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斯特法诺:【佳片U约】英国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35:35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英国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影片海报]























[热诚推荐]
在没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前,我以为它会是一把解剖社会病灶的手术刀。我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中国的一些“公共知识分子”都在大力推荐本片,但看完之后,我才发现这部电影并不是一把手术刀,而只是一部城市童话。
这部电影我是和老婆一起看的,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对话就是男女主人公长大成人之后再次相遇,男主人公劝已经成为黑帮老大情妇的女主人公和他一起私奔,这时女主人公问:我们靠什么生活?男主人公答:爱。
听到这个回答,我老婆很开心地笑了。老婆的笑让我有一点点费解,因为我以为她会因为这个回答而感动的,我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她有这样一个习惯——她总是在睡前逼我说一句她最喜欢听的话,这句话就是“我爱你”。
看来,最喜欢听我对她说“我爱你”的我老婆也认为靠爱生活基本上就是一句屁话。
关于爱,我最近听到过这样一段很精辟的评价:你从未感觉到爱,因为爱根本就不存在,爱这玩意儿其实是我们这种做广告的人发明出来的,写在广告词儿里,好帮客户卖点儿尼龙袜子什么的。
看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脑海中首先闪过的就是这段话——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年轻人用爱情去对抗因体制而产生的种种苦难,这到底是一个神话,还是一个阴谋?
现在的流行文化总是在宣扬爱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是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于是爱情成为了现代年轻人的宗教,成了可以刺激年轻人去消费的灵丹,同时也成了让年轻人自动逃避自由的妙药。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的这首诗几乎人人都会背,但现在又有多少年轻人会认为自由是比爱情更值得追求的东西呢?
25年前,罗大佑在他改编的《青春舞曲》中曾写下这样一段歌词:“地下埋藏的,为自由付出的代价,是否我们已经忘记?黄花岗的灵魂,他们地下有知,能否原谅我们?”在今天的华语流行歌曲中,我们还会看到类似的歌词吗?你看到过吗?反正我是没看到过。
为什么今天的流行文化不会像大力宣扬爱情一样大力宣扬自由?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为了爱情所能做的最极端的事无非就是制造一起情杀案,而年轻人为了自由所能做的最极端的事却有可能是革命。
今天的流行文化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就是因为这更有利于维护社会既得利益阶层的地位和利益吧。从这个角度来看,爱情的确就像德国混蛋导演法斯宾德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最精良、最狡猾、最有效的社会压迫工具。
[影片简介]
2006年,印度孟买。
印度青年杰玛?马利克(戴夫?帕特尔饰)还差一个问题就能赢得2千万卢比。他是怎么做到的?A:他作弊;B:他幸运;C:他是天才;D:一切命中注定。
这是《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猜谜节目的人生版。杰玛?马利克在已经赢得1千万卢比的情况下被警方以欺诈罪逮捕,严刑拷问下杰玛说出他获得1千万卢比的真相——他确实知道答案,但他只知道这些!
出身贫民窟的杰玛年幼就生活艰苦,他与哥哥沙里姆、少女拉媞卡(芙蕾达?平托饰)三人却一起经历了几十年印度的变迁。之前每一个问题,都好像是杰玛的记忆碎片,牵动他关于亲情、爱情与人生的回忆。
而现在,杰玛一方面要洗清自己的犯罪嫌疑,一方面要拯救与拉媞卡的爱。在金钱与爱之前,杰玛能够沉着冷静,选择出正确的答案吗?
[基本信息]
原名: Slumdog Millionaire
片长: 120 分钟
官方网站: http://www.foxsearchlight.com/slumdogmillionaire/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编剧: 西蒙·博福伊 / 维卡斯·史瓦卢普
导演: 丹尼·鲍尔 / Loveleen Tandan
上映日期: 2008-08-30
又名: 贫民百万富翁(台), 一百万零一夜(港), 贫民富翁, 阳光小阿三, 山寨富翁
imdb编号: tt1010048
类型: 剧情, 爱情
简体中文名: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语言: 英语, 北印度语
主演: 戴夫·帕特尔 / 芙蕾达·平托 / 亚尼·卡普 / 沙鲁巴·舒克拉
[精彩影评]
《一百萬零一夜》(下稱《一》)在奧斯卡贏得最佳導演、最佳電影及最佳改編劇本等八項大獎;其實在奧斯卡揭曉之前,香港不少傳媒早已為電影造勢,高唱電影是「海嘯之光」,說主角Jamal「人窮志不窮」,「振奮人心」云云。大家心領神會:有些人大概覺得艱難時期特別需要神話,於是翻炒又翻炒耳熟能詳的香港神話:窮小子靠運發達。
愛情故事磨盡稜角
靠運也好,窮小子有出頭天,總會帶來一點改變吧?就像電影一開始,Jamal被痛苦拷問後對警官發出冷靜譏刺:「為什麼我不可以憑自己的能力答中所有問題?就因為我是個斟茶遞水的小子?」窮人階級改變,就已是叫某些人難以承受的勝利。
或者《一》讓我最失望的,就是改編劇本連這個階級轉變的鋒芒都去掉,主角去參加電視問答節目,只是為了讓愛人在電視看到自己以便相認——這豈算「人窮志不窮」?主角志願其實比「變富」還要小:他什麼都不想要,只想和愛人廝守。電影的改編更加吻合晚期資本主義大眾媒體的邏輯,因而更能投射出社會上的掌握權力者心態:「優勝者」最好是全無殺傷力、什麼都不想要的人,讓這樣的人得到金錢與權力才最安全——這樣便不會動搖掌握財富分配的權力建制本身。
但原著《Q &A》對於權威的挑戰更為尖銳:「很久以前我就明白,只要有夢,就能夠改變自己的想法。不過有了錢之後,你更有能力改變其它人的想法。我發現自己有了一筆巨額財富之後,權力比警察還要大。」這種令人悚然的坦白,不更像一個階級劇烈流動的社會才有的向上爬壯語?電影的改編以愛情代替了夢想,把冷靜譏刺警官的主角改成天真懵懂。
更大的夢想
晚期資本主義社會需要夢想,同時也害怕太大的夢想。電影版的獎金是二千萬盧布,電視台成功完成「一夜致富」的夢想、不動如山;原著的獎金是二億盧布,電視台不想給獎金而迫害主角,最後因為支付這個太過巨大的夢想而倒閉,節目主持人被殺。因為要支付自己聲稱擁有而超越實際擁有的資金,資本體系的一個組件崩潰了。
金融海嘯應盡《資本論》的預言:「資本體系之崩潰乃因信用額過度擴張,超越現行生產創造的所得加上過往儲蓄之總值」。現在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在翻馬克思、德國財長開口稱揚馬克思、馬克思家鄉遊客遽增、全球《資本論》狂銷(08年在德銷量是07年三倍以上、更是1990年的百倍以上),日本計劃出版《資本論》漫畫,甚至有人計劃將之改編成電影。這真是反資本主義者的夢想。而香港之所以能把反資本主義的神話拒於門外,也許是由於那些掌握最高權力的人,本來就想香港成為一個投機而不安的地方。在去年世界大巿跌幅最烈的日子,香港的股巿卻一天狂瀉一天狂升,「隱形之手」不斷托巿,力求大家別離賭枱——也許,救巿所要保護的,不是個體散戶升斗巿民,而是投穖神話本身。急著給《一》加上一夜致富的夢想糖衣,乃是為了遮蔽現實中的社會階級向上流動幾近不可能。
香港有一批年輕人,不但面對朝令夕改愈來愈詭異的教育制度,在其畢業或初投入社會時,更不幸遇上三次金融危機,短期職位朝不保夕,辛苦做著無未來可望的工作,過幾年又要重新來過,同時不斷被有權力的人指責為「吃不得苦」——那些人要年輕人「有理想」,其實是要年輕人符合他們的理想。財政預算案給出的現實是底薪四千元的大學畢業生實習津貼,這真是「實習價」,說不上全職,荒謬的是明明畢業了,還「實習」什麼?可否老老實實給我一份有尊嚴的工作!政府帶頭減薪,先保商家再保年輕人,完全沒打算在經濟危機時為勞工增加議價力。等而下之:既然可以這麼低價請到大學生,無良商家可以更進一步削減更基層的職位。
那些被否定為無長遠視野、不望高處的年輕人,其實可以有自己的夢想。《一》原著中,主角勝出是因為他有開闊(而非上流階級)的視野:主角到過很多地方,在做酒吧侍應、明星幫傭、泰姬陵導遊等亂七八糟的低級工作時遇上很多人,一個個他人的故事恰好構成了節目大部分問題的答案。原著所高舉的甚至不是「命運」,而是「經歷」,這是一個更為深邃廣袤的夢想:某些無權勢非富貴的人們之經歷與視角,儘管千奇百怪不入大敘事格局,但某天會被證明為不是瑣碎低級,而是極有價值的。在海嘯後,何妨高舉體驗與趣味,承認一些未必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夢想?
否定假選擇
這組鏡頭也許是奪得「最佳攝影」的關鍵:《一》電影開首,小兄弟倆逃避大人的追打,翻過高高的垃圾山,在貧民區的狹窄巷子裡奔跑,一個超級俯瞰鏡把他們定位為整個貧民區共同體的其中之一。用中產階級一點的話語來說就是,窮人的苦難厚度必須瞪大眼認識,他們的快樂方式也值得我們學習。我曾經相當喜歡丹尼波爾。那段不顧一切的奔跑讓我想起他的另一幕經典:剛偷了東西的伊雲麥格葵與同伴們在路上亡命狂奔,旁白是同樣改編自小說,橫掃九十年代英國青春的,《迷幻列車》TRAINSPOTTING的經典對白: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事業,選擇家庭。選擇他媽的大電視,選洗衣機、車子、CD機、電動開罐器,選擇健康,低膽固醇,牙醫保險。選擇定息低率貸款,選擇房子,選擇你的朋友,選擇休閒服和搭配的行李箱,選擇他媽的布料系列中的某三件頭西裝,選擇DIY,然後在星期日早晨質疑自己他媽的究竟是誰?選擇坐在那張沙發上看麻痺心智碾碎靈魂的電視遊戲節目,往嘴裡塞垃圾食物。選擇在這一切的終點徹底腐爛,在悲慘的家裡撒最後一次尿,對你用精子搞出來的自私混蛋小孩來說,你只意味著難堪。選擇你的未來,選擇生活……但我幹嘛要做這種蠢事?我選擇不選擇人生,我選別的。」
這段話當年對我簡直是醍醐灌頂。它那麼透徹地指出了資本主義典型生活裡的諸項選擇,其實是虛假的而且悶透了,你拒絕它是理所當然的。不必吸過迷幻的海洛英,二十歲後經歷三次金融危機,我深信這段迷幻青年的宣言裡的拒絕力量,是比煙草稅狂加之後,只許高官飲酒不許百姓食煙的香港社會更為正面的起點。
[请您观看]
',1)">
编辑于2011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