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田园第二乐章:历史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4:21:51
以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为准绳---进行教学
博兴教研室   张秋生
【主题】近代中国主流思想的发展----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学情分析】方式--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了解;二、预习看学情;三班级情况分析。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归纳林、魏“师夷长技”、洋务派“中体西用”、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具体主张,并通过探讨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并结合现实和时代特点体会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2、学生能比较出“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思想的异同,提高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学会有效提取信息,形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合作意识;通过自主探讨问题,形成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学生感受并从中学习先进中国人的开放与创新意识、爱国精神,增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评价设计】
1、(“目标一”的测评:)
途径一: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研讨问题,结合学案。
途径二:通过作业--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请结合本课内容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谈谈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请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不少于500字)
2、(“目标二”的测评)-----两道选择题(略)
3、(“目标三” 的测评)----一道材料解析题;
4、目标四的测评通过本节课的小组自主研讨新问题进行测评。
5、(“目标五”的测评)途径一:本节课中让学生通过史实谈感悟;
途径二:通过作业达成---设计以近代中国“开放、创新与爱国”为主题的图片展览会。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宰相刘罗锅》 ,思考问题:
当时中国人对西方先进科技的态度如何?这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观念?
○新知学习-----设置问题情境---生疑与释疑
情景一:(标一的部分达成)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开眼看世界”,并思考三个问题:
自主学习、
⑴谁在看世界?
⑵怎样看世界?(途径)               师生研讨
⑶看到了什么?
第二阶段:再辱后的抉择——洋务派“中体西用”
情景二:(标二的部分达成)各抒己见---研讨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又是发展者。”你是怎么认识的?请结合图片资料和教材69页学思之窗进行讨论。(老师给予方法指导)(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情景三:(目标三的部分达成)
材料一: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思考问题:请依据材料指出什么派别?并归纳其主张?
情境四(实现学标二与三)
材料展示( 略)(要求:第一步“转换视角,再话思想”来了解每位思想家的主张,第二步,依教材归纳其共同主张)------
研讨活动--合作学习(实现学标四、五)假如大清帝国举办189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结合教材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主张,任选一位,为他写一份参评材料(用第三人称,100字以内)。同学们讨论合作完成。------
拓展--引入史料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中国人寻求变革、振兴国家的思想历程。它经历了从“偏见”西方到“认同”西方;从主张“兵战”到主张“商战”;从固守“旧学”到学习“西学”再到提倡“新学”;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的历程。这是怎样的历程呢?是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不断救亡图存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的过程;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是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的过程,可以说,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还是中西文化不断交汇、碰撞、融合的过程。
正是有了林则徐等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探索,中华民族才得以逐渐走向复兴!
情境(实现学标五)下面,我们一起在诗歌中感悟这段艰难的历程。师生朗读:(配舒缓音乐)
百年沧桑,百年沉沦,
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
○ 课堂检测:一、五个选择题 略(学标一二的测评) ;二、一个材料题(学习目标三、四的测评)
○ 布置作业:第一层次:一、六个选择题;二、设计以近代中国“开放、创新与爱国”为主题的图片展览会。(侧重学标五)
第二层次:一、三个选择题;二、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请结合本课内容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谈谈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请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不少于500字)(侧重学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