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达诺和佐伊卡赞: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55:41
v加入收藏 v上传资料 v网站地图 v设为首页欢迎光临莲山课件,本站有十一万套免费课件、资料网站首页课件站教案站资料站试卷站作文站幼教站公文站教案首页语文教案数学教案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生物教案地理教案历史教案其他教案通用技术
您现在的位置: 莲山课件 >> 教案设计 >> 政治教案 >> 高一政治教案 >> 正文 搜索:    搜索标题  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6647 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
文章来
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政治生活》教材已在全国十个实验省区试用,由于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好评。同时,也得到广大教师的关爱和支持,对教材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趁此机会,对广大教师的鼎力支持深表谢意。近期,我们编写组在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材已作了修订。下面我拟就《政治生活》模块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材的呈现方式与特点,施教中要把握的重点及相关的理论等问题作简要分析,主要讲以下问题。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拟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写思路及基本框架入手,先作说明。 (一)指导思想 教材是一种“法定文化”,体现国家的意志。教材的编写以中共中央关于德育文件的精神为指导,以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的法规性文件为依据。 第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时,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 第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 把握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具有的学科价值的同时,更要凸显本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功能和视角。 在进一步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的同时,更加关注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和规划人生的能力培养。 第四,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贯彻有关教科书编写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要在全面、准确地把握“内容标准”的基础上显示自己的编写特色,在保持“教学文本”的规范性的同时,体现其“学习文本”的工具性,使之成为“教”与“学”互动的平台。 (二)编写思路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线索整合课程内容是教材编写普遍适用的方法。《政治生活》正是据此进行编写的。基本编写思路如下。 第一,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我国公民政治生活内容组织教材内容。 ○“三贴近”的原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课程内容贴近生活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 ○ 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有其科学依据。这就是:实际生活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关系;生活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价值与意义;生活内容构成了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的生活往往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背景。 ○《政治生活》依据“德育贴近生活”的理念,以当代中国人政治生活为基础来组织教材内容。 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它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共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内容。政治生活的特点往往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例如,政府权力的行使是否规范,社会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公民权益的保障是否健全等。《政治生活》恰是以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内容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线索来安排教材内容的。那么,怎样以学生的政治生活为基础来组织教材内容呢? 第二,根据公民政治生活内容,提炼具有整合意义的若干主题,分单元进行编写。 ○ 教材是对现实政治生活内容的归纳和提炼。 以政治生活为基础安排教材内容,并不是在教材中简单随意地列举学生的政治生活现象,而是要求对现实的政治生活内容进行归纳提炼,使之升华为具有一定内容的生活主题。那么,这些生活主题是如何确定的? ○ 提炼的生活主题必须具有整合意义,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能够体现课程性质的要求。 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其中主要是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关注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国家利益等。据此,教材把这些内容整合为四个生活主题,即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代国际社会,并据此分为四个单元进行编写。 如何理解提炼具有一定的整合意义,并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活主题呢?以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为例,这个单元阐述的是公民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与政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异常丰富。例如,公民享受政府的服务、接受政府的管理、参与政府的决策、认识政府的性质、理解政府的职责、支持政府的工作、监督政府的行为、寻求政府的帮助等。本来,把它提炼为“公民与政府”也未尝不可,但从政治教育的角度,把它确定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则更具鲜明的政治教育性,因而也更能体现课程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提炼生活主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是整合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以政治学科知识为背景回答政治生活主题的有关问题,渗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教育。 政治性是本模块教学内容的显著特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据中国的国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必然要进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安全、主权和国家利益等方面的教育。《政治生活》恰是讲述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我国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政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培养其政治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政治生活主题的相关问题;也只有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之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结论:以生活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整合教材内容,是《政治生活》编写的基本思路。 (三)基本框架特点 1.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 《政治生活》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贯穿全书的一根主线。在前三个单元中都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绚丽画卷,多层次、多角度论及民主政治的问题。第一单元阐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我国公民享有的广泛民主权利、公民履行民主权利的方式与途径等。第二单元阐述了建设服务型的政府,政府的权力受公民的监督等。政府的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单元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点等。 2.根据政治生活主题安排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材比较重视学科概念、关注理论逻辑,因而,学科体系的味道更浓一点,其知识体系是国家→政府→公民→政党→国际社会。 《政治生活》教材与以往不同,更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生活来组织教材内容,其知识体系改变为: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 3.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体系 这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体系的特点,在于它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全书共安排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有递进关系。 “公民的政治生活”,主要讲有关我国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的内容,以学生能够感受的政治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思考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与方法。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主要讲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政府的性质、职能,学会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管理,体会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要讲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制度保障,明确我国各项重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当代国际社会”主要讲公民参与国际政治生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四)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 课程性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集理论学习、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理论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社会认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家和政府的性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当代国际社会的概况等;公民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灌输、公民意识的培育、权利义务责任意识的熏陶、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引导和公民国际视野的培养等。课程内容的核心价值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引导。其中,对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包括政治观、国家观、民主观、政府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国家利益观等。 ○ 课程目标是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来说,课程的基本目标包括如下几点。 ○ 使学生了解政治生活的特点、内容、主要作用,认识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有序政治参与的态度。 ○ 使学生明确我国公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政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理解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与方法,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 ○ 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等,确信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学会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 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我国国体的政体;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享有广泛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制度保障。 ○ 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确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坚定信念。 ○ 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 使学生认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使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社会的概况及其发展趋势,明确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我国的应对之策。 ○ 使学生认识我国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并立志报效祖国。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一)教材呈现方式依据的理念 《政治生活》以“教材是教学的资源、工具和指南”的理念为依据,力求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创设一个平台,既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借以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二)教材的结构层次 《政治生活》教材就其结构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单元。全书一共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序言和知识结构图,简要地介绍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意义。 四个单元的结构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即从“公民的政治生活”,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再到更高层次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国内政治生活迁移到国际政治生活即“当代国际社会”。 第二层次是课。它构成各单元的逻辑框架,全书一共九课,每课都有导言,说明本课要讲述的主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层次是框。全书共24框。框题的表述基本采用的是复合结构。这种表述方式既能明确地表达本框的学习主题,又有助于彰显我们倡导的价值导向。例如,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第四层次是目。它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是学习的基本内容。每框均由三目组成,全书共72目,三目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第一目是情景导入。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资料、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启动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第二目是情景分析。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有些部分在情景回归中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在这一目中,以辨析、评估、辨认等多种有效手段,分析情景,让学生经历“过程”,让学生对情景进行思索,主动进行学习。 第三目是情景回归。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之外,它还具有提高的功能。大体上可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着力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即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感的升华;第二,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的问题或者是开展相关的活动;第三,践行性的引导。 每个单元都设计一个“综合探究”,通过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 第一单元安排了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即“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在活动中,学生要查阅资料、列举案例、分析比较、尝试制订规则。 ○ 第二单元安排了围绕政府的职责展开的活动,即“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列举最新的事例,比较有无权威的政府行使其职能的不同结果,还要联系当地实际对政府的活动进行评估并写出建议书。 ○ 第三单元安排了围绕我国的政治制度展开的活动,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归纳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并通过修宪的具体过程,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 第四单元安排了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当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展开的活动,即“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收集有关资料,举办一次主题班会。 (三)教材呈现方式的优点 《政治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无论是内容层次的划分抑或是字体功能的界定都按严格的规范,使教材结构格式化,具有简约性,因而对课程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它通过对每框、每目内容的规范式的编写,能够有效地控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其次,它通过情景导入、探究活动的设计和综合探究活动的安排等,强制性地改革“满堂灌”的静态教学模式,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最后,它有助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多维度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 《政治生活》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同时,遵循“三贴近”的原则,贯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无论是教材内容的组织,还是教材呈现方式都有所创新。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政治生活》以“德育贴近生活”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主题,以生活逻辑为线索整合教材内容,使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中,增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政治生活》教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中,增添了党中央在实践中所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教材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例如,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编写中,表述了我国政府改革的新观点,即建设服务型的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等;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问题,按照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作了表述,如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的根本保证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阐明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观点;关于宗教政策问题,根据中央关于宗教政策的最新精神作了表述;等等。同时,教材尽可能反映我国政治生活最新的发展,如人权入宪、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等,这些都体现了时代特点。 第三,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政治生活》教材秉承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扬弃传统教材说理型的呈现方式,以活动型、探究型与合作学习型的教材呈现方式,为教师与学生主动地教与学创设一个新的平台,有助于推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使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资源、工具和指南。 第四,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极其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认为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的经历与思考和获得新知识时的感悟与体验,都是为学生人格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时空,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训练能力和内化信念必经的重要环节。因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材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提供案例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探讨、思考问题,然后实现问题的解决或深入。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学过程,教材还注重教学活动化,增强教学实践性并采用多种表现形式。这表现在既有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也有引导行为活动的,还有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等形式。为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有更开阔的空间,教材的编写还注重开放性,具体表现为背景材料的开放性、资料呈现的开放性和问题设计的开放性。由此可见,《政治生活》是一本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教材。 三、《政治生活》施教中要把握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理论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本单元地位 本单元以学生身边的政治生活为基础组织知识内容,是课程的首篇。它回答了有关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最基本问题,阐明学生政治生活的政治环境,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新型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特点、内容;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政治行为基本准则,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责任、程序、要求参与政治生活等。 (二)本单元的逻辑结构及知识体系   这个图表展示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和要点。教材的第一课是讲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民主具有真实性、广泛性。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并履行相应的义务。这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基本准则。第二课阐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介绍了公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的形式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提示 ○ 如何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新时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及其时代内涵。 ○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特点、内容和主要作用。 ○ 我国公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权利的方式与意义。 ○ 我国公民如何做到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四)本单元要把握的理论问题 1.公民政治生活内容的界定和描述 (1)关于政治与政治生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并没有要求学生掌握政治的概念,但是,要讲授政治生活离不开对政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掌握政治的含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决定;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段斗争。政治关系依社会的发展而变动,在我国现阶段,政治关系主要是人民内部的关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政治被赋予新的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根据对政治的这种理解,政治生活的特点往往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例如,政府权力的行使是否规范、社会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公民权益的保障是否健全等。 (2)当代中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政治生活是公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政治生活的追求;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2.关于民主理论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贯穿《政治生活》教材的一根主线。在第一单元中阐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我国公民享有的广泛民主权利、公民履行民主权利的方式与途径等。这些教学内容涉及有关民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弄清关于民主的含义、民主的性质、民主发展的条件、民主的领域等问题。 (1)民主的含义。 民主首先是指与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多数人的统治”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各种制度中的一种,用于规范人们的政治生活。 民主又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常用以表现具有平等、自由性质的现象。如民主政治、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权利等。 (2)民主的性质。 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阶级性。“多数人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中的多数人。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在当代世界,存在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3)不同领域的民主。 在《政治生活》教材中,论述了党内民主、选举人大代表的民主和选举居委会、村委会主任的民主。如何认识这些不同领域的民主呢?下面将作分析。 我国政治生活存在不同领域的民主。如何划分不同领域的民主呢?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根据宪法的规定和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论断,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着党内民主、国家事务领域的民主和社会事务领域的民主。 国家事务领域的民主指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政府各级领导成员,以及对其监督等方面的民主。 社会事务领域的民主是指选举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经济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团体的领导成员,以及对其监督等方面的民主。 明确不同领域的民主,对《政治生活》教材中相关的论述,将会更清楚明白。在第一单元中论述了在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直接参与选举,在国家事务领域,有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在社会事务领域,有城市的居民委员会选举、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等。在民主决策中,公民参加听证会属于国家事务领域的民主。民主管理中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属于社会事务方面的民主。而民主监督,则既有社会事务方面的民主,也有国家事务领域的民主。 同这个问题密切关联的还有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问题。 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选举,如选人大代表、选政府机关领导成员、选村民委员会主任等。不同的选举行为与选举制度相关。 我国宪法规定了成年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根据宪法的这个规定,在不同领域的民主,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又作出各种具体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里的选举权是指公民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我们教材采用的就是选举法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中则明确规定了各级人大代表享有选举本级各类国家机关领导成员的权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则分别规定了成年村民和成年居民享有选举村委会、居委会领导人员的权利。 (4)民主实现的条件。 民主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条件。政治民主是当今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是,实现民主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它不仅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治文化传统相关,而且与国民的素质和生活习惯等密切联系。因此,民主的发展往往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推进民主的时机与速度,选择民主的方式需要政治家和民众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行民主是一种高超的政治艺术。 掌握上述有关理论,对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目前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将有所帮助。 (5)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区别与联系。 在认识我国民主的问题上,有人把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混为一谈。这是对民主认识的误区。部分学生会受其影响。因此,有必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第一,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区别。民主性质指的是民主的阶级属性。民主的阶级性是指民主为哪个阶级所享有,所代表和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是民主性质方面的规定。民主程度是指民主的实现程度,即民主原则和精神转化为实践的程度、状况和水平,它是民主的量的规定性。民主建设的条件性和艰巨性,决定了任何类型的民主的发展都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同一性质的民主,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发展程度高低的区别,不同性质的民主亦存在发展程度的差异。 第二,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民主的阶级性质是制约民主程度的重大因素。众所周知,民主的发展程度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在这众多的因素中,阶级性质的制约是最重要的。不同阶级对民主程度的提高起着阻碍或促进的作用。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这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够建立起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民主程度的发展对于维护民主阶级性质具有重大的作用。民主的发展实质上也是强化阶级统治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式。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民主对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保障其整体利益无疑起了重大的作用。 运用上述观点,将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明确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长期性。 从上面的分析中能够看出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拓展了许多新的知识,其中有的涉及具体的法律内容,对此教师要引起重视。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一)本单元地位 本单元与上一单元有内在的关系。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国家以宪法保障了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而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我国政府承担着繁重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职责,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与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都无法回避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是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活逻辑的考虑,教材安排与上单元有密切联系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政府工作的宗旨及其基本原则,政府履行职能对公民的影响,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要求,政府权力受监督的必要性和意义等问题。这是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本单元的逻辑结构及知识体系   这一图表展示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和要点。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体现于政府的行动之中。教材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从政府的职责方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责任。二是从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方面。政府权力受人民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题中应有之义。教材论述了政府权力受监督的必要性;对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机制;我国对政府权力监督的体系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提示 ○ 我国政府的性质及职能。 ○ 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途径及意义。 ○ 我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四)本单元要把握的理论问题 1.关于国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在对政治现象的理解中,往往容易把国家与政府混为一谈。《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专章讲政府。对于国家,教材虽没有专章讲,但多处涉及。在第一课中论述了我国的性质即国体。在第三单元中论述了我国的政体、国家机构。在第四单元涉及主权国家及其构成要素。因此,把握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对于讲好新教材具有特定的意义和必要性。 (1)国家与政府的联系。 第一,政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府是指整个国家机构,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国家机关的总和。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教材第二单元中讲的政府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行政机关,也就是狭义的政府。 第二,政府(这里指广义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政府代表国家运用和行使公共权力,表现国家意志。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体现,政府是执行和实现国家职能的组织和工具。 (2)国家与政府的区别。 第一,国家与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拥有主权,而政府是行使国家主权的机构,是国家表现意志、发布命令、处理事务的机构。国家与政府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 第二,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力不是同一层级的。国家主权是国家权力的本原,而政府的权力是派生的。 2.关于政府职能 以往的教材讲国家职能,《政治生活》教材讲的是政府的职能。在讲我国政府职能中,涉及了经济职能,并提到经济职能包含着公共服务的内容,在其后又专门论述了我国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为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上述这些关系,有必要对政府职能在理论上作简要分析。 (1)政府职能的含义和分类。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实现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运用不同参照系,政府职能有若干分类。按活动性质可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社会职能还可分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按作用领域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之分。 (2)政府职能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动态系统。 对政府的职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会存在互相包容和交叉的关系。例如,维护社会秩序,既是政治职能,又是社会职能。又如,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与公共服务中的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的职能也有交叉。再如,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与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也有交叉,但经济职能的公共服务内容较狭窄,仅限于与经济有关的服务,如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咨询、引导之类,而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容则要宽泛得多。 (3)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内容。 公共服务通常是对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具体来说,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包括下列内容: ○ 兴办社会公共设施。如道路、港口、机场、通信等。 ○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社会预防、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 ○ 搞好优抚、防灾和救灾工作。如拥军优属、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灾害预警、救济受灾地区和群众。 ○ 人口控制。如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 ○ 保护环境、防止污染。 3.关于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 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目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政治生活》教材第二单元首次编入这个重大的政治内容,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深远。讲授这个问题,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对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因此,政府行使权力必须受人民监督。 其次,权力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另一方面,权力一旦失去约束,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产生难以预料的恶果。在现有制度仍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少数掌握政府权力的公职人员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牟取私利,产生贪污腐败现象。为了防止权力被滥用,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建立和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怎样才能使政府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两者缺一不可。 一靠民主,就是充分发挥人民的民主机制,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一是要保障人民的选举权。二是要保障人民的监督权。三是要保障人民的罢免权。制约和监督的权威性是由罢免权来支撑的。四是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依法将行政机关的活动和决策及时向社会通报,使之置于人民的关注之下。 二靠法制。法律制度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根本性和长期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任何权力都要受制于法律,由法律确认,靠法律规范,按法律行使。 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法律制度,公民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够有效地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的滥用。 (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依据宪法和法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行政监督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行政内部的监督和行政外部的监督。 ○ 行政内部监督体系。行政机关作为行政监督的一个特殊主体,它的监督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互不相隶属的行政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特别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审计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 ○ 行政外部监督体系。主要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政党的监督,包括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对政府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人民法院的监督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监督,包括社会团体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从总体看,我国已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行政监督体系,但还很不完善,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本单元地位 本单元的内容是上述两个单元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因为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保障。我们的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依法行政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本单元从政治制度层面深化了上面两个单元的有关思想观点。 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树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明确我国各项重要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点,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之中。 我国各民族中都有些公民信仰宗教,多种宗教在我国并行流传。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国家政治生活密切相连。因此,宗教无小事,宗教政策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有所了解和认识的重要问题。因而本单元安排了有关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二)本单元的逻辑结构及知识体系   这一图表展示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和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政治制度的建设。本单元的主体内容是阐释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和优势。在这一基础上说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提示 ○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及优越性。 ○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我国的宗教政策。 ○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点。 (四)本单元要把握的理论问题 1.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教材把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归纳为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四大权力,这是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作出的概括。但宪法赋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有差异的。例如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立法机关,有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及其人大常委会虽有立法权,但只能制定地方性法规。这里必须明确,上述单位是授权立法,但并不是立法机关。而县(不含民族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都没有立法权。又如关于监督权,其中教材讲的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在乡镇一级并不设两院,因而乡镇一级的人大并没有这方面的职权。 编写中学教材需要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学时也有限,故在对一些复杂问题作简化处理时难免会留下某些漏洞,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把握。 2.关于民主形式等理论 本单元讲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民主和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以及党内民主,这里涉及民主的形式等问题,对此有必要作分析。 (1)民主的形式。 民主的形式因国家性质、国情和民主进程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而言,大体有两种形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前者是选举民主,后者是协商民主。民主的两种形式分别由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体现。 我国人民以地域、按人口比例,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则是由界别组成,政协委员来自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团体、各行各业,通过界别渠道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如果说,人民代表大会是以社会横向结构为基础,那么,人民政协则是以社会纵向结构为依归。横向和纵向结构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形成了区域利益和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和整合机制。选举民主是要么赞成、要么反对,要么通过、要么否决,少数服从多数,容不得中性结果。而协商民主则是力求形成共识,但也可求同存异,既尊重多数,又照顾少数。协商民主对选举民主具有不可缺少的补充作用。通过两种民主形式,我国人民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显现出全面性、真实性。 明确关于民主形式的理论,将有助于更好地讲授第三单元的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民主和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两种民主形式,同时也能更好地说明我国民主形式的多样性。 (2)党内民主。 在第三单元中提到“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里的党内民主是指中国共产党内部实行的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的民主。“人民民主”应包括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一)本单元地位 上述三个单元的内容都是有关国内政治的问题。本单元则是引领学生的视野越出国内政治,认识当代国际社会的情况,学习有关国际政治的问题,这也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上,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形势的发展,需要引导我国公民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本单元引导学生从静态层面了解国际社会的概况,从动态层面认识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明确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的对外政策等。 (二)本单元的逻辑结构及知识体系   这一图表展示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和要点。第八课介绍了国际社会的基本知识,包括国际社会的构成、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第九课是从动态层面上分析了当代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即时代的主题、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 (三)教学重点、难点提示 ○ 国际社会的构成。 ○ 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 制约国际关系的因素。 ○ 我国应如何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 时代主题的含义及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 (四)本单元要把握的理论问题 1.关于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问题 教材在论述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中,阐明了我国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政策和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邓小平所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维护国家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 2.关于国际形势的几个关系 第四单元在阐述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问题时,论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天下并不太平、多极与单极的矛盾等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出于降低难度的考虑,仅点到即止,没有展开论述。但教师对上述问题要有较深的理解,在教学中才能把握讲授的分寸。现对上述问题作简要分析。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天下并不太平的关系。 时代主题规定着人类社会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要活动内容,体现了时代的基本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代主题逐渐转向和平与发展。当今爆发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变小,世界总体上维持了和平局势。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要求,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但是,天下并不太平。频频发生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表明天下并不安宁。总的来说,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相比,天下不太平是支流。 必须明确,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人类实现普遍和平、共同发展的理想还任重道远。 (2)世界多极化与美国单边主义的关系。 美国是当今世界无可争议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处心积虑地构建单极世界,其先发制人战略体现的单边主义行为,冲击集体安全机制,是对世界多极化的严重挑战。单边主义的实质是一国霸权。这是世界动荡的重要根源之一。 与单边主义相对立的是世界多极化。世界走向多极化既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愿望。从长远看,美国欲建立由其主宰的单极世界的图谋难以得逞。从现实看,美国在人权问题、“反恐”及中东政策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陷于孤立,表明美国并不能为所欲为。因而,单极与多极化之间的矛盾斗争将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文章来
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上一篇教案: 教材分析:必修2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下一篇教案: 2008年《政治生活》教材修订说明相关教案:
必修二:Unit 4 Wildlife pr…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高一必修二:Unit 3 reading…
必修2第四课第一框《政府的权…  必修4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  必修4第十二课《价值与价值观…
必修4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  高一必修二Unit2 reading知识…  高一必修一ELIAS’ STORY的
最新教案•· 小学英语口语交际测试
•· 六年级下册形容词比较级复习教案
•· 六年级下册Unit 1形容词比较级集…
•· 牛津小学英语4B复习提纲
•· 牛津小学英语4b单元知识点归纳教…
•· 牛津小学英语4B全册词组教案
•· 牛津小学英语4B词汇句型归纳
•· pep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arB教学设…
•· 新标准四年级英语第八册知识梳理…
•· 新标准四年级英语第八册目标框架…
点击排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
•·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
•·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
•· 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推荐教案•· 蜡烛
•· The way we look教案
•· 第十课第四框 拥抱美好未来
•· 相信未来2
•· 二、辛亥革命
•· 人类的形成
•· 高考世界地理必背知识学案
•· 第41 课:跳长绳、耐久跑-小学六年级下册
•· 八年级语文武陵春
•· ie üe er--------------------------------------------------------------------------------
-------------------------------------------------------------------------------- --------------------------------------------------------------------------------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版权申明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莲山课件 2001-2010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莲山课件]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我们13807847103。
Copyright 2001-2010 © 莲山课件 All Rights Reserved.桂ICP备05002647号。站长统计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Health/gaoyi/34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