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在辛亥革命中诞生的中国银行 浙江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11:57

 

在辛亥革命中诞生的中国银行

  1916年5月,中国银行在《申报》刊登广告,承诺“上海钞票一律收兑”。

  编者按 中国银行诞生于辛亥革命之中,迄今已有一个世纪。作为中国唯一持续经营百年的银行,中国银行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近现代金融史的缩影。本报今起推出“百年中行”专栏,截取中国银行及浙江分行发展中的几个片段,和读者一起感受中国银行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

  

  清朝末年,为打破外国银行对中国金融的垄断,清政府于1905年8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1908年2月更名为大清银行。

  辛亥革命爆发后,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于1912年1月上书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建议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作为政府的中央银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迅速批准,要求“先行开办,克期成立”。

  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汉口路3号大清银行旧址举行成立大会,并正式对外营业。

  1913年9月15日,农历癸丑年中秋,中国银行浙江分行在杭州清河坊东太平巷原大清银行旧址成立,从此“中国银行”的旗帜开始飘扬在浙江大地。1914年起,浙江分行先后在温州、宁波、嘉兴、湖州、兰溪、屯溪等地设立分号,在金华、余姚、衢县、歙县、玉山、盛泽等地设立办事处、分处、寄庄20余所,分支机构布及浙江全省和皖南、苏南、赣东等地。

  中国银行成立后,立即承担起中央银行的职能,收兑军票、代理国库、整理公债、发行货币,在统一全国币制、维护金融秩序、服务民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中枢作用,有力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1916年5月12日,袁世凯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悍然下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所有已发行之纸币及应付款项,暂时一律不准兑现付现”,引发社会严重恐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以“宁可刑戮及身,不忍苟且从命”的决心,拒绝执行“停兑令”,以“为国家维持一份元气,为人民留一线生机”,并连续三日在《申报》刊登广告,承诺“上海钞票一律收兑”,以安抚民心。

  浙江分行亦响应号召,抗击“停兑令”,向同业紧急借调现银,并委托杭州三十余家大钱庄公开挂牌,无限制兑现中行钞票。在各方声援下,政府最终收回“停兑令”。

  抗“停兑令”事件不仅使中国银行声誉大振,更增强了普通民众对银行业的信任,为树立现代银行业的市场信誉和地位发挥了关键作用。

  1912~1949年,中国银行职能发生了三次转变,先后成为中央银行(1912~1928)、政府特许国际汇兑银行(1928~1942)、国际贸易专业银行(1942~1949)。在这37年间,面对战乱频仍和时局动荡,无论职能如何变化,中国银行始终以服务国家和民族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进步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