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狗狗找主人:中國古塔大全(二十八)【江蘇、安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5:41:51
★★★還舊樓主2010年11月14日收集整理★★★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 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江蘇
021、江苏朦胧塔


朦胧塔位于建湖县辛庄乡宝塔村朦胧庄北,射阳河与西塘河交会处。为密檐楼阁式砖塔。现仅存三层八面,高约16.7米,底边长约2米。各层腰檐仍见叠涩砖数层和石制角梁。底层南向开门,其上二层各有四门,门位上下相闪。塔内2米高处砖砌穹窿顶,北部置有佛龛,中部有扶梯可盘旋而上,现已毁。
1934年,省文管会来此勘探,在底层地坪问下42厘米处发现地宫。地宫为八角形,边长55厘米,深l47厘米,南向开有羡道,长2l4厘米。地宫北面有弥座,高69厘米、长39厘米,其上置有一石函,高34.4厘米、长65.7厘米、宽35.2厘米。盖顶端有阴刻正楷“葬舍利函”四字,函内葬有“太平通宝”铜钱百余枚和一黄绢裹着的银棺。银棺长9厘米、宽5.5厘米、高6.7厘米,上盖隐见“……元丰八年……”铭文。其内有“舍利子”、“玛瑙”、“玻璃(水晶)”、“赤珠(玉石)”和数块植物杆茎。清光绪《阜宁县志》载,朦胧塔在净慧寺前,为唐武德三年(620)建。现从塔身结构、式样、手法等方面考证,该塔为明代重建。但其地宫向下74厘米处置木板,木板下为数根木桩中间夯筑石块为基础,是宋代常见技法。因此,塔应始建于宋。其内舍利函则为明代重建时取出并再次置于地宫之中。该塔对于了解当地宗教历史和明代砖塔地宫结构提供了宝贵实例,其中出土的“葬舍利函”是一件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宋代遗物物。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师东征时,兵驻盐城一带海滩上。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李世民单人匹马夜巡大营,不慎闯入了临近敌营的一片滩涂,被敌方巡营的主帅盖苏文发现,立即策马挥刀追来,李世民急催战马,落荒而走。可是马不择路,陷身于淤泥河中。他只得跳下马来,徒步逃命。当他见有一口枯井时,便跳入井中藏身。盖苏文追到水井处,却不见人影,只看到那眼井口上结着一张完整的蜘蛛网,料定井里不会有人,便策马回营去了。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为感激蜘蛛结网的救命之恩,即派尉迟恭在这口井处建了一座塔。鉴于李世民是“真龙天子”,又被蒙在井口的蜘蛛网掩护逃生,因此有了“朦胧”一词,所以此塔取名为“朦胧宝塔”。并在塔后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净慧寺。现在塔的东北方还有一条洗泥河,据传说就是唐太宗当年马陷淤泥河,脱险后洗马的地方 。
022、江苏镇江报恩塔
报恩塔位于山之巅楞俨寺侧,砖石结构,高七层,明崇祯年间秦观阳所建。
秦观阳,镇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贫寒,经悬梁苦读,终于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历年积蓄建成此塔,命名“报恩塔”。后来,此塔竟成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溯江而上,这是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
023、江苏镇江万寿塔

万寿塔在丹阳市东云阳镇宝塔湾。原名万善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是一座木柱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7级,塔总高46.65米。塔身外八角形,内室为方形,上下交错。底层周围设廊,内室均架本梁,上铺楼板,各层有本扶梯上下。塔内方室四面各开一门,外八面间隔一面开一门。顶上为铁制塔刹,下为覆钵,上置承露盘及相轮,上为宝盖,再上为铜质宝瓶,瓶上铸“直隶镇江府丹阳县万善宝塔铜文笔峰。大明泉湖九年季冬吉日。升官津官钱粮顾锡恩,明崇祯十年仲春吉日造”的铭文。
1985—1987年进行全面修缮,恢复了该塔明代风貌,成为目前古城丹阳最高标志。
024、江苏淮安文通塔


文通塔,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古城西北隅,西临运河的勺湖公园“文通塔苑”内。原名尊胜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高十三丈三尺(合44.1米),13层。文通塔原为木塔,现存砖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改建后的模式。明崇祯二年(1629年)重修时因其旁有文通寺而改名为文通塔,此后又曾多次重修。清康熙八年(1668年)郯城大地震时,文通塔仅余2层,后来重建时只修了7层。现塔系砖结构,无梁柱,高23米,七层八角,外形为黄身青檐。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025、江苏南京报恩寺塔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在南京中华门外,始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生母女贡妃,费时近二十年,在此建造了大报恩寺和九级琉璃宝塔。大报恩寺塔曾经被称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外观全部是白瓷砖和五色琉璃瓦。大报恩寺塔极其雄伟壮观,永乐皇帝封它为“第一塔”,欧洲人称之为世界奇观。
该塔平面八角形,塔室方形,高九层,约80余米。底层有回廊(即宋代的副阶周匝)。
塔下有八角形台座三重。每层八面均开圆拱门。塔身全部用琉璃砖砌成,外壁白色,塔檐、斗拱、平座、栏干则用五色琉璃。由于各层递收、所以使用的砖瓦尺寸不一,当时为了考虑修理方便,每一构件制作时都一式三份。一份用于建塔,另二份编号储存,以备修理时用。
大报恩寺塔这一中国历史上举世无双的琉璃宝塔在金陵城外雄峙了四百多年,直到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只剩下一塔顶盘和若干琉璃瓦构件。如今只有从明代诗人的作品中可以遥想当年报恩寺塔的风华。如黄之隽的《登报恩寺塔绝顶》写登临大报恩寺塔所见,该塔高一百余米,比如今南京大多数高层建筑都要高,诗中所写“到眼无埃土益,苍茫入素秋。万家斜照外,千古大江流”的情景和当代南京人登上金鹰、商茂看到的景象是一样的。
026、江苏支云塔

南通支云塔位于狼山广教寺的“大雄宝殿”后,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高35米,五级四面为南通三塔之一(另两塔为市内的文峰塔和光孝塔)。塔后就是著名的狼山大圣殿。
027、江苏定慧寺双塔



民国照片
定慧寺双塔又名“姑嫂塔”,相传是为纪念坚守贞节而含恨自尽的一对姑嫂而建。一塔名曰舍利塔,一塔名曰功德舍利塔。两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东定慧寺巷内,距市中心2公里,初建于唐代,早毁,现存双塔系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王文罕兄弟所建。。两塔相距10余米,其结构和大小相同,均为七级八面,高约30米,内砖外木,除拱门外,塔内还有一塔室,塔外上下层的门窗随内部结构的变化而交错设置,构思奇特、外型美观、结构精巧,为佛塔中所罕见。
028、南京鸡鸣寺药师佛塔


鸡鸣寺位于南京玄武湖南岸鸡笼山东麓的山阜上,药师佛塔就在鸡鸣寺最高处。现在的药师佛塔是鸡鸣寺历史上的第五座佛塔。梁大通元年(507年)武帝萧衍建同泰寺,并建九层宝塔,崇丽一时。十几年后宝塔焚毁于雷火。本来计划重新建造十二层宝塔,梁太清二年(548年)爆发侯景之乱而工程停止。几经兴废,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崇山侯李新督工,重建佛寺,御笔题名“鸡鸣寺”。这就是“鸡鸣寺”来历。宝志禅师法函于山巅建五层宝塔。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攻南京,“鸡鸣寺”毁于兵火,塔遂没同治、光绪年间。复建鸡鸣寺后,因国力衰微未建宝塔。1988年春,“鸡鸣寺”再次重建,南京市佛教界人士倡议兴建“药师佛塔”。天人护佑,十方共襄。“药师佛塔”于1990年4月落成。
现塔高44米,外观为假九级,实为七级八面。塔身建有内梯外廊,重檐斗栱、铜刹简瓦,塔名:消灾延寿药师佛塔。塔南门上额有赵朴初大师手迹:“药师佛塔”,塔内供奉药师佛铜像一座。
029、苏州灵岩塔(多宝塔、永祚塔)


灵岩塔又名多宝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郊木渎镇灵岩山上的灵岩寺。这座砖塔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历代多次遭受火灾毁圯。塔身为楼阁式,八面七级,塔内空心,每个窗口都雕有石佛像。灵岩塔挺拔秀丽,与灵岩寺钟楼遥相呼应,是灵岩山的突出标志。
灵岩塔始建于梁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当时称为“永祚塔”。历朝历代多次遭受火灾,屡次重修。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时曾经重建,后来又遭损毁。1147年(南宋绍兴十七年)重建。
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灵岩塔遭到雷击,各层木结构及塔刹都被烧毁,仅存砖塔塔身,变成空心塔。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重建,在塔身第四层发现木箧,里面藏有南宋重建时置入的文殊菩萨摩诃般若经一卷,僧法愿血书尊胜咒,大悲咒各一卷。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灵岩山寺住持真达和尚邀请高僧印光大师将山寺开辟为十方净土道场,由禅宗改为净土宗。印光大师以灵岩寺为智积菩萨显化道场,而智积菩萨又是多宝佛的侍者之故,将灵岩塔题名为多宝佛塔。
文革期间,灵岩塔与佛寺一道遭到损毁。1977年对灵岩塔进行过大修,将民国时用于修塔的石佛填补进空缺的佛龛之中。1989年9月,灵岩山寺住持发愿重修灵岩塔,筹得八十余万元资金,参照宋代的营造法式对进行塔进行了修复,一年后动工。恢复了塔刹、塔基、平台和塔檐。
岩塔坐落在灵岩山寺的右院,是一座木檐楼阁式砖塔。南北朝初建时一共有九层。现时塔高34米,一共有七层。塔的底径为7米,往上逐层次第内收。塔底并不是建筑在石砌的基座上,而是直接建在岩石上。塔身有八面,底层的东西南北四面开有壶门式门洞,另外四面设有壶门式佛龛,第二层开辟南北面的门洞,而其余六面设佛龛用来摆放石质的坐姿佛像,第三层则是东西面开辟门洞,其余面设佛龛,以上各层以此类推。但佛龛中的大多数佛像已经失去。塔内原来是八边形,后来重修时改成圆形。塔内原有木制回廊、扶梯和腰檐已经在明朝时遭雷击而被烧毁,塔内是空心的,抬头可以望到塔顶。
1990年重修后,重建了七米高的塔刹,恢复了每层的塔檐、护栏,在塔身修建了盘旋而上的木梯。塔底增加了塔基和平台,塔台周围建设了石雕栏杆。塔前摆放了一对石狮,左侧牝狮怀抱幼狮,右侧牡狮胸揽狮球。
030、江苏常州文笔塔


文笔塔位于红梅公园南端,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称塔下寺,后改称太平寺。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明宣德三年(1428年)毁于火,正德四年(1509年)修复,万历年间又经两次修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遭火灾烧去顶端两层,乾隆十年(1745年)修复,咸丰末年又遭兵火,光绪末年(1905-1908年)重建。
塔高48.38米,底层外径为9.58米,塔身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每层4个拱门,中有旋梯环绕而上,登塔远眺,全城的景色将尽收眼底。
安徽
001、安徽黄金塔

黄金塔建于1220年,为阿拉伯风格的堡垒形建筑,实际"12个等边形砖塔,因为四围涂有一层金粉而得名。
之所以叫黄金塔,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曾是贮存黄金的金库。据传说,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沙大陆后,西班牙殖民帝国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从海上运回来后先暂存在这座塔内,然后再从陆路运往马德里上缴王室。
黄金塔坐落于无为县城东北5公里的凤凰山上,西河之畔,为一座仿木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边形,面阔3.4米,塔高35米,共9层,层层仿木斗拱,鸳鸯交手,结构牢固,逐层内收,造型挺拔,历经千年,巍然屹立。塔内设折式台阶,可盘旋而上,每层均设有不同方向的塔门,以便人们极目远望。
根据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学家的勘察鉴定,黄金塔建于宋咸平元年即公元998年,为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北宋早期,无为县境内佛教兴盛,僧侣众多,遂在汰水边(现西河)辟地建寺,称南汰寺,后又在寺中建塔,即黄金塔,形成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但由于时代变迁,战争毁坏,南汰寺与黄金塔也迭经动乱,从兴到衰,后只剩下一个古塔,据文献记载,明清以来,曾先后于洪武、隆庆、万历、康熙、乾隆等年间整修,才使得古塔安然无恙,清末至建国以后,由于年久失修,塔体下层砖石剥落,塔顶损毁开裂,草木丛生,“文革”期间,幸得当地群众保护,才免遭劫难。1981年,省政府公布黄金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巨款对该塔进行全面的测绘、整修,现黄金塔已燃然一新,成为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和旅游景观。
002、安徽金柱塔


金柱塔,位于安徽马鞍山市姑溪河入长江口岸,为六角七层宝塔,建于明朝前期。那时当涂常患洪灾。风水家认为,姑溪河水逆向西流,于水性地脉不宜,需建宝塔以镇水口。县令章嘉桢在发动民众筑圩治水同时,决定建塔。限于财力三年无果。万历十七年,县城四条巷发现宋理宗时的窖金,嘉桢请求郡守陈壁,割金之半建塔。先购得新城圩民田为塔基,累土成阜而名之为山,所建宝塔,初名铁淋,旋改金柱塔,又因金助之功和弥补星垣所未备,故有“非金而有金助,非柱而有柱形,非山而有山名”之说。金柱塔内有石阶,游人可拾级而上,登临塔顶,俯窗凭眺。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为罕见之景金柱献瑞。
003、安徽大观塔

大观塔座落在县城南郊锦江河畔状元洲对面。大观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塔高46.53米,七层八角,每层四门,屋顶悬如覆釜。青砖结构,内砌夹墙巷道,有石级盘旋而上,可至塔顶。清嘉庆刘丙在上高任知县时,曾在大观塔燃长明灯,“上烛重宵,下照百里”,日夜不息,且有专人守护。燃灯之,据说是建观塔后一段时间,上高不仅“科弟”者“迈逾往昔”,而且上高人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亦超过建塔前。大观塔建成近二百年,历经沧桑,仍坚固完好。若春秋佳日,晨光夕照,塔影横斜;蒙蒙雨日工资,则云烟缭绕,情趣别致。建塔以来,登游者不断。清县令谈有本登游大观塔吟咏:“大观塔峙锦江流,佳节重登忆旧游。。。。。。。万家楼”。可见期流连忘返。在大观塔登高远望,敖山锦水,城廓村野,尽收眼底。大观塔“为一县之大观”故名。现大观塔正门上有石刻横额“大观塔”三字,为范元杨手笔。1983年8月29日公布为县保单位。可开发的项目有:在大观塔处建造状元洲休闲别野等旅游项目。
004、安徽亳州纪家塔

纪家塔,在安徽利辛县孙集镇纪横沟沿庄北。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塔七层六面,高约10米,仿木结构。二、三层外檐口及门角转弯处,均有砖挑檐和一砖挑出飞檐。塔身第一层嵌青石碑一块,隐约可见“蒙城县嘉庆”碑文。第二层嵌青石匾,镌刻隶书“芳名永垂”,第三层至第七层均砌有拱形佛龛。
005、安徽薛阁塔

又名文峰塔,位于亳州市薛阁路中段路南。清乾隆37年(1772)亳州知州郑交泰,为兴文风始建,初为五层。嘉庆17年(1812)州绅何天衢投资续建两层,成为七级玲珑宝塔。因塔建在明代吏部考功司朗中薛惠的家庙薛家阁附近,故当地人称此塔为薛阁塔。
塔为砖结构,楼阁式建筑造型,直椎八角形,共七层,高34.15米,底层周长23.36米,塔座为八块大清石奠基。每层外转角为砖砌仿木方柱,柱上是砖枋,枋上为塔檐,枋下饰砖刻斗拱、禽鸟、花卉图案。塔内为“壁内折上式”,从第二至第六层内壁上各有一面南小龛,为供神之处。塔顶八角飞檐、翘角垂脊、风铃叮当,筒瓦屋顶,玲珑剔透。塔尖为铁铸莲花座,座上铸葫芦式塔刹,直插云霄。2001年6月国务院将该塔作为曹氏家族墓群的附属建筑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06、安徽万佛塔

蒙城万佛塔位于安徽省蒙城县城中心,是蒙城县的标志性建筑。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躯而得名。塔内现存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四层,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刻;一块在第十一层,为崇宁五年(1106年)所刻。从两块碑记的相隔时间推断,从五层到十一层即已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层,加上基础和塔刹的施工,全塔约修了十年左右。万佛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6米。万佛塔体型不很大,但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它使用北方砖塔构造方法建造,为我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是一处重要的宋塔实物。一九六一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2006年,万佛塔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城县志》载:“插花塔在城内慈氏寺,宋时建。”据传,塔内曾有唐贞观三年(629年)修塔碑文一方,已毁。从结构特点判断,宋代建筑成分居多。造型优美,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近年已进行全面维修,并建万佛塔公园,对外开放。
焦山顶峰万佛塔
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
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人指引迷津。
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
007、安徽太平塔

太平塔坐落在彰发山的皖光苑内。据旧志记载:“太平塔始建于晋咸和间(326-334年),寺前有太平塔,塔前有真武殿,殿后有玉皇阁、石华表。” 太平塔为七层八楼阁式砖塔,高43米,砖仿斗拱结构,外旋中空,弧檐翘角。塔体内外壁镶嵌砖雕佛像近千尊,形象生动。塔内砌有台阶,穿楼绕廊,可上可下。登上最高层,远眺天柱,群峰峥嵘,风光无限;俯视县城,楼宇林立,井然有序。 太平塔是安徽省境内现存的古塔中年代最久远。 景区内还有现代文学大师张恨水先生陈列馆,陈列了他的花瓶、鱼缸、笔砚、印章等遗物和各个时期出版的著作及手稿、书信等,以及孙起孟、林默然、张友渔、赵超构、高占祥、蒋纬国、陈立夫等等海内外知名人士的题词、赠画与研究专著。 为了纪念张恨水先生,在塔下依照原貌仿建了张恨水故居和心远亭、莲花池、题字碑林等。
008、安徽振风塔



安徽省安庆的振风塔是坐落于长江边上,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
振风塔,又名万佛塔,始建于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塔高82.74米,共七层,嵌空玲珑,拔地而起,内有168级台阶,51块碑刻,整个建筑造型别致,结构新颖,仰望曲线优美;塔身洁白,瓦筒如墨;八角飞檐,各悬铜铃,风吹声扬,清脆悦耳;塔内巧妙使用螺旋石阶,曲折回环,变化多端。振风塔依江而立,雄镇皖城,浩浩江水从塔前流过,形成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登临远眺,“一览众山小”,万里长江奔腾足下,江城景色尽收眼底。
2006年05月25日,振风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009、安徽中宁安庆寺永寿塔

永寿塔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鸣沙镇安庆寺内,初建于西夏(1048-1068年),几经地震,原塔已毁,现存的永寿塔系明代重建。永寿塔为十一级楼阁式空心砖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下大上小。四周开有窗户。下层向南开有一门。现存的永寿塔,虽然已不是西夏时原有建筑,但重建后,基本保留了西夏建筑风格,整个塔形,构造精致,秀美挺拔。根据塔的形制,可以想象当年安庆寺是一座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文革时期,安庆寺全部捣毁,殿堂、佛像和法器无一幸免,唯有宝塔独存。安庆寺永寿塔属佛教文物,被列为保护单位。1995年县政府批准将其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由佛教徒募化新建了殿堂,重塑了佛像。但末移交佛教界,由中宁文化部门管理。目前,佛教界教职人员尚未住管寺院。故而无方丈、监院等。
010、安徽池州百牙塔

池州城边有两座宝塔,一名百牙山塔,一称清溪塔,双塔凌云对峙,俨然池城卫士。白牙山塔位于池州城东北白牙山东端,距城1公里,明嘉靖十七年(1358)池州知府陆冈筹建,为7层6角楼阁式塔,高34.30米,底周长20.98米,直径6.68米。每层都有拱门拱窗,塔壁塑有佛龛,佛像,塔内砖阶铺设,可拾级曲折攀至顶层。原来塔旁还建有庙、亭等附属建筑,现已不存,但塔身仍傲然耸立,为白牙青山增色。清溪塔又名妙因塔,,在池州城东北的下清溪山丘上,离城5公里,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7层8角,高达56米。后因天灾人祸,遭到破坏。1982年,政府拨款修葺,使古塔重新巍然挺拔,清晰河绿水为只生辉。
011、安徽池州清溪塔


清溪塔,又名妙因塔,位于池州市城东北下清溪山丘上,与百牙塔遥遥相望,明万历29年(1601年)池州知府钱槚建。始名“妙因”后更名“清溪塔”。
清溪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高 55.7米,塔径12米,每层有拱门、景窗,拱门有虚有实。原塔壁龛内有佛像,今无存。内有石阶曲折而上,登高远眺,水天浑为一体,美不胜收,塔内留下不少碑记、题刻,金本高、讫功等人的碑记、题刻仍完好镶嵌塔内。
明崇祯15年夏,塔顶遭雷击,仅存佛钵。抗日战争时期,塔又遭日军炮击,塔体残留弹痕、大小洞眼数十处,特别是北侧三层塔身、旋转楼梯外平台塔体,仅剩0.5平方米左右的破损塔砖体,支撑三层以上约6平方米以上的塔体。
1961年塔顶佛钵被人撬走。1982年对塔顶、塔脚进行维修,同年9月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012、安徽阜阳文峰塔
位于阜阳城中心干道颍州路附近。据史志记载,因奎星楼不高,文星不太显露,所以当地文风不振,功名不多。康熙三十五年(1796)于此建文峰塔,以振兴阜阳文风。塔为全砖结构,七层八边形,高31.8米。各层有塔心室,一层独为一室,北门为阶梯入口,有盘旋梯道贯顶。一、三、五、七层四方有四券形门;二、四、六层,在南、西、东三面各有三门。塔为密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桅,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顶部起脊挑角,三叠珠式宝剑,由铁制五叉刹杆贯串攒尖,造型朴素庄严。
文峰塔既与“文”相关又极富道教色彩,该塔一些砖雕,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长寿鹿、灵芝草、龙、凤,有文人祁求的鲤鱼跳龙门,还有阴阳鱼图案。这对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心理和阜阳历史等方面都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宝贵资料。总之,这类塔属于旧时所谓风水塔。
013、安徽云门塔

云门塔位于黟县城西北郊碧山南麓。俗称“三都宝塔”,因塔旁先有“云门书屋”而得名。建于清乾隆四 十七年(1782年)。塔身五层,全高36.4米,系筒形楼阁式砖体木檐结构。塔平面继承宋塔六角形制,底部为 六角形台阶,每边长5.2米。塔身六角形每边长2.4米,墙厚1.2米。砖砌斗拱,飞檐翘角,檐下饰以砖雕,角端 悬挂铁马、每当微风吹拂,叮当之声悠扬。塔刹为宝珠顶,下有国光、宝盖、相轮、承露盘、复体等,共高6. 4米,宏伟奇峻。塔内壁龛彩绘,淡雅别致。塔身内部为空心式,有折转攀登的阶梯,梯宽o.5米,可拾级而上 。各层均有门窗,既能采光通风,又可供游人眺望。置身于塔的最上层,极目黟城,环城皆山,漳水如练,田 野葱绿,村居鳞比,山青水秀,令人陶醉。该塔结构稳固,施工精巧,至今仍巍然屹立.气势雄伟。现为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4、安徽芜湖中江塔

中江塔巍然耸立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江堤上,半依闹市半偎江,古人誉之为“江上芙蓉”,系芜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续建落成。楼阁式砖木结构风水宝塔,八角五层,每边长4.1米。塔高43.7米,其中塔刹高10.16米。每层四窗,错置相间,每窗左右各设一灯龛。塔内结构一至二层为壁内折上式,石梯盘绕。三至五层为空筒式,木梯依壁。门窗塔壁,精雕细刻。墙面各边均嵌有砖雕,尤以1~2层圆形欹柱两侧的砖雕雀替最为突出。1987年经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维修,恢复了塔的出檐部分。八个角用转角斗拱支承老戗出戗,出檐深远。八个面补间斗拱用两朵支承檐桁出挑,椽子和飞子上钉望板,上覆鸳鸯瓦。修复后的中江塔巍然壮观,登临塔顶,万千景象,尽收眼底。 中江塔堪称为芜湖地域位置的标志。
中江塔雄视双江,影映二水,晨曦夕照,塔影长长,朝映浩浩大江,夕移清清弋水,波光塔影,美不胜收。入夜,月华皎皎,渔火点点,月升影移,波荡影晃,伴之涛声铃声,更令人陶然悠然。
1988年,芜湖市人民政府重修中江塔,使之以新的雄资与现代化大厦,多功能防洪墙交相辉映于双江之畔,构成一幅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比肩同立的独特的风景画。
古时候,人们把长江的从九江至京口(镇江)一段,称为中江,而芜湖适得其处,故有中江之名;又说古有中江,东通太湖,西流长江,芜湖古地即在中江畔,因而称芜湖为中江,中江塔因此得名。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该处的小塔就成了长江、青弋江两江船只夜航的灯塔,也是船只进入芜湖的航标。
价值评定:中江塔历时60年建成,跨明清两代,融明末清初建筑风格于一身,成为芜湖周边远近皆知的古建筑。古时候兴建此塔,除有镇住青弋江口,守持长江中流关锁,具有军政经济意义之外,还可弥补芜湖神山、赭山、镜湖、白马山等六秀之不足,以增添芜湖景色。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中江塔,屹立江口,独显其身,望大江东去,观人间变迁,成为锁定在江城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丽风景。
015、安徽宣城水西双塔

泾县水西双塔,一为大观塔,一为小方塔。大观塔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宁国府志》、《泾县志》的记载和现有塔上的题记刻石,都证实了这一点。大观塔共七层八面,底层直径11米、壁厚3.1米,每面均有砖圈拱门,层层用叠涩法砌出短檐,檐下有仿木结构的凸出斗拱,每层出檐双层,砖块错落有致,形成工整的图案,层与层之间的转角处用半圆形砖砌成半圆柱,整个塔体显得凝重、壮丽。塔内原有楼梯和楼板,今已无存,何时被毁,尚无确切考证。传说太平军占领泾县后,当地的财主、官僚为逃避太平军,躲进塔内,抽去底层楼梯,太平军无法登临,便在塔内堆集柴草,一把火从塔底烧到塔顶,塔刹也在此劫难中被毁,事后当地的和尚在清理塔内废墟时,找到107个头颅,现在,塔的内壁仍然残留着被火烧过的焦木痕迹。
有趣的是,该塔不见塔刹,但并不影响塔的美观,相反,在塔顶四周长满了各种树木、杂草,有的树木有小水桶粗细,郁郁葱葱,非常茂盛,加上塔体四周又有古藤缠绕,更给古塔增添了古朴之感,这些树木杂草,植根于高达20米的塔顶,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而不枯死,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长得葱郁茂盛,可谓是古塔林中一个奇观了。
大观塔造型尤为独特,实为江南罕见,塔体厚重,八面八角,上下七层却看不出收分,近似圆柱体。此塔内外壁镶嵌大小石刻36方,其中在六层内壁处有一方碑文记载:“……宝胜禅院建造释迦舍利塔一座十三层,为诸众生作归依处……政和六年(1116)三月望日”。从这段碑文中可以看出,古塔原先计划建造13层,由于北宋末期战争频繁,财力有限,以致造到第七层再也没有力量继续建造了,所以留下了上下一样粗细的下半截宝塔,从对塔顶的考察情况来看,这种原因更加明显,塔顶是砖砌穹隆式用叠涩法草草收顶,做工极其草率,前面提到的塔刹被太平军所毁,尚不确切。清嘉庆《泾县志》的水西风光图上所绘的大观塔,就没有塔刹,只是在塔顶画上一蓬树枝丫,所以有人推测,该塔在它诞生时可能就没有古刹,也许是当时建造者以便留给后人继续建造的缘故。
但是,事隔50多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后,当地人却在该塔左边约400米处的山坡上又建造了另一座小方塔。对于这个问题,当地老百姓中曾有一段传说:原来这里是一座快要成精的蜈蚣山,蜈蚣成精后,泾县就要出现三斗五升芝麻官,也就是每一个泾县人都能做官,当时的知县是外乡人,出于妒忌等原因,害怕蜈蚣成精,便请来外地巫师破法,在蜈蚣山的头部建造一座大宝塔,尾部建造一座小宝塔,将蜈蚣精定死,以致后来泾县人出来为官者寥寥无几。显然,这是当地人编造出来的神话故事。但是,这两座宝塔的建造与当时佛教流行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北魏永平元年(508),这里就建了一椽大庙,称凌岩寺,唐代上元元年(674)又复修,称天宫水西寺,唐代高僧黄蘖禅师曾在此住持,可谓香火盛极,成为江南负有盛名的佛教圣地,这里的宝胜大殿也就成为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宋代的这两座宝塔就建在宝胜禅寺左右两侧,目的显而易见是为“诸众生作归依处”。这两座塔的义输碑文详细记载了当时善男信女们捐财祈福的情况。
大观塔又称崇宁塔。清《泾县志》记载:“宝胜禅寺前塔为崇宁塔,大观时建,意其肇始于崇宁而成于大观故也。”其实这两座塔并不是成于大观,而是成于政和与重和之间,但它在崇宁就开始酝酿、筹备,终于在大观二年开始动工,政和六年才建造到第六层,历经3个朝代,十几年时间,中途又不乏停停建建,可见建造这座宝塔是极其艰难的。到了南宋,国力更加衰弱,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当地人无力继续完成这座塔恻果继续建造上半截宝塔其工程量大大超过下半截宝塔的工程量),甚至塔刹也没有安装,但是出于对佛教的虔诚与信仰,加上寺庙建筑布局的需要,当地人只好量力而行,建造了左边的一座小方塔。当然,这里也不排斥另一种可能就是这座小方塔的建造者是佛教中的另一支组织。原来这里有一座寺庙称崇庆寺,小方塔就在该寺后。古时泾县寺庙众多,大多数庙有宝塔,根据有寺就有塔的习俗,所以崇庆寺建造了小方塔。尽管小方塔不论其体积、规模。造价,还是建造技术都比大观塔简单得多,但是它所反映的佛教思想却是一致的。此塔为正方形,底层外边长3.5米(仅比大观塔的壁厚略宽一点),第一层南北两面塔壁嵌有石刻佛像,佛像背面为浮雕佛光,塔上有十数方义输碑和佛经石刻。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水西双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文物部门正对双塔进行全面维修,不久双塔将尽显昔日风采。
016、安徽敬亭山双塔

敬亭山双塔位于安徽省宣州市敬亭山南麓。双塔东西对峙,俨如华表。塔建于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各高七层约20余米,为砖砌仿木结构。底层开三门,二层以上四面开门,半木檐、木楼板,塔身砌有佛像、阑额、圆拱门,塔内镶嵌有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楷书《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石刻一方,为金石中的珍品。这种仿唐四方形平面建塔的宋代建筑物在国内现存古塔中实为罕见。
发布于2010年12月8日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返回古塔目錄         返回古塔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