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技能大赛 试题:[转载]秦桧PK诸葛亮之意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57:57

[转载]

秦桧PK诸葛亮之意外:谁才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 2007-4-20作者lovesue  中国思维网

  秦桧 PK 诸葛亮, 明相的对决,意外的结局。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

 

  秦桧《遗表》曰:'死生夜旦之常,难逃大数命义。臣子之戒,敢竭愚衷。属馀息之将辞。恋清时而何及?伏念臣早缘末学,奋自书生。当见危致命之秋,守策名委质之分。画疆之遣,元枢飞掩。报之符存赵之陈,具寮奉惩断之指。仓皇皇奔走君,衣冠不变于中华,觐会自依于常度。虽历九死其未悔,犹冀一言而可兴。草徽庙之二策,身居营窟,心在周行。洎浮海以言旋,举同朝而趣异。下石而挤者纷至,奉身而退者累年。荷上圣之深知,排群疑而复用。延登右揆,峻陟维垣。专秉任于钧衡,奉畴咨于帷幄。入而告后,玉音常许。其无心出则称君,舆论共推于得体。上遵成算,复建中兴,惟聪明睿智之绝伦,因古昔帝王之未有。挺身死难,救民于仗节之初;修睦休兵;寻盟于奏峨眉山之后。是谓乐天,以保天下继代,以率功名居然。甯亲以甯神,盈城而盈野。德之厚也,臣何力焉?臣感陛下推心委用之诚,进期毕命;睹陛下求治焦劳之切,退欲忘身。但知方疾以尽公,不敢辞难而避事。仰勤宸注,亲屈帝尊训词矜恻于孱躯,天步迈临于寝室。戴恩慈之俯逮,徒感咽以何言。顾愚臣知遇之若斯,虽举族捐糜而曷报。而臣上负乾坤之造,莫知药石之功,病在膏盲,命垂晷刻。阙廷注想,难瞻穆穆之光;黾鼎妥安,尚抱拳拳之恨。念吁天而靡逮,忍将死以犹言。文虽不伦,义或有取。伏望皇帝陛下,惟新盛德,谨保清躬,万寿无疆。行奉东朝之养五兵,不试永居北极之尊。益坚邻国之欢盟,深思社稷之大计,谨国是之摇动,杜邪党之窥觎。以治乱为著黾,以贤才为羽翼,事有未形而宜戒,言或逆耳而可从,缓刑乃得众之方,训本乃富民之术。虽渊衷之素定,在愚虑之实深。凡此数端,愿留圣念臣形留神往,泪尽辞穷。忧国有心,敢忘城吨之策;报君无路,尚怀结草之忠。’

 

  诸葛亮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原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於南阳,险於乌巢,危於祁连,逼於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於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5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也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九年,229年)不合。

 

  也就是说,如同明朝人伪造“满江红”包装岳飞一样,在岳飞子孙编篡的岳飞家集10卷中,没有收录满江红,后人也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加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文集》中也没有《后出师表》。当然,出于种种原因,关于岳飞和诸葛亮的惊世文才的谎言,依旧会当成“真实的历史”流传下去。

 

  赋席 by 东吴张俨

 

  席为冬设。 簟为夏施。

 

  揖让而坐。 君子攸宜。

 

  从文采上看,秦桧明显的强于诸葛亮,秦桧《遗表》才是真正的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秦桧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就算把《后出师表》当成诸葛亮的,秦桧的《遗表》也丝毫不亚于诸葛亮。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这里把“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还成“读秦桧《遗表》不哭者不忠”,同样适合。

 

  从对皇帝的态度看,秦桧《遗表》虚怀若谷,而诸葛亮的出师表却一副高高在上的权臣嘴脸,要知道,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写给当时的皇帝阿斗的,可是,出师表通篇都在吹嘘诸葛亮自己的功绩,吹嘘先主刘备如何对他重用和依靠,一个字也不提现任皇帝阿斗。意思是说,我诸葛亮很强,非常的强,你阿斗一个小屁孩只有点头听我的份,而当时一些蜀汉大臣是反对诸葛亮的穷兵黩武的,阿斗听了觉得有道理,可诸葛亮却拿刘备来压阿斗,阿斗真的好可怜阿。

 

  最重要的是内容,光煽情没什么用,只能欺骗少男少女。

 

  诸葛亮的《出师表》,归结起来就一个字,“打”,孔明五次北伐,五次败北,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终结。不仅诸葛亮自己要打,还让自己的弟子姜维继续北伐,结果,导致蜀国被灭,同时,成就了司马懿的美名,之后,司马家族最后夺得政权,三国“分久必合”,一统于晋。

 

  曹魏和蜀汉的实力对比如何呢?

 

  诸葛亮后半生缺乏对蜀汉实力与环境的自知之明,匡复汉室的时机与实力已不存在,三国中蜀汉最弱。失荆州及刘备死后,蜀国由盛转衰,统一天下已不可能。首先,蜀魏百姓均已厌战。长年战争难得一时平静,而诸葛亮却要连年北伐。诸葛亮好友崔州平也曾指出“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其次, 对手十分强大。仅以一对手司马懿为例,诸葛亮自知有了司马懿,出师必不利,故听说曹睿封了司马懿后大惊:“必为蜀中之大患。”后听说司马懿被罢官又大喜。司马懿被封为平西大将军后,诸葛亮则“顿失跌足,不知所措”。 宋朝司马光说:“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诸葛亮朋友司马徽也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秦桧《遗表》的内容就是一个“和”字,《遗表》曰:“行奉东朝之养五兵,不试永居北极之尊。益坚邻国之欢盟,深思社稷之大计,谨国是之摇动,杜邪党之窥觎。以治乱为著黾,以贤才为羽翼,事有未形而宜戒,言或逆耳而可从,缓刑乃得众之方,训本乃富民之术。虽渊衷之素定,在愚虑之实深。凡此数端,愿留圣念臣形留神往,泪尽辞穷。忧国有心,敢忘城□之策;报君无路,尚怀结草之忠。”。

 

  秦桧的“益坚邻国之欢盟”对不对呢?无论从当时和整个宋朝300年历史上看,秦桧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可以说,北宋和南宋都亡于战,而非亡于和。北宋的灭亡是因为其和金国结盟攻打辽国,但却被穷途末路的辽国两次击败,不仅如此,不自量力的软弱北宋竟然接纳辽国的叛将,给金国进攻北宋提供了接口,后果可想而知,金国可以打败强大的辽国,北宋更不在话下,北宋灭亡。

 

  南宋的灭亡也是因为“战”而非“和”。当时的蒙古并没有消灭南宋的意思,只想把南宋如朝鲜一样当成一个附属国。但是,愚昧的南宋竟然囚禁蒙古的使臣,后来, 蒙古两次来南宋讲和的使臣更是被南宋狂热的爱国者半路杀死,蒙古震怒,南宋灭亡。

 

  假如南宋听从秦桧的“益坚邻国之欢盟”,南宋就会继续存在,后来元朝因天灾而要灭亡时,南宋就有机会从新一统中国,而不是后来万恶的明朝摧残中国200余年,明朝的抑商和禁海政策,让宋元两朝建立的福建泉州这个世界第一港口城市没落。明朝后期在搞八股文和文字狱,而西方在文艺复兴。如果宋朝代替元朝,中国当有机会学到世界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因为宋朝要开放的多。 

  宋朝不但屡败于辽金,连刚从宋朝分裂出的西夏也打不过。为什么宋朝屡战屡败?这是因为宋朝开国皇帝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篡位上去的,而且,唐朝灭亡于军阀割据,五代十国时期,各种篡位的事情更多。为了保住赵家天下,宋太祖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严格限制武将的权力,文人甚至太监来执掌兵权,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此外,宋朝的士兵素质也很差,为了防止内乱,宋朝把无业人员买断成兵,造成宋朝士兵从开朝的几十万,到后来的上百万。还有,宋朝缺乏古代战争的“坦克”战马。这些因素加起来,就是宋朝战无不败的根源。秦桧看准了这些,才有“益坚邻国之欢盟”的建议。

 

  简单说一下岳飞的死,是因为他狂傲自大,12道金牌才招回来,特别是他干预无后的皇帝立嗣,无须证明他的谋反罪名就该杀。宋朝是有刑不上士大夫,但那是指对文官,而对武将的限制异常严厉,岳飞却不听其他大臣劝告,愣是要干预皇帝立嗣,是他自寻死路,与秦桧无关,秦桧非但没有陷害岳飞,还试图保护岳飞的儿子岳云,可惜没有成功。详细的参见我的相关文章.

 

  总结起来,秦桧《遗表》完全正确,吸纳贤才,养兵备战,搞好外交。而诸葛亮的出师表却是彻底的错误,除了吹捧自己,就是给自己的穷兵黩武找理由。南宋因为没听秦桧的话而灭亡,蜀汉因为诸葛亮和他弟子的穷兵黩武而灭亡。

 

  但是,人们对秦桧和诸葛亮的评价完全相反,世界上最恶毒的语言都给了秦桧,而且自明朝起一跪数百年。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历史上,一说到诸葛亮,有最美的赞歌,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忠心敬业、鞠躬尽瘁,等等。

 

  为什么是这样惊人的差别呢?个人认为是汉武帝的独尊儒家,儒家成了国教。蜀汉和宋朝成了当时正统的代表,也就是儒家的代表。令人尴尬的是,这两个儒教代表都失败了,这怎么行?儒家有办法,春秋笔法不够,就篡改历史,于是乎,孔明成了神,岳飞成了神,秦桧夫妇跪下去,而且,秦桧夫妇依旧会跪下去,因为,我们现在要振兴国学,也就是儒学,儒家神圣的光环要继续照亮中国,秦桧只有继续跪下去。

 

  最后,以网上流传的文学作品年终考古大发现:秦桧政治遗嘱出土,预见身后骂名“严责空言误国,敦嘱子孙避祸”结尾。秦桧在遗嘱中激烈指责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空言误国,“不知兵而好言兵事、不知国而好言国事”,以为慷慨激昂就能救国救民,更以为说过就等于做过了。自己不挑担子,还好以大帽子压人,政府只要提出一韬光养晦,就会被指卖国;只要一与金国议和,就会被指媚外,而战争需要大量积累,需要“暂息兵戈勤稼穑”与民生息。秦桧说自己不得不以强势压下这种言论,断了不少空谈者的仕途和财路,但“开罪言路罪在身后”,国事艰难又难免挂一漏万,身后的名声是不可指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