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晨苏有朋采访:石之瑜:臺灣不適合全民直選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22:25
石之瑜:臺灣不適合全民直選制

2012年02月12日 09:41
來源:中評社

字號:T|T
23人參與4條評論打印轉發

中評社臺北2月11日電(特約作者 石之瑜)臺灣政壇最近議論馬英九第二任期將站在第一線,不再考慮退居二線。于是有聯合報社論主張,以后選舉應該采絕對多數制,來避免攪局者或選舉奧步,凝聚當選者的支持度。這個主張雖注意到制度,但未及于政治文化的習性。
 
  臺灣以其儒家文化與后殖民歷史,也應避免采取全民直選,才能釜底抽薪。然而,人們總是朝大陸學習臺灣的方向思考,產生盲點,不肯檢討全民直選的問題。
 
  馬英九曾試圖遵守政府體制,退居二線,結果忤逆各界,如今站在第一線,巨細靡遺,疲于奔命。全民直選制與政治文化間顯有矛盾,蓋投票前的對立,讓傳承人治與德治傳統的選民情感上不能適應,選后勝負造成后殖民社會的悲情復燃,持久從而分裂了社會,任憑當選者事后戮力逢迎討好,依舊不能平撫。
 
  固有文化里的領袖象征道德無私,民主制衡下的領袖卻是必要之惡,文化與制度的沖突,導致當選者立刻陷在統與治之間父子騎驢。馬英九曾設計委任直選,了解間接選舉原本可以保護李登輝超然,如果馬英九自己還能在五權“憲法”這樣的舊制下,不但有眾星拱月,地位崇隆,且以“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關,不必卷入日常人事與政治。如此建立道德超然,足在朝野或五院之間出現僵局時出面調和。
 

直選后,天不高,帝不遠,日常細末不順,皆歸因馬英九。偏偏固有文化要求他代表全民,而不只代表選民,以至日理萬機之余,尤其要討好在野選民。但選民情感也受文化制約,多認為自己支持的是圣人,對手是惡魔,敗者在情感上已不能把勝者改當圣人,何況勝者也常自詡是道德戰勝惡魔。
 
  承自后殖民歷史的剝奪感隔代遺傳,若聚焦于全民直選的勝敗,敗者則剝奪感變本加厲,情感上不能接受,于是陰謀論、介入論、作弊論、出賣論不徑自走。如此,縱采絕對多數,也難禁絕飽受剝奪的選民與政客源源不絕來攪局,全民直選在臺灣制造的情感對立遠遠超越民主所能化解。
 
  馬英九站回第一線固不合根本大法的體制,因根本大法規定“行政院”才是最高行政機關;他站回第一線且不民主,因為他想讓全民愛戴他的愿望,與民主的假設根本忤逆。可見,不論馬英九或各方選民,都還是文化人,而不僅是法律人或民主人,以至于選后悲情積壓,不接受治理,為反對而反對,猶能引起群眾共鳴,深化社會對立。
 
 除歷史文化介入政府體制與民主運作,政府體制與民主也引發固有政治文化的變遷。最具體的,是如今選舉已公認是最好制度,不容輕言放棄。只是,選舉既不能保證政府體制得到遵行,也不能舒緩馬英九受文化壓力逢迎多方,在求恢復無私無我的形象之際,愈做愈小。
 
  簡言之,改采絕對多數并非關鍵,而是臺灣不適合采取全民直選。選舉應針對最高行政與立法機關,由于馬英九是全民心目中最高的道德維系所在,自然不適合介入行政與立法等豬肉桶般的政治分贓。若要深化民主并使選舉成為建立選民對政治體系認同的機制,就必須重新設計全民直接選舉的對象。

(中評社特約作者石之瑜,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