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那边电影剧照:论毛泽东的“草根文化”与“庙堂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22:54
  

论毛泽东的“草根文化”与“庙堂文化”

历史对毛泽东的评价不一,关于其在解放前、后的一系列举措与行为,后人总结为两种“文化”——“草根文化”和”庙堂文化”。

首先一点,什么叫“草根文化”,什么叫”庙堂文化”? “草根”一词的风靡始于二十一世纪刚开始的时候,其义为平民百姓、基层群众,与大众、老百姓、民间、民众等意义差不多。而“草根文化”是指服务群众、为群众所喜爱的各种文化形式。无疑,“草根文化”是“来自群众而贴近群众”的。

“庙堂”是指高雅的、上层的、高贵的。“庙堂文化”是指为上层人物、上流社会服务的一切思想、政治、文化和艺术。

那么,当我们把毛泽东一生的思想领域和文化心理,按照与群众的距离,来划分为“草根”和“庙堂”的时候,我们就不难发现:毛泽东从早年投身革命到建国以前乃至建国初期,其思想、理论等都是贴近广大工人、农民和普通老百姓的,即所谓的“草根文化”。而自建国初期以后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毛泽东的一些思想、言行则已越来越远离基层、远离群众,成为了“庙堂文化”。

由于毛泽东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他对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比别人更深的草根情结。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成立之初,毛泽东亲自担当农民运动的组织者,他在自己的家乡成立了多个夜校和党支部,创立了共产党方面的“黄埔军校”,着手在农民中发展党员,为共产党从事农民运动甚至军事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在此期间,毛泽东深入民众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是对他早年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的经典补充。

后来,毛泽东所领导和发动的秋收起义,是共产党人所发动的第一次农村起义,而在这前后的两次重大的城市起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分别失败,而失败的原因正在于过分夸大了共产党人在城市里的影响力。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及时转向山区和农村的时候,实际上是看准了中国农民这支最有可为的草根力量。

毛泽东在农村根据地所发动的“打土豪分田地”大得民心,这也是他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拥有大量的粮食支持和兵源支持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因为有了农民这个广大的社会基础,毛泽东所领导的工农红军得以从失败走向胜利,并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大力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在此期间,毛泽东十分注意我们军队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遵守和执行群众纪律,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始终维护群众利益,团结依靠人民群众,体现了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原则。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毛泽东带领的人民军队取得了各个时期的各项战争的胜利。这一切都是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取得的胜利。

然而,解放初期后不久,随着我们的敌人一个个被打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作风慢慢膨胀,党内一部分人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也开始发展起来。对于来自基层和党内领导集体的意见,毛泽东已开始渐渐听不进去了,对于像刘少奇、彭德怀这一类人的意见也非常反感。以致后来出现了象三反、五反、反右运动和三面红旗、大跃进等一系列决策错误。尤其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前后,由于林彪、江青、张春桥等一部分人的阿谀奉承、歌功颂德,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一度达到巅峰。林彪曾在一次讲话中,极力颂扬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大讲天才论,声称:“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

随后,一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仅使党和国家蒙受灾难般的巨大损失,也日渐使毛泽东走上神坛,远离群众,远离各级基层。当然,整体上,我们还是应当看到毛泽东对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正是他那种深深植根于群众的“草根文化”,击败了蒋介石、日本帝国主义以及美帝国主义这些高高在上而又不可一世的贵族和精英!

     正如同过去那些从“草根”走向“庙堂”的君王一样,历史也会为毛泽东作出正确而公正的评价。同时,也向后人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并向人们展示了,在这种发展规律面前,任何人都是无法改变和无能为力的。并且启示了我们,不论在任何时代,都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