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影视基地学生门票:有关荀子建国以来的三个研究阶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8:16:35

有关荀子建国以来的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时期:是用学术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荀子思想的开创和初步发展阶段。内容涉及到荀子的哲学(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教育、音乐、逻辑、经济、伦理、性论、无神论、政治思想以及荀子思想的渊源、荀子对先秦诸子的批判等。在当时的情况下把哲学史看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把宣传唯物主义和批判唯心主义作为任务,一方面荀子被肯定为最有代表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被称为“先秦时期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把荀子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夸大了,认为是和孔孟相对的,这样不仅忽视了荀子思想的局限性,也否定了与孔孟相统一的一面。这时杜国庠先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荀子从宋尹黄老学派中接受了什么》和《中国古代史由礼到法的思想变迁》等文章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还有《荀子》李德永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 这也是关于荀子的全面的著作,认为荀子一生讲学议证的目的是要靠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实现用王道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首先对荀子的时代作了深入的分析,以便对荀子思想的一些特质从时代根源上进行挖掘。荀子的人性论的分析全面深入细致。李先生认为荀子提出‘性伪之分,把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属性严格地区分开来,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抽象地争论人性的局限性,开始把人性问题引入到社会领域中加以具体考察。性(本始材朴)的内容是耳聪目明等生理机能和追求温饱、声色、安逸等的生理欲望。伪是社会道德规范“文理隆胜”“必待事而后然”,即必须经过人们的努力学习和主观作为才能逐渐形成。性伪之分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差别的问题。还有荀子为什么要讲性恶:是认为性有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根据,他讲的性恶主要用物性来说明人性。这里与告子相似。用性伪之分来证明性恶,用生理本能和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来说明性恶的道理。从恶变善就是化性起伪,而化性起伪就是“起礼义,制法度”。礼义产生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与孟子人性论比较在出发点和时代不同,但都强调礼义的作用,都强调环境和君子的作用。

第二时期:没有正常的学术研究,荀子研究被绑上了批林批孔和评法批儒的战车。从当时发表的数十篇文章看,没有学术价值,反而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那种政治戕害学术和学术趋附极左政治的深刻教训,则是应当永远记取的。

第三时期;可分为几个阶段;从七七年到84年,对荀子的歪曲形象进行了饿拨乱反正。一些学者对荀子哲学的属性和局限性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其宇宙观是行而上学宇宙观,等等观点。几部重要的著作1、《论荀子的哲学思想》  夏甑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性质是对荀子思想作全面分析论述的著作。主要内容首先概述有荀子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生平和他对百家之学的批判继承。然后再对他的思想进行分类研究: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查乎性伪之分”的人性论,“明分使群” 的社会观,隆礼重法的政治论,以解蔽为任务的认识论,以正名为目的的逻辑思想。然后对荀子思想体系中辩证法因素与形而上学并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是对其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命运的分析。评价:是拨乱反正后第一部对荀子思想进行全面深刻研究的著作,很多观点在今天还是具有很大价值的。

2、辰德建《〈荀子零笺〉》1980 考证(1)《荀子,非十二子篇》的它嚣即范  。(2)《儒效》篇的批评对象实际是孟子,(3)《解蔽》篇和《淮南子,要略》旨趣相通。并对《不苟》篇中蕙施、邓析的遗说进行了解释。

3、庞朴《〈荀子〉发微》    1981  指出曾在稷下机构中三为祭酒的赵人荀况,是当时最大的学者。传世的三十二篇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雍容典雅的风度,给这个结论提供坚实的证明。三十二篇绝大部分出自荀子之手,除卷末数篇或出于弟子撰述。涉及当时学术的所有领域,其方面之广,论证之精,为先秦任何个人著作所不及,是一部值得注意的富文典册。在封建年代,因其性恶之主张一直受到冷落。到了近代,开始有所提高。

4、王汝涛《荀子政治思想初探》一文剖析了荀子政治社会思想的主要层次、丰富内涵以及历史地位。指出,荀子的礼论已经超出道德范畴,而为广大之礼。有两个作用,一是养,即根除性恶,维系社会发展;另一个是别,即明分界限,使人各安其业。前者是礼的目的,后者是礼的手段。在荀子思想体系中体现着礼与法的递嬗。

还有一些文章,包遵信的论荀况宇宙观的行而上学特征,历史研究,1977,第四期,宋祚胤的〈论荀况的宇宙观〉,社会科学战线,1980,第一期;龙宇纯《〈荀子〉真伪问题》1983对近代以来怀疑〈荀子〉中多篇为伪作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商聚德《〈荀子。仲尼〉篇作者问题辨析》1984,《仲尼》篇反映的全是荀子的思想,不是赝品。上山下今,贤安、何成轩〈荀子不是从礼到法的过度桥梁1981认为荀子与韩非在思想上不存在师承关系。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派别。

第二阶段从1985到1989发表了近百篇关于荀子的文章,受文化讨论热潮影响,从文化角度审视荀子的思想,探讨其心性论、人学思想、思维方式及与孔孟儒学的内在联系。总体上看研究视角有所转换,方法有所突破,但没有产生有分量的、有影响的观点,恐怕是因为随着文化论的兴起,人们目光集中于孔孟正统儒家,荀子的地位不如以前了。

第三阶段:重新掀起研究的高潮:1990年在山东临沂召开了首届全国荀子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近三十篇论文包括专著。与会者就荀子与齐文化的关系、荀子经济思想、政治合格哲学思想展开了讨论,集中交流了近年荀子研究的成果,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起了推动作用。出版了一些专著;1、郭志坤  《荀学论稿》上海三联书店 1991 ,也是一部综合性的研究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他对荀子与荀学进行了辨证,荀学是荀子在综合百家的基础上创立的思想体系,也将韩非所说的孙氏之儒,它的特点是“名实相符”。对荀子与稷下学宫的研究也属于新创,认为荀子学于稷下,成于稷下,稷下的传统影响了他的学术风格和性质。认为宋子、淳于  、也是荀子的老师,对他思想的综合性特征影响巨大。对荀子批判综合百家也进行了重点挖掘。在人性论方面提出的是以人为天下贵的人性论。这是集诸家之长的人性论,成为其学说的理论基础。还有关于荀学的地位影响方面。

2、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高正的〈荀子版本源流考〉一书。作者搜集了历代所传版本,归纳为十八个系统,分析了每一系统的特征,勾勒了源流及递变过程,对一些重要的版本的优劣得失做了评述。这些成果为人们进一步研究须知你特别是注释解读荀子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3、1993年10月,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了方尔加的〈荀子新论〉。作者接受了谭嗣同的观点,把荀子作为正统封建礼教的创立者和代表,因而对荀子思想抱一种批判的态度。他认为荀子的唯物主义是以政治为本位的实用主义的唯物主义,他的礼论是后世形成的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前身,荀子的道德思想其实是反道德的。他对儒学的一种改造是倒退。这些见解有独到之处,但是有商榷余地,特别是对两千年为荀儒的观点缺乏有力论证。,对荀子与后世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缺乏具体分析,因而对其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够全面。

4、台湾学者蔡仁厚的〈孔孟学哲学〉一书,专列的是与朱熹的比较,认为二人性论相反,心论则类同,都是知识层次的认识心,荀子的心能知道,但不是道,朱熹的心能理,但不是理,二人所说的心在性质层次上正相类同。荀子的礼义为圣人所制,客观而不内在,朱熹的性理通于天道,超越而不内在。二者是行为活动和心气活动所当遵循的标准,不能作为道德实践的动源,为他律道德。   

6、〈荀子的礼学研究〉陆建华 2004,安徽大学出版社  是一部系统研究荀子礼学的专著。从先秦时期广阔的思想文化背景出发,从哲学的层面阐述了礼学的内容、体系、结构和功能。作者认为荀子礼学包括了礼之本质论、发生论、认识论、人本论、价值论等方面,以及礼乐同构论、隆礼重法论电脑感内容,礼学在其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集大成者反映出比较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