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网店最好?:一位当年带过学生的书评—红色牧师.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0:08:40

一位当年带过学生的书评

 

[引子]学生永远是老师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学生在关键的时候可以依托。我说的学生,倒不是我直接带过,而是一段特殊的交往。我们学校有一个政策,那就是在部分学生中,在自愿的前提下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名曰助教、助研和助管,既能得到实际的锻炼,也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几年前的一天,一位新闻学院的学生来到我所在的部门,提出做助管的请求。我看她是文科的学生,就同意了。作为政研部门,我们写的东西非常重要。我告诉她写文章,要注意四点:一是正确,要学会讲主流的话,在政治上与上级保持一致;二是独到,要学会讲自己的话,在文风上与首长风格保持一致;三是清晰,要学会讲明白的话,在逻辑上一定要严谨;四是要流畅,要学会讲生动的话,要体现自己的自信心。我还告诉她,作为学新闻的学生,除了要会写一般的通讯报道之外,也要会写大文章,要写能够放到报纸头版头条上的稿子,这样的稿子才能代表一个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略。小姑娘悟性很高,很快就上手了,两年时间过去写的东西已经非常到位了。毕业时,我非常想将她留下了,但是苦于编制的限制,没有办成。不过,在她自己的努力下,她成为当年新华社在我校招聘的唯一一位学生,百里挑一,我们都为她感到高兴。这次我的影视作品《布道》出来以后,时代光华希望在全国巡讲之前做一些铺垫,让我找几个人写给书评,我就想起了她。贵人不能贱用,我试着给她打电话,问她此事能为否。她告诉我江西将开两会,非常忙,但陈老师说了一定照办,试着在春节放假时看片子。我说不急,你的工作第一,抽点时间即可。春节过去后,稿子出来了,到底是新华社的工作人员,的确不一样,写的非常好。看来做老师,在学生困难时帮她们一把还是非常有好处的,虽然不要图回报,但谁说这样的回报不会到来?

 

 

论管理的智慧 道智慧的管理

——观《布道》有感

 

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新华社江西分社新华网江西频道编辑王晶

 

“每逢大事必神游,奇思妙想上心头;有心辞别小吏去,无意秃笔写春秋。崇崇峻岭定基调,潺潺流水寻源头;待到山花烂漫时,红色牧师耀九州。”

——“红色牧师”陈海春《儋州随想》

 

在兔年春节将到来之际,忽然接到教授的电话,于是有幸在春节期间观看教授的教学DVD《布道》。观毕,即想提笔写点什么,又总觉词穷字短,难表《布道》之精华。但记述本身是另一种学习与领悟,琢磨一二,便记下这般文字,以与其它如我般受教授之所授者共分享。

欲识《布道》,必先识“布道者”陈海春教授。陈海春何许人也?自称“蝙蝠教授”,人称“红色牧师”。他是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同时也是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他一直以为党和国家“布道”为业为荣,被誉为“讲政治理论课都能赢得掌声的人”。“红色牧师”传道,以“红色中国式”管理为特色,应该说,教授是一个热于“布道”、善于“布道”、用心“布道”的人。

那么通过《布道》,“红色牧师”给我们讲述了什么?以怎样的方式讲述的?又能给听者、观者带来哪些思考?所谓“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看过《布道》的人,也会有自己的理解与认知。以下谨代表个人的一些所思所想。

我想可以用“论管理中的智慧、道智慧式的管理”来略以综述。

一、《布道》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之所以用“故事”这个词,是因为为官、从政这档子事儿,说它多“正”,那是要有多“正”有多“正”;说它“邪”,也确乎有“邪”的一面。听教授的《布道》,我以“故事”视之,一来故事听之有味,有味方易记忆,有记方能思,有思方有教学之效。

“怎么当官?尤其是怎么当一个出类拔萃的官。”我以为这是《布道》讲述的最主要主题。《布道》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有智慧才叫明白人”、“管理工作者的道法术”、“有魅力才叫真功夫”。但打破三个部分,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布道》讲述“怎么当官”可以从“内”与“外”、“理”与“术”、“虚”与“实”等方面来看。

所谓“内”与“外”,即修内在、识外在。在《布道》中,教授强调修内在的重要性,比如,“每天阅读1万字”、“无事就读书”以修学识,以“陈氏乐观五法”学会乐观,强调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强调领导者修养的等等。令我记忆最深的,还是教授对“读书”的执着与坚韧。我们总以各种理由,来为自己疏远了书本来找借口,你如何想像一个教授在从事行政工作、教学工作、在外的宣讲工作的同时,又能一直保持“日读万字”?“无事就读书”,我想这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在依赖用“百度”填补知识的空乏、应急知识的诸多盲点的时代,应该反思的,更应该学习的。至于识外在,《布道》中讲述了如何认识外在的环境、如何认识自己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与扮演的角色等。做一个管理者,要明白自己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要搞明白上层领导的风格,要搞明白“可变和不可变之势”、“可为和不可为之事”、“可交和不可交之人”等等。修内在,是一个管理者之本,识外在,是一个管理者能成为优秀领导之源。

“理”与“术”,即讲道理、教实术。教授曾说,“在课堂上总是要有点学理的,否则就成为江湖上说书的。因此,讲科学、讲艺术是必不可少的。”《布道》中的每一讲,都以十分清晰的理论,或分析、或归纳,讲述了每一个主题。比如,在讲述领导者的魅力,何为魅力?何为领导的人格魅力?如何分析领导者人格魅力的激情、心态与气势?你可以随处看到他自我总结的名词定义,以及“三论”、“五论”等。至于“术”,也很明显。《布道》讲述了“为僚之术”、“为吏之术”、“为官之术”,事实上,从总体上看,“如何当官”本身就是一个关乎“术”的问题。

“虚”与“实”,即有些东西看起来是很“虚”的,你会觉得教授所讲的只是一些故事,没有给你指出一条向左还是向右的光明大道。讲述毕竟是讲述,没法具体到某个职位上的某个人该具体做哪些事情。然而,你又会觉得在《布道》中,总能找到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得上并且长期用得上的“实在”东西。他告诉你“听话出活”,告诉你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的几条法则,告诉你做管理的“规律”、“规则”的同时,告诉你合规律、合规则的诸多在政治场上走得顺畅的办法。

我以为,《布道》讲述的不仅仅是红色中国式的管理学相关知识,更讲述一个从业者,无论是处于哪个行业、哪个位置的从业者,如何走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知识。有一些道理和办法,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要你真的将这些知识放入到自己的职业过程之中。

二、《布道》是如何讲“故事”的?

“虽然我的课件《红色中国式管理——遵从的智慧和统御的智慧》看起来比较“正统”,而且容易讲得很教条和刻板,但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走出一条带有自己风格,即与国家主流价值观高度一致,又让学生入耳、入脑的道路。”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时,教授曾这样说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教授的讲义,绝大部分是自己总结的思路,以及自己在广博的阅读中所撷取的故事。

首先,《布道》以人说事,但不局限于事。无论是毛泽东、邓小平,还是现任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无论是曾国藩,还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他们的故事以及管理之道,你都可以在《布道》里听到。而说他不局限于事,是因为教授的故事里,更多的是他对于人物在领导岗位一生的总结,以及领导艺术的深入剖析。故事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做管理的共同特点与个人特色的领导艺术。

其次,《布道》讲理论、说观点,但有“三不”:其一,摆理论,但不堆砌理论。在《布道》里找不到一般教科书里对于一个名词的若干解释,对于一个定义翻来覆去的文字游戏。其二,讲观点,不重复他人的观点。教授的《布道》中,你总感觉他说话“一套一套”的,甚至觉得他的课堂里标题常常是对应的、对仗工整的。教授有“一套”,是因为他的理论是独到的,当然精不精辟则由听者论说。其三,讲理论,但不务“虚”理,而着眼于“实”道。听者总可以从他的理论套路中找到实在的、甚至可以运用于自身工作的东西。

最后,注重课堂之外的延伸。教授的课堂上雅俗共现,你常常听到某些让你会心一笑的俗语,也会对一些凝练的讲义记忆深刻。他用这样的“陈氏语言”,尽量打破管理这门艺术课堂的内外之界。管理是一门艺术,其教与学就绝不会囿于课堂。在他的讲义里,你可以了解到从优秀领导人那里学做领导、学做管理的方法,也可以了解到读书、修身的方法。在他的讲义里,教授常常向听众推荐一本本书,那也是一种延伸。请别轻易放过那些书,因为作为他的学生,我曾阅读过一二,深感这些书籍的“力量”。教授是个豁达而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人,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在课堂之下成为他的好友,在海阔天空的论道中,思想会有更多的火花。

三、《布道》中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仅有十二讲的《布道》,在有限的时间里留给听众的是无限的思索空间与琢磨空间。教授在有限的时间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其一,“为官”与“为人”。虽然讲的是做管理的艺术、做领导的理与术,但我觉得,初听《布道》,讲的都是“为官”,细想《布道》,讲的又是做人之道。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为人,做一个“活得明白”的人,才是生活在这世上的最根本。“为什么有的人活得明白,有的人却活不明白?”“生活中的智慧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些问题,教授在《布道》里给予了他的理解与智慧。因此,我们不妨不那么功利地以想知道怎么当官的心去听《布道》,而以一颗平常心,从一个平常的角度,来学习,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其二,“看事”与“看人”。所谓“看事”,是“看眼前之事”与“看长远之势”。眼前的事是容易看得透的,因为它是具体的,是正在发生的;长远之势是难看透的,因为它是难以把握的,是将来时态的。但两者都要看。有些人只看眼前的事,就会把握住自己的未来;有些人只看长远之势忽略眼前的事,他也无法很好地走向未来。《布道》告诉我们,以怎样的智慧来处理眼前的事,又要以怎样的智慧来看长远的势。它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既在于人本身,更在于人能顺天时、得地利、合人和。成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合力,自然,“看人”也是影响的因素之一。“看明白别人不算什么,看明白自己才算真功夫”。教授曾这样说过。为何我们总觉得看明白别人很难?其实应先看明白自己,再看明白别人。正如教授所说,“只有把自己的人生发展与领导学中经典案例的人生发展结合起来学,才能悟出更多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这是其一;其二,《布道》里常常分析名人的案例,既是让我们学习从别人的管理经验中学习适用于自己的经验,也是在教我们看人,教我们从看懂圈子之外的人开始,看懂圈子内的身边的人。

其三,“入格”、“出格”与“破格”。这个“格”我们不妨理解为自己当下的“命”与“运”。我们都知道“命”是由不得自己的,是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那一部分因素;“运”是在自己手上的,是可以由自己把控的。《布道》里虽然大部分的内容讲的是如何把控自己的“运”,但也告诉我们如何在“命”不那么顺时,能调整自己,从而走出阴霾,走向下一个光明。这其实是“入格”、“出格”与“破格”的一组命题。教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出了在“格”中与走出“格”外的心态调整与修身之法。“出格”是容易的事情,“破格”则是难事,但“破格”是成为一个有魄力、有魅力领导者的道路之一。

这是我——一个参加工作两年、未有什么领导经验的人,从《布道》里读到的一些东西。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件小事。我的弟弟——一个刚进大学校园一年多的小伙子,有一天看到我看《布道》,竟然饶有兴致地一同看起来,还一发不可收拾,一下子全看完了,那劲头比起我有过之而不及。我问他,你一个“90后”,怎么会对这样的讲义这么感兴趣?你看到了些什么?他回答我说,“这个人”(指教授)讲课很有意思,他讲胡锦涛、温家宝跟别人讲得不一样。“90后”弟弟与“50后”教授之间的距离,因为几个故事而一下子缩短了。我想我的弟弟是当时是看不懂故事里的人与事真正的内涵的,对他而言,他只有一些“好故事”留给他的模糊印象,在日后有一天他想起,重温故事,也许才能真正懂得讲故事的人想告诉他的是什么。

我想说的是,如今的年轻人,无论身处校园或是身在职场,对《布道》这样讲的“红色中国式管理”的内容,应该是感兴趣的。这些内容对当下年轻人的成长,也的确是有一些帮助的。我们原以为的那些“老故事”与“老理”,到今天也一样是闪着金子般光芒的。今年是建党90周年,教授的“红色中国式管理”巡讲也即将拉开帷幕,这想这既是对我党90岁生日的献礼,更是对我党一批正在成长和将来能成长为我党优秀一份子的年轻人们的一份礼物!在此先祝陈教授巡演取得圆满的成功吧!

 

                2011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