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证去哪里办理:九年股市九个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32:35

九年股市九个感悟 股海里如何练就百万富翁

炒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住本金

从400万美元起家到至今已超过百亿美元,一夜间拿走了泰国人1/5的财富;打败了英格兰银行;掀起了东南亚金融危机——被称为“金融大鳄”的乔治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4年后,纳粹入侵了匈牙利。

作为纳粹占领区的一个犹太人,索罗斯当时只有一个目标:生存。这个目标就成了他日后投资策略的根基。生存就是指保住本金。对索罗斯来说,一笔投资损失,不管是多小的损失,都是退向生活“底线”的一步,是生存威胁。

同是在1930年,沃伦巴菲特出生在一个离布达佩斯十万八千里远的一个小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巴菲特不到1岁时,他父亲工作的银行倒闭了,他家的所有储蓄都随这家银行一起烟消云散。就像纳粹占领匈牙利影响了年轻的索罗斯一样,早期的艰苦生活似乎也让巴菲特痛恨财富的损失。多年后,他的一句名言广为流传:“投资法则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

大师心里的那本账,其实普通投资者也能算得清楚——如果你损失了投资资本的50%,必须将你的资金翻倍才能回到最初起点。如果你设定年平均投资回报率是12%,要花6年时间才能复原。对年平均回报率为24.7%的巴菲特来说,要花3年零2个月。

在保本基础上赚钱,而且避免赔钱比赚钱要容易。

保住资本并不意味着在投资市场上畏手畏脚,而应该积极展开管理风险。作为一位市场生存大师,索罗斯的父亲教给他三条直到今天还在指引他的生存法则:“冒险不算什么;在冒险的时候,不要拿全部家当下注;做好及时撤退的准备。”

1987年,索罗斯判断日本股市即将崩溃,于是用量子基金在东京做空,在纽约买入标准普尔期指和约,准备大赚。但在当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道指创纪录下跌了22.6%,日本政府也支撑住了东京市场。索罗斯遭遇两线溃败时没有犹豫,他严格遵循自己的第三条风险管理法则,全线撤退,他以低于自己报价10%的价格卖出了所有期指合约,赔光了全年利润,但保住了本。他比别人更清楚:本是底线,保住本就有可能再赢。

 

 

 

散户必须事先制定一个确定的退出策略

如果你没有事先确定的退出策略,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

投资大师不会在不知道何时退出的情况下就投资。退出策略因人而异,与每人的方法和系统(包括风险承受的能力)有关。但不管方法如何,在投资时就应该知道什么情况会导致赢利或亏损。凭借这投资标准,就能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兑现这些利润或接受这些损失。

从事投资必须承认中间有可能出错,这不可避免,止损离场可避免小错成大错,免得泥足深陷。投资过程中有的意外足以致命,如果能小心利用止损点,就可化险为夷。

不仅要止损,同时要止盈。止损可以是动态的,譬如,伴随股票或基金价走高,止损的价格可以提高到某均线或某价位之上,价格一旦调整,立刻出局。止盈则可按赢利达到一定目标出局设定,如果仓位重,则可把止盈价格设立多重,抵达某个目标则卖出部分,同时结合止损提高,则可保证安全。

但一般投资者在入市前都没有设立这样一个系统,所以无从判断什么时候该卖掉赔钱的股票或基金,赚钱的股票或基金又该持有多久。利润和损失就都会让这样的投资者感到紧张。当一笔投资小有盈利时候,他担心这些利润会化为泡影;为消除压力而出手。而面对损失时,他可能会告诉自己那只是纸面损失——他希望那只是“暂时”调整,价格很快就会反弹。如果损失越来越大,他可能对自己说,只要价格反弹到他的买价就抛出。而价格继续下跌,对持续下跌的恐惧最终取代了对价格反弹的期望,他会全部抛出——往往这个时候是价格最低点附近。

这与索罗斯的成功秘诀“保住资本和本垒打”正好相反。

普通投资者对止损的运用通常会有以下三类毛病:第一,自以为常胜将军,不屑设止损点;第二,心中有止损点,手中却无止损盘;第三,随意用一个金额作为止损点。

大师的出色业绩和一般散户惨痛的教训都证明,有几点值得每个投资者严格遵守:其一,必须在入市前设定止损点,之后才可安心视察市势发展。其二,设定止损点后,千万不可随意取消,或在失利情况下将止损点退后。其三,将止损点远离一些重要价位,避免被一网打尽。最后,入市方向正确时,可以将原定的止损价位,跟随市势的发展逐步调整,保证既得利益的同时尽量赚取更多利润。这时候,经调整的止损点可称为止盈点,可以将止盈点逐步降低,保证既得利润和尽量多赚。

 

 

 

永远无法也不要预测股市

每逢牛市,在电视电台的证券频道节目上,在报刊的证券版面上,每天都会看到众多专家在内的无数投资人在想方设法预测股市下个交易日、下周、下月、下季、下年的走势。全球最伟大的投资人巴菲特和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却说:永远无法预测股市,永远不要预测股市。

巴菲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他在自己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说:“对于未来一年后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在他看来,投资者经历的就是两种情况:上涨或下跌。关键是你必须要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所利用,千万不要让市场误导你采取错误的行动。

事实上,如果那些活跃的股市和经济预测专家能够连续两次预测成功的话,他们早就成了百万富翁,越是活跃就越说明他们还是在靠预测为生。每次预测的结果总是表明:事前,预测总是很模糊;事后,很多预测专家跳出来宣布他们早已预测市场会如何如何。

马克泰尔曾经是“要想赚大钱,必须先预测市场的下一步动向”信念的虔诚实践者,但他最终发现,在他结识的几十位市场“权威”中,在市场预测上比自己高明的一个也没有。而他见过的基金经理中也没有一个擅长市场预测,而且他们几乎全都不能稳定地为他们的投资者盈利。除非他们利用预测别有用心要利用你的趋势。

国外如此,国内同样如此。在此轮牛市前,沪深股市持续5年的下跌,有哪个基金经理或分析师事前成功预测?无论是曾经经历的大熊市,还是此轮暴涨,实际上,并没有哪个基金经理事前成功预测到了涨跌的具体点数和准确时间,也没有哪个基金经理可以成功靠波段操作获利。

如果一定要寻找规律,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妙趣横生,这理论是多年来林奇在家里举办鸡尾酒会,听离他最近的10个人谈论股票时总结出来的。

“在市场经过一段时间下跌之后,没有人期盼它能再次上涨时,人们都不谈论股市了。如果这时有人过来问我将怎样谋生,我会回答‘试试买点基金’。他们听完后会很有礼貌地点点头就走了。即使不走,他们也会很快把话题转到即将进行的大选,或者天气情况之类,很快他们就会同旁边的一位牙医谈起有关治疗牙斑问题。”

当10个人宁愿与牙医谈论有关治疗牙斑的问题,而不愿意与一位基金经理谈论股市的时候,在林奇看来,股市极有可能出现转机了。

当股市已经开始反弹上涨15%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注意。林奇依然会告诉大家去买点基金,但新到的客人只会在去和牙医谈话之前,在林奇的身边多逗留一点时间,只是为了和他谈论一下股市有多大风险。这时人们谈得更多的依然是治疗牙斑而不是股市。

“到了第三个阶段,股市已经上升了30%,一大群兴致勃勃的人整晚都围在我身边,而忽视了牙医的存在。许多热情的客人把我叫到一边问我该买哪只股票,甚至牙医也这样问我。酒会上的每个人都把钱投在了某一只股票上,并且他们都在谈论股市的走势。”

“第四个阶段,所有客人都簇拥在我周围,但这一次是他们都来告诉我应该买哪只股票,甚至是牙医也会给我推荐三五只股票。当然这些股票仍在上涨。但当邻居们都来告诉我应该买哪只股票并希望我听从他们意见的时候,征兆已经很明确——股市已经达到高点并且是到了该下跌的时候了。”林奇说。

当然,“鸡尾酒会”理论也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只是在大牛市氛围中,每个投资者会因为朋友、家人及同事的影响而尝试预测市场。别人的成功投资故事会让自己更相信我也能成功,但是别人可能只会谈论自己的成功,却闭口不谈自己的失败。而当前的成功可能导致人们因自负而承担更多的风险。历史上的幸运、当前的冒险结合起来,就会诱使投资者犯大错误。

基金经理这样的专业投资者也是如此,基金经理如果认为自己对市场波动有敏锐的嗅觉,适当选时进行波段操作,无疑将会提高收益并降低风险。但如果基金经理完全依靠选时获利,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股市波动根本不能准确预测,选时操作不但很难获利,而且可能早晚会让你赔掉老本。

 

 

 

 

 

 

 

 

 

 

 

散户切忌盲目跟风,避免非理性

巴菲特的良师益友,被称为“华尔街教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讲过一个寓言,来描述投资者因股市巨大影响力而产生的盲目性——一个勘探石油的人死后要进天堂,圣彼得在天堂门口拦住他:“你虽然有资格进入天堂,但留给石油业者居住的地方已经爆满了,我无法把你安插进去。”这一位听完,想了一下提出一个请求:进去跟那些住在天堂里的石油业者说一句话。圣彼得觉得这没什么,就答应了。于是他对着天堂里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天堂大门顿开,里面所有人都疯狂冲向了地狱。圣彼得吃惊之余请这一位进天堂,但他迟疑了一会儿说:“不,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到地狱去吧,传言说不定是真的呢!”

格雷厄姆通过这则寓言告诫投资者切忌盲目跟风。实际上,在大熊市或大牛市中,跟风总是盖过理性思考,这是大多数人最终赚不到钱的铁律。即使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并拥有丰富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遇到市场冲动也往往无法做到理性。

金融学家用羊群效应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具体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巴菲特则用旅鼠的成群自杀来比喻投资者的盲目随大流。旅鼠常年居住北极,繁殖能力很强,理论上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但到了丰年,它们就会大量繁殖,使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比如一公顷内有几百只之后,就会发生奇怪的现象:这时所有旅鼠都变得焦躁不安,开始四处乱窜,并且停止进食。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旅鼠会显出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仿佛一声令下开始沿着一定的方向进发,星夜兼程,一路狂奔冲向大海。

巴菲特指出投资中的旅鼠行为就是“无意识的模仿同类的行为倾向,无论这样的模仿是多么的愚蠢”。美国的一位基金经理曾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机构投资者是群居的动物,我们观察相同的指标,聆听相同的预测,像旅鼠一样,我们往往在同一时间向相同的方向迁徙,这种行为加剧了价格的波动。”

事实上,基金选择和动物的选择并无二致。在寒冷的熊市中,持续低迷的行情,基金经理们也会抱团取暖,持有几乎完全相同的防御性股票,希望共同度过寒冬。在刚刚过去的熊市中,我们看到大部分基金都买入大致相同的防御性股票,而符合这些基金选择标准的防御性股票又相当有限,因此每只基金都持股有限,加上防御性股票本身的特点,于是在那一轮熊市,相当数量的基金跌破净值并曾长期在净值之下徘徊。

但羊群效应不仅出现在股市低迷期,上涨阶段,基金经理同样会盯牢一些大致相同的股票,抱团取利。尽管由于股市整体上涨,基金经理抱团同样可以盈利,但其业绩总体仍会输于大盘。实际上,与普通投资者相同,孤独同样也会让基金经理感到不安。投资那些不被市场普遍看好的,甚至受到其他同行排斥的股票,而投资成败关系到基金以及基金经理本人的事业生死存亡时,更会让基金经理感到不安。而投资与同行们类似的股票,即使业绩不佳也情有可原,反正大家都是这样。当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像旅鼠一样盲目地跟随市场追涨杀跌时,他们忘记了自己和前辈们为这个市场所付出的“血淋淋的代价”。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如果有我不愿买的股票,那它一定是最热门行业中最热门的股票。”

所以,不管现在基金板块红得多么耀眼,不要指望你的基金能跑赢大市;如果你真希望通过持有基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认真去挑选基金经理,而不要只看这只基金今天涨了多少。

 

 

 

 

 

 

 

 

 

 

 

 

 

 

 

 

 

 

 

 

 

 

 

 

 

 

 

 

 

 

 

像成功投资家那样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一片自己的领地。就像如果你网球打得很好,那么你的握拍、挥拍、发球和回球等动作的方式已经成了一整套习惯,而当你改去打羽毛球时候,会发现打网球养成的习惯几乎全都会成为你的障碍。而如果想在这种表面类似网球的运动中有良好表现,则必须放弃在网球运动中形成的良好习惯,去养成一套新习惯。

实际上,投资也如此。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有他自己的领地,越成功越专业。就像沃伦巴菲特是“股神”,而乔治索罗斯掌控对冲基金,彼得林奇是王牌基金经理,吉姆罗杰斯则在大宗商品市场上成绩斐然。

这些成功投资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小部分投资对象中,这划定了他们自己的能力范围,只要不超出这个范围,就拥有了一种能让他的表现超出市场总体表现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就是衡量一笔投资是否有理想的平均利润期望的能力,而只要他将注意力转到了其他类型的投资上,他的“衡量工具”就会失效。

正如巴菲特所说:“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知道多少,而是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自己不懂什么。”

没有明确投资理念的投资者,常常做出有违自我判断的投资决策,特别是在股市繁荣的狂躁期中,人们更喜欢这山望着那山高,看到其他人似乎都在轻松赚钱而自己却没有如此好运,开始自我怀疑并追逐幻想,从而贬低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在股指上扬、基金飘红时,很多人都会认为投资股市比做其他生意容易多了,只要看看盘,在电脑上按几下,或通过电话委托几个号码,就能在几秒钟内完成交易。但在股市上,把辛辛苦苦做了几年生意挣到的钱全赔进去的故事,并不鲜见。

对这种想走捷径迅速通过股市致富,却根本不愿花时间做研究分析的人。林奇曾感叹:“难怪人们在房地产市场上赚钱而在股票市场上赔钱。他们选择房子时往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而选择股票只用几分钟。事实上,他们在买微波炉时花的时间也比选择股票时多。”

由于某些具体原因,分析股票或基金对于一般投资者太过深奥和复杂,普通投资者因此更容易因一时念头而将所有积蓄投入某一只股票或基金。一对夫妇可能会花整个周末去查找飞三亚旅游最优惠的机票价格,但当他们购买5000股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股票时,可能连10分钟都不愿花在研究该公司的基本业绩上。

如果你只是偶尔打打网球,输赢都无所谓。同理,如果你只是偶尔炒炒股票、买买基金,盈亏无关痛痒。但如果你想通过投资赚钱养家、买房、发财致富,那就必须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在实践中逐步积累更多的知识、能力和技巧。

投资大师不理会他不了解的投资对象,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为他自己划定了清晰的能力范围。他的能力之外的高山,会被他忽略,这是为了相对成功的把握。巴菲特和索罗斯是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来划定自己的能力范围:其一,我对什么感兴趣?其二,现在我了解什么?其三,我愿意去了解什么,学习什么?

很多故事都可以证明,缺少专业知识的人们一直是狂躁期中损失最大的群体。他们往往是在好时光几乎就要结束的时候才实在忍不住投入,成为恰好是在泡沫破裂而股市全面崩盘前辛苦买入的那最后一拨人。

 

 

 

 

 

 

 

 

 

 

 

 

 

 

 

 

 

 

 

 

 

 

 

 

 

 

 

 

 

 

 

 

 

 

你总是在错过和亏损,要迅速决断

做熟门是为保证自己清醒的决断能力。在炒基金或股票中最怕的是犹疑——如果不能做判断在关键的点位买入或抛出,就不可能获利。

犹疑是不自信的表现,会扰乱一个投资者的思维——如果下周出现更好的投资机会怎么办?如果我为了买B而卖了A,但结果是A比B好怎么办?如果B的价格在明天或下周下降从而给了我更好的入市时机怎么办?如果我又犯了错怎么办?如果利率突然调整了怎么办?如果市场要崩溃了怎么办?

这一系列的“如果”经常导致一个投资者的购买量远少于他的意愿。比如说,他本打算购买1万股,并且认为这个数量很合适,当打电话准备下单时候却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或许,”他想,“我应该先买2000股。看看会发生些什么,剩下的以后再买。”但他往往发现再也没有合适的时机买剩下的那些。

这样的问题不会进入投资大师的大脑。对他来说,所有问题事先已经明确,下单只是一套程序最后的收尾动作,这时候,他甚至可能已经在思考下一个投资机会了。

也可能投资者行动的限制是因为资金不足。实际上,投资大师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但由于他的投资目标是明确的,能判断他的最新投资机会是否优于他已经拥有的一个或更多投资对象。如果他面临资金限制,那么在他采取行动时候,已经决定为这次行动要马上卖掉手头的哪些资产了。

没有明确投资目标的投资者,往往无法衡量他的投资理念的价值。即使已经对投资对象做了大量研究,在没有投资标准的情况下自己也无法安心。他“检验”自己想法的方法之一是询问朋友或业内人士,用别人的看法充当他所欠缺的投资标准。即使这样,通常在最后下单时候,心中还免不了会嘀咕:“我做的到底对不对?”

索罗斯能在发现情况1秒钟内,就向他的经纪人下达全部清仓的指令;而巴菲特也能在10秒钟内否定他所听到的大多数投资建议,这都因为他们有非常明确的投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让他以闪电般的速度分清合适和不合适的投资。

 

 

 

 

 

 

 

 

 

 

散户可利用均线理论判断买卖时机

道氏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平均成本,但道氏的“平均成本”指的是某些股票的价格平均,与我们这里探讨的单只股票的平均成本不一样。一只股票,今天它的交易价格是10元,昨天的是9元,前天的是8元,大前天的是9元,假设这只股票统共交易了4天,每天的交易量又都一样,那么到了今天,股票持有者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4天里平均交易价格是9元,大部分人的持有价也是9元,而现在的行情是10元,这是个皆大欢喜的价格。8元买入的可以卖了,9元的还要看一看。大部分人处于的是“9元心态”,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平均线就是平均交易成本。通常使用的短则5日、长则是年线。短期均线最为贴身,反映近期的持仓成本状况,长线则是长期的持仓成本状况。移动平均线是平滑的走势线,股价的真实走势在围绕着它,并且不断地上下穿行,构成美妙的缠绕图形。移动平均线同时又是对过去若干日内股价变动的总结,反映的是传统势力的阵地所在,对平均成本的突破在股价走势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一个大多数人的持仓成本被突破了,一个对许多人都很重要的东西,突然被新生的社会势力给踩在脚下,接下来,世界将要如何演绎呢。

在技术分析里,最重要的概念是趋势。当股价沿着一定趋势行进的时候,平均线因为时滞效应,总应该落后于现有价格的脚步,但因为它不断追踪价格的走向,与价格的关系亦步亦趋。也就是说,如果趋势没有变化,股票价格总在均线的一个方向,上涨时在均线的上方,引领均线向上,下跌时股价在均线的下方,均线如同追兵,不停地压着价格,弄得它喘不过气来。

因为是一段时期的平均持仓成本,均线对改变趋势的力量有相当的震慑作用,一旦股价回档或者反弹到它附近,那些新生力量就会小心翼翼。经常的情况是,它们自乱阵脚,再加上传统势力的轻轻一击,一切就又都回到传统的轨道中去。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均线被短暂突破了,但没有力度,传统势力放手让新生力量表演一番,再予以反击。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假象。一旦股价突破了均线,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突破,就足以说明事物发生了重大转机,这时候,一个新的趋势彻底到来了。

判断趋势的变化还可以用多条均线的交叉。前面我们讲到的走势与均线的交叉相当于一天均线与多天均线的交叉状况,这个思路推而广之,短线与中长线的交叉也就成了判断行情变化的有力武器。

显然,以上讲到的是理想状态。而事实上股价走势绝不可能这样理念化,影响因素也不可能如此单纯。短线太贴身,股价不断穿越均线。当价格变动较小,它能快速反应,把细微的趋势变动辨别出来。但一旦身处大趋势中,它却可能被不断地反弹、回档穿越,错把调整当成转势。所以,对小的趋势,可以而且应该用10天以内的短期均线,而中等的或者更大的行情,则需要用更长期的均线作为判断依据。

经典的均线法则来自美国投资家葛兰维,他归纳出了八条用均线确定买卖时机的原则,在投资界里影响深远。八原则中,前四条为买入时机,后四条为卖出时机。买入时机包括平均线由下降逐渐走平而股价自平均线的下方向上突破;当股价在移动平均线之上产生下跌情形,但是刚跌到移动平均线之下就开始反弹,这时,如果股价绝对水平不是很高,表明买压很大,是一种买进讯号;移动平均线处于上升之中,但实际股价发生下跌,未跌到移动平均线之下,接着又立即反弹,这里也是一种买进讯号;股价趋势线在平均线下方变动加速下跌,远离平均线,为买进时机,因为这是超卖现象,股价不久将重回平均线附近。卖出信号则与买入信号相反。

均线代表平均成本。价格理论中,价格应该围绕价值波动。股价运动,没有趋势的时候股价的确围绕中信值运动,一旦趋势形成,便是均线托或压着行情。自然,过分地偏离会被拉回,价值规律仍有作用。

 

 

 

 

 

 

 

 

 

 

 

 

 

 

 

 

 

 

 

 

 

 

 

 

 

 

 

 

 

 

选择股票看的是安全边际,而不是股价高低

经常有人向股神巴菲特讨要投资秘籍,每当这种时候,股神总是向人们推荐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对安全边际的定义是,对于你即将买入的股票,它的价格要低于内在价值,价格比内在价值越低,安全程度越高。沃伦巴菲特在看准一只股票之后,总是重仓持有,并且长达10年。

新股民判断一只股票是否值得买,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首先看这只股票的股价,如果股价只有三块五块的,就会认为这只股票便宜且安全,买进应该没什么风险,如果股价超过了30元,就万万不敢碰了。看股价高低自然没错,但股价只是最表面的,也是最富欺骗性的东西,它的高低并不和安全程度成正比。大多数情况下,你需要去看市盈率而不是股价,这也是格雷厄姆告诉人们如何估算股票内在价值的方法。

将公司的净利润除以总股本,得到公司的每股收益(EPS),然后用股价除以每股收益,就得出了著名的市盈率(P/E)。如果你打算购买一只股票,得知它的市盈率为10倍,而这个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为20倍,那么,这只股票就有很高的安全边际。如果这只股票的市盈率高达30倍,而行业平均市盈率仍是20倍,就不具有安全边际了。

股价是反映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前景的预期,所以,评估股票的内在价值通常需要看动态市盈率,这就需要你对公司未来几年的净利润做出合理的判断。一家公司能够通过哪些手段使净利润增长?收入增长、成本降低、产品提价、剥离亏损业务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因素。

如何看待市盈率的高低从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彼得林奇对市盈率提出过一些中肯的意见,一是永远不要买市盈率过高的股票,这将为你节约大量的金钱和减少你的痛苦,这和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思想殊途同归。当然,如果公司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即使现在市盈率较高,将来随着净利润不断增长,市盈率会很快下降,这样的股票也值得考虑。彼得林奇的第二条意见比较具体,如果一只股票的市盈率低于公司增长率的分子,那你可能找到了购买公司股票的机会。举个例子,假如一家公司的增长率为15%,市盈率只有10倍,这家公司的股票就可以考虑,如果市盈率不到增长率分子的一半,那你应该重仓持有它。比如一家公司的市盈率为20倍,而该公司的增长率为50%。彼得林奇一直用这个办法为共同基金分析股票,至于是否适合中国市场,那就需要投资者自己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除了市盈率估值,市净率(P/B)估值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用公司的股价除以每股净资产,就得到市净率。市净率体现了公司股价和净资产之间的比价,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甚至低于每股净资产,也就是市净率小于1,那这家公司肯定被低估了,当然,前提是这不是一家存在严重问题的公司,比如2006年上半年,宝钢股份、中国联通等股票都曾跌破净资产,当时很多投资者都不愿去买这些大盘股,结果这些股票都成了去年的大牛股。

除了市盈率和市净率这两种方法,其他还有现金流折现(DCF),资本资产定价(CAPM)等等,这两种方法计算复杂且结果并不可靠,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掌握市盈率和市净率这两种方法,能够对股票的内在价值做出大致估算,找出合理的安全边际,也就足够了。

格雷厄姆认为,安全边际是投资者和投机者之间的分水岭,不承认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差异的人,不能在股市上寻求安全边际的人,其实就是在进行一场轮盘赌。

 

 

 

 

 

 

 

 

 

 

 

 

 

 

 

 

 

 

 

 

 

 

 

 

 

 

 

 

 

 

 

 

 

 

 

 

专家推荐的股票未必适合散户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专家”这样推荐股票——一年后,这只股票的价格将会上涨到100元。或者,一年后,这只股票的涨幅将达到100%。这个预期的高价就是一座空中楼阁,如果大家都认为这只股票会上涨到100元,大家的汹涌认购就会将100元变为现实,尽管这只股票的内在价值可能只有10元。对于聪明的投资者来说,他会在10元之前提前进场,然后在100元到来之前提前离场,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是这么干的,而且在股市上大获成功。

在人们印象中,经济学家总是夸夸其谈,如果让他们投资期货或者股市,十有八九会血本无归,凯恩斯是个例外。他既不像技术分析派埋头于各种图表形态之中,也不像基础分析派占卜公司的未来业绩,而是通过分析大众投资者心理来评估股票的心理价值,凯恩斯的理论被人称为空中楼阁理论。

凯恩斯并不热衷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他的做法是揣摩人们的心理,比如说大家参加选美比赛的投票,从100张照片中挑选出最漂亮的6张,谁的选票最接近最后结果,谁就是赢家。对于投票者来说,如果想成为最后的赢家,需要做的不是挑选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6个人,而是大多数人认为最漂亮的6个人。在空中楼阁思想指导下,凯恩斯认为,如果你测算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是30元,但是公众认为这只股票只值20元,即使你的测算方法准确无误,你用25元来购买这只股票也是愚蠢的行为,价值取决于其他人愿意支付的价格。就像工商银行以3元上市,如果大家都认为它可以涨到10元,也许它就真的涨到了10元,至于它的真实价值是1元还是2元,这已经不再重要。

从理论上讲,利用空中楼阁的确可以赚钱,比如当年的亿安科技,如果你在4元多买进,100多元卖出,的确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不过这种操作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危险性和刀尖舔血无异,即便一些心智超群的人也难以全身而退。18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是一场仅次于荷兰郁金香热潮的集体投机活动,大科学家牛顿也参与其中,最终输了个精光,只留下一句传世名言:我可以计算出天地的运行轨迹,却无法测量出人心的疯狂程度。

空中楼阁理论和股票市场的万有引力定律明显相悖,即使像牛顿这样的天才科学家,他能看到苹果掉在地上,但看不到股价最终也会掉到地上。如果你自认无法在空中楼阁下进行博傻,最好还是相信股票市场的万有引力。

 

 

 

 

只要有一只十倍股就足以让你起死回生

华尔街有一个词汇叫做tenbagger,意思是指能涨10倍的股票,对于那些希望在投资上有所成就的人们,寻找一只tenbagger应该成为其必修课程。一只tenbagger对你意味着什么?或许你买了10只股票,9只都在赔钱,只要有一只tenbagger,就足以让你起死回生。

中国股市出现过tenbagger吗?答案是肯定的,万科、金融街、中集集团、张裕、苏宁电器、贵州茅台、驰宏锌锗等股票都有过10倍的涨幅,中国股市从来不乏tenbagger,缺少的只是发现并坚定持有。

寻找tenbagger应该先从身边做起,如果你从事的是有色金属行业,你应该比别人更早发现有色金属的需求在迅速上升,而全球的库存在快速减少,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在2005年就开始购买有色金属股票,驰宏锌锗这样的股票一年就能给你带来8倍的收益。如果你从事的是白酒行业,你应该能知道贵州茅台在市场上多么受欢迎,如果能从2004年持有至今,也能获得10倍的回报。

当然,仅仅将目光放在身边还不够,你需要对股市上的各大行业有个大致了解,比如哪些行业处于衰退期,哪些处于复苏期,哪些处于快速增长期,哪些属于稳定增长期。除了对行业冷暖的趋势有大致了解,你还需要了解各种公司的类型。彼得林奇将公司划分为6种类型,稳定缓慢增长型公司、大笨象型公司、快速增长型公司、周期性公司、转型困境型公司和资产富裕型公司。稳定缓慢增长型公司是指那些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公司,这些公司已经度过了快速增长期,开始放慢其增长步伐。大笨象公司的规模巨大,增长速度比稳定增长型略快,在经济衰退或者股市不景气时可以考虑持有一些,能够对你的资产组合提供保护。快速增长型公司的特点是规模小,年增长率为20%~25%,有活力,公司比较新,如果你仔细挑选,你就会发现这类公司中蕴藏着大量能涨10~40倍,甚至200倍的股票。快速增长型公司不一定非得属于快速增长行业,这种类型的公司往往容易产生tenbagger。周期性公司是指收入和利润定期上涨或者下跌的公司,通过一定的周期往复循环,投资这类公司的关键在于提早发现其衰退或者繁荣的迹象。转型困境型公司是指那些遭受过沉重打击,通过转型开始走出困境的公司,如果转型成功,同样可以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资产富裕型公司指那些实际价值被投资者忽视的公司,某家公司或许业绩一般,但是它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对这种公司就应该进行价值重估。

在对各种公司的类型有了解之后,可以从中寻找可能的tenbagger,一只理想的tenbagger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所在的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公司有良好的业绩增长纪录,未来10年内能够每年保持25%的增长;公司拥有优秀的管理层;最好在所处行业具有龙头地位……

由于我国投资者多为短线交易客,即使发现了一只tenbagger,也没有耐心和它厮守10年。如果想要获得10年10倍的收益,换一种思路或许也能做到,很多人在股市上交易,都希望每年能获得巨额收益,比如一年翻番甚至更多,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常见的结局是,在10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你的本金已经所剩无几。如果适当降低你的目标,每年稳定获得30%的年收益,10年后也可以获得10倍的收益。

有一个“72法则”可以简单快速测算出你的资金翻番需要多长时间,用72除以你的预期年收益率的分子,得出的数字就是你的资金翻番需要的年数。假如你预期年收益是9%,你的资金大概在8年后翻番,假如你的预期年收益为12%,大概需要6年的时间实现翻番。

 

 

 

 

 

 

 

 

 

 

 

 

 

 

 

 

 

 

 

 

 

 

 

 

 

 

 

 

 

 

 

 

 

 

 

 

短线难于长线,与其忐忑不如睡去

很多人在买进股票之后,时刻都在关注行情走势,一点点小波动就能让他坐立不安。如果你坚信自己买对了股票,根本用不着每天关注行情,一个月看一次就已经足够。每天关注行情的人,大多会被日常波动弄得茶饭不思,从而成为一个短线交易客。

价值投资分析的是公司股票的长期价值,因为股价向内在价值回归是一个漫长过程,所以你还需要耐心等待。在股市投资中,耐心是尤为重要的品质。

以中国股市的经验看,像万科、贵州茅台、中集集团这些tenbagger公司几乎是尽人皆知,相信有很多人都买过这些公司的股票,但是从中分享了10倍收益的人却没有多少。或许,你从中得到了20%的收益就已经心满意足地离场,或许,一次20%的下跌振荡就将你调整出局。某种意义上讲,寻找一只tenbagger并不困难,困难在于你坚定地持有。

基本面分析指导的是长线交易,最忌讳的是你用价值投资的手段分析一只股票,却用短线手法来交易,如果这样,还不如去看那些头肩顶的技术形态,在短线交易上,技术手段比基本面分析更有效。

频繁的短线交易,不过只是为券商带来了丰厚的手续费,曾经有一本关于投资的书叫做《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说证券公司的经纪人鼓励投资者频繁交易,最后发了大财,买了游艇,可是客户们并没有在交易中盈利。

短线交易、波段操作的难度其实更大于长线投资,即使运气好,也不过只能挣点蝇头小利,因为缺乏足够的定力,常常在买进几天之后就匆匆卖出,然后再去寻找另外一只股票做“长线投资”。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的画面是,你在卖掉一只股票之后,它很快就开始上涨,然后你对着这只股票捶胸顿足。经过几次这样的经典交易后,你损失的不仅是宝贵的本金,还有做股票的自信,失去自信后,你就应该和股市说再见了。

 

 

 

 

 

 

 

 

 

 

 

 

 

打探内幕消息或许是一个危险的游戏

如果能获取内幕消息,也就意味着能在证券市场获得超额收益,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于是,这些人热衷于打探各种所谓的内幕消息。或许,的确有人从中获利了,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

你的消息通常来自周围的人,或许,你亲朋好友的亲朋好友在某家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等公司任职,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是,他们从遥远的地方给你传来一条内幕消息——某家上市公司要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了!如果你根据这些消息来操作,十有八九会输个精光。首先,且不论这条信息的真假,测量一下你和核心信息源之间的距离,你就能发现,这条消息传到你这里,已经是第N手信息,之前已经不知有多少人比你提前知道了这条消息,内幕信息已经变成公开信息。按照股市的行话,利好出尽是利空,等你入场,这条信息不仅变得毫无价值,甚至对你相当有害,用格雷厄姆的话说,不费力得来的消息,多半都是坏建议。

还有一些小道消息来自报纸和网络,这种消息通常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制造。比如去年中国股市上券商借壳成为一大热潮,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上市,制造了巨大的财富效应。市场上关于券商借壳的消息谣言四起,经常有某家业绩很烂的公司突然暴涨几天,然后就有传言说某证券公司有意借壳,很多惯于根据消息炒股的人连想都不想就冲进去,等到事后证明子虚乌有,公司股价就开始暴跌。那些制造谣言的人早就在暴跌之前脱身,听信传言杀进去的投资者就成了被别人利用的工具。

当然,也许你真的在某一次掌握了核心的内幕信息后,在某只股票上挣了一笔,但这种事情并不具可持续性,利用消息来做股票是典型的投机行为,你或许能从中获利一次两次,但这不是在股市生存的根本之道,还记得复利的威力吗?其实你并不需要在某只股票上一夜暴富,只要能够每年保持一定的收益率,经过多年复利之后,积累的财富将远远超过一夜暴富。当然,要保持收益率每年稳定增长,首先需要改变你的投资习惯,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小道消息,然后踏踏实实研究几家上市公司,找到那些具有足够安全边际的股票。

在股市上操作,你不仅需要做到非礼勿听,甚至还要做到非礼勿言,在经过研究决定买进一只股票之后,甚至都不要和别人讨论对这只股票的看法,你根本不需要听到别人对这只股票的看法,任何人的看法都代替不了市场。在做过充分研究后,你所需要做的只是买进即可,然后耐心等待市场验证,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充满乐趣的智力游戏。

 

 

 

 

 

 

 

散户最好学会看三张报表

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会披露三张报表,一是资产负债表,一是利润表,一是现金流表,这三张表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公司的运营状况。

对投资者而言,最关心的可能是利润表,用净利润除以总股本,得到每股收益。在这张表上,你还可以看出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通过和前几年相比较,可以看出利润率是上升还是下降,如果毛利率上升,说明公司控制成本比较出色,或者公司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你还可以纵向比较最近几年收入和净利润的升降水平,如果收入增幅小于净利润增幅,说明公司的成本和费用上涨比较快,你需要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如果是原材料上涨所致,需要看看公司是否有转嫁成本的能力,如果公司只能被动接受原材料涨价,对这家公司需要多一些警惕。在这张表上,你还可以通过公司过往几年的增长速度,结合公司最新的经营状况,来大致计算公司未来几年的增长幅度,这对你计算公司未来几年的动态市盈率至关重要。你还可以用公司的市值和销售额相比较,用总市值除以公司销售收入,这个数字在报表上找不到,需要自己计算,因为公司销售收入对公司价值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得到的数字很大,说明这家公司的股价上升速度超过了公司业绩发展的速度,股价可能高估了。如果得到的数字较低,而且公司还具有较高的毛利率,那么这家公司就值得你重点关注了。至于多大的数字算高算低,只能通过同行业公司的横向比较,以及你自己在实践中多加检验了。

对有些成熟的投资者而言,他们可能更关心公司的现金流,用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得到公司的净现金流。有些公司可能在利润表上产生了很好的净利润,但现金流状况却很不乐观,对这种公司也需要保持警惕。因为这些公司产生的利润可能只是账面游戏,他们或许在会计上产生了利润,这至少说明公司的收入质量不高,如果应收账款变为坏账,情况就不妙了。有些重视现金流的投资者不是用市盈率来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而是用现金流来判断,也就是用股价除以公司的每股现金流,而不是用股价除以每股收益。

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康,用公司的总资产减去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就得到了公司的净资产,也就是所有者权益。用负债除以总资产,得到公司资产负债率,如果负债率太高,说明这家公司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在这张表上,你可以看到公司的流动资产、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资产,比如你在研究一家周期性公司时,需要看看公司存货的变化,如果公司的存货明显减少,说明过去在萧条时期积累下来的大量存货已经开始有了更多市场需求,这家公司已经开始有了走出周期性底部的迹象。在这张表上,你还可以看到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通过这些财务指标来判断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是否良好。

上述这些只是最基本的财务数据,如果你对这些熟稔在心,可以进一步关注一些更复杂的数据,或许就能从一大堆数字中发现投资机会。或许,你也可以发现类似蓝田股份这样的骗局,躲过一些看似美妙的空中楼阁。

 

长线投资:九年股市九个感悟

我是一个崇尚价值投资的长线投资者,进入股市近九年,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有不少的感悟,特录于此,与友共享。

不同价位有不同策略

股票的价位有三种形态:卧倒、站立、跳高。卧倒(价格低于价值)时可全仓杀入,站立后就要走,即便一时不走,也要拉开架势随时准备出局。有卧倒的就不要站立的。跳高的或者说超出投资区的要坚决回避,这是一条铁律!因为当股市发生危机时,购入成本低是规避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有可能成为巨人企业的则另当别论,当然,这样的企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投资了解的股票

集中投资,不撒大网。挑选八九只股票,长期跟踪,从中精选三只左右,做足做透。最简单的、最笨的方法也许是最有用的方法,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弄得简单,而不是相反。投资了解的或容易了解的股票,对那些“故弄玄虚”、“花样翻新”属“雾中看花”类的股票,不要去碰。理论分析与现实观察了解相结合,不过有时常识比理论更可靠。记得好像是前年,我在超市买过一次大米,一家主营米业的上市公司生产的,一元七八角一斤,非常难吃,还不如同一超市卖的九角一斤。不用去读公司报表,不用再做其它了解,据此,,就会对其是否有投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

做股市的少数派

股市中获大利的永远是少数人。所以成功者,必定是一个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人。当多数人疯狂时,要保持几分清醒和警觉,当多数人恐惧时,要有足够的胆量。不要博消息,那不是散户的优势;不要相信股评,股评者中假内行居多;不要沉湎于曲线,那是教人赔钱的理论、不要迷信概念,那往往是为散户设置的陷阱。“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自觉地做股市的少数派,远离热闹与喧嚣,忍受住孤独与寂寞,做好功课,练好内功。远见和耐心,是一个成功的长线投资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投资理念不动摇

投资理念是投资的灵魂。投资者持有什么样的投资理念,是有其思想、性格、阅历及学识所决定的。不管坚持什么样的投资理念,都要主客观相符,知和行统一,并且一以贯之,而不能这山看着那山高,频繁变换。如果想“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慢随天上云卷云舒”就学巴菲特;如果想在险峰处,领略无限风光,就学索罗斯。却不能既学巴菲特又学索罗斯,二者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不要追求完美

投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有些错误也许早晚会犯,今天不犯,可能明天还会补上,重要的是不能犯致命的大错误。连小错误都不想犯的人,说不定就会犯大错误。大对小错,已经是投资的最好结果了。要大对小错,就不能追求完美。搞艺术可以追求完美,也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投资却不能。如果一个人在投资时,充满了想象,编织着美梦,并为实惠其梦想而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他离失败已经不远了。股市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没有谁能达到完美。在某一个时段可能达到完美,但是不断财追求完美,从长远看必然是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既没捡到芝麻,又丢了西瓜还把自己搭进去。其实,大对小错也是一种美,只不过是一种缺憾之美罢了。

保持适当距离

股市里,那些终日盯着电脑屏幕不断敲击键盘的人,那些到处打探消息的人,那些追涨杀跌,刀尖添血的人,那些赚钱时洋洋自得,赔钱时恐惧、歇斯底里的人……注定都是股市的奠基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终日浸淫于股市,与其零距离接触,是一种危险的行为。股市是一个放大人性弱点的场所,在其它地方,人的弱点也许是隐性的,在股市就是显性的。股市就像潘多拉魔盒,人的弱点就是盒中的魔鬼,当你在股市不能自拨时,这些魔鬼就会冲出魔盒缠绕着你,使你迷失自己,看不清问题的实质。所以不要沉湎于股市,要和股市保持适当距离,即使手中有股,也要力争做到心中无股。

学会放弃

老子曰:“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这是告诉我们,不能贪,要舍得放弃。能舍反而得到;想贪反而失去。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其实,在资本市场谁也别希冀自己盆满钵溢,鱼头鱼身鱼尾”统吃“。正确的做法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只吃属于自己的那块利润。自己盈利高兴,别人盈利也心态平和。要有一种”该住手时就住手,剩下的利润由别人赚去“的气度。否则,就会与失败结缘。

机会来年历耐心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及集中投资组合等都值得学习,但其买入股票后,至少持有五年,甚至十年或十年以上的做法,在现阶段的中国股市就未必合适。我们的市场环境相当恶劣,股市造假成见,尤其是在股票不能全流通的情况下,许多信息都是被扭曲的,加上股市之外的巨大风险,要对企业五年后的发展做出判断已经相当困难,十年或十年以后的事情更难以看清。现实中,也是短命企业居多。所以,等股市不再是“政府独大“,而是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股票有广泛的投资价值时,再像巴菲特那样持股也不迟。到目前为止,我以为比较好的做法是:面对大机会,可倾其所有,全仓杀入,长期持有,做足大牛市;中等机会,可波段操作,但要调低盈利预期;小机会,可以放弃;没有机会,就离场休息,耐心等待下一个大中机会的到来。

确保资金安全

财富的积累是缓慢的艰辛的,失去却是容易的,也许就在一夜之间。“纸上的利润”一天不兑现,它就是虚拟的,就有蒸发的可能。要捂紧钱袋子,把资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要忘记了,上市公司及机构券商正虎视眈眈地窥视着它呢!作为投资者个人,我们不能决定市场的走势,但是,却能决定自己的行为。宁可错过,不要做错。冬天时想到春天,夏天时别忘了冬天。未雨绸缪,才能应对随时到来的各种危机。

股票投资既复杂又简单。说它复杂,是因为股市的参与者众多,涉及的领域广泛,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谁能战胜它。股市浓缩人生,要想在这里成功,必须用心去悟,用钱去换,用时间去熬。说它简单,把握住自己,就能成功。当然,这种简单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简单,而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有法到无法”的“大道至简”。

总之,一个人投资时,如果能将复杂的事弄得简单,同时,又长期地把简单的事做好,那么,他就有资格在这个市场待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