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二手车有购置税吗: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张宝顺—红色牧师.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1:12:42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张宝顺——2010年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领导学考试试卷之三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领导学分析说明这次领导学论文,我们小组主要分析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宝顺同志从政生涯的纵向过程和其领导机遇与特色的横向角度两个角度对宝顺同志进行分析,完成文章两篇。    1、冀由心生觅光景 尽职亲民挽雕弓——记安徽省委书记宝顺同志的领导风格与魅力                                           主要执笔人:闫佳    2、安徽省省委书记张宝顺的“三”字情缘              主要执笔人:陈阵但由于资料收集有限,分析难免出现不足。整个过程中,很感谢陈海春老师的指导与建议。我们会进一步完善两篇文章,把这篇文章就当作是作品,而不是任务。                                            小组成员:陈阵 闫佳                                                      孟萌石燕飞            冀由心生觅光景 尽职亲民挽雕弓[1]               ——记安徽省委书记宝顺同志的领导风格与魅力                              公共事业管理0701闫佳【摘要】: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日前,中共中央决定:张宝顺同志任安徽省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担任山西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于是,“晋官”张宝顺终于离开了其为之奋斗了九年之久的山西,开始一番新的仕途。悉数张宝顺从政数十载,从冀入京,由京至晋,晋去皖来,怀富国强民之冀,觅科学发展之景,尽人民公仆之职,挽求真务实之“弓”,风雨兼程,无怨无悔。本文从蓄势,启航,腾飞三个阶段入手,简要分析其独特的从政方略和领导魅力。【关键词】张宝顺 领导风格                                   人物简历张宝顺,男,汉族,1950年2月生,河北秦皇岛人,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1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马列主义理论专业在职大学毕业,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经济学硕士。现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1968.11——1978.12,交通部秦皇岛港务管理局码头四队工人、 码头党总支部干事、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1978.12——1993.04,共青团中央青工部干事、副处长、副部长,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工农青年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1991.11明确为副部长级)。1993.04——2001.09, 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2001.09——2010.05, 山西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校校长,代省长,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10.06—— ,安徽省委书记。1985.02—1986.12兼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1982.08—1987.06在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马列主义理论专业学习)1989.12—1991.12在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在职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正如陈海春老师所言,优秀政治家总是从边缘逐渐走向中心的。悉数张宝顺从政数十载,从冀入京,由京至晋,晋去皖来,怀富国强民之冀,觅科学发展之景,尽人民公仆之职,挽求真务实之“弓”,从一个普通的港口工人成长为新一代的“封疆大吏”,风雨兼程,无怨无悔。蓄势、启航、腾飞,数十年“庙堂”生涯足以体现其独特的从政方略和领导魅力。 蓄势宝顺同志于1950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这里南濒渤海,北依燕山,东邻辽宁,西近京津,环境的熏陶与历史的积淀造就了燕赵儿女的勤劳朴实、积极上进,宝顺同志也是如此。18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工作,21岁光荣入党立志为国、民服务,23岁升任岛城港务管理局团委书记踏入仕途,28岁开始其十四年的共青团生涯,这是宝顺同志使命形成的阶段,是仕途形成的阶段,更是其领导风格逐渐形成的阶段。    其一,心诚志远,眼见卓越。“诚”乃对己实诚,对人真诚,对党忠诚;“远”乃心思慎远,志向高远,眼界宏远。宝顺同志工作响应国家号召,入党立志为民,更有与共青团十四年的渊源。他严格要求自己,怀诚挚之心待人处事,给人以温和而正直的印象,一个细节是,长期在中直机关的工作,养成了不愿让人称呼职务的习惯。思维的敏锐与缜密,眼见的高远与开阔,也在这个过程中愈发凸显和强化。    其二,勤学惜时,自强不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是古人用自己的生存经验铸就的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然“疏则怠,怠则忠“,“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丘明”。“文革”十年无大学可上使宝顺同志渐觉腹中知识储备不足,遂于1987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理论系函授学习,1991年兼任全国青联主席,明确为副部级领导干部,学习工作两不误。1992年,勤学惜时的宝顺同志又在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知识的完善,学历的提高,使得宝顺同志成为了省部级干部中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从业务型官员向学者型官员的转变符合历史的趋势,也为他日后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三,稳扎稳打,锲而不舍。从港口管理局一名普通的工人到共青团一名普通干事,再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也即中国当时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更作为当时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得力助手,宝顺同志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砺志自强,锲而不舍,这种秉性使得其工作能力备受信任,也更加稳固了他从政的根基。    基层的锻炼使宝顺同志知国之大任,晓民之所需,不畏辛苦,十年如一日的求真务实、努力工作,使得其从众多基层干部中脱颖而出,被中央共青团的同志看中,十四年勤恳奋进、自强不息,更使得其从政治边缘向中心迈进了坚实的第一步。     启航                              ——八年新闻人,能文善“武”,内和外通        纵观宝顺同志调任至新华社之前的履历:交通部秦皇岛港务管理局十年、共青团十四年,再无其他部门的工作经历,而新华社的八年正是对其执政能力的补充和完善。共青团虽然能培养其一定的战略眼光,但仍需要大量的具体事务的经历来充实,否则,仅仅有高屋建瓴的思想,没有具体的实干作风,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新华社这种具体事务部门的长期工作,完善了宝顺同志的执政经历与执政能力,使其既能站在战略高度上提出方针,又能在具体实施中抓事务,其从政生涯正式启航……    1993年,宝顺同志平调至新华社,担任新华社副社长。八年的新闻官并未给张宝顺带来职位上的升迁,其间,唯一的职务变动是,1998年由新华社党组成员递增为党组副书记。不少评论说,这是张宝顺政治路上较为黯淡的八年,作为从前中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他更应该乘势而上。实则不然,张宝顺在新华社的八年经历是其从一名“政治新星”转变为一名“成熟”的优秀政治家的必经阶段。新华社上受命于中央、对下服务于各省市。而纵观当今中国政坛,在新闻官的位置上锻炼,日后逐渐走上更高位置的也并非个例,近年来不少“新闻官”被委任,执掌一些特殊省份,因为他们既能振兴当地经济,又能改善外部形象。例如现如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担任江苏省委书记前,同样也已担任了多年的副部级干部-——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宝顺同志而言,主要锻炼了一下两点:一则能文善“武”。一方面,新闻人的活力与文气被宝顺同志表现的淋漓尽致,即“文”。一位当地记者表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张与一些企业代表交流时,能准确说出这些企业和行业的一些数据。“在一些场合,他会脱稿讲话,他的语言艺术高超,不会讲错一句话。”而接近他的官员说,张讲话“会照顾各种各样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具有新闻人心怀天下、深习实践、果断干练、严谨务实的做事风格,即“武”。二则内和外通。队伍合心齐力,对外有序沟通,是任何一个组织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而作为党政窗口的新华社,更是如此。在新华社工作的几年,宝顺同志重视队伍合力,关心下属,重视与国内外各省市政府、企业、媒体的沟通交流。他在第一时间慰问在北约轰炸我驻南大使馆中牺牲的记者邵云环同志的家属,亲自视察新华社大运会报道现场,多次与张庆黎等省市自治区领导会谈……这种内文能武、内外兼顾的统筹全局的能力是与其“启航”并进的,更为其日后执政晋、徽提供了基础。 腾飞                             ——数载封疆大吏,以煤为鉴,化险为夷宝顺同志在经历基层10年、共青团14年、新华社8年之后,无论是年龄上、资历上都达到了执政一方的要求。另一方面,政治机会也已经成熟:共青团干部经历多年的锻炼,纷纷走进各省市进行锻炼。于内于外,宝顺同志的省市锻炼也在情理之中。一则晋,他尽职亲民,求真务实;二则皖,他力挽雕弓,蓄势待发,自古以来,晋皖两地乃经商重镇,晋商、徽商更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抹上了重重的一笔。张宝顺从2001年起,在山西为官九年,其间当了一年半的省长。作为“晋官”时间最长的张宝顺,由晋至皖,对其执政能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煤为鉴的从政者    晋,一直是能源大地,工业重省。然而矿难频发、环境污染、发展落后三大问题一直困扰着山西。在官场历经风雨三十多年,宝顺同志早已磨练成了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此时的宝顺同志深得为官章法,从政方略。    于己,他心存正气,严于律己,以煤为鉴。作为省部级的高官,张宝顺处事干练、待人诚恳,对自身的要求也颇为规范。他在担任代省长后公开宣布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个人绝不审批重大项目、重要资源和大数额投资;绝不为任何亲友来山西经商、投资、承揽工程等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打招呼或者写条子;绝不搞权钱交易。他更倡导为政要像煤一样,“蕴涵忠心,质量坚韧,永怀坚定信念,矢志崇高事业,对党忠诚老实,对人民满怀深情”,“甘于奉献,不求回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不辞艰辛”,“发光发热,造福人民,全身心地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和谐,创一流业绩”。于部下,他严格要求,送三戒箴言。一戒督查变扰民。张宝顺说,加大行政督查力度存在过多过滥倾向,督查员爱使"剃头匠"的功夫,动辄各地市"平推"一遍,动辄把市长、副市长喊出来,人家不抽出身来作汇报、陪你几杯酒,你还不高兴,给人家打低分。二戒审批变寻租。张宝顺批评"寻租行为"是典型的"没出息",胸襟狭窄,器量不大。三戒配合变扯皮。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构建"和谐班子"做起,省政府党组一班人要相互补台,“任何部门都不能干关起门来走窗户的事情”。于工作,他从容不迫,求真务实。面对困扰山西发展的重重问题,他镇静自若,顾大局挽雕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他紧密结合山西省情,从全局的高度提出“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为其具体的实际操作提出了“三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他强调山西的转型发展,讲科学发展观在山西演绎为“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他直言不讳,多次与专家学者交流矿权交易之乱等问题,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试图将群里利益明朗化;他有著名的"三不"会风,即“能开小会不开大会,能开短会不开长会,能用其他简便方式就不开会”……宝顺同志的“三于要点”、“约法三章”、“三不会风”和“三戒箴言”出处体现了一个领导人踏实肯干、求真务实的领导魅力。    公关形象的新闻人张宝顺来山西的那几年,正是山西各类矛盾凸显之时,舆论形象遭受严峻考验。8年之久的“新闻人”生涯,使宝顺同志更加重视沟通的重要意义。在山西八年里,其建议开通社情民意通道,通过直通车和网络的形式,听民声民意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如山西日报就曾报道称,2005年,在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的建议下,省委开通社情民意通道,群众可以直接向省委反映问题、表达诉求、提出建议。此时,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为语音电话、电子邮箱和手机短信等,而到了2008年,山西省委又在山西黄河新闻网开通了社情民意网上通道。在人民网地方领导回复网民留言排行榜中,张宝顺位居第二。虚心纳言,广采民意的领导者形象跃然纸上。    化险为夷的高手矿难、腐败、转型……宝顺同志在山西的九年,一系列问题依然时有发生。煤炭资源整合的2008年,山西甚至成为全国唯一未能“保八”的省份,一度还出现负增长。2010年1-5月山西共发生煤矿伤亡事故23起,致9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008.563万元人民币。其中: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14起,死亡17人;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4起,死亡18人;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事故1起,即王家岭矿难,死亡38人。在宝顺同志担任省委书记之后的近5年里,省长搭档换了三次,其属下的副省级和市级官员也经常或问责、或罢免,更换频繁。何为领导?领导就是责任。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宝顺同志化险为夷的本领。究其原因,一方面,它来源于其“蓄势”、“启航”中积累的种种能量,而越是风力大,越是阻力强,则愈发激起飞行的斗志与力量。或物质能量,有精神能量,抑或人的种种资源禀赋,这能量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另一方面,则是其用人、待人、与人相处的策略。宝顺同志曾这样说道,“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构建和谐班子做起”,无论是“思想开放”的于幼军,还是“温而文雅”的孟学农,抑或是“专业精干”的王君,性情宽容的宝顺同志很妥善的处理与三届性情迥异的省长搭档的关系。每一届领导班子尽力做到扬长避短,同舟共济,一同为山西的矿改、治理环境等积极努力。此外,他狠抓责任追究,大大树立了干部中的权威,对各级干部责任的履行也是一个警告。23起煤矿伤亡事故查处已结案16起,处理责任人162人,其中:刑事处罚3人;行政处分98人,党纪处分20人;行政处罚70人。其中,副乡镇级以上2人;副县级以上1人;国有重点企业副处级以上者30人。这种能力与策略也是其化险为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张宝顺带领山西进行了数年的奋斗,也取得了许多成绩。    首先是对煤矿资源的整合和矿权有偿使用。按照“资源有偿,明晰产权”原则,煤老板们将获得合法身份,而“有恒产者有恒心”,可以令他们变短期行为为长期投入,从而减少矿难的发生,而地方财政则能得到上千亿元的资源使用费。在张宝顺看来,2008年以来的煤炭资源整合,是山西“从资源大省向资源强省迈出的重要一步”。他以“壮士断腕”形容这是“退一步谋求进两步之举”。        其次是经济结构的转型,逐步实现了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煤炭山西能够向煤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自然社会人文资源大省向文化大省、经济强省方向的发展。    另外,安民、惠民、济民通过教育协调发展工程,创业就业工程,安康工程,社会保障工程,住房安居工程,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中央的要求在山西具体化。        更重要的是担当起山西实现“中部崛起”的重任。对比张宝顺来山西之前,山西这几年确实发展的比较快。近七年山西的经济增长年均都在13%以上,财政年均增长30%以上。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6亿,增长了14.2%,财政收入达到1200亿,增长了30%。其他几项指标也都不错,包括进出口,虽然总量不大(115亿美元),但是增长了74%。利用外资13.54亿美元,这个数据虽然也不大但是增长了1.84倍,这和过去相比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都在15%以上,这也是近年来增速最高的。 后记    这位从小在海边长大,后来在北京历练多年,于山西摸爬滚打,又至安徽施展才华的燕赵儿女,既有河北人的朴实低调,又有北京人的大局眼见,既有山西人的忠厚诚信,又有安徽人的执著坚强,更兼具中央和地方党政工作的经验,以谦和、务实、平易近人的作风赢得了当地良好的口碑。尽管其执政山西期间,天灾人祸频发,但宝顺同志的执政方略从中可见一斑。2010年6月,经过了9年“晋官”生涯后,60岁的张宝顺正在安徽开始自己新的征程。正如标题所拟,冀由心生觅光景,尽职亲民挽雕弓,冀乃燕赵河北、民生社稷,景乃京籈重地、新锐光景,尽乃三晋山西、尽职尽责,挽乃皖之安徽、狠抓务实,这是宝顺同志的从政道路,也是宝顺同志的领导方略。然是非功过自在人心,在这里我们祝愿这位人民的好干部在新的省份能有一番新的作为,为更多人民带来福祉。  参考文献[1] 哲夫.《执政能力》[M].[2] 《风雨兼程:“晋官”张宝顺的风雨年》.南方周末.[3] 《思想解放的空间有多大 山西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两会” 张宝     顺做客新华社谈山西发展[E/B].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8-3-11.[4] 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和盘托出山西新格局[J].求是.2005(10).[5] 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开放决定命运,自闭等于自弃[E/B].      新华网山西频道(www.SX.XINHUANET.com),2006-04-23.[6] 张宝顺:再创晋商故里辉煌[E/B].新华网山西频道      (www.SX.XINHUANET.com),2006-04-24. [7] 书记关键词:心存正气,严于律己[E/B].香港文汇报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1-29.[8] 李爱荪等.《中国古代从政精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2).[9] 刘强伦、傅庚生等.《从政方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4).[10] 赵明杰.《曾国藩的人生变术》[M]. 北京:金城出版社,2003(10).[11] 罗红曾等.《从政史鉴》[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12] 毛高田等.《国人读本(修身·治家·从政·处世)——传统文化精髓类编》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1).             安徽省省委书记张宝顺的字情缘        【摘要】: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日前,中共中央决定:张宝顺同志任安徽省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担任山西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于是,“晋官”张宝顺终于离开了其为之奋斗了九年之久的山西,开始新的一番仕途。悉数宝顺同志工作四十二年,从冀入京,由京至晋,晋去皖来,怀富国强民之冀,觅科学发展之景,尽人民公仆之职,挽求真务实之“弓”,风雨兼程,无怨无悔。    全本以“三”为线索,结合宝顺同志四十二年工作履历,以由内向外三关过、西进山西三原因、宝顺为官三风格、同舟共济三拍档、初到山西三困难、针对问题三化举、九年晋官三贡献,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分层次逐步进行叙述和分析。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正如陈海春老师所言,优秀政治家总是从边缘逐渐走向中心的。宝顺同志从交通部秦皇岛港务管理局的一名普通工人,历经逾三十六年,终至“工业大省”山西执政人。其中艰辛自是不言而喻,就如从秦皇岛到山西,宝顺同志就经历重重选拔,可谓:苦过三关,终成英才。一、由外向内三关过    1.1第一关之三形成    张宝顺,出生于1950年2月。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张宝顺未能继续学业,转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入了当时的秦皇岛港务管理局工作。基层十年,让一个吃海蛎子长大的年青的小伙子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秦皇岛港务管理局也成了宝顺同志树立终生使命、踏上从政之路的起航点。    1.1.1 一形成使命之形成    1968年,18岁的张宝顺进入了当时的秦皇岛港务管理局工作,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铁道工人。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从此以党章为宗旨,立志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终身。    1.1.2 二形成仕途之形成    1973年,工作满五年的张宝顺因为年轻有为,表现出色,工作积极,有上进心,被组织关注培养,升任交通部秦皇岛港务管理局团委书记,从此踏上仕途道路,从一名普通铁路工人到党的干部,宝顺同志开始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1.1.3 三形成风格之形成    十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宝顺同志受益不浅,让其形成处事干练、稳扎稳打、锲而不舍、务真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待人诚恳、公而无私、不尚空谈、胸有沟壑的为官风格。       正是由于宝顺同志在基层不畏辛苦,求真务实,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工作,使得其从众多基层干部中脱颖而出,被中央共青团的同志选中,从政治边缘向中心迈进了坚实的第一步。    1.2 第二关之三提升    张宝顺在共青团工作十四年,是标准的共青团人。从共青团中央青干部的一名普通干事做起,至副处长、副部长。并于1982年12月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工农青年部部长,同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是中国当时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也是当时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得力助手。十四年的共青团工作经历让张宝顺收获颇丰,成功的完成了“三层提升”。      1.2.1一提升学历之提升    共青团的干部除了年富力强外,普遍有着较高的学历:刘奇葆为经济学硕士,李克强和李援朝则分别拥有经济学博士和法学博士的学位,而袁纯清更是手握博士后证书。渐渐在中国政坛崭露头角的张宝顺,也逐渐感受到未受系统教育,对专业知识的缺乏的苦恼,于是,1982年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工农青年部部长的张宝顺开始了自己的“充电”:在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马列主义理论专业学习。1989年开始进一步的学习:在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在职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学历的提高,知识的完善,使得张宝顺成为了省部角干部中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从业务型官员向学者型官员的转变符合历史的趋势,为其今后能执政一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2二提升政治地位之提升    共青团已经逐渐成为了培养中国高级干部的摇篮,在共青团的十三年,张宝顺的许多同事、领导陆续开始走进中国的政治中心。而年富力强、工作、踏实稳重、求真务实的张宝顺自然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许有人会说,在中国政坛往上走,必须还是要靠“贵人”相助。关于这点我觉得陈海春老师的博客《温家宝:一份献给老师的答卷》中概括的相当精辟:在政坛上的贵人,是属于那种能“扶上马,送一程”的人。这种人在被提携者和追随者的人生中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人的发展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当然,凡事都是相辅相成的,伯乐与千里马总是事物的两面:没有伯乐,千里马不会被发现;有了伯乐,马跑不了千里也不行。       能得到“贵人”的相助,正如千里马能得到伯乐的发现一样,正是对自己工作能力和为人风格的最高肯定。       1.2.3三提升 执政眼见之提升    中央共青团作为一个中央部门,相较于地方,得到的信息更加全面,面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化、宏观化,这对于培养干部的战略眼光是非常有帮助的。共青团中央的工作是全局性的,通过在工作中的历练,有利于改变只从局部看问题的毛病,形成从宏观层次上,整体的、系统的看待问题的能力,并提出能平衡各方利益的战略方针。       拥有掌握全局的战略眼光,从张宝顺在山西执政的九年可以看出端倪,特别是其担任省委书记的4年里,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其在山西发展全局的高度上提出的“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便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山西省情来确定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思路,通过多年调研、探索,归纳总结出来的。       年龄是个宝,能力也重要。35岁的张宝顺,作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已经迈出第二步,从边缘开始接近中心。       1.3 第三关之三成熟       1993年,张宝顺平调至新华社,担任新华社副社长。八年的新闻官并未给张宝顺带来职位上的升迁,其间,唯一的职务变动是在1998年,他由新华社党组成员递增党组副书记。不少评论说,这是张宝顺政治路上较为黯淡的八年,作为从前中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更应该乘势而上。但笔者觉得此种观点并不成熟,张宝顺在新华社的八年经历对是其从一名“政治新星”转变为一名“成熟”的优秀政治家的必经阶段。    1.3.1 一成熟政治机会之成熟    作为当年全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宝顺同志被国内外形形色色的各类媒体看好,各种预测到处纷飞。而这个时候,宝顺同志的老领导胡锦涛同志也刚刚跨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列,此时的宝顺同志若再次扶摇直上,于自己和锦涛同志都不利。毛主席曾说过:“疏则亲之,亲则疏之,疏则宽之,亲则言之。”可见,宝顺同志平调入新华社锻炼亦是待机会成熟的明智之举。    1.3.2 二成熟执政能力之成熟    纵观张宝顺调任至新华社之前的履历:交通部秦皇岛港务管理局十年、共青团十四年,再无其他部门的工作经历,而新华社的八年正是对其执政能力的补充和完善。共青团虽然能培养其一定的战略眼光,但仍需要大量的具体事务的经历来充实,否则,仅仅有高屋建瓴的思想,没有具体的实干作风,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尔后张宝顺执政山西,既能站在战略高度上提出方针,又能在具体实施中抓事务,可谓就是在新华社这种具体事务部门的长期工作有关。    1.3.3 三成熟政治资历之成熟    从地方到中央后,张宝顺的工作范围也仅仅限于共青团,与共青团之外的其它部门、特别是重要省市的相关人员深度接触机会甚少,这对于官员的进一步发展可谓“内伤”。中国的干部,是需要“抬”起来的。正好比,仅有领导赏识而没有同事和下属支持的官员是走不远的,所谓的政治明星应该是兼有“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可、下属的支持”。张宝顺所在新华社就是一个对上受命于中央,对下服务于各省市的联络部门,这对其政治资历的成熟也不失一种上佳之选。       而纵观当今中国政坛,在新闻官的位置上锻炼,日后逐渐走上更高位置的也并非个例,近年来不少“新闻官”被委任执掌一些特殊省份,需要他们既能振兴当地经济又要改善外部形象。例如现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担任江苏省委书记前,同样也已担任了多年的副部级干部——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二、西进山西三原因    原因一公共形象之改变宝顺同志来山西的那几年,正是山西各类矛盾凸显之时,舆论形象遭受严峻考验。而宝顺同志的“新闻官”出身,使其在主政山西之时,承载着改善山西公共形象的任务。曾任职新华社副社长8年半之久的宝顺同志显然试图改变,在人民网地方领导回复网民留言排行榜中,宝顺同志位居第二。而在山西八年里,各报刊通过其建议开通社情民意通道,通过直通车和网络的形式,听民声民意的报道颇多。如山西日报就曾报道称,2005年,在宝顺的同志建议下,省委开通社情民意通道,群众可以直接向省委反映问题、表达诉求、提出建议。此时,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为语音电话、电子邮箱和手机短信等,而到了2008年,山西省委又在山西黄河新闻网开通了社情民意网上通道。进一步通过大众传媒方式了解民声、改善民生。    原因二山西现状之需要    作为工业重省的山西每年负担着全国多种矿产资源的输出,尤其是煤矿产量更是达到了全国需求量的三分之二。然而矿难、环境污染、发展落后三大问题一直困扰着山西。深受其苦的山西迫切需要一名年富力强、政治资源丰富、执政能力强的政治家过来执掌山西,而此时的宝顺同志完全符合标准,是该位置的不二人选。    原因三宝顺同志之锻炼    宝顺同志在经历基层10年、共青团14年、新华社8年之后,无论是年龄上、资历上都达到了执掌一方的要求。另一方面,政治机会亦已成熟:共青团干部经历多年的锻炼,纷纷空降至各省市进行锻炼,宝顺同志西进山西也是种形势必然。 三、宝顺为官三风格    为官三十载,宝顺同志早已磨练成了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此时的宝顺同志深得为官章法,自己当以身作则,对部下严格要求,做工作也是求真务实。山西的少数官员就曾经总结出了宝顺同志的“三不会风”、“三戒箴言”和"约法三章"    于己约法三章    作为省部级的高官,宝顺同志处事干练、待人诚恳,对自身的要求当然颇为规范。他在担任代省长后公开宣布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个人绝不审批重大项目、重要资源和大数额投资;绝不为任何亲友来山西经商、投资、承揽工程等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打招呼或者写条子;绝不搞权钱交易。    于人三戒箴言宝顺同志在政坛享有“温和”之名,但是并不意味着对部下之纵容。相反,宝顺同志对部下十分严格,讲原则,严松有度。一年春节后的一次会议上,宝顺同志对各部门一把手提出严格要求。后来,这次谈话也被人们总结为宝顺同志的"三戒":    一戒督查变扰民。宝顺同志说,加大行政督查力度存在过多过滥倾向,督查员爱使"剃头匠"的功夫,动辄各地市"平推"一遍,动辄把市长、副市长喊出来,人家不抽出身来作汇报、陪你几杯酒,你还不高兴,给人家打低分。    二戒审批变寻租。宝顺同志批评"寻租行为"是典型的"没出息",胸襟狭窄,器量不大。    三戒配合变扯皮。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构建"和谐班子"做起,省政府党组一班人要相互补台,"任何部门都不能干关起门来走窗户的事情"。    于工作三不会风    常年的基层工作造就了宝顺同志求真务实的工作风格,宝顺同志十分痛恨"虚"的东西,这也带来了他著名的"三不"会风。从中央到地方,中国的会多是出了名的,也颇让明智的领导人头疼。宝顺同志对此的态度是,"能开小会不开大会,能开短会不开长会,能用其他简便方式就不开会。"      此“约法三章”、“三戒箴言”、“三不会风”乍看起来,并非什么警示名言。然而,明白人细细品味便知晓,身居高位的宝顺同志能提出如此具体、细致的要求,正是对自己极其严格的要求,相比一些夸夸其谈,其约束性自然强了不少。   四、同舟共济三拍档    宝顺同志在山西九年,山西的矿难虽有所控制,但依然时有发生,煤炭资源整合的2008年,山西甚至成为全国唯一未能“保八”的省份,一度还出现负增长。在担任省委书记之后的近5年里,宝顺同志的省长搭档换了三次。    思想开放之于幼军    从地图上看,深圳、长沙、太原几乎连成一条直线。于幼军的仕途也是沿着这条线:从深圳市市长到湖南省常务副省长再到山西省省长,也在此处终结。从经济发达地区而来的于幼军给当地官员的印象是思想开放。对中央会争取各项资金、优惠政策;对其他省份能争取到许多投资;对山西自身也是大力鼓励发展。可是山西每年对全国三分之二的煤矿资源的贡献背后,代价也同样重大:环境严重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地表沉陷、矿难频发......    仅仅一年,宝顺同志担任省委书记后的第一位省长排挡黯然离职。    “温而文雅的孟学农    2007年9月,同样出身共青团,曾任北京市市长的孟学农接过省长之职,温文尔雅的老孟,除了治理超载之外,还未来得及有更多的施展机会,就因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而黯然“下课”,学农同志主政山西仅377天,期间更是创纪录的两次提出辞呈。        专业精干的王君    出身煤炭工业部,有着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安监局局长王君可谓煤炭专家,也是现任的山西省省长。王君同志积极配合宝顺同志工作,这几年的煤矿资源的整合和矿权有偿使用,有力的消除一些小规模的非法煤矿,对矿难的控制,环境的治理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性情宽容的宝顺同志很妥善的处理与三届性情迥异的省长搭档的关系,在他们一同为山西的矿改、治理环境做着积极地努力。       五、初到山西三困难    2001年9月张宝顺初到山西,迎接他的不是鲜花美酒,而是困扰山西数十年、亟待解决的三大遗留问题:    困难一矿难不断    在张宝顺调任山西之前,山西的矿难就从未间断。这是因为当时山西的煤矿8000多座,煤矿多、小、散、乱,大多数煤矿属于产量在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省产能的分布参差不齐,省属国有大煤矿有五大矿物集团占整个产量的三分之一多一点,近40%,地方煤矿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这些小煤矿还生产着近两亿吨的煤炭,当就是这样一个状况,而差不多一天数起的安全事故75-80%就是在这些小煤矿当中发生的。    困难二、环境污染严重    2001、2002年的时候,山西城市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天气大概平均只有几十天,最少的时候只有七天,去年山西二级天气11个城市总数是3360天,每个城市都在300天以上。过去国家考核113个城市的空气大气质量,倒数前十名的城市当中山西占五个。山西的天经常是灰色的,宝顺同志曾说:“那时候街上女士都不敢穿浅色衣服了,男士也不敢穿浅色西装了,过去我到山西感觉人们穿的衣服都是很深的颜色。”    困难三、发展落后    当时的山西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是典型的内陆省份,作为全国最大的能源和老工业基地,山西的经济整个是一个资源型经济,资源依赖程度最高,高于全国任何一个省份和地区,再是行业发展滞后,因为各种政策体制的原因,国家长期对煤炭实行计划经济定价,不能涨价,所以山西长期经济欠帐很多,一直处于欠发达的状态。  六、针对现状三跨越    针对这些问题,在经过数年的切身实地调查后,宝顺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三个跨越:    一是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精品原材料基地跨越;    二是山西煤炭能源向煤和煤化工大省跨越,不但做煤、煤化工,还要做其他的产业;三是作为人文自然大省,充分利用好地上地下的人文社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使这样一个自然社会人文资源大省向文化大省、经济强省方向发展。而将这三个跨越形象化、具体化,张宝顺也为其具体的实际操作提出了“三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七、九年晋官三贡献    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张宝顺带领山西进行了数年的奋斗,为山西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本人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    贡献一 对煤矿资源的整合和矿权有偿使用。对于这点,后来,一直谦虚低调的宝顺同志也说,这是其为数不多的最具有全局性的开创意义的工作。按照“资源有偿,明晰产权”原则,煤老板们将获得合法身份,而“有恒产者有恒心”,可以令他们变短期行为为长期投入,从而减少矿难的发生,对于地方财政则能得到上千亿元的资源使用费。“临汾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时任省长的宝顺同志评价说。他要求全省一个市一个市地向临汾学习。2005年7月,临汾经验被作为典型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作介绍,当月,宝顺同志升任山西省委书记,并和南方调来的搭档于幼军一起,将矿权改革在全省推广。       在宝顺看同志来,2008年以来的煤炭资源整合,是山西“从资源大省向资源强省迈出的重要一步”。他以“壮士断腕”形容这是“退一步谋求进两步之举”。      很多人批评山西的矿改并没有使得山西的矿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实只是由于当时的媒体没有现如今这么发达,所以当时的山西频繁的矿难才少为人所知,这些年平面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力量的迅速崛起,山西矿难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有人就怪省委书记无所作为,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贡献二 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前任们一样,摆在宝顺同志面前的最棘手问题,除了矿难,就是山西的转型问题——这是摆脱恶性循环的根本出路。他将“科学发展观”在山西演绎为“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而转型置于安全之前,       宝顺同志将其归纳为新型工业化:一是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精品原材料基地跨越;现在山西的煤产业相较过去资源消耗小、污染少,效益好、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比如山西省的煤炭,过去煤炭就是挖煤,但是现在煤挖出来必须要洗,洗过的煤可以洗掉50%甚至到80%的灰分,要洗掉30%甚至到50%的硫分,这样就变成了洁净能源,为全国电力、能源、城市环境优化提供了一个基础。另外洗出的煤的废物,像中煤、煤矸石可以发电、燃烧,燃烧后的炉灰可以作民用砖,这样就把煤循环利用吃干榨净了。这样下来把对煤的利用由过去的利润为一变成了三,以1:3、1:5甚至1:10的比率在提高效率。二是山西煤炭能够向煤和煤化工大省跨越,不但做煤、煤化工,还要做其他的产业。这些年,煤炭产业中产生了很多非煤产业,煤炭产业在发电,在做砖,在搞化工回收,在做氧化铝,在搞煤层气、煤层气的化工发电,循着煤电、煤电铝、煤电气、煤化硫这样的思路把产业链不断延长。以及对钢的加工和利用,对不锈钢经过三年的改造,把太钢改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贡献三 担当起山西实现“中部崛起”的重任。对比宝顺同志来山西之前,山西这几年确实发展的比较快。近七年山西的经济增长年均都在13%以上,财政年均增长30%以上。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6亿,增长了14.2%,财政收入达到1200亿,增长了30%。其他几项指标也都不错,包括进出口,虽然总量不大(115亿美元),但是增长了74%。利用外资13.54亿美元,这个数据虽然也不大但是增长了1.84倍,这和过去相比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都在15%以上,这也是近年来增速最高的。 结语     这几年这对山西的批评也一直没有终止,矿难时有发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巨大,三届省长均黯然离职,最长的于幼军也不多呆了两年。但至少在本人看来宝顺同志对于山西整体局势的控制还是功大于过,至于少数人的看法也不可强求,正所谓“风雨兼程九余载,是非功过留人评”。    2010年6月,经过了9年“晋官”生涯后,60岁的宝顺同志正在安徽开始自己新的征程。一位接近宝顺同志的山西官员曾告诉南方周末的记者,他看好老书记的前景:宝顺同志赴任的安徽省是中部发展最快的省份,借毗邻上海优势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计划今年初也刚刚获批。在这里我们也祝愿这位人民的好干部能身体健康,在新的省份能有一番新的作为,为当地人民带来福祉。    陈海春老师一直跟我们强调:“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磨出来的!”晚生一直谨记教诲,恐天资愚钝,唯以勤补拙。从找资料到构思,从立题到动笔,写成之后也每日不忘修改。晚生就明白写在任高官之不易:我党高官的执政理念和内心世界非吾等平庸之辈所能领悟,更如宝顺同志为官及其低调,信息少之又少,晚生不敢凭空捏造,为恐有悖事实,有损我党高级官员之形象,只能凭为数不多的资料做些系统的阐述以及一些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分析。有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1] 注:“冀由心生觅光景,尽职亲民挽雕弓”,冀为河北简称,意喻燕赵河北、民生社稷;景取京之谐音,意喻京畿重地、新锐光景;尽取“晋”之同音,乃三晋山西、尽职尽责;挽取“皖”之同音,意喻皖之安徽、狠抓落实。题目为笔者草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