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兼职有真的吗?:(二十一)生物与环境(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18:18:10
【学习内容】
高三生物总复习提纲(二十一)生物与环境(二)
生态系统
㈠生态系统的概念要素:
⒈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区域特征)
⒉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组成成分)
⒊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功能特征)
⒋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㈡生态系统的类型、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动植物类群及其特征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①人类的资源宝库
②是生物圈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体,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能量基地;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
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
草原生态系统年降水量少的干旱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①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药材、畜产品、珍惜动植物
②人类的畜牧业基地
③在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④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生态作用
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
城市生态系统人工构建的城市① 人类起主导作用。三大功能类群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
②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和强烈的干扰。
③ 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湿地生态系统沼泽、湖泊、河流、河口、滩涂、红树林、珊瑚滩等生物资源丰富,生产力高,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提供粮食、肉类、鱼、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①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②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水源
③巨大的储水库: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
④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生物吸收等作用净化水体和土壤
海洋生态系统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①食物、工业原料、药材,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资源
②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
③调节气候
补充资料:生态农业
① 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结构协调、合理种养、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展。
②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既是能量转换链,又是物质传递链,也是价值增值链。合理设计食物链,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使传统农业的“原料—产品—废料”变成 “原料—产品—废料—产品”
③ 生态农业实例

㈢ 生态系统的组成

⑵功能类群的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功能类群同化方式特点生态地位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自养型
异养型
异养型无机物→贮能有机物
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动植物遗体→无机物主要成分
一定作用
不可缺少
⑶生态组分的关系

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⒈营养结构是指功能类群间以营养为纽带的结构联系
⒉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营养结构的存在形式,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⒊营养级是指食物链(网)的每个营养层次(即环节)
⑴同一营养级别的生物利用共同资源
⑵生产者处于第Ⅰ营养级,植食动物为第Ⅱ营养级,小型肉食动物为第Ⅲ营养级
⑶大型肉食动物占有多个营养级
⑷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
㈤生态系统的功能
⒈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功能系统
⑴生态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⑵通过功能类群之间的营养联系实现“自我维持”
⑶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基本功能
⒉能量流动——系统内能量转移的过程
⑴过程
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输入能量)
渠道: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营养级依次传递(传递能量)
终点:最终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  (输出能量)
⑵特点
传递方向:单向流动(既不能循环流动,也不能逆向流动)
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⑶ 能量金字塔  以各个营养级的能值绘制,形象地表示能流特点
⑷能量流动分析的意义:使能量流向有益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⒊物质循环—系统内生命元素的运动形式
⑴物质循环是指群落与环境之间生命基本元素的循环运动,
⑵实例
①碳循环

碳素循环特点
带有全球性质
碳素交换形式——  气态型(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进入群落途径——  光合作用同化CO2
返回无机环境——  细胞呼吸、微生物分解、化石燃料利用
自然情况下,碳循环维持动态平衡
②氮循环(复习)
③硫循环

⑶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①渠道相同:食物链和食物网内,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
②方向不同:生物圈的物质呈往复循环运动;能量呈单向流动。
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⒈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
成熟阶段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⑴ 成熟阶段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性
⑵ 有一定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及典型食物链、食物网关系联系
⑶ 能量输入与输出、物质积累与消耗大体相等
⑷ 结构与功能呈现呈周期性波动起伏的动态平衡
⑸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⒉抵抗力稳定性
⑴ 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⑵ 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⑶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遵循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规律

⑷外界干扰超过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将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破坏
3.恢复力稳定性
⑴ 概念——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⑵ 原因
① 无机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② 过度繁殖能力和顽强生命力
③ 规律:生物世代短、群落结构简单、恢复力强
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请用曲线表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5.维护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人与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稳态
1.生物圈的概念
⑴ 地球上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即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
⑵ 包括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主要是土壤圈)
⑶ 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
⑷ 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
⑴ 源源不断地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和正常运转的动力。
⑵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须的物质。通过三大功能类群的功能活动,接通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⑶ 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⑷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
3.全球性环境问题
⑴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原因、危害、预防措施
⑵ 酸雨:原因、危害、防治
⑶ 有毒物质的污染:有毒物质的种类、重金属污染实例、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的积累和富集作用
⑷ 赤潮和水华:概念、根本原因、危害、防治
⑸ 臭氧层的破坏: 原因、 危害
⑹ 森林和草原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碱化或沙漠化
⑺ 某些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濒临绝灭的危机
4.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⑴ 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地球和生物圈的危机就是人类的危机。
⑵ 人类要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维持生物圈的稳态。
能源利用、物质生产、 野生资源保护
(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教材)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性特点
4.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及原因
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补充资料
一、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  秸杆还田本是保持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但秸杆未经处理直接返回土壤,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分解,方能发挥肥效。现在则利用糖化过程先把秸杆变成家畜喜食的饲料,而后,以家畜排泄物及秸杆残渣培养食用菌,生产食用菌的残余物又用于繁殖蚯蚓,最后才把利用后剩下的残物返回农田,效果就会更好。虽然最终还田的秸杆肥效降低,但增加了食用菌、蚯蚓,特别是畜产品等的产量,明显增加了经济效益。分级利用并非级数越多越好,能量毕竟有限,要符合生态规律办事
危害:最大祸害在于秸杆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素养分在焚烧过程中几乎丧失殆尽,只留下一些磷素和钾素,而磷素多呈不溶解状态,难被作物吸收;秸杆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及烟尘漂浮在空气中。其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光下又可能产生二次光化学污染物,再次污染环境空气;焚烧过程破坏了土壤浅层的微生物系统,对正常的物质转化和腐败过程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秸杆的综合利用:① 机械粉碎还田沃土。我国每年有各种作物秸杆5亿多吨,所含氮、磷、钾相当于目前全国花费使用总量的1/4。如果每亩耕地还田秸杆300-500kg,可增产粮食25kg以上。现大力提倡季节粉碎翻压,堆沤腐熟等方式,可真正利用好秸杆有机肥②氨化过腹还田,促进秸杆养畜:利用青储氨化秸杆做饲料,可以节约大量的粮食。据有关专家介绍,每5.6kg秸杆相当于1kg玉米。③栽培食用菌,变废为宝④提取化工原料。如有的地方用玉米秸杆来提取草酸 ⑤秸杆发酵生产煤气。

秸杆焚烧的危害及综合利用
沼气发酵:沼气发酵按生物化学本质来说,就是微生物在厌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发酵成沼气的过程,该技术既可以解决污染问题,又可以开发新的经济能源,是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工程的关键步骤。以下简单的实验装置能说明沼气发酵的原理

1.广口瓶A中放入100g猪粪(为微生物发酵提供N、P等矿质元素)、25g粉碎的植物秸秆(为微生物发酵提供有机物,主要是碳源)、60g池底污泥(其中含有各种微生物,尤其含有厌氧的产甲烷细菌)再加入350mL水,并混合均匀。
2.广口瓶B中装满水。
3.广口瓶C中装入少量的清水,以封住导水玻璃管管口即可。
4.按图装配好后,注意橡皮塞、玻璃管、橡皮管的各个接口不要漏气,必要时可用凡士林涂抹接口处,整个装置放在25℃以上的温暖环境中,并将图中2处的止水夹夹紧。
5.发酵开始后,由装有原料的广口瓶A中释放的气体将广口瓶B中的水压入广口瓶C中。
6.发酵1周后,B瓶中应该收集到含甲烷较多的沼气,此时可以进行点燃试验,将1处止水夹夹紧,打开2处的止水夹,使气体自尖嘴玻璃口徐徐排出,以燃烧的火柴点燃排出的气体,即可看到甲烷燃烧时发出的蓝色火焰。

1.进料口    2. 进料管    3. 发酵间    4.出料间水压箱
5.活动盖板    6. 导气管    7. 贮气室    8. 沼气池底
二、环境问题
(一)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1.原因:二氧化碳则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另一方面,即热量的辐射。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能吸收红外线并能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允许太阳辐射能透过,但却阻止地面热量散发,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致使地面温度上升,这种作用叫做“温室效应”。除二氧化碳外,大气中的甲烷、氮氧化物等气体浓度的增加,都能引起类似的效应,但在全球增温作用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约占60%以上。
2.危害: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地面温度的上升,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纬度40度的地区接近平均值,在赤道地区只升高平均值的一半左右。两极地区比平均值高三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南极冰山溶解,引起海平面上升,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内迁,同时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碱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生产。同时,气候变暖也会引起海洋温度升高。将促使强烈的热带风暴形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必将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灾难。
3.防治: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等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大势所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改进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是提倡植树种草,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面积,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同时也明显改善生态环境。
(二)酸雨——pH小于5.6的雨水
1.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 的SO2(也有NO)排放到大气中,形成硫酸或硝酸,这些强酸在雨水中解离,使雨水酸碱度下降。
2.危害
① 直接危害植物的叶和芽,使农作物和树木死亡
② 使土壤、河流、湖泊酸化,威胁土壤中和水中的生物的生存。
③ 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3.防治:改进能源结构,限制SO2和NO的排放
(三)有毒物质的污染
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的积累和富集作用
DDT是有机氯类农药,其特点是化学性质较稳定,易溶于脂肪,难分解而残留性强,我国在1982年已禁止使用。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有一个积累和富集的过程。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某些元素或化合物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也叫做生物浓缩。如美国的旧金山的修养胜地明湖,由于使用DDT ,使湖中的鱼类和鸟类大批死亡,经分析证实,湖中浮游生物体内含DDT是湖水的265倍,小鱼脂肪中含DDT是湖水的500倍,食肉鱼的脂肪中含DDT是湖水的8.5万倍,这就是DDT沿“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鱼(或水鸟)”的食物链逐级富集的结果。
(四)赤潮和水华
1.什么是赤潮: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的现象,常使海水变红色、褐色。
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或湖泊等淡水水域中叫做“水华”
2.赤潮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除的水中含有很多的N、P等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即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水体中含有的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 使藻类和其他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死亡后,先被需氧微生物分解,造成海域大面积缺氧,同时藻类和微生物的活动又产生出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缺氧和毒素致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等大量死亡。大面积赤潮也遮挡阳光,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破坏食物链。
危害赤潮藻类毒素污染海水,会使游泳者、水中作业者眼睛、口腔、咽喉、皮肤受到损害,严重者可导致失明、神经麻痹甚至死亡。如误食含有赤潮藻类毒素的鱼、虾、贝、蟹等食物会引起中毒,严重者将导致死亡。赤潮也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3.预防和治理赤潮的措施:
预防赤潮:建立完善的赤潮监管体系,采取防范措施;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富营养化。
治理赤潮: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海底;可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生物的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人为隔起来,避免扩散、污染其他海域。
(五)臭氧层破坏
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O3)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但在大气层的上部,位于地球上空25-40km的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
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减少1%,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将增加,农作物产量减少,人体免疫功能将减退。
臭氧的减少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某些污染物对臭氧有破坏作用。尤其是氯原子能催化臭氧的分解,一个氯原子能分解数百万个臭氧分子。到达平流层的氯的重要来源是人们排放的氯氟烷烃。如氟利昂、四氯化碳等
(六)生物入侵
1、外来入侵种:一个外来物种的建立和扩散威胁到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造成经济或环境危害时,被称为外来入侵种
2、入侵者的成灾原因有:
①入侵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
如水葫芦它的种子在水底土壤中的寿命可达数十年之久。原产于中美洲的紫茎泽兰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我国云南,并迅速向北蔓延, 其随风飘扬的冠毛带着草籽千粒总重不到0.45克,一丛紫茎泽兰就含有70万粒成熟的种子。它还能进行无性繁殖。一片草场一旦有了紫茎泽兰,阳光、水分、肥料就都是它的了,什么草也争不过它。
② 环境条件适宜:包括自然气候条件和食物条件,如大米草原产西欧温带海岸,它根系发达,耐盐耐淹。我国1963年在江浙一带引种,几年后,凡其草籽随潮漂泊之处都被大米草占据,原先的大片红树林逐渐消失,严重干扰滩涂养殖业。
③侵入种对环境适应性强。入侵害虫可以通过改变食性和行为。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和拓展寄生的能力,很快爆发成灾。
④ 控制因素的丧失:在原产地,天敌与原产生物协同进化,制约了某种生物数量的剧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入侵种到一个新的栖息地,长期共存的天敌减少,当自然条件又非常适合其生长的条件下,就会无限制地扩展生长。
3、危害:侵入种侵入新区后,极度繁殖,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造成严重危害:
① 破坏入侵地物种的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由于水葫芦作祟。使昆明滇池水域面积缩小,鱼类从68种下降到30种;如美国为了消灭害虫,从中南美州引进了夏威夷群岛一种蜗牛,55年后,这些“客居”蜗牛竟将15种土生土长的蜗牛伙伴全部消灭; 一种现在正在上海崇明岛上疯长的可怕的入侵植物——互米花草,因具有固砂促淤作用,于20年前从美国引进,其在崇明海滩的绝对霸主地位已导致鱼类、贝类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产养殖业遭到致命创伤,如果不加以控制,食物链就要断裂。② 生物入侵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每年由于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4亿元。我国仅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费就达100亿元,光打捞费就高达5—10亿元。全球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高达上千亿美元。
4、防治:人工机械(如机械打捞与粉碎)、化学防治(如喷洒农药)、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综合防治等方法。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增加和人员往来频繁,外来生物入侵的危险大大增强,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上述生物入侵的实例告诉我们,人类千万不要盲目地破坏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物种无论是灭绝还是过量繁殖,都会危及与它相关的几十个物种的生存,进而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
食人鱼的资料
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原产于亚马逊河,共有20余个不同的品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也是目前国内各市场俏销的的品种被称为红腹食人鱼,它们体型小巧,一般为25厘米左右,色彩美丽,拥有墨绿色的的鱼背,浅绿色的鱼体,火红色的腹部,性格却极为残暴。食人鱼长着尖锐的牙齿,一旦被咬的猎物溢出血腥,它就会疯狂无比,用其锋利的牙齿,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一样疯狂的撕咬切割,直到剩下一堆骸骨为止。食人鱼雌鱼一次可以产3000至5000粒卵,且一年可以多次繁殖,食人鱼对水质要求不高,水温20-26℃时饲养容易,受精卵经过36-48小时就可以孵化出仔鱼,幼鱼经过15-18个月以后就性成熟。
2002年12月25日,在北京海洋馆300多条食人鱼被用漂白粉处以“安乐死”,好处:一是使食人鲳死亡过程平静、对人安全;二是漂白粉可以使食人鱼的身体颜色和外形保持完好,方便制成标本;三是漂白粉是日常用品,那些误把食人鱼买回家的市民可以用这种方法处理。
2002年12月21日,记者在陕西合阳县黄河西岸暗访时发现了多个食人鱼繁殖基地,这些鱼池都是紧贴黄河大堤而建的,鱼池水通过地下排水管道直接排入黄河,目前,不排除有鱼卵进入黄河的可能。
附紫茎泽兰的资料
紫茎泽兰—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2米,寿命可达12—15年,原产于墨西哥等地,于20世纪40年代引入中国。
生物学特征:
分布广,能在恶劣的条件下存活和繁殖;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很强;光合效率高;能产生生物毒素抑制其他植物生长
危害:
繁殖迅速,破坏生态系统,影响当地经济;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破坏其可耕性,使耕地退化;影响人畜健康。紫茎泽兰的枝叶有毒,牲畜误食后可导致腹泻、脱毛,鱼误食后可致死。种子带刺的冠毛飞入人畜的眼睛里可能损伤角膜,严重时导致失明。
(七)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两种。
初级处理的成本比较低,方法也比较简单,主要使用筛滤和沉淀等物理方法。初级处理通过沉砂池等,一般只能除去体积比较大的固体污染物,所以污水经过初级处理后,还要进行二级处理。
二级处理主要是指用生物净化的方法处理污水。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依靠有机物生活的需氧微生物。这些需养微生物包括多种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此外还包括衣藻、小球藻等浮游藻类,草履虫、变形虫、绿眼虫等原生动物以及线虫、轮虫等。它们可以氧化、分解吞噬有机物颗粒。二级处理主要是通过曝气池,向河水中提供充足的空气,利用这些需氧微生物来清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一般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污水处理厂还可以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污泥进行生物处理,将污泥制成泥饼,用做肥料,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可供照明和生物发电用。
【典型例题解析】
1、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①
解析:动物物种的丰富度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丰富度密切相关,在图中的几个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温度适宜,生产者种类多样、数量众多,动物物种的多样性程度最大;北极苔原的非生物环境严酷,生产者种类少,数量少,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最小。动物数量易变程度与非生物环境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密切相关,在图中的几个生态系统中,处于温带地区的温带落叶林生态系统和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温度的节律性变化明显,动物数量易变程度最大。
参考答案:A
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B 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 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解析: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指的是,该系统中所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与辐射到该系统内所有太阳能的比例。所以,利用率的高低,不是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类型,而是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以及生产者光合作用的强度。
参考答案:C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参考答案:C
4、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
B 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
C 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 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解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要与系统外进行能量的交流,即都有着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而物质则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利用。
参考答案:D
5、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b+d    B a>b+d   C a<b+d    D a<c+d
解析: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该系统内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按照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法则,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只有一小部分沿食物链流如到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能量通过分解者的分解释防到系统外,剩下一大部分能量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生物体内。
参考答案:B
6、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⑴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 _______________,猫头鹰属于 _______________.
⑵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
⑶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 __________________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__________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参考答案:
⑴生产者; 消费者
⑵草; 光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⑶CO2(气体); 光合; 呼吸
7、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天然的蓄水库,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
⑴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功能。
⑵在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_________: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__________进行传递。
⑶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_____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
⑷调查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________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富营养化水体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等。
参考答案:
⑴调节水流量;  控制洪水;  蓄洪抗旱;  净化水质(任选两个,合理即给分)
⑵光合作用;  食物链(网);
⑶抵抗力
⑷自动净化能力;  溶氧量下降;  有毒物质增加
8、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某电镀厂排水口采集重金属污染液l000mL。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浓度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器材:水稻种子;试管;培养皿;纱布;尺子(l00mm);蒸馏水;恒温光照培养箱(温度设定为28℃,光强度为2000 Lux);(实验材料和器材的数量不限)
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器材,请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
⑴方法和步骤:
⑵结果预测和分析:
解析:这道题是以环境问题的信息为题干背景,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在设计试验时,要注意一些基本要求:设置对照实验组;各实验组之间的实验条件要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各实验组的实验材料应有多个符合大样本原则;合理设计实验现象记录的方式。
参考答案:
⑴方法和步骤:
①用蒸馏水将重金属污染液逐级稀释10、102、103、104倍(稀释过程中pH值的变化可不作考虑),获得4种不同浓度的污染液;
②挑选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水稻种子250粒,随机分成5组,50粒/组;
③取5只培养皿,垫上纱布;其中4只培养皿加人等体积的不同浓度重金属污染液(浸润纱布即可),另1只培养皿加人等体积的蒸馏水作为对照;
④在每只培养皿的纱布上,均匀放置50粒水稻种子;
⑤将5只培养皿置于恒温光照培养箱培养;每天实验组补充等量的相应浓度重金属污染液,对照组补充等体积的蒸馏水,以保持纱布的湿润;
⑥1周后统计各组的发芽率;用尺子测量幼苗株高(或根长),计算其平均值。
⑵结果预测和分析:
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萌发率逐渐降低;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株高(或根长)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