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算命姻缘:如何皈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4:01:48
【何谓三皈】
三皈依,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与「归」同义,是回头的意思;『依』即依靠。从何处回头?依靠什么?「佛、法、僧」是我们的依归,修行之标准。好比上学,首须办理注册手续。我们进入佛门,希望正式接受佛陀教育;法师即代表三宝,将学佛的指导纲领传授给我们,称之为「三皈传授」。我们接受三皈,从今而后,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三大纲领来修学,即是真正的佛弟子,佛陀的学生。
三宝,是佛、法、僧。从内涵而言,有自性三宝;从形象上说,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觉、正、净,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众,则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自性三宝的形象代表。
发心学佛修行,行为之善恶、邪正必须有个标准。「三皈依」是最重要的标准,学人从初发心至成佛,均不应违背。
何谓「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非常之多,佛家将我们所有行为,归纳成三大类。第一、身体的造作,称之为「身业行为」;第二、言语,称为「口业行为」;第三、心思,也就是思想、见解,称为「意业行为」。身、口、意三类,即可包括我们一生无量无边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譬如身体做错事,言语说错话,心里念头不正,均属错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必须立刻修正,此为「修行」真正的定义。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以为只有在佛堂面前敲着木鱼念经、礼拜,才是修行;当然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可是修行真正的意义,在于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
【自性三宝】
《六祖坛经》云: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性佛宝
「佛」是智慧、觉悟之意。「皈依佛」即是从迷惑颠倒回头、回归,依靠自性觉;换而言之,「觉而不迷」即是皈依佛。
何谓「觉」?何谓「迷」?佛在经典里所显示的,如《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等各种身分。这些善知识,同样穿衣、吃饭、上班、工作、应酬,看来似乎与我们并无差别。实际上,确实大不相同。凡夫于生活、工作、应酬中,日日生烦恼;佛菩萨于生活、工作、应酬中,心地清净,日日生智慧;此即凡圣迥然不同之处。
正如惠能大师至黄梅参礼五祖时所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到这一句话,感触很深。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心中常生烦恼。觉者的智慧如何生起?凡夫的烦恼从何而来?佛于《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故知,烦恼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着;每一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着;待人接物还是有妄想、执着;在境缘中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瞋、痴、慢,烦恼永远不断。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着是轮回心,六道轮回由此造成。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应酬,造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即是「迷」,迷惑颠倒。
发心学佛,佛教我们从迷惑颠倒回归,依靠自性觉。「自性觉」是佛心、菩萨心、菩萨行,能超越世出世间。「佛心」是什么?轮回心反过来,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即是佛心。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生活是菩萨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萨行,日日应酬不断还是菩萨行。「觉、迷」的关键就在此地,「凡、圣」不同之处亦不离此;最重要者,即是转念头。
「真心离念」。「念」是妄想、妄念。真心是清净心,无有妄想、妄念。以清净心生活,生活清净;清净心工作,工作清净;清净心应酬,应酬清净,无一不清净。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则国土净。故知「回头」,从何处回头?从观念上回头。
也许有同学说,「如果不想,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我的工作需要思考。」没错,当我们工作时需要思考,则尽管思考;工作放下时,则不需再思考。若放下工作后再继续想,即是妄想。因此「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对本身工作范围之内的;工作范围之外,则不需再想它,与我不相干。如此,我们的工作能做得好,烦恼少、妄想少,则智慧增长。智慧增长,工作就会很顺利,会做得格外好,生活也会更愉快,故能增长智能。我们也应学习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能」。
现在我们做种种工作需要思考,这是习气。若真正修行,这种思考的时间会愈来愈短,思考的程度会愈来愈淡薄。功夫成熟,智慧现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均不需思考。目前我们的智慧未现前,虽离不开思考,但应缩小思考的范围,减轻思考的程度,让我们的智慧逐渐往外透露。如果想得太多、太远、太深,妄念障碍了智慧,真实智慧则完全无法向外透出。
简而言之,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回头,依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是则名为「皈依佛」。
◎自性法宝
「法」是正确的思想、见解,所谓「正而不邪」。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靠自性正知正见,称为「皈依法」。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故知,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所有的想法、看法全属错误。所谓错误,即是与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不同,违背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因此,对初学者而言,一定要依靠经典;经典所说,均是诸佛菩萨的看法、想法,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我们依照经典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换句话说,佛在经上教我们怎样做,我们就老老实学着怎么做,这就对了。
由此可知,「皈依佛」是总纲领,是原理原则,「皈依法」则是从日常琐碎事相上,教我们如何修学,遵守佛陀教诲。
佛的经论很多,我们是不是每一部经都需学习?不需要。我们在经典里看到,一个人有困难、有迷惑,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颠倒的方法,告诉他离苦得乐的方法,以后记录下来即成为一部经。可见得他就是从一次的指导得利益,解决问题。一部经典即够,不需太多!这是决定正确。关键是,现在我们没有遇到佛,这么多经典,我们应依靠哪一部最好?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很困难的问题。
《大集经》云,「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佛为后来的学生所做的指示。特别是我们读了净宗经论以后,仔细思惟研究,确实有道理。因此在「法」里,我们皈依净宗经典,也就是在无量经典中,我们选择净宗「五经一论」。这六本的分量都不多,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决不可轻视。
《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五经之一,佛在介绍净宗修学方法前,特别提出「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说明净业三福,是十方三世诸佛成佛必须具备的条件,换而言之,是修学各宗各派、无量经典法门必备的基础。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教学的基础课程为扎根教育。《弟子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集大成,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落实;《太上感应篇》为『慈心不杀』的落实;《十善业道经》则说明如何「修十善业」。今日我们发心学佛,若能真正重视《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的基础,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对往后修学提升境界,大有助益。特别是《弟子规》,更为基础中的基础,根本中的根本;发心学佛者必须按部就班,循序而进,身体力行,决不可忽视。
◎自性僧宝
「僧」是清净之意,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皈依僧」是从一切染污,自私自利、七情五欲等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心。
何谓染污?譬如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为外境所牵,而起贪、瞋、痴、慢,五欲六尘的感受,即是染污。换而言之,使我们心地不清净的境缘,统称为「染污」。发怒是染污,欢喜也是染污,中国人常说的「喜、怒、哀、乐、爱、恶、欲」,都使我们不能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所以佛教我们从七情五欲种种染污中回过头来,保持心地清净。「净而不染」名为「皈依僧」。
「僧」除了清净,还有「六和」之意。皈依誓词中,「皈依僧,众中尊」,「众」用现代话说,即是团体、社团。这世界上的社团很多,从小处说,一个家庭即是一个社团,一个团体。佛告诉我们,学佛的团体在所有一切团体中,最值得尊敬与赞叹,为什么?它是模范社团,可以做所有社团的榜样。它的特点在那里?即是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修学「六和敬」。如果不修六和敬,则非是和合团体,不名为「僧团」。
何谓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见和同解」。即是今日所谓的建立共识,大家有共同的见解。这个见解即是我们学佛的目标--求「无上正等正觉」;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无论选择哪一宗、哪一派,显教、密教,这是我们共同的见解、共同的认识;凡是三宝弟子,思想、见解一定要建立在这个标准上。
「戒和同修」。「戒」是法律,持戒即守法。佛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一定要遵守的。除此之外,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风俗、道德观念,均不应违背。佛云:「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弟子处世,一定要维持社会的秩序,尊重一切众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可任意破坏,此即「戒和同修」。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大家居住在一起,无论是佛教的团体,或者是一个家庭,身、口、意三业,都应和合无诤,彼此忍让尊重,互敬互助。
末后一条是「利和同均」,就是我们大家的生活程度要接近,要接近一定的水平。
故知,所谓「僧团」,必定是整体的,不能分化,不应分散;「六和敬」是佛弟子的团体,无论在家、出家都必须遵守,努力做到的。家庭如能遵守「六和敬」,这个家庭也可以称之为僧团。
总结上述,修行即是守住「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三大纲领,此三事是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所以佛在《华严》上教我们皈依「自性三宝」,名真实皈依。
【觉、正、净三门】
中国佛法,于唐朝时形成十大宗派。法门经论虽多,修行方法可归纳为三大类,觉、正、净。例如一个讲堂三个门,在门外虽不同,无论从哪个门,进来之后都相同,觉、正、净统统得到,圆满具足。
一般而言,禅宗、性宗(法性宗)从觉门入,所以禅宗的目标是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在觉、正、净中,走「觉门」。
禅宗以外,属教下,如天台、贤首、法相、三论等宗,皆是从经典里入门的,这是走「正门」。以经典的教训、理论、方法,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是走正门。
净土宗用念佛修清净心,所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走的是「净门」。
「觉门」需上根上智才走得进来,不是上等智慧,无法开悟。「正门」,虽中、下根性者能进得来,但需费很长时间;如同上学念书,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时间太长。净土宗好,不必上上根器,也不需花那么多时间,一句「阿弥陀佛」修清净心也能进来。进门之后,平等圆满,无有高下。
【住持三宝】
除自性三宝之外,尚有住持三宝(亦名常住三宝)。住持三宝也非常重要,如果世间没有住持三宝,佛教则不能存于世间。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佛陀教育代代流传下来,必须靠僧团,也就是出家众;需靠制度、组织。如果没有出家众、没有制度、没有组织,佛教教育虽然非常完美,也无法流传后世、普利十方。所以住持三宝非常重要。
◎住持佛宝
住持三宝中的「佛宝」就是佛像。应知,供养佛像决定不是崇拜偶像,亦非迷信。佛弟子供养佛菩萨形像,正如我们中国人纪念祖先、供养祖先牌位,具有两层深刻涵义。
第一、不忘本。佛陀是我们最初的老师,是佛陀教育的创办人,我们为了纪念佛陀,不忘老师的恩德,所以供养佛像。
第二、见贤思齐。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被烦恼习气所迷惑,虽然佛教我们觉而不迷,可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往往不知不觉就迷惑颠倒。谁能一天到晚提示我们?果真有一人常常提醒我们,时间久了我们也会感到厌烦,甚至于反抗。所以不如供养一尊佛菩萨的形像。无论是雕塑、彩画的形象,用意都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学佛:佛是觉而不迷,我也要和他一样,对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物,要明了、觉悟,不应迷惑颠倒。故知,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意义非常深刻而美好,决定不是迷信。
◎住持法宝
住持「法宝」即是指经典。住持三宝中,以法宝为最重要。因为我们供养佛菩萨的形像,形像不会说话,只能教我们见贤思齐。我们心中有疑惑,佛像不能替我们解决;我们有许多不了解的事理,也无法向它请教。所以「法宝」是佛灭度后,三宝中的核心。我们修学依赖的标准是经典。经典是佛当年在世,对一切众生讲学的教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教科书。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无一日间断,无一日休息,所以整套教材整理记录下来,确实非常丰富,足以超过现代的一所大学。
在中国,佛经有十几万卷之多,古人叹为「浩如烟海」,不知从何下手。因为佛陀当年在世并没有办学校,也没有按照学生的程度来教学,而是随缘、随机的教学;有人请教,佛即为他讲说,解决他的疑难困惑。这些听众,有些程度很深,有些程度非常浅,因此佛所说的内容也浅深不一。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隋唐时有许多高僧大德将这些经典重新整理,依照内容的性质、浅深次第(就像我们现在编教科书,依照课程的标准),编辑成为中国所谓的《大藏经》。
中国佛法在教学方式上,形成了十大宗派。佛家常说「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宗派,好比在佛陀教育整套教材中,各各不同的部门、专科。在中国,小乘有两个宗派,大乘有八个宗派。然而一切经论,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再多,选择依据的经论不同,但终极目标一致,均是修学觉、正、净,决定不违背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故云「法门平等,无二无别」。
我们今日选择净土法门,专修净宗,但对其他宗派、其它法门应生尊重心,如果我们自赞毁他,则犯重戒。犯什么戒?谤佛、谤法、谤僧。因一切法门均佛所说,我们若加以毁谤,则是谤佛,毁谤经典(谤法);同时,自古以来依照那些法门修学成就的人非常之多,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我们毁谤这些圣贤僧,即是谤僧。毁谤三宝,无论自己本门的修行再好,因为罪业深重,也形成障碍,求生西方也很难顺利的见佛往生。这是必须警惕的。我们自己专一修学净宗,对一切宗派、一切法门应顶礼、恭敬、赞叹,决定不可毁谤。
◎住持僧宝
皈依僧,住持的僧宝就是出家众。我们见到出家众,不需分别这位出家众戒律清净,或不守清规。这样的分别,对我们自己决定没有利益。见到出家众的形相、听说出家众,应立刻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是否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如此才能获得「皈依僧宝」的殊胜利益。应知,若无出家众,则无人提醒我们「净而不染」。由此可知,出家众对我们的功德利益太大了。何况佛灭度后,佛法需靠出家众承传,使命责任非常重大。
由上而知,对住持三宝,我们应尊敬、护持,佛法才能发扬光大,佛陀教育才不至于衰灭。这是真正的皈依。
【皈依须知】
法师传授三皈,是把佛陀修学最高指导的纲领传授给我们,从今而后我们即是三宝弟子。应知,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人、某位法师。在晚近,可说自明朝末年即有此现象,此等流弊也有五百年了;如果接受皈依者误会,认为我是皈依某位法师;法师本身也搞错了,认为某居士、某达官贵人是我的皈依徒弟;这种错误观念,造成法师各自脱离僧团,寺院各自独立;如此,则非十方道场,不是一个团结、和睦、圆融的团体。对整体佛法的弘传与修学,产生了严重的障碍,严重的破坏。
我们皈依三宝,法师为大家传授三皈,这位法师是属僧团里的一员,由他代表整个僧团(这个僧团是尽虚空、遍法界广大的僧团),为大家传授三皈,为大家做见证人。我们在三宝前发誓接受三皈戒,法师为我们做证明。三皈证书,后面的具名是「三皈证明阿阇梨」;『阿阇梨』即是我们通常讲的老师,做证明的老师。「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位法师」--必须真正认识这点,皈依才如法,功德无量无边,十方诸佛赞叹,一切龙天善神拥护。
【三皈仪式】
以上认识了「三皈依」的真实义。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果能真正依靠自性三宝,命运、体质确实都能改变。念头一转,完全都改变了,就不一样。仪式上,我们一般采取的弘一大师从戒经所节录的三皈仪式。释尊当年在世为弟子们传授三皈即是这个仪式,简单隆重;我们也遵循这个仪式。
仪式中有两行半是誓词,教我们在佛菩萨面前恭恭敬敬的宣誓:从今日起,尽形寿,我们遵守三皈戒。这个仪式们可以跟着法师念,法师念一句,我们念一句。在佛菩萨面前念三遍之后,礼佛三拜,这个三皈依的仪式就圆满了。
三皈仪式,不能由在家居士代表传授。在家居士可以讲解三皈,将三皈的道理与意义为大家讲解清楚,但不能传授。如果希望求受三皈,而没有法师时,我们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求受。在没有法师的情况下,三皈、五戒及八关斋戒,都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求受。如果有法师,应当让出家众来为我们做这个仪式。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需真正理解三皈的意义。
2008加行开示 皈依(一)
作者:达真堪布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站    点击数: 5646    更新时间:2008-10-16 文字:【大】【中】【小】
在线播放|音频下载 |视频下载 |手机格式 |文档下载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皈依。皈依特别重要。现在很多人虽然皈依了,但是很多地方都不太如法,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皈依。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皈依不如法的话,不但没有功德,反而会有一定的罪过。这样根本进入不了佛门,根本修持不了正法,学佛、修法再精进也没有用,不能解脱,更不能成就!
我们前几天学修了四外加行。我们只有通过学修四外加行,才能在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如果在相续中没有出离心这个基础,皈依上师三宝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首先得有出离心。
修四外加行是生起出离心唯一的方法。出离心不是想有就有、想发就能发出来的,是通过正确的方法修出来的。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些道理有甚深的了解与体会,有一定的觉受,才能生起出离心。这样对世间法才不会有贪念,才不会贪着于世间这些暂时的利益。之前你说想解脱,说对世间法没有贪恋,都是空话。没到关键的时候,还是一切照旧,不可能做得到生起出离心。
如果对四外加行里讲的这些道理,没有甚深的体会与感受,说解脱,说对世间法没有贪恋,说不想家,不牵挂财产、孩子,都是空话、假话,不可能的!
我为什么总说加行重要,尤其说外加行重要呢?因为我们在没有遇到事情、没有遇到对境的时候,都像个修行人,会念诵很多经咒,会打坐,也会做一些功德。但是没有用,这就像用沙子来堆建筑物一样,根本留不住。没有意义!真的,别骗自己了,到时候你会后悔的!
对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些道理有甚深的体会,有一定的觉受了,才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如果你真正了知了轮回是火坑、是苦海,六道轮回都有痛苦,一处也没有安乐,充满了痛苦的本性,这个时候你才会对世间法不会有贪念,你才会追求真正的解脱。
当你真正追求解脱的时候,就会知道,佛陀才是唯一的导师。因为他已经解脱了,已经圆满了,只有他才能引导我们,只有他才能给我们指出解脱之路,只有他才能教给我们成佛的方法。除了佛陀以外,世间的天魔外道都没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们连自己都没有解脱,都没有圆满,怎么能让别人解脱成佛呢?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十方三世当中有无数、数不尽的佛,佛这样的导师,不管是在人间还是在天界,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管是在女性当中还是在男性当中,他都能引导我们,给我们指出解脱之路,教给我们解脱成佛的方法,所以说佛是唯一的导师。通过佛的引导和指点,我们才能解脱,才能成佛。佛才是我们的皈依处啊!
佛给我们指出的解脱之路,让我们成佛的方法是佛法。佛法才是最究竟的道路。我们只有通过修持佛法才能达到解脱的彼岸,所以它是解脱成佛唯一的道路。
我们要学修佛法,但是在修行的道路上,如果没有有修、有证的人的帮助和指导,我们也无法成就。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究竟的道友是僧众。
我们要如理如法地学佛修行,就需要有一位有缘的、具德的上师的摄受,这样才不会违背佛陀的教言,才不会让佛法与自己的相续脱离,才会得到上师的加持和窍诀。否则我们无法解脱。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违背佛的教导,不知不觉地让佛法和自相续脱离。但有了上师的摄受,有了上师的窍诀,我们就能真正皈依佛法僧三宝,就能真正跟上师三宝相应。然后下决心、做决定:我一定要皈投、依靠上师三宝!这个决心叫做皈依。
真正的皈依上师三宝,是明明了了地从内心里下决心,而不是马马虎虎地光在口头上喊。但现在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上师三宝,根本不知道如何皈依,就是盲目地、糊里糊涂地跟着其他人念几遍皈依偈,办个皈依证就完事了。这样的皈依是不如法的,也没有太大的意义。皈依要在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真正从内心里下决心、做决定,去皈投、依靠上师三宝。
第一、皈依佛。下定决心:从今以后,我要把佛当作究竟的、唯一的导师,完全依教奉行。
第二、皈依法。下定决心:从今以后,我要把佛法当作究竟的道路,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一定要跟佛法相应、保持一致。有学习佛法、修持佛法的决心与信念,这个决心就是皈依法。
第三、皈依僧。下定决心:从今以后,我要把僧众当成究竟的道友,完全依赖、恭敬他们,跟他们一起学修,这个决心叫皈依僧。
第四,皈依师。下定决心:从今以后,我要依止一个具德的上师,在上师的引导下闻思修行,这个决心叫皈依上师。
这叫皈依上师三宝。这样的皈依才有意义,才是如法的,这样才能够真正皈依到上师三宝的门下,才算真正进入佛门。
佛教和外道的差别,佛在经中讲过很多。阿底峡尊者也说过,佛教和外道的差别就是皈依。不皈依三宝,而去修禅定,修智慧,外道也有。只有皈依了三宝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在没有皈依三宝的情况下,你修行再精进,持戒再好,禅定功夫再好,智慧再高,也不是佛门弟子,也不是佛教徒,也不算进入佛门。佛说过,佛教和外道最重要的差别就是看是否皈依了三宝,没有皈依三宝的就是外道。
从内心里如理如法地皈依三宝的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才算真正进入佛门了。你好好地观察自己的相续,有没有真正地皈依上师三宝?如果没有的话,你还谈不上是佛教徒,因为你根本没有进入佛门。
皈依是一切修法的前提条件。比如说戒定慧。如果要在相续中证悟空性、无我的智慧的话,就要靠禅定。如果没有一定的禅定力,不能开悟,不会生起智慧。什么叫禅定?心能专注于一个对境中不散乱,这就是禅定。要达到这样的功夫,就要靠清净的戒律。如果没有受戒,没有清净的戒律,就不能成就禅定。没有禅定,就不能生起智慧。戒定慧之间是有顺序的,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从戒中生定,然后再从定中生慧。如果没有皈依的前提,无法受持戒律,无法得到戒体。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都是如此。所以皈依是戒、定、慧的前提条件。
皈依主要有如下几个内容:皈依的基础、皈依的分类、皈依的本体、皈依的对境、皈依的方法、皈依的学处、皈依的功德等。
真正要皈依上师三宝,首先要对上师三宝有具足的信心。信心是皈依的基础,如果没有信心的话,在上师三宝面前做皈依也只是表面的皈依,只是个形式,根本不能真正皈依到上师三宝。信心分清净信心、欲乐信心、胜解信心,还可以加上不退转信心。信心可以分三种,也可以分四种。
什么叫清净信心呢?就是知道上师三宝有无漏的智慧,有无伪的慈悲心,有广大的智慧,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心都如如不动,不操心,不闹心,没有想不开、想不通的时候,内心永远安宁、喜悦、快乐,任何环境、任何事情都无法影响到他。对这些生起欢喜心了,对代表上师三宝的佛像、佛塔、佛经生起欢喜心了,这叫清净信心。这种欢喜心是完全清净的,不是贪着的。
现在,很多人都是贪着。一说极乐世界好,一说佛有神通神变,有福报,有智慧,都想得到,都想往生。贪着、贪恋于极乐世界、佛、上师,这都不是信心而是贪心,都有一定的罪过!
你仔细地观察自己的相续。你为什么要学?你为什么要修?你为什么要依止、跟随上师三宝?一定要观察好自己的相续,贪心和信心不能混杂。首先一定要搞明白,然后再去分清楚。很多人看见佛像、佛塔了,一说是纯金的、纯银的,就开始喜欢上了;一说玛瑙的,都觉得太好了,太殊胜了,贪心就起来了。不能因为珍贵,不能因为是纯金的、纯银的,不能因为是珍宝而生起欢喜心,而要因为佛像、佛塔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有一定的加持,而生起欢喜心,这才是真正的清净信心。现在很多人恐怕没有清净信心,都是一种贪心。
第二个是欲乐信心。知道解脱的利益,知道轮回的痛苦,知道上师三宝的功德,自己也想得到这些无漏、广大的智慧,也想生起无伪的慈悲心,特别想让自己的相续也变成上师三宝那样的相续,这是欲乐信心,也完全是清净的。
第三个是胜解信心。对上师三宝的功德,对轮回、三世因果这些道理有坚定的信心,特别了解,特别明白,相信上师三宝能救度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欺骗我们,能让我们解脱,能让我们成佛。自己任何时候都不怀疑,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疑惑,有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心,叫胜解信心。
信心特别重要啊!信心和贪心不能混淆,一定要好好地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己的相续如法吗?我们有了信心才能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了才能进入佛门,进入佛门了才可以受持戒律,才可以得到戒体。所以信心是皈依的基础。
这里是皈依上师三宝。皈依三宝也是皈依上师,皈依上师也是皈依三宝。因为上师是三宝的总体。皈依上师要皈依一个具德的、具足法相的上师。这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观察;第二个是依止;第三个是修习他的意行。
不能盲目地依止上师,首先要观察。
第一条、观察上师是否具有清净的戒律。如果上师没有清净的戒律,自己都把握不住自己,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摄受弟子、怎么能影响别人呢?尤其是如果要摄受弟子、救度众生的话,就更要受持戒律。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到处犯戒、犯错,谁也不能跟你学修,谁也不能相信你。你的境界高,对你来说没有什么,但如果要是摄受弟子的话,就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得考虑他人。一定要好好地持戒,好好地表法,这样才能吸引众生,才能摄受弟子,才能帮助别人。
你内心里有没有功德,别人很难看出来。有他心神通的人才能看到别人的心,普通人也不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你的内心如何。这就需要你好好表法,口和心要相应,心和身要一致。凡夫只看表面,如果你在表面上没有表好法,没有做到,别人一定会怀疑,这样就无法能帮助、救度众生。所以不管你内心的境界有多高,都一定要受持好戒律。
第二条、观察上师是否有无伪的慈悲心。如果上师没有慈悲心,他懂得的再多、再明白,也没有用,不一定能教给你,不一定能帮到你。什么是无伪的慈悲心?就是对任何众生都一样,不管他们是富还是穷,是贵还是贱,是丑还是美,都平等地慈悲。
第三条、观察上师是否有广大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光有慈悲,也不行,因为没有智慧,你无法教导、引导众生。就像我们的父母特别慈爱我们,但是这些慈爱在修行面前也许是一种障碍。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不懂佛理,不懂真理,很多地方连他们自己都弄不明白,所以会错误地教导我们,使我们失去今生解脱的机会。所以我们要依止的上师也是,如果光有慈悲、没有智慧,就无法给我们指出解脱的道路,无法引导我们,让我们开悟、证悟,让我们解脱成佛。所以我们依止的上师,要有广大的智慧,如无我的智慧、证悟空性的智慧。
第四条、观察上师是否有摄受弟子的能力。每尊佛、每位具德上师度化众生的任务都不一样,所以他们利益众生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有的大德高僧,不能说没有摄受众生的能力,但他在示现上没有,因为他的任务是在暗中、默默地度化那些有缘的众生。所以如果上师在显现上没有摄受弟子的能力,那么他就不能摄受你,你依止他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什么是摄受弟子的能力?就是四种善巧方便。
第一个就是布施。众生刚强难化,需要用各种方法度化。上师光说也不行,要有恰当的方式、方法,先将弟子引进来,等到真的引进来了,再慢慢引导,慢慢调伏他,等调伏得差不多了,怎么都行了,这个时候怎么呵斥他也没有事。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为了求点事,比如生意、身体不太好请求加持,这时候上师不能拒绝,要尽量办。这都是法布施。然后送弟子点东西,像甘露丸、金刚结和其它小卡片,让他满意,让他欢喜。
第二个就是爱语。不能让弟子伤心、生气,不能刚开始的时候就说他不爱听的话。说他爱听的话,表扬、夸奖他,让他高兴。慢慢引导他,肯定能够将他引进门,肯定会学。称赞他,说他爱听的话,不能说让他不高兴的话。如果刚开始就批评他,指出他的缺点,他就生气了、害怕了。所以只能循序渐进地引导他,这也是为了他以后能学佛修行。
第三个是同行。有时候在特殊的情况下,要随顺弟子的行为。如果用其它方法实在调伏不了,但通过这种方式能调伏,就恒顺他。如果他想上山,就陪他上山;如果想到商店买东西,也可以陪他买,让他高兴,慢慢地将他引进佛门。文殊菩萨通过各种善巧方便,最后度化了很多很多众生,尤其是皇宫里的那些人。此前舍利子度化他们的时候,总是严格要求他们,让他们受戒,让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他们受不了,都没有学,所以没能度化他们。后来释迦牟尼佛派文殊菩萨去度化他们。皇宫里的人爱唱、爱跳,文殊菩萨就陪他们唱歌、跳舞,陪他们吃喝。这些人慢慢地都被引进来了,慢慢地都学、都修了,都得到救度了。
第四是共事。在特殊的情况下,跟弟子做同样的事情。这也要看情况,不需要的情况下不用,需要了就要这样。
这四种方法也是大概说的,有各种善巧方便才能引导、帮助、救度众生。他们慢慢进来了,真正能够了解佛法了,就可以了。
观察上师是否有清净的戒律,是否有无伪的慈悲心,是否有广大的智慧,是否能以四种善巧方便来摄受弟子。观察后如果你对上师有信心,觉得跟他很有缘分,这样就可以依止了。
还要观察:第一、我们要依止的上师是否有修、有证。如果他自己没有修行,没有证悟,怎么引导你、帮助你啊?第二、你是否能够随时亲近他,随时与他沟通。第三、他的所作所为与自己今生解脱是否有直接的关系,他是否能够直接帮助你解脱。通过观察,如果他有清净的戒律;有无伪的慈悲心;有广大的智慧;还有摄受弟子的能力;他有修有证;你随时都能亲近他,与他沟通;他的所作所为与你今生的解脱有直接的关系,有直接的帮助,你感觉与他很有缘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可以依止他了。
第一个阶段是观察,第二个阶段是依止。依止上师以后就不能再观察了,否则就是不如法的。这个时候一定要从心里做决定:从今以后,我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跟上师学佛修行。依止上师以后,不能再观察,不能看上师的过错,也不能说上师的过错,一定要将上师的一切都观为清净。
具德的上师不可能有任何的过错与缺点。如果你看出来他有什么过错或缺点,完全是你自己的问题。在观察的过程中,你可以反复看、反复想,但是依止的过程中必须是一心一意的,如果三心二意的话,一定有罪过。依止上师以后,你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完全供养给上师,把它们变成上师利益众生的工具。我们的三门是,不能成为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和魔障的工具,不能让它们成为造恶业的工具。
无始劫以来,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和魔障利用我们的身、口、意造了很多恶业,使我们不停地流转在轮回中,无法解脱。这些烦恼和魔障控制着我们,操纵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怎么还不下决心去降伏它们,怎么还跟着它们跑呢?贪心一上来我们就控制不了,不愿意做的事情也做,不愿意说的话也说。造了恶业以后,果报完全要由我们自己来承担,谁也不能代替。这些烦恼和魔障伤害过我们无数劫,我们怎么还不反抗呢?都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很能干似的。你有什么了不起的?都是贪嗔痴慢疑的奴隶!天天在那边无休止地受苦、受累,为了什么?
依止上师以后,不能再观察,不能再看他所谓的过错与缺点了。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供养给上师三宝,让它们成为上师三宝利益众生的工具,让它们成为学法修行的工具,不能再被这些烦恼控制、牵引着。无始劫以来到现在,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这些烦恼无数次地伤害过我们。我们感受过的痛苦,都是它们带给我们的,所以我们这次一定要这样降伏它们。
依止上师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把上师看成佛。如果你把上师看成佛了,就能得到佛的加持;如果你把上师看成菩萨了,就能得到菩萨的加持;如果你把上师看成是一般的凡夫,你将得不到任何加持。我们要把上师看成佛,用具足的信心,一心一意地依止。什么叫依止?就是在他的引导下如理如法地闻思修,一切由他安排,一切由他指挥,就行了。
上师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要完全了知上师的功德是很难的,但是我们通过慢慢地观察,也能感觉到、也能判断出来他是不是位成就者,是不是位具德的上师。真正的成就者、具德的上师,肯定跟一般的凡夫是不一样的。佛在经中讲过:诸佛菩萨,包括自己的上师,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通过观察也能看出来。佛还在经中讲:我们看不到山的那面是否有火,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烟来推测;我们不知道山的那边是否有水,但是看空中飞翔的水鸟,也能了知水的方向。同样,观察上师的言谈举止,也能观察得出他是否是位具德的、具足法相的上师。
如果观察好了,就可以依止了。依止以后,就不能再观察,也不能生起怀疑了,一定要一心一意地依止。如果你不是一心一意地依止,不论你对上师好还是不好,对上师来说无所谓,但会耽误你自己。
我们不是要解脱成佛吗?佛法里讲的这些所有的成就,都要靠恭敬心和信心获得。对上师三宝,尤其是对上师,如果没有具足的信心,你就无法能够得到成就。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信心有多大,加持有多大。你有上等的信心,就能得到上等的成就;你有中等的信心,就能得到中等的成就;你有下等的信心,只能得到下等的成就。如果你没有信心,将无法得到成就,无论你理论学的再好,学问再多,学历再高,能背诵、精通三藏十二部也没有用。对上师三宝没有信心,尤其是对自己的上师没有信心,不可能得到任何成就。
一切功德的来源是上师,一切成就的来源是上师,一切加持的来源也是上师。想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想得到佛法里的成就,就要靠上师。这不是我们说的,是佛在经中讲的,密宗很多续部里都有这样的记载。没有上师之前没有佛,贤劫千佛都是靠上师的窍诀成就的。没有上师就不会有佛,没有上师也不可能解脱。显宗里也有这样的说法。阿难曾经跟佛陀说:“我才知道善知识的重要,在修行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成就都要靠善知识。”佛说:“不是大部分成就,而是全部成就都要靠善知识。”如果你要跟佛菩萨沟通,必须要通过上师的信号。否则你想解脱、成就也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说要把上师看成佛呢?如果你依止他,跟他学修了,那个时候一定要把他观成佛。这样,不管你是做顶礼,还是做供养,等于你顶礼了佛,供养了佛,你得到的就是佛的加持。如果你把他看成是凡夫,然后去供养、恭敬,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成就者、真正具德的上师,你却把他看成凡夫了,你只能得到凡夫的加持;如果他是一个凡夫,但是你却把他看成佛了,在你的心目中只有佛,没有凡夫,你得到的就是佛的加持,而不是凡夫的加持。
狗牙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狗牙本身就是狗牙,没有加持,但是那个老妇人,把狗牙当成佛牙了,在她的心目中只有佛牙,没有狗牙,所以她得到的是佛牙的加持。主要是自己的信心,如果你没有信心,即使佛亲自降临,亲自救度你,你也认识不到,你也得不到加持。如果你自己有信心,就像狗牙的故事一样,不管上师是否有成就,你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这个十分重要,这是关键!就是自己的心——转心转念么!你的心一转,念一转,在你的心目中就都是佛菩萨。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上师三宝、为佛菩萨做的,这是不会有错的,用不着怀疑。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是皈依。皈依是一切修法的基础,皈依了上师三宝,才算是进入佛门。如果不皈依上师三宝,没有上师三宝的加持,没有上师三宝的摄受,无法能够解脱成佛,所以首先一定要皈依上师三宝。
我们发菩提心也是需要基础的,就是首先要皈依。如果没有皈依的话,菩提心根本发不出来。修其他任何法的时候也是:第一个首先是皈依,其次是发心,接下来才是其他的修法。如果没有学修皈依,就无法学修其它法,也就无法能够解脱,无法能够成就。
皈依也是有条件的,不是谁都能皈依的。我们昨天讲的皈依的基础,就是前提条件。首先要具足条件与因缘,如果条件不具备,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皈依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信心。我们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清净信心、欲乐信心、胜解信心、不退转信心?如果没有这些信心,只是在表面上、形式上皈依了,实际上还是没有皈依,没有真正进入佛门。这样的皈依没有任何意义。
现在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叫皈依,根本不会皈依,怎么皈依?有的人为了暂时的利益,为了种种目的皈依;有的人糊里糊涂地皈依,皈依证也办了,但是实际上这种皈依没有意义。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没有真正皈依到上师三宝,没有进入佛门,实际上就是没有皈依。
那怎么才能真正皈依到上师三宝的门下,怎么才能真正进入佛门呢?皈依的前提条件就是信心。有足够的信心,才能真正皈依到佛门。没有信心可以先培养信心,学习、了解、研究、体会轮回的痛苦、解脱的利益、上师三宝的功德。真正能够了解了、体会了,信心自然而然就上来了。信心有多大,加持有多大;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完全要靠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你懂得再多,再聪明,再能干,也不能解脱,不能成就。
以前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善星比丘是释迦牟尼佛的侍从,二十多年一直跟佛在一起,天天能够亲近佛陀。他懂得多,能够背诵、精通三藏十二部,讲经、辩论无与伦比,特别聪明,特别能干。但是他对佛没有生起信心,他对佛、法、僧三宝没有生起信心。最后他背叛了佛陀。他跟佛说:“我比你懂得还多,你其它的功德我也没有看出来,除了你身上有一圈光,这个我没有,别的我都比你强。我不愿意侍候你,不愿意跟随你,我要走了。”于是他就走了。侍者走了,佛身边没有人了。佛陀把所有的弟子都叫回来,跟他们讲:“善星比丘今天走了,你们谁愿意到我身边来当侍者?”佛威严啊,弟子们都不敢当。最后大家推荐阿难当佛陀的侍者。阿难是佛的亲戚,不那么害怕佛,阿难就同意了。但是阿难问佛:“善星比丘是怎么回事?请佛给我们讲讲清楚。”佛说:“他对我没有生起信心,对佛法没有生起信心,所以没有得到修法的利益,结果他离开我了。再过七天他就要死了,死了以后他要堕落恶趣,转生为饿鬼。”跟善星比丘关系比较好的一些比丘,将佛的话告诉了他。善星比丘暗想:有时候佛说话也特别灵,我要注意点。这七天之内我什么也不吃,光静坐,看看过七天我死不死,如果不死我就去羞辱他。第七天的早上,他渴的不得了,就喝了一口水,结果没有咽下去就死了。佛事先就告诉过弟子们,善星比丘死了以后,在什么地方转生为什么样的饿鬼。然后佛把这些弟子都带到那个地方去,弟子们一看,真有这样一个饿鬼。但是那个时候善星比丘对佛还是没信心,背朝着佛。
还有提婆达多,他也特别出色,相貌特别庄严,非常聪明,有才华。他也是释迦牟尼佛的亲戚,也出家了,而且跟佛学了不少年。但是他对佛没有信心,特别傲慢,嫉妒心也特别强,总是不服,总想跟佛争。佛慈悲,感召力强啊,很多人都皈依佛,跟佛学了,提婆达多就受不了了,总是搞挑拨,跟佛比。最后他有杀害佛陀的念头,但是没能得逞。
虽然提婆达多整天跟佛一起,懂得也多,但是对佛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没有加持,没有加持就不能成就。如果没有信心,离佛再近,离上师再近,懂得再多,再聪明,也没有意义,也不能解脱,更不会有任何的成就!有恭敬心,有信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就,才能真正领会到佛法里讲的这些道理。如果有信心,即使不懂那么多道理,问题也不大,也没有关系,光靠信心也能成就。以前这样的公案也特别多。
大家都知道狗牙的故事。曾经在藏地有个老妇人,她有一个儿子,母子俩相依为命。儿子经常到印度经商,老母亲多次嘱咐他,印度金刚座是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成佛的圣地,那里肯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加持品。你回来的时候,一定要给我带一个加持品作为顶礼的对境。多次的嘱咐,但是儿子每次回来时都忘了。有一次,他又要去印度。这个时候老母亲恳切地跟他说:“如果这次你不给我带回来一个加持品,我就自杀,死在你的面前。”但是这次儿子回来的时候又忘了,快进家门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老母亲的嘱咐,他害怕了,心里想:这样两手空空的回家,老母亲肯定会自杀而亡。没办法,他就到处找,结果在路边找到了一个狗头。他把狗牙拔出来,擦一擦,仔细地包起来,带回家,跟老母亲说:“这是我特地从印度给你带的,是真正佛的牙齿,你可以对它做供养。”老母亲特别高兴,就把狗牙供了起来,然后天天磕头、供养、烧香、祈祷。她把狗牙当成佛牙了,在她的心里只有佛牙没有狗牙。结果,那个狗牙降下了很多的舍利,也出现了很多光。那个老妇人去世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往生的瑞相。
如果有信心的话,狗牙也能变成佛牙;如果有信心,靠狗牙也能成就!主要是信心!表面上、形式上无所谓。有恭敬心,有信心,就能得到加持,就能得到成就。加持是不可思议的。有不可思议的加持,才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成就。如果有具足的信心,即使没有太多的文化,没有太多的知识,也能成就。比如,无论在藏地还是在内地,很多老年人,心都比较虔诚,临终的时候都有往生的瑞相。虽然他们没有文化,不懂太多的道理,但是有具足的信心,所以得到了成就。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学习这些佛理?就是为了培养具足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或者信心不是特别具足,一定要多学、多研究、多修、多练,才能把信心修上来。有具足的信心说容易也容易,但是说难也特别难。
现在的人都说:“我对上师有信心,我对三宝有信心。”但是到时候谁都没有信心了。有具足信心的人很少很少,到时候还是自以为是!到时候还是自己说了算!你什么时候按佛的要求做了?你什么时候按上师的要求做了?没有事的时候会说:“是”、“我相信”、“我一定听话,我一定照佛的要求,照上师的要求去做。”但是一到关键的时候就不行了!
我们都看过帝洛巴和那诺巴的故事。上师帝洛巴让弟子那诺巴跳楼,那诺巴跳了。那诺巴知道有具足的信心就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你看这叫具足的信心!第一、如果弟子那诺巴对上师帝洛巴的信心不是特别具足的话,帝洛巴不可能让他这样做,帝洛巴知道那诺巴对上师的信心特别足,让他跳他肯定能跳。第二、上师帝洛巴心里有数,让弟子那诺巴跳楼不会有事啊,上师能保护他,能救度他。弟子那诺巴也知道:我跳了,肯定没有事,因为上师在场啊。弟子那诺巴对上师帝洛巴有信心,上师帝洛巴对弟子那诺巴也有信心,师徒互相之间都不怀疑,都有信心。然后那诺巴跳了,什么事也没有,业也消了。你看就这么个结果!
有具足的信心很难。有些人遇到一点点坎坷或挫折的时候,就把上师三宝给忘了,根本想不起来了,根本不按照上师三宝的要求去做。具足的信心特别重要,这也跟前世的修行有关系。信心有前世修的,也有今生修的。有的人刚开始接触佛法的时候,就有具足的信心;有的人刚开始没有信心,慢慢地就有信心了;有的人刚开始接触佛法的时候有信心,但是没有太大的信心,慢慢地信心就上来了,就具足了。这样的情况有很多。
学佛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有的人信心特别足,不用学那么多、修那么多就成就了,这就是前世修的;有的人信心不是特别足,但是也有一些,这也算是有一定的基础了,可以继续培养;有的人根本没有信心,这种人无法救度。有具足的信心,这是皈依的前提条件。
对于信心不是特别足的人来说,明理也特别重要。对有些人来说,好像不需要明白太多的道理,实际上他比谁明白的都多。虽然他在词句上、表面上不是那么聪明,明白的不是很多,但实际上他抓的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他的智慧比谁都高,能力比谁都强;有些人表面上词句、理论懂得特别多,特别聪明,但实际上没有信心,没有证悟,所以是空的、假的、没有用的,这些对临终、解脱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有具足信心的人,在外表上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但心里全是好东西。信心不是特别足的人,都要明白这些道理,要学修、研究这些,这都特别重要。信心是从明理中来,明白道理了才能生起信心。现在没有信心,或者信心不具足的时候,说明你还是没有明白道理。
皈依,也不能盲目地皈依。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上师,也不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然后就说:“我要皈依上师三宝,我皈依上师三宝了。”这样马马虎虎、糊里糊涂地皈依,完全是迷信。信佛不能迷信,信佛一定要觉。佛是觉,迷是魔。你迷信就是魔,觉心才是真正的佛。所以要明白道理,这个特别重要。
我们皈依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上师三宝。上师三宝也就是上师、佛宝、法宝、僧宝,是我们的皈依处,是我们所皈依的对境,我们要了解、明白这些。
什么样的上师才是值得依止的上师呢?只有具德的、具足法相的上师才是值得依止的上师。具体说,他有清净的戒律,有无伪的慈悲心,有广大的智慧,有摄受弟子的能力。这样的上师才是值得依止的上师。
值得依止的上师,首先要有清净的戒律。受戒了,而且持戒特别清净。戒律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别解脱戒有居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菩萨戒有上等、中等、下等的。密乘戒有根本戒、支分戒等。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无法能够摄受弟子。如果连自己都没有表好法,连自己都没有做到,怎么去引导别人呢?其次,要有无伪的慈悲心。如果没有慈悲心也是无法摄受弟子;还要有广大的智慧,没有智慧无法能够引导众生;最后要有善巧方便,有摄受弟子的能力,如果没有摄受弟子的能力也不行。具足这些条件的上师叫具足法相、具德的上师,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依止和恭敬的上师。
佛是断证圆满的。断是断除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证是证得圆满。断证圆满,就是断除了所有的障碍,证得了人无我、法无我,以及诸法的本性与真理。其他阿罗汉、十地的菩萨都有断证,但还没有圆满。有的断除了烦恼障,但是还没有断除习气障。比如说阿罗汉,已经断除了业障、烦恼障,但还没有断所知障和习气障(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阿罗汉断除了粗大的烦恼障,但还没有断除微细的烦恼障);八地以下的菩萨,已经断掉了烦恼障,但是还没有彻底断掉所知障和习气障;十地菩萨通过金刚般若智慧断掉了所有的所知障,最后断的是最为微小的习气障。断除这些障碍的同时,他的智慧也逐渐增长,最后证得了圆满。智慧圆满的时候才能断掉所有的这些障碍,这两个同时圆满,这是佛。
佛可以分为法身、化身、报身三身佛,还有四身佛、五身佛。法身佛:具足圆满无量无漏功德和圆满智慧的自性就是佛的法身;也就是法界、诸法的本性、本具的光明;报身佛:是为了救度众生而从法身里显现出来的,但是只有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见到,才能亲近,其他凡夫们都见不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只有十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见到,其他的都见不到)。五部佛、无量光佛、金刚萨垛佛等,都属于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宝生佛、宝髻佛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化身佛,是从法身里显现出来的,相续清净就能见到,有的一般的凡夫也能见到。这就是三身佛——三宝中的佛宝。
然后是法宝。法是断除了业障烦恼的寂灭的境界,或者是能够断除业障、烦恼、习气的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法宝可以分两个:教法和证法。教法是三藏十二部一切显密经典;证法是戒、定、慧三学。戒就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定就是禅定。禅定有属于世间的,也有属于出世间的;有属于大乘的,也有属于小乘的。智慧也是,有有漏的,也有无漏的;有属于世间的,也有属于出世间的;有大乘的,也有小乘的。
然后是僧宝。僧宝是具足明觉圆满。小乘里讲的僧宝要求是出家人、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才是僧宝。但是在大乘里讲的僧宝,不仅仅是出家人,在家人也可以,也不一定是团体,个人也可以是僧宝,但要求必须是菩萨。小乘里的僧是指僧团,但是大乘里个人也可以称为僧,这是大乘、小乘的区别。昨天讲了世俗菩萨和胜义菩萨。世俗菩萨是相续中真正有了世俗菩提心;胜义菩萨是到登地的时候,现量证得了诸法的本性,在他的相续中生起了胜义菩提心。此处所说的大菩萨,指的就是一地以上的菩萨,有一定的修行、有一定证量的人,包括世俗菩萨和胜义菩萨。这样的大菩萨就是大乘佛法里所说的僧宝。
上师三宝是我们所皈依的对境,也是我们的皈依处。
然后是皈依的分类。
一、从皈依本体的角度来分,有因皈依和果皈依。佛为导师,法为道路,僧为道友,上师为怙主,这个决心叫因皈依;果皈依是果地的皈依,他已经证得了三宝的果位,证得了上师三宝相续中所存在的这些功德、智慧。无论是因皈依,还是果皈依,都是显密共同的皈依。显宗里要这样皈依,密宗也承认这样的皈依。佛、法、僧三宝,主要是显宗讲的。密宗里有上师三宝,还要有本尊、空行、护法——加持靠上师;成就靠本尊;事业靠空行、护法。意思是,修任何一个法,都要靠上师的加持,只有通过上师的加持,才有成就,有成就才可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事业也有很多种。
得到加持要靠上师,得到成就主要靠本尊,做事业主要靠空行、护法。空行主要负责坛城内部的事业,但空行不一定是女性,男女都有;护法主要是护持坛城的。护法也不一定是男性,也有女性护法。我们观想皈依境的时候,空行面朝里,负责坛城内部的事业不往外流失;护法面朝外,阻挡坛城外边那些鬼魔、恶魔的干扰。空行、护法主要是帮助成就事业的,一个是管内部的,一个是管外部的。这是简单的解释,详细解释还有很多。“皈依上师三宝”和“皈依上师本尊空行护法”是一个意思,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
二、从发心、动机的角度来分,皈依可以分三种: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和上士道的皈依。
下士道的皈依:下等根基的人皈依是为了避免自己堕落恶趣,为了获得健康、长寿、福报、名利这些人天的福报。他连出离心都没有,只是为了世间的这些利益,为了世间八法而皈依的。虽然他皈依了,也成为佛弟子了,但他不是真正的学佛、修行人,他修的是世间法,不能解脱。这是下士道的皈依。
中士道的皈依:中等根基的人皈依是为了摆脱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的安乐,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为了自己的解脱而皈依上师三宝。他们有出离心的基础,但他们不是为了众生,而是为了自己解脱,所以他们的皈依属于出世间的、小乘的皈依。他们有出离心的基础,皈依了上师三宝,通过学修,也能断除一些烦恼,得到解脱,也能成为声闻或者缘觉,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暂时解脱,但是最后还要轮回,还要感受一些痛苦。所以这也不是究竟的皈依。这是中士道的皈依。
上士道的皈依:上等根基的人皈依是为了救度一切有情众生脱离三界轮回,而要证得圆满无上正等觉的果位。目标和中士道一样为了获得上师三宝的果位,但是发心、动机不一样,他是为了众生。他有菩提心的基础,所以他的皈依是大乘佛法的皈依。这是上士道的皈依。
皈依的基础都是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皈依的本体都是对上师三宝的四种决心。这些皈依的区别在哪里?在发心!一个是为了人天的福报;一个是为了自己解脱;一个是为了救度众生。发心有区别,结果就完全不同。
皈依的基础、前提条件是信心;皈依的本体是对佛、对上师三宝的四种决心,或者是为了获得上师三宝的果位;皈依的分类,从本体的角度来讲分两个,从发心的角度来讲分三个;皈依的对境是上师三宝;还有皈依的方式、方法,通过正确的方法才能真正皈依到上师三宝;还有皈依的学处、皈依的功德。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皈依佛门(三宝)究竟有什么好处?
(2007-04-27 11:59:37)转载▼
标签:皈依
佛教
利益
功德
佛陀
分类:佛法无边
按:本博文摘编自希热多吉师兄两篇博文,以利益于和本人有缘的朋友
皈依三宝的利益
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可以说在人生中,所得利益总加起来,也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皈依三宝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七宝塔供养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宝所获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夫三宝者,千生难遇,万劫难逢,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药,疗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由此可知三宝的功德。
没有皈依三宝,即使拜佛烧香,也只能算是佛教的尊敬者,不能算做佛教徒,如果是佛教徒,第一具备的条件就是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究竟有什么功德利益呢?总结经典中的功德利益有下列十点:
找到了宇宙间第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作为老师,成为正式的佛弟子。 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故一旦皈依三宝以后,立刻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如顶戴宝冠,身着华服,人身立刻庄严;而皈依三宝,则道德、人格、信仰因而提升。 佛陀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神,在末法时代,要保护、加被所有皈依的三宝弟子。 能够获得世间大众的尊敬,并以为模范。 消灾免难,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会成就。 能积集广大福德,得大富贵,如为人生前途造了平坦的道路,如苦海茫茫中有了舟航。 减少烦恼,得遇善人为友,到处都能得方便。 有受戒的资格。皈依三宝的人可以受持五戒,参加八关斋戒等。 终有一天,必定得度。即使没有修行,只要皈依三宝,将来弥勒菩萨龙华三会的时候,也能得度。
普贤上师言教云:皈依之功德
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何人仅仅皈依就播下了解脱种子,能够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成为一切律仪之根本,一切功德之来源,暂时也能受到善法方面护法神的保护,并且一切所愿称心如意,经常不离三宝的光明而且能忆起宿世,今生来世安乐,究竟获得佛果等有无量功德。如《皈依七十颂》云:“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别解脱中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所有律仪也都依靠皈依,所以皈依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一切大乘发殊胜菩提心、密宗金刚乘的灌顶等之前必须具足真实皈依,甚至仅仅受持一天的布萨戒(八关斋戒)之前也必须皈依,同时皈依可作为一切戒律功德之根本。不用说了知三宝功德后生起信心而皈依,甚至仅仅耳闻佛号或对佛的身语意所依中任何一种结上少许善缘,也将在其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最终得到涅盘,律藏中说:“曾经一头猪被狗追赶而转绕了一座佛塔,因此在它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此外也有“依靠一泥像,三人得成佛”的公案。从前有一个人在路边看到一尊小泥像,他想:这尊小泥像如果这样放着,很快就会被雨水淋坏,不能让它被毁坏。看到小泥像前面有一个被扔掉的鞋垫,便将鞋垫盖在它上面。又有另一人看到这种情景,他认为这么肮脏的鞋垫盖在小泥像上面很不好,于是将鞋垫扔掉了。盖鞋垫和扔鞋垫的二人以贤善意乐的果报,后世获得了王位。如颂云:“善意将鞋垫,置于能仁顶,他人舍弃彼,二者得王位。”所以最初造小泥像的人、中间盖鞋垫的人、最后扔鞋垫的人三者都暂时得到王位等善趣的乐果,究竟播下了解脱的种子,逐渐也已成佛了。
远离不善业也是同样,如果内心深处以强烈的信心恭敬心皈依三宝,那么往昔所造的恶业也将会减轻或消尽。从此以后,自相续也会得到三宝大悲心的加持,一切行为都会成为善法,也不会(再去)造恶业。譬如,佛经中说:未生怨国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后来诚心皈依了三宝,因此(死后)仅仅在地狱中感受了七天(的痛苦)就解脱了(此观点于不同的经典中有不同的说法);提婆达多造了三种无间罪,活活地感受地狱烈火烧身时,才对佛语生起了诚信,并说:“我从心坎深处皈依佛”。(以此因缘)他将成就缘觉的果位,名为具骨。
如今,我们这些人从大恩上师、善知识那里听闻到殊胜正法,并生起少许修持善法断除恶业的念头,这时如果从内心深处精勤皈依三宝,则三宝定会加持自相续,即自己的信心、清净心、厌离心、出离心、诚信因果等一切圣道功德将越来越增上。相反,若即不念修皈依也不祈祷上师三宝,则无论现在的厌离心、出离心多么善妙,但是因为外境善于蛊惑人心,自己又智慧浅薄、无有主见,分别念很容易被诱惑,所以,现在行善法也很容易转成造恶业,因此应当了知今生断除不善业也是没有比皈依更殊胜的(方法)了。
趋入三宝的庇护之下,今生不会出现任何不愉快之事,并且一切所欲如愿以偿,还会得到善法方面天众的护持,而且黑法方面的诸魔障也不能靠近。譬如,从前一个盗贼被主人逮住,主人一边念皈依偈一边用棍棒打他,(每念一句打一下)如念一句皈依佛,打他一下,(这样四句皈依全部念完后)将他释放了。盗贼想:释迦牟尼佛恩德很大,幸好皈依偈只有四句,如果皈依偈有五句的话,我可能已被打死了。在他心中好象皈依偈的声音与疼痛成了无二无别,并且脑海中一直回响着朗朗的皈依偈声。他到一个桥下躺了下来,这时,桥上来了许多鬼魔,它们说:“这里有一个皈依三宝的人。”而不敢过桥害他,便嘈嘈嚷嚷地逃走了。
皈依的功德(1)
1.皈依有二种型态——外在的皈依和内在的皈依。
2.佛、法、僧三宝是我们外在的皈依;自心本性则是我们内在的皈依。
3.我们可以观想任何我们具有信心的佛菩萨,如: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度母、金刚萨埵、莲花生大士……。我们可以将此皈依之对象(皈依境)观想在我们的前方,并将之观想为一切上师、本尊、智慧护法的总集。
4.当我们在向某位佛菩萨或上师祈请时,便能得到所有佛菩萨和上师的加持。因为诸佛菩萨、上师的体性本是无二无别的。
5.当我们认为佛、菩萨只有一位时,我们就只能得到一位佛、菩萨的加持;若能将他观想为一切之总集,就能得到所有佛菩萨的加持。
6.我们也可将所观的佛菩萨,观想为二臂、四臂、六臂玛哈嘎拉、智慧财神……等一切智慧护法的总集,我们便能得到一切智慧护法的加持。
7.皈依的动机:我们是为一切众生的利益与觉证而发心成就佛道。若能以这样的发心来求受皈依,不仅能使此生更善顺,也会使来生更具福德、更接近佛道、也更容易得到成就。
8.我们若能虔诚祈请,便能得到佛的眷顾、加持。但也不要心存过多的希求,老想着皈依能得到什么好处。
9.当我们明了皈依的功德和重点时,才能发起真诚的皈依心,也才能得到如实的加持。了知佛的功德,才能真正发起皈依之心。
10.佛的功德有三:
(1)遍知:正遍知,于一切时了知一切。佛已彻悟心性,自然能如实遍知一切。
(2)大悲:佛陀永远在想各种方法来帮助众生脱离轮回、成就佛道。佛日夜眷顾每一位众生,就如同母亲朝夕眷顾着她的爱子一般。
(3)大力:佛具备身、语、意的功德力。
皈依的功德(2)
1.当我们了知佛具备遍知、大悲、大力的功德,在皈依时,就更能生起虔诚与信心。
2.佛既然有遍知的功德,就一定会知道我们的祈请,不会心存疑惑。以这样的了解而为祈请,便能得到最大的加持。
3.皈依的时间:在未成就佛道之前,都要尽形寿皈依三宝。我们也能因此远离一切障碍与魔害。
4.在我们虔诚祈请三宝或生起信心的那一刻,便已造作了善业,善业的力量会使我们得到加持。愈是具足信心、虔敬的祈请,得到的加持也愈大。
5.清净业障必须具备二种条件:
(1)了知佛的功德力。
(2)具备虔敬和信心。若能二者兼具,便能清净我们的业障。
6.皈依三宝应具足三种信心,真诚的信心乃是皈依的要件。
(1)净信:对三宝生起欢喜的信心。
(2)欲信:祈求得到三宝的加持和功德。
(3)胜解信:真正看到三宝的功德、力量,而生起极大的信心,确信三宝是我们究竟的皈依处。
7.古德云:「慈心能滋养人世,真爱能普利群生。」
8.信心实为爱的一种体现,对于外在的三宝、内具的佛性,若能具此三种信心,便能渐渐了悟心性。
9.皈依法:要依止觉悟的道理与方法,方能达到究竟的觉证。
10.皈依僧:要行于觉悟之道,就必须依止上师。
11.即使于戒律有所毁犯或烦恼炽盛,只要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未改变,对皈依的功德具信心,就算造了许多罪业,虽会暂时堕入地狱,之后仍有可能迅速成就佛道。
12.未皈依的人,就算是道貌岸然,也只是于短暂的此生得到内心的平静,对于来世之解脱或成就佛道皆了无助益。
皈依的意义与修法
我们佛教徒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学佛会接触到小乘、大乘和密宗,有很多名称。那是不是说佛法有分别呢?不是的。佛陀发很大的慈悲心来教导我们,可是每个众生的智慧都不一样。所以,你的智慧有多高,佛陀就给你传怎样的一个法。智慧较低的,就传小乘的法;智慧较高的,就传大乘的法;很有智慧的,就传金刚乘的法。不是说佛陀有分别心,实际上是因为众生智慧不同、心里想的都不同,所以佛法有许多宗派。
想要开悟、解脱只有得到一个提供修行的基础时才能达到,这个基础就是皈依。要学佛修行一定要皈依,皈依很重要,你皈依后就真正成了佛门弟子,就是金刚上师的弟子,也可以说是一个修行的人。所以,我们必须知道皈依的重要性,了解归依的功德。说到皈依的功德,就是最有智慧的文殊菩萨来讲,也是说之不尽的。因为皈依的功德实在太大了。没有皈依,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是学不了的。就象有一座高楼,不得其门而入,皈依就是打开所有佛法大门的钥匙。
简单来说是这样的:未皈依前做善事的因缘是落在轮回中的。善事做得极为殊胜的话,落在天道;然后是阿修罗道,最后是人道,这三界是比较快乐的。如果做坏事就落在三恶道,一切众生都是做过坏事的,就容易落入恶道。没有皈依前,你就在轮回中流转。轮回是没有开始和结束的,上一辈子的因缘带到这一辈子,这一辈子的因缘带到下一辈子。可是,如果我们觉悟的话,就会这从个无始无终的轮回中解脱出来。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很久以前和我们一样也是凡夫,遇到了很好的金刚上师,就皈依上师和三宝修行,所有的业障都清净了,脱离轮回而成佛。我们现在开始皈依,然后修行,也是可以得到解脱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总的来说,没有皈依的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就象做梦。比如我们昨晚上做了个梦,醒来才知道都是假的。但我们有福报和佛缘,这一世得到人身来皈依学佛。就象一个人得了病,就得找医生看,病就治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得了最严重的一种病,这是什么病呢?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业障——贪嗔痴。我们要治病,就要找一个最好的医生。也就是必须依靠一位很有成就的根本上师,依靠三宝的加持,好好修行,就可以治好贪嗔痴这个业障的病。
我们没皈依之前,诵经念咒是有很大功德的,但还不是真正解脱的种子,都是轮回的功德。你看现在世界上,有的人不知道学佛,也不懂因果,但他很快乐、很有钱、做大官,这些都是他们没有皈依、没有发菩提心时做功德的果,这些功德都落在轮回中了。大家都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但你要清楚,他也是要死去的,轮回中是要受苦的。没有皈依,没有发菩提心,虽然做了很多功德,很有善心,很快乐,但这个果还是落在轮回中,没办法解脱,没办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皈依后,我们做善事和修行,就变成脱离轮回的功德,所有的功德就成了解脱的种子,都是解脱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消除自己所有贪嗔痴的方法。
要解脱就必须修行,修自己的心,必须消除自己的贪嗔痴。怎样消除呢?是不是用世间法就可以消除贪嗔痴呢?完全不是的。世间法都是贪嗔痴的工作,用贪嗔痴来消除贪嗔痴是绝对不可能的。比如洗衣服,用脏的水来洗是洗不干净的,必须用干净的水。因此必须学佛法,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贪嗔痴的,用来消除所有的烦恼和痛苦的。只有佛法,没有第二个方法来消除。但是要学佛,一定要皈依,没有皈依的话,八万四千法门你是学不了的,因为你还不是佛门弟子,不是真正修行的人。大家先要清楚皈依学佛的意义与的修行方法,然后再去修行就会很快获得解脱。
 [皈依修学手册] 皈依修学手册
 [皈依修学手册] 一、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一、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皈依修学手册] 一、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二、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皈依修学手册] 一、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三、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皈依修学手册] 一、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四、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修学手册] 二、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一、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皈依修学手册] 二、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二、念死无常
 [皈依修学手册] 二、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三、念三恶道苦
 [皈依修学手册] 二、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四、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
 [皈依修学手册] 三、认识三宝 一、何为三宝
 [皈依修学手册] 三、认识三宝 二、三宝的种类
 [皈依修学手册] 三、认识三宝 三、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
 [皈依修学手册] 四、如何皈依 一、生起皈依之心
 [皈依修学手册] 四、如何皈依 二、依法传授皈依
 [皈依修学手册] 四、如何皈依 三、菩提信物
 [皈依修学手册] 四、如何皈依 四、注意事项
 [皈依修学手册] 五、皈依的正行 一、亲近善知识
 [皈依修学手册] 五、皈依的正行 二、听闻正法
 [皈依修学手册] 五、皈依的正行 三、如理作意
 [皈依修学手册] 五、皈依的正行 四、法随法行
 [皈依修学手册] 六、皈依的学处 一、遮止学处
 [皈依修学手册] 六、皈依的学处 二、奉行学处
 [皈依修学手册] 六、皈依的学处 三、共同学处
 [皈依修学手册] 七、皈依的利益 一、入佛子数
 [皈依修学手册] 七、皈依的利益 二、诸戒之本
 [皈依修学手册] 七、皈依的利益 三、减灭诸障
 [皈依修学手册] 七、皈依的利益 四、集广大福
 [皈依修学手册] 七、皈依的利益 五、不堕恶趣
 [皈依修学手册] 七、皈依的利益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皈依修学手册] 七、皈依的利益 七、随愿皆成
 [皈依修学手册] 七、皈依的利益 八、速得成佛
 [皈依修学手册] 八、皈依的修习 一、如何修习皈依
 [皈依修学手册] 八、皈依的修习 二、《仪轨》中发心的说明
 [皈依修学手册] 八、皈依的修习 三、《仪轨》中忏悔的说明
 [皈依修学手册] 八、皈依的修习 四、《仪轨》中七支供的说明
 [皈依修学手册] 八、皈依的修习 五、《仪轨》中发愿的说明
 [皈依修学手册] 九、结束语
名家话佛缘:金庸首次披露皈依心路
池田:金庸先生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先生皈依佛教,是缘于什么事呢?
金庸:我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池田:请往下说。
金庸:1976年10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雷,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池田:是吗?我可是初次听到。失去孩子的父母亲的心情只有当事者才可理解。我也是这样,我曾失去我的次子。我的恩师户田先生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他还年轻的时候,他的仅有一岁的女儿夭折了,这是发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他曾经感伤地缅怀道:“我抱着变得冰冷的女儿,哭了整个晚上。”过了不久,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这使得他认真地思考有关“死”的问题。
金庸:此后一年中,我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其中有汤因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后来我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池田:户田先生也曾在失去长女及妻子之后的一个时期信奉过基督教,但是,关于“生命”的问题,却始终无法令他信服,也无法解答困惑和疑问。您之所以认为基督教不合您的想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不能解答“生死观”的问题吧!
那次会晤,我们说起过的康丁霍夫·卡列卢基先生曾经说过:“在东方,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如果翻起这一页,下一页就会出现,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的转换。然而在欧洲,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满的书,由始而终(没有新的一页)。”这也就是说,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生死观”,您曾作过竭力的思考,当然也不会满足于那种将人生视作“一本完整的书”的生死观吧!但是,佛典浩繁,不可能一口气学完,那种苦读和钻研殊非易事啊!
金庸:是啊!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贬称之为“小乘”佛经。
池田:能以汉译的佛经与英译的佛经相对照比较,才可以对之进行研究。
金庸: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
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池田:我希望您能原原本本地谈谈当时的心情。
金庸: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为了令人相信,甚至说些谎话(例如佛陀假装中毒将死)也无不可,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池田:《法华经》富于艺术性,有“永恒”,有广阔的世界观、宇宙观,有包容森罗万象一切生命空间的广大。其中许多警句般的经文有影像般的美,简直可以说是一本庄严的“生命摄影集”,可以一页一页翻转的,那一瞬一瞬的画面如在眼前浮现。
金庸: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池田:《法华经》是“圆教”,如果从作为大乘经典最高峰的《法华经》来看的话,其他的佛经都可谓各执真理一端的说教,一切经全部都可收纳于“圆教”的《法华经》中,宛如“百川归海”。您先学小乘佛经,后再研读大乘经典,得出的结论认为《法华经》是佛教的真髓,这确实反映出先生对于佛教的认真探索之精神。
更多内容见相关专题:滚滚红尘中拈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