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做什么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战略思想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19:43
#TRS_AUTOADD_1328691715352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28691715352 P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28691715352 TD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28691715352 DIV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28691715352 LI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JSON--{"":{"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吴晓青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中央赋予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009年以来,环境保护部组织完成了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工作。作为一次成功的试点工作,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拓展了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深度和广度,构建了从源头防范布局性环境风险的重要平台,探索了破解区域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目前,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成果已经成为制定河北沿海经济带开发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重要参考,成为天津、重庆、山东、福建、广西等地编制“十二五”规划、制定地方环保政策的重要支撑,成为相关地区火电、化工、石化、钢铁等行业环境准入的重要依据。五大区域战略环评试点为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的重大意义


  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西部面临着难得历史发展机遇。同时,西部地区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生态系统脆弱,发展与保护的潜在矛盾突出。西部的发展务必吸取东部部分发达地区的教训,一些地方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正在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不得不花费更高昂的成本去治理。环境保护部门有责任思考西部要走什么样的路,怎样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路,有责任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说明白。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不断拓展和深化区域性战略环评,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贯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西部地区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代要求


  西部地区孕育了诸多大江大河,地形气象条件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十分重要,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全局性战略地位。因此,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前提。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温家宝总理强调,“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李克强副总理指出“环境是重要的发展资源,良好环境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社会和媒体也非常关注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近期,《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指出,“发展接力”不能变成“污染接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一定要坚守环保红线。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就是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引导生产力优化布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破解重点产业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结构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的两大矛盾,既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环境问题的总钥匙,又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不仅是环保部门落实中央要求、参与综合决策的重要职责,更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代要求。


  (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周生贤部长多次指出,要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就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地区将加快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将逐步形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能够通过“优布局”推动“转方式”。充分发挥区域互补优势,支持加快攀西钒钛产业、云贵有色金属和磷化工、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新疆能源资源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形成产业有序竞争、生产力合理布局的一体化发展局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能够通过“控规模”推动“转方式”。把资源环境承载作为确定区域产业发展规模的科学依据,西北水资源匮乏地区,将水资源和水环境作为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西南是生物多样性宝库,坚持生态优先,基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要求合理确定产业规模。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能够通过“减总量”推动“转方式”。加强污染减排力度,倒逼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西北水污染严重地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抓好西南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通过污染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西部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的必然选择


  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已十分突出。西部水土流失面积接近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80%。部分地区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缺水复合发生,支撑发展的能力显著不足。部分地区物种灭绝的速度还在加快,生物多样性下降。在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必须减缓乃至扭转这种趋势,推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有利于维护重要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在重点产业布局时合理避让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做好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西南石漠化防治区和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的生态保护。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有利于推进重点流域的差别化保护。基于环境现状和重点产业发展情景,推进水磨河、石羊河、南盘江等河流湖泊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综合治理;研究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流域的整体性预防性保护措施,保护重要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有利于突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推进已开发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综合治理,正在开发地区同步实施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重大工程,未开发地区推进绿色空间保护和生态屏障构建,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规模化开发,建设美好家园,永葆秀美山川,实现西部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的总体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关全局、意义深远。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准确把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阶段特征,在优布局、抓重点、建机制、求创新上多下功夫。


  (一)在优化布局上多下功夫,科学引导国土空间优化开发


  优化布局要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原则。支持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产业的“点”上开发,引导规模化布局,优化建设时序和生产工艺,实现集中集约高效发展。同时,强化生态补偿和综合整治,研究区域替代和错位发展,实现区域流域的整体“面”上保护。优化布局要确保生态环境底线。把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保护作为重大开发建设布局的前提,各类开发活动不仅要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高压线”,还要结合区域宏观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特点,保护好珍稀特有鱼类生境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优化布局要构筑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格局。严格保护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天然绿洲,强化防风固沙和水资源保护工程,构筑绿色空间点块状分布的圈带型生态格局。加强伊犁河、天山北麓诸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控制、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统筹好钢铁、能源、化工石化等重大项目在上下游、干支流的布局。强化云贵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好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与石漠化防治工程、森林生态保育恢复工程建设的规模与时序。


  (二)在突出重点上多下功夫,有力支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


  一是破解关键制约。抓住西北地区普遍干旱、水资源短缺和西南地区水土流失、土地资源不足等核心问题,统筹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统筹好西南地区产业布局与生态功能保护争地等问题。二是抓住热点区域。围绕天山北坡经济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兰州—白银经济区、滇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等产业布局的热点区域做文章,努力破解重点产业的结构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间的矛盾。三是解决重点环境问题。在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敏感区域,既全面防范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新型环境问题,又着力解决石化、煤化工等行业发展的高污染、高耗水问题,提高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酸雨控制的大气环境敏感区,合理调控煤电的布局和规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生态脆弱地区,着力预防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等造成的生态破坏,防止出现新的生态退化。


  (三)在建立机制上多下功夫,充分发挥战略环评前瞻导向作用


  第一,强化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把“优先落实产业升级政策、优先保证环保投入、优先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要求上升为综合决策理念,融入综合决策流程,落实于决策实施各个层面。把“保红线,严标准,优布局,调结构,控规模”的思路制度化,使“软约束”成为“硬指标”,成为区域环境准入的标准,成为产业升级转型的原则。第二,健全从决策到执行的联动机制。把“生态功能不退化、水土资源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准入要求不降低”落实到重点区域和行业的发展规划中,落实到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中,使工作成果成为管理要求。第三,完善战略性保护的投入机制。开发建设项目必须配套生态环境保护设施,重大规划必须配套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开发区域必须配套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实施、协调发展。


  (四)在开拓创新上多下功夫,不断探索区域性战略环评模式和方法


  一是理念思路的不断创新。在继承和发展五大区域战略环评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统筹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站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影响与维护群众健康,防范环境风险和维护社会稳定;站在尊重差异发挥优势的维度,认清西部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禀赋特点,实现差异化引导和均衡协同推进。二是研究内容的不断创新。把常规评价指标和突出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把当前环境问题和累积性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把生态屏障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结合起来,使战略环评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三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抓住西部大开发关键环境问题,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正确把握西部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性特征和重点产业发展态势,准确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科学提出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方案和对策机制。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的保障措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涵盖范围广,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因此,必须强化领导、组织、协调、管理等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环保部门深入推进历史性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大实践。各级环保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勇于担当推进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使命,勇于探索参与综合决策的新途径,勇于践行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举措。同时,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协调,合力推进,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科学组织,高效实施。必须全面做好进度控制、过程管理和质量把关,分阶段、分专题开展工作评估,及时了解实施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成果。实行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和管理办公室三级项目管理模式。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关键问题研讨制度、定期评估制度和资源共享等制度,推进技术攻关进度。实施总体设计单位、分项目牵头单位和重点专题承担单位三级技术攻关体系。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合理安排、专款专用、追踪问效”的经费使用原则,厉行节约、讲求实效,自觉接受监督、审计,做好财政专项绩效考核。


  三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充分发挥地方环保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穿针引线”的作用,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做好与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集成高效技术网络,推进技术创新与协作。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建立完善的协调和会商机制,定期对重大问题进行技术研讨,确保项目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项目组织管理部门的把关指导作用,既严格工作质量和进度要求,又做好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


  四是强化管理,注重应用。必须加强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不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随意公开资料数据和阶段成果,避免对项目开展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同时,从项目设计、专题攻关和报告集成全过程考虑成果应用。既加强宣传,让大家了解、关注这项工作,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又注重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成果易于被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接受,易于转化为决策依据和准入标准。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上下同心、协力推进,贯彻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战略思想,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