持拥有各自的房子。她们会把男人定位成暂住的客人,而不是自己内心世界中固定的存在。  但如果没有加上房子的所有权及一笔固定的赡养费,她们所得到的自由并不是一种完整、永久的自由。因此这些女性通常都会以高明的手段达到这些目标,而且成功率都很高。在富有阶级中,有不少女性可以经由离婚得到她们的母亲或外祖母经由婚姻才能得到的东西--社会地位和经济上的安定,另外还加上了自主权。我们可以说这是女权主义最大的胜利之一。  只要爱情不要婚姻的女人  现在有许多年轻女性不想结婚。她们可能已经订婚了,可能正在热恋中,和男朋友处得很好,甚至住在一起,但是她们一点都不想结婚。有时候反而是男方先提出结婚的要求,但是女方可能会在不得罪对方的情况下,尽量拖延、转移话题,或是将这件事当做笑话,一笑置之。  这是一种直到不久以前都无法想象的行为。从前的意大利母亲会随时注意金龟婿的出现,女孩本身则会怕变成老处女,忧心地看着时光流逝。如果一段订婚关系拖太久的话,她们会给予未婚夫适当的压力,要求他赶快下定决心,提出婚期。如果他没钱办一场像样的婚礼,长辈们会默许两个年轻人私奔,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后再回来。  从前,婚期必须由男方主动提出,女方通常处于被动地位。到现在,男方还是会期待由女方,特别是女方的家人,主动暗示他娶对方;如果他们没有提出这种要求,男方会觉得很奇怪。而他们会更惊讶现在的女孩比较喜欢轻率、没有约束、随时都有可能结束的订婚关系,而非婚姻关系的隆重誓言。  有时候女方会不想结婚,不想和某位特定的男性缔结约束一生的关系,因为她们觉得订婚只是一种尝试,而尝试的结果有可能是负面的。可是大多数的女性都很爱对方,也确定对方很爱自己,而且她们并不想把他甩掉。这些女性一直拖延步入礼堂的原因无非是想延长热恋的黄金时期:没有任何责任,没有任何承诺。热恋中的男女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喜欢腻在一起,可以高高兴兴地一起玩、一起旅游,一起做一堆事情。  当女性急于结婚时,表示她并不确定自己或对方的感情。这时,婚姻对她来说只是一种可以稳定一段感情、可以绑住对方的一种手段,就像一对感情不睦的夫妻想要借由生孩子来挽救濒临崩溃的婚姻一样。  真正坚定、坚强的爱情不需要约束,因为爱情本身就拥有无限的自信--对恋爱中的男女而言,每一天都是灿烂的一天,因为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对方的爱恋。这是一种没有束缚、充满自由的爱情。当拥有这种情感的人看到周围尽是一些因为责任而结合的夫妻时,会感到无比的压迫感,而婚姻在他们眼中就像是一座坟墓。  有时年轻女孩之所以不想结婚,是因为她们不想要婚姻带来的责任和繁忙的生活:一个充满柴米油盐酱醋茶,必须事事精打细算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个束缚女性自我的母亲角色。  她们都觉得结婚后,自己不但必须放弃无忧无虑的生活,还要被迫扮演最传统的女性角色--妻子。她们必须附和丈夫、照料他的饮食起居、帮助他步步高升、帮他分忧解难。如此一来,她们会失去自我,变成丈夫的附属品,需要丈夫提供金钱,任何事都需要得到丈夫的首肯,还要像自己看过不止一次的沮丧妻子一样,使用女性伎俩来诱惑丈夫。  除此之外,这些女孩认为如果自己接受了婚姻和传统的妻子角色,最后也不得不接受母亲的角色。到那个时候,她的生活将毫无选择地越来越像自己的母亲。  因此,她们选择连开始都不要开始,将时光停留在青春期;就像彼得•潘一样,选择永远不要长大,选择活在幼年的魔幻冒险中,而不是成年后的无味生活。  第三章 我们的生存之道  狗与乞丐  拿波里有一句谚语:"恶犬咬的永远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的乞丐。"就算只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读这个谚语,我们也会发现它说的是真的。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狗--连大都市中有教养、有规矩的小型狗也一样--在看到飘扬的布料,特别是黑色、破旧的碎布时,都会吠得特别大声,而且叫得最凶、最大声的,通常是小型狗。也许这是因为破布刚好在它们面前飘动,所以它们会特别注意。可是说来奇怪,狗可以察觉一个人是不是虚弱、是不是生病或是犹豫不决:当这个人强壮而充满自信时,这些狗就不敢出声。而现在这些狗却露出狰狞的面目,凶猛地狂吠着,并且试图咬这些在社会上处于弱势的人。这时需要一个强壮有力的人出面威吓这些狗,把它们吓跑。而被攻击的人就算再虚弱无力,只要有一丝反抗的意思,也能吓跑这些狗。  这句拿波里谚语中提到的狗并不限于真正的狗,这些"狗"也可能是那一股深藏人心、促使人类伤害弱者的邪恶力量。遇到比我们有权势的人,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阿谀献媚,至少会摆出一副尊敬这些人的样子。我想很少人敢公然对抗一个有名的公众人物。在这种人面前,一般人都会表现出有礼谦卑的模样;一旦伟人离开后,这些原本谦卑的人就会开始在他们背后说坏话、散播谣言,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这并不表示这些人必须在掌权者面前克制自己的不满。一般而言,他们的确感受到这些伟人的魅力,真正仰慕他们,对于能和他们谈话感到相当荣幸。但是等这些人远离伟人后,他们的攻击性、抱怨、怀恨等不满情绪就会爆发出来。  拥有财富和权势的成功人士都知道自己身边并没有几个真正诚实的好朋友,而且他们也知道身边的支持者都只是盲目地追随流行趋势。所以,今天的支持者可能因为一个不实的谣言变成明天的敌人。当一个人气势变弱时,就会引发周围的人心中潜在的攻击性--邪恶的人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被这个人的脆弱所吸引--"脆弱"会激发出人类灵魂中邪恶的冲动。  真正的仁慈并不常见。最常被我们称为仁慈的情感,事实上只是一时的同情心泛滥而已,就像抢匪会同情被他抢劫的受害者,而刽子手也会同情被他处决的死刑犯一样。只有在好人、心胸宽大的人身上才能看到真正的仁慈。仁慈是爱的一种表现,我们能够仁慈对待的只有我们深爱的人。  一个受到打击而变弱的人不能期望别人对他仁慈。如果托多拉(意大利一件轰动一时的司法案件中的主要被告)名列被告时没有积极地反抗,他很可能就会被消灭、被完全击溃。托多拉最后赢得胜利是因为他用尽所有方式对抗敌人,因为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积极战斗。  不被击倒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我们面临的困难会消磨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向这些困难低头投降。面对身体或心理上的侮辱时,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封闭自己,扑倒在地面上、消极地等待暴风圈离去,并乞求他人的仁慈。  有许多人,特别是出生于贫苦或是机会较少的地区的人们,都会发展出一种基本的悲观看法,以对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作为一种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这些人不断地告诉自己他们一定会失败,眼前的情况没有任何有效的解决方式,一切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无望了。如此一来,他们的确避开了失败带来的失落感,但他们同时也使失败成为无法避免的结果。  悲观、没有信心和冷漠都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机制,但是在保护一个人的心理的同时,它们也削弱了这个人和外界的互动关系。任何一个经营者在寻找人才时,都想找到一个充满活力、热诚、肯付出而且完全投入工作、拥有勇气和自信心的年轻人。但是在较贫穷的地区出生的大多数年轻人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一直相信自己无法成功,因此也失去了原本可能拥有的机会。美国人一直很诟病欧洲人的悲观主义以及对自己的能力毫无信心的态度。反观美国社会成长的动力,就是相信只要你有勇气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它。  "恶犬咬的永远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的乞丐"--拿波里人的这句谚语很有道理。但是你从这句谚语得到的教训是双面的,它可能会把一个人推向消极的悲叹或是积极的行动。我们由生活经验得到的结论是"人性本恶"。在这个世界中,冤屈只会吸引更多冤屈,而软弱胆怯就像避雷针一样,只会引来更多的恶意,对此我们束手无策。很多选择走上"悲叹"这条路的人只会抱怨、自怜,然后再继续抱怨下去,这使他们越来越虚弱,就像亲手把自己的衣服撕得更破烂一样。  但是我们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也就是反抗。没有人可以百分之百避免经济不景气,就像没有人可以完全避开疾病;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维持自己的坚强意志,并且用意志力来抵抗一切。  很多人就是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战胜了可怕的身体缺陷、重大的损失和严重的疾病等困境,这些人的生活照样充满了活力和创意。经济上的困境只有靠自己坚强的意志,通过不断的尝试及试验来改善。  某位社会学家曾经说过,投降是失败者替胜利者提供的一项免费服务。因此,当我们面临生命中的种种难关时,永远都不可以认输。  令人感到疲倦的人  在我们和别人相处时,有些人会让我们有一种疲惫的感觉,有些人则会带给我们新的力量。在和第一种人相处过一段时间或合力工作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很累、心情不佳、全身无力。和第二种人在一起时,就算我们拼命工作也不会感到疲倦,反而会在结束时感到更有力量、更有精神。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有些场所会令我们感到疲累,甚至仅是想到要去,就会令人极度不情愿--那不一定是阴森或幽暗的地方,它们有可能是照明良好的现代建筑物,但就是能让我们筋疲力尽。相对的,有些古老陈旧的建筑物却能带给我们安全感。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有人主张有些人会吸收别人的能量,另一些人则会提供能量给别人;而场所则保存了以前在那里发生过的恶或善的能量。这种说法虽然有其可能性,但是我想这应该和人的类型以及人际关系有关。  哪些人会令我们感到疲累?我们的朋友当然不会,相反,当我们焦虑不安时,我们还会主动找朋友谈一谈。在朋友面前,我们会褪去每天因为工作的需要而穿上的由警戒和谨慎组成的保护盔甲。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显现出自己的弱点、缺点,以及需要别人帮助的愿望。我们不必担心朋友会趁机伤害、支配我们,或是从我们这里偷取什么东西。我们知道他们不论如何都是我们的同盟,可以分担我们的问题,并且帮助我们。  但我们也可以和初相识的人--一位新同事或是第一次见面的人相处得很好,并觉得轻松愉快。他们都是一些充满活力、热忱又和善的人。和他们在一起时,我们不会感到拘束,觉得很自由,因为我们感觉到他们认同我们所做的一切,而且会帮助我们创造新的事物。当我们遇到一些表面看起来有礼貌,但实际上却贪婪、善妒、对我们有敌意的人时,我们很容易感到疲倦,这些就是专门阻碍我们的人。  每个人都拥有可以马上直觉感应到对方心情的能力。我们可以像分辨颜色或听到声音一样,清楚地看到其他人的内心。微笑表示喜悦,鬼鬼祟祟的眼神表示不信任,热忱的态度表示宽大慷慨,恶言相向表示憎恨,漫不经心则表示轻蔑;用力抓取东西代表贪婪,恶毒的评语代表嫉妒,悲观的看法则代表他想阻碍你。我们凭直觉就能知道一个人在说谎或是在伪装,只有在我们刻意不去看,并确信那个人是我们的朋友或是一个好人时,我们才有可能上当。宽大的人通常都认为大家和他一样。有时,就算我们知道某个人是一个恶毒的人,也会假装不知道,因为我们无论如何都得和他一起生活,倒不如用微笑和礼貌对待他,并且继续过我们的生活。  但是,我们心灵深处的理性还是会一直告诫我们:"不要相信他!"所以当我们与那个人谈话或是工作时,必须持续进行会耗尽精神的心灵防卫。基本上,当我们被迫和一个对我们有敌意、不友善、想要使我们变弱的人相处时,难免会感到疲惫。而且就是因为有这种人存在,才会让我们觉得一个场所有压迫感--让我们精疲力竭的并不是墙壁,而是人类散发的有毒气氛。  总是回答"不行"的人  每个人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上司或官员:每当有人向他提出任何要求或是企划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行!"要注意,他们并不会像朋友一样跟你说:"对不起,我不能这么做"或"我无法这么做",而是用一种权威式的断言来回答,不但没有商量的余地,并且还加上许多令你无法反驳的技术性原因。医师会用一种同情的眼光看着你,工程师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个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政客会向你解释反对党如何令他无法动弹,你的投资顾问会向你解释这是一个永远都不可能赚钱的投资,官僚味十足的公务员会列出一堆无法克服的规定给你看,而法学专家会用无数的条款把你淹没。每一个人都会用他的学问、用"文化恐怖主义"把你压得死死的。  或许你会在偶然中发现那件事其实是可行的,只要找出一个创新聪明的解决方法就可以了,你甚至可能会发现找到这个方法的人,正是当初一直跟你讲"不行"的那个人--但是他们只有在有利可图,或者当事人是他亲近的人,比如儿女或好友时才会这么做。那些贿赂丑闻无疑证实了许多政客和官员根本是为了收受贿赂才说"不行"的,人们付了钱以后,不可能的事情马上就变得简单可行。  有些人会为了另一个原因说"不行":为了表示出自己的权力。当一个毫无创意、不会主动做事、才能普通又胆小的人爬到一个有权力的位置时,他要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会借由制造阻碍来减慢其他人的升迁,以迫使这些人对他低头。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面对发明家或创造家时,都会感到无法平息的嫉妒和怨恨,所以他们会尽全力来阻挠、伤害、羞辱这些人。大多数人可能无法想象平庸的人成功阻挠天才时的那种喜悦!名导演福曼在他的电影《阿玛迪斯》中,成功地将这种情况表现出来:作曲家萨里埃利用他的一生来憎恨、摧毁莫扎特。同理可证,也有嫉妒成功记者的报社老板,嫉妒作家的总编辑,以及嫉妒自己学生的教授。  有时候也会发生另一种状况:创造家或革命家在长时间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后,成功达到目标的一天终于就在眼前,这时,平庸的人见大势已去,已经无法阻碍这些人了,就会改变策略,转而前去拥抱创造家,并跟他说:"经过我仔细的日夜研究之后,终于替你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了!"事实上,那是他一开始就知道的解决方法。他们就这样得到了所有的赞赏及感谢,有许多纪念碑所纪念的甚至不是发明家,而是那些曾经阻碍他的人。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相信那些总是说"不行"的人。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就可以确定他是一个不值得信任,习惯背叛、欺骗他人的家伙。你一定要记住,就算是在最危险的情况中,只要有热忱、兴趣,肯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就一定有解决的办法。不这样做的人,或是故意阻碍别人的人,肯定有阴暗的目的--不是渴望权势,就是要保障自身的利益,或是嫉妒心作祟,也可能是这三者兼而有之。  无法说"不"的人  有时候你会遇到一些不会说"不"的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慷慨的心,希望大家都过得很好;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人主要的动机并不是想让对方快乐,而是渴望得到对方的"爱"。说"不"只会让对方不高兴,甚至对你怀恨在心;说"好"时则会得到对方的好感及感激,同时你自己也可以松一口气。  当我们说"好"的同时,我们满足了对方的要求。在我们帮助对方的那一瞬间,对方是爱我们的。这种爱就是一个不会说"不"的人的快乐来源;更重要的是,这种人无法承受"回绝"所引发的暴力。他们受不了别人的指控,只想听到称赞的声音,感觉自己被别人所爱;他们喜欢聆听别人称赞自己,喜欢被层层的仰慕和感激包围住。  这种类型的女性可以为了家庭、丈夫、孩子、亲戚和朋友牺牲奉献。我特地用"奉献"这两个字,是因为这些女性真的很辛苦。你会不时听到她们抱怨要做的事情太多,但这些都是她们自己决定要扛起来的,只要运用些许坚定的意志就可以避免。我们也常看到某些忙碌的人只因为不会说"不",就必须在照顾家庭及公司之外,同时担任一堆组织或俱乐部的管理者。  这种慷慨的人的功劳虽然毋庸置疑,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这种人会答应帮任何人做事,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爱和称赞,但是最后他们会损及比较谨慎、细心又不好意思开口要求的人的利益。慷慨的人反而只帮助到那些会持续施压,不厌其烦一直要求的人。  当我们仔细观察一些公认的"好人"的行为时,我们会发现这些人其实并没有公平地对待别人。因为这些人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一些不配得到帮助的人身上,反而忽略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却不想麻烦或造成别人困扰的人--因为他们发觉"好人"的肩上已经背负了太多的工作和责任。  此时鉴别真正有需要或值得帮助的人变得非常重要。但是,一个不论如何都想得到爱、渴望得到爱的人并不会分辨援助的对象。这么一来,他们就会被有心机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有心机的人和不会说"不"的人不一样。不会说"不"的人需要不断感受到他人的爱,而有心机的人对别人的情绪--特别是喜悦和感激--完全没有兴趣。更进一步来说,只有在可以利用他人的情感达到目的时,他们才会对别人的感情表露出一点点兴趣。对这些人而言,爱不是一种目标,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工具。他们不会为了满足心灵的需求而追求别人的感激,而是为了有朝一日会用得到别人对自己的感激。  当一个有心机的人想利用他人的关心和援助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时,他会不择手段。他会表现得慷慨有礼,他知道如何施压,如何说服别人来帮他。这种人不达目的绝不会善罢甘休,周围的人对他们而言只是纯粹的工具。他们可以冷酷地把他人的情感当做货品一样看待;他们知道自己在情感上是他人的债权人;他们可以轻易地找出对方的弱点加以利用。  因此,有心机的人和慷慨的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猎人与猎物的关系。  基本上,这种贪得无厌的人会踩着那些需要爱和感激的人前进,他们不吝于开口要求帮助。当他们开口求救时,慷慨的人心里开始失去平静--如果他无法适时帮助这些人,就会开始感到内疚。这时求救的人会变本加厉地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会让自己看起来更哀伤、更痛苦、更需要帮助;在施压的同时,他们还会谴责对方不够努力。这种人利用不停地抱怨、发脾气、骂人所得到的东西之多,会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我想每个人都会在认识的夫妇、情侣或其他关系的男女身上,明显感受到两人之一是主导者,另一个人则是忠实的奴隶。如果男方是主导者,你会看到一个易怒、整天不停抱怨的男人,他的伴侣拼命想取悦他,却总是徒劳无功。因为对这些男性而言,表达不愉快就是一种支配的手段。相反,我们也会看到娇弱的小女人支配一些社会上或职场上的强人,这些女性正是利用男性追求亲人的爱和感激的心态来支配他们。这些男性回到家时,看到的不是笑容,而是哀伤的容颜;当他们送对方一些小礼物,期待得到感谢时,得到的只有"我做得还不够"的感觉。  慷慨的人想要脱离这种依赖与剥削的关系,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改变自己最主要的缺点,也就是"过度需要他人认可"这种心态。这种心态让他们无法抗拒有心人的施压,并让他们看不到、也照顾不到那些因为不想太麻烦他们而没有开口要求的人。  卑鄙的人  卑鄙的人不一定胆小。有些人遇到危险时会发抖,并陷入恐慌中;有些人在需要作重要的决定时就会感到害怕,因此我们会说这些人是胆小脆弱的。可是卑鄙的人可能很聪明很狡猾;他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事情,但是那只有在这些决定对他本身有益时,或是为了保护自己,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权力及安全时。他们只有在必须为别人奋战、拯救别人的时候才变得懒惰胆怯。这时他们通常会躲起来不出声--更糟的情形是,他们可能会落井下石,一起欺负受害者。  卑鄙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别人去做危险的事情,然后不但不帮助、保护他们,反而还恶劣地让那些可怜的人去送死,让他们承担原本是他自己的罪过。一部由寇克•道格拉斯主演,库柏力克导演的电影,描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野心勃勃的将军指挥部队去攻打某座一直无法攻陷的碉堡。士兵们一从壕沟里出来,很多就被敌人的机关枪打死了,只有少数的生还者撤退下来,这位将军竟然命令炮兵轰炸这些生还者,后来还控告这些士兵是逃兵,并将他们枪决。这位将军就是一个卑鄙的人,因为他不敢为自己所作的决定负责。他命令士兵发动攻击,事前故意隐瞒任务的危险性,并答应提供援助。可是一旦发生问题,他只顾着自己的前途,为了避免被指控无能,他就隐瞒事实、伪造证据、滥杀无辜。  卑鄙的人也是一个愤世嫉俗的自私鬼,他只会趁机利用别人努力的结果,一旦自己有危险就牺牲别人。这种人很怕失去自己的舒适、特权和影响力。他对态度积极、有勇气追求理想的人又恨又怕,因为他们让他想起自己的怠惰,而且他认为这种人是危险的竞争对手,毕竟他们很容易就能得到一般大众的欣赏、尊敬和爱戴。如果这种人对他有用,他会试着去忍受,但是心中却迫不及待想远离他们。  我们的社会充斥着位高权重的卑鄙人物,这和一般人的期望并不同。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领导者应该是一个高贵、勇敢的人,他会指出目标,面对危险,作出决定后一定会负责到底;他会选择最好的助手,在派助手去冒险时,也一定会支持并保护他们。可是我们在一个组织的最高阶层看到的却常常是一些不值得信任的卑鄙小人。为什么?因为卑鄙的人并非永远不会冒险,只不过他们总是小心翼翼、运用谋略;他们会先派人去做,如果一切顺利,就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如果出错,就把所有的错误往别人身上推。由于他怕聪明积极的人,所以会孤立他们,故意让他们的生活不好过;他有需要时就利用他们,可是一旦他开始得到声望和名气,就会不择手段削弱他们。他会在私底下对他们作出一些他在公共场合不敢承认的承诺,他会慢慢折磨他们,使他们渐渐失去奋斗的意志。这种小人的周围都是些卑屈的"宦官型"部属,这样他才能永远都留在领导地位,至于需要付出的代价,则由其他的人替他扛。如果在一家公司中有这样的人,好的人才都会因此走光,导致公司只能勉强撑下去或是倒闭。如果这种人是政客,那么付出代价的就是选民了。  怀着敌意的人  每个人都有敌人,但是大多数时间,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有这回事。至于一些看不惯我们成功的人--因为我们妨碍到他们的前途,或只是单纯的嫉妒--我们都希望能察觉出他们的敌意。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爱戴、被欣赏,所以谁也不想看到任何对我们心怀不轨的人出现。这些敌意其实都有蛛丝马迹可寻,因为就连最伟大的喜剧演员也无法永远隐藏自己最深沉的敌意。  敌意的一个征兆就是永远都不会赞美别人。当我们的朋友赢得一场比赛或是得奖时,我们会替他高兴,和他一起庆祝,拥抱他、公然赞赏他。可是如果有一个我们认识的人、一个自称是朋友的人,从来都不为我们做类似的事情,就表示他对我们深藏着不为人知的怨恨。威尔第常常去史卡拉歌剧院看普契尼的作品,还会一边听歌剧一边看乐谱,但是他从没有发表过一句赞美词。为什么?因为他把普契尼视为对手,所以不想做任何认同他的事。  有些人会经由讽刺别人显露出他们的敌意,有些人则干脆忘记跟对方打招呼。比方说,我的一位女同事如果和我妻子出席同一个场合,就会故意忽视她,如果无法避免直接会面时,就会假装很惊讶地说:"噢,对不起,我没有看到你!"一个人如何握手也是一种很好的征兆:有敌意的人只会伸出指尖给你握,短暂地接触之后,马上就把手拿开。  当一个人怨恨你时,他最常做的事就是向你抱怨并说教:"你没有做这个,没有做那个。"我们会试着解释,会答应他要求的一切,承诺做一些事,试着让他高兴,但这些都没有用。下一次遇到他,他还会有更多的抱怨和责备。  也有人会经由告诉我们坏消息,或是一五一十地转述某人如何讲我们坏话,显示出他们居心不良。我们会听信他们的话,还会以为他们是为了我们好,为了让我们有所警觉才那么说。但事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看到我们不安、生气、心情不好的样子,就像伊阿古每次看到奥赛罗被猜忌所噬时都异常高兴一样。  当怨恨你的人无法直接打击你本人时,他常常会找方法伤害你的朋友或心爱的人,让他们当场出丑,这就类似黑手党的"横向报复"。所以,千万不要相信专门说你朋友坏话的人,或是在你亲人背后说长道短的人。  如果恨你的人对你有实质的控制力量,他会一直阻碍你,会引用条文、规定、责任、义务和优先顺序等来做借口。真正对你好的人永远都会找到帮助你的方式,相反,如果他一直拖延、阻碍你,就表示他对你充满敌意。  敌意的最后一个征兆就是说谎。当一个人恨你又不想显露出来时,他不得不假装是你的朋友,宣示对你的友善,答应你的要求,但却不会真的去遵守。如果你质问他,他可能会找出一千个借口,甚至会假装不安,假装有点迷糊、无法集中注意力或健忘。事实上,他什么都记得,一切都是他事先计划好的。  拒绝改变的人  有些人总是可以取得其他人梦寐以求的成就,有些人却连做梦都不会。但是每当他们传播自己的思想,并尝试实现这些梦想时,就会遭到所有想保持现状、按照传统礼俗生活的人的反对。那些人因为怕失去他们的特权、声望或权力,所以才这么做。在原始时代,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都没有进步,因为所有的改变都被禁止,而违反者会被放逐或处死。比如在印度,一个出身于某一特定阶级的人必须做和他父亲一样的工作;而欧洲所有的工作都由工会控制。  那么,带来进步的改变到底是如何发展出来的?为什么贵族、祭司、老人和所有既定秩序的管理者偶尔也需要放松警戒,接受创新?他们什么时候才会这么做呢?答案是在面临极度危险、战争或者是当他们发觉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时。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才对西方的科技和科学采取开放的态度;西班牙的统治者之所以赞助哥伦布,是因为他们想得到巨大的财富。  守旧的人对创新者的敌意一直持续到现在。伟大如伽利略、詹纳、巴斯德、达尔文和弗洛伊德,都曾被人攻击、侮辱过;莫扎特和普契尼虽然写出了天籁般的音乐,但也曾经被污蔑过。左派运动的创始者和以色列的精神国父赫茨尔曾遭受犹太资本家的重重阻挠。奇怪的是,这一批阻碍、侮辱他们的人后来往往都靠这些人的作品混得一口饭吃,并借以得到名誉、财富及荣耀。  得到财富和认同的创新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会创造出一股势力、一个机构、一种权势。穆罕默德不只宣扬伊斯兰教,他还建立了一个国家,打了许多场战争;弗洛伊德创立了心理学会;贝尔和爱迪生利用他们的发明专利创造出一个经济帝国。但是有一些发明家在发明成果被窃取后就发疯了,而有些对现代医学有莫大贡献的医生的下场也令人欷?#91;。  所有伟大无私的改革家,所有"先知"都可能遭到悲惨的命运,因为他们没有遵守当权者的游戏规则,也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所以在贪婪的嫉妒者的仇恨、攻击、谎言之下,丝毫没有防御能力,只能任人宰割,就像苏格拉底、耶稣、巴布、甘地、拉宾等世界上最崇高、慷慨的人们,最后得到的报酬竟然是孤立和死亡。  如果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做过一些慷慨、无私、只为别人着想的事情的人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那些贪婪、伪善的人不相信你们,一直在阻碍、利用你们。所以你会想:"为什么我要继续做下去?"幸好,人的心中有一些超越天生自私的东西,一股强大的力量会促使我们超越现有的邪恶,去改善世界,完成上帝创世纪的工作。  情绪不稳定的人  所有的人都会依靠别人,比如父母、老师或公司里的上司。我们都希望领导人是一位可以给我们安全感的向导,可以将力量和自信传送给我们;我们希望他能够冷静、公平。可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上司却和理想状况完全相反:他们的情绪极不稳定又反复无常,有时我们会觉得这些人甚至把"让人无法捉摸"和"随心所欲"视为当权者的特权。  我记得有一家大企业的员工每天早上都会观察老板进办公室时的脸色,试着解读他今天的情绪。如果老板皱着眉头,那么今天最好不要出现在他面前。向他介绍、解说任何计划都会是徒劳无功,因为无论如何他都会反对。而另外一家企业更夸张,那位总经理的情绪不稳定到所有的员工都放弃预测他当天的情绪。  我们最常在医院、法庭与学校这种一般人必须依赖专业知识的场所见到这种情绪化的人。请观察一下那位医师,他是多么的自负啊!每次巡房时都紧绷着脸,挂着一副全天下的人都得罪他的表情;如果你把他叫住问问题,他会很不礼貌地回答。他和病人、家属谈话时,偶尔会专心听一下,可是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把脸转向另一边,对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会很无礼地打断你的话,并用无礼的表情把你赶走。一般人在接近他的时候,都得小心翼翼的,因为他们永远都不知道他会如何反应。  假设我们现在正在国家机关。请观察一下那位公仆,看看他那副正在神游太虚的样子吧。他只会对职位比他高或同级的人打招呼,任谁都看得出来他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工作。对他而言,民众是一个大麻烦,他是因为毫无其他选择才会去应付他们。他对大家的态度都是一副不耐烦又不用心的样子,常常回答几句话就突然走开,去和同事聊天、打打电话再回来,然后不耐烦地听你重新提出你的问题。他给大家的感觉就是不稳定、不在乎。  现在,我们的所在地是一所大学。那位教授第一眼看起来好像很和蔼可亲,会和助手、学生达成一种"同舟共济"的关系,可是他的情绪不太稳定。他先出了一份作业,然后毫无理由地又要学生马上交另一份报告给他,却将这份报告搁置三个月不去看,等他交回给学生时,又改变主意了。他会对助手大发雷霆,还常把人赶走,剩下来的人每天都活在恐惧中,但是谁也不敢抗议。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这么做?就是为了品尝最纯粹、最原始的权力滋味。绝对的权力不受任何法律约束,也不用遵守逻辑或某种定律。暴君不必对自己的行为提出任何解释,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他将所有人的命运都握在手中,而这些人只能怀着恐惧或是无力的愤怒。这时,他会觉得自己是万能的,就像神一样。而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不幸。  第四章 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  不要向失败投降  在生命中,我们有时会发觉自己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甚至遭受没有挽回余地的失败。一个很有天分的孩子梦想将来成为一位科学家,但是因为双亲去世,他必须工作来养活自己,因而无法完成学业。长大后,他悔恨地发觉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因为科学的领域就像音乐或运动一样,只有在年轻时才进得去,以后就永远失去机会了。有些企业家用尽一生创造出自己的事业,却可能因为被卷入一场突然的政治或经济危机,而被某家巨大的跨国企业并吞。一个报社的发行人辛辛苦苦地推广自己的报纸,却因为资方突然把报社卖掉而被新老板逼下台,只因为新老板想要改变报纸的风格和路线。一位妻子把她的一生奉献给婚姻、家庭和孩子,但是丈夫竟爱上一个比她年轻的女人,把她抛弃了。  以上只举出四个例子,我们还可以再举出一千个例子,因为大家都有类似的经验。我们面对的是无法弥补的终极失败,我们再做任何努力、任何抵抗都是无益的。我们不会觉得悲痛,只会感到不平,感到一股足以撕裂我们的无助和无力感。对我们而言,未来变得空虚、黑暗、痛苦,由希望构成的生存意志也会因此消失。我们会陷入沮丧中,许多人会想自杀,而有些人真的会自杀,意大利企业家伽迪尼在得知计划失败,并了解自己会被逮捕时,就曾经有过这种念头;那些失去爱情的男女,以及遭到一些在我们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挫折--成绩不理想、失恋的青少年,也都可能这么做。  在面对这些全然的失败时,我们可以做什么?可以对自己说些什么?对面临失败的人,我们可以说些什么劝慰的话?当我们整个心灵都被绝望压得死死的时候,又该如何去寻找新的希望?  任何的失败和损失都不是全局性的,至少对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而言是如此。它只是一个计划的挫败,一场感情的失落,一个梦想或愿望的破灭。虽然我们自己并不知道,但是我们的潜能总是比我们自己所知道的要丰富得多。一旦度过成绩不理想带来的沮丧后,一个小男孩可以经由亲吻一个小女孩重新找回生活的喜悦;失去公司的企业家也可能发觉一些原本被自己忽略的兴趣或能耐。在最严重的灾难中,伤口的深处会浮现出救赎我们的答案。替我们疗伤的并不是时间,是失败使我们将心中的负担卸下。这是一个奇怪又惊人的事实--在绝望的深渊中,我们的自我渐渐消失,也同时脱离那些被我们认为是"必要事物"的羁绊。我们会发现自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生存下去,"失败"已成为一扇通往重生的门。有些人会重新认识上帝;有些人在失去一切之后,反而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平静;有些人会找到新的使命;有些人则会发现自己现在有充分的时间去做一些有益众人的事。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  "权势"并不是一得到就一劳永逸。为了保有它,你必须持续不断地战斗。这种情况在每一种政治制度中都会发生,不同的只是夺权的方式、对在位者构成的威胁以及当权者用来保卫地位的工具。在较传统的制度中,权力的基础在于兵力和军队,对外维持政权的主要方式是战争,对内则是武装镇压。古罗马帝国的皇帝、部落酋长以及欧洲中古世纪的国王都属于这一类。经由革命所得到的政权也属于这个类型,因为革命就等于是内战的一种,而暴力的衍生物不是战争,就是血腥的镇压,或更进一步是两者的结合。  在民主制度中,权力是经由政治资源的动员、宣传、说服与操作而得到的。在这种制度中,必须面对的危险也属于相同的类型,最好的例子就是里根总统在声望和支持率达到巅峰时,被发现瞒着美国国会授权贩卖武器给伊朗。对美国社会而言,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就是说谎或隐瞒一些必须公开的事实。所以,当时里根在几天内就被记者攻击得体无完肤,而且差一点就像尼克松一样下台。  但是如果由以上的例子得到"民主制度中,总统的权势比东方世界的霸主或任何独裁者的权力要来得脆弱"这个结论的话,是不正确的。因为这几种人所面临的危险与必须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同的。特别是身为美国的总统,时常必须面对一个重大的问题--如何在外交政策上做到某种程度的保密,同时又可以对人民无所隐瞒。  这世界上所有的"权势"--不只是政治权势,经济或演艺界等也是如此--都是非常脆弱的。在一般民众的想象中,著名的金融家住在大别墅中,可以坐着游艇度长假,拥有一群年轻美貌的情妇,身边围绕着万能的秘书群。他们也认为著名的演员整天都在"玩",每天晚上都忙着参加一场又一场的宴会,每天都有艳遇,等等。但是我们知道事实和这些幻想完全不同。越有名的金融家、生意做得越大的企业家都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基本上这些人根本没有办法度假,因为金额高达几十亿里拉的生意或是其他非处理不可的棘手事情让他们走不开。有名的演员必须不断超越无数个不同的障碍;作家则完全"浸"入创作过程,当灵感来临时,不论早晚或假日、非假日,他们一定都会把工作摆在第一位,根本就没有一定的"下班"时间。  在世界上任何一种人类活动中,我们都无法安心地依照我们的习惯来做。就算是简单的活动,比如念书、考试、找工作、开设一家小公司等,都需要我们全心投入。只有当我们完全投入、毫无保留时,成功才会属于我们,但是别人并不会像我们一样投入。我们在追求一个目标时,会发现周围人的行动速度比我们慢了好几倍:一脸无所谓的公务员慵懒地叫我们到下一个柜台;我们的助手们还是依照自己平常的速度来工作。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强制的手段改变这些人,让他们觉得不做事比做事更让他们坐立不安。一句话,这就是权势,也就是在行动时超越障碍、避免掉入陷阱、督促速度较慢的伙伴们。  一般大众对看起来无所事事的金融家或是演员的误解,就像买彩票梦想成为亿万富翁的人一样。如果你突然得到一亿美金,你会怎么做?我想大家的答案都一样的:马上辞掉工作去环游世界,过富裕的生活。财富就像是所有烦恼的解决之道,得到财富就像到达一个无忧的国度一样。  但这是一个不属于任何人的国家--如果赢得彩票头奖的赢家真的这么堕落的话,他很快就会回到一贫如洗的状态。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而不是守株待兔,因为什么都不做的人迟早是会饿死的。
  领导的艺术  我常常觉得伟大的领导者,不论他领导的是一个党、一个宗教组织或是一个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可以给一起工作的伙伴一种"我正在参加一项重要的工作,我是这个组织一个重要的成员"的感觉。正是因为有这种感觉,所以他们工作时会更加努力、用心,因为这份工作值得付出这些心血。任何有过这种经验的人,对自己隶属于某个单位都会感到非常荣幸,会拼了命都要把工作完成。这种人乐于得到上司或是同僚的好评,从心底希望团队的努力开花结果,所以这些人的成就往往会让你刮目相看。  许多管理高层都想把这种感觉传达给自己的部属,但是真正成功的人并不多。因为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这些管理者本身必须对这种感觉深信不疑。人类的一切重要活动都是以灵感为基础,就像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如果缺少灵感,绝对无法仅靠毅力完成。此时假装自己拥有灵感就更离谱了,这只是对真正灵感的一种讽刺。而这么做所得到的结果只是一个过于操心的管理者,或是患有自大狂的经理。事实上,拥有真正灵感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谦卑,甚至犹豫不决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重要性远超过自己的自尊或荣耀。而且,拥有真正的灵感表示同时拥有真正的安定感--带头的人会以身作则把这一股平和的信心传给其他人,他就是活生生的实例,可以在这里教导属下什么是坚定不移的心,以及如何为他人付出。  在有这种精神存在的企业组织中,大家都怕做错事,因此会拼命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在这里,你很少听到责备的声音,反而会常常听到称赞他人的声音。而在某些企业组织中,你从来都听不到一句赞美别人的话,因为这里的人认为称赞别人是一种近似讨好别人的弱点,会被别人瞧不起。高层主管巡视时,总是以冷漠的态度安静地观察一切,连最微细的小事都不放过。你永远无法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一句称赞或感谢的话,他们开口闭口只有批评和责备。成功的领导者知道称赞的本质是感激。当你听到一句"做得好"时,表示你的上司感谢你所做的一切,认同你对团体所付出的辛劳。  在濒临解散的企业中,也同样听不到一句称赞的话。因为在这里已经没有一个可以努力的共同目标,也没有一个可以站出来代表大家讲话的人了。快倒闭的组织是由零零散散的碎片构成的,就像中古世纪各小国的领地一样--每一个领主都用污蔑、毁谤及略施小计来保护自己的土地。  在一个清楚自己的方向,而且每一位员工对自己的工作都抱有使命感的组织中,称赞别人、感谢别人会变得很自然。所有的人都愿意认同每个人对团队的贡献,这时领导者就必须把大家共同的感激表达出来。一个人可能会因为把工作做得特别好、因为他有利于社会大众而受到称赞,但有时一个人会因为他的本质,或是因为他进入某个组织工作而受到称赞。这种状况在公司的高层主管向部属介绍新成员时就会发生,主管会公开称赞这些对公司而言还是陌生人的新成员,有时只要用一个适当的形容词,或是一个适时的举动,就足以表示公司很荣幸有这位员工的加入。因此,以身作则的公司主管会深深影响到员工个人的观念。  在这种企业组织中,上司永远都不会公开责备部属,因为他不想公然贬低自己的部属,也不想增加员工间的敌意和嫉妒。严厉的公开谴责只会让善妒者雀跃,加深他们的嫉妒心,甚至到处散播嫉妒的种子。公开羞辱员工不但会使士气低落,更会在大家心中埋下怨恨的种子,甚至会开启报复的大门。  有些领导者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强势到可以公开把人捧到天上,或是摔到地下。当这种老板进公司时,没有一个人敢吭声,大家都低着头等着得到称赞或谴责。这会让所有的员工退化成一群面对心情不稳定的老师的小学生,更会造成员工间一种共谋式的"团结精神"。到最后,老板得到的只有修改过的信息和伪造的数据,员工们也会对他有所隐瞒。当一个人把自尊和骄傲放在第一位时,这个人就很难得到其他人对他的信赖了。  放任主义也同样糟糕。一个不做事、放手让属下胡闹、很容易满足、不贬也不褒的上司不但使员工变得漠不关心,也会打击大家的士气。员工们要求的只是公司对员工和工作的关心而已。这时过盛的自尊,甚至一点点的自大狂都可以被接受,因为你所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大家都认同的团体成果。在一开始,我曾经提到伟大的领导者会让部属感到自己正在参与一个伟大的计划,感到自己在做的工作很重要。任何有野心的人如果想成功地让部属为自己卖命,就必须在工作或生活中的关键时刻牺牲自己,把他们放在第一位。  竞争  有一种人不论到哪里,不论接触到什么人,都会和其他人展开竞争。他们习惯性地把每段人际关系都当做是一场必须借着打败对手来证明自己的竞赛。这种人最大的乐趣就是进行有胜算的战斗,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战胜敌人的那一刹那,耍手段、冲突、战斗、设下埋伏便是他们的最爱。这些人会一直保持警戒,并且对任何人都抱持怀疑的态度,直到他们击溃对手后,才有可能对他伸出援手。  相对的,有一些人非常不喜欢跟别人竞争,总是尽量避免被卷入竞争之中。如果他们被迫耍手段或战斗,不久之后他们就会感到嫌恶、无奈又浪费生命。他们喜欢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和拥护,当他们的生命与另一个人的生命在和谐中融合时,他们会体验到生命真正的圆满。这种人通常只有在做具有建设性的事时,才会有成就感--像是写一本书,或是作一首曲子。  这两种人对爱的诠释和所采取的实际行动都大不相同。第一种人在有情敌要击退,或是对方还没有接受他/她的感情时,他/她的心中会持续充满爱与渴望。但是当他们确定付出的感情有了回应,确定赢得最后胜利之后,他们对对方的兴趣就会消失。我把这种爱情称为"竞争性假性恋爱"。这种人并不是真的坠入情网,因为他/她的最终目的不是组成一个家庭,创造出新的社会秩序,只是战胜一个敌人而已。他/她的满足来自迫使别人向自己屈服,来自统治别人的"快乐"。  第二种人在有情敌存在,或者是还不确定对方是否会接受这段感情时,心里会感到不太舒服、不太适应,甚至时常会有想要放弃这段感情的念头。直到他们确定自己的感情得到回应时,才会把心中的喜悦显露出来。当他们拥抱所爱的人,和对方合为一体时,将体验到自身最大的延伸,达到人生最高的成就。  许多人认为只有竞争型的人才会野心勃勃、一心追求成功,这并不是事实。在不喜欢竞争的人之中,也有许多有抱负、有能力,并且能够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这些人希望借由周围人的支持、鼓励和掌声来达到目标,他们会尽量把事情做得很完美,成为顶尖人物,并且对所有的人都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当他们遇到利益冲突的情况,会试着与对方协调,或寻找其他的解决方式。他们的理想是希望大家都快乐、都满足,而他们的座右铭可以用"很多朋友就是很多荣耀"这句话来代表。  竞争型的人则通常认为成功就是将某个人打败。他们极度需要一个敌手,并且把成功和战胜对手、使他屈服画上等号,所以他们的座右铭是"很多敌人就是很多荣耀"。  小人与贵人  通常非竞争型的人都非常开明、慷慨,当他们遇到正在创作或发明的人,会马上对这些人产生好感,并且试着把对方的工作简化、帮助他们;当对方成功时,他们也是第一个为对方的成就感到高兴的人。竞争型的人通常都抱持不信任和嫉妒的态度,当他们遇到一个有创意的人,会马上想用规定和禁令来限制他,还会一直干扰(或干涉)他的工作,最终的目标就是使这个人完全动弹不得。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非竞争型和竞争型的人都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在替对方着想。当你听到他们提出计划时,就不难了解他们将如何行动。这两种人都说他们很欣赏采取主动的人,而且希望计划能够有发展、有进步。但是实际上这两种人的行为模式都是源于一个比较深的层次--是基于个人的个性、想法,以及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开明慷慨的人对自己非常有信心,所以对他来说,重要的是结果。他们追求的是创造出美好的事物,同时会借由认同这些事物的创造者来达到自己的圆满。那些封闭善妒的人则喜欢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急于证明自己才是最棒、最积极、最不可或缺的人,所以他们会处处阻碍、控制、限制别人。  因为这些差别源于不同的想法和价值观,所以交给这两种人执行的任务或目的究竟是什么,其实并不是很重要。例如,如果叫一个封闭善妒的人去帮助一个同事,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是一场大灾难,因为这个"帮手"会开始批评对方,并且制造出一些障碍。相反,如果派一个开明慷慨的人去限制一个过于活跃的同事,他反而可能会帮这位同事把工作做得更好。这让我想起一个例子,一位又老又缺乏安全感的大企业总裁想要阻止一位年轻、有创意的主管成为公司的总经理,因此这位总裁让另外两位主管进入董事会。其中一个是封闭善妒的人,他当然马上开始挑毛病、制造问题;另外一位则是开明慷慨的人,虽然他的原始目的也是阻挠那位年轻的主管,但他却渐渐开始欣赏那名年轻人,在短短的几个月后,竟然成为那名年轻主管的最大支持者之一。  在任何一家公司,你都可以找到这两种人。虽然同样居于领导者的地位,开明慷慨的人会挑选主动出击、有活力与创意的部属,并且充分授权给他们,不会限制他们的行动。有这种领导人的公司生意自然兴隆、蒸蒸日上;而封闭善妒的人只会选择那些盲目遵守规定、不择手段阻挠创意的部属。所以第一种人远比第二种人更适合当领导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高位上"生根"的大多却是第二种人,因为他们会慢慢侵蚀其他人的地位,尽全力阻挠他人,而且他们很容易找到同类型的人和他们合作。这些人就是造成现今社会大部分问题的罪魁祸首。  成功的秘诀  当我们开始发展新的事业时,就等于踏上了一条充满危机的路。尽管我们可以小心准备,思考所有的选择,但是仍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临时出现的阻碍、不请自来的对手,甚至是不认识的救星。想要顺利到达目的地,需要具备不同的特质与美德。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拥有坚强的意志,坚持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人类的情感都是漂浮不定的,很容易因为受到影响而改变。某天早上我们醒来时可能很快乐,第二天醒来时却可能觉得不知所措。一个小小的成功会令我们欣喜若狂,而一个小小的拖延可能会令我们沮丧。我们必须能够控制所有的疑问、所有起伏不安的情绪,绝对不可以、永远不可以丧失信心。我们必须事先想到所有可能遭遇的困难,就算过度担心也没关系,同时也必须对自己发誓,永远都不要输给恐惧,只能专注于如何超越它们。  第二个必备的特质和事业有关--认知到事业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我们活在一个由工作、事业、亲情和友情所构成的网络中,在开创新事业时,我们会把周围的人都卷入其中,影响他们原本的计划,让他们产生新的期望和新的忧虑。由于一般人都不喜欢新的事物,同时会畏惧未知的事物,因此我们必须能够对抗周围亲友或是援助者的疑问和恐惧,甚至是消极的态度。这么一来,我们不只要对抗真实的敌人,还要面对犹豫不决的亲友。而因为我们需要他们的协助,所以不得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运用冷静的头脑和逻辑的分析来证明他们这些忧虑都是没有根据的,并且还要替他们打气、作出保证,用自己的活力鼓舞他们。  第三个要素是可塑性和可以妥协的能力。乍看之下,这好像和前面的两个特质完全相反。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目标和前进的大方向,至于使用的方法和要走的路线,则应该依据渐渐浮现的现实状况而有所改变。如果花费过高,应该减少支出;如果有法律问题,就要改变做法;如果无法自己一个人进行,就去找合作对象或是结盟;如果无法实现所有的目标,就去寻找其他的机会和时机。在助手方面也不要过于顽固,并不是所有在一开始就参与的人都能到达终点,我们必须随时准备放开一些伙伴,并且和一路上遇到的其他人合作。  第四个要素就是了解并善用人们的能力。我们必须发现合作伙伴的真正能力,包括他们的潜力、缺点和极限;我们必须事先察觉到这个人是真的聪明或是只有表面功夫,那个人是天才还是大骗子,哪些人真的努力工作?哪些人真正忠诚?哪些人是高明的骗子?我们也必须有能力挑选一些可信任的、在遇到危险和灾难时不会逃走或背叛的部属。许多人很容易被人们的外表或甜言蜜语所迷惑,让自己的身边围满了毫无忌惮的冒险家、骄傲笨拙的人,以及贪婪的奸商。相信这些人就等于是把梦想建筑在沙子上。
  自私与无私  在社会、历史、每一个人体内,甚至在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中,都有两种不同的"灵魂"存在。一个是自私、势利,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的灵魂;另一个则是无私、利人,会被他人感动、希望别人也能得到好处的灵魂。  第一个灵魂是理智经济行动的基础。"经济"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每个人都多少会像想要赚钱的商人一样避免损失,在适当的时机做买卖。著名的意大利经济学及社会学家帕累托认为,在各种社会学科中,只有经济学是出于纯粹的理性,其他学科则是由不明原因、盲目的冲动及卑微的借口所产生的。  不过政治学,例如权力的追求及极大化,大致上也是一种纯理性的计算,一种有意操作社会大众情感、信仰与希望的手段。如果没有极度渴望权势的人,很多国家和帝国就不会出现在世界上了。历史永远都是以最敬仰的口气提到那些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的军事领导者,如西泽、亚历山大或查理曼大帝。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也一直都是创造社会、带来发展和进步的两大力量。这些利益正是一个研究社会的学者唯一有兴趣的力量,也是"现实主义者"唯一在乎的力量。  然而还有第二股势力维系着社会。和前面所提到的力量比起来,第二股势力明显逊色许多,甚至会遭受鄙视--第二股势力是由互助、慈悲、友爱以及慷慨所组成的。这些力量最常出现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场面。精神分析学派告诉我们,如果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开端没有像父母亲专注的爱心这种真诚与无私的爱存在,一个人的精神是没有办法达到平衡的,也无法圆满实践自我的存在。从另一方面来说,男女关系中如果没有冒出爱情的火花,这段感情可能短短几天就结束了。我本人很肯定地认为(我在每一本书中也都尝试证实这一点),政治、道德和宗教的所有大型改革运动,都是由具有不凡创意与互助精神的小团体所发起的。在一个处于"诞生"状态的小团体中,人们不会斤斤计较,不会设下诡计,也不会编织阴谋。领导人和追随者之间只有爱和全然的互信。  虽然西方世界所有的伟大机构、教会、教派和政党最后都远离了爱与互信的基础,它们基本上都是这样诞生的。他们虽然远离了基本的教义,但还是没有办法完全否认、背弃这些基础。每一个天主教教会和教派只有回归到最根本的传教精神,才有可能被承认是正统的教派,政党也是一样。如果一个政党已经沦为充斥着黑金的投票机器,它就会唤回以前相信的理想来替自己找些借口。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些理想只是一些能安抚弱者的"好情感",一些能够隐藏真实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骗局与借口。我相信这种爱与互信的力量就是维持社会团结的力量。如果只有利益和暴利而没有这股力量的话,社会早就完蛋了。伟大的操纵者,比如历史上拥有领袖魅力的伟大领导者,善于将这些爱与互信的力量导向自己,让大众以为他就是这些力量的代言人。主义论者和狂热分子都对外宣称自己才是这些力量的继承人和永恒的守护者。正因为这些力量都是独立存在的,才有可能被一些有心人士操纵。  我曾经听过一个很美的以色列传说。根据这个传说,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够继续运转,是因为世界上一共有"三十六个正直的人"存在。正因为有这些人存在,上帝才不至于将世界毁灭。"善"以神秘、超自然的方式经由这"三十六个正直的人"在世界上发扬光大。没有人知道这三十六个人是谁,就连这些人本身都不知道自己是三十六人其中之一--如果知道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变得过于自傲而失去资格。"三十六个正直的人"正是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谦虚、看不见的道德力量的一种象征。  如果社会是因为利益和奉献互相平衡而存在的,那么当这个平衡倾向某一方时,一定会出现倾向反方向的一股反作用力。在大变迁、平等主义、梦想和梦想破灭的时代后所展开的,就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务实主义时代。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经济。在政治上,"意识形态"已经"不存在"了;大家都公开讨论个人利益,政党经由"庇佑"特定的团体而获得支持;用钱来换取特权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从政已经成为一个获得大笔个人财富的途径了;连伪善也变得较少见,因为现在根本没有必要隐藏个人利益,因此可以赤裸裸地在众人面前现出原形。在成功主义当道的今天,成功者不但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也是羡慕、嫉妒的对象;失败者则是众人唾弃嘲笑的对象。财富是最普遍的权力象征,渐渐成为一种"恩典";贫困则成了一种"罪恶"、一种"耻辱"--里根时代的美国正是这样。  但是这种过度的不节制已经产生了反作用力--有许多人在自己的事业到达巅峰时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去为贫困的人服务。最有名的例子之一就是英国歌星鲍伯•吉尔道夫--他曾经募集几百万美金帮助世界上所有饥饿的人,但是他本人却过着简朴的生活。这些都有可能是新趋势来临的一些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