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洁h0112多少钱:石圣——米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8:05:53

    米芾,中国艺术史上声誉甚隆的人物,在石文化中被后人尊为“石圣”。他精通石、书、画、词,为历史上少见的全才,一生对石情有独钟,且蓄之甚丰,嗜石到了如痴如癫的程度,从这一点来看,对明林有麟之“此老颠书纵横千古,或从此中悟入”,本人以为并不意味着米芾赏石只是为了把心得和收获运用到书法中去,而是他本来就是性格及偏爱使然,把品石作为他艺术生命的一部分,两者未必有因果上的关系。

    未见米芾直接提出的相石法则,而后人则根据他品石、藏石的风格,逐步总结出“四字相石法”,并不断修改演变,从先前的“秀、瘦、雅、透”到清代郑板桥称米元章论石之“瘦、皱、漏、透”之说,都是对米公品石、相石经验的高度概括。一方奇石,如果具备这“四字真言”,它必有那阳刚之谓,外形轮廓棱角毕现,刚硬修长,中躯坚挺,不肿不疲,骨气显然,也就是所谓的“瘦”,侧重于石体外部轮廓的整体变化,给人清奇古怪,风骨嶙峋之感;如石之表面起伏跌荡, 纡回峭折,阴阳正背,石肤富于变化,又就有了皱的苍桑;加上石体玲珑多孔,左右上下宛转相通,布局自然,有路可循,四处通达,内部变化多端,这样就具备了”四字”的全部精。它们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协调,相互掩映,给赏者以心灵震撼。也正是这种从外形到内在的极富变化的矛盾冲突又有着统一和谐,即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独特审美观,迎合了当时以米芾为代表的士大夫们为人处事的心态,他们陶醉其间,衷爱奇石,修身养性,我想这也就自然成了米芾的嗜好。

    其实,米芾所推崇之相石法则,我们也可以他那桀骜不驯的性格及书法特征中体悟出来,他天才逼人,持才傲物,但又十分崇尚自然随意,无拘无束的生活,是一个情绪型和艺术气质极强的艺术家。不蹈前人轨辙,自居风范,这在他的作品中顽强地得以表现。其书法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尤其是那种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的手法,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浑厚功底作前提而出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这与石性及他品石的理念可谓是一脉相承。关于米芾与石的故事后人传颂很多,元代倪瓒有诗载,米公曾因拜石而丢过官,可他不但不后悔,反而自作《拜石图》倾诉得意之情,此图今虽已不传,但后世画家所绘《米颠拜石图》却屡见不鲜。如明代吴伟所作《人物图》卷中,形象地描绘着庭园内矗立一块上大下小的湖石, 凹凸起伏嶙峋之势,玲珑多孔呈透漏之美,奇特形体传文丑之韵,诚是米芾所崇拜之“石兄”了,陈洪绶、闵贞、任伯年、任熊、黄山寿、张大千等书画大家先后都作过《拜石图》,从形象资料来看,他们对石的创作元素均无一例外地来自“四大名石”,而且对石之“形”极为推究,那就是必具“嵌空穿眼宛转险怪”之势。令人鼓舞的是,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古代文人赏石的研究和重视,在国内外都有相继发现很有历史及收藏价值的古石、名人藏石,对那些历史特征明显,相关部位磨损及包浆自然,所刻铭文内容、刀法、布局、少量的整修等均合符时代规范,流传有序的应该予以重视,它们是进一步研究认识古代文人相石法则最直接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