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诅咒布袋哥怎么打:第二十节 近体诗的语法(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1:31:21

第二十节    近体诗的语法(上)
20.1古诗的语法,本来就和散文的语法大致相同,直至近体诗,才渐渐和散文岐异。其所以渐趋岐异的原因,大概有三种:第一,在区区五字或七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能不力求简洁,凡可以省去而不至于影响语意的字,往往都从省略;第二,因为有韵脚的拘束,有时候不能不把词的位置移动;第三,因为有对仗的关系,词性互相衬托,极便于运用变性的词,所以有些诗人就借这种关系来制造警句。例如韩愈的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抽和卷都是所谓使动词(或称致动)。因为有了暖风,所以使得宿麦都抽了芽;因为有了清雨,所以使得归旗都被卷起了。这种句法是散文里所罕见的,如果散文里用了诗句的句法,我们可以认为那是以诗的格调来行文。
20.2现在我们谈近体诗的语法,原则上是撇开诗与散文共同的语法不谈,如果谈到散文中也有的结构,那是由同求异,要指出与散文大同小异的地方。
20.3首先我们指出的,是诗中的意义上的节奏和散文的节奏往往不相同,近体诗和骈体文的关系颇深,然而骈体文多用四字六字为句(所谓四六),和近体诗的五字七字恰差一个字,所以意义上的节奏很难相同,最不象散文的节奏的诗句有如下诸例:
赏——应歌大杜,归——及献樱桃。(甫,收京。)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稹,遣行。)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甫,宿府。)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甫,小寒食。)
琴书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易,寄殷协律。)
药——将鸡犬——云中试,琴——许鱼龙——月下听。(高骈,和王昭符。)
20.4其次,我们将分别地指出近体诗的语法上的各种特征,共分二十三个项目来说。

        1.词的变性

20.5词的变性,本是散文中所有的,但是,散文中利用代名词或连介词来形成词的变性,如“友其士之仁者,人洁已怪进,博我以文,修文德以来之,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等等,在近体诗里却没有。我曾在中国文法学初探里说过(页五九),有利用骈句,使词的变性更显者,这在散文里是许多方法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一种,至于在近体诗里,却变为主要的,差不多可以说是唯一的方法了,兹分为六类举例如下。
(一)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19.2.c)
宁问春将夏,谁怜西复东。(62.2.b)
(二)名词作形容词用。例如: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
孤云独鸟千山暮,万井千山海色秋。(李嘉祐,同皇甫冉。)
(春,秋等字用为形容词,散文中罕见。)
(三)动词作形容词用,例如:
祖席依寒草,行车起暮尘。(5.1.a5)(祖,饯也。)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70.1.e)
(四)形容词作动词用。
(a)使动,使目的语所指的事物有此德性。例如:
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5.1.i)
(疏钟使月殿更清,幽梵使花台更静。)
骤雨清秋夜,金波耿玉绳。(5.1.i)
(骤雨使秋夜更清,金波使明星更明。)
(b)意动。人意以为某种事物应有此德性。例如: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82.1.b2)
(涧花白极了,令人以粉色为不够白;山月明极了,令人以灯光为不够明。)
(五)不及物动词作及物动词用。(使动。)例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2.1.a)
(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六)动词作副词用。例如:
同调嗟谁惜,论文笑自知。(15.6.b)
迸出依青嶂,攒生伴绿池。(51.1.b)
(因为动词可作副词用,所以动词可与副词对仗,尤其是表示精神行为的动词。例如杜甫喜达行在: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吹笛:胡骑中宵堪北去,武陵一曲想南征。)

              2.倒装法。

20.6古代的散文里也有倒装法,但大多数是有条件的倒装,比如在否定或疑问语里,代名词用为目的语时,须置于其动词之前(不我遐弃,吾谁欺),又如目的语倒置之后,在它和动词之间须加是字。(戊狄是膺,荆舒是惩)。严格地说,既是有条件的,在某条件之下应该如此才是正则,便不能认为倒装。唯有毫无条件地倒置,才是真正的倒装。在近体诗里,靠了对仗的衬托,真正的倒装比散文更多,更如意,兹分五类举例如下。
(一)主语倒置。例如:
春日繁鱼鸟,江天足芰荷。(6.1.a)
(江天芰荷足,春日鱼鸟繁。)
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66.3)
(夜则沾沙之雨足,春则逆水之风多。)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38.2)
(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
盖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45.2)
(列炬林鸦散,盖簪枥马喧。)
(二)目的语倒置。例如: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16.1.b)
(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荆门。)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16.1.a)
(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方朔金门召,班姬赤辇迎。(16.2)
(迎班姬以赤辇,召方朔于金门。)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16.3)
(语真传福地,人不见神鱼。)
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39.1)
(舀那云母石一般白的饭,嚼那水晶一般凉的瓜。)
(三)主语和目的语都倒置,例如:
绿垂风折徇,红绽雨肥梅。(65.2)
(风折之徇垂绿,雨肥之梅绽红。)
(四)主语倒置,目的语一部分倒置。例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X.3)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五)介词性的动词倒置。例如:
鸠形将刻杖,龟壳用支床。(9.1)
(将鸠形刻杖,用龟壳支床。)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68.1.b)
(片云共天远,永夜同月孤。)
书剑身同废,烟霞吏共闲。(67.1.a)
(书剑同身废,烟霞共吏闲。)
20.7(一)(二)(三)诸例,显然因为韵脚的关系,如果不倒装,必须改变韵脚,以致不能押韵。(五)的第一二两例却是因为平仄的关系;若作将鸠形刻杖,用龟壳支床,和片云共天远,永夜同月孤,就犯了失对的毛病。至于其余两个例子,就是有意倒装了。书剑同身废,烟霞共吏闲,在韵脚上和平仄上都没有妨碍,其所以倒装者,只因为那样更象诗句些,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也同样没有防碍,但是一经倒装,就觉特别新颖,不落平凡,鹦鹉粒,凤凰枝,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所啄余者已尼不是普通的香稻而是鹦鹉之粒,所栖老者已悄是普通之碧梧,而是凤凰之枝。杜甫这两句诗和他的绿垂凤折徇,红绽雨肥梅,及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可认为警句,这些地方都是妙手偶得之,不是可以着意摹仿得到的。
3.省略法

20.8散文里也有省略,但近体诗里的省略更甚,更为常见。现在分类举例于后,每类并加评论。
20.9(一)略姓名。例如:
鲁连功未报。(王维送崔三。本应是鲁仲连。)
方朔金门召。(16.2.本应是东方朔。)
多病马卿无日起。(VII.1.本应是司马长卿。)
姓名的省略,往往是为了平行语的整齐。例如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就因为班司马念起来不顺口。杜句司马长卿和阮籍相对,就只好省略为马卿。复姓的人往往被省略为单姓,只有诸葛亮罕见省为葛亮,只省为诸葛,这是习惯使然。
20.10(二)略于字。例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2.1.a)
(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12.2)
(老树得于空庭,清渠传于一邑。)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18.1)
(日出于寒山之外,江流于宿雾之中。)
养拙干戈际,全生麋鹿群。(20.1)
(养拙于干戈之际,全生于麋鹿之群。)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XXII.3.)
(行于剑阁之外,老于长江之边。)
君恩深汉帝,且莫上空虚。(王维,和尹谏议。)
(君恩深于汉帝之恩。)
20.11在散文里,这种地方的于字也并非必要。所以这里所谓省略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这上头还有一个词序的问题:象明月松间照一类的句子,依散文的语法该是动词置于方位语之前(明月照松间);若依诗句的讲法,则前置后置均可,又象老树空庭得一类的句子,因为得在意义上是被动的,所以在散文里于字不可省(老树得于空庭);在诗句里,动词就只能后置,不能前置了。
20.12诗句里另有些方位语,并不能认为省略于字,因为译成散文并不需要于字,而是需要把那方位语置于主语之前:
吏人桥下少,秋水席边多。(12.1.c)
(桥下吏人少,席边秋水多。)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12.2.b2)
(低地丛篁碧,半天高柳青。)
这不完全是平仄的问题,而是诗的格调的问题,另有一种诗的格调,简直很难译为散文。例如:
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45.4)
20.13(三)略则字。例如:
赏应歌牧杜,归及献樱桃。(55.1.a)
(赏则应歌牧杜,归则及献樱桃。)
静应连虎穴,喧已去人群。(55.1.b)
滑忆彤胡饭,香闻锦带羹。(56.1)
(此二句又可认为倒装:忆彤胡饭之滑,闻锦带羹之香。)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57.1.a1)
([逢]青则惜峰峦之过,[见]黄则知橘柚之来。)
壮惜身名晚,衰惭应接多。(57.1.a2)
老耻妻奴笑,贫嗟出入劳。(57.1.a2)
(老则耻妻奴之笑,贫则嗟出入之劳。)
嫩从华发乱,闲任白云多。(57.2.b1)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簟凉。(57.2.b2)
(其脆则添生菜之美,其阴则益食簟之凉。)
静分严响答,散逐海潮还。(58.1)
(静则分严响之答,散则逐海潮而还。)
20.14(四)略而字。例如: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35.1)
(菱蔓弱而难定,杨花轻而易飞。)
南山晴有雪,东陌霁无尘。(35.2)
(南山晴而有雪,不陌霁而无尘。)
田父要皆去,邻翁闹不违。(35.3)
(田父邀而皆去,邻翁闹而不违。)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60.)
(寻觅诗章而在,思量岁月而惊。)
羌妇语还哭,胡儿行且歌。(77.)
(羌妇语而还哭,胡儿行而且歌。)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78.1)
(尘中老而尽力,岁晚病而伤心。)
这差不多完全是意义上的节奏问题,散文喜欢偶数的结构,所以要加而字,诗句喜欢奇数的结构,所以不要而字,再者,诗句是尽量避免连介词的,所以而于等字非常罕见。
20.15(五)略是字,例如:
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93.2.b)
(当年是渭北之童,今日是江南之老。)
伊昔黄花酒,而今白发翁。(93.2.a)
(伊昔饮黄花之酒,而今是白发之翁。)
这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本来可以不用是字,参看下文第二十一节首段。
20.16(六)略有字,例如:
故国风云气,高堂战伐尘。(93.1.b)
(帮国有风云之气,高堂有战伐之尘。)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93.1.a)
(空外有一鸷鸟,河间有双白鸥。)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白居易,故衫。)
(袖中有吴郡新诗本,襟上有杭州旧酒痕。)
虽然可认为省去有字,但这种句子却和描写句性质相近,参看下节第一段。

20.17(七)略普通动词。例如: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95.2.a)
(故国犹遭兵马,他乡亦闻鼓鼙。)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钟声。(95.4.b)
(古墙犹存竹色,虚阁自送钟声。)
万象皆春气,孤槎自客星。(95.4.c)
(万象皆呈春气,孤槎自载客星。)
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95.5.a)
(诸姑今在海畔,两弟亦在山东。)
看花虽郭内,倚杖即溪边。(95.11)
(看花虽在郭内,倚杖即至溪边。)
20.18在散文里,只有判断句的副词可以直接和判断语相联结(皆兄弟也,岂虚语哉);叙述句的副词,绝对不能和目的语相联结而略去动词。上面诸例中,只有万象皆春气一句依散文的语法勉强可通,因为可认为判断句,译成万象皆是春气;其余各句如果放入散文里,就都成费解的句子。
20.19所省略了动词是什么,很难确定,比如故国犹兵马,也可以译成犹患,犹有,等等,不一定译为犹遭。但是诗句的大意是容易猜着的,诗人也就以大意的表达为满足。
20.20(八)略谓语。例如:
春浪棹声色,夕阳花影残。(51.1.d)
(春浪方生,棹声遂急,夕阳转淡,花影渐残。)
香雾支鬟湿,清辉玉臂寒。(81.1.e)
(香雾初浓,云鬟以湿,清辉即满,玉臂亦寒。)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81.1.h)
(迟日辉辉,江山益丽,春风习习,花草弥香。)
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81.3.a)
(落景虽斜,浓阴犹合,微风徐播,清韵可听。)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82.1.b1)
(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
动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82.2.a)
(动业尚赊,频看镜以自惕,行藏未定,犹倚楼而深思。)
池水观为政,厨烟觉远庖。(82.4)
(池水静涵,藉观为政之术,厨烟遥袅,深觉远庖之仁。)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83.1.a)
(危石阻水泉声咽,青松蔽空日色冷。)
烟霜凄野日,杭稻熟天风。(83.1.b)
(天风频吹杭稻熟,野日淡照烟霜凄。)
三秋木落半年客,满地月明何处砧。(薛能秋夜旅怀。)
(满地月明,何处之砧入耳?三秋木落,半年之客惊心。)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85.1.b)
(卷帘而残月之影遂入,高枕而远江之声可闻。)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94.1.b)
(烟火冲寒,隐约见军中之幕,牛羊归晚,依稀认岭上之村。)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94.1.d)
(时序适流,百年之心已碎;乾坤浩荡,万里之眼徒劳。)
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94.2.b)
(高鸟百寻,群度长淮之不,平芜数里,环攒故郢之城。)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94.2.e)
(万户竹鸣,秋声飒飒;五陵松暗,寒色凄凄。)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XXXI.1)
(丛菊两开,他日之泪未干,孤舟一系,故园之心弥切。)
20.21这些并不一定都是省去谓语,译为散文的话未必很确切,但至少也认为句子的某一重要部分已被省略了,这如果是在散文里出现,简直不成话;但它们在诗句里被容许的,甚至显得是诗的特殊格调。
20.22我们不该把春浪棹声急,和大漠孤烟直认为同类,因为后者是以大漠修饰孤烟(大漠的孤烟),前者不是以春浪修饰棹声,又不该把微风韵可听和秋虫声不去相提并论的,因为后者的意思是秋虫的声,而前者不是微风的韵。(只是风吹构树所生的韵,因为题目是高构)。又不该把江阁嫌津柳和烟尘犯雪岭相比,或把动业频看镜和巢由不见尧相比,或把池水观为政和山月照弹琴相比,因为后者的前二字是后三字的主语,前者的前二字并非后三字的主语,又不该把泉声咽危石和鸟影度寒塘相比,因为后者的寒塘是度的目的语,前者的危石并非咽的目的语,总之,后一类是简单句,前一类是复杂句,后一类是散文里所常见的句子,前一类是散文里所罕见的句子。
20.23(九)可能式的省略。就是省去能字,例如:
杏坛住僻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贫。(白居易春中与卢四。)
(芸阁官微,不能救贫。)
多年柏岩住,不记柏岩名。(周贺柏岩禅师。)
(尚不能记忆柏岩之名。)
20.24(十)平行语的省略。例如:
虽然长按曲,不饮不曾听。(李郭少年行。)
(不曾饮,不曾听。)
心知洛下闲才子,不作诗魔即酒颠。(刘禹锡春日书怀,。)
(不作诗魔,即作酒颠。)
上吞巴蜀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杜牧西江怀古。)
(上吞巴蜀,下控潇湘。)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杜牧早雁。)
(水多菰米,岸多莓苔。)
平行语的省略,在西文颇为常见,在汉语散文里则甚为罕见,诗句因为字属奇数,造成平行语颇为不便,所以利用省略法。
20.25(十一)歇后。隐去语末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叫做歇后。例如:
耳闻英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杯。(唐彦谦长陵。)
(担三尺剑,盗一杯土。)
歇后语非但在散文里罕见,在诗句里也非常罕见,应该认为偶然的例外,不宜模仿。
 4.比喻法

20.26散文里的比喻,往往用如似一类的字,在诗句里,它们常被隐去。例如:
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白居易新春江次。)
(梅朵似粉片妆成,柳条如金丝刷就。)
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同上。)
(新绿水似鸭头,小红桥如雁齿。)
山敬粉含鹰嘴嫩,海榴红绽锦窠匀。(元稹早春登龙山。)
(山茗之芽,有如鹰嘴,海榴之朵,宛若锦窠。)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白居易答客问杭州。)
(天竺如堆青黛,钱塘如泻绿油。)
酒徒漂落风前燕,诗社飘零霜后桐。(苏舜钦沧浪怀贯之。)
(酒徒漂落,有如风前之燕,诗社飘零,恰似霜后之桐。)
这位置上说,比喻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前置式,例如上面的粉片,金丝,鸭头,雁齿;第二类是中置式,例如上面的鹰嘴,锦窠;第三类是后置式,例如上面的风前燕,霜后桐。

5.关系语

20.27散文里也有关系语,但往往限于带方位词的方位语,如江上,山中之类,或少数时间语,如今日,明年之类,诗句中的关系语的范围较广,非但一切表示方位或时间的名词都可用为关系语,甚至不表示方位或时间的名词语也可用来表示种种关系(例如方式,因果等)。又非但名词可为关系语,甚至谓语形式的句子形式也可以有此用途。
20.28在散文里,关系语本来京 可以凭空地插入句子里,并不需要什么介词,至于诗句里,就更完全不用介词了,除省略于字的句式已经归入省略法之外,这里把那些和于字完全无关的关系语叙述如下。
(一)用名词语为关系语,例如:
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15.1.b1)
树绿天津道,山明伊水阳。(18.2.a2)
朝下人曾看,香街意气归。(李廓少年行。)
羽翼怀商老,文思忆帝尧。(82.1.a)
客情投异县,诗能忆吾曹。(82.1.c)
白发烦多酒,明星忆此筵。(82.1.d)
烟尘多战鼓,风浪少行舟。(82.1.e)
秋风散千骑,寒雨泊孤舟。(82.1.f)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82.1.b)
(从羽翼一例至此,亦可认为关系谓语形式或关系句子形式的省略。)
晓漏追趋青琐闭,晴窗检点白云篇。(XII)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白居易和谈校书。)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白居易瘐楼晓望。)
秋含砧杵捣斜阳,笛引西风颢气凉。(沈彬秋日。)
关西木落夜霜凝,乌帽闲寻柴阁僧。(李郢长安夜访。)
书图省识春面面,环佩空归月夜魂。(XII.3)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XXIV.1)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XXIII)
思沾道渴黄梅雨,敢望宫恩玉井冰。(XXVI)
潇湘瘴雾如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白居易得行简书。)
(从书图一例至此,亦可认为关系谓语形式或关系句子形式的省略。)
(二)用句子形式为关系语,例如:
盘殄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III.16.)
以上各例,有表示处所的关系者,如路衢,天津道,云台,晴窗,烟霄,等等,有表示时令的关系者,如秋风,晓漏,凌晨,斜阳,等等,有表示方式者,如意气,乌帽,书图,环佩,等等,有表因果者,如白发,烟尘,春风,春水,潇湘,市远,等等,有关系不便归类者,如羽翼,客情,白骨,宫恩,等等,这些结构都是散文里所罕见的。
6.判断句和描写句

20.29这里所要叙述的判断句和描写句,只是和散文不同的那些形式。诗里的判断句颇不多见。描写句虽然很多,但如野寺残僧少之类,既和散文的语法完全相同,就不是这里所要叙述的了。
(一)判断句。例如:
书生邹鲁客,才子洛阳人。(92.1.a)
(书生乃邹鲁之客,才子乃洛阳之人。)
功名画地饼,岁月下江船。(周孚元日怀陈道人。)
(功名,画地之饼也,岁月,下江之船也。比喻法。)
散文里的判断句,多数用也字煞尾,偶然用乃,是等字置于主语和判断语之间,至于不用也字,而又不用乃是等字者,则颇为罕见;但是诗里的判断句却以此为常见,这也是诗与散文相异之点。
(二)描写句。例如:
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90.1.a1)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90.1.a2)
乡园碧云外,兄弟渌江头。(91.2.b)
岷岭南蛮北,徐关东海西。(91.1.i)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XXXII.3.)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白居易城上夜宴。)
前两例应认为描写句,毫无疑义,因为主语后面是一种极度形容语,也就等于一个形容词的用途。其余四例很象省略了一个动词,而所省略的动词很容易令人猜想是一个在字,于是它们很象叙述句,但是,它们所要说的并不是一种行为或事件,而是一种情况,所以仍旧应该认为描写句。

7.递繫法

20.30递繫式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参看拙著中国现代语法第十四节),大约在唐代方才普遍应用,而首先出现于诗句里,例如: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31.1.a)
鹤巢松树和人访荜门是句子形式,而遍和稀又是巢松树和访荜门的形容词,犹言巢得遍,访得稀。
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33.1.a)
(见得少,闻得多。)
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46.1.a)
(挥泪挥到尽,附书附得频。都是递繫式,有猿和无犬与递繫的结构无关。)
飘零为客久,贫病羡君还。(54.1.a)
(出句是谓语为主语,对句是以目的语为主语,二者虽同属递繫式,而微有不同。)
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76.1.a)
(这种递繫式似乎来源较古。)
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79.1.a)
(这种递繫式产生最晚,和现代递繫式正同。寄来迟,等于寄得迟。)

8.使成式。

20.31使成式也是新兴的形式(参看拙著中国现代语法第十一节),大约导源于汉代,到唐代才普遍应用,而且一般只用于诗句里,它的来源似乎是下列这些形式:
大风吹地转,高浪蹴天浮。(31.2.a2)
(大风把地吹转了,高浪把天蹴浮了。)
石角钩衣破。(31.2.a3)
(石角把衣钩破了。)
楼云笼树小。(31.2.a3)
(楼云把树笼小了。)
象下面和一种形式也可能是来源之一。
松风吹解带。(76.1.a)
(松风把带吹解了。)
但是,真正象现代的使成式还是那些以来去出去等字为补语者。例如: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44.)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XX.)
至于以形容词或别的动词为补语者,在盛唐以前颇为罕见,只有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可以认为使成式。晚唐以后,使成式渐渐多见。例如:
却羡浮云与飞鸟,因风吹去又吹还。(李频春日思归。)
惟将道业为芳饵,钓得高名直到今。(方干题严子陵词。)
肌膏销尽雪霜色,罗绮点成苔藓斑。(严郾望夫石。)
庭巢荒芜独夜吟,西风吹动故山心。(薛能秋夜旅怀。)
趁朝鸡唤起,残梦马驮行。(王禹称五更睡。)

9.处置式

20.32处置式比使成式更为后起,中唐以前,似乎没有出现过,直到晚唐,如李群玉的“未把彩毫还郭璞”,方干的“应把清风遗子孙”,等句,才是真正的处置式,参看拙著中国语法理论第十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