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埃利希曼:“圈里人”的酸甜苦辣—红色牧师.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1:04:18

埃利希曼:“圈里人”的酸甜苦辣

——读《权力的见证——尼克松顾问自白》的感想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我同尼克松相处的时光已经曲终人散了。使我莫名其妙的是,我对这段生活仍不免沾沾自喜。不管怎么说,我必须正视这一切,逐渐加以了解,这样才能对我目前所处的处境有个全盘的认识。

                      ——约翰·埃利希曼

 

埃利希曼这个名字现在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 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却是赫赫有名,他就是尼克松政府的“圈里人”,用中国行话叫“领导同志身边的人”。这个人曾经是尼克松的国内事务首席顾问,主管白宫国内事务委员会,与霍尔德曼、基辛格等人一起,成为白宫和美国政界中权势煊赫的核心决策人物之一。后因发生精神病专家菲尔丁办公室的闯入事件和民主党总部水门闯入事件,美国统治集团中的两大势力共和党和民主党发生了激烈争斗,埃利希曼成为这场政治风波的替罪羊,于1973年被判入狱。他的“老板”尼克松也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下台。《权力的见证》一书,是埃利希曼的一本回忆录,他作为当时美国政界的知情人,在效忠尼克松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了发生在尼克松身边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各种各样的政界上层人物,因此,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尼克松政治生涯的兴衰史。不过作为一个从边缘走到中心,再从中心滑到边缘的作者,其心态难以平衡,因此本书无论是描述和倾向都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一)入局:一个傻里傻气的闯入者

埃利希曼早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区律师,1959年开始投靠尼克松门下,在此后十年中,他不仅为尼克松竞选美国总统忙前忙后,也为尼克松竞选加州州长殚心竭虑。正是他的忠诚和才干,以他的的功劳、苦劳、疲劳赢得了尼克松的信任和器重,虽然他实在算不上是一个“适合”的从政者。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讲他是如何进入尼克松圈子里的,有些情节对那些有志和有幸从政的人来说,不妨一读。

埃利希曼闯入尼克松的马戏班子,部分是机缘,部分是爱好。首先,他后来的难兄难弟,与他一起在局内和出局的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是他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的同学,当时正在为尼克松1960年的竞选活动奔波,急需有人来帮衬,他把埃利希曼拉入了圈子。其次,埃利希曼多年来一直是个对政治感兴趣的旁观者,但是他不甘心做旁观者,他觉得实际参与政治活动,有竞争性,要冒点风险,但容易和人接近,也很有趣,他喜欢哪种场面。不过,埃利希曼却不愿意自己直接参与竞选,他在高中竞选学生会主席大败于对手后就再无心自己干,作为替代,他发现幕后政治更有乐趣。此外,作为二战老兵,一个曾经有过一段充满活力经历的人,在和平年代也需要新的刺激,他有一种投身于新生涯的渴望。可他从政的道路并不顺利,这不是他的原因,而是他辅佐之人的原因。尼克松小败于1960年的总统竞选,大败于1962年的加州州长竞选。而每一次埃利希曼的当事人失败后,他都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乡,打点着自己的律师事务所,陪一些倒霉落魄的打官司者混日子。可是,只要尼克松下一次一召唤,埃利希曼又会投入进来,尽管他也曾经怀疑这样做的意义,也曾怀疑尼克松政治生命的长短,但他还是义无反顾。他希望得到那种激动人心的经历,他希望看到尼克松那种政治家的所作所为,他被尼克松那种天生的政治本能而打动,他也希望改变自己那种乏味和沉闷的生活。不管埃利希曼怎么想,总之,正是他始终不渝地追随尼克松,既成就了尼克松,也成就了自己。

(二)局中:一个半明半白的圈里人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随着1968年大选的结束,尼克松赢得了胜利,埃利希曼也赢得了机会。在这本书中,埃利希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手中掌握的大量材料,详尽描述了尼克松及其政府处理国内外问题的情况。有趣的是,埃利希曼作为尼克松的亲信之一,作为一个后来大起大落的人物,其视角始终集中在两个字上:矛盾。他讲述了尼克松同副总统、联邦调查局局长、联邦储备系统、内阁、国会之间的矛盾,白宫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南部财团和东北财团之间的矛盾,政界和军界之间的矛盾,白宫和新闻界之间的矛盾,以及尼克松同自家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总得看来,就是一群人之间的争夺、排挤和倾轧,用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说,叫着“狗咬狗,两嘴毛”。我不想把埃利希曼戴着有色眼镜观察的“事实”全写下来,我以为他说的未必是那么回事,但是他的描述对于我们了解美国社会真相和政坛诡秘,乃至通常政坛发生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告诉了我们三件事:总统本人、总统周边的人,促使总统发生变化的各种机构。

埃利希曼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凡是总统候选人都是性格复杂的人,他们身上已经失去了生活中通常的欢乐、感情,也许他们太专心于从事竞选活动了,以至于无暇顾及其他事务。而当他一旦当选总统,人们就会发现他与众人有着如此之多的差异,他是“一匹被乔装打扮好之后来参加一场特殊竞赛的牲畜,从而使他几乎把一切都抛之九霄云外。”埃利希曼认为,作为一个职业政治家的尼克松两个特点:第一,有一种方向性和目标性的直感,知道应该把这个国家带向何处。第二,因为受到了一连串事件和许多人、许多集团提出要求的折磨和冲击,又不得不时常地改变自己。埃利希曼在总统身边发现,尼克松是一个踌躇满志、固执己见的人,一个饱受磨难、适时调整的人,无论在其人格特性,还是在其追求的目标上,他每天都在变化。

埃利希曼还勾勒了在总统身边的人和与总统有关之人的所作所为,如白宫人员、内阁、司法部长和最高法院、副总统、联邦调查局局长、他的家庭和兄弟。限于篇幅,我不可能一一复述,但是有两条主线是非常清楚的,一是他们在总统身上想得到和得到了什么,二是总统想给他们什么和给了他们什么。总统的家人想要总统的声望以及由声望带来的好处,要不到与总统和睦共处的亲密时光,要不到不受外界打扰的宁静时光。这是因为为官者地位越高,自由度越小,生活越多样化,安全感就越差。与总统距离最近的白宫人员要的是总统的信任,要的是狐假虎威的感觉,白宫的人员要不到的是对总统真正的感觉。此外,随着他们与总统的距离越来越近,他们对所崇拜的政治偶像的感觉越来越弱,他们也越来越想用自己的政治才智来弥补总统的不足和缺陷,可这恰恰是他们倒霉的开始,因为总统从来就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是不容质疑的,这种自信心是与生俱来,也是总统与常人最大的区别之一。内阁阁员是总统最初选定的工作班子,他们不仅是比幕僚稍远的群体,也是比幕僚自由度大得多的群体,总统也愿意给他们足够的自主权。总统需要他们的出色和勤奋的工作让美国人民认同总统领导的政府,让美国人民认可总统睿智的选择。但是,很快尼克松就改变了主意,他内阁中一些人的言行让他感到尴尬,尼克松决定用自己的助手来监视甚至取代内阁,因为尼克松清楚的知道只有自己是被选举出来的,而内阁成员不过是他选出来的。他还要经历下一次大选的考验,而内阁成员则没有这种担忧,尼克松必须并且应该纠正内阁成员的错误,否则就会为此付出政治代价。这不仅使得不少内阁成员逐渐失去了总统的信任,也造成了总统幕僚和内阁成员旷日持久的冲突和争执。至于那些总统不得不面对,又让总统不得不操心的人们就更多了,我倒是劝那些有志于从政的人好好看看尼克松与他们打交道的故事。

埃利希曼在书中还描述了国会、媒体、经济机构和其他机构在尼克松当权时对他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总统想做的,未必是总统能够做成的。首先,美国佬最得意的就是他们“立法、司法、行政”三权鼎立的政治格局,不过埃利希曼发现,实际存在着两个国会:一个是公民学课本上所讲的国会,这个国会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大学教授们臆想出来的;另外一个则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国会,后者不是由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是将个人特权、虚荣心和锱铢必较的利己主义放在首位的人组成。埃利希曼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尼克松的白宫和国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至少在敬业和勤业的作风和做派上是大不相同的,国会豢养了一群懒惰而又好发议论的清谈家。其次,国内外事务的变化也是导致尼克松公众形象变化的重要原因。埃利希曼通过对尼克松处理国内事务、经济政策和外交事务的描述,使我们看到表面上十分风光的美国总统,活着是多么艰难,层出不尽的矛盾往往搞得总统焦头烂额。埃利希曼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总统偏好外交事务。这不仅是处理外交事务可以给总统带来世界性的声誉,而且在于国内的争执总是涉及到无法解决和易动感情的问题,没有人会愿意处理这些问题,而且这种争执还涉及到那些令人讨厌的特殊利益集团,这些集团总是没完没了地提出要求,但却从来没有感激之情。最后,尼克松最痛恨的对手就是新闻界,他常说:“他们都恨我,因为我常常挫败他们。”尼克松成也新闻界,败也新闻界,没有新闻界他就不可能在1960年下野后东山再起,有了新闻界才有了“水门事件”的揭露,正是新闻界从“深喉”那获取的材料并对水门事件锲而不舍的报道,才导致尼克松的下台。有人说,尼克松患有某种变化无常、不可琢磨的痴呆症,这是他拒绝新闻界忠告的原因,但埃利希曼并不认同,他认为尼克松在处理同新闻界的关系时,大部分做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尼克松通常能对他受到新闻界报道的机会进行客观和深刻的分析,他有操纵大众传媒工具的才干,知道如何引诱专栏作家上钩,他也会利用和要求使用最佳电视广播事件。尼克松深知,如果听任大多数记者和评论员自行其是的话,他们写起的报道来就会对他不利。因此,应该采取一切手段,阻止他们表现自己的倾向性。最初的办法是有效的,尼克松入主白宫后和新闻界有过短暂的一段蜜月,但是很快关系就开始恶化了。虽然尼克松知道“惩罚新闻界是一门艺术”,但是他没有能够掌握这门艺术。

(三)出局:一个糊里糊涂的倒霉蛋

随着“水门事件”的深入调查,尼克松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白宫的稳定性越来越差,无论是总统本人,还是希望在这个事件中获得好处的人,都希望这件事情快点结束。而要做到这点,唯一的办法是要有人为此扛起担子。也就是说,对总统而言,要找到替罪羊;对其他人而言,要找到责任人,总而言之,就是要找到倒霉蛋。终于有一天,曾几何时显赫天下的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听到了总统托人带来话,虽然传话者是用自己的语言说的:“如果你们二位继续留下来,总统就不可能摆脱这个问题,他就不能继续履行总统的职责。”他们两个一听就明白这是谁说的,意味着什么,因为在过去的四年里他们经常传达过类似的信息,也算是报应。然而,谁有愿意出局呢,毛主席说:“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埃利希曼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抵抗,最初,他想让尼克松相信,他们离职后对总统的麻烦更大,因为这可能成为一种暗示,表明尼克松知情。而后,他自己拟定了一个名单,声称如果自己走了,这些人也该走。但是,尼克松不为所动,催促他尽快作出决定,并借基辛格的话来劝导他:“工作人员必须得到总统的信任”,这是灾祸将至的明显征兆。令人玩味的是,埃利希曼在得到总统的明示和暗示之后,在快出局之前的一次陪尼克松察看灾情出访的飞机上,他走到空军一号的驾驶舱,站在飞行员后面,一面透过挡风玻璃对外眺望,一面突发奇想:如果不顾一切扑向控制装置,就会使每个人的烦恼从此烟消云散了。不过,理智使他最终会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理智使他最终自己写了辞职书,虽然尼克松对他说:“这就好像砍掉了我的左膀右臂”,并大哭了起来。他也含着眼泪说:“尽管如此,有照一日,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他简直说不下去了。“向我的孩子们讲清所有这一切,行吗?告诉他们你为什么必须撤掉我。”书读到这里,我再次怀疑埃利希曼的描述,他也把自己写得太伟大了吧!

出局后的日子是悲惨的,“辞职”的消息一经总统宣布,他就成为华盛顿城内每个调查机构搜索的目标。先是一系列听证会,为了对付这些听证会,除了自己掏钱聘请律师外,埃利希曼还不得不在家里写开场白和结束语,好在他本人原来就是律师。不过为了别人打官司,他可以掌握大量的信息,但为了自己打官司,他反而没有了信息,因为许多材料都被“抄家”抄走了。在听证会上,埃利希曼面对电视镜头,以强硬、冷淡和傲慢的态度,让美国人们看清了他的“形象”:一个在总统身边飞扬跋扈的“小人”。多少年后,他才认识到,在电视上,讲话的表达方式同讲话的内容一样重要,而这已为时太晚了。而后,他经历了闯入菲尔丁办公室案和掩盖水门事件案的审判,他不仅被法官们搞得稀里糊涂,也被同案人的表现搞得稀里糊涂,当然最让他稀里糊涂的还是他的“老板”在这些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最终埃利希曼被判有罪入狱,他在“回顾”一章中以近似哀叹的口吻写下了这样的话:“当尼克松正舒舒服服地呆在圣克利门蒂的时候,而我不是为了自己的罪行,而是为他所犯的罪却在狱中苦度时光,这种代人坐牢看来是很可能的。在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五年我曾作证说,就我所知,尼克松总统并没下令闯入菲尔丁办公室。我当时是那样认为的。现在我相信闯入行动是他下令的”

【结束语】写到这里,我实在不愿意描述埃利希曼后来入狱后所受的苦难,也不想说他和妻子离异的事情。虽然他在回忆录中一再为自己免责和减责,但是要说他一点责任都没有,全是他人包括总统的责任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不过,以我多年做幕僚的体会,我以为他还是值得同情的,他的行为与总统之间的关系至少如下几种可能性,而这几种情况下当事人的责任的确值得研究。这在霍尔德曼给尼克松的陈述书有过明确阐述:在以下四种情况下不管这些行动是否是为了陈述人个人的发财致富,还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总统都应用平等对待和承认陈述人行动的因果关系的办法解除他们的负担:(1)有总统的直接指示;(2)在总统知道或批准的情况下;(3)在总统总的授权或指示的情况下;(4)或者是为了总统个人的、政治或制度方面的用途或利益所采取的。这帮糊涂蛋也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有多少幕僚出事后,首长会为他扛担子,躲都躲不急呀。“秘帮”先生们,你们要么在岗时多做善事,要么就是学会在出事后虔诚地祷告上帝!

(权力的见证:尼克松顾问自白∕(美)约翰·埃利希曼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7

[Edit on 2006-12-07 09:23:10 By 红色牧师(chc195633)]

我的更多博文

  • 强国博客:我那神圣的红色根据地
  • 信阳随想
  •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鲍威尔
  •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陈永贵
  •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曾国藩

所属类别: 杂谈| 所属自分类: 知人?晓事之芸芸众生 | 评论数 (43)| 阅读数 (1884) | 分享数 (0) | 转载数 (0)

上一篇:缺陷:一个工农兵大学生的折腾记 下一篇:信息化:一名博客写手的耕耘记 " displayaction="Article" displaycontent="" snsdomain="http://sns.people.com.cn" displayurl="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Fine.do?articleId=1320618922133">

最新评论

游客 说道: 很久以前
陈老师,前几天看了央视的记录片-《大国崛起》,感觉很不错,您能不能也写写一些关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文章呢?做成一个系列。 游客 说道: 很久以前
在现下的社会中“功利论”比起”贡献论“实际得多,也统一得多!
游客 说道: 很久以前
课讲的不错!很实在!很多是出自自己的体会! 游客 说道: 很久以前
下面那位说的海龟并不是我所指的“书呆子”类型!因为他并没有给我们讲什么理论! 游客 说道: 很久以前
呵呵.支持.更新啊.陈老师!!! 游客 说道: 很久以前
政治圈子的人和事,所反映的时代,启发人更多思考。——苏宰西 游客 说道: 很久以前
匿名用户

老师现在教给学生这些不免显得功利,大学不是职业教育.在象牙塔中我想学生们更喜欢的是教授们的"书呆子"气,喜欢那种理想化而有激情的授课.

呵呵 不知阁下是如何知道的学生喜欢这样的书呆子
这个学期刚有一位极具“书呆子”气的海龟被我们赶下了台
游客 说道: 很久以前
老师现在教给学生这些不免显得功利,大学不是职业教育.在象牙塔中我想学生们更喜欢的是教授们的"书呆子"气,喜欢那种理想化而有激情的授课. 匿名用户 说道: 很久以前
谢谢你的光临! 匿名用户 说道: 很久以前
早上好!拜读问候!
http://blog.people.com.cn/blog/u/scc
共 43 条记录 1 " displayaction="Article" displaycontent="" snsdomain="http://sns.people.com.cn" displayurl="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Fine.do?articleId=1320618922133" pageno="2">2 " displayaction="Article" displaycontent="" snsdomain="http://sns.people.com.cn" displayurl="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Fine.do?articleId=1320618922133" pageno="3">3 " displayaction="Article" displaycontent="" snsdomain="http://sns.people.com.cn" displayurl="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Fine.do?articleId=1320618922133" pageno="4">4 " displayaction="Article" displaycontent="" snsdomain="http://sns.people.com.cn" displayurl="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Fine.do?articleId=1320618922133" pageno="5">5
请您发表评论

[最多可输入500个字]

     用户昵称为: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