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税服务厅工作性质:从软权力到软实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35:56
 从软权力到软实力——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鲜活的生命力与强烈的凝聚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明2012年02月13日11:0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1】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思想体系,是它们对现存世界及其秩序的“整体性”反映与判断,是政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的表达方式。【2】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既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又揭示了意识形态运动的客观规律。任何一个社会,统治阶级都把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为其阶级统治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保证,不遗余力地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因此,意识形态被称为社会控制的“软权力”;作为阶级代表政党都自觉地运用意识形态为工具,牢牢把握这个为其政治服务的“权力”,在政治国家中以政权为核心的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在执掌政权的政治统治中通过整合和凝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强化意识形态,并将其以“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普适”的价值观念方式表现出来,使其成为文化“软实力”,反映政治统治的现状和社会发展的水平。所以,软实力【4】实际走过由“政治的、意识形态的”“软权力”向“文化的、社会价值的”“软实力”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巨大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并以之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对现实社会具有超越性的批判力,以人的解放为理想价值追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也为最广泛人民大众所接受,马克思主义普及化既反映人民对科学理论的普遍接受,也表明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程度和追求自由解放的强度。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面临深重危机和社会主义实践在遭受挫折后改革奋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理论指导;同时也是观察和变革资本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工具,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变革世界的实践中发展,在时代发展中吸收营养丰富内涵成为当代思想和精神的代表,马克思主义当代化成为当代思想发展的主流。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境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鲜活的生命力与强烈的凝聚力的理论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强烈生命力,对社会现实的革命性批判使其具有强劲的表现力,而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品质使其具有强健的结合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巨大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并以之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对现实社会具有超越性的批判力,以人的解放为理想价值追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也为最广泛人民大众所接受,马克思主义普及化既反映人民对科学理论的普遍接受,也标明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程度和追求自由解放的强度。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为自己广泛的阶级基础和深厚的实践基础。马克思在谈及哲学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关系时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同时,马克思又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5】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科学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的、普遍的规律,而且是最广泛人民改造世界的实践指南。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6】作为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但从理论上解释人类世界,而且以指导无产阶级变革社会实践的方式改变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在这个创造人类历史的过程中也得到不断发展,获得新生。

  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解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7】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8】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产物。“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9】“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0】“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不断变革社会实践的理论反映和科学指南。“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2】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活动是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一切思维活动的唯一现实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马克思主义根植人类实践的沃土,为最广大的劳动阶级所接受,以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运动实践为目的,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人类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就是不断发展的理论结合当代具体发展的实际,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对现实情况深刻的洞察力并使其永葆青春活力,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深厚旺盛的创造力和深入持久的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彻底解放的价值追求,深刻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把人类美好的未来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指明道路;这个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人类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力;而在指导变革社会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这一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得到突出表现和现实实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4】

  马克思在总结欧洲工人运动实践经验,并批判地汲取人类以往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唯物史观,并“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剩余价值,深刻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一诞生,就以其“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彻底性”,显示出征服人心的巨大力量,被称作是人类思想史上“壮丽的日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他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当代,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有不同的写法了”【16】,但其基本精神和理论的彻底性并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移易。

  160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巨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由此而导致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各种矛盾冲突不但没有因经济发展而消弭,却有加剧的趋势。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强烈的信号。有学者断言,马克思理论与当前时代的相关性将被重新发现。《纽约客》的经济专栏作家约翰·卡西迪曾撰文总结说,“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的著作就值得阅读。”【17】马克思主义当然不能为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提供答案,但毫无疑义,马克思主义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工具,虽然资产阶级绝不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但是,人们承认,“由于有力地综合了历史、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成为19世纪最重大的思想成就之一。”“当萨特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时代哲学’的时候,他认为马克思的很多思想已经进入到(虽然是毫无意识地)我们在20世纪对世界的看法之中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现在都是马克思主义者。”【18】

  20世纪末,现代资本主义经过10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上,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当代世界进入剧烈变动和深刻调整时期。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危机四伏,全球化时代金融风暴与社会冲突已显端倪。苏东剧变的发生引起全世界震惊。有人因此断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终结”,但10年的时光很快就让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苏东剧变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果,而是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最终从根本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所招致的悲剧;而资本主义世界也由开始的宣称马克思主义失败了,过时了,到说出“马克思没有死”【19】;而“当我们正在经历着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时候”【20】,政治家、经济学家们不约而同地又一次把目光投向马克思,以至《汉堡晚报》评论说:“现在马克思的魅力正在飞速增加。”【21】当然,毫无疑问,他们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绝不可能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资产阶级统治者也不可能让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来达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这些事实,只是深刻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还是邓小平说出了真理性认识:“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2】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资本主义危机深层原因的揭示和基本矛盾的分析中显示了真理性力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指导人们变革社会的实践中生长,在当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同样更显示了真理性力量;总之,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变革社会的伟大事业,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远大的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鲜活的生命力与强烈的凝聚力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先进性。

  邓小平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一场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建设运动。如果说,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进行社会控制手段的“软权力”必然面临离心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多样文化和谐发展之间保持合适张力以形成向心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从而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中创生,在对当代现实问题的分析中显示力量获得再生,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获得发展和新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使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与强烈的凝聚力,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和意识形态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1987年版)

  【2】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4】“soft power”概念最先由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提出。1990年,他在

  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北京:军事译

  文出版社,1992.)中是作为与“硬权力”相对的概念,指称国家文化及意识形态内容,既可译为“软

  权力”也可译为“软实力”。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4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17】http://www.oeeee.com/a/20090331/713278.html

  【18】戴维·麦克莱伦著,王珍译《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6页。

  【19】鲍宗豪《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76页。

  【20】张维迎“中文版序”《美国大萧条》,[美]默里·罗斯巴德著,谢华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http://www.gmw.cn/content/2009-04/01/content_904060.htm。

  【21】http://book.people.com.cn/GB/69361/8209202.html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