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属的老板身价:教育硕士考试资料《心理学》——第十二章 气质与性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09:24

教育硕士考试资料《心理学》——第十二章气质与性格(1)

第十二章    气质与性格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气质的定义和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掌握性格的定义和性格结构的特点,性格的类型,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熟记气质的理论和学说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理解鉴定学生性格类型和性格特征的方法;掌握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懂得如何根据学生气质和性格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有效提高教育质量。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气质与性格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气质

    (一)气质的定义

    1.气质的概念:气质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2.气质的特点:气质是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体心理特征,由于气质较多地受先天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因此是比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性。但是,气质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当外部环境和教育发生较大的变化时,个体的气质可以暂时被掩蔽,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二)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1.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人的气质没有直接的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2.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当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问题。一方面,用人单位逐渐开始利用心理学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人才选拔;另一方面,个人也越来越多地考虑自己的特点及职业要求。进行气质特征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就成了时代发展的自然要求,个体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优势,克服自己气质特征中不利一面的影响。

3.         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地    成长,有十分重要意义。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实际收    到的效果可能很不一样。这就要求教育方法的‘‘个性化”。另一方面,气质是可塑的,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中的优    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发展。

      二、什么是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    征。它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重要方面。

      (二)性格的结构特性

      性格不是各种性格特征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性格结构主要有如下特点:

      1.完整性

      每个人的性格都包含了多种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在机能上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

      2.复杂性

      性格虽然是完整的系统,但它的完整与统一不是绝对的。性格结构的完善和完整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

      3.稳定性

      在某种程度上,性格的稳定性取决于人对于现实的态度以及有关态度与人们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一个人的态度越坚定,与作为态度理性基础的核心价值观联系越紧密,表现在行为方面的相应性格特征也就越稳定。      ,

      4.可塑性

      虽然性格有其稳定的一面,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与环境,保持自己对于外界的最佳适应,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挑战,维持恰当的适应性。在日常生活中,性格的改变不一定都是被迫的或消极的。人们可以由于超前意识而主动改变自己的某些性格特点,积极地适应社会。事实上,健全、完善性格的锻造,正是在性格的可塑性基础上实现的。

      (三)性格的类型

      目前对性格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类型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

      2.根据文化生活的形式区别性格类型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提出,根据人类文化生活的形式,人的性格可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和宗教型。

      3.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

      顺从型的人独立性比较差、容易受人暗示、往往屈从于权势、听从别人的指示、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独立型的人有坚定的个人信念、善于独立思考、遇到紧急情况不会惊惶失措、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四)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由于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化特性。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人们的性格有较大的差异。而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稳定的动力特点,受遗传影响较大,人们生来的气质差异就比较明显。      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气质的特点也源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由于高级神经系统不受生活条件的影响,故而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两个方面的“合金”,一方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对性格具有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经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对性格发挥着主导作用。性格的基本机制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基础之上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基于后天经验的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气质也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而且,气质还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一定的性格特性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虽然,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与表现发生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决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性格。研究表明,气质不同的人形成相同的性格品质是可能的,而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性格。

      第二节气质的理论

     一、气质的体液说

     古希腊最著名的气质学说是希波克拉特提出的气质体液说。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含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有机体的状态决定于这四种体液的适当搭配。

      这种观点经过不断演化,逐步形成了气质按体液特性可以划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的学说。四种气质类型分化的原因是占优势的体液不同。血液占优势的称为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称为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称为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称为抑郁质。

      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如下:

      1.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脾气暴躁,好冲动,反应迅速,情绪反应强烈,外倾性明显。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但缺乏耐心。在正确的教育之下,他们也能具备坚强的毅力、主动性和独创性等良好的品质。

      2.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对一切引起他注意的事物都能作出兴致勃勃的反应。行动敏捷,有高度的可塑性、灵活性,容易适应新环境,善于结交新朋友。情绪易于发生也易于改变,表情生动,言语的鼓动性比较强。在良好的教育之下,多血质的人可以培养出高度的集体主义情感,易于形成对学习、劳动积极主动的态度。

      3.粘液质:心理反应速度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沉默寡言,善于克制、忍耐,具有实干精神,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可塑性差,表现出不够灵活,行为和情绪表现为内倾性。在良好教育的条件下,粘液质的人容易形成勤勉、实事求是、坚毅等特性。

      4.抑郁质:感受性较高,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易多愁善感,行为孤僻,不善交际,反应迟缓。具备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往往富于想象,在力所能及的工作中表现出坚韧的精神。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可以表现出温顺、委婉、坚定、富有同情心等优良品质。但在危险、紧张等不利的情况下,常表现出恐惧、怯懦、畏缩、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宁、沮丧、忧郁、悲观,并常常会病态地体验到种种委屈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多数人属于不同气质类型的混合型。    

    二、气质的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在实验研究中揭示,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有强度、平衡、灵活性三种特性。根据这三种特性的结合,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弱型。    

      四种不同类型动物的活动特点是:强而不平衡型的动物易激动,不易约束;活泼型的动物也容易兴奋,但神经过程平衡,有较大的灵活性;安静型的动物难于兴奋,表现出迟缓、不灵活的特点;弱型的动物难于形成条件反射,容易疲劳。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较好地解释了气质的生理机制,但并非气质生理机制惟一正确的解释。巴甫洛夫的贡献不是在于他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而在于他发现了高级神经系统的特点。

      表12.1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

  

神经活动类型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气质类型

不可遏制型

不平衡
  
胆汁质

活泼型

平衡
灵活
多血质

安静型

平衡
不灵活
粘液质

弱型

  
  
抑郁质

    三.其他气质理论

    1.气质的体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克瑞其米尔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气质及所患精神病种类是紧密关联的,体型决定人的气质。经过总结,他把人的体型划分成三类:肥胖型、细长型和筋骨型。每一类体型易患的精神病分别为:肥胖型易患躁狂症;细长型易患精神分裂症;筋骨型易患癫痫症。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也是体型说的代表之一。他通过分析几千张大学生的照片,提出划分体型的三个维度:·内胚叶型(柔软、丰满)、中胚叶型(发达、健壮)和外胚叶型(高大、细瘦),并发现气质与体型之间的相关达O.80。

    由于人的体型在一生中不断变化,并且相关并不能说明因果关系,因此体型说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气质的激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气质特点是由不同的内分泌腺所致。根据内分泌腺的发达情况,把人分成各种类型:甲状腺型、脑垂体型、肾上腺型、副甲状腺型、性腺型。

    尽管内分泌腺的活动与人的气质有一定的关系,但内分泌腺是在高级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活动的,因此将气质简单归结为是内分泌腺活动的结果是不合适的。内分泌腺的活动不是气质差异的惟一原因。

      第三节性格学说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决定了一个人如何体验外部世界和对待外部世界,而且决定了一个人怎样体验自己和对待自己。而性格只是人格中涉及个人与环境关系的部分。

      一、性格类型理论

      (一)荣格的内外向理论

      荣格的人格理论帮助人们从内外倾的角度理解性格的差异。荣格依据力比多(心理能量)作用的方向不同,把人分为外倾与内倾(或外向和内向)两种基本类型。力比多作用指向外部的属于外倾人格,力比多作用指向内部的属于内倾人格。他还提出四种思想机能,即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与内外倾相结合,荣格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

      八种人格类型及其特征分别是: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

      (二)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学说

      威特金认为,人的活动有一个核心,即认识。人是按认识来活动的。按照人认识的基本方式,可以将人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场独立型;另一类属于场依存型。

      (三)艾森克的性格三维度说

      艾森克发现,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另外两个维度:稳定性和求实性。艾森克根据三个维度将人划分为八种类型:

      内倾、稳定、求实型;内倾、稳定、不求实型;

      外倾、稳定、求实型;外倾、稳定、不求实型;

      内倾、求实、稳定型;内倾、求实、不稳定型;

      外倾、求实、稳定型;外倾、求实、不稳定型。

      二、性格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理论

      奥尔波特通过个案研究法,从名人的日记、书、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他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时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的基础。它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对个体的行为有动机作用。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性分为两种: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一般特质是指由人们生活的共同环境造成的,反映社会的习俗和价值,它们是人格的共同部分,因而不能作为个体问的区别特性,而且会随社会标准和习俗的改变而改变;个别特质是由个体生活的特定环境造成的,它是个体互相区别的主要特质,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

      奥尔波特进一步又将一般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奥尔波特还将人格特性与习惯、态度区别开来。

      (二)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说

      心理学家卡特尔以特质概念为理论基础,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提出了16种因素或根源特质。其理论被称为“特质因素分析理论”。

      卡特尔认为,特质是一个人相对持久的反应倾向。只有彻底了解一个人的特质,才能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下将怎样行动。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由一些互相联系的特质形成,它表现了若干因素的重叠影响,这些特质不那么稳定和持久,对了解人格不重要;根源特质是一些单一的因素,是人格的基本成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把根源特质联合起来,就可以解释某些表面特质。

    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包括:

    含蓄或坦率、迟钝或灵敏、激动或稳定、谦虚或武断、严肃或随和、善变或认真、畏缩或莽撞、心硬或心软、相信或多疑、重实际或重想象、直爽或机变、自信或谨慎、保守或探新、乐群或自足、随便或自制、轻松或紧张。16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的程度有所区别。根源特质的差异,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结构上的差异。

    三,性格学习理论

    (一)斯金纳的人格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的一切重要反应,均是经由操作性条件学习历程建立,由相关的连锁反应组合而成的,而代表人格的行为方式,同样也是经由操作性条件学习历程建立的。

    在人格由学习而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情境中自发性的反应,以及该反应所引起的后果是关键的因素。反应后果对个体能否带来满足,将决定个体将来在同样情境中是否再度反应。凡是后果对行为起强化作用,代表后果的事物就是强化物。个体在某情境中的固定反应,既由强化作用而建立,由反应组合成的行为和行为方式,也是经由强化作用形成的。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经常表现同样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即可视为他的人格特质。从操作条件反射学习建立人格特质的历程看,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并非自主的,而是由环境中强化因素的影响塑造而成的。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性反射理论在解释人格形成过程中环境的巨大影响作用方面有重要价值,但这一理论否定人的主体性对性格形成的影响,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二)班都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

    班都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主要提出者。他认为,人的行为的获得,是由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经观察别人行为表现的方式以及行为后果间接获得的。将这种理论用于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就称为人格的社会学习论。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论基本上接受了斯金纳在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中的强化作用概念,但他又将强化的概念扩大,提出了自我强化、观察学习和模仿等重要概念。对于班都拉来说,个体的人格,可由表现于行为的心理特征来认定。个体任何人格特质,都是在现实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经过耳濡目染,向别人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在通过社会学习而形成人格的过程中,个体向他所喜欢的榜样人物去模仿,模仿后若自己的表现得到社会赞许而获得满足,社会赞许就起着强化的作用,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即使榜样不在场,受到强化的行为也仍然会表现。

      班都拉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中的强化概念,认为社会学习的强化效果有时不必直接加在行为主体上。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是否得到强化,也可以产生强化效果。由此产生的学习,就称为替代学习。

      第四节性格特征及其形成与培养

    一、性格的特征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与对社会、集体、他人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第二,与对劳动和劳动产品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第三,与对自己的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

      现实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度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性格的态度特征的多样性。与对现实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多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因此人们常把品德看成个性或性格中的核心品质。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

      意志品质是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人们性格的意志特征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因为人的性格的意志特征高度受人的价值观、信念和理想的影响。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影响人的活动的情绪倾向性。主要表现在情绪反应的强弱、快慢、波动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以及主体对于个人情绪的控制能力等方面。

      (四)性格的认知特征

      性格的认知特征指人们在各种认识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如感知倾向、思维倾向和想象特征等方面的不同。认知上的被动感知型与主动观察型,思维倾向上的细节注意型和概括型,想象倾向上的主动想象引导型和幻想型等,都是典型的性格的认知特征的差异。

    二、性格的形成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多。遗传、环境、成熟和教育等因素,都会对人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人的性格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遗传因素会对性格的形成发生影响,但性格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遗传,而是社会经历。一个人的全部性格特点,实际上是一个人全部生活历史的积淀。

      (一)遗传的有限作用

      人的神经系统在性格的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在某些不正

常性格形成上,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遗传因素的作用。但是,在整个性格的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而个人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则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和环境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这里,环境不仅包括家庭,也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和其他人结成的复杂的社会联系。

      在家庭中,父母的责任感和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气氛对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使之容易成为众人注意的中心。若家长过于娇生惯养,会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特点,从而使独生子女的教育资源集中优势变为不利因素。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作为系统、长期的影响环境,在儿童性格的形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儿童所处的学校和班集体,对其性格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社会化,从而影响其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

      人是活动的主体。人的性格不是简单、被动地受制于环境的。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影响,需要通过人在环境中的活动得以实现。因此,对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环境本身,而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的性格就是通过其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三、性格的培养

    (一)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整个个性结构中处于统帅的地位。要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学校就必须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正确评价和引导自身的行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使性格得到健康发展。

      (二)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性格是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的。通过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可使学生形成勤奋、认真、守纪律等良好的性格品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加学生受锻炼的机会。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对良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鼓励。

      (三)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示范在性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榜样人物的影响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性格教育中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引导学生向这些优秀人物学习。特别值得注意

的是,在性格教育中,更应该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性格发展中能够直接模仿的榜样。

      (四)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性格特征,而且其他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助人、组织性、纪律性、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也都能得到培养。另一方面也只有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包括性格)都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才会有真正的集体和集体教育可言。总之,教育了集体,也就教育了每一个人;教育了每一个人,也必然会影响到集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五)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受他们已有个性特点的影响。同一种教育措施,会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有不同的效果。因此,性格教育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优良性格特征的养成,并非简单地受客观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第五节性格的测评

      性格差异的测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预测其行为,对于因材施教、塑造学生良好性格、选拔人才以及合理使用人才等诸多实用目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为评定法      ‘

    在自然条件下观察、评定一个人的性格,一方面有真切、客观的特点,但要保证观察的可靠性,就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实施起来比较费时。并且,避免个体观察者的主观性,还需多个人同时对一个人进行评定,这就增加了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困难。因此,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评定方法通常在需要纵深了解一个人性格时才使用。

      二、访谈法

      这是通过与被试谈话直接了解人的性格特征的方法。

      交谈法有两种:一种是有组织的,一种是无组织的。有组织的交谈是研究者事先设计好要问的问题,从而使交谈按照预先期望的进程发展,并获得期望的特殊信息;无组织的交谈是研究者与交谈方从有准备的问题开始,后面的问题则视对方对前面问题的回答而临时确定。这种方法常用于临床实践和对被试的性格作一般性的了解。

    三、问卷法

    问卷法是比较常用的测量性格的方法。

    性格问卷法的题目编制较为困难。一方面,性格问卷的提问要避免直接提出问题。因为人其实并不容易了解自己,要是直接问“你是否优柔寡断?”,被试会受近期的经验和典型经验的影响,从而作出片面的反应。另一方面,性格问卷需要避免带有社会赞许性的题目。每个人都期待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所以带有社会赞许性的题目很难得到真实的回答。

      尽管问卷法性格测量有以上困难,问卷法仍然是性格测量中首选的方法。因为问卷法克服了行为评分法和交谈法不能进行群体施测的缺点,它可以同时对一群人进行测试和评定。而且,参加测试的人可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样的问题作出回答,个体的性格差异更容易揭示。最后,在多数情况下,问卷法性格测量记分迅速,可以很快获得测量结果。

      四、投射法      .

      投射法的原理是看不清在具有多种反应可能的刺激情境中,反应的不同是由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个体无意识的内驱力,会在不被主体觉察的情况下对主体的行为发生影响。

      著名的投射测验还有罗夏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TAT)。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用一些带有墨渍的卡片____墨渍图来测试他的病人,要求他们描述图上都有什么。

      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等人开创的一种人格测量技术。罗夏的墨渍图主要用于精神异常者的诊断,而主题统觉测验则主要用来了解人们的需要和成就动机。

      投射法是充分的自主反应,能够真实地反应被试的性格特征。避免了问卷法中的强迫选择。同时,这种方法还适合对没有阅读能力的被试进行测验。这种方法的不足,是测验结果难以解释,对将来的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另外,由于投射测验适用于个别施测,因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教育硕士考试资料《心理学》——第十二章气质与性格(2)

【考试评价目标】

   一、选择题:

   1.“活泼好动”是下列那种表现     (   )

     A能力     B兴趣     C气质     D.性格

   2.荣格把性格类型划分为     (   )

     A内倾型一外倾型     B.独立一顺从型

     C.文化一社会型     D.场独立一场依从型

   3.优势心理机能说的提出者是     (   )

     A.阿特金森     B.培因     C艾森克     D.卡特尔

4.斯普兰格提出了     (   )

   A性格三维度说     B.人格特质说

   C体型气质说     D.性格文化价值观说

5.德国心理学家克瑞其米尔提出了     (   )

   A体液气质说   B体型气质说   C场依存说     D.多物质说

6.强、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于(   )气质类型。

   A抑郁质     B.多血质     C胆汗质     D.粘液质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

   A强、平衡、灵活     ‘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8.黏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9.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兴奋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0.活泼型神经活动对应于     (   ]

     A.抑郁质     B.多血质     C胆汗质     D.粘液质

11.自私属于人的     (   )

     A能力     B气质     C情感     D.性格

12.狡猾属于人的     (   ]

     A性格     B.情感     C能力     D.气质

13.懒惰属于人的     (   ]

     A情感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4.主题统觉测验的开创者是     (   )

     A罗夏     B.比内     C韦克斯勒     D.莫瑞

15.测量性格常用的方法是     (   )

     A评定法     B.问卷法     C墨渍测验     D.主题统觉测验

16.用来测量性格特质差异的方法是     (   )

     A评定法     B.问卷法     C墨渍测验     D.主题统觉测验

17.主要用于精神异常者诊断的性格测量方法是     (   ]

     A评定法     B.问卷法     C墨渍测验     D.主题统觉测验

18.主要用来了解人们的需要和成就动机的是     (   )

     A评定法     B.问卷法

     C.墨渍测验     D.主题统觉测验

   19.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   )

     A兴奋过程     B.抑制过程

     C兴奋与抑制过程     D.兴奋过程与诱导过程

   20.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是     (   )

     A血型     B激素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体型

   21.人的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22.性格属于下列那种心理现象     (   )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23.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性质的心理学家是     (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24.在家庭诸因素中,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是     (     )

     A.家庭结构     B.出生顺序

     C贫富程度     D.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

   25.父母那种教养态度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合作、温顺和社交等良好性格

     (     )

     A民主     B.保护     C支配     D.拒绝

   26.“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指的性格特征是     (   )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人格

   参考答案:

   1.C   2.A   3.B 4.D   5.B   6.C   7.A 8.C   9.A   10.B

   11.D   12.A   13.C   14.D   15.B   16.A   17.C   18.D

   19.C   20.C   21.A   22.D   23.A   24.D   25.A   26.C

   二、填空题:

   1.     是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

   2.性格结构具有____性、____性、稳定性与可塑性。

   3.性格的测查主要有问卷法、____法、评定法、访谈法等。

   参考答案:

   1.气质   2.完整;复杂   3.投射

   三、名词解释

   1.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2.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

征。

   四、简答题:   

   1.气质与能力的联系。

   答: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如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它影响   个人的能力发展,因为恰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并且,特定的气质类型,既可能促进特定能力的发展,也可能妨碍另外一种相关能力   的发展。

     2.气质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利用?     ’

     答: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实际收到的效果可能很不一样。这就必需要求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同时,气质也有可塑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面。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克服迟钝性,提高反应速度;帮助胆汁的学生克服冲动性,加强稳定性等。’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中的优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答: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1)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由于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此性格更具有社会的特点。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下,人们的性格有较大的的差异.而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

     (2)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不同。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气质的特征因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而异。由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往往不受后天生活动条件的影响,故而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与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合金”,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在性格中起主要作用。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1)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2)气质又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

     (3)气质还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一定的性格特性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比如具有胆汁质与多血质特点的人更容易培养起勇敢和果断和性格品质。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与表现虽然发生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决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气质不同的人可能形成相同的性格品质,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性格。

     4.简述性格的特征。

     答:(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度的多样性。这一类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与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如遵守纪律、自律等。第二,与对劳动和劳动产品有关的性格特征,如勤劳、认真、疏忽等。第三,与对自己的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如自信、自尊、自负等。     ‘

     (2)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品质是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自觉性、果断性等都属于这类特征。对人们的意志特征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因为人的性格的意志特征受人的价值观、信念和理想的影响。

     (3)性格的情绪特征。它指影响人的活动的情绪体面向性。主要表现在情绪反应的强弱、快慢、波动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以及主体对于个人情绪的控制能力等方面。情绪体验的深刻或肤浅,情绪激发后能否驾驭都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分化出来的。

     (4)性格的认知特征。它指人们在各种认识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如感知体面向、思维体面向和想象倾向的不同等。

   5.简述性格结构特点。

   答:(1)性格结构的完整性。每个人的性格都包含了多种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在机能上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这种联系的存在,使得性格的推测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比如,知道了某人具有一个或几个性格特征,人们可以对这个人的其它性格特征作出推断。

     (2)性格结构的完整性复杂性。性格虽然是完整的系统,但它的完整与统一又不是绝对的。因为:

     第一,客观现实中存在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到人的性格内部,就成为人的各种态度或各种性格特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会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

     第二,行为方式与态度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

     第三,性格结构的完善和完整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性格完善,在各种场合下表现一致;有的人则性格矛盾,不同的场合表现不同。

     (3)性格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能认识一个人的性格并对其行为作出预测,正是因为性格具有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性格的稳定性取决于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有关态度与人们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一个人的态度越坚定,与作为态度的理论基础的核心价值也就越稳定。尽管性格有其稳定性的一面,但并非一成不变。社会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与环境,就必须保持相应的变通性。如果性格中某些部分不适应特定环境,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进行调整,这种性格调整的变通性就是性格的可塑性。

     6.简述艾森克的性格三维度说o     ’

     答:(1)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发现人们的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倾或外倾以外,还有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于是他引用维度概念来补充类型概念。

     (2)他认为可以从内外倾、稳定性和求实性这三个维度来考察性格的差异。

     (3)艾森克根据以上三个维度将人的性格分为八种类型。

     (4)他把这三个维度作为坐标而构成立体坐标系,形成性格的三维度量表,把每个人的性格,依其在这个维度上的坐标值而定位。

     7.简述卡特尔的16种特质因素说。

     答:(1)卡特尔是美国心理学家,他用因素分析方法,以特质为理论基础,对人格进行研究,他的理论被称为“特质因素分析理论”。

     (2)卡特尔认为,物质是一个人相对持久的反应倾向。只有彻底了解一个人的特质,才能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下将怎样行动。

     (3)卡特尔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的特质形成,并且不那么稳定和持久。根源特质是一些单一的因素,是人格的基本成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4)卡特尔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16种根源特质,16种根源特质是彼此独立的,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正是因为根源特质上有差异,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结构上的差异。

     8.简述培因的优势心理机能说。

     答: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能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势,把人分为理智型、情感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理智型的人,常以理智衡量周围发生的事物,并以理智支配行为,他们的智力机能相对于情感和意志占优势;情绪型的人,其行为易受情绪的左右,心理机能以情感占优势;意志型的人,行为目的明确、自制力强,意志明显比理智和情感占优势。

     9.什么是荣格的内、外倾说。

     答: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性格类型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从日常经验来说,内倾者是指那类好自己琢磨、莫测高深的人;外倾者则是指什么也装不住,所谓心直口快的那类人。

     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外倾者的活动主要是由面临的外界事物引起、影响和支配。这种人随环境而改变其心境,也就是较多地按客观事物本身的情况来活动。内倾者的活动主要针对自己的心理,由自己的心理支配自己的活动,常常倾向于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解释来活动。

     外倾者的活动以客观事物为起点;而内倾者的活动,则以自己的心理活动为起点。内、外倾的另一种明显的标志是内倾者喜独处,而外倾者喜社交。

     10.简述阿特金森的场依存与场独立说。

     答: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人的活动有一个核心一认识,人是按认识来活动的。所以,可按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把人分为两类:一类人的认识是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体系,属于场独立型:另一类人的认识是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体系,这类人属于场依存型。个人在认识上的这种特点可以在知觉上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可以借考察人的知觉而把这两种类型考察出来。

     11.斯普兰格的文化价值观说。

     答:德国哲学家、教育家斯普兰格根据文化社会观点将价值分为六类:理论价值、宗教价值、社会价值、权力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并按某一种价值在人的生活方式上所占的优势,相应地把性格分为六种类型:

     (一)理论型。以探索事物本质为人的最大价值,能客观、冷静地观察事物,追求各种观念和理想。

     (二)宗教型。这种人大多为神秘论者。

     (三)社会型。以善于与人交往、帮助别人为最大价值,对增进社会的福利最感兴趣。

     (四)权力型。以利用别人、掌握权力为最高价值,有强烈的支配感。

     (五)经济型。以谋求利益为最大价值,对一切事物都从经济观点出发。

     (六)审美型。以感受事物的美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这种人对实际生活不大关心,以如何表现所获得的感觉印象,如何使自我获得满足为人生的根本目的。

     五、论述题:

     1.论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说的基本内容。

     答:(1)巴甫洛夫在实验研究中揭示,动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特性。

     (2)根据这三种特性的结合,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弱(弱型)。四种不同类型动物的活动特点是:强而不平衡型的动物易激动,不易约束;强而平衡且灵活型的动物难于兴奋,迟钝而不灵活;弱型的动物难于形成条件反射,容易疲劳。

     (3)高级神经活动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不可遏制型——胆汁质;活泼型——多血质

     安静型——粘液质;弱型——抑郁质。

     2.论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说。

     答:(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通过个案研究,从名人的日记、书信、自传中,分析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2)他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反映环境刺激时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是人格的基础。它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具有指挥个体行为的能力。

     (3)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种: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一般特质是由人们生活环境造成的,反映社会的习俗和价值,并随社会标准和习俗的改变而改变,他们是人格的共同部分,不是个体之间相互区别的特质;个别特质是由个体生活的特定环境造成的,它是个体相互区别的主要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方式。

     (4)奥尔波特进一步将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在个人生活中居统治地位,代表一个人最显著的特征。中心特质的概括性比首要特质低,是由一在某种程度上独立而彼此联系的特质构成的,它形成一个的独特人格。次要特质是限于个人在特定行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相关联的特质,是狭窄的、更为特殊的品质,只在特殊的情境中才显现出来。

     (5)奥尔波特还将人格特质与习惯、态度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习惯与人格特质对行为有发动和指挥作用,但习惯对行为的影响比人格特质要狭隘得多,局限性也大得多。

   人格特质与态度的区别有二:

   第一,人格特质指向的对象范围比态度广;

   第二,态度一般都有积极或消极之分,而人格特质一般没有积极和消极的划分,只是在与某些对象发生关联时才具有明确的评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