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孩子走路姿势:哲学野史——思想大师的趣闻和传说(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6:26:05
摘下从苏格拉底到德里达30位思想大师的光环,用一种独特的眼光去揭示这些哲学家的生活和思想,得到一段更加真实和有趣的哲学历史。

哲学比其本身枯燥的说明更能让大家相信它是有趣的

伟大的哲学家来自哪儿?他们的观点是在哪里产生的?是谁决定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哲学家里几乎没有女人,而且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富人和贵族,这仅仅是偶然吗?难道中国和印度的哲学家真的对欧洲的影响微乎其微吗?为什么笛卡尔的“现代”哲学充满了对上帝的反思?是黑格尔蠢到根本不会写作(如叔本华断言的),还是他的作品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难以理解?有必要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马克思主义式的解析吗?

这是一本收集、分析和讲述伟大哲学故事的书。本书中没有什么能够不加以批判就作为问题的结束。相反,本书的目的是去展开辩论,去展开“外界力量”强加的结论。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另类的”哲学史——把哲学的方法应用到哲学本身中去。不要在这里寻找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也就是那些所谓的“人人赞同”的版本。本书带给你的将是30位重要哲学家鲜为人知的趣闻和轶事,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走进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独特思想。

哲学家是一群善良好心的家伙,他们愿意帮助他人进入“理论”,但除了他们的“荒谬而又呆板的严肃性和重视理论的态度”,还有些关于他们的疯狂事迹。他们同情那些过去的人们,认为他们活在一个没有完善,并且不可能有公正的客观性的理论体系里。但当你询问他们关于新的体系时,他们总是用相同的借口搪塞你:“不,还没完全准备好。新的体系就快完成了,或者至少是正在构建中,将在下个星期天前完成。”

——索伦?克尔凯郭尔

前言

为什么所有人都开始读哲学?我自己是通过三本书认识哲学的。第一本是安德烈?马尔罗(Andrew Malraux)的《人类的命运》(La Con-dition Humaine)的译版,第二本是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的《西方哲学史》(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第三本是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Republic)。

少有人读过这些书。《人类的命运》有着典型的法国式的华而不实,啰唆、烦琐而又枯燥。罗素则写得很长,简直太长了,就像早该提前一小时结束的演讲。至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充斥着各种思想,但它看起来就像用某种代码写成的。然而,每本书都有很实用的地方。首先,尽管难以读懂,但都很小巧并且便于携带。其次,如果犯困的话,它能给你一点有用的信息。最后,有相当奇怪和晦涩的地方让人沉迷其中。

现在我们有了这本《哲学野史》,我希望能将上述三点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三个优点:它很小巧,便于携带(还能给人留下印象);它非常实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它整篇都是奇怪和难解的哲学趣闻。可能有人会说他们已经超出了了解趣闻的程度,他们想要整篇整篇的长篇大论。为什么如果有些人要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本难以读懂的天书,那么他就应当知道康德认为咖啡是有毒的,并且康德每晚睡觉前都会用被单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为什么有些能够理解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Die Phanomenologie des Geistes)的人想要了解当建立起社会根植于矛盾之中这一理论时,黑格尔正在做着学校教师的工作?又为什么像英国的穆勒(John Stuart Mill)这样典型的理性主义者,其为人所知的理论是枯燥的“功利主义”,可实际他却认为诗歌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富有哲理的”?以至于穆勒写信给他的朋友握兹华斯(Wordsworth)——《水仙花》的作者,说他已经向他展示了诗是“真理”,不是个别的或者当地的,而是普遍通行的;不是“站在客观的证据的角度,而是用激情将活力带到内心”。由此,传统历史告诉我们的,往往是一种偏见和误解。

这样一来,带有人性弱点的哲学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有时是道德仲裁者,有时却是独辟蹊径的理论家。但正像所有人告诉我们的那样,哲学家并不是孤立的。他们是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是在这个星球上被创造出来的生物(尽管他们时常声称拥有超越于此的权力),在从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伴随的是经验、环境的影响,还有最显著的,各种偏见。亚里士多德并不反映希腊人的种族优越性——正是他创造了这些(约翰?洛克和贝克莱主教也同样意识到他们从奴隶贸易中获得的利润的不光彩之处)。马克思从不独自在大英图书馆打发时间,而是喜欢他的雪茄,他的啤酒,还有他的女人,事实上,他照顾自己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多(其中有些死于营养不良)。

这些个人的细节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琐事,而是让我们看到“大人物”的内在品性。就像《身份案》(Case of Identity)中大侦探福尔摩斯说的一样:“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小事情是最重要不过的了。”同时,哲学里“真实的故事”从来都是哲学家“个人的故事”少于哲学家“观点的故事”,尤其是哲学家的各种观点的偷换、借用和扭曲的故事。看到笛卡尔的伟大的“我思”事实上是来源于奥古斯丁,而奥古斯丁本人对这些知识的基础毫无兴趣(他很乐于想象自己的思想是受神启发),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还有离现在更近些的维特根斯坦,他神秘的“必须保持沉默的事物”是从另一位奥地利幻想曲作曲家奥托?魏宁格(Otto Weininger)那里借鉴来的。

还有一些关于意识的哲学观点的故事,例如,尽管柏拉图提出了女人或许和男人拥有“相同的灵魂”的可能性,但亚里士多德还是提出了一个哲学理由来证明为什么只有男人能够在法庭任职(他的解释就是女人没有那么多牙齿,没有灵魂,她们的心脏不会跳动),从那时起,他的假设就影响了哲学。从此女人就只能扮演一小部分角色。希帕蒂娅(Hypatia)、哈里特?泰勒?穆勒(Harriet Taylor Mill)、马克思夫人(Mrs.Marx)以及萨特的伴侣出现了,但仅仅短暂地出现于幕后。难道不是这样吗?男人书写了的哲学历史,而历史就是我们哲学的故事的来源。

怎样使用本书

柏拉图真的曾经写下苏格拉底的那些对话吗——或者那些对话是苏格拉底的吗?

为什么笛卡尔真的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值得怀疑?

萨特面对侍者时究竟得到了什么?

哲学野史:故事、虚构、谎言;虚伪、误称、谣言、欺骗、小谎、弥天大谎。或者仅仅是错误的陈述、推诿、不基于事实的叙述。这是一本收集、分析和讲述伟大哲学故事的书。尽管我尝试过做到“小心翼翼地力求精准”,依然在取得大家对哲学家(更不要说哲学)的认同上,比哲学领域的教授以及权威差得太多,因此这本书中没有什么能够不加以批判就作为问题的结束。相反,这本书的目的是去展开辩论,去展开“外界力量”强加的结论。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另类的”哲学史——把哲学的方法应用到哲学本身中去。不要在这里寻找被普遍接受的观点,那些所谓“人人赞同”的版本——那些是给另外一万本书,一万位专家重复用的。毕竟,哲学比起本身枯燥的说明更能让大家相信它是有趣的。

伟大的哲学家都来自哪儿?他们的观点是在哪里产生的?是谁决定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哲学家里几乎没有女人,而且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富人和贵族,这仅仅是偶然吗?难道中国和印度的哲学家真的对欧洲的影响微乎其微吗?为什么笛卡尔的“现代”哲学充满了对上帝的反思?是黑格尔蠢到根本不会写作(如叔本华断言的),还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难以理解?有必要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马克思主义式的解析吗?

哲学理应提出一些困难的问题,秉承“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原则。然而哲学并不想将这个原则施加于本身,相反,哲学的“论调”从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们那里传承而来。我们按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标出的路标,沿着整洁而有预见性的路线,跟随笛卡尔和康德的脚步。这里面没有女人,没有很多非欧洲人士。站在一边旁观的有孔子、老子、孟子、佛陀……哲学的“问题”同样从很久以前就变成了在舒适的环境里设置参数,在被禁止超越的范围内作出可接受的答复。

看起来,随着这一学科的制度化,哲学家日益辩论着吝种事物的精确释义,抑或这样那样的解释,来借用一个著名的观点,哲学的浩瀚海洋仍未被探索。

因此这本书的本意就像将一只脚趾浸入到这片海洋,或者让一些新人多少能够挤入到哲学的名流之中。目的就在于使哲学再次复苏,而不是“毁灭”。但是如果某人一定要优于其他人,那么这里提供的许多故事都是对之前已经达成高度共识的地方提出疑问。因为这仍然是,并且一直都是哲学的真正精神。

这本书包括了最有名最富哲学趣味的故事,故事的背景以及对主人公的评价。切入点同时顾及个体的哲学家和思想流派,每个故事都提供了一段哲学引文,这些引文通常很简短。通过这种方法,这本书为哲学思想和哲学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哲学家们的发展过程中,也许能称为不幸的,是许多哲学家半途而废。实际上,哲学并不是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就像柏拉图本人追随毕达哥拉斯(他又借鉴了东方的思想)一样。还有伟大的亚里士多德,他坚持着女人没有思想,所有非希腊人都应作为家畜被看待的想法。而在那边,是维特根斯坦和萨特在抄袭着别人的理论,并希望它们现在属于自己。但是在思想上,有所建树毕竟才是哲学的真正所在。柏拉图直截了当地提出意见和论点,而很少宣扬自己的独创性。如果笛卡尔自身被证实更“中世纪”而不那么“现代”,则他最著名的发现将被证实只是对宗教格言的一次无关痛痒的重述,在他热衷的科学里,他是“现代”的(《沉思录》最早是从他的一份解剖猴子的论文开始的……)。有一点用来区别“现代”和“古典”哲学,那就是早期的哲学家想要声称其来源和影响,而后来的哲学家似乎觉得宣扬独创性的必要性才是他们的重任。

如果一个哲学家排除掉从先前的哲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那看起来好像伟大的哲学家并不那么伟大,甚至是非常平庸。我们无法避免他们的虚荣和偏见,他们的愚蠢和欺骗。看到这,有些人会想要否定他们(或者哲学本身),但是那样会体现出一种严重鲁莽的性格。关键点不在于“哲学家”必须要与众不同,或者他们不是真正的哲学家,或者哲学本身就是胡说八道、废话连篇、哗众取宠、无聊透顶。问题的关键在于,哲学是一个更加共有的过程,比起那些喜欢构建(他们自以为接近顶点的)知识层次并想要人们记住的东西,更加微妙。关键在于,哲学家可以在他们的领域里很伟大,同时也可以非常普通。关键还在于,哲学家就是像你我一样的人。

目录

前言

怎样使用本书

魔法师苏格拉底

如果对苏格拉底没有多少意见是一致的话,也许只有一件事除外。那就是,他是所有人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尽管没人确切地知道他说过什么——更别提他想过什么了。

不一样的柏拉图式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哲学,最好的回答就是‘去读柏拉图’。正是柏拉图最早使用‘哲学’(Philosophy)一词;也正是柏拉图发明并且第一个实行了对哲学研究的分类。

贵族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能从其“目的”和“结束”中了解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他也被认为是先于达尔文提出了这一观点。

虚无缥缈的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毕达哥拉斯计数到十

据说“哲学”一词是由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为的是掩盖他对另一个世界的神秘数字的探寻。他也被认为是“宇宙”(Cosmos或者Kosmos)一词的创造者,意思是“美丽的装饰”。

赫拉克利特选择了河流的阴暗面

“你必须知道战争对于一切事物来说是普遍存在的,而斗争就是正义。”只有狂热的战争能够“证明哪些是神而哪些只是普通人,后者由此变成奴隶而前者变成主人”。

希帕蒂娅擎起了半边天

希帕蒂娅或许是最著名的逝去的女哲学家。在她所处的年代,她被称为是卓越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和数学家。当她30岁时,她的声名就已经远扬到利比亚和土耳其了。

希坡的奥古斯丁

上帝是善良的,但我们生来就是带有邪恶的,因此即使有些人(比如他自己)能够行善,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有感谢上帝。每个人都是丑陋的集合体,为此,上帝以他神秘莫测的姿态,选择了少数人来施行救赎,这是唯一没有罪孽的行为。

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述

对阿奎那来说,宗教、科学或哲学上的真理,它们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它们仅仅是同一真理的不同方面,实际上它们互为补充。了解这个宇宙,探究上帝,都同时需要感知力和思考。

哲学的业余爱好者笛卡尔

“让恶魔尽可能地来蒙蔽我,只要我在思考,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从我这里拿走任何东西。所以,在彻底考虑过所有的事情之后,当我每次说出来或者在我心里想象时,我必得出这个结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必然正确。”

霍布斯的“圆化方”

霍布斯设想着他对于求与圆相同面积的正方形的论证会奠定他在所有事物——而不仅仅是数学中的地位。通过解决这一柏拉图、巴比伦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和古代中国人讨论的问题,他希望借自己的政治著作使自己上升到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斯宾诺莎琢磨着他自己

“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伯特兰?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说道:“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洛克发明了奴隶贸易

洛克的自由观是模棱两可的。事实上,他仅仅是为奴隶制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知识,将奴隶排除在社会契约之外,洛克关于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的信仰还是向那个阴暗的时代妥协了。

多面的休谟

他真的应该被看作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还是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一个“文人”?他自称是一个道德问题专家,但作为一个有道德之人,他是否对卢梭施加了阴谋和折磨?

游荡者卢梭

科学、文学、艺术都是“坏的”,它们是侵蚀道德的腐蚀性液体,而不是巩固它们的基础。它们有助于形成占有、贪得无厌的文化,将人们引向冲突、奴役和征服的航道。

科尼斯堡的中国佬康德

康德的一个重要的——如果不是有趣的——想法之一,即“空间”和“时间”只是我们精神结构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在”的存在。我们在时间中做事,并用因果的观念来规定世界的秩序。

思维机器莱布尼茨

我不是说物质和宇宙是相同的事物。我只是说,没有物质就没有宇宙,宇宙本身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实物。宇宙和物质不同就如时间和运动不同一样。然而,这些事物虽然不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

贝克莱主教的百慕大学院

为了代替牛顿和洛克的有条不紊且可预测的精确世界,他提出了一种“彻底的唯心论”,认为世界丢失了它的客观现实性,世界是表象的错综复杂的集合。”存在即被感知”。

黑格尔校长的危险历史课

社会起源于两个人之间的第一次冲突,是一场“血腥的斗争”,在战争中设法让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看作自己的主人且接受自己奴隶的角色。因为人们害怕死亡,所以要强迫部分人类屈服于他人,这样,社会也就永久地分为两个等级:奴隶和主人。

叔本华和小老太

在你们所谓的“意志”、“本能”和“愿望”之中,“意志”是最基本的力量。生命毫无价值,因为出生就是通向死亡,两者之间活动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重复地产生后代。除了这一点便无任何东西——没有策略、没有理由、没有目的。

克尔凯郭尔的诱惑

我来到了存在的世界——我在哪儿?这个所谓的世界是什么?把我诱惑到这个世界且让我留在这里的人是谁?我又是谁?我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为什么没有人征询我的意见?

穆勒的诗意转折点

从哲学角度看,因为穆勒反对后验的合理性,所以他反对其他人对于“制度”无证据的偏爱。穆勒没有公开验证证据,他写出的作品就是对“当权派”和“错误教条及陈旧制度”的支持。

梭罗和他的棚屋生活

当我独自一人身处遥远的森林或田野,毫无遮掩于嫩芽或袒露于带有野兔奔跑痕迹的牧草地,甚至是碰上像今天这样的萧瑟且毫无生气的一天时,当一个乡下人都在思考他的内心世界时,我也回归了自身。

马克思的革命性唯物主义

对于我自己,我没有宣称我已经发现了现代社会中阶级的存在和阶级之间的斗争。早在我之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已经描述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深入剖析了他们的经济结构。

罗素指谓了什么

理发师应该为镇上所有通常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对于理发师来说,理发的潜在客户范围已经足够:要么是通常给自己理发的人们,要么不是。那么他自己的头发呢(我们假设这里是一位男理发师)?

维特根斯坦的成熟之旅

一个放弃了所有财产的奥地利百万富翁,希特勒的同窗,一个战争哲学家的大部分命题和问题来源于我们并不明白的逻辑语言。

海德格尔的故事

一旦一个人找到了他存在的界限,这个界限将他从无尽的可能性中拉回来,这些可能性最接近的一个可能是安逸、偷懒和放松,让存在者(这里大体上是指“人性”)的命运变得简单。

沃尔夫和颜色研究者平克

本杰明?李?沃尔夫并没有受到认真的对待。他没有被当作是一位人类学家、一位语言学家,或者甚至是一位哲学家。史蒂芬?平克是一位当代哲学家,他平常都用一种更为轰轰烈烈的方式把自己描述为一位“认知科学家”。

身为萨特还是身为波伏娃

萨特的全部作品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其他的主流哲学家还没有谁能同时是主流剧作家、小说家、政治理论家和文学评论家。现在评判萨特哪一方面的杰出才能最重要还为时过早,但因为他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他的其他作品中,这种哲学思想的永久性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解构德里达

“我加入左派,最大的愿望是解构主义的某些元素能够为政治化服务,因为斗争一直在继续,尤其是在美国,我希望解构主义的某些元素能使左派政治化或再政治化到某种程度,至少变得不再是简单的学术。”

魔法师苏格拉底

如果对苏格拉底没有多少意见是一致的话,也许只有一件事除外。那就是,他是所有人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尽管没人确切地知道他说过什么——更别提他想过什么了。

有一幅奇怪的绘画,它绘制于13世纪,画中的苏格拉底戴着一个滑稽的帽子,坐在一个诵经台上,一只手拿着羽毛笔。他身后是矮小、专横的柏拉图,正在不耐烦地催促着他的老师。我们知道这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特有的标签,否则,这就是一幅谜一样的画了。当20世纪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于1978年在英格兰的牛津大学图书馆访问期间无意中发现了这张作品时,他感到非常震惊。德里达在他的一部冗长而又华而不实的书中写道,当自己“偶然发现这张作品”时,他“突然停下来并感到有一种幻觉……同时感悟到某种新发现,某种启示录般的新发现”。

这幅画看上去仿佛是柏拉图正在向自己的老师讲述着什么,而苏格拉底却变成了一个孩童般顺从的样子(所以戴着滑稽的帽子)。德里达认为这幅画象征的是某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杀父情结,并且他还提出了画(和柏拉图的手指)上的一些庸俗的参考资料来证明他的观点,然而画里没有任何地方能证明苏格拉底被羞辱了而不是被帮助了。这是由西方哲学相当古板的等级划分来推动的。也许这就是像德里达这样一个卓越的法国哲学家会如此震惊的原因!

当然,如果你阅读了传统的哲学历史,你就会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个沉闷的家伙。很少有关于他的事迹,看上去,能够确定的是他于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他的父亲是个雕刻家,他的母亲是个接生婆。除此以外,仅有零星的一些作品中的只言片语点出了他自身的些许事迹。让历史学家休?特里德尼克(Hugh Tredennick)教授开始这段故事吧:

众多的肖像画和描述里都清晰地反映出,他有一张巨大而难看的脸,以及一个扁平鼻,突出的眼睛在浓密的眉毛之下,他的嘴也很大。他留着胡须、秃着头(至少在他晚年是这样)。矮胖的身体里有着巨大的能量和耐力。他走路的时候昂首阔步,总是光着脚,往往一陷入沉思就是几个小时……另一方面,就算没有在创作,他的思想依然是清晰、严谨和热切的。他不接受任何借口,他的意志像他的信念一样坚定,他的举止像他的思想一样富有逻辑。处在一个怀疑一切的年龄,他坚信善良的道德品质就是一切。他把善良看得和知识一样重要,因为对他直率的性格来说,人们看见正确的事情而不去做,这种情况是难以想象的。

这是件令人欣慰的东西。然而这幅13世纪的画,没什么好笑的地方……

哲学故事

然而,如果对苏格拉底没有多少意见是一致的话,也许只有一件事除外。那就是,他是所有人当中最有影响力的析学家。尽管没人确切地知道他说过什么——更别提他想过什么了。我们的确了解他的许多零星的片段,但苏格拉底仍然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形象。他的足迹无处不在,但我们却找不到他本人。

故事中曾有这样的描述:独断的苏格拉底曾经命令年轻而天真的柏拉图放弃对诗歌的尝试。狂热的苏格拉底有一次像扎了根一样在同一个地方站了一天一夜(全心全意地思索着问题),周围的人则拿出铺盖在一旁观看,并且还有人以此为赌注,看看他到底能站多久。当然,还有就是他最后喝毒药前“著名的临终遗言”的场景(详细描述于《斐多篇》)。

让我来告诉你们,先生们,一个人不聪明的时候正是他聪明的时候,害怕死亡只是这种思想的另一种形式,人们应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历史学家认为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是关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最可靠的,事实上也是唯一的资料来源。否则,会有许多作者根据自己的偏好,而不是他们的了解,对苏格拉底进行错误的描述。色诺芬(Xenophon)这个狡猾的军事家,画了一幅关于苏格拉底的画,画中的苏格拉底显得迟钝却又真实,以一种无害却又无关痛痒的方式滔滔不绝地说着。黑格尔这位提出“历史决定论”和辩证法的哲学家,将苏格拉底看作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关键人物。正如双面的杰纳斯(Janus)神一般,一面检视过去,另一面向着未来①。尼采在其《快乐的科学》(The Gay Science)一书中将苏格拉底描写成一位“被嘲笑和迷恋的怪物”,是一个哲学式的“雅典的花衣魔笛手”。

他一直站到黎明来临太阳升起,向着太阳祷告,随后才走开。

然而让这些都黯然失色的,是柏拉图式图画中对那个我们所知的苏格拉底的描述。唯心主义者柏拉图为我们树立了一位偶像,一位哲学领域里的大师形象。柏拉图是一位圣人,一位“太阳神”的先知,一位因自己的教义而被判为异端者的老师。正是他告诉人们雄辩的苏格拉底的故事。例如,在《会饮篇》(The Symposium)的对话里,柏拉图写道:

某日的清晨,他站在同样的地方思索着一个问题,当遇到难题时,他从不放弃,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不断思索着。时间到了中午,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他,来来往往的人惊奇地说着:“苏格拉底从天亮就开始站在那儿沉思了!”事情的结果就是到了晚上,这些人吃完了各自的晚饭,当时正是夏天,有几个艾奥尼亚人(Ionians)拿出铺盖睡在露天里,为的是想看看苏格拉底究竟会不会站一整夜。他一直站到黎明来临太阳升起,向着太阳祷告,随后才走开。

在这篇对话中的其他地方,阿里斯托德摩斯(Aristodemus)与亚西比德(Alcihiades)这一好一坏的一对人物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柏拉图将苏格拉底描绘成“爱神”(Eros)的化身,拥有神性,超出了我们日常的理解范畴。这里的苏格拉底既非无知也非智慧,既非悲剧也非喜剧,既非男性也非女性——而是超出这些区别之外。他能够于冬天赤脚在冰面上前行,喝酒从未醉倒过。现在就连假想的他的丑陋也成了一个个优点——脸上突出的双眼可以感知更广阔的视野,扁平的鼻子是为了能够闻到周围的味道。至于那个不成比例的厚嘴唇,现在当然可以看作是能够获得更多的亲吻。

但这是“真正的苏格拉底”吗

抑或仅仅是我们愿意相信的那个人?

苏格拉底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当代作家莎拉?柯夫曼(Sarah Kofman)有着非常精彩的形容,作为一个“有魅力的魔法师”底不会揭示他神秘的洞察力。

就像一个神奇的双面,他随意地消失和出现,通过一些魔法的小把戏让自己和其他人都感到惊奇,比起一个最出色的长笛手或者一个雄辩的解说员,他更像一个有无穷魔力使人着迷的魔法师。他比高尔吉斯(Gorgias)更具魔力,他的辩术比起阿伽松(Agathon)的更有才华,而阿伽松是一个对着听众发表戈耳工(Gorgon,希腊神话中的蛇妖)演讲,以惊吓他们来掩饰自己思想贫乏的人。

作为一个卓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个很好的剖析哲学的例子:他究竟是浪费掉自己天赋的“雕刻家之子”?还是那个以尖锐的对话将哲学带人世界的“接生婆的孩子”?苏格拉底的丑陋,有魔力的声音,以及他数日站立在原地的能力,最终都使他成为了神话。抑或这是个传奇?撇开所有的这些,苏格拉底是最难以剖析的人物……确实,他也许是无法被剖析的。

华而不实的注释

①同样的概念也存在于1月(January)之中,这个月正是面对着过去的一年和新的一年的月份。

不一样的柏拉图式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哲学,最好的回答就是‘去读柏拉图’。正是柏拉图最早使用‘哲学’(Philosophy)一词;也正是柏拉图发明并且第一个实行了对哲学研究的分类。

如果说苏格拉底显得有点神秘,那么柏拉图则让人看得一清二楚。至少,就像《西方哲学和哲学家简明百科全书》(The Concise Encyclo-paedia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ers)中理查德?罗宾逊(Rich-ard Robinson)描述的那样:

柏拉图的著作都保存了下来,一共有五大卷。它们不仅构成了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确实,理查德继续自信地说道,“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哲学,最好的回答就是‘去读柏拉图’。正是柏拉图最早使用‘哲学’(Philosophy)一词;也正是柏拉图发明并且第一个实行了对哲学研究的分类。”①

哲学故事

在所有的哲学体系里面,那些属于柏拉图的似乎和其余的比起来地位更高一些,也不可否认更伟大一些。而在这些之中,《理想国》也许是最伟大的:哲学国家的蓝图,也就是最初的乌托邦,建立在对公正性质的明确认知和一些柏拉图式的世界的基础之上。

但首先,这儿还有些关于柏拉图自身的东西。

柏拉图在雅典出生、学习、授课,以及最终亡故。他原名叫阿里斯托克勒(Aristocles),但在他的学生时代,他因为体魄强健,肩膀宽阔,被起了个绰号“柏拉图”(意思是“宽广的”),那就是历史记载中的他。他有着贵族的血统(甚至可能是“皇家”血统),却在平日和普通人一样,学习诗歌和战争。他对政治感兴趣,但是却认为民主制度是愚蠢的人的统治,这限制了他在雅典的选择。

柏拉图说道,所有人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

关心自己的事情时,正义终将得到体现。

相反,他到希腊在非洲及意大利的殖民地旅游时,吸取了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他曾数次到访过希腊的殖民地西西里岛的首府锡拉库扎(Syracuse),他向新任的国王狄奥尼修斯(Dionysius)二世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在那里将他的新政治主张付诸实践。然而,他和国王吵了一架。尽管如此,他在公元前387年设法回到了雅典,并倾力创办了著名的进行哲学研究的“学院”(Academy),这也被认为是最初的“大学”。据说,他在80岁的时候,在参加完一位学生的婚宴后,于睡梦中死去。

总之,《理想国》中包含的那个著名的“洞穴喻”的寓言,是一种思想上的实验。一群囚犯头颈和腿脚被绑着,只能看着洞穴里的一面墙和墙上的影子,但他们却认为那些影子才是真实的。如果有些囚犯最终挣脱了桎梏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当他返回洞穴后,他却无法说服仍然被束缚的同伴,让他们认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其实只是扭曲的影子。这是一种超越习俗和纯粹信仰对“理性”的赞歌。以同样的精神,《理想国》揭示了苏格拉底满怀信心的宣言,那就是正义可以被理解成事物的正确规则,一种和谐的,最能体现在国家这一最庞大的人造事物的规划上的东西。柏拉图说道,所有人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关心自己的事情时,正义终将得到体现。如果他理想的国度的蓝图是不切实际的话,那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

或许在另一个世界,这会是一个范本,人们如果这样做了,他们将能够创建自己的城邦。无论这样的一个城邦是否存在,或者事实上将会存在——这都无关紧要,这样的一个人将会活在这样的理想的城邦里,与任何人无关。

然而,纵观这篇对话中的神秘和不确定,有一点看起来被人大大地忽视了。《理想国》并不全是理想化的。在《理想国》最开始的部分就陈述得十分明白:事实上,这是一个繁荣的国家。是对格劳孔(Glau-con)要求的“平凡普通的”生活的回应,或者正如他向苏格拉底辩解的那样,是“饭桌上的调味品”。

以下是柏拉图如何介绍他的理想国度的。它有一个好的开端……

苏格拉底:首先,让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在做好上面种种安排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不要烧饭、酿酒、缝衣、制鞋吗?他们还要造屋,一般来说,夏天干活赤膊光脚,冬天穿许多衣服,着很厚的鞋子。他们使用大麦片、小麦粉当粮食,煮粥,做成糕.点,烙成薄饼,放在苇叶或者干净的叶子上。他们斜躺在铺着紫衫与桃金娘叶子的小床上,跟儿女们欢宴畅饮,头戴花冠,高唱颂神的赞美诗。全家团聚,其乐融融,一家数口儿女不多,免受贫困和战争。

格劳孔:但是,你还没有给他们的饭桌上来点调味品啊。

苏格拉底:对,我把这点给忘了。他们当然会有调味品——要有盐、橄榄、乳酪,还有乡间经常煮的洋葱和蔬菜。我们还会给他们无花果、鹰嘴豆、豌豆,他们会在火上烤爱神木果和橡子吃,适当地喝上一点酒。让他们就这样身体健康,太太平平地度过一生,最后无疾而终,并且把这种同样的生活再传给他们的下一代。

但苏格拉底显然没抓住要点。无花果和豌豆确实需要!格劳孔提出了更加深刻的异议。”好的,苏格拉底,”他充满讽刺地说道,“如果你是在供养一城邦的猪,除了上面这些东西外,你还能提供别的饲料吗?”

苏格拉底:格劳孔,你还想要什么?

格劳孔:你应该给他们一些能使生活稍微舒服点的东西。他们要有能舒服地躺在上面的沙发,还要有几张餐桌,一些调味汁和甜食,就像现在的生活一样。

苏格拉底:哦,我明白了。你让我考虑的问题,不单是一个城邦的建立,而是一个繁华城邦的建立。这不是个坏主意,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或许我们就能更好地看到正义与非正义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在我看来,一个真实而健康的国家是我之前所讲述的那个样子。但如果你愿意看到一个发高烧的国家,我没有异议。不少人看来对这样简单的生活方式并不满意,他们想要添置沙发、桌子,还有其他的家具,还得要有调味品、香料、香水、歌伎、蛋糕等诸如此类的东西。

可惜!苏格拉底很胜任这份不道德的工作。

苏格拉底:因此,我们必须回到开头我所讲到的那些必需的东西,诸如房屋、衣服、鞋子;画家和刺绣工人也要开始工作,还得想方设法地获得黄金、象牙以及各种各样的原料。

格劳孔:是的。

苏格拉底:然后我们必须扩大我们的边界,因为原来那健康的国家的国土已经不够了。现在城市是不是需要加进很多不在人们自然的愿望以内的人和物呢?比如一个部落的猎人,一大群模仿形象和色彩的艺术家,众多音乐的狂热者,诗人以及他们的助手,朗诵者、演员、舞蹈队、管理者。同样还有各种规则的制定者,其中包括女人们的着装。我们还需要教师、奶妈、理发师、糖果师傅和糕点师,还有猪馆。在我们最初的城邦里,这些人一概不需要。但是现在需要吗?在目前这个城邦里,便有这个需要了。我们还是需要大量别的牲畜来作为肉食品。格劳孔:当然。

苏格拉底: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必然需要更多的医生,对吗?格劳孔:确实需要更多。

苏格拉底:因此原本能够提供给原住民的土地也显得越发不够用了,对吗?

格劳孔:非常对。

苏格拉底:然后我们就想从我们的部居那里得到一片新的耕地和牧场,同样,如果我们的部居也和我们一样,不能得到满足并且没有限制地追求大量财富的话,他们势必也要从我们手上得到相同的东西。对吗?

格劳孔:那将是必然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发动战争了,格劳孔,不是吗?格劳孔:绝对是这样。

苏格拉底:姑且不论战争的好处和危害,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站在个人还是集体的角度,战争都可以说是对一个国家造成危害的根源。

格劳孔:毫无疑问。

如果说对于需求的欲望是区分社会阶层的方式的话,那么柏拉图理想中的国家阶层,则是由一般平民、军队以及制度的制定者——著名的柏拉图式的护卫者所构成的。

难道只有素食者才能当上哲学家?或者,

哲学只对非素食者才是必要的吗?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吗?

对柏拉图的批评者指责他“理想化的”社会显然也是一种军国主义,是法西斯主义,实行的是严格的审查和管制制度,毫无理想化可言。然而,他们却发现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很赞同他们的这些观点。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柏拉图渴望的理想国度并不是他自己提出的观点——这仅仅是他对格劳孔的(以市民的身份)对肉的需求衍生出来的,是苏格拉底自身极力避免的本质的错误。

当然,古希腊人当中有很多素食者。比如普鲁塔克(Plutarch)这位德尔菲(Delphi)的希腊神甫[他的散文《食肉》(On Eating Flesh)被认为是文学上而不是哲学上的经典之作〕,还有毕达哥拉斯,他的话语看起来比柏拉图要早得多。”哦,我的同伴们!”毕达哥拉斯高呼。

不要用含有罪孽的食物亵渎你的身体。我们有玉米,有将树枝压弯了腰的苹果,还有用来酿酒的葡萄。有许许多多调味香草和蔬菜可以用来烹饪。不要拒绝那些牛奶和香甜的蜂蜜。土地提供了丰盛的财富,无害的食物,给予你们不含血腥和屠杀的餐宴。

所以,《理想国》是不是没有过多涉及柏拉图自身关于国家的观点呢,抑或更多的是关于毕达哥拉斯的?柏拉图之所以会加人到有关希腊素食者的冗长辩论当中,是不是就是为了揭示一些自己的政治主张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消失在了奥利匹斯山(Mount Olympus)的历史之中。显而易见的是,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如此的杰出,但它并没有始终被看作是一篇连贯的哲学著作。像其他对话一样,也许它读起来就像是某人以作诗一般的语气写下的连篇妙语。

另外,尽管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附庸者,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忙着取缔音乐、诗歌,阻挠爱情并限制仅仅是为了生育的性。然而,在其后的一篇对话《会饮篇》(或酒会)中,柏拉图则描绘了另一番景象。其中,快乐的苏格拉底回忆起女巫狄俄提玛(Diotima)对他说的话,纠正了他在哲学上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使他明白爱情与诗歌能让人更进一步感悟美好的事物。并且,它们也是感知美与善的理想形式的唯一途径。这里关于思想本身的理论,是直接由狄俄提玛提出,进而由柏拉图随后归纳的。由于不满这种自我毁灭的思想,柏拉图抛出了一个不可理喻的苏格拉底形象(历史学家认为这段时期的苏格拉底从未离开过雅典,并且酒会一般都在乡村举行),他赞美人之间的爱情,这与他时常坚持的“柏拉图式”的人际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结束了对情人能创造身体存在这一心理狂热的描述后,《理想国》把这种狂热谴责为暴君,他提到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灵魂的翅膀”成为干枯的骨架。

又或许,这归咎于柏拉图,因为他在一封信中声称那些人认为是他所写的文字,实际上是由苏格拉底写下的。在这个充满争议的所谓“第二书信”(second epistle)里面,柏拉图自认为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而苏格拉底则成为了(相当年长的)学徒。是柏拉图,而不是(哲学历史中的传统说法)苏格拉底巧妙地规避了那些低级的写作形式。

华而不实的注释

①唯独对古希腊人来说,柏拉图的所有著作看起来都保存了下来。他有一整套清晰连贯的哲学体系,这无疑是幸运的,但对于现在则是不幸的。他著作中的每个字都需要反复地斟酌,如同一幅由各式各样的片段组成的图画,而在此之上能创作出更多的图画。

贵族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能从其“目的”和“结束”中了解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他也被认为是先于达尔文提出了这一观点。

有一幅气势宏伟的油画,其中描绘了“两个伟大的”希腊哲学家,被其余众多的希腊学者所围绕。这幅作品的名字叫《雅典学派》(The School of Athens),由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拉斐尔(Raphael)所画,当时这种类型的画很流行。画中的柏拉图正在讲述他理论中神秘世界的优越之处,他的手向上指天,这个手势仿佛在说:“看那真理天国的完美。”与之相反的是亚里士多德,他的哲学理论被普遍认为是从对世间百态的观察中得来的,他指向下方,仿佛在说:“看看你周围,你就知道什么是真理。”

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化的亚里士多德。第欧根尼?拉尔修在他的《明哲言行录》(Lives  and  Opinion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实际的亚里士多德。他写道,亚里士多德有着含糊不清的声音,腿很瘦,眼睛也很小,时常穿着花哨的衣服,戴着许多戒指,精心打理自己的头发。第欧根尼提醒我们,莱孔(Lycon)曾透露说这位哲学家常常用热橄榄油来洗澡,并且更糟的是,他随后将这些油再卖给别人。实际上,在亚里士多德一生以及他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他的名声远不及柏拉图。著名的“怀疑论者”兼作家泰门(Timon)在看到武俄克里托斯(Theocritus)所写的讽刺亚里士多德的短诗时,嘲笑他是“可怜的喋喋不休却又一无所知的亚里士多德”。

哲学故事

亚里士多德从小就在他父亲的指导下了解这个充满神秘的自然世界,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和药剂师。亚里士多德的家庭富裕,他自己总是渴望学习,那段日子无疑是快乐的。不过由于他双亲的过早逝世,这段日子很快就结束了。其后,他找到了自己的监护人普罗克森努斯(Proxenus),此人是亚里士多德的姐姐阿利姆涅斯托斯(Arimnes-te)的丈夫。

普罗克森努斯似乎是柏拉图的一位朋友,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离开家乡来到雅典,进人著名的柏拉图学院中学习。起初他去到那里仅仅只是打算学习医术,但他马上对其他的所有争论也产生了兴趣,争论的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法律和政治。

他的尖锐观点和善于观察的表现使得他在学院中声名鹊起,柏拉图曾经有点尖酸地称他为“学院的知识分子”。然而,尽管如此,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后,学院由其侄子斯拍西波斯(Speusippus)而不是马其顿人亚里士多德掌管。随后不久,亚里士多德离开了希腊本土,与自己的朋友色诺克拉底(Xenocrates)一同在阿索斯(Assos)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学院。这个学院位于现在的土耳其(Turkey)西北部,当时是赫米亚斯(Hermias)统治的一个小国家。

在那里安顿下来后,亚里士多德和色诺克拉底开始专心于“科学”,尤其是生物学。他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吸引着,不知疲倦地对它们进行分类。实际上,他的著作中大约有1/4与对自然进行分类有关,包括各种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调查描述了超过500多种的动物物种,并对其中近50种进行了仔细的解剖研究。他最擅长的就是对海洋生物进行分类,曾经为此搬到靠近上耳其海岸的莱斯沃斯群岛(Lesvos)上的米蒂利尼(Mvtilene)。他甚至观察到海豚和一些陆地生物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生育,因此应该将其划分到哺乳动物中,而不是像其他鱼类一样归为鱼类。他还研究过鳖鱼,一些鳖鱼生育出幼鱼迷惑电鳃,以此来防御它的捕食。现在我们认识到,电鳃实际上是通过一种生物电来捕食的。不过,远离了海洋,他的观察也时常将自己带人歧途。他宣称植物都是无性繁殖的,以及人类的心脏是意识存在的中心,并且只有男人的心脏会跳动。他断言身体的左边比右边温度更低一些,大脑主要是用来冷却血液的,还有就是,男人的脑后有个“空间”是用来安放灵魂的。

他否认动物拥有思维能力,并坚持它们只有感觉和食欲,为了生存它们需要人类的统治。毕达哥拉斯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着不灭的灵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则是植物和动物都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存在。

亚里上多德的理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能从其“目的”和“结束”中了解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他也被认为是先于达尔文(Darwin)提出这一观点的。但是,柏拉图也曾经解释过,这个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着回归它们原本出处的倾向性——石头坠落,火焰升起,等等。的确,在其著作之一《蒂迈欧篇》(The Timaeus)当中,柏拉图提出了一个“退化论”,他认为男人是直接由上帝创造的,随后由男人迅速地退化出女人以及世间各种各样的动物。

起码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没有认同柏拉图。然而他在描述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时,他的宇宙观总是显得有些保守。他认为那个托勒密所谓的“天国球体”不仅仅只是个隐喻,而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地方,并且他还对可能存在的地方进行了计算,最终得到总共54个类似的球体。他认为球体的运动轨迹是稳定的,并且是圆形的,球体在“以太”(Aether)中缓慢地旋转着。他断言“真空”(Vacuum)是没有意义的,就算真的存在真空,其内部也不可能有运动。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天体都是围绕着地球以特定的轨道运动的。在地球上,所有的事物都会变化和消逝,而在天空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永恒不变的,水在地面之上,空气在水之上,火则在最高。这些都是通过他自己的观察得出的:一个由物质构成的物体,例如,一块石头,如果将它悬在空中,那么它会向下落。水滴落下形成雨水;气泡从水中挣脱向上飘去,同样的还有火中升起的火焰。

还有一点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能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这一观点阻碍了物理学的进步。直到伽利略(Galileo)和牛顿(Newton)从实验和逻辑的角度纠正了这个错误。

同样地,亚里士多德拒绝接受德漠克利特(Democritus)的原子论,原子论支撑了2000多年的化学体系。19世纪的科学家约翰?丁铎尔(John Tyndall)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对称性,看起来好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越错误,接受的人越多。

他对所有事物都打上自己的标签。他不经验证地传授理论,颠倒探寻事物的顺序,从整体到个体而不是从个体到整体地进行研究。他把宇宙当成了一个封闭的球体,并本能地将地球作为宇宙的中心,不存在其他的宇宙,这一自大自满的论调持续了近2000年。他对运动的看法完全没有物理依据。在他的思想深处,自然或者非自然、好与不好、平和还是激烈,都没有真正的力学概念在里面。他信誓旦旦地宣称真空是不存在的,并证明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那么一切事物在真空中都不能运动。他坚称世界上有多少多少种动物存在,并用一个总则来说明动物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组成部分。

或许,如后来的卡尔?波普(Karl Popper)所说的那样:“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思想的发展可以归纳为,每个学科只要是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方法,就会处在冗长而又空泛的传统思想状态里,任何学科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它摆脱这种方法的程度。”波普还提到,亚里士多德过于重视对事物的定义,这首先导致了空洞的“学术上的”无谓纠缠,并且,更糟的是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合理性。波普认为,这一点是亚里士多德最大的缺点。

或许幸运的是,不久以后,亚里士多德作研究的进程被一纸皇家命令中断了,他回到了马其顿并做了马其顿王位继承人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每天主要的工作看上去就是为年轻的继承人讲述《伊利亚特》(The Iliad),似乎亚历山大并没有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学到其他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最终回到了雅典,并创立了一所新学院,名为“逍遥学派”(Peripatetic School)。据说亚里士多德时常在户外一边散步一边讲课,学派因此而得名。不管他有没有这么做,他的思想最后都形成了文字并且被记录了下来。”逍遥学派”慢慢地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书稿,形成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主要书籍资料。这座图书馆毁于公元前391年,由当时的主教德奥菲罗(Theophilus)以“异教徒的寺院”(Pagan Temple)的名义下令摧毁。公元前80年,罗马军队的士兵在小亚细亚的某个深坑中发现了一些亚里士多德的书稿,这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无疑是幸运的。妥善处理后,罗马人将这些书稿带回了意大利并小心地重新进行复制。

或许幸运的是,不久以后.亚里士多德做研究的进程

被一纸皇家命令中断了,他回到了马其顿。

在5世纪早期,罗马被人称为是“野蛮人之地”,时值欧洲的“黑暗时期”(Dark Ages),书稿在波斯被完好地保存着。这些书稿被认为是改革过的基督教精神,使他们得以从“异教徒”转变成信徒。在12世纪到13世纪,这些书稿被翻译成拉丁语。而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取代柏拉图成为“哲学家”的开始。的确,他的观点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权威,他说一件事是怎样的,那么这件事就是怎样的。据《罗马的圣伊莱斯兄弟》(Brother Giles of Rome)记载,在亚里士多德的全盛时期,礼拜日早晨人们在教堂里朗诵的都是他的《伦理学》,而不是《福音》(The Gospel)。

对于几个世纪以来波斯人都被提防着以及现在逐渐成为欧洲文化的基础这两点,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如果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大帝几乎没有任何影响,那么显然再过1000年人们才会发现他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秘密

如我们所见,亚里士多德擅长的方式是观察他周围的事物并以事物的表象来解释它们。他对女性的评价比对男性的评价要低得多。关于这一点,他的解释是“女人天生就是有缺陷的”,而导致他作出这一判断的,是因为女性无法产生男性液体(精液)。希腊人认为这种液体里含有生命的种子,当这些种子种入到女性的体内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性交过程中,男人提供了一个人的实质,那就是灵魂,或者称之为“形式”(The Form),而女人则仅提供成长的养料,或者称之为“质料”(The Matter)”。

这些使得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从某种角度上说得通,如同柏拉图教导的,“质料”是被动的,低于“形式”存在的(虽然亚里士多德极力将自己与柏拉图区别开来,并时常对其用一些刻薄的言论,但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就是柏拉图的再现)。

如果我们要讨论一个躺椅或者与它类似的事物,我们应该更关注其形式而非质料(例如青铜或者木头)……形式比质料重要得多。

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上帝智慧地将人分成两半,为的是让男人不受站污。

希腊社会继承了这一原则。女性被限制在父母的家里,直到有一个丈夫来选择她们——通常在她们5岁左右的时候。她们的丈夫将她们带到自己的家里,并期望她们能完成自己的职责,养育子女,或者更确切地说,养育儿子。

一般来讲,一家最多只想要一个女儿,多余的女儿甚至可能会被遗弃在山坡上等死。雅典的男性除了自己的妻子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性欲:情妇或者交际花,妓女或者他们的女奴隶,更不用说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男孩和其他男性。妻子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养育儿子。

自然,妻子无法像自己的丈夫和丈夫的朋友那样进行社交。就算是在自己家举办的联谊会,妻子也是被严格禁止参加的。富有家庭的女性不允许离开家里去市场或者公共水井:这些是为男人或者女奴隶保留的活动。实际上,女奴隶在某些方面比自己的女主人有更多的权利。由于奴隶的地位如此的低,以至于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区别已经显得无关紧要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预见了具有争议性的“护卫者”阶层,提出了废除女性处于被动地位的制度(例如,女性不再是其丈夫的私人物品),并提出女性应当与男性一样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在《蒂迈欧篇》中,他提到:

只有男人是直接由上帝创造并赋予灵魂的。那些生活正直的人会成为天上的繁星,而那些胆小鬼和总是做错事的人,会在来生转化为女人。

亚里士多德接受了后一个观点,他认为男人应该支配女人,因为男人有着更好的智商。请注意,他同样认为,这种安排对女人也是有益的。他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比喻为人类和驯化的动物之间的关系。

人类应当对所有的家畜进行管理,这样最好不过,因为这样才能使它们很好地生活。同样的道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如同自然界的一样,男性的地位较高,而女性的地位较低,男性进行支配而女性则被支配。

类似的例子还有奴隶制度,奴隶和奴隶主均能受益。有的人“天生”就是奴隶,因此,这是最好的也是最自然的。绝大部分外族人都是这样,就像野生动物一样,需要人们先去驯服它们。亚里士多德评论道,在其世界观中,野蛮人没有女人和奴隶的区别,因为在自然法则上两者之间没有区别: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是奴隶。”这就是为什么诗里会说:‘毫无疑问,希腊人支配野蛮人。”’他补充道:“因为从本质上来说,野蛮人与奴隶是等同的。”

在其随后偶然的一次截然相反的提问中,亚里士多德问道:“有人天生就成为奴隶吗?”“这种制度对谁是好的呢?”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的奴隶制度都是违背自然的吗?”庆幸的是,他发现“无论从理由还是事实上,这个问题都再简单不过。有些人进行支配而另一些人被支配,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恰当的: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一部分人就打上了服从的标记,另一部分人打上了支配的标记”。他还提到:

一个人生来就是奴隶,他只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无法改变。其他的生物(动物)无法认知:它们仅仅服从本能。尽管如此,使唤奴隶和使唤家畜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奴隶和家畜都是提供身体去做需要做的事情。

由于经济的原因,奴隶们应当适当地被照顾。但是对于女人来说,她们没有闲暇的权利,没有自由的时间。她们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且没有资格作出选择。她们不算是社会的成员。

奴隶与家畜的作用的确没有什么不同,两者都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存在。自然界在创造奴隶和一般人时,以身体的差异进行划分,一个很强壮以便从事体力劳动,另一个则正直,并且尽管在体力劳动上略逊前者,但是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他们都是在艺术领域和政治领域极其重要的。然而相对的情况时常发生:有些有灵魂,另一些一般人则有强壮的身体。如果只是单纯地从身体的角度来区分人的话,任何人都会承认弱者是强者的奴隶。如果对身体而言,这样是说得通的,那么又会有多少类似的区别来自灵魂?但是人们只看到了美丽的身体,却看不到美丽的灵魂。由此,有些人生来是自由的,有些则生来就是奴隶,这样对奴隶制是既有利也有益的。

随后,亚里士多德就意识到这一理论中存在的缺陷,那就是优秀的灵魂和健壮的身体没有必要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因此,也许会有人在拥有奴隶灵魂的同时拥有一般人的身体,反之亦然。直到几个世纪后,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才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解答。奥古斯丁解释道,上帝决定了谁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那些人在战败后受到的奴役,正是上帝惩罚他们罪孽的方式。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小小的失误。

概括来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就是社会应当由高级人类和低级人类构建而成。

●女人比男人低级

●野蛮人(外族人)比开化种族低级

●奴隶比任何人都低级

显然这些也都是当时他身边的希腊贵族阶层的主流思想,如果不是,那么也可能是奴隶主阶层的主流思想。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仍然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的西方世界,并影响至今,尤其是对保守的伊斯兰教。

亚里士多德众多的科学和政治体系中,有哪些逻辑学和伦理学是(依照其自身的系统研究法)他在哲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贡献?排在首位的,就是他建立了思维律的基础理论:

●同一律:无论什么,是即是

●矛盾律:没有什么既是又非

●排中律:一切必须是或非

只有在哲学上你才能因这样明确的陈述而获得名声。尽管如此,他同样列举出一系列对于“矛盾”的详尽解释,有些他称为“有效的”,有些他称为“无效的”。这就是所谓《前分析篇》(Prior Analvtics),它首次记载了正式的逻辑体系,并且全部都是记载的“逻辑”理论,一直保持到19世纪的弗雷格(Frege)将其中绝大部分删除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证明了,如果苏格拉底是人,而且人是必死的,那么苏格拉底也一定是必死的。亚里士多德自身没能发现的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假设。在真实的世界中,事物可以同时“是”和“非”,甚至偶尔介于两者之间。一块石头可以被称为大也可以被称为小,这取决于你看待它的视角,如果你凑近了看这块石头,你就会发现它是由泥土组成的,因此也许它就不能被称为石头了。尽管如此,这个世界遵守规则,而规则是由像贵族亚里士多德一样的人陈述的,这个自负的说法被证明是有诱惑力的,或者许多人会说,是有用的。

现如今,如果撇开那些在教堂里宣读的外,还有哪些关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规范是值得哲学界研究的呢?许多宗教教义的由来通常都被认为是由他而来的,著名的有:充实你的“作用”的好处,培养“善行”[见于“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中〕,在两个极端事物中间的“中庸之道”,以及其他一些更久远的。实际上,柏拉图早已明确而中肯地提出了这些观点。然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他们各自的理论中。亚里士多德在道德上的看法,始于《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中译本名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译者注)。在该书中,他首先调查了当时对于“对与错”这一主题的主流观点,以找出词语的使用方法,如同一个社会人类学家。柏拉图清楚地表明了对这样的方法的不屑一顾。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记录了当时希腊人认为的一些善行,比如亚里士多德列举的“拥有伟大灵魂的”或者“心胸博大的”人,这样的人在谈话时应当伴随着深沉的声音和有深度的内容,并且不要过分谦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人类(或者说贵族)最终的目的就是对至善的追求,这是希腊人独特的一种“幸福”。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The Politics)第二卷中这样写道:“没有什么比起服务最高阶层更显得有必要,不论是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无论如何都不能有损体面。”这一追求有三个方面:单纯的快乐、政治的荣誉以及思想上的回报。

17世纪,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认为由于一个错误的方法,亚里士多德走入了歧途,那就是试图在“人的肉欲”中植人伦理,他选择了一个没有明显对错分界线的标尺。顺带提一下,实际上,我们可以注意到霍布斯认为亚里士多德非常愚蠢,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愚蠢”、“手足无措”的“古人”来反对他,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亚里上多德的“敬意”。

但回到武俄克里托斯无情的讽刺上来,奇怪的是,导致赫米亚斯(Hermias)离开这个世界的是他被拷打。由于他拒绝出卖他的朋友亚里士多德(他迎娶了赫米亚斯的侄女,因此很受到赫米亚斯的优待),亚里士多德对他非常感激,并为其竖立了一座纪念像。在这点上,亚里士多德违背了一个他自己的值得引用的格言,即这个世界上衰老得最快的就是感激。这个细微的、与自己的哲学知识术语相左的行为不会让他困扰,如第欧根尼估计的,他还有445270行格言。但现在我们明白了,其中的许多格言也是错误的。可能我们也明白了,拉斐尔画的柏拉图的手势展示了他对这位伪装者(亚里士多德)的愚钝的愤怒的原因。

虚无缥缈的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中国,老子被尊为三大圣贤之一,是与孔子同一时期(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的人物,也是道教经典著作《道德经》的作者①。然而,可笑的是,西方世界对他的了解少得可怜。信广来教授(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曾解释过这一现象:“许多现代学者对老子这一历史人物是否真实存在表示怀疑,并认为《道德经》大约是在公元前3世纪由人拼凑而来的。”

哲学故事

不管老子其人真的存在与否,故事里记载:一日,老子对当时的中国很不满,于是想要离开并周游世界。然而,当他到达边境时,一个守卫认出了他并拒绝让这位伟大的圣人离去,除非他将自己的智慧记录于羊皮纸之上。

老子极具智慧,或者说正因为他的钾慧,短短数周之内,老子便完成了大约五千字的内容。开头的章节这样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将完成的书稿交给守卫之后,老子便骑着青牛远去(老子骑牛远去的画像至今仍流传于中国)。

已知最早的手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但就像许多文字(例如《圣经》)被赋予神圣的起源一样,老子已不仅仅被认为是一位作家,更被人们尊为不朽的先知。然而,如果将老子放在一个介于不朽和不存在之间的位置上,那么他实际上就是一位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楚国曲仁里人,是《道德经》或者说是“道之经典”的原作者。

无论它的起源如何,《道德经》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思想宝库。本书的概念之一就是“阴”、“阳”,这是现实中万事万物都具有的两方面。阴,是阴柔的一面,黑暗、柔弱以及顺从。阳,是阳刚的一面,明亮、坚强以及不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这两点,并都处于阴阳流动、此消彼长的状态。

 

将完成的书稿交给守卫之后他便消失了,向着西方远去。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中的另一个启示就是,事物都遵从一定的模式“道”。人同样“遵循道”并屈服于时间的影响。按照老子的说法从和无为不仅能在顺境中体现,也能在逆境中得到体现。孔子所谓“规则”即是受到这个的影响。尽管如此,关于这些问题的课题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被动和消极。

判断和“顺应”时间,同样是古老的《易经》或者说是“变化之书”的主题,《易经》写于公元前3000多年(也许是最古老的书籍之一)。《易经》是一部在各种情况下都取得最好结果的行为指南。在过去的5000多年里,它一直都是农民、将军以及君主、圣人行为举止的实用手册和指南。毕竟,它是哲学的一部分,“道”描述了一个非常细微而又伟大的道理。

《道德经》中描述了老子独特的“漫游”——混迹在人群之中,如同在聚会中忙碌,感觉就像“学习微笑之前的新生”,孤独一人没有真正的家: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风兮若无止……

那么如今“老子”在哪儿?

老子再也没有出现,随着他的青牛一起,在众多的西方词典和哲学百科全书中消失了。《牛津哲学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一书中引用了上述的观点来质疑老子的存在。《科林斯哲学词典》(The Collin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不承认他的存在。甚至在国际版的《劳特里奇简明百科全书》(The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中仅仅提供了一个标题“老子/Laozi”,并仅有一个提示浏览的“Daodc-jins”——《道德经》的另一种拼写方法。不管怎样,老子又一次消失了。没有人再发现这个有着灰白头发的人。

华而不实的注释

①据说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曾经见过面,但是孔子被其年长一些的同伴搞得很困惑。随着孔子写下了中国哲学的历史,人们普遍认为老子只是出现在孔子的阴影中。

毕达哥拉斯计数到十

据说“哲学”一词是由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为的是掩盖他对另一个世界的神秘数字的探寻。他也被认为是“宇宙”(Cosmos或者Kosmos)一词的创造者,意思是“美丽的装饰”。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n)曾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毕达哥拉斯是历史上最有趣和最令人困惑的人物之一”,“不仅关于他的传说几乎是一堆难分难解的真理与荒诞的混合体,而且即使是在这些传说的最单纯最少争论的形式里,它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心理学。可以用一个简短的比喻来形容他,那就是他是爱因斯坦和埃迪夫人(Mrs Eddy,基督教科学派的创始人)的混合体。他创立了一个宗教,其主要的信条就是灵魂的轮回和食豆的罪恶。他的宗教信仰体现在宗教秩序中,即对国家的统治以及建立‘圣徒的规则’。”罗素还(以不同寻常的慷慨语气)提到,如果毕达哥拉斯的理论,即“万物皆数”的字面意思完全是胡说八道的话,那么“他的意义则完全不是胡说八道”。他把众多数学概念的发现归功于古人,如“调和平均值”、“调和级数”、“平方数”,以及求“体积”的方法。然后罗素总结道:

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人像他一样在思想领域里如此有影响力。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些思想看起来像是柏拉图式的,但是经过分析,却发现本质上是毕达哥拉斯式的。依靠思维而不是感觉所揭示的关于这个永恒的世界的整体观念,正源自他。但对他来说,基督教徒不会把基督看作圣经;神学家也不会寻找上帝和不朽的逻辑上的证明。

这显然是一个充满敬意的赞美。但这确定是真的吗?

哲学故事

毕达哥拉斯似乎是一个神秘的家伙。像苏格拉底一样,他除了身后的一串脚印什么也没有留下,没有任何著作。有些人甚至对他的存在抱有争议,并指出他的名字,phthia加上agoreuein,字面意思就是“神谕”。但对于一个虚构的人物,也有许多实际的详情记录。那么,让我们看看如果毕达哥拉斯——姆涅撒库斯(Mnesarchus)之子——是真正的西方哲学之父,那他的故事会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某个时间,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是什么时候。这时候的毕达哥拉斯是萨摩斯(samos)岛的一位原住民,经过多年的世界环游回到了家乡,他经过的地方包括埃及——他神秘学说起源的地方,以及神秘的“东方”——波斯人和占星术的故乡,还有印度的婆罗门(BrahminS)。

由于萨摩斯处于暴君的统治之下,因此毕达哥拉斯在意大利南部的罗托那(Crotona)定居。那时的当地人因放纵和懒惰而臭名昭著,但并不排外。毕达哥拉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功过来教导他们。很快,体育场里的年轻人,其他的年轻人,镇上的女人,元老院的成年人——就像历史学家扬布里柯(Iamhlichus)于800多年后写到的一样——看到了光芒。这些人中有600多位后来成为了他的追随者并专注于对智慧的追求。他们被要求在一起过俭朴的生活。毕达哥拉斯有严格的规定并要求信徒严格遵守,其中第一条规则就是保持沉默。”毕达哥拉斯,他说了这些话”,这是他们在寻找智慧的过程中唯一需要知道的事情。

依照公元3世纪的扬布里柯所述,低级的僧侣不允许与毕达哥拉斯见面,并且只能在纱帘后面与他交谈。课程内容(又像是神谕)一般来讲是由这些东西组成的:

不要帮忙却下负担,而要帮忙装上它。

总是要先穿上右脚的鞋子。

在黑暗中不要说话。

当作出牺牲时,记得要赤脚。

只有少数几个非常勤奋的学生,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之后,才允许与毕达哥拉斯交谈甚至提出问题。

在毕达哥拉斯主义的众多教条中,被后来的哲学家所嘲讽的还有:

禁食豆子;

不要碰白色的公鸡

不要让燕子在你的屋檐下生活;

不要在旁边有光的时候往镜子里看;

不要用铁玩火;

当把壶从火上拿下来的时候,不要把锅的印迹留在火的灰烬上,而要把它抹掉。

“毕达哥拉斯,他说了这些话”,这是他们唯一需要知道的事情。

同样地,当早晨起床时,将铺盖卷在一起,把身上的印迹消除掉。最后,不要在欢笑中失去自我。罗素补充说,所有的毕达哥拉斯的规定都是真正的“原始的禁忌观念”。

不要检落下来的东西;

 

俗的存在是为了忍受转世前的痛苦,这或许就像一个数字——或许就像数字10!

音乐对毕达哥拉斯主义尤为重要。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徒发现了声音的特定频率,并且发现了人耳所能接收的悦耳的声音频率内部,含有简单的数学关系。举例来说,将七弦琴上一根弦二等分后,能够产生更高的八度音。

毕达哥拉斯学派自然地认为天堂同样是“和谐”的,并利用一端绑在绳子末尾上的物体,从数学原理的角度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2000多年后的牛顿在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运用这样的思想,他们想象天空中的群星在围绕着“中心之火”旋转的时候,也会发出美妙的声音。顺带提一下的是,这里的火并不是指太阳。尽管如此,毕达哥拉斯仍然可以被算作是第一个详细描绘了星球的运动并且并没有坚持地球是宇宙中心这一观点的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在某种奇特的意义上,最终都有数字的存在,这些数字都存在于事物之上;比如四把椅子,就体现了神圣的“数字4”。数字10尤为重要,一个三角形的物体是由“四、三、二、一”这四条线组成的:

 

十的“四数组”(Tetractys)

通过思考宇宙间的数学巧妙之处,显示星球的运动轨迹和神秘的数学规律,人们能够脱离俗世的腐败并达到不朽。另一个编年史家艾提乌斯(Aetins)谈到毕达哥拉斯学者们在宣誓时念及的不是上帝而是数学形状:

是他将十的“四数组”赐给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是永恒的自然的根源。

据说“哲学”一词是由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为的是掩盖他对另一个世界的神秘数字的探寻。他也被认为是“宇宙”(Cosmos或者Kos-mos)一词的创造者,意思是“美丽的装饰”。

公元5世纪,普罗克罗斯(Proclus)系统地阐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从源头解释了科学的原理并以一种非物质和理性的方式证明了这些理论”。

亚里士多德曾对毕达哥拉斯式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杂乱的回忆,称它始于“一”,这个一就是事物的“限制”。”无限的”围绕在一旁,“然后被拉人有限之中……事物的无限性局限于时间、呼吸以及虚无等等,并使之能够与其他的万事万物区分开来”。

如果剩下的这些次序也被详细说明了,那么信息也就丢失了。亚里士多德补充道:

这样的一些修正过的数字被认为是正义,另外的一些被认为是灵魂和原因,还有一些被认为是机会。类似地,每个事物都可以表现为数字……他们假定整个天堂就是一个音节和一个数字……

亚里士多德还回忆了“相对表”,包括奇数与偶数,有限与无限:

单一与众多

右方与左方

雄性与雌性

静止与运动

直线与曲线

光明与黑暗

善良与邪恶

正方形与椭圆形

(这些组成了数字10)

亚里士多德解释了毕达哥拉斯将数字与事物相关联的情况,比如正义就是数字4,婚姻就是数字5——因为它是男和女之和,男性的数字是3,而女性的数字是2——但这一理论在现实中更加复杂。

复杂的理论②

毕达哥拉斯的理论开始于“单位元素”或者说是数字1,也称为“单子”。1被认为既是偶数也是奇数,也被称为是奇偶数。这是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可区分和重组这个世界。在几何学上,1是一个无穷小的点。对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来说,1是一切的起源。数字2则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产生了区分的可能性。在几何学上,2是一条线。数字3代表“全部”,因为它是1和2之和,并且它含有开始、中间、结束三个方面。在几何学上,3是第一个产生形状的数字——三角形。数字4则是2的二次方,代表着完美;而数字10则可以由不同的素数相加组成,同时蕴涵着所有音乐与艺术的比例关系,因此它代表了这个世界。随着数字4的出现,在物理理论上,已经达到了组成一个三维图形(金字塔)的条件,因为组成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四个点。

数字5和6都称为“婚姻”,皆因为它们是由2和3组成的,这两个数字代表着男性和女性,两者相加组成了5,两者相乘组成了6。数字7被称为“处女”,因为它不能由其他数字来产生。数字8是首个“立方”数,即2,。数字9被称为“地平线”,最好的理由就是它是“十数”或者说数字10以前最后的一个数字。10包含了所有其他的数字,因此被称为“宇宙”。它可以通过很多种有趣的方式得到,比如通过相加,即l+2+3+4,或者是1的平方与3的平方之和。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它是神圣的,并对其宣誓(带着虔诚之心)。

(复杂的理论到此为止,或者至少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到此为止。)

无论如何,有个故事说的是毕达哥拉斯的一位学生希帕索斯(Hippasus)由于发现了“无理数”(比如2的平方根)的存在,随后被扔进了大海。一个明显困难的事实就是“无理数”的一些几何特性无法用整数来表现。”无理数”的发现显然是毕达哥拉斯派学者的一个大麻烦,因此他们倾向于保守这个秘密。

尽管无法解决2的平方根这一麻烦,毕达哥拉斯的神奇力量的故事依然继续着,在一个片段中记录道:

他曾经在同一天同一时间在图姆(Metapontum)和罗托那(Cro-ton)被人看到。在奥林匹亚(Olympia)举行的一场运动会中,他从露天剧场里站起来并露出一条金子做的大腿!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毕达哥拉斯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极北的阿波罗”(Hyperborean Apollo)的昵称,于是他被认为是居住在希腊北方寒冷地区的神话人物,名字字面上的意思是指北风吹过的土地。有着温和气候的乌托邦,太阳每年产生两季作物,年迈的老人在享受了幸福的生活之后,心甘情愿地跳进海里。

好像这还不够,其他一些作家还记录了毕达哥拉斯的一些非凡的功绩:

他曾预言一艘将靠岸的船会带来一具死尸。

他咬死了一条蛇。

他向凯撒斯(Cosas)河发表演说,并且河流对他回应道:“毕达哥拉斯万岁!”

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这些故事感兴趣。赫拉克利特就将毕达哥拉斯形容成一个只会吹牛的人,他剿窃了别人的想法,并将其据为己有。他称毕达哥拉斯为一只盗窃的寒鸦,他的才能不是聪明而是欺骗。

然而,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屡次出现了毕达哥拉斯的身影。比方说,毕达哥拉斯坚持认为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人们应当共同持有财产,信徒们同吃同住。这些都反复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并且作为柏拉图推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在知识世界与物质世界里(哲学家必须与普通人区分开)天堂般的社会形态,而这些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义。另外:

在《美诺篇》(Meno)中,毕达哥拉斯关于学习的观点以“奴隶男孩”回忆几何定理的形式出现,他的名字也被反复提到。

在《高尔吉亚篇》(Gorgias)中,有一条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义,即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懂得越多,他就越喜欢这个事物。

在《蒂迈欧篇》(Timaeus)中提到,毕达哥拉斯学派描绘的宇宙,包含着(音乐般的)和谐,还有各种神秘的几何图形——特别是由三角形组合而成的。

在《斐多篇》(Phaedo)中提到,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哲学就是为了死亡和不朽作的准备。

哲学有时被人们称为是柏拉图的注脚,在许多方面确实是这样。但是神秘的是,柏拉图自身看起来仿佛更像是毕达哥拉斯的注脚。

华而不实的注释

①奇怪的是,敲锣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完全能够用被困住的恶魔发出的声音来形容。

②希腊数学主要有两个起源。比较古老的是起源于古埃及,大约在公元前3100-前2500年,并且是相当复杂的,正如金字塔下神秘的通道、数学比例和对众多行星和太阳的定位等。另一个起源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来源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或者说是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Tigris)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土地上的祭司们,他们建立了数学知识的主干。他们的数学非常实用,用于建筑、交易以及天文学家测算季节。同时,他们的数学也是神秘的。

赫拉克利特选择了河流的阴暗面

“你必须知道战争对于一切事物来说是普遍存在的,而斗争就是正义。”只有狂热的战争能够“证明哪些是神而哪些只是普通人,后者由此变成奴隶而前者变成主人”。

赫拉克利特是生活在希腊爱奥尼亚(Ionian)的贵族。他因为偏爱撰写简短而又充满着几乎是矛盾的哲学短诗而闻名,并因此得到了个绰号“晦涩的人”。但是他的一句名言使他获得了名誉。戈弗雷?维西(Godfrey Vesey)教授在他的《迷你百科全书》中回忆道:“当人们踏入同一条河流时,河流已经在不同的情况下流人了不同的水。”这一名言也导致柏拉图否认我们可以了解感觉的世界,“并导致形式论的产生”。

哲学故事

赫拉克利特的“繁荣”(就像某些异国的哲理之花一样),是在公元前500年的以弗所(Ephesus)。根据后来的作家所说,他将自己埋在了一堆牛粪中,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似乎更像虚构的故事而不是历史事实。就像所有其他的“比苏格拉底还早的先哲”一样,他只留下了一些少得可怜的有关自己思想的记录,仅仅是一些“碎片”。大约有100句话左右,而最长的句子也仅仅只有55个字。

从这点上来看,赫拉克利特更像是一个出谜语的人。除了在谈及他身边的以弗所人时,他会变得很尖锐,比如他会说“他们最好都将自己吊死”。既不是因为他不会对轻视其他哲学家心存顾忌,宣称其他哲学家的学识不会带来智慧,也不是因为一般的民众更好——他们不清楚醒着的时候在做什么,也忘了睡觉时做的事情。

在其他哲学家提到的只言片语中,赫拉克利特被看作是否认任何神话形式的宇宙起源的人。他断言宇宙并不是被任何人创造的,它一直都存在,而重要的是通过它的运行和结构而不是通过探查它的一小部分来了解它。他认为宇宙本质上是由火组成的,火也是灵魂的本质成分。但是,赫拉克利特最著名的语言片段则是有关河流的: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更准确地说:“当踏人同一条河流时,河流中的水已不是之前水的了。”另一种说法是:“人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会从你面前流过。”

我们从这一章开始到现在已经有4种不同的关于这个短语的版本,而这也是自然的。毕竟,对这句话的备注往往被解释成为一种对现实自然界的隐喻,而“赫拉克利特式”也变成了柏拉图精炼成的“万物皆流”这一学说。

20世纪,赫拉克利特的这一理论印证了早期物理中能量场的重要发现——但不是在河流领域。沃纳?海森堡(werner Hersenberg)这位“测不准原理”的发明者,甚至认为只需要将他的观点进行一点点调整,使之完全更新,他写道:

现代物理学在某种程度上非常接近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如果将“火”换成“能量”,我们就能够以现代的观点逐字逐句地重复这句话。事实上,能量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是组成所有原子和所有事物的基础,能量是运动的……能量可以被看作是世间一切变化的基础元素。

然而柏拉图这位唯一能够对赫拉克利特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作出正确判断的人,在他的《克拉底鲁篇》(The Craiylus)中回应道,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继承了“事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这一理论,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持续地被“爱”和“斗争”这两种力量分割开来,为了揭示世界的本质特征,恩培多克勒继续完善了这一观点。这个世界成了一个球体,斗争在外而爱在内,如同一个旋转着的旋涡,爱逐渐被斗争渗透。

这究竟是谁的观点?是赫拉克利特的,还是克拉底鲁的?还是……它不断在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关于河流的这一点似乎对人类经验的本质来说相当平淡无味。我们遇到的事物时刻都是不同的,但是在这些差异外表下的则是更加重要和基本的统一:“冷的东西变热,热的东西变冷;湿的东西变干,千的东西变湿。”并非赫拉克利特描述的那样人类的感觉被欺骗了,他补充说:“不管这些事由视觉、听觉或经验而来,都是我的荣幸。”

 

这个世界是一个球体,斗争在外而爱在内如同一个旋转着的旋涡.爱逐渐被斗争渗透。

甚至活着与死亡也是统一的,赫拉克利特继续说道,“活着的和死去的,什么是清醒的,什么是沉睡的,年轻人与老年人……对于这些改变以及围绕这些改变的改变”,变化使对立变成统一:它们相互转化。而变化则是宇宙最基本的事实。最高最“神圣”的眼光会看到所有的对立:“白天与黑夜,冬天与夏天,战争与和平,富饶与贫痔”,这些都是相同的。站在神圣的角度来看,甚至善良与邪恶也是相同的。

2000多年后,黑格尔教授在赫拉克利特的旋转着的旋涡理论中发现了对立统一这一崭新的哲学领域,即“思辨逻辑”的起源,同时还发现了永恒变化的历史观点。黑格尔对于正题与反题的辩证,对于两者统一的探寻,直接导致了后来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冲突与战争的权力净化的法西斯主义思想。但当时,赫拉克利特自己承认:“你必须知道战争对于一切事物来说是普遍存在的,而斗争就是正义。”只有狂热的战争能够“证明哪些是神而哪些只是普通人,后者由此变成奴隶而前者变成主人”。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在他描绘出永恒的和循环的变化理论的轮廓的同时,中国先哲老子则用道来阐释了“道”的循环的本质,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阴阳的相互影响之中。

但那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希帕蒂娅擎起了半边天

希帕蒂娅或许是最著名的逝去的女哲学家。在她所处的年代,她被称为是卓越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和数学家。当她30岁时,她的声名就已经远扬到利比亚和土耳其了。

根据《劳特里奇简明哲学百科全书》(Routledg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 Phy)中卢卡斯?希奥瓦内斯(Lucas Siorvanes)所描述的,希帕蒂娅(Hypatia)是一位新柏拉图主义者,以其“关于哲学和天文学的公开言论以及她对于性直白的态度”而闻名。她还是一位有着实际美德感的“政治动物”。大概是由于以上的一条或者某条,她最终被基督教的暴徒杀害,“成为一位追求哲学事业的烈士而被人们所追忆”。

哲学故事

希帕蒂娅或许是最著名的逝去的女哲学家。在她所处的年代,她被称为是卓越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和数学家。当她30岁时,她的声名就已经远扬到利比亚和土耳其了。她的父亲塞翁(Theon)是亚历山大博物馆的一位数学及天文学教授,而她则更加才华横溢,并且非常美丽和谦逊,这些都是她父亲所不及的。那时处于罗马统治之下的亚历山大城,是世界文学和科学的中心,拥有宏伟的宫殿、亚历山大图书馆和博物馆以及一些相当有影响力的哲学学院。即使是受到基督教徒、犹太人和异教徒之间战争的冲击,这座城市的知识界依然充满活力。

希帕蒂娅自己没有宗教信仰,她是“柏拉图主义”的追随者,或者以我们现在的说法,是一位自由的思想者。即使是在亚历山大的罗马基督徒大肆迫害犹太人和异教徒的情况下,政府依然对她很尊敬,并授予她普罗提诺(Plotimis)学院主管的带薪职位。根据编年史作家奈斯弗(Nicephore)的记录,这是因为她在所有的学科中都很优秀,并且能力远超其他的哲学家——不仅是当时的,同样包括以前的。无论如何,巧年来,她领导着这个声望崇高的机构,教授几何学的微妙艺术、数学、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天文学和机械学。来向她求学的学生据说遍布各个地方,有男有女。奈斯弗记录道,因为她的无私、正直和严谨,“每个人都尊敬她,敬畏她”。在那个严格奉行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她领导众人看上去依然显得那么自然。

虽然是这样,许多她的男性听众还是为她坠人了爱河,其中有一个甚至爱她爱到决心去死的地步。听到这个消息,她撕开自己的衣服,一边展示自己的美丽,一边说道:“瞧,我的朋友,这就是你所爱的!”[实际上,希帕蒂娅嫁给了另一个哲学家,同时,她又是皇帝阿卡狄乌斯(Arcadius)的情人]

在她30岁时.她的声名就已经远扬

到利比亚和土耳其了……

其他方面,在她的课程里,她专注于逻辑、数学,撰写关于几何、算术与圆锥曲线方面的论文,她同时还是“星盘”构造的指导者①。但不管怎样,她的作品没能保存下来,只在其他学者的信件中有所提及。这些学者看起来非常好,一位编年史作家这样说道,他们触摸到了天空,希帕蒂娅就是智慧苍穹中最耀眼最无与伦比的那颗星星。

亚历山大的基督教主教西瑞尔(Saint Cyril)听到这些言论后,产生了恶毒的想法,他命令一些基督教的狂热者残忍地杀害了希帕蒂娅。她被从马车上拉下来,并被拖到附近的教堂。歹徒用锐利的蚌壳割她的皮肉,最后将她的肢体投入熊熊烈火之中。如果她能留下些许文字,就算不是哲学上的,她也绝对能够在死后让月球上的某座山峰以她白己的名字命名。没有多少哲学家能够达到这个高度(西瑞尔这个名字或许从此被人记住,因为他是一个成人并且不属于此地,他还在这座古城里煽动了众多对犹太居民的屠杀。尽管——或者正因为——他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但他仍然成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基督教神学家)。

实际上,很多关于希帕蒂娅生涯的作品都是虚构的,它们大多写于19世纪和20世纪。其中最具创造性的,是埃尔伯特?哈伯德(Elberi Huhbard)于1908年写的关于希帕蒂娅的教育训练和生活的作品,这些也是用来作为她在历史中存在的见证。哈伯德甚至发明了一些他归纳于希帕蒂娅的语录,并用一幅看起来很古老的希帕蒂娅的画像来作插图。

这带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哲学的历史大多是拼凑出来的。众多古代的哲学家所留下的学问都是从他们听众的思想和记忆中而来的,就算后来将这些东西附于“纸”上也是这样——那时只有纸莎草纸,这种纸易碎并且潮湿以后很容易分解。由此,就算所有的手抄本都是大体上的“拷贝的拷贝”,所以细小的错误也很容易出现。另外就是,许多哲学著作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希腊的哲学著作可能先翻译成阿拉伯语或者拉丁语,然后又翻译成希腊语,最后才翻译成各种现代语言。

纸的发明,以及后来的互联网,对于这些错误没有什么帮助,只不过是更显著地传播了这些错误。埃尔伯特?哈伯德拼凑出的《通向伟大老师故乡的小小旅程》(Little Journeysto the Homeof Great Teacher),确实影响着孩子们,但是已被现在的学者检查通过,就像琳?奥视安(Lynn Osen)在《女数学家列传》(women in Mathematics)中写的一样,更不用说福坦莫大学在网络上的“中世纪历史讲座”了。在某些地方,我们能够了解塞翁对自己女儿的教育计划,他建立了一系列体育锻炼的训练课〔“钓鱼、骑马以及划船”——来自一个不怎么可靠的来源:安妮?拉弗(D.Anne Love)所著的《希帕蒂娅的故事》(Hypa-tia:Her Story)」,来确保她的身体能够和她训练有素的思想一样健康。在这一点上,我们非常认同她父亲的教导起到了作用,他没有让任何死板的宗教意识影响到女儿的生活,并一心探寻科学真理。

我们很高兴地听到她说“所有的独断的宗教都是荒谬的并且永远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塞翁对自己女儿的建议是,“保留你思考的权利,即使思考错了也比不思考要强”。由于她父亲的影响,她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希腊科学理性的支持者,她到过意大利和雅典旅行——并在那里的普鲁塔克(Plutarch)学校学习。哈伯德等人都意识到,正是她对思想的忠诚,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希帕蒂娅曾经说过:“生命是一种旅程,我们走得越远,就越能了解更多的真相。敞开心扉去了解事物是我们为认清那些谎言作的最好的准备。”哈伯德也回顾道:

寓言应该像寓言一样来教,神话应该像神话一样来教,奇迹应该像诗一样来教。将迷信作为真理来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们如果接受并相信了这些观点,或许只有若干年后经过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之后才能解脱出来。实际上,人们往往将迷信作为生活的真理,为此去奋斗,迷信是难以捉摸和反驳的。然而真相则是众多观点中的一点,因此它是可以改变的。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应当保留他们思考的权利,“即使思考错了也比不思考要强”。

这些是好的想法,并且对于亚历山大的数学皇后希帕蒂娅来说是最适合的。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她从未说过这些。这些引语都是杜撰的,就像剧本一样。她其实从未离开过亚历山大,任何人都知道这一点。她优雅的肖像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标志,而这也是哈伯德在他书中设计出来的。

在同一时期,对希帕蒂娅在数学上的成就有所引用的,还有塞翁的一篇关于托勒密的《至大论》(Almagest)第三部的评论。塞翁说这本书本来“将要由一位哲学家——我的女儿希帕蒂娅准备出版”。另外一个与希帕蒂娅数学有关的报告来自6世纪的黑西基阿斯(Hesychius):“她写了一篇关于丢番图(Diophantus)的评论——《天文学标准》,还有一篇评论是关于阿波罗尼奥斯(APoUonius)的《圆锥曲线》(The Conies)。”

阿波罗尼奥斯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并在亚历山大学习。他关于“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等曲线的命名,不仅出现在托勒密关于天体行星轨道的研究中,也出现在17世纪的笛卡尔和费马(Fermat)他们各自关于解析几何的研究中。希帕蒂娅在推动几何学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她众多被人忽略的成就之一。

关于她死亡的可怕场景,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比较真实的记录,这个记录来自巧世纪的一位苏格拉底学派基督教历史学家(他没有理由去编造一个对基督教不利的故事),也正是他发现了希帕蒂娅在科学和哲学上的杰出成就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哲学家。

希帕蒂娅的一位学生的书信,取名为《书信集》(Synesius of Cyrene),也记录了她的教学和哲学。里面没有提到关于她的数学思想,但着重渲染了希帕蒂娅是一个“哲学家”和“最神圣的被人尊崇的哲学家”。这已经足够成为她出现在本书中的理由了。

华而不实的注释

①星盘就好像一个非常古老的天文计算机,通常是由一系列的黄铜圆板组成的,用于解决关于天空中太阳和行星运动的时间和轨迹的问题。希帕蒂娅很有可能在星盘的发展阶段(大约在公元400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希坡的奥古斯丁

上帝是善良的,但我们生来就是带有邪恶的,因此即使有些人(比如他自己)能够行善,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有感谢上帝。每个人都是丑陋的集合体,为此,上帝以他神秘莫测的姿态,选择了少数人来施行救赎,这是唯一没有罪孽的行为。

“奥古斯丁(Augustine the Hippocrite)对于西方哲学的影响,在持续性、广延性和多样性上都远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是马克?乔丹(Mark Jordan)在《劳特里奇哲学百科全书》中写下的一段话,“奥古斯丁不仅是中世纪早期的权威,他也时常作为现代权威而出现。”

可是,是什么方面的权威呢?毫无疑问,是关于罪的权威。资深的学者相信奥古斯丁对于原罪——或者清教徒眼里的“生性堕落”的偏见,源于他青春期时在公共场合裸浴时(那时的风俗)遭到的尴尬所发生的变化。似乎这是弗洛伊德心理学学者的想法。有些人认为奥古斯丁的兴趣是怎样与上帝直接对话,那么他就是一位神学家。但是就算他没有真正这样想过,哲学家也注意到,在笛卡尔的“我思”著作中,奥古斯丁的早期思想以及他关于时间和自由意志的讨论,往往倾向于站在神学的一边对抗心理学,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

哲学故事

在他最重要的著作——他著名的自传《忏悔录》(Confessions)中,奥古斯丁开始了对他罪恶的本性的论述,以及描述当他16岁那年离开学校时(“一整个季节的懒散始终穿插在我父母糟糕的运气里”)“情欲的荆棘便长得高出我的头顶,没有一人来拔掉它”的情景。随之他详细地介绍了一个不健康的话题,呵呵……讨厌的勃起:

我的父亲在浴室中看见我发育成熟,已经带上青春的苦闷,他便高兴地告诉我母亲,好像从此他可以含怡弄孙了。他沉醉在一种狂喜中,在这种状态中世界忘却造物主,迷上了受造物,透过自我意志的酒的芳香,转过身弯腰关注最基本的事物。

幸运的是,他的母亲莫妮卡(Monica)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与这个罪恶的家庭的其他人不一样,她并没有过多地满足于此。关于莫妮卡,他写道(后文提到的):

她怀着度诚的忧惧惊恐,虽然我还未接受洗礼,但她还是为我担心,怕我“不面向你,而是背着你”踏上歧途。唉!只能怨我自己!我远离着你而前进,我的天父,我敢说你缄默不语吗?这时你真的一言不发吗?你通过我的母亲、你忠心的掉女,在我耳边再三叮咛。可是这些话一句也没有进入我的心房,使我照着做。她教我,我记得她曾非常关切地私下告诫我,不要犯奸淫,特别是不要私通有夫之妇。

唉,正如最近的一位评论家不以为然的说法:“在他16岁时,他没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和罪孽。这个牵扯进来的女人的名字也不为人所知。”换句话说,这个生于塔迎斯特(Tagaste)——北非一个罗马城市的镇上的奥古斯丁,当他在巡太基(Carthage)学习时,他与一位年轻的女性发生了关系。这个女子生了孩子当了他近10年的情妇(直到莫妮卡帮奥古斯丁找了个更好的)。

当奥古斯丁30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米兰的神圣罗马帝国法庭的辩术家。那一时期,以这种地位写出的文章就相当于政治力量。尽管如此,他并不喜欢充满阴谋和政治活动的法庭生活,有一天他乘坐马车去给皇帝递交一些文章(一篇伟大的演说),里面形容道:“街上醉酒的乞丐也比我疲倦的生存要少。”这是为了应付莫妮卡——她随着奥古斯丁一起来到了米兰,并帮他安排了一个社交婚姻,唯一的条件是他必须抛弃他的情妇。然而,在他的未婚妻达到结婚年龄前两年,他还同时与另一个女人在一起。这来自他最著名的祈祷名言:“赐予我贞洁与禁欲吧,只是现在先不要。”

之后不久的一天,他与他的朋友埃利皮斯(Alipius)坐在一起,突然他听到一个声音,仿佛是一个童声不断地重复着:“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拿起《圣经》!读吧!”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神圣的训告,于是拿起经文,默默地读着最先看到的一章。书刚好翻到“罗马书”第13章的13-14节,他读道:

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想着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如果随便打开书,那你总能发现令你惊奇的地方。不管怎样,奥古斯丁被触动了。在他32岁那年,他于复活节那天接受了安布罗斯(Ambrose)主教的受洗(连同他的儿子和埃利皮斯一起)。莫妮卡为此深受感动,她终于见证了自己的祷告得到了回答,随后她很快就死去了。

若干年后,奥古斯丁回到了北非,成为了希坡(Hippo)大主教的一名助手,奥古斯丁在适当的时候继承了希坡的位子。随后他便开始了《忏悔录》、《上帝之城》(The Citr of God)等作品的创作,这些也逐渐成为了教堂的正式教义,而贯穿这些的始终是对肉欲的挑战。

对奥古斯丁的母亲来说,性欲和罪孽之间的联系是自然的、不可否认的而又不可避免的。在《论婚姻与肉欲》(Maniage and Concupiscence)中,奥古斯丁很明确地指出了这点。在他看来,肉欲是“原罪”的传播工具,这一描述“最大的罪”的术语最早见于2世纪迎太基(Car-thage)的天主教神甫德尔图良(Tertullian)所著的《伊甸园》(Garden of Eden)。请注意,德尔图良所描述的原本是好的,但是对奥古斯丁来说:

无论何时它都会一代代地继承下去,法律或者荣誉都无法影响对于欲望的热衷……肉欲是罪孽的女儿;无论何时它得到了这些可耻行文的许可,它也就成为了众多罪孽的母亲。任何通过色欲所出现的自然分娩都是受到了原罪的影响。

是的,亚当和夏娃也许可以没有欲望而发生性关系,但是他们最终选择为了欲望而交配。就如同一个木匠可以没有欲望地执行工作,人们也可以没有欲望地进行交配,然而他们却没有选择这么做。请注意,奥古斯丁在《论惩罚与恩典》(De Correptione et Gratia)里是这样解释的,他们之所以这样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放纵,或者说是“罪孽的放纵”。上帝是善良的,但我们生来就是带有邪恶的,因此即使有些人(比如他自己)能够行善,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有感谢上帝。每个人都是丑陋的集合体,为此,上帝以他神秘莫测的姿态,选择了少数人来施行救赎,这是唯一没有罪孽的行为。

对于那些少数被救赎的人,奥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中写道:“这是上帝的显圣,此刻我们唯一能模糊辨别的快乐。”而对于其他人:“无论他们在何处复活,他们的第二次死亡都会伴随着火焰灼烧身体的无尽痛苦。”确实,受苦的程度与罪孽的深度有关,并且较之更厉害!”即使所有受苦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他们也必须永远忍耐下去,因为任何轻微的痛苦都是对《圣经》的裹读,是对那些少数为上帝所救之人追求永恒幸福的信心的无情打击”。(《上帝之城》第21卷第23章,写给那些想要在教堂里宣读的人)唉!这是典型的奥古斯丁式的短语。

奥古斯丁同时也是奴隶道德的坚定支持者,这要追溯到他对“公正的”诺亚(Noah)-“用这个名字来给自己的儿子的罪打上烙印”的人的支持,并建立了一个原则,即“善良的人有资格驱使罪孽之人”。他在《上帝之城》里解释道:“奴隶制最初的成因是有罪的,它将人束缚在了他同伴的领土之上——它没有得到上帝的审判,而上帝没有不当之处,他知道怎样去惩罚那些带有各种罪行的人。”在大洪水中,除了少数的人类外,所有有罪之人最终都被冲走了。

但是奥古斯丁是怎么知道这些的?毕竟这些没有记录在《圣经》里。但《圣经》中从未提到“原罪”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奥古斯丁看来,现代人理应为亚当的“堕落”负责的言论是自相矛盾的,在《以西结书》(Ezekiel)的第18章中有着这样的记录,只有有罪之人会死亡而他们的后代却是无辜的。实际上,如德尔图良神甫一样,奥古斯丁眼里的权威就是上帝。奥古斯丁坚持《启示录》(Revelations)即是真理,即便它与《圣经》有着许多的矛盾之处。”毫无疑问,神圣的启示是一切真理。”真正神圣的道德标准,不仅是理性所阐明的,同时也是上帝所揭示的。基督教真理之所以被称为真理,并不是因为依靠理论上的优越或者逻辑上的合理,而是因为这出自上帝。同时,如同他之前的奥利金神甫(Bishop Origen)一样,奥古斯丁以寓言的手法对《圣经》中的一些章节作出了分析。他相信上帝对《圣经》进行了某种掩饰,为的是掩盖那些对找寻他有价值的地方。所有含糊的话都只是为了提供被发现的真理的某一方面。

摩尼教(Manichees)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它被奥古斯丁认为是比较权威的。在他年轻的时候,奥古斯丁是摩尼教忠实的支持者,即使是在后来,他成为了摩尼教不共戴天的敌人并写下批判其错误的著作之时,这也是事实。摩尼教徒(比如奥古斯丁)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光明和黑暗这两个永恒的本性之间,存在着永恒的斗争,我们的灵魂如同光明的微粒,被困于物质世界的黑暗之中。他们对奥古斯丁倡导的是,一切创作(肉体)都是邪恶的,尤其是性交,甚至是在婚姻中繁衍下一代都是罪恶的。他们甚至提倡任何有孩子的人立即将孩子丢在山坡上让他们自行灭亡。但是,后来的奥古斯丁认识到,他们看到的不够长远。回避性交是不够的,婴儿生来就有着罪恶和自私的本性——谁在吃奶的时候嫉妒地抓住乳房?”我曾经亲自观察和研究了一个嫉妒的婴儿。”奥古斯丁这样写道。

还不会说话,就面露狰狞,眼光狠狠地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不让一个极端需要生命粮食的弟兄靠近丰满的乳源,这是无罪的吗?(《忏悔录》第1卷,第7节)

唉,人类,比其他任何物种都更具有杜会的天性。

“啊,友谊太不友好了!”

像奥古斯丁最后做的一样,我们回想一下那个关于梨树的故事。在他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他和他的朋友们在邻居的花园里偷梨。虽然梨子已经腐烂了,而且他并不饿,不管怎样,家里始终有好的梨子,但他起初无法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除了一点:“污秽是邪恶的,我喜欢它……我并没有从可耻的行为中发现什么,只发现了可耻本身!”这似乎只是单纯地体现了任性和对“普通”罪恶的反应,就像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在多年后谈论纳粹集中营说的那样。但随后奥古斯丁在一瞬间便发现他对于偷梨的行为完全没有兴趣,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和朋友们在一起。”哦,友情太不友好了!”友情——“思想中难以揣测的诱惑者”——是真正的邪恶之源。

一帮同性之间的友情带有欺骗性的吸引力,“用爱的纽带绑在一起的人们的友情,由于众多灵魂的统一性而变得甜蜜”。通过接受这个较低层次的善,“灵魂远离了你,除非回到你身边,否则灵魂无法重新找到纯洁的本性”。也就是说,灵魂犯了通奸罪。对奥古斯丁自己而言,“使我感到高兴的原因并不是我偷了什么,而是我偷的行为。如果我一个人去偷,我也不会为此觉得有什么高兴的”。

这个社会性的通奸非常难以根除。即使是在《忏悔录》第10卷和之后的许多章节里,在对能容忍的有罪的事物作了分类后,比如食物和音乐,他仍然无法决定如何选择朋友以及与其相处。”对于其他的诱惑,我有许多自我省视的能力,但是对于这个却几乎没有。”他对于他的母亲和后来一位朋友的去世感到悲伤,并且意识到了自己与上帝之间的距离。更糟的是,在受到一位朋友去世的打击后,他开始期盼其他人的死亡,更加固执地忽视友谊,并且向以自我为中心一步步沉沦下去。唉!在社会上的虚名,自我超越的幻觉,“都是我们在朋友那里所热衷的东西”。

所以,《忏悔录》中对于友情有这样的描述,“通奸的宠物”,并宣称“所有人类之间的关系,就算是高贵的友谊,也会导致原罪”。这听起来很严厉,但是(如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醒读者的那样)淫欲,或者说“肉体上的欲望”,是永久存在于灵魂而不是身体之中的。当一个灵魂被吸引——无论自愿与否——被另一个人的身体或者灵魂或者两者所吸引时,于是一个社会关系、社会交易便发生了。”友情的欲望”是一种黑暗的驱动力,它控制、占有和转向了一个人最终的结局,这个结局就是上帝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唉,人类比其他任何物种都更具有社会的天性。此外,人生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只有融入社会这个伟大而又不朽的“谎言”之中,才能让我们自己变得坚强,去对抗绝望和保持清醒。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幸运的是,出路还是有的。按奥占斯丁所说的那样,正义从死亡中来。太好啦!”随后他对人说:‘如果你有罪,那你将死去。’”现在,他对殉教者说:“与其有罪,不如死去。”

即使在那个时候,还是有可笑的一些基督教知识分子抱怨奥古斯丁使得恶魔看上去好像是人性的制造者。他们还发现声称婴儿在母亲的子宫中受到诅咒的说法,他们认为这与上帝公正的爱是相悖的。一些人埋怨摩尼教对奥古斯丁关于恶魔和肉体世界的描述的影响。一位名叫摩根(Morgan)的威尔士(Welsh)僧侣即著名的贝拉基(Pelagius)辩称,罪恶是存在于灵魂而不是肉体之中的,它不会随着繁衍继承到下一代。他坚持认为人们能够在善与恶之间作出选择,而不是如奥古斯丁所说的生来就带有罪恶,人们没有作恶的理由。他还想对教会进行改革,并谴责奥古斯丁赞成富有的主张,摩根坚持认为一个富有的人应该受到谴责。奥古斯丁因为主张减弱受洗仪式受到了警告,他反对将那些富人的财富(显然是受上帝的恩惠而来的)分给民众,主张把富人的土地留给天主教的修道院。因此,奥古斯丁说服教皇将贝拉基“逐出教会”——尽管很困难。这位僧侣不得不回到不列颠,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实在是悲哀!

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述

对阿奎那来说,宗教、科学或哲学上的真理,它们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它们仅仅是同一真理的不同方面,实际上它们互为补充。了解这个宇宙,探究上帝,都同时需要感知力和思考。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身材肥胖,受浮肿所困扰,一个眼睛大而另一个眼睛小,这使得他的眼睛看上去高低不同。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非常沉默,而当他说话时,往往说一些毫无关联的话语。因此,他决定当一个经院哲学家。并且,在这一点上,他非常成功。

事实上,在1323年,阿奎那被教皇约翰二十二世(Pope John XXII)封圣(宣布他为圣徒);1567年,他被公认为“教会的博士”,正式成为了“天使博士”。在1879年的特伦托会议(Council of Trent)上,当教会面临着工业革命的质疑时,教会正是求助于阿奎那的著作和《圣经》的。后来,教皇利奥十三世(Pope Leo XIII)将阿奎那的著作看作是基督教信众最安全的指导,并推荐给所有的神学学生作为重要的阅读资料。然而,阿奎那通向神圣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当他小的时候,在他去修道院注册的路上,他的两个兄弟从一旁的灌木丛中跳出,并绑架了他,在将他关在一个城堡里之前,用各种诱惑挑逗他。更糟的是,在1277年,巴黎的大主教曾想要正式判定阿奎那为异教徒。

从1277年的异教徒到1323年的圣人,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但是,哪个才是真正的阿奎那呢?

哲学故事

纵观阿奎那所有的重要著作,没有哪个比《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或者称为《神学摘要》更重要。这本巨著由518个问题和2652个回答组成。阿奎那为此花费了从1266年到1273年的7年时间。这一大全是以一种时间的格式来书写的,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有挑战性”的形式。中世纪的人们——不光是他们当中的哲学家,都喜欢那些正式的争论(被称作义务),对手有义务发表赞同、异议或者怀疑的观点。一个著名的争论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物体(例如长矛)丢出去之后会最终落在地上,如果不是因为它后面空气的“压力”最后消失的话。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人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如果将长矛的尾部(与头部对应)削尖的话就会使得情况变得不一样。但是这些对于阿奎那来讲并不重要,它的意义在于在《神学大全》中首先讨论的是神学的本质而不是上帝的存在与否。

关于上帝存在与否的问题,哲学家——更别提那些天主教徒,都倾向于强调阿奎那肯定的观点,而不是他那些优秀的、善意的、反对的观点。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他可能是希望来证明两个世纪以前的另外一个托马斯(Thomas)的观点。1077年,托马斯?安塞姆(Thomas An-selm)列出了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后人称之为《本体论论证》(Ontological Argument),这一观点以对上帝祷告的形式写成,里面开头就将上帝描述为“比人们想象中之还要伟大的存在”。

这一逻辑首先始于每个人所承认的——按定义来讲——上帝是最伟大的存在,第二就是,上帝至少存在于我们对于他的认知中(即上帝存在于“想象之中”),我们只需要更进一步地认识上帝存在于“真实”之中。这一步由阿奎那第三个聪明的论述的前提所支持,该论述认为在现实和理论上存在的事物比之存在于人们理解之中的事物更伟大。因为上帝是最伟大的,所以上帝必存在于真实与想象中。僧侣们坚持认为这是对上帝存在性最好的实证。但这个理论的缺陷在于它仍然只是使上帝的存在性停留在定义上。而阿奎那则认为他能做得更好。

阿奎那关于上帝不存在的论述

作为他针对“上帝是否存在”的研究中的一部分,阿奎那指出,如果两个极端事物的其中一个是无穷的,那么它的对立面就会完全消失,这看上去似乎表明了上帝是不存在的。我们对于“上帝”一词的看法就是永恒的善,因此,如果上帝存在,就不会存在着恶。然而,恶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的。因此,上帝是不存在的。

其次,他简洁地补充道:“人不应该草率地在一个解释中添加多个理由。”这似乎意味着,在上帝不存在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可以对这个世界上每个我们所看到的事物进行解释的。所有自然的现象都可以追溯到自然的原因,所有人为的现象都可以追溯到人们的理由和意愿。由此得出,我们没有必要去假设上帝是存在的。

上述的观点可能会反映出一些问题,阿奎那针对第一点所作出的反驳显得非常漫不经心。他仅仅只是引用了奥古斯丁的一些评论:“上帝为最高的善,他不允许存在着恶,除非他这么做是由于他的无所不能和善,这使他可以从恶中产生善。”阿奎那不会像这样说,但再清楚不过的是,这甚至都不算是开始解决这个问题的起点。至善至能的上帝既可以又愿意“从善中创造善”,它为什么又要从恶中创造善呢?

阿奎那针对反对上帝的存在的观点的论述显得相当详细。他的开头显得很轻松(或许显得疲惫):“上帝的存在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证明”,“第一个和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运动的存在性。对于我们的感觉而言,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运动着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因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而运动,因为,一个物体无法自行运动,除非运动潜藏于物体本身”。这是阿奎那的第一个观点。唉,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不断地重复了几个世纪。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阿奎那的校友称他为“笨牛”的原因了。

如今,他的言论极具影响。他断言,火会发热,这是从木头中潜在的热量变化或者运动而来。他故意混淆说:“某些从潜在和实际的角度来说不同的事物在某一时刻,也许从潜在和实际的角度上来说是同一事物。”例如,站在实际的角度,热不能同时为冷,即使从潜在的角度来讲热可以转变为冷。另一方面,一个事物可能会自行运动,这里的运动包括运动和受到影响的运动。因此,事物只会受到影响之后开始运动。然而,事物也不会无穷运动下去,如果最开始没有施加运动的事物或者后来没有其他持续施加运动的事物……因此,我们有必要追溯到一个“最主要的原动力”,它的运动没有受到任何事物的影响,这即是每个人声称的“上帝”。我的天!

阿奎那的论述过于简单,相当没有说服力,就算不是用如今的而是用古代的科学理论都能证明。最显著的就是芝诺(Zeno)和他的运动的悖论的微妙说法(正如一支离弦的箭一样,它看起来既运动又静止)。

关于上帝存在性的第二个证明,同样假设了一系列的结果,但是这一次解释的是“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观点,这是阿奎那最喜欢的主题。但是,又一次地,这只笨牛又失策了。”如果每个独立的事物有不存在的可能性,那么就一定会在一个时间里,所有的事物都不存在。”他不合逻辑地说道:“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现在就不会有任何事物存在,现在不存在的某些事物只可能通过已经存在的事物创造出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一定会有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没有任何事物存在,那么就不会有事物开始被创造出来,因此现在也不会有任何事物的存在,这显然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必须假定某些事物的存在性,是来源于这个事物之外的事物。”阿奎那又一次认为,这就是每个人所称的“上帝”。然而,我们或许会问,在宇宙创造出来之前既然没有时间,那么“在时间之前”的话又怎么解释呢?

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毫无出路后,阿奎那的下一个论证采用了更多的柏拉图式的风格。他说,事物有真实、伟大、高尚或者其他方面,那么就一定会有某些“最真实、最伟大、最高尚等方面”的事物存在,“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最真实的事物无处不在……因此在所有的事物中,一定会有某些存在的、善的以及其他所有体现完美的东西存在……”

最后,他再次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即事物都是已被设定的,并且它们的出现就是为了某些功能或者“结果”,就像一支箭向着某个方向飞行,是因为射手将它朝那个方向射了出去。”我们看到有些事物缺乏认知,比如自然界的生物,它们朝着结果努力,并且实际上,它们总是(起码是经常)有着相同的行为,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因为它们被设定成这样。没有知识的事物,有朝着目标前进的本能,尽管如此,它们还是被某些能够了解和理解的存在所指引,从而朝着某一方向前行,就像箭与射手的关系一样。”因此,必然有某种智慧的存在来指引所有的自然事物走向它们的终点,我们称这种存在为“上帝”。

通常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某个论证得到了认可,那么你就不必再需要第二个,如果你真的又找到了一个,那么它往往会毁掉第一个,而阿奎那一共找到了5个论证。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称《神学大全》为“一切异端、谬误和对福音的低毁的源泉”的原因了。

尽管如此,当代的宗教评论者仍然给予阿奎那很高的评价。用最近互联网上“三位一体圣餐拜受”(Trinity Communications)上的说法,阿奎那“在任何时期都是作家和神学家中最伟大的”,他的《神学大全》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在树立标准,然而,除了他伟大的名声外,阿奎那最著名的地方就是:

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如孩童般单纯和善良的完美典范。他语言和善,行为质朴……当某人犯下罪恶时,阿奎那如同自己犯错一般惋惜。他的善从他的内心映照到脸上,没人能从他的脸上看到哀伤。他忍受困苦和贫穷的经历是如此的振奋人心。无论是衣物还是其他什么东西他都可以放弃,并且愿意这样做。他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并没有保留什么多余的东西。在他死后,他一生的伴侣说道:“我所知道的他,就如同一位5岁的孩童一般清白。他的灵魂从未种下肉体的欲望,他也从未犯下任何的罪孽。”

这里跳过了一段,让我们回到阿奎那可怜的最初。实际上,阿奎那来自一个非常富裕的意大利家庭,并且有众多的兄弟,他们从小都被精心地培养。他被提供了一个在修道院挂名的职务,这是他父亲用武力掠夺来的,但是尽管如此,阿奎那仍然拒绝了,并声称他想要当一名多明我教徒(Dominican),那是一种放弃自己财富转而当“乞讨僧侣”的生活。所以,在他去往修道院的路上,他的两个兄弟——两个从此成为罪人的代名词该隐(Cain)和亚伯(Abel)的兄弟——将他逮住,将他从路边一直拖到城堡里囚禁起来。在那里,他们试着“解除圣职”,使他放弃僧侣的习惯,但阿奎那拒绝了,于是他们将他关在一个牢房里。但是僧侣们对任何静思的机会都是欢迎的,因此他们收效甚微。

20世纪的小说家和半哲学家切斯特顿(G.K.Chesterton)隆重地继续了这段故事:

出于他习惯性的沉着,他接受了这个因素,他似乎也并不太在意自己在地牢或者小房子里高谈阔论。一些故事中都按照同一种方式描述,那就是这个奇怪的劫持中最伟大的一部分:他曾经像塑像一样被搬来搬去。只有一个故事中提到,他对于自己被囚禁于此仅仅觉得有些恼怒,并且是他最恼怒的一次。

随后,他的兄弟将一个“非常漂亮并且打扮人时的妓女”带到他的房间,为的是引诱他。切斯特顿热切地讲述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在这一瞬间,我们看到他对于这一活动甚至是生动场景,表现出巨大的笨拙的反应。他从座位上跳起来,跑到火炉边取出一个烧红的烙铁,如同挥舞着一把带着火焰的剑一般挥舞着。这个女人立刻本能地尖叫着逃跑了,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有趣的是,或许那个女人会认为这个怪异的疯子挥舞着火焰显然是想要将整个房子烧掉。尽管如此,他大步跨过这个女人,并在她身后把门关上了,随后,似乎是由于某种暴力仪式的冲动,他用烧红的烙铁在门上刻下了一个黑色的十字架。然后他回到屋子里,将烙铁重新放入火中后,又坐下来一动不动地沉思,思考着哲学——思想里最神秘的宝座,并从此沉浸其中。

看起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故事,虽然漏掉了一点——非常显著的一点:“他赶走了那个妓女之后,两个天使来到他面前,并在他的腰上绑上了一个贞操带。”至少按照互联网上“三位一体圣餐拜受”里其他神学家给读者的建议:“买或者做个自己的贞操带都可以,简单来讲可以用纱线或者薄而柔软的绳子来做。”「约瑟夫(St.Jos即h)贞操带可以在一些天主教商店里买到,但阿奎那实际上并不赞同这个东西成为被用来交易的商品]。但起码在阿奎那这个良好的性格上面我们能达成一点共识,对于那些一旦单身汉都死去,性交便不是人类存在的好方式的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无论如何,当最终阿奎那逃离出来,或者更准确地说,当他的家庭放弃了改变他的思想并放他走时,他便动身前往科隆(Cologne),在多明我学派修士阿尔伯特?格拉芙(Albert Graf von Bollstadt)——又称大阿尔伯特或“全能博士”(Doctor Universalis)的门下学习亚里士多德哲学,大阿尔伯特后来也被封圣。正是由于大阿尔伯特成功地将基督教神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整合,他也被看作是经院哲学之父,而阿奎那就是他的得意门生。

全能博士给了阿奎那一些小的工作去做,例如一些注释和说明,并说服他克服害羞的毛病并参加一些辩论。切斯特顿深情地描述了当大阿尔伯特发现这个傻瓜被他的同学起了一个名叫“笨牛”的外号时所说出的话:“你们管他叫笨牛,我告诉你们,这头笨牛将会大声吼叫并让他的声音充满整个世界!”

 

他的兄弟将一个“非常漂亮并且打扮入时的妓女”

带到他的房间,为的是引诱他……

那时正是新的译自阿拉伯语的亚里士多德著作流传并扰乱福音权威的时期。它们被一些神学家用来为伊斯兰教提供哲学基础,其中就有阿威罗伊(ldn Rushd)、法拉比(Farabi)和阿维森纳(Ibn Sina)等人它们同时也被摩西?本?迈蒙(Moses ben Maimon)——这位犹太教教士也被人称为迈蒙尼德(Maimonides)——用来为犹太教(Judaism)提供哲学基础。而如今大阿尔伯特和阿奎那同样为基督教做了相同的工作。通过他在多明我学派中的伙伴摩尔贝克?威廉(William of Moer-beck)的帮助,他有了直接从希腊语原本中对这些著作进行翻译的版本,随后,阿奎那转而对辩述中的措辞和对异端学说的处理进行了标准化的规定。而当他没有做这个的时候,或者没有学习《圣经》的时候,他就在学院的走廊里来来回回、快速地走动。

他的关于“正义战争”(Just Wars)的观点是典型的阿奎那式。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联想到“来自永恒的观点”这一特殊的标题,它假定了若千个正义的因素来决定什么战争才是“神圣而公正的”。

最开始,他坚定地说,当战争在得到国家或者统治者的许可下发动并得到控制时,这场战争才能被称为是正义的,但是随后他又说道,“一定有一个正义的理由”,即“战争是为了善,或者是为了对抗恶”。近年来,或许是考虑到天使博士在这一点上的缺陷,又或许是考虑到它给了许多战争发动的理由,天主教会添加了两条新的规则:一个是战争必须作为最后的手段,另一个是发动战争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阿奎那也对奴隶制进行了肯定,正如我们看到的,(追随亚里士多德的脚步)都认为奴隶制度是十分公正的。他判定有些人是属于其他人的,就好比儿子是属于父亲的(当然不是属于母亲的)。此外,他还补充道:“有突出智慧的人自然善于发号施令,而那些不那么聪明却有着健壮体格的人则天生就是当仆人的料。”

如果还需要其他证据的话,他又指出,天堂也是有层次的,其中一些天使位于其他天使之上。然而,阿奎那对于奴隶也是仁慈的,就像他的孩子一样,奴隶也有一些受到限制的权利,即“他们是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阿奎那(追随亚里士多德的脚步)认为放贷是非自然的,他认为贸易通常来说有某种“阴谋”,这一言论也为他带来了一些麻烦。“阴谋”并不是不诚实的意思,而是“某种没有价值”或者是“某种不光彩”的东西。阿奎那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很多问题上作了许多规定,不管是在主要还是在次要方面。在13世纪,他留下了一段让人感到奇怪的书信生涯,他积极地回应那些完全陌生的人提出的问题——许多问题往往是荒谬可笑的。例如,当有些人问到被祝福的名字会不会最后展示在天堂里的卷轴上时,他回道:“如我所见,情况并不是这样,但要这么说也没什么关系。”

对于其他一些更有分量的问题,比如“是否应该容忍异教徒”,他在《神学大全》里的回答则显得不那么可靠:

关于异教徒,有两点必须注意:第一点关系到异教徒自己;第二点关系到教会。从异教徒本身来看,他们有罪,因此不但应该把他们逐出教会,而且还应处以死刑,把他们从世界上消灭掉。这是因为,败坏作为精神生活的宗教信仰,比起伪造维持世俗生活的货币来,问题要严重得多。所以,如果说货币伪造者和其他的坏人被世俗权威毫不留情地处以死刑是公道的,那么,异教徒一旦被证明犯有相信异端的罪行时,就可以有更充分的理由不但被开除教籍,而且被处以死刑。

他在宽容上的名声来自随后他对于判决作的限制性条件。他认为由于教会“希望那些犯错误的人翻然悔改”,我们不应该立即处死异教徒,而是“要在训诫一两次以后再作出宣告”。如果接下来这个有罪之人仍然不知悔改,教会只得去拯救其他人,“用开除教籍的处分使他与教会分离,把他交给世俗的审判机关,由它判处死刑来把他从世界上消灭掉”。如杰罗姆(Saint Jerome)所说:“腐肉必须割掉,如同染了疫病的羊必须扔出羊圈,免得整个羊圈全被波及,大批的羊受到侵害,成群地发生感染,死亡殆尽。”阿奎那用规定代替了令异教徒悔改改变的过程。

甚至在至善的基督教徒避免遭天谴的能力上,阿奎那像奥古斯丁一样不可靠。他回想诺亚时期的事情,整个人类都在被洪水(Noah)淹没了,只有8个人最终在方舟(Ark)上活了下来。方舟就如同是教会,而最后存活下来的8个人则是8个基督教徒。”这是由于他们虔诚地断绝了与世界的关系,而那些只是在口头上这么说的人注定无法登上方舟。”

因此,天使博士在权衡了所有正面与反面的理由之后,最后以他广博的学识得出了结论,即绝大多数天主教徒(更不用说其他的人)是该死的,因为他们认为“永恒的祝福超越了一切自然状态”。

为了让他在修道院中的同伴获得面对无穷的煎熬、无穷的饥渴以及其他许多苦难的勇气,阿奎那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安慰,那就是动用唯一的一种拷问——烈火中的痛苦。对于那些不会下地狱的人,这是他们额外的奖励,是为了使“那些圣人更加享受上帝的恩典”,他们被允许观看来自地狱的惩罚。在这一点上,阿奎那规定说:

我们不应该拒绝他们至善的祷告。现在我们知道,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相反的一点,因为从它与对立的事物中可以更加突显它自身的存在。因此,那些幸福的圣人会更加快乐,他们也会因此更加感谢上帝,因为他们被许可去观察那些痛苦的折磨。

许多人都不愿意看到别人受折磨,但是这样的人都缺乏足够的热情。毕竟,这些痛苦都反映了对他们犯下的罪孽的惩罚,比如说……呢……性交,或者开店卖东西。面包师、屠夫和烛台工匠——他们都是罪有应得的。

有些人对于地狱和炼狱实际上是同一个地方显得有些疑惑。托马斯?阿奎那引用格雷戈里教皇(Gregory the Great)(而他又引用自奥古斯丁)的说法:“金子在火中会闪光,而稻草则会冒烟,因此在火中罪人会被烧毁,而被选中的人则会得到净化。”阿奎那认为有两个炼狱:一个在地下靠近地狱的地方,因为两者可以共用相同的火。另一个在地上,在我们与上帝之间。这完全就是最纯粹最强大的哲学推理。

然而,就算阿奎那的那些中世纪的言论——更别提关于他赞同的亚里士多德观点了——如今看起来过时了,但他的研究方法仍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对苏格拉底方式和对伟大问题进行开放性哲学验证的回归。如果他坚持要我们必须以信仰之名接受关于上帝的事物〔就像几个世纪之后的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那么他就会同样坚持我们无法用理由去反对它们,而是只能用超越理由的方法。他写道,观点不能基于“信仰的文献,而要基于哲学家自己的理由和说法”。他继续写道:

如果某人对自己想象中的智慧夸夸其谈,妄想挑战我们已有的经典,那么不要让他在某个角落和在孩子面前这么做,因为孩子们对于这样的难题无能为力。如果他敢这么做,那就让他公开回应,不仅只有一个微不足道的我,还有许许多多追求真理的人。我们应该与他的错误进行斗争,治愈他的无知。

对阿奎那来说,宗教、科学或哲学上的真理,它们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它们仅仅是同一真理的不同方面,实际上它们互为补充。了解这个宇宙,探究上帝,都同时需要感知力和思考。就是说,“如果用一种途径去了解上帝的知识,那么人类将仍然停留在无知的最黑暗的阴影之中了”。

但丁(Dallte)相当推崇天使博士,将他放在天堂的顶峰,并且比亚里士多德的地位更高,称阿奎那为天堂里智慧的火焰。唉,正如最近科林教会(Colin Kirk)所说:“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宽容与受神启示的真理无法相容。”

阿奎那最后的成就,是他被教会方面用来对抗西杰(siger of Brabant)的言论,西杰声称神学中的真理即使在科学和哲学上是错误的,但仍然是真理。而阿奎那则被期望获得这场争论的胜利,以此来防止教会远离知识。在这场辩论之后,他的追随者大声地欢呼胜利并声称这是他值得骄傲的最高成就。然而,阿奎那却突然停止了写作,看上去似乎发生了什么事情。在1273年的12月6日,嘴里唱着弥撒,这位哲学家经历了神圣的时刻,人们催促他再次拿起笔,他回答说:“似乎有谁在向我昭示,我写下的所有东西都如稻草一般没有价值。而今,我在等待我最后的日子。”

三个月之后,在还未满50岁的时候,他死了。

哲学的业余爱好者笛卡尔

“让恶魔尽可能地来蒙蔽我,只要我在思考,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从我这里拿走任何东西。所以,在彻底考虑过所有的事情之后,当我每次说出来或者在我心里想象时,我必得出这个结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必然正确。”

现在我们来谈谈笛卡尔。权威告诉我们,有了笛卡尔,“真实的”哲学诞生了。黑格尔在他的权威著作《哲学史》(History of Philosophy)中写道:“我们就像经过暴风雨之后的水手终于到家一样,我们可以大声地说‘看到陆地了’。正是因为笛卡尔,现代的文化和思想真正地开始了。”

所以,请向笛卡尔致敬,向这位“现代哲学之父”、士兵、科学家、几何学家、哲学家致敬。但是,萨克利夫(F.E.Sutcliffe)教授问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很快给出了回答。

(他说)通过拒绝接受所有错误的东西(他对这些东西应该尽力怀疑),然后看看是否留下一些无可置疑的东西……但是蒙田(Mon-taigne)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怀疑论者一直在声称人类无法得到任何的确定性,这一点是正确的。在所有的问题都被怀疑和解决了的情况之下,笛卡尔戏剧性地提出了一个主张,那就是“我思故我在”。

哲学故事

笛卡尔不仅是一位哲学传奇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历史人物。这位当过兵的绅士写过的《沉思录》(The Meditations)和《哲学方法论》(The Discourse on Philosophical Method),这些著作看上去好似一个自大的人所写,换句话说,一个“天才”所写。因此,笛卡尔才会在他23岁时自信地预测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科学”,并宣称他想在一本书中揭示一切的意图。但随后,他无法忍受那些可能的嘲笑,这本书在几年的修订后,最终半途而废。同样的命运落在了他的下一个计划之上:36个“指导心灵探求真理的规则”(Rules for the nirection of The Mind),以及随后的“形而上学的沉思”(Elements of Metaphysics)。实际上,在他人生的中期,笛卡尔并没有发表过什么著作,私下被人称为伟大的空谈家——吹嘘一切却一事无成。

然而,笛卡尔并没有停下脚步。在一封写给他的僧侣朋友马林?梅森(Marin Mersenne)的信中,他写到当他获得新的知识时,就是他将之前的作品重新修改、摒弃和开始之时,他现在就有一个新的超越以前“不管是什么新的我在将来所需要的知识”。

有点讽刺的是,这正是在介绍“怀疑的方法”中所引入的作品。实际上,在他40岁时,发生了那个人类里程碑式的事件,笛卡尔决定——我们最好说是“准备”——胡乱拼凑一番,他决定将之前所有未发表的作品都“收集”起来,并写上一个主题——“将我们的本质提高到完美的最高水平的所有科学的主题”。如果没有他那些自私和个人的想法,或许在那种情况下他能做得更好。除了他《方法论》的前言,儿乎就像是他个人的自传一样,通篇都是描述他如何巧妙地发现这些事物的经历。随后,他所喜爱的这一部分内容由于他的科学著作过于冗长而被摆到了附录之中,而用他痛恨出版的话来说就是:“干涉了我思考的自由。”但他同时又希望读者检视他最新的作品……这篇“前言”后来成为了这本书的“主菜”,现在则需要一个新的主题——“理性的正确使用和科学真理的探寻的方法的论述”。

但是在现代人眼里,这显然是一种民主主义者的标志,是笛卡尔用第一人称所写的“现代”。这不仅体现在他待在他的烤炉旁边沉思关于恶魔欺骗他的可能性之中,也体现在他在感悟蜡烛熔化消失的过程之中,还体现在他关于光学和几何学的科学著作之中——纵观所有的这些,年轻的笛卡尔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的发现的保守。

这也是后来哲学领域中笛卡尔个人风格的魅力——但即使这样,整个17世纪的法国著作看上去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新奇的东西。事实上,笛卡尔是在模仿蒙田,50年来,蒙田的散文就因严谨的自我反思而深受法国贵族的欢迎。笛卡尔甚至在他的著作里狡猾地参考了他前辈的说法,蒙田曾说“好的判断力”是“世界上分布最平衡的东西”,因为他认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判断力感到满足。而笛卡尔显然没有这份幽默。

但蒙田并不是笛卡尔唯一未公开承认的灵感来源。就像让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接受严厉的最正统的耶稣会(Jesuit)导师的管教一般,笛卡尔在他的哲学中重复了许多奥古斯丁的理论。“怀疑的方法”中最关键的不包括怀疑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奥古斯丁自称当遇到了人类知识中不确定的东西时,他便求助于“神的启示”。而这一说法则被笛卡尔改头换面成求助于“自然之光”,一切对我们显而易见的东西——“一切能被清楚和明显地感触的事物”——必是真理。唉,这为其他人通过我们自己想要怀疑的自然之光的真理留下了可能性。虽然如此,笛卡尔的新几何学推论的知识是基于对固有知识的重新识别,但他却将其标记为新的真理来扩展和解释它们。例如,他认为思想的存在性是根本“无法”质疑的,但是身体的不存在性却是完全“可能”的。笛卡尔将“思考的事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依靠身体而存在的个体。为此,他认为动物没有灵魂和意识,它们仅仅是机器而已。

对笛卡尔来说,研究物理领域——日常的可观察的世界的本质——就是“扩展”,也就是研究高度、长度、宽度和位置。他对这些属性作了人们都能理解的解释:宇宙间任何物质的属性必是一样。由此他为科学提供了一个坚定的基础,尽管有着适度的检验,但这个结构还是时常会不稳固。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他的“碰撞定理”,这一定理很快就被莱布尼茨(Leibniz)所推翻。

笛卡尔的碰撞定理认为,当一个较小的物体碰上一个较大的物体(比如将一块石头扔向一面墙)时,它将以相同的速度朝反方向运动,但是当一个较大的物体撞上一个较小的物体(比如一个巨石挤压一只苍蝇)时,它们会朝着使动量守恒的同一个方向运动。显而易见,如今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球撞上了另一个仅仅只是稍微大一点的球时,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笛卡尔的定理,第一个球肯定会按照相同的速度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而另外一个球则静止不动。莱布尼茨说道,假如将第二个球上挖去微小的一部分,使之成为两个球中质量较小的那个——那么重复这个实验,我们能想象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根据笛卡尔的理论,如果碰撞发生,第一次完全朝着相反方向运动的第一个球这次将会和第二个球一起运动,而且两个球会以之前一半的速度朝着相同的方向共同运动。莱布尼茨认为一个微小的改变就可能导致这样一个戏剧性的结果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对笛卡尔的定理表示怀疑。笛卡尔其他的许多观点,包括“真空”的不存在和“运动”的本质,更别提思想与身体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夏特莱侯爵夫人(Gabrielle-Emilie Le Tonnelier de Breteuil)——曾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翻译成法语,但更为人所知的是她作为伏尔泰(Voltaire)情人的身份(伏尔泰曾形容她“是一个男人,她唯一的缺点就是自己是一个女人”),她曾说到笛卡尔的思想:“这是一栋即将倒塌的房子,处处都难以支撑……我认为离开这儿才是明智的。”但这个怀疑方法的发明家回避了这个问题。毕竟,在《沉思录》中的开篇摘要中,笛卡尔写道:

由感官产生的一些错误以及避免错误的办法都在那里阐明了。最后,我在那里指出了各种理由来说明物质的东西的存在,这并不是因为我断定这些理由对于它们所证明的东西是有好处的,例如有一个世界,人有肉体,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这些都是任何一个正常人从来没有怀疑过的;而是因为仔细观察起来,人们看出它们不如导致我们对上帝和我们灵魂的认识的那些理由那样明显而有力,因而导致我们在精神上对上帝和我们灵魂的认识的理由是最可靠、最明显的理由。

更多关于笛卡尔的哲学故事

如果说《哲学方法论》最初只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的应用文集,而不是哲学著作,那么《沉思录》则完全是包装成这位“著名人物”所写的新型散文——“勒奈?笛卡尔”(Renatus Descartes)的《第一哲学沉思录》(The 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ca)(他希望用拉丁语来标榜自己)。托马斯?霍布斯对这本著作中的“怀疑一切”的观点表示质疑。而后,霍布斯站在医学作家的角度打算展示怎样治愈“怀疑病”(笛卡尔简洁地进行了解释),这一质疑与笛卡尔的怀疑不相关(但是也许考虑到所受到的评论,在《沉思录》的前言里说明了这本书不适合“智力低下”的人阅读)。

蒙田经常把自己说成是既嘲笑又维护他观点的人。笛卡尔也用同样的方法远离可能会出现的批评,他在温暖的烤房中思考了6天的自然世界后,创作了一些关于作者的一些戏剧性的“启发”故事。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借口,因为受了6天启发的过程看上去如同几年一般漫长。当然,如果整个启发的过程要带上宗教(耶稣会)色彩,那么显然他会选择6天而不是若干年。

第一天,笛卡尔进人了一个可怕的虚无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和不确定的……

第二天,他平静了下来,他确定自己至少能肯定一件事,那就是,他是一个怀疑、恐惧、思考着的事物:“我是什么?一个思考着的事物,而那又是什么?一个怀疑、理解、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幻想和拥有感知的洞察力的事物……”

第三天,他向自己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是确定的……

第四天,他教给自己一些避免错误的方法……

第五天,他为自己提出了一个更好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第六天,也就是在最后一天,他将所有的疑惑抛到一边,准备带着全新的科学知识重新进入并理解这个世界,“我运用这种科学知识比我在第一天抛弃的思考工具更细心”。

最著名的那句“我思故我在”(cosito erg osum,用英语来说就是“I think,therefore I am”)从未出现在《沉思录》的原版中,仅在后来非正式的翻译版本中出现过。而实际上,原话应该翻译成:“让恶魔尽可能地来蒙蔽我,只要我在思考,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从我这里拿走任何东西。所以,在彻底考虑过所有的事情之后,当我每次说出来或者在我心里想象时,我必得出这个结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必然正确。”①

“每当我说出来时,‘我思故我在’

这一命题必然正确。”

笛卡尔清楚地强调了“我思”与“有一些思想”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曾经在人们的思想中迷失了很多次。奥古斯丁也曾对“我思”留下了一些评论,他教导我们:“不存在的人是显然不会被蒙蔽的,因此,如果我被蒙蔽了,我即存在。”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笛卡尔称得上是“现代”呢?

笛卡尔曾说,他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形而上学的几何学”——但创造的过程并不是按照精神次序一点一点地进行累积,而是将现有的知识大厦中的各部分进行分析,看看它们是否能够连接在一起。整个的逻辑方法的哲学的叙述,完全是依靠“什么还是未知的”这一滞后效应来发展。

他最伟大的著作《哲学方法论》和《沉思录》,可以说是关于很多方面的事后产生的想法——附带着的是对作者的夸赞,而没有试图去推翻法国哲学中陈腐的观点,更不用说教会当局的。”怀疑的方法”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却迅速地被作者的能力取代来获得真理知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笛卡尔将世界分为了两个独立的部分:思想和物质。当然,用现代社会的概念来说,就是机械与冷静的科学,以及另一端的神秘、感知和同情。然而柏拉图同样也认为世界分为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独立存在的灵魂(这使得他的著作与奥古斯丁的一样受欢迎,笛卡尔是作为奥古斯丁教士被培养起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尤西弗罗》(The Euthyrpro)中,说到苏格拉底在牢房中将要喝毒药时,他提出灵魂会从肉体中分离出来,并坚定地预测灵魂最终的归宿是天堂。当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朽的学说受到挑战时,他用了一个后来被笛卡尔效仿的例子——世界上的物质和外表将会腐朽,而纯粹的知识则永远不会改变。

在《沉思录》发表后仅过了几年,笛卡尔便在瑞典去世,他描述瑞典是一个“石头与冰之间的熊的陆地”。他专注于写作到最后一刻——但这并非一个伟大的哲学著作(全靠笛卡尔式的传奇故事),而更像是一出写给皇后和群臣逗他们发笑的喜剧与芭蕾舞剧。

华而不实的注释

①“Ego sum,ego existo,quoties a me profertur,vel mente concipilur,neces-sario esse verum”是1641年的拉丁语版本中的原文。法语版的《哲学方法论》更加接近于“I think,therefore I am”的意思,即“Je pense,donc je suis”,但这句话的精确意义并不是“I think,therefore I am”,而是“I am thinking,therefore I exist”(我在思考,那么我存在)。不管怎样,“我思”并不是这些字面的意思,而是《沉思录》中的观点。这下子我们搞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