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粥的10号线:杭州上城沿江区块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0:48:41
(2007-2011年)
前   言
长三角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意志和行动,给杭州市新一轮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钱江新城作为杭州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和全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省会经济的主平台,今后五年将进入建设的关键期、功能的成型期和产业的集聚期,“长三角重要增长极”主引擎的重要作用将日益凸显。以新城组成部分和直接辐射区域为主体的我区沿江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着重大契机。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打造“沿江现代商务居住区块”被列入整体发展框架,区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沿湖核心商业圈、沿江商务居住圈、沿山历史文化圈”的总体布局,把“接轨钱江新城,加快沿江区块建设”作为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为贯彻全市“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战略部署,抓住钱江新城加快崛起机遇,推动沿江商务居住圈建设,使之成为我区优化城区布局、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杭州市打造“一城七中心”的重要区域,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上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市上城分区规划(2003-2020年)》和相关单元控规为依据,结合《上城区“建设旅游休闲商务区 打造杭州RBD”建设规划方案》、钱江新城相关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了沿江区块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发展重点和相应举措,是未来几年沿江区块建设和打造沿江现代商务居住圈、建设RBD新增长点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期限到2011年。规划范围北至清江路、西至贴沙河、浙赣铁路线,西南至吴山、凤凰山、玉皇山上城行政区界、东至钱塘江,由近江、南星、复兴三个规划单元组成,规划总面积9.5平方公里。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一)发展基础和特点
沿江区块范围内总用地面积955.7公顷,总建筑规模1266.1万平方米,规划居住总人口22.3万人。
随着近几年建设和开发力度的逐步加大,沿江区块表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经济社会呈现新的亮点。
自然人文资源丰厚。区域紧靠钱塘江、六和塔、凤凰山、玉皇山等风景资源,背山临江,景色秀美。区域南部紧邻吴山、南宋皇城遗址、五代吴越历史遗产区等,是吴越、南宋文化交汇点,遗存密集,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区域西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相接,向东通过复兴、西兴两座跨江大桥,与杭州高新区(滨江)和萧山区联通,北临杭州政治、经济、文化的新中心??钱江新城的核心区块,有利于接受其辐射和带动。区域通过东西向清江路-清泰街、望江路和南北向中河路高架、秋涛路等城市干道与主城其它区域相连,规划中的地铁一号、四号和五号线路将在区内敷设多处站点,区内、区际交通联系便捷。
特色经济发展强劲。区块内拥有陶瓷品市场、华东家具市场、浙江食品市场等一批经营规模较大、辐射功能较强的特色专业市场,2006年区块内专业市场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三个经济联合社留用地的项目规划、立项、建设及招商等工作有序推进,太和广场、望江金融商务楼等一批接轨新城,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将相继开工建设。区块内的望江、南星、紫阳等街道,围绕“打造杭州RBD,建设生活品质示范区”的要求,结合辖区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将着力打造清江路大众休闲服饰街、之江路文化创意产业街、中山南路民俗风情街等,推进街巷经济发展。
楼宇开发初现成效。春江花月、金色海岸、金色家园、赞成?林风、凤凰苑等一批高品质精品住宅建成并推向市场,沿江区块成为杭州高端居住的重要代表性区域。以太和广场为代表的一批商务楼宇建成并进行招商,沿江地块土地、楼宇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开始显现,作为上城楼宇经济新增长点的作用逐步发挥。
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并举。复兴地区通过改造,完成复兴路等七条城市交通道路的建设,相继建成一批景观经济型住宅小区及学校、农贸市场、社区文化中心等配套设施,较大程度地改变了区域面貌。望江地区改造一期工程启动并稳步推进,拆迁安置用房和农居公寓建设进一步加快。通过实施背街小巷整治和危旧房改善等,逐步消除了重点区域的脏乱差现象,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同时,复兴商务广场区块、沿江居住区块以及近江区域新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太和广场、中级人民法院、消防大厦、钱江新城管委会办公楼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渐次落成,广电中心、上城行政中心、望江商贸大厦等公建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沿江区块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初展雄姿,初步具备了加快开发的基础。但作为新兴发展区域,基础还比较薄弱,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上城的中心区域,其它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较为匮乏。原沿秋涛路分布的大中型食品、日化工业由于用地限制、环境保护等因素面临搬迁;相关专业市场面临业态调整、品位提升,原有的产业结构面临转型;由于工业仓储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城居和农居混杂,地块零乱,城市管理和公建、市政设施配套难度大等等,这些都是沿江区块加快新一轮发展必须加以重视并努力破解的问题。
(二)发展背景和机遇
随着杭州城市空间形态和布局发展由“西湖时代”加快向“钱塘江时代”迈进,作为CBD和RBD交汇共融的关键区域,加快沿江区块发展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新的机遇。
沿江区块发展是落实全市“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温家宝总理在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座谈会上要求长三角要努力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为抢抓长三角率先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市提出加快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步伐,“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建设“一城七中心”。50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是这一战略部署的核心区域,钱江新城则是核心中的核心。我区沿江区块是钱江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辐射区域。加快这一区域发展,是我区落实全市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对于进一步增强我市综合服务功能、发挥长三角重要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沿江区块发展是接轨CBD、打造“金南翼”的客观要求。沿江区块是钱江新城“一心两翼”总体格局中的重要一翼。对于杭州未来的市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钱江新城来说,“十一五”时期将是其初现规模、渐见效用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大都市杭州城市新中心和中央商务区(CBD)功能的初步集聚与优势产业引导培育的关键时期。沿江区块在地理上紧邻钱江新城,具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融入钱江新城的发展,接受钱江新城的辐射的特殊优势,这为沿江区块建设现代商务居住圈、打造CBD黄金南翼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沿江区块发展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实需要。随着杭州市由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跨越,服务业正处在增速加快、地位上升的机遇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全力发展浙江省现代服务业,杭州市在十届二次全会上也提出建设“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相继出台了《杭州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杭州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以及八大类重点现代服务业专项规划,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作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沿江区块着力打造的商务办公、中介服务、文化传媒、创意设计等产业均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顺应了产业高度化的发展趋势,成为沿江区块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沿江区块发展是建设生活品质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的最重要的理念创新就是打造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从提高全体市民生活品质的角度来谋划城市发展,切实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民生问题,让全体市民共创生活品质,共享品质生活。结合城区实际,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杭州RBD,建设生活品质示范区”目标,加快提升沿江区块人民的生活品质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精品居住区的打造与和谐社区的建立,均与该理念相吻合。因此,在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大背景下,加快沿江地区发展,推动区域改造和振兴,改善当地群众的居住、生活品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沿江区块发展是打造RBD、实施“三圈”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接轨新城、保护老城”,形成“沿湖核心商业圈、沿江商务居住圈、沿山历史文化圈”的战略发展布局。区“十一五”规划中已正式把“沿江现代商务居住区块”作为重点打造的五大区块之一,列入整体发展框架,并指出开发沿江区域是上城建设RBD的新增长点,是实现RBD与CBD互补共荣的关键区域,这为沿江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明确了方向。加快沿江区块发展,是实现“沿湖”、“沿山”、“沿江”三圈并举、互补发展的关键一环。
目前的沿江地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顺势而上,努力成为上城乃至杭州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水平接轨钱江新城建设,围绕“打造杭州RBD,构建和谐新上城”的总体目标,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借势发展、激活业态,优化环境、集聚功能。加强业态规划与引导,深化商务中介、文化旅游、居住休闲等三大功能,加快钱江新城区块和辐射区块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显、环境优美的市级副中心和区级中心,接轨CBD,完善RBD,实现杭州RBD与CBD的互补互荣。
(二)基本原则
坚持借势发展  致力于上城区沿江区块与钱江新城协同发展,在理念、规划、建设、管理、业态及一些大型建设项目上主动与钱江新城对接和融合,借钱江新城建设的强劲东风,促进和完善上城区沿江区块发展,成为杭州CBD重要组成部分和杭州RBD新的增长点。
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思维、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推进沿江区块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档次业态发展和高层次招商引资。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全面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努力建设生活品质示范区。
坚持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区块建设相协调,现代文化和历史文化相辉映,高效管理和环境优化相补充,老城区保护改造和新区块建设发展相兼顾,使沿江区块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功能健全,环境优美,服务高效的现代化的区域新中心。
坚持集聚发展  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坚持中心集聚发展战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商务商贸、休闲居住环境的配套建设,集聚产业发展和居住人气,提高现代服务业和高品质居住休闲的集聚能力。
坚持互补发展  充分发挥沿江区块自身优势与特色,实现与沿湖核心商业圈、沿山历史文化圈RBD功能区块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打造沿江商务居住圈,形成湖、山、江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成为杭州RBD的新增长点。
(三)发展定位
沿江区域地处钱江新城上城区块和辐射区块,坚持“对接融合、集聚功能、互补发展”的原则,接轨CBD,完善RBD,把沿江区域努力打造成为上城区高效率公共服务中心、杭州RBD的新增长点和商务新区、钱江新城的商贸副中心、高品质人居配套中心和文化休闲中心。
高效率公共服务中心。以承担公共服务功能为重点,建设上城行政中心为核心,配套完善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各种设施,实现区级中心战略转移,成为上城区活动重心向沿江转移的高效能驱动器,成为方便市民,服务市民的高效率公共服务平台。
高起点商务商贸中心。高起点规划,集群式建设高档商务楼,完善公用设施等功能配套,深化招商选资,突出大企业、大集团引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楼宇经济,形成杭州商务商贸新区,成为杭州RBD的新增长点。
高品质人居配套中心。利用钱塘江景观资源,建设和打造吻合城市文化特征,承载城市人文精神,体现全新现代城市景观的高品质人居配套中心,成为与杭州商务新区相配套的高端居住的重点区域之一。
高品位文化休闲中心。发掘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内涵,突出南宋官窑、八卦田历史文化特征,保护和整治景区环境风貌,打造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挖掘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功能,带动历史文化、旅游功能所衍生的休闲产业发展,建设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功能集聚区。
(四)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1年,沿江区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管理与钱江新城的对接和融合,构筑起现代、大气、富有韵律感的沿江区块城市新景观,力争实现 “RBD” 新的增长极、生态景观建设轴、沿江功能集聚区、社会事业新兴区和“清洁杭州”示范区“一极、一轴、三区” 的发展目标。
“RBD” 新的增长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块环境突显,形成“两横两纵”发展轴、五大产业集聚区块,5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建设规模达到450万平方米;引进内资50亿元以上,合同外资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新增生产总值80亿元,税收8亿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
生态景观建设轴。生态景观轴初成,形成沿之江路、富春江路、钱江路、秋涛路四条南北纵向生态景观带,凸现江、山、城融为一体,现代文化和历史文化相辉映的滨江城市景观。
沿江功能集聚区。区级新中心基本成形、精品居住片全面建成、历史文化景区得到整治,完成区公共中心和复兴国际商务广场建设,建成30幢以上行政办公楼、高档商务楼、星级宾馆、大型购物中心,初步建成南星、望江、紫阳沿江区域3个精品住宅区、14个精品住宅片区,完善八卦田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实现行政办公、商务中介、文化旅游、居住休闲为一体的功能集聚。
社会事业新兴区。区域新旧区块社会事业联动发展机制形成,文化品质不断提升,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完善社会事业发展配套,高标准建设教育卫生、文体娱乐、生活配套等社会公共设施,提升区域城市功能,全面建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社会事业新兴区。力争到2011年沿江区块甲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0%以上,优质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清洁杭州”示范区。按照我区打造“杭州市最清洁城区”工作要求,以实现沿江区块“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为目标,突出长效管理,加强集中整治,营造整洁、清净、绿色、无视觉污染的生活环境。力争到2011年,区块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2.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超过38%,显著提升环境生活品质,使沿江区块成为上城打造“杭州市最清洁城区”的样板区和示范区。
远期。到2020年,实现沿江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互为支撑、全面发展,形成杭州商务新区,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区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与钱江新城相呼应,体现时代特征、杭州风格、钱江特色,具有高文化品位和高科技内涵的沿江新城。
三、空间总体布局框架
根据上城分区规划和相关单元控规,沿江区块作为主城东南部居住中心,居住及相关配套是其主要功能之一;随着钱江新城建设的推进和我区打造杭州RBD战略的实施包括区级中心的迁入,沿江区块作为商务新区的巨大潜能被逐步激发,商务、文化、休闲等产业发展功能开始日益完善。根据区块内不同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带动要素,总体上形成“三心、六带、五块”的发展布局框架,以此为重心,进行适度引导,实现区域发展由点到线成面渐次展开。
(一)三心
上城公共服务中心:东至之江路,西临钱江路,南到望江路,北至婺江路,总用地面积约36公顷,已入驻有消防指挥大楼,区行政中心、市广电中心等也即将入驻,是规划中的集商业、商务、行政办公、休闲为一体的区级中心。中心可建设用地面积23.8公顷,总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其中:行政办公28.8万平方米、商业金融35.9万平方米、文化娱乐27.8万平方米,医疗8.5万平方米。中心通过婺江路向北穿越秋涛路与东城站路连接,两侧的公建项目可以形成较为浓厚的商业氛围。在望江路与之江路交叉口设置城市公园和城市亲水观景阳台,美化景观环境,增强休闲娱乐功能。
望江商贸商务中心:以城站东广场为核心,东临快速干道秋涛路, 西靠城站火车站,南连望江路,北接清江路入城口,总用地面积约47公顷,可建设用地面积28.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金融49.2万平方米、居住42.4万平方米、教育5.1万平方米、其它配套3.3万平方米。以城站东路为主要商业街,公建项目大部分设在城站东路两侧,路中段设下沉式中心广场。发挥该地块紧靠城站、地铁站点,交通便利、人流量多的优势,统筹考虑该地区路网系统和用地布局,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加快现代化楼宇建设,大力拓展该区块商务功能,使之成为我区重要的商务区块。
复兴国际商务中心:位于秋涛路、江城路与复兴大道的交汇区域,紧临钱塘江,东以之江路为界,南靠复兴大桥,西临秋涛路,北至姚江路,总用地面积约45公顷,基本建成春江花月、凤凰苑高档居住区,已入住中国针织城商务楼,即将入驻凤凰城、复兴国际商务中心、大铭空间、太和广场、海运广场等八座高层商务楼。可建设用地面积13公顷,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金融50万平方米、高档居住15万平方米。该中心交通网络发达,人文景观丰富,濒江、依山(凤凰山),西侧紧临金色家园、金色海岸等高档景观住宅区,并有占地1.5万平方米的公共休闲绿地、1.5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和2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库。结合轻轨车站、轮渡码头的建设,可开发商业、居住、办公、金融、旅游服务、酒店式公寓等多种功能,是上城区南部新兴商业副中心和规划中的区级次中心。
(二)六带
两条区域发展带:结合上城公共中心建设,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态,形成婺江路(2260米)和望江路(2272米)两条横向的区域发展带。
四条生态景观带:沿之江路(7085米)、富春江路(2790米)、钱江路(3361米)、秋涛路(3484米),结合水体、滨水绿地、防护绿地、城市公园,形成四条南北纵向景观带。
(三)五块
婺江路综合商务商贸区。总用地面积35公顷,可建设用地面积18公顷,总建筑面积70.8万平方米。婺江路连接区级中心和城站东次中心,地铁一号线沿路地下经过,并设置两个站点,将来自城站等其它区域人流吸引于此。作为整个沿江区块重要发展轴,沿路两侧密布商业、办公、文化娱乐等公建用地,是未来CBD重要的商务次中心和沿江区块首要的综合商贸发展带。西与东城站路相接,将商业业态连成一片,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布置商贸、金融、行政办公和企业总部办公以及相应的高档宾馆、休闲设施和为钱江新城服务的医疗卫生设施。
复兴商务广场商务商贸区。总用地面积15公顷,可建设用地面积6.8公顷,总建筑面积50.3万平方米。该地块背山面水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决定其功能应以旅游服务中心、商业办公为主,以交通疏解功能为辅。区块商业办公主要以高级商务人士为核心消费群,这一群体普遍有着较高的收入水平,对工作、生活和娱乐都有着较高的品质追求,客观上需要高档优质的餐饮服务和娱乐休闲服务,以在繁忙的工作中调节身心健康,故应全力创造复兴商务广场休闲、购物、餐饮、娱乐、商住、文化的“一站式消费”,将复兴商务广场建成为集商务办公、商务酒店、高品质购物广场、时尚生活消费、精致城市景观于一体的区级次商业和商务中心。
环广电中心传媒创意产业区。总用地面积10.6公顷,可建设用地面积2公顷,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环绕市广电中心周边,辐射婺江路、之江路、富春江路等沿线产业,以广电中心为龙头依托广电中心的播放资源和影响力,带动以艺术、广告、影视传媒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链,包含文艺演出、节目制作、广告创意设计及策划以及为影视创作服务的技术服务等等,突出文化传媒特色,与西湖创意谷设计咨询互补,成为上城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重要先行区域。
沿望江路(钱江路以东段)中介服务集聚区。总用地面积12.5公顷,可建设用地面积5.7公顷,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钱江新城特别是核心区块的加快建设,对一批大型企业总部和金融机构集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业态,尤其是以会计审计、法律咨询、鉴证评估、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为技术、资本提供专业支持的中介服务业是构成CBD整体商务环境的重要配套内容。借助紧邻CBD核心区块、总部林立的区位优势,依托公共中心附近密集的商务楼宇,完善配套设施,整合现有中介服务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企业(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以专业商务服务为主要内容、以CBD核心区大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介服务集聚带。
玉皇山南历史文化展示区。总用地面积150公顷,可建设用地面积23.1公顷,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玉皇山南地区是吴越文化、南宋历史文化的交融点,大运河南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杭州由“西湖时代”回归“钱塘江时代”的重要标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吴越五代历史特色的白塔公园、梵天寺经幢、吴汉月墓、天龙寺造像等;体现南宋历史文化的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八卦田景群、和将完成二期工程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反映中国近代铁路工业文化的南星桥铁路线段;散落在区域各处的体现传统民居特色的历史地段、历史建筑和有保护价值的老房子,以及该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加之区位优势突出,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融合山水兼具的优美自然风光。通过综合整治、保护和恢复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以历史和传统文化为主题,以自然风光为基础,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展示区。
四、产业发展重点
沿江地块是我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宝贵空间资源,必须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益。作为大都市CBD的组成部分,沿江地区要与钱江新城的核心区块实现无缝衔接,积极接受CBD 的辐射,围绕“呼应新城核心、挖掘楼宇资源、壮大中介服务、做强商务商贸、打响文化创意、发展风情休闲”开展业态规划。以地铁建设为重要推动,以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全面接轨钱江新城,大力发展商贸服务、文化创意、商务办公、旅游休闲、高端居住为主的现代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成为钱江新城现代服务业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上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
(一)突出总部经济
随着沿江区块特别是靠近CBD核心区块的婺江路周边区域的不断成熟完善,高层次人才的流入,发达的金融、商贸、旅游、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以及完善的居住、休闲配套,为企业总部以较低成本进行知识密集型价值活动的创造提供了优越条件。借助钱江新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和CBD整体环境吸引力,高起点规划、集群式建设高档商务楼,完善公用设施等功能配套,以丰富的商务楼宇资源为载体,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民企集团总部、大型企业集团的营运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等职能型总部入驻,形成总部密集区,与钱江新城核心区相呼应。
(二)做强商贸服务
营造精品购物区。依托区块三个发展中心(上城公共服务中心、望江商贸商务中心、复兴国际商务中心)要素密集优势,发展大型百货、高端名品专卖店,形成区域性商业中心。
发展地铁商贸。抓住地铁建设的重要机遇,重点依托沿婺江路一号线和沿富春江路四号线的地铁沿线和站点周边500米的黄金辐射范围,大力发展“地铁经济”,利用地铁强大的人流带动发展地铁站口上、下物业,拓展地铁辐射效应,形成沿地铁商贸带,主要以特色店、大中型卖场为主。
打造清江路休闲服饰街。利用与全国著名的四季青服装市场毗邻优势,接受其强大辐射,沿清江路南侧集聚一批以九星服饰、新杭派休闲服饰城为龙头的专业服饰市场和品牌店,通过实施业态布局,引进特色品牌,将其打造为以休闲为特色的服装一条街。
完善社区商业配套。依托区块内大型居住区密集优势,完善居住配套,大力发展超市、便利店、餐饮店等居民必需、便民利民的社区商业服务,实现品牌连锁、规范发展,形成社区便民商业网络,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提升专业市场。依托原有的复兴区域陶瓷品市场、秋涛路华东家具市场、浙江食品市场等优势专业市场,整合资源,转换业态,提升品位,充实功能,实现由粗放型量的扩张转向集约型质的提升。
(三)壮大中介服务
依托CBD密集的企业总部和金融机构,发展为其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实施重点倾斜,扶持发展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中介服务业,包括会计审计、税务咨询事务、法律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等专业商务服务,发展金融保险、证券期货、信用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和信息咨询、信息网络、市场研究等信息服务,成为CBD集聚要素、扩展辐射的配套服务区块。不断深化研究,制订完善引资选商专项扶持,吸引入驻、强化服务等一条龙扶持发展政策,探索具有鲜明上城特色的中介服务业发展新路子,努力成为我区发展中介服务业的主平台。
(四)做亮文化创意
未来杭州市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的市广电中心将入驻沿江区块内,要抓住机遇,积极延引美院、传媒学院等媒体、广告、设计类人才,打造以市广电中心为龙头,以时尚传媒为特色,以影视动画、广告设计、时尚策划、节目制作及交易为主题的创意产业链,力争成为与“西湖创意谷”相呼应的创意产业集聚的新亮点。
(五)做优房地产业
形成各具特色的人居品牌。四桥以南的复兴区域,依靠独特的背山临水的生态景观资源,打造现代建筑与传统山水和谐统一的生态精品人居;四桥以北南星、近江单元沿江区域则以体现江滨城市时尚大气风格为主,形成现代气息浓郁的高端景观楼盘。
提升配套服务品质。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房地产咨询、设计、物业管理公司,依靠完善的配套设施、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成熟的物业管理,发挥紧靠CBD核心区块优势,以创业成功人士和高层白领为主要销售对象,打造钱江新城的重要居住配套区和体现上城居住品质的首善之区。
(六)延伸旅游休闲
实现商旅互动,打造融观古迹、游钱江、逛新城为一体、体现“钱塘江时代”风格的旅游休闲新线路。
历史文化休闲。复兴区域具有环山临江特点,同时又毗邻白塔、八卦田遗址、天龙寺造像、南宋官窑遗址等多处古迹,是独具特色的吴越和南宋历史文化景区,应结合钱塘江、凤凰山、玉皇山等山水景观资源,以及拟建中的陶瓷文化展示厅、国际陶艺文化交流中心等,强化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发展历史文化休闲游。
沿江(河)风情休闲。充分利用漫长的沿江水岸线资源,结合沿江(钱塘江)、沿河(新开河等)水体、绿化长廊,以及沿江住宅底层商业骑楼等布局各具特色的酒吧、咖啡吧、茶吧等休闲餐饮,发展沿江(河)风情休闲游。
高品位商务休闲。依托区行政中心周边商务楼宇众多、高端人群密集,邻近杭州市民广场、杭州剧院、市广电中心等优势,结合大型临江公园、城市亲水景观阳台(婺江路与望江路之间),完善餐饮酒店、大型商业、休闲娱乐设施,发展目标定位商务人士的休闲、都市观光、购物娱乐。结合各沿江精品居住区建设,积极发展适宜高端居住群体的商务会所、文化娱乐、健身运动等休闲服务。
五、城市建设与管理
(一)形成杭州商务商贸新区
明确规划区域。依托紧邻钱江新城CBD核心区优势,明确婺江路、望江路(富春江路??之江路段)、清江路(凯旋路??秋涛路段)、复兴国际商务广场为行政商务商贸集聚区域。重点突出东起之江路、西至钱江路、南起望江东路、北至婺江路围合而成的区级公共中心,东起之江路、西至中河路、南起复兴路、北至飞云江路围合而成的复兴国际商务广场区级次中心两大商务商贸新区的建设。
加大建设力度。商务商贸新区是沿江发展和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集聚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钱江新城一期工程和杭州市实施地铁1号线工程建设,积极争取规划建设地铁与周边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的互通隧道连接工程,扩大地铁经济辐射半径,放大地铁经济效应。加快完成甬江路、婺江路(秋涛路??凯旋路段)等续建工程。尽快建设秋涛路??东宝路交叉口西北、婺江路??富春路交叉口西北两处公交首末站,婺江路??富春路交叉口西南一处公交枢纽站,实现与地铁的便捷换乘。二是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市广电中心、市妇女活动中心、上城区行政中心等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复兴国际商务广场、长城集团、滨江集团等社会投资的企业总部大楼、高档商务楼、高星级宾馆及大型购物中心建设。三是大力开展绿化环境建设。建设秋涛路、之江路两侧纵向绿带,望江公园、复兴国际商务广场公园绿地等城区集中绿地。
营造城市景观。沿江地区兼有体现“大气开放”的大都市CBD的喧嚣繁华和体现“精致和谐”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深厚底蕴。要精心设计、精心营造城市景观,加强道路整治和建筑立面改造,体现出沿江地区独特的精致、大气兼容并蓄的城市形象。沿“三心”和各发展轴的核心发展区域建筑景观要体现商业空间的“时尚、动感、大气”;各精品居住片区和其它居民集聚区域要体现生活空间的“温馨、人性、亲和”;历史文化区、沿江(河)绿地公园及其它休闲区块则要体现人文空间的 “精致、生态、休闲”。注重夜景配套,加大“亮灯工程”投入,突出重点,完善设施,营造出与不同地段的定位、功能相协调,体现不同区域风格的灯光效果。分阶段实现夜间景观的连线成片,形成“沿江新城不夜天”的夜景效果。要特别注重沿江建筑景观和灯光景观的打造,严格遵循市里对钱塘江两岸景观的统一规划。结合“浙江第一码头”开发和独特的钱塘江沿岸景观资源,打响钱江夜游等休闲旅游项目品牌。
(二)打造沿江精品居住区
打造精品居住区域。作为未来的城市引擎区域,精品生活居住区的建立,可为钱江新城吸引省内或是其他地区企业总部的进驻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沿江单元功能定位,打造南星、紫阳和望江三大沿江精品居住区,已建十四个精品居住片区。规划容纳居住人口14.8万人,总用地面积282.7公顷,其中住宅用地面积225.9公顷,总建筑面积557.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484.5万平方米(含待建住宅用地32.8公顷,总建筑面积92.2万平方米)。
确定精品居住片区。三大精品居住区中,南星精品居住区(复兴单元)以规划八片区中复兴路以南沿江的十亩田、海月桥、复兴街、美政桥、紫花苑等区域为主,住宅用地53.4公顷,容纳居住人口3.5万人,以中低密度的多层、小高层住宅为主,建成具有传统江南特色的住宅小区。在复兴国际商务广场至甬江路段,建成以中高层、中高档住宅为主,沿江以商务酒店式公寓为主的新型现代城市居住功能区。紫阳精品居住区(南星单元)以规划九片区中的春江花月片区、金色海岸片区、北部一二三号片区、中部一号片区、凤凰苑片区为主要区域,住宅用地85.3公顷,容纳居住人口5.56万人,建成小高层、高层住宅建筑相结合的配套齐全、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高档景观房住宅为主的新型现代城市居住功能区。望江精品居住区(近江单元)以规划四个片区中的中部望江苑片区和滨江四号近江苑片区为主要区域,住宅用地87.2公顷,容纳居住人口5.78万人,采用高层、小高层相结合的方式,建成公建和市政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舒适的精品居住功能区。
争创精品居住品牌。加快一批精品住宅项目建设,重点加快金色海岸、赞成林风、凤凰城等在建或已出让住宅地块项目精品楼盘的建设,适时实施木材厂、肉联厂住宅地块项目,为钱江新城商务区的高级人才、公司的引入创造优越的居住条件。以改善居住环境为重点,加快配套公建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教育、购物、休闲娱乐等生活设施,适时推进Ⅰ类配套中学、Ⅰ类配套小学、望南小学、铁路中学等教育设施和配套标准农贸市场等生活设施建设。推进三大精品居住区品牌建设,争创全市居住品牌。
(三)推进望江地区改造建设
加快望江地区改造。望江区块由清江路、秋涛路、甬江路、贴沙河围合组成,是为新城核心区配套的大型拆迁安置用房建设区,总用地面积200公顷,建设安置房23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3亿元。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原则,实施制造业厂房、汽车南站搬迁,加强区域商业、商务设施建设。首先完成位于秋涛路、望江路、海潮路、东宝路之间的一期启动区块28.6公顷,新建各类房屋46.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7.9万平方米,配套公建用房6.7万平方米,配套中学1.8万平方米。其次,加快煤场地块、橡胶厂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再次,加快东宝路以北地块的改造进度,建设主要为居住区配套的学校、医院、文体、商业、公交站等设施,5?8年将望江地区改造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与钱江新城相呼应的现代化精品住宅区。
推进农居公寓、市政设施建设。近江农居公寓区块建设,总用地面积10.8公顷,建设农居公寓32.1万平方米。加快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块内相关规划支路建设。完成集垃圾二次中转、环卫立体停车、车辆维修及人员办公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四)启动玉皇山南综合整治
坚持目标定位。玉皇山以南地区区位优势突出、文化遗存密集、历史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杭州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遗址聚集地。范围为玉皇山以南、复兴路以北,西至安家塘历史地段、东至张小泉剪刀厂地块,总面积约150公顷。加大玉皇山南综合整治,按照 “一次规划、滚动推进”的原则,围绕“还景于民、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区、打造旅游休闲增长极”三大目标,将其打造成“三个区”,即“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展示区”、“西湖景区到钱塘江的重要结合区”和“旅游休闲与商贸居住的综合功能区”。
实施八大工程。加快推进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工程,以规划方案为先导,以文化保护为核心,以环境整治为手段,以功能调整为主线,以安居富社为带动,以部门联动为保证,实施 “八大工程”。
1、文化保护工程  挖掘、整理辖区范围内6处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南星桥近代铁路工业文化,历史地段、历史建筑、有保护价值的老房子,以及该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恢复历史文化遗存,力争2008年10月前初现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集中展示区的基本面貌。
2、民居建设工程  实施危旧房改善、“城中村”改造和居民拆迁安置等举措,力争通过2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新型的高质量安置房,风景区外住户实施拆迁安置,风景区内住户一部分迁至风景区外安置,一部分就地进行整治改善、拼厨接卫,使整治范围内的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3、基础配套工程  加快该地区的道路、停车场建设,解决动、静态交通问题;实施截污纳管和“上改下”、改造低洼积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教育、卫生、环卫、农贸市场等公建设施。2008年底,基本建成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网管设施、公建设施。
4、环境整治工程  对八卦田核心景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2007年10月1日全面开放八卦田公园。同时对整治范围内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对玉皇山南地区保留建筑及环境秩序进行整治,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彻底改变该地区面貌,提升风景区及周边地区环境品质。
5、市场改造工程  调整陶瓷品市场产业结构,改变经营模式,压缩仓储面积,淘汰石材加工场,全面提升陶瓷品市场品质,努力实现市场商场化,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发展玉皇经联社经济。
6、产业调整工程  调整、优化风景区内用地性质,完善风景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做好旅游宣传与营销,调整产业功能布局,发展商贸、旅游休闲产业,凸显旅游休闲与商贸居住的综合功能。
7、铁路置换工程  利用土地置换,力争废除工务段管线,搬迁货场,异地规划机务段,废除铁路支线,搬迁沿线铁路单位,达成“铁、地双赢”,重新规划、调整、优化铁路用地性质。
8、土地整理工程  对区域范围内存量土地进行整理,在满足安置房建设的基础上,风景区外地块尽可能出让,减轻资金平衡压力;风景区内地块尽可能合作建旅游配套设施,减少投资风险。
(五)提升沿江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推动粗放型、经验式、突出化的城市管理向精细型、科学化和高效规范的城市管理转变,实现城市长效管理。
健全管理网络新体系。强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管理网络,构建责任、目标、服务和保障四大体系。一是健全长效管理责任链。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责任体系,划分区、街、社区的管理职责,建立起相互衔接、合理分工、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健全区、街两级联席会议制,完善区块管理责任体系,实现街道、环卫、执法、市政、绿化“五位一体”的合力互动。二是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在沿江区域深化实施以“四定”分责和“三线”联动为主要内容的“路格化速效城管”新模式,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控制城管工作中易产生的问题,达到反应快速、处置及时、整改到位的效果,为打造“杭州最清洁城区”奠定基础。三是建立城市管理效能目标制度。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要求,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打造“杭州最清洁城区”示范区。重点治理“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广告乱贴”、“垃圾乱扔”、“工地乱象”,营造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以提升农贸市场管理为重点,加快农贸市场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营造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以规范小浴室、小旅馆、小网吧等“八小”行业为重点,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四是构建城市管理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服务,按照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搭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管理从单向的行政管理向双向的互动参与转变。
明确长效管理重点。一是扎实开展钱江新城上城区块环境整治,通过立面整治、扩绿增绿、背街小巷改善等提高环境品位。二是提高数字城管处置率。整合管理资源,推进街面治安监控系统、“数字执法通”对接和融合,实现“数字城管”的现场监控。按“处置问题在先、分清责任在后”的原则,出台“代整治”办法,实行问题“代整治”,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三是建立城管目标考核。从组织机构建设、市容市貌管理、背街小巷环境管理、执法与队伍管理、信息与宣传工作等方面,设立不同阶段目标,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实行目标管理。四是加大城管宣传力度。组织开展以“开放城管、服务百姓”为主题的活动,巩固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形成管理与服务互相支撑,管理与参与双向互动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五是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实行“管养分离”、“管干分开”,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和效率。
六、社会事业发展
(一)推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遵循“着力统筹发展,促进内涵提升”的发展思路,“致力教育公平,打造和谐教育”,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是推进沿江区块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和任务。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新建小区的开发、望江地区改造,调整学校合理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考虑建设配套学校,高标准建设新校舍。以实施万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快薄弱学校,特别是东南部一些基础相对落后学校的改造,完成望南小学、娃哈哈小学分校、始板桥小学、农改居配套小学、南星单元配套中学等10所以上学校的新建和改建,确保建成一类小学和一类中学各1所。完成复兴18号清波幼儿园分园、钱江新城娃哈哈幼儿园分园等9所幼儿园的配套建设任务,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促进优质教育发展。加强幼儿早期教育,力争到2011年沿江区块甲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0%以上。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沿江区块内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接受小班化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到90%以上,使区域内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较好的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大力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采用名校带新校、名校带民校、名校带弱校等手段,争取更多的优质学校在沿江区块建设分校,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优质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使新城区的义务教育得到均衡优质发展,形成与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机制。切实解决好“好上学”、“上好学”问题,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提高文化事业公共服务能力
建设文化服务设施。结合钱江新城建设,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加快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积极配合市广电中心项目、市妇女活动中心项目的建设,着力增强上城区沿江区块文化实力、活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建设集宣传教育、健身娱乐、科学普及、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场所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公共文体活动中心和一室多用的社区综合性文体活动室。新建居民小区配套规划建设文化设施,为开展富有参与性、普及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物质载体,逐步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增强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活动水平,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完成街道、社区公共图书馆与市、区服务网络的对接,保障各类人群公平阅读的权利,确立“市民大书房”、“平民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开展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与街道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推进面向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各社区建立电子阅览室,逐步提高街道社区文化活动机构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40%的社区达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中心标准。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沿江区块的文化氛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三)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由“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两级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即以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建立起覆盖沿江区块、布局合理、服务规范、均衡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社区卫生服务健全、医疗服务水平先进、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的新格局,确保“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基本解决“看病难”问题。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监督体系,增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优化医疗机构空间布局。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建设与区域人口集聚配套的医疗机构。加强代表区域医疗卫生水平的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培育示范型民营医院,解决沿江区块卫生资源不足问题。巩固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成果,每个街道设置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居住规模适当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新建、扩建或改造,使其达到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配合完成迁扩建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新建望江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建设项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率达85%,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双向转诊、居民步行15分钟可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目标。
(四)推动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实施全民健身工程。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杭州市全民体育健身条例》,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载体,实施健身工程,加快构建和完善具有特色的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好群众健身场地设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对群众体育健身设施的投入,在住宅、城市公共绿地和公园、广场等场所配套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加强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参与各级各类体育社团、体育健身指导站和晨(晚)练点的建设,形成覆盖面广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引导、鼓励学校、社区、单位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依托钱塘江资源优势,打造“钱塘体育圈”。抓好体育先进争创活动。争创体育强区,深化体育先进街道、社区的争创活动,使每个社区都达到有健身场、有健身组织、有健身指导、有健身活动的要求。
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规定和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在沿江区块建设中配备足够数量的公共体育设施,加快各类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杭州市向阳游泳馆、标准田径场等体育项目。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和社会单位所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
(五)保证社会福利事业公平发展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倡导社会公平正义。按照“广覆盖、多层次”的要求,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推广民营企业及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以及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积极扩大覆盖面。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发展产业、改善结构增加就业岗位,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关注老年人等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生活品质的提高。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途径,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积极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扶持残疾人个体创业,对残疾人生产生活问题提供优惠照顾。
(六)加快沿江和谐社区建设
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的心灵工程,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区,是整个城市管理的核心,是城市精神、灵魂和凝聚力所在,加强社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充满学习活力和创造活力的和谐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建设。一是加快社区设施建设步伐。保证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用房的落实,积极利用城市改造、小区新建解决社区办公用房,缓解社区基本服务设施缺乏问题。二是强化街道职能。按照“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要求,强化街道对社区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整合社区协管力量、组织公共服务及指导自治组织的职能。三是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配套项目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网络,进一步深化“一册三网”建设,提升社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网上求助与服务系统,通过网络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增强社区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创新运行模式。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运行模式,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区管理体制。二是创新管理机制。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小社区、大服务”的改革思路,将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的职能特别是城市管理的职能下放,着力强化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逐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三是创新服务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非营利公益性服务项目的方法,扶持发展社区居民服务组织,逐步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大力推进以“5A”为目标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七、保障措施
为了进一步加快沿江区块的建设,保证沿江区块现代商务居住圈的打造能够顺利实施,需制定落实有关措施,有效保障沿江区块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体制保障
1、成立沿江区块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区块协调发展
成立沿江区块发展领导小组,作为沿江区块发展的协调机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沿江区块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搞好统筹、规划与协调,下设办公室处理具体事宜。一方面要处理好沿江区块在开发建设、管理协调、招商引资等方面的联动关系,推动沿江区块整体发展;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沿江区块在接轨钱江新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钱江新城加强配合,密切协作,通过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区块功能的调整与优化,使沿江区块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钱江新城发展、服务钱江新城发展,实现与钱江新城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使沿江区域商务居住圈的建设成为杭州RBD的新增长点。
2、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沿江区块健康有序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2006]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钱江新城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将创新作为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的突破口,注重寻求各单位的利益共同点,建立能充分发挥区块整体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区块管理机制。建立区块工作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中,应注重利用市场化手段,如国际通用的招投标方式、委托代理制、股份制、抵押担保等方式,努力创造沿江区块自由度较高的生产、贸易环境。
(二)资源整合
1、盘活存量,挖掘潜力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大对土地、楼宇等各类城市资源的经营,着力研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思路和新政策,在完成区块存量建设用地专项调查、摸清潜力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盘活存量、挖掘潜力的政策措施,明确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新的政策措施;整合楼宇资源,在提前介入,加强规划引导,提高楼宇建设档次的同时,整合区域资源,加大楼宇招商力度,真正做到激活闲置的、呆滞的资源,存量盘活,增量扩容,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2、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注重土地、资本等显性资源和技术、人才、信息以及市场等隐性资源的整合,着眼于“商务中介、文化旅游、居住休闲”三大定位,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复合型大系统。充分利用我区和中国美院联手共同打造的浙江省最前沿的创意产业基地和时尚中心“西湖创意谷” 所拥有的人才、技术等资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制定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激励制度和鼓励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人才向沿江区块重点建设项目、重要服务领域的需要流动,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转移,推进沿江区块体制的优化、机制的转换、创新能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完善,使其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三)招商带动
1、加大力度,突出招商选资
整合区块内现有招商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街道的主力军作用,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拓服务招商、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综合环境招商、上门招商等模式,实现招商队伍网络化,招商人员专业化,招商形式多样化,突出大项目、高新项目招商。加强宣传推介,通过各种类型的推介会、研讨会、座谈会、信息发布会等形式,推出招商引资项目,不断提高项目的知名度。通过政策配套,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引导国内外企业和居民向商贸服务、文化传媒、创意设计、娱乐休闲、中介服务等沿江区域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投资,优化引资结构。
2、政策引导,实现“民外结合”
积极筹措资金,整合多方力量,拓展多元化渠道,充分利用好杭州民营经济活跃的优势,按照“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方针,将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两个市场主体的资源优势结合在一起,把引进外资作为资金筹措的重要渠道之一,为沿江区域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按公用设施民营化的思路,加快建立市场化的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动员外资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对既有公益性又有盈利性的项目,要采取财政引导的方法,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推动项目建设。
(四)项目推进
1、加强管理,完善四项制度
完善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促使项目早开工、早建成;完善月度协调联系制度,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反馈;完善季度分析督办制度,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及时掌握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督查通报项目完成进度,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完善年度考核评比制度,对区块各单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和各责任单位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更好地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促进沿江区块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确保区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大投入,优化协调服务
努力缓解项目推进中土地、电力、资金要素的制约,注重项目包装,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尤其要注重提高项目容积率,集约用地。积极构筑融资信息平台,为项目推进提供资金保障。对已引进企业和项目加强跟踪服务,掌握引资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对影响和拖延工程建设的征迁项目要落实责任,确立目标,克难攻坚;对事关沿江区块发展空间和后劲的征迁项目,要及早规划,抓紧实施,整体推进拆迁工作。加强重大项目的推进协调力度,开通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抓好沿江区域重点产业的项目建设,做好“亲商”、“安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