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双子情头:探讨钟山董家垌民国时期续修的董廷海支系宗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2:32:58

先撇开钟山的董廷海与浙江的董廷海是否为同一个人?就先进行研究民国以前的宗谱版本。

详细查看董廷海支系原在民国时期的宗谱谱序,文中记载:16位董氏先祖中,只有三个不是进士博士和宦官,加上知名度高的董偃,仅剩两个没有学位官位?这样载入史册的就有10位赫赫有名的名人。当然,该谱序没有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进行。

一:先按照该宗谱载录:

1:太祖董俨公:为枢密使。(后标注:宋仁宗,北宋皇帝。庙号:仁宗, 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生卒:大中祥符三年(西元1010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嘉佑八年(西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在位 1023年—1063年)

2:仁宗时董元享公蕾官国子博士,通判。为臣守法,溢太常少卿。

3:董公:字彦臣。治平间进士,魏王宫教授。撰迁大理寺卿,进乐书。释青襄经,进朝议大夫,哲宗敕云。且题门牌云,数封天子诏二代帝王师。

4:董泸公:字禹川,崇宁进士。除大学録。徽宗赐封陈治千言。

5:董公、公,字安义,操行甚人,大观中陈觉氏表奏,以入行举大司成考,可惜命未及官。

6:董少舒公,字师仲,业儒,笃行,负土筑亲坟。庐左有灵芝盖祥,宣和中郡守范之才,荐于朝。

7:董德修公:字仲修,隐居力学从其游者,多德成名里御,尊之曰心齐先生。

8:董方公:九举不第,号白腊明经,时以张骜青钱学士为封。

9:董梦程公:字万里。得朱子之学,登开禧进士。官朝奉大夫。知钦州。著诗书训释。

10:董煨公:字季兴,绍熙进士。受学程氏,绍熙进士。立救荒策,民赖以苏。宁宗召见,敕曰:尔忠惟报国,诚在爱民云云。

11:董铢公:字仲叔,登进士官,金华尉。所著性理论,注释易经注。

12:宁宋时期,董居谊公:为四川制置使,饬兵御,金人不能入寇,

1:3:董槐公:嘉定初登进士,调靖安王之遵,理宗辛亥年迁签书枢密院,乙卯年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许国公。后谥文清。

14:壬戌年,蒙古以董文炳公为山东经略使,又行省枢密使。共开元朝功业。

及元世祖十九年董文用公为兵部尚书。事二代,所言皆从。

15:董阿公,泰定时,为平章事。

16:至于顺帝壬辰年,董薄霄公率兵复杭州,江浙徽州,功加参知政事。

   自来吾宗族先祖为官者少,为民者多。世及洪武年间,吾中兴始祖讳董廷海公,原籍南京临江府珠玑巷人氏,不登仕籍,连枝有四,尊讳:江、湖、河、海是也,彼时洪武二十四年迁遇元故臣月鲁贴木儿叛,合德昌会川诸番攻建昌。转攻苏州及临江府珠玑巷,一省地方扰乱。?氏无家可归,兄弟妻子离散。

吾始祖因而单身来西粤平乐富域,暂居雉鸡山下,再移居珊瑚大塘岛,娶世祖婆  氏,生二世子董光公,前有石福山印人,此为东山,真神异也。三徙至董家洞泉溪老寨岭顶居住,兴家立业。二世祖婆  氏,共生三世祖有四,讳:贵、玉、莲、华,后四大房是也。

 

祖廷海公由南京珠玑巷于洪武二十四年而徙西粤焉。历世数十矣,历年数百矣,分为四大房,故谓之公。

始祖其初祖,不自公始也。由公追溯之,高曾之上有高曾,岂无谱牒焉者乎?然易明为请,常变之间,趋避相移,岂有谱焉,亦弃之如遗也。此前之无籍也,耶如本朝天子继承又六圣矣。

民国四年岁次乙卯仲秋月谷旦共册合族谱牒一本芳名列于左。

上泉溪自治毕业生董景标字华莘子别字吴圃推原敬序。

寨肚村董华显别字钦齐敬承字録。

民国丙辰年春月録。

(注明:该谱是董廷海支系与万安村即寨仔提供的董俊庸支系宗谱合谱进行修谱)

 

二:查阅历史记载。为方便研究列于下(为理解也把董俊、董士选的简历列入参考):

董偃,汉武帝时期人物,与馆陶公主关系不一般。后得汉武帝宠幸,及后失宠,郁郁而终。

董俨,字望之,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饶州。五年,授左拾遗、直史馆,又充淮南西路转运副使。端拱初,为三司度支副使,历知泰州、泉州。真宗景德中知青州。大中祥符初知郢州,卒,年五十四。

到了宋朝年间,三峰山下周边出了陈天隐、董少舒和金景文三个大孝子。董少舒是仲舒三十四世孙,北宋庆历间入赘兰溪望云乡。元亭四世董少舒,以孝行著闻,故改望云乡曰纯孝乡。

宋朝青苗法,宋人董煨在《救荒活民书》卷中《常平》里记载常平仓在丰年收籴时,应“视岁上...
   建炎元年(1127) 七月,关中流民史斌率众据兴州(今略阳)起义。兴州守...四川制置使董居谊自利州逃。沔州都统张威遣统制石宣等,于大安军大败金人

 

董铢字叔仲,防虎乡(今合肥市肥西县)人,南宋进士,官金华尉,为著名学者朱熹学生,著有《性理注解》、《易书注》。1177年(淳熙四年)曾督修《董氏宗谱》,朱熹亲撰《董铢督修宗谱序》。

董梦程,字万里,号介轩,德兴海口村人,理学家董铢之子,学者称“介轩先生”,南宋开禧元年(1205)进士。 董梦程出生于理学之家,其父董铢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高弟。梦程从小受教于父,后又从学于朱熹女婿黄勉斋,为朱子再传弟子,得理学真传;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中进士,官朝散郎、钦州(今广西境内)通判。一生潜心学术,著有《诗》、《书》二注、《毛诗训释》等。

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董槐为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时,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董槐任右丞相时,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五月去世。

董俊 (1186—1233)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1219年,董俊升任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县)事,佩金虎符。他与金真定守将武仙对峙,在曲阳大败武仙。1220年八月,武仙穷蹙而降。木华黎授董俊龙虎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藁城,不久升左副元帅,其部众号为匡国军。大小百战,无不克捷。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召与欢语,有惰者,则怒罚之,故其部完实,民惟恐其去也。赠翊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寿国公,谥忠烈。加赠推忠翊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改封赵国公。子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忠,文炳自有传。

董文炳,表字彦明,是董俊的大儿子。父亲去世时,年刚十六岁,领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夫人是贤德之人,治家严谨,专心致志地教养几个孩子。乙末(1236)年,凭借父亲的任职而继续任藁城县令。癸丑(1253)年秋天,世祖在潜藩时,受命于宪宗征南诏。文炳率领义士并四十六骑人马,前去投奔,一路上,人马损失几乎殆尽。至元三年(1267),皇上汲取李檀叛乱的教训,计划暗地削减作为一方军事长官职权过重的弊端,让文炳代理史氏的两万户,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河南等路统军副使。至元十年,文炳再拜参加政事。十五年夏天,文炳染病,奏请解除军政要务。九月十三日,疾病沉重,于是洗沐而坐,召来文忠等人,嘱咐道:“因为先人是为开国战事而死,我也恨不得为戍边而亡。如今至此,都是命的原因。但愿董氏门中,世世代代都有男儿,骑着战马报效国家,我死也就可以瞑目了。”说到这里,平静地躺下,就闭上双眼。皇帝闻知,悲痛了好久。命文忠护丧,埋葬到藁城老家去。凡路过所有州县,都要有专人组织祭祀吊唁。赐金紫光禄大夫,平章政事,谥号忠献。儿子有士元、士选。

文用字彦材,俊之第三子也。生十岁,父死,长兄文炳教诸弟有法。己未,伐宋,文用发沿边蒙古、汉人诸军,理军需。将攻鄂州,宋贾似道、吕文德将兵来拒,水陆军容甚盛。九月,世祖临江阅战,文炳求先进战,文用与文忠固请偕行,世祖亲料甲胄,择大舰授之,大破宋师。世祖即位,建元中统。文用持诏宣谕边郡,且择诸军充侍卫,七月还朝。中书左丞张文谦宣抚大名等路,奏文用为左右司郎中。二年八月,以兵部郎中参议都元帅府事。二十五年,拜御史中丞。文用曰:“中丞不当理细务,吾当先举贤才。”乃举胡祗遹、王恽、雷膺、荆幼纪、许楫、孔从道十余人为按察使,徐琰、魏初为行台中丞,当时以为极选。大德元年,上章请老,赐中统钞万贯以归,官一子,乡郡侍养。六月戊寅,以疾卒,年七十有四,子八人:士贞,士亨,士楷,士英,士昌,士恒,士廉,士方。赠银青荣禄大夫、少保、赵国公,谥忠穆。

董士选,字舜卿,文炳的二儿子,从小跟着父亲在军旅中生活,白天演武操练,夜晚读书,常年坚持,从不间断。文炳统领军队在金山与宋兵决战时,士选出力不小,大败敌军,追至大海才返回,逼使张暄等投降。丞相伯颜阵前观战,很是佩服士选的骁勇,差人前去打问,方才知道是文炳的儿子。进而为他请功,让他佩带金符,并提升为管军总管。之后,几次战斗都立过战功。南宋投降之日,随父亲进入宋朝皇宫,接受宋主降表以及收缴档案、文书等。士选表现得识大体、顾大局,让人敬重,即使是细小的东西,也不据为己有,受到军队的共同称道。

三:家谱中的疑点

1:谱序罗列的先祖没有按照年代顺序进行,比较混乱的。如把董铢的儿子董梦程列在董铢的之上两位介绍。2:“世及洪武年间,吾中兴始祖讳董廷海公,原籍南京临江府珠玑巷人氏”。究竟是南京还是临江府、或是珠玑巷呢?反正一句话把所有可能的原籍贯都罗列了。也无法肯定。从“转攻苏州及临江府珠玑巷,一省地方扰乱。”该句分析是一省,且为临江府珠玑巷。那临江府为江西。3:“连枝有四,尊讳:江、湖、河、海是也”。难道兄弟迁徙都没有记载,父亲也没有记载?4:“彼时洪武二十四年迁遇元故臣月鲁贴木儿叛,合德昌会川诸番攻建昌。转攻苏州及临江府珠玑巷,一省地方扰乱。?氏无家可归,兄弟妻子离散。吾始祖因而单身来西粤平乐富域”。从历史上记载,建昌不在江西、浙江、江苏等地;同时,洪武25年才出现元故臣月鲁贴木儿叛乱。

四:古代修谱困难重重,同时也不知道自己何时而迁徙?

在明朝末年,民间伪造宗谱盛行的时候,没有知道自己祖先以及何时迁徙的时候,进行委托他人查阅祖先的户籍档案,其实就是由他人把历史有名人物列入进来,代位胡乱填写的而成。或者出现比较有文化的才子,进行追寻祖宗,却只能通过局限的了解,无法弄清全部原委。

唐朝以前的宗谱在战乱大都没有存在了。何况还没有出现印刷术以及纸张书写保存。宋朝开始民间修谱。当时,民间普遍出现伪造的宗谱。一般有几个共同特征:1,祖先为官在任没有确切时间记载,迁徙没有记载。2,祖先官职显赫且多名人,但历史事件记载很少;3,所列名人不是一个支系。且出现年代混乱与错误。4:兄弟迁徙以及时间没有标注;5:迁徙的出现的事件是后来推导而成。中国各姓氏宗谱普遍存在不知道自己祖先的迁徙时间。



分析推测:1:,把俊庸的先祖董芝蓝公于顺帝25年从桂林到董家洞看管购买的田地时间,应该误作董俊庸迁徙来钟山的时间;2,于是,根据钟山董俊庸比董廷海早到34年迁徙钟山固定居住,3:根据该时间差,寻找历史动乱事件,得出了月鲁贴木儿事件。又把该时间年代记为洪武24年.;4,于是,宗谱与迁徙时间就出来,;5,就是后来1981年浙江的版本记载的董廷海,依据董俊庸支系记载的,董俊庸在永乐六年还在钟山,估计推出和浙江的董廷海不是一个年代。


          以上仅作为研究探讨之用,疑点仅为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望同宗指正!

                         2011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