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罗占卜:中共三代最高领导集体核心成员巡礼:朱镕基—红色牧师.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59:37

中共三代最高领导集体核心成员巡礼:朱镕基

——献给为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殚精竭虑的人们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

 

外刚内柔的铁腕总理

                                                                                           ——朱镕基

 

摘要:朱镕基同志作为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在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经历过两次重大挫折,但仍然不屈不饶;他行事雷厉风行,果断高效,是邓小平眼中的“懂经济的干才”;他爱憎分明,将反腐倡廉进行到底;他有颗忧国忧民之心,对百姓尽显柔情本色;他是天生的演说家,幽默睿智,妙语连珠;他还是一位朴实无华的老者。

关键词:  朱镕基  外刚内柔  敢干务实  经济改革  幽默慈祥

 

一   引言

《南方周末》曾出刊过一篇关于回顾朱镕基一生的文章,题目为《共和国总理——朱镕基》,我阅完后不禁感慨万分,被朱镕基的传奇经历和正派的铁腕的治国策略所倾倒。另外,我粗略的翻看了朱镕基本人批准的唯一一本“传记”——《朱镕基答记者问》,更是被朱镕基幽默机智的妙语所折服。从这一篇文章和一本书,就可以粗略读懂朱镕基此人。

二 、六大角色

1、他是不屈不饶的楷模

1928年10月1日,朱镕基诞生在湖南长沙县安沙镇一个叫棠坡的小村。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的后裔。按朱氏族谱来算,朱镕基应该是岷藩十七世孙。

但不幸的是,朱镕基的父亲在他出生数月就病逝了。后来母亲也因肺病而辞世。至此,朱镕基就成了孤儿,为伯父抚养。幼年丧失双亲的苦难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击。那时他仅仅9岁。

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小小年纪的朱镕基发奋努力,想通过取得最好的成绩,来告慰早逝的父母以及抚养自己的伯父。1947年,朱镕基凭着聪慧和勤奋,以湖南籍考生最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制造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他不仅博览群书,攻读学业,还积极投身反对国民党的学生运动,毕业前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会主席。1949年10月,朱镕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朱镕基靠奖学金完成学业,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被派往东北,担任东北人民工业部计划室副主任。1952年,他又参加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到国家计委燃料动力局、综合局、机械局工作,曾任组长、副处长。他长期从事工业经济工作,逐渐丰富了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

但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朱镕基仅仅因为响应号召做了一个三分钟善意的批评性发言,而被错划为“右派”,并被开除党籍。“文革”期间,他又被下放农村劳动。这是他人生中的又一次打击,但朱镕基并不对此感到懊丧。他曾回忆说,在那段时间里,他接触了许多人,懂得了一些原先不懂得的事。他曾在计委属下一间中专学校教书,教老干部们学习数理化,到基层去培训徒工。

1975年随着邓小平同志的复出,“整顿”工作开始。朱镕基出任石油工业部管道局电力通信工程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副主任工程师。1978年,朱镕基的“右派”问题得到平反。从此仕途开始变得通畅。

1979年,调到国家经委工作,1982年起担任国家经委委员会兼技术改造局局长。1983年出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8年,当选为上海市市长,1989年8月,兼任上海市委书记。1991年升为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3月,朱镕基当选为中国国务院总理。

2、他是懂经济的难得干才

邓小平评价他是“有观点,有主张,有干劲,有魄力又懂经济的难得干才。”在1992年5月,邓小平视察首都钢铁公司时曾说:“我不懂经济,但是我能听懂。我们选干部,还要懂经济,朱镕基就懂经济。”

——治沪有方

1988年,朱镕基就任为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一到上海就雄心勃勃的承诺:“一任市长下来,我不是重振上海雄风的功臣,就是让上海耽误最后一次改革时机、彻底落后于全国改革形势的罪人。我自己决定不甘于做这个罪人,党和国家、上海市人民不允许我做这样的罪人。”

他还表示,自己要做“敢冒风险的改革者”,在实践中考验自己的能力,同时他还决心身体力行,在上海努力建立起一个廉洁、高效率、有权威的市政府,重振上海雄风!

后来的事实也实践了他的承诺。在上海工作期间,“菜篮子”、交通、住房三件事构成了朱镕基为民做实事的“老三件”。

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开发是振兴上海的最好途径,因为它是上海经济向外向型转变的重要窗口,可以加快上海与世界经济“接轨”。朱镕基和邓小平同志都非常支持浦东开发。朱镕基在很多场合都在为开发浦东积极造势。但开发浦东,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缺少资金。而当时,来自中央的财政拨款预算是5年内提供65亿元,其他资金由上海本地自筹。因此,外资便成了最关键最有效的资金来源。为了克服上海吸引外资的障碍,朱镕基提出设立“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的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的建议,并作为市政府的决定获得通过。其高效、决断的施政风格令当时的干部印象深刻。而且浦东开发办的骨干基本上是朱镕基亲点,大部分是技术性或学者型官员。这显示了朱镕基在任人唯贤、任人唯能的品格。

——敢干务实

1991年,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朱镕基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当时,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上任,朱镕基以此作为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他率部三下东北,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很快摸清了“三角债”的成因,并以固定资产投资为突破口,决定采取全国同步注资层层清理欠债的办法加以解决。由于他一贯的严厉高效作风,清理“三角债”工作在1992年12月宣告结束。

朱镕基早在1992年股市热、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一再升温之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该热的改革企业没有热,不该热的试点却一热再热。改革的中心环节不是股市,也不是房地产,股市和房地产只是改革的试点而非重点。”因此针对中国经济过热、泡沫泛起的状况,朱镕基临危受命,亲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约法三章,铁面无情,连下数道金牌,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全用,令各地一哄而上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迅速退温,有效地抑制了泡沫经济。

——锐意改革

1994年被称谓“改革年”。江泽民、李鹏等最高领导人都一致发表加快改革的讲话,“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在此背景下,朱镕基开始了“改革新政”,改革内容包括财税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企业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物价体制改革。但经济改革涉及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得失,改革的道路是非常艰险的。这是一场零和博弈,有人得到好处必定有人失去利益。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里的中坚分子,朱镕基依然不惧重重阻力,果断行事,“一个省一个省地去谈,商量,妥协”,力求将一揽子经济改革进行到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回忆道:“朱镕基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从1980年代就开始酝酿,但是一直没敢做决策,为什么朱镕基能作决策?因为他有魄力,他敢于改革。1994年的改革非常关键,没有这次改革就没有日后‘软着陆’的成功。”

由朱镕基主导的一揽子经济改革虽然存在局部问题,例如粮食改革还未彻底;财税制度的改革结果是发达地区受益更多,落后地区财政状况有所恶化;金融工具收的太死,农村金融矫枉过正,国企痼疾还未根除等,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经济不仅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而且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成功规避了风险,没有受到大的损失。由此,朱镕基赢得了“宏观调控大师”及“解决经济难题能手”美誉。

——国际眼光

2001年11月13日,中国终于在一波三折之后,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早在1999年,中美双边谈判达成协议后,中国对WTO接轨的“变法”工程就已经启动,涉及国务院25个部委,囊括2200多条全国性法律法规、数以顽疾的地方性法规、难以计数的大小文件;涵盖了外贸、金融、税法、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

1999年4月6日,朱镕基出访美国。在访美期间,他告诉美国人:“中国已经给美国很好的出价,如果美国再不满意,会后悔很多年。”而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在发表联合声明之前,却公开了中国的底牌。朱镕基被完成激怒了,中美贸易谈判断裂。美国一名记者以这样的方式挖苦克林顿:“他入主白宫以来,最应该后悔的事情有两件,一个是勾搭了莱温斯基,一个是拒绝了中国人的贸易协议。前者证明了他的无耻,后者证明了他的无能。”

后来,1999年的5月7日美国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举国声讨“美帝国主义”,以及次年的中美撞击事件使两国关系降至冰点。中美谈判搁浅。

由于江泽民主席访美,开始破冰之旅,中美双方也于1999年11月签署协议,重新开始双方的贸易谈判。

中国加入WTO组织,有了WTO章程,就有了一种强制性的共识,也有了一种政治压力,相关的市场化改革就容易展开了。如果没有加入WTO的政治决策,改革就会陷入绝望。朱镕基总理在这项重大行动中一马当先,甘冒被误解和指责的风险,为这项行动立下大功。

3、他是中国政府的“铁面宰相”

“铁面宰相”是人们对朱镕基总理最直观的印象,原因在于朱镕基平时很严肃,很少有微笑的时候,不怒自威。他严于律己,也要求其他官员也严于律己。朱镕基对自己的批评严厉,常感叹道:“江山易改,秉性难易啊!但我有一个优点,就是只批评人,绝不整人。”

——对贪官恨之入骨 

朱镕基最痛恨的是官场中的一些恶习和官场中的败类。所以他时常对此以激烈的言辞加以抨击。

在他担任总理期间,原中共北京市市委书记陈希同贪污案发,朱镕基盛怒之下发出振聋发聩的言语:“我这里准备了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留给贪官,一百口留给我自己。无非是一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长治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这话体现的是朱镕基大义凛然、力惩腐败的决心。

1998年8月9日,朱镕基紧急奔赴江西九江。九江决堤,使他勃然大怒。他当即怒斥堤坝负责人:“你们不是说固若金汤吗?谁知堤内是豆腐渣!这样的工程从根查起,对负责设计、施工、监理的人员都要追查。人命关天,百年大计,千秋大业,竟搞出这样的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腐败到这种程度怎么了得?历史是不容欺骗的!”在向抗洪官兵讲话后,转身离去,边走边擦眼角的泪水。

厦门远华案是朱镕基在任期间亲自操刀的又一大反贪案,一举严惩了一批腐化的中高级官员,打击了不法奸商,端掉黑恶势力老巢,让老百姓拍手称快,在当时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种官商勾结的贪污案是非常困难的,利益链盘根错节。因此反贪需要视死如归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决心。朱镕基就是凭借这份勇气和决心,力排众议,果断行事,硬是从党政司法机关内部挖出了一批贪官奸商。

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我廉,民不畏吾能而畏我公。公生明,廉生威。”又云:“贿其物也,则吏背其公利而圆其私利也,此教之所以必废而不行也。”朱镕基从上海市市长到国务院总理,始终牢记这两句古训,视为座右铭,并身体力行。

在上海担任市长期间,上海市制定了著名的“四菜一汤”制度。他给市委纪委送去屏条“刚直不阿,秉公执法,留得两袖清风”,鼓励纪检干部大力肃贪,迅速罢免了两名腐化的副县长,并把一名触犯刑律的市委候补委员送交司法机关。

——对庸官不近情面 

上海的一位中高级干部回忆道:“朱镕基担任上海市市长期间,没被他训斥过的中层干部几乎没有几个。”在一个会议上,朱镕基让建委的一个同志汇报情况。那位同志可能没有准备好,一时语塞。“你给我走,回去准备,下次再来。”朱镕基生气地说。被训斥的干部开始觉得这可能是一时的气话,战战兢兢地打算坐下。“你坐下干什么?!我要你走,回去准备,你这就给我出去!”朱镕基厉声说道。在众人吃惊的表情中,那位同志红着脸离开了会场,朱镕基的“训斥”是对下属的严格要求,也是他对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朱镕基是勤政的人,他将勤恳工作当作一份责任,丝毫不敢懈怠。在上海期间,他要求政府办公厅在每天晚上8点前汇集当日全市的重要动态送到他案头,以便他及时了解情况,迅即做出处理。

自朱镕基到国务院出任副总理职务后,立刻开始了陆续到全国各地视察的活动。两年半时间以后,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的每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并且每到一处,朱镕基都是轻车简从,吃饭也决不准宴席。

——对清官爱护有加 

对好官,朱镕基是从心底里喜欢,甚至是崇敬。

在上海时,一天上海副市长倪天增开会迟到。朱镕基批评了倪天增,事隔很久,才知那天交通阻塞,车子行走缓慢才迟到。后来,倪天增不幸英年早逝,朱镕基闻讯悲痛不已,他眼含眼泪地说:“我心中装着一件事,那次批评他太严厉了,没来得及向他当面道歉。”朱镕基这番话,打动了在场的很多人,大家既震惊又感动。

2000年5月22日,中央召开了纪念李富春、蔡畅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朱镕基参加了座谈会,并作了讲话。最后,他脱开稿子,动情地说:“我1952年11月份到国家计委,因为工作关系,我当时能够见到富春同志,能够参加高层会议……我那时参加工作不久,确实感到如饥似渴向老同志学习啊……我当时确实是充满了对富春同志的敬仰,我始终把富春同志作为我的前辈、我的师长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说到这里,外刚内柔的朱镕基哽咽了。他还破了他的“五不”(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原则,亲笔为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写下了“相伴永远”四个大字。由此可见他对两位老人的深厚感情。

4、他是百姓眼中的“父母官”

事实上,朱镕基威严的背后是一颗怜悯和慈爱之心。他有着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常常为百姓疾苦而寝食难安,甚至落泪。他也是一位非常细心的人,对媒体记者和自己的学生都悉心关怀。一言以蔽之,朱镕基就是百姓眼中的“父母官”。

——农村问题是他的一块心病

一直以来,农村问题一直是朱镕基的一块心病。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朱镕基着力在农村推行税费改革。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2001年7月,朱镕基在安徽考察税费改革工作时,就意识到税费改革面临相当难度,在面向全国推开这项改革时还存在很大风险。但农村问题显然不可拖延,于是在2002年,加速推进改革。

——他仍不忘师生情

他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十七载,同时被聘为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亲自带过四个技术经济专业的博士生。在他最忙的时候,他曾在工作途中的汽车上听取博士生的汇报。在他心里,他是永远的清华人。

他还与老同学平等相处,非常融洽,丝毫没有障碍,没有距离感。对于老同学碰到的问题,朱镕基也能尽其所能予以帮助。当年的老同学、入党介绍人李淑平写信给他,直抒“五个不要忘记”,以期勉励。朱镕基以“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座右之铭,身体力行”十六个字回复,并践行之。

——他是记者的朋友

从朱镕基的一举一行中,可以发现他把记者当做朋友对待。他理解并尊重记者的工作。他回答记者问题时绝不敷衍,总是仔细聆听,然后就记者的问题,以一连串妙语加以回答。

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吴小莉,曾因被朱镕基两次点名而一度成为海内外传媒的焦点人物。她认为朱镕基很乐于和善于与媒体交往。吴小莉这样评价道:“他那么忙碌,但是都会注意到我们的存在。他会把我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对话。”

一名台湾记者周幼非在上海遭遇飞机误点停飞事故。他与朱镕基第一次见面时就这件事向朱镕基抱怨,后来朱镕基拉着周幼非的手说:“周先生,上海交通问题不理想不仅你不满意,我自己也不满意,但我现在还是代市长,假以时日令你刮目相看的,那天的事,我向你表示道歉。”会后,朱镕基走到周幼非的面前,拉着他的手说:“周先生,我欢迎你这位心直口快的记者到上海访问。”

5、他是天生的幽默家

朱镕基总理在演绎和诠释幽默方面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其谈吐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特殊的吸引力、震撼力和说服力。

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朱镕基说:“地方的同志到北京来一趟不容易,有关部门要热情接待,你们可以点名找人,直接找我也可以。”这时台下掌声四起。朱镕基又风趣地加上一句:“要钱的事可别找我,找我也解决不了,要钱找财政部长。”台下又是笑声一片。

1993年5月,朱镕基出访加拿大,他的连珠妙语,令西方国家和政治家和新闻界大开眼界。在中国银行加拿大分行的开幕式上,朱镕基说:“中国政府有200亿美元的储备金在这家银行,中国银行本身也有超过300亿美元的储备金,所以这家银行是不会倒闭的。”这番话立即引来一阵笑声。他接着说:“若大家对这间银行服务感到不满意,可以写信给我,我将撤掉这个行长。”又引来一阵笑声和掌声。“不过,如果大家觉得银行的服务做得好,也要写信给我,好让我及时提升他。”听众报以更热烈的掌声。

有香港报纸发表评论说:朱镕基是中国一位优秀的公关大员,他不但口才好,还有卓越的才干。改革中国经济,是世界上最艰难的工程之一,朱镕基政绩举世赞服,若他能成为总理,那是中国之福。

6、他是一位老人

朱镕基始终还是一位老人,一位愿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在2003年退休时,他已年满75岁。退休后的朱镕基,过去的严厉与严肃渐渐淡去,面相温和慈祥了不少,笑容也日趋增多。他现在的最大原则是不跟任何人谈工作,但喜欢同普通人聊天,生活极其简单而低调。他看书、练书法、拉胡琴。兴致来时,还会与夫人劳安一起“妇唱夫随”地来一段京戏。他的每一天平和而充实,正过着一个退休老人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

三 、总评和启示

最后用朱镕基两段真挚坦诚的剖白作为结束语。

“这次,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我委以重任,我感到任务艰巨,怕辜负人民对我的期望。但是,不管前面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朱镕基在1998年3月始任总理时说过的一段话。

“我将恪尽职守,奋力拼搏,以不辜负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国务院全体同志的帮助下来进行工作的。我自己所做的工作室有限的。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之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这则是朱镕基在2002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说过的一段话。

细心回味这两段真挚坦诚的剖白,我们发现前段话铿锵有力,尽显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执政作风;后段话则将他“平民意识”发挥的淋漓尽致,不复当年的火爆脾气,代之以温情的一面。

两段风格迥异的话,昭示着朱镕基历经政坛的变幻风云,锋利的的棱角正逐渐消磨。如今的总理,简单而低调,但骨子里仍留存着爱憎分明、睿智威严、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只可惜,朱镕基的任期只有5年。

古语曰: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朱镕基的一生便是如此。从政生涯里,他身体力行,恪守为政职责,顺乎民意,存乎民心,是当之无愧的清官好官;辞官隐退后,他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尽享天伦之乐。因此,我觉得中国所有官员以及立志做官的人都应当以朱镕基作为从政的榜样,明辨是非,勤勤恳恳,敢干务实,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坚守作为人民公仆的职责和道义。

对于普通人,尤其是当年青年人,在面对生活磨难时,要像早期朱镕基一样不屈不饶、坚强隐忍,勇敢的走下去;在工作中,更需像朱镕基在位一样,锐意进取,破除痼疾,敢干敢说,耿直果敢,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还需要像朱镕基那样,加深文化涵养,积淀人文情怀,在与人交流中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才能沟通无碍,拓展人脉资源。最后朱镕基忧国忧民的情怀还启示我们,要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大事小事,做善人,积善德,以求中国之和谐。

 

   小组成员:杨  凡、张  昂、刘诗文、王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