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妄想 pdf:NLP语言模式掌控BY童牧晨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22:50

[转] NLP语言模式掌控BY童牧晨玄 [图片]

文:童牧晨玄

我第一次接触NLP在2004年,陆续看了国内各种书籍资料,现在看来,当时我对NLP的理解非常肤浅,根本不得要领。后来我在学业上养成了优先精读大师原著的好习惯,这影响了我对NLP的学习方式。我得到了Tad James NLP高级执行师的现场录音,于是把其他书都丢一边,在此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NLP的美妙之处,因为现场的种种成功案例让你无从抵抗。Tad James在NLP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创造了时间线疗法,本人是心理学博士,理论基础极为扎实,他对NLP理论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极为享受。Tad James关于催眠的书和图书馆的一样多,而且,每一本他都看过。

在这里我写出的,应该算是自己对语言模式学习的心得,我希望读者一定要重视NLP的理论部分。NLP的理论极为美妙,同时,当你对理论充分理解之后,你对NLP其他分支的学习可以说如鱼得水。但更关键的在于,只有你愿意花时间在理论之上,你才可以将NLP用得出神入化,不露凿痕,甚至创造出自己的技术—这些是那种只关注技巧的人永远无法做到的。

同时,我会在这篇教程里反复使用我学习到的所有语言模式,帮助你更好地吸收这些内容的精髓。

“当我们学习某样新东西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经历这些阶段:开始,我们试图学习各种技巧。我们希望速成,我们希望学会魔法般的技术,希望它们能立刻解决我们的问题。在之后,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地方出了问题—它似乎不怎么管用,你于是开始寻找更多深处的知识…当一个人掌握了一些技术之后,他自然会开始意识到,这些背后一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有一个理论基础。”—David Deangelo

“只有理论才能决定什么被观察到。”—爱因斯坦


NLP的基础理论可以参考任何一本NLP书籍,这里我只提炼出NLP中与语言模式有关的部分。

潜意识与意识

“Attraction isn’t a choice”—David Deangelo

BBC做了一个节目叫两性奥秘(Secrets Of the Sexes),他们安排男女进行约会,在这之前要参与者列出理想对象条件,如长得帅,对人温柔等,约会之后,当中一些人觉得对方魅力无限,但有趣之处在于,在核对对方条件后,发现与之前的标准大相庭径。原因在于,你的意识总会为你的潜意识深处的感受辩护,于是就不难理解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回事①。当你意识到,大部分的时间,你和别人都无法在意识上控制自己的时候,你会开始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并开始使事情快速地进展。

关于一个人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他的行为

此处的行为,包括一个人的语言,情绪,肢体动作,音调等。这里我们着重强调语言。例如很多人想要追女孩子,就开始看她的空间、博客,所有能收集到的东西,希望从语言中理解人本身。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从语言中了解一个人,理解对方。但NLP使得我们从语言中,对一个人内在运作有更深的洞察力,并利用语言,使得对方有更多的资源。因为稍后我们就会看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但有时候,它也为我们造就困境②。

注1: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一九七三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械劫案。劫匪冲进银行,警察很快就来到,绑匪劫持了两男一女做人质。警方在银行外荷枪实弹地包围,与银行的绑匪谈判放人。事件僵持了许久,劫匪叫警方先撤走,警察不肯。面有时向外放了两响空枪,全市的人都很紧张。拖了几天,双方谈判有了结果,绑匪把三个人质推出来,循警方指定的一条路逃走。这时警察追了上来,想救人质,也想抓绑匪。但怪事发生了,三个人质却帮绑匪掩护逃亡,大声叫匪徒逃命,其中一个女人质还挺身替匪徒挡枪。

注2:例如量子力学发展过程中的语言困境。语言困境:经典物理学语言(描述宏观客体的语言系统)本质上是不适合描述微观客体的特性和运动状态的,而量子力学又不可能以别的语言来代替它,这就是由运用经典物理学语言描述微观客体所带来的”语言困境”

语言前提假设

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前提假设,只是我们没有开始意识到而已。为了很好地掌握语言模式,你需要对前提假设敏感。NLP为我们整理出了各种前提假设。到这里,你可能觉得事情开始变得有些复杂,事实上,一项技术,或是任何事情,当你完全掌握以后,你都会开始问自己:“当初那种所谓的复杂性到哪去了呢?”没有所谓复杂这种事情,我们要做的,只是一步一步扎实地掌握,这些实际上简单的语言模式。

我们先来看一下各种前提假设

(1) 存在:“我正在厦门大学”,这句话假设“我”存在,假设“厦门大学”存在,你可能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些假设单独解析出来,当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存在的事情,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例如,当你认定某件事有点复杂的时候,你真的确定复杂性的存在吗?(提示:几乎所有的名词都表示存在的前提假设)

(2) 可能性/必要性:“我不可能不做他的女朋友”,“我不可能不给童牧一万块钱”,“我必须给童牧一万块钱”,“我做不来”,“我不得不为生活奋斗”(提示:所有含有关于可能性,必要性的词)

(3) 原因-结果:(提示:…让… 如果..那么) “你让我很郁闷”,“如果我让你很郁闷,那么我也很郁闷”,“因为你让我很郁闷,所以我才让你觉得因为你让我觉得郁闷而很郁闷”,“因为天上有云,所以会下雨”

(4) 复杂性相等:类似“是”,“意思是”这样的词往往暗示我们在思维中将两样东西看作等同,或至少在特定环境下看作等同。“我是猛男”,“猛男的意思是你很强壮?”,“你用那种眼神看我,这表示你看不起我”,“我是一个女强人”

(5) 知觉:简单,所有关于感官的词。“我看到你没穿衣服”,“我听到你在浴室尖叫”,“我感觉你这次会中奖”,“我闻到你发梢的香气”

(6) 时间:这个很妙。表示时间。如“以前我不懂”,“现在我懂了”,“以后会越来越懂”。有些时间性词语很微妙,在催眠中有很重要的应用,“现在”,“停下来”,“还没有”,“再一次”,“总是”,“每一次”。这些是比较微妙的时间词

(7) 形容词/副词:简单。这些词在语言的运用,往往涉及价值判断。但有一个运用就是转移句子的重心,降低意识的抗拒。“这是很美妙的一次经验”,“你太美(adj)了,我很(adv)喜欢你”,“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如潮水之势”

(8) 包容性/排他性“或”。解释一下,我们用“或”的时候有的情况是包容性的:“选这个或是其他的都可以”,这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另一种情况是排他性的:“你要给我一百块或是两百块?”两种都有应用。包容性“或”让人有更多的选择,排他性“或”的应用包括:“你可以从语言模式中感受到NLP的美妙,或是你开始发现使用它们的恰当场合”,“你是要一个蛋还是两个蛋”(这个被用俗了..)

(9) 序数:首先,然后,其次,再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我们要先把钱给他,再把银行帐号给他”

 

练习1(做练习对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语言模式有极大的帮助,请先自行判断再参考答案):

在下面的句子中,请分析出最主要的前提假设,也分析出其他所有的前提假设

(1)如果猫再叫春的话,我必须把它扔出去.

(2)是她天使般的微笑使我走上前和她说“Hi”

(3)如果他及时回来,我们的聚会就不会失去控制

(4)他们总是给我一大堆工作

(5)人品好的人很友善

(6)不要盯得这么紧,听我的命令

(7)不是只有你才能学这些

参考答案:

(1)主要假设:原因-结果[如果..猫叫春使我产生这种行为] 其它假设:存在,时间(再..),必须性(必须)

(2)主要假设:原因-结果(使..)

(3)主要假设::原因-结果

(4)主要假设:时间(“总是”)

(5)主要假设:复杂性相等

(6)主要假设:知觉

(7)主要假设:排他性“或”(这里没有用到“或”,但“只有”显然具排他性)


 

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你现在就开始对所有这些前提假设变得熟悉,当然你可以选择这样做。现在,我们可以看一下对前提假设的利用。在利用这些句式的时候,假如对方被自己的前提假设限制住,我们可以简单地丢出语句,松动问题本身,这不一定使得问题解决(但也有可能直接解决)。我们将问题从前提假设的根部切割。

1. 分析出所有句子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设(写下来)

2. 决定当中哪一个前提假设对问题有最大的影响

3. 构造一个问句,这个问句将解决方案作为某种前提假设放在句子当中。(怎么做?--通过你的常识,和对对方,对问题的理解,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问一个将解决方案前提假设化的问句,可以看后面的例子)


 

例:

问题:丈夫说,“我每次回家看到孩子的玩具满地乱堆,就生我老婆的气。”

过程:我们在整个心理生态系统(Ecology)中寻找解决方案,让丈夫看到关于家庭的更大的图景。

反问:“当你看到玩具都被整理好的时候,你打算把刚才生气的这些时间拿来做什么呢?”或“如果房间清洁,你老婆会有多高兴呢?”或“如果你只是对孩子生气,那你老婆会有多高兴呢?”

这些问题看起来有点奇怪,甚至不合逻辑,但非常有效。请先抓住制造这种前提假设问句的结构,开始自己造出一些这样的问句,甚至开始实际使用在自己,或是别人身上。以后我们会解释为什么它们起作用。



 

更多例子:

问题陈述中不同的前提假设,适合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例子

1. 存在:你确定?
对证据进行质问 + 否定 + 时间(什么时候)
例:我有点焦虑
反问:什么时候你才知道它不在那里?
2. 知觉:照搬原来的假设,转换人称视角(你也可以加上否定)
例:我不觉得我让你心烦
反问:你没有发觉的是你所沟通的其他部分显示出你的心烦
反问:我不觉得你是多么的心烦
3. 可能性:如果前提假设是“不可能”,记住,这意味着“有能力做"不可能"”
例: 我无法停止饮酒
反问:你怎么样才能…. 无法停止饮酒?(这样的句子使对方意识到是自己在控制行为)

4. 复杂性相等:取假设的反面,将其推向极限,用一个反例并转换参照人称
例:我老婆从来不做晚餐,这意味着她不爱我
反问:你要吃掉多少她才知道她爱你?(这句太强大了...)

5. 原因-结果:转换位置,
例:我老婆不理解我
反问:是你不理解你自己的哪一点以至于你认为她不理解你?

6. 时间:时间是一个名词化的东西,你可以用决定摧毁法
例:我后悔我的决定
反问:你什么时候这样决定的?在觉得后悔之前,你在决定什么?

7. 形容词,动词:将同一个行为放在不同环境下

8. 排他性或:向上层找到两个行为的共同的目的
例:我不能决定我是要继续在这里学习还是回家
反问:所以,如果你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怎么会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呢?

9. 序数:反转顺序
例:在我改变之前,我要先知道为什么
反问:为什么不在改变的同时知道为什么


一些术语以后我们才有办法详细的解释,但现在,对你来说,关键在于,去实际使用这些问句,并感受它的效果,这样,才能让你的潜意识学到这些东西。要知道,我们的意识只有7+-2的信息量,要熟练地掌握这些问句,我们必须训练的是潜意识。如现在,你的意识已经感到负载过多。而当你现在开始按照这些架构制造问句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你需要靠你的潜意识帮你提出答案。你会接触很多新的,有挑战性的练习,它们使你的意识要集中于许多要点之上,当然,这使得你没有办法靠意识解决,你就必须开始相信你的潜意识。毕竟,真正的学习发生在潜意识。再强调一次,你不必要在意识上知道一切才可以做这些练习,而不实际开始使用的话,你无法知道任何东西。

"在数学中你并不理解事情,你只是习惯于它们.(In mathematics you don't understand things.You just get used to them.)"-- 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语言困境

“它将清楚地指出什么是可以言说的,从而也就指出了什么是不可言说的。 ”(It will mean the unspeakable by clearly displaying the speakable.) --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我的语言的极限就是我的世界的极限 ”(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 --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什么是真实的?我不在乎!”(What’s reality? I don’t care!) – 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


几年前看到一篇文章,歌颂汉字的伟大之处,说汉字如何如何好,例如其象形特征有助于人右脑发育,那我们不如就用象形文字好了。整篇文章基本上是在胡扯。但有严谨的科学工作证明,不同的语言对人脑的特征确实有不同影响。

NLP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认为身心是一体的,你的语言表现出你的内在世界,甚至表现出你大脑内的神经结构。事情在这里开始变得非常有趣,假如语言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大脑神经结构,而我们丢出的语言对方也需要在神经结构上处理,那么是否有一些语言,可以使得某些神经结构发生改变?

界限

     语言的一大功用就是为我们划定界限,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当我们认定一样东西是椅子的时候,我们同时认定的还有两件事:①这不是椅子以外的其他东西 ②其他东西不是椅子(例如桌子便不是椅子)。

     这当然是必须的,但有时候,它像围墙一样把我们封锁在城池当中。当一个人认定自己没有能力做某事的时候,他看不到自己内在的资源和外在的机会,他难以将自己从界限中跳出来。

     当我们在大脑神经结构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界限就有如一些神经元链成闭环,一旦跳入,潜意识倾向于陷入其中。

“前进的理由只要一个,後退的理由却要一百个。许多人整天找一百个理由证明他不是懦夫,却从不用一个理由证明他是勇士。”—李敖

笛卡尔坐标

     笛卡尔坐标就是数学里的X、Y坐标,这里我们用于方便的表示界限的四个方向。这很有用,可以帮助你产生能改变神经结构的语言模式,同时,它可以帮助你自己灵活地思考,跳出固有界限(现在知道要好好学数学吧~~ -_-)。

     这里的四种命题和数理逻辑上的有所出入,但原则是相同的。


    读者不妨抱着玩的心态,开始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做四象限分析,并朝着问句的方向思考,这可以让你跳出固有界限,提升思维的灵活性。这些语句让你对语言有更深的洞察力,同时,当你掌握之后回顾之前的语言模式,也许你就会开始发现它们起作用的原因。当你思考“什么是我不是的东西?”这个问题时候,也许你就成佛了。

例:

写博客是个好事情

逆:思考“什么情况下不写博客是个好事情?”

否:思考“什么情况下写博客不是个好事情?”

逆否:思考“什么情况下不写博客不是个好事情?”

我感到困惑,这不好

逆:思考“什么情况下,不感到困惑不好?”(没有困惑证明你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否:思考“什么情况下,感到困惑很好?”(困惑说明你即将学到新东西)

逆否:思考“什么情况下,感到不困惑,是很好的事情?”


    最好的练习方式是思考你在生活中陷入的界限当中,向自己丢出这些语句并朝相应方向思考,你就可以开始看到它们的威力。

 

尔顿.艾力克森安静地坐在轮椅上,偶尔对你蒙娜丽莎式地微笑。他的眼神能将你吸进一个奇异的世界,身上有一圈神秘气息,但你不容易想到他是那样伟大的天才。他在19岁得了小儿麻痹症,为了治疗自己,米尔顿开始观察家里的婴儿如何慢慢开始移动自己的手脚。这使得他的观察力前无古人,非语言沟通能力出神入化。在此前,弗洛依德学派信奉的策略,是在治疗时不要看着患者,完全不要看,因为弗洛依德本人对语言的力量极为迷恋,认为语言内容的本身足以传递一切。米尔顿的思想石破天惊,他要求学生们在治疗时认真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但学生们怎样都学不会他的那种第六感般的敏锐知觉—米尔顿看你脖子上脉膊的跳动就可以判断你进入的催眠深度。

    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还是加州大学数学系的学生,醉心于心理学,他的学识和特立独行使他闻名于校内。语言学系的教授约翰.格林德(John Grinder)不知如何认识了理察。格林德声称,理察所有关于心理学的问题他都可以给出语言学上的解释,理察半信半疑地问了几个问题,格林德给出的解释让理察感到非常神奇。后来他们将相关的想法发展成一种疗法,叫元语言模式(meta-model),这成了他们的第一本书籍—神奇的架构(The Structure of Magic)。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理察和格林德被介绍给了米尔顿。三个巨人在一起,无疑,将写下的是历史。米尔顿是绝世高手,理察在米尔顿的治疗过程中仿佛看到了神一般的力量。理察眼看着患者坐在米尔顿面前,米尔顿问了一些情况后,开始讲故事,故事不长,但每个故事都独一无二,在故事结束的时候,也就宣告患者问题的消失。还有一次,一个小男孩暴躁地进入治疗室,机关枪似地说着一大堆不堪入耳的话,米尔顿一言不发,用手指敲打着桌面,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米尔顿敲打的节奏恰好与男孩说话的节奏契合(Rapport),五分钟之后,男孩安静下来。

    理察如饥似渴地观察米尔顿的一举一动,不断询问米尔顿的想法,理察坚信再神奇的技术都可以被复制。后来,就有了NLP。

 

 

米尔顿语言模式

    “当你试图用语言让他人对你印象深刻时,你说得越多,你就显得越平凡,越显得不能控制自己。即使你讲的是陈腔烂调,只要你将它变得不明确,迷离,有如谜语般,你的话就会显得新颖。高层的人靠三言两语让人印象深刻或让人恐惧。你说得越多,你越有可能说出愚蠢的事情。”—Robert Greene《The 48 laws of power》

    “神秘的吸引力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它让你寻求多层次的解释,这动用人的想象力,使人不由想象它背后隐藏了让人兴奋的东西.”—David Deangelo《The Seven Elements Of Charisma》

    米尔顿的想法不由让人感到出格,米尔顿语言模式说白了,是十分简单的东西,就是有技巧地使用不明确的语言。米尔顿认为,概括化的语言,拥有更广的范围,能对问题有一个清楚,完整,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明确的语言使你集中于问题的某些方面,但这可能造成另一些重要方面的丢失。例如一些事情让我们不愉快,当我们在意识上想起这类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聚焦于其中的负面,对当中可能有的正面学习视而不见。米尔顿语言直击潜意识,潜意识藏着完整的经验,通过米尔顿语言模式,我们阻止对方使用意识—因为这常常造成对经验和事实的删减、扭曲。

    没有人喜欢被命令,意识层面上的命令往往容易招致心理抗拒--在学校的时候没有人喜欢听老师的说教。意识层面上的命令不容易影响到潜意识,使用更为开放性的语言,包括比喻,在当中提供新的机会或是放置矛盾,我们可以轻易地影响潜意识层面。

    米尔顿语言模式也叫催眠性暗示,它为对方留下空间,对方的潜意识不由自主地填充空隙间的细节。当然,对方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因为这时他的潜意识暂时接管了控制权,甚至会进入一种催眠的状态①。

    在沟通中总是涉及到抗拒的问题,心理治疗中更是如此。在催眠中,患者总是或多或少地担心或怀疑催眠。这在催眠术产生的一百年来都是难题。米尔顿天才般的洞见让人眼前一亮,米尔顿意识到,不应该试图直接减轻对方的抗拒,而应该利用(Utilize)抗拒来产生改变。米尔顿建议,一个好的治疗师永远要给患者展现抗拒的机会。任何试图强迫对方违背自己意愿的努力,都会降低进入潜意识使其产生改变的可能。

    一个好的治疗师,或是一个好的沟通者,能够接受和有效地使用最初的抗拒,让对方至少接受自己的一个暗示,这样对方就会开始愿意接受更多的暗示。人们永远会对一个鼓励自己根据意愿自主选择的人感到舒适。这即是NLP中的先跟后代,推销术中好像流行“大Yes是小Yes的累积”这种说法,只是用俗了,所以,知道原理才能有创造性地使用,不落俗套。

    例如,如果对方有啃手指的习惯,NLP催眠师将会鼓励对方将指甲留长,以使得啃食的过程更加美味有趣。标准的做法是让对方全情投入地想象这种情况,当然,也许对你来说,这一句话就足以使你反胃,这说明,你的潜意识已经受到这句简单语言的影响了。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孙子兵法》

 

注①:催眠状态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我们每天都处在各种催眠状态中,例如当我们全心投入做一件事时,我们注意不到其他地方的声音。或者说,当你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进入某种催眠状态了。也许,当你读完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潜意识对许多事情的理解开始改变,而在意识层面上,你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开始以这样的角度看事情。NLP所有的技术都是利用相对较浅层的催眠状态对潜意识做改变。

 

检定语言模式(Meta-Model)

    "'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 胡适<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 <心灵捕手>

    “如果能给问题下个定义,就已经解决了60%。”--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Tad.James后来发明了时间线疗法,催眠功力亦是顶尖,NLP名人堂里少不了他的名字,最近也教影像阅读。知道这些伟大人物还和自己活在同一个时代,就已经能产生一种满足。Tad James在NLP发展史中的切入时间和量子物理学发展史中的费曼类似,这时班德勒等人已经奠定了理论基础,但Tad James的时间线疗法依然如费曼图般像一道闪电划过。

Tad James那时还是一个心理学系的学生,不经意间听闻了NLP这门学问,对催眠也有所理解。有趣的是,有一次他在饭店见到了班德勒。他冲上前,问了一个自认为很有深度的问题

“我们可不可以把NLP变为这样:用一些不相关的内容填充对方的意识,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催眠潜意识。”

“No!!”班德勒发出尖锐的声音,将手上的酒杯往地上一砸,这倒不是真的生气,而是因为班德勒的表现手法总是充满艺术性。

Tad一阵晕眩,这时班德勒说,

“请问什么叫催眠?”

Tad James明白了,此时他对NLP的理解又更进一步。。

 

班德勒和格林德观摩数位魔术师般的治疗师,细心分析他们的语言结构,从中抽取出共通元素,在<神奇的架构>中阐述了检定语言模式(Meta-Model)

李中莹曾说过,在NLP中,如果你只能学习一样东西,那么请学习检定语言模式。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

我们的语言展现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当一个人说“我很生气”的时候,只要在情境中判定他是来真的,我们就知道这展现出他内在的一种情境。同时当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时候,会发现,这句话并不完整。

“我”因为什么而生气?

另外,“生气”这个词某种程度上也是含糊的,生气有程度之分。有人气到吐血而亡,有人只是闹点无伤大雅的小情绪罢了。

检定语言模式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可以让你发现所有问题的核心。因此它可以配合所有的疗法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用处多多。很多时候,我们陷入观念的陷阱当中,无法自拨。我个人发现,在处理的案例中,大部分仅凭检定语言模式就可以大大缓解,打破不合理的概括。

检定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简单的,是了解对方在思维中对这个世界的图景,然后通过各种方法的挑战这些头脑当中对事件下的定义,从而改变思维的方向。

正因为语言的不完美,所以在重要问题上,永远不要没有根据地假设你明白对方词语背后的意思,请适当而优雅地提出你的疑问。

C(Client):“我觉得没有人理我?”

T(Therapist):“没有人?你的意思是我不是人吗?”

C:“大部分的人都不想理我?”

T:“你怎么知道他们不理你?”

C:“比如我生病的时候,没有人关心我”

T:“你怎么知道没有人关心你?我绝对不是叼难,只是好奇你的想法而已。”

C:“他们就在那里玩啊,我躺在床上不舒服,他们还是很Happy,一点关心都没有。”

T:“哦。那我想请问,他们怎么知道你生病?”

C:“我就躺在那里不起床啊”

T:“你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早晨躺在上面不起床,别人就会觉得他生病了?”

C:“..这当然不一定了,但是我不一样。”

T:“有什么不一样?”

C:“我一直暗示他们啊”

T:“你一般怎么样暗示?”

C:“….我就一直躺在那里”

T:“你有没有曾经看到一个人一直躺在床上,比如很喜欢睡懒觉的人。”

C:“当然有啦”

T:“你会觉得他生病吗?”

C:“…”

T:“我很想知道,假如你需要别人的帮助,为什么不告诉别人?”

C:“我觉得很难这样做….”

T:“是什么阻止了你?”

C:“我不知道….”

到此时,我们已经渐渐深入到问题的核心,这时候有无数种方法可以继续下去。你可以继续询问对方是什么时候学到这种行为方式的,继续用语言模式挑战对方的概括(“我觉得很难这样做”)。你可以利用心锚让对方获得相关资源,你可以改变对方的策略。至于要使用哪种,要根据你对问题的判断,和一些直觉上的理解,以及个人的风格偏好选定。例如当你试图改变对方策略遭到抗拒时,很可能是因为在对方潜意识深处有强烈的情绪点抵抗(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NLP技巧不起长期作用的原因),这时候需要先从冰山底部处理这些问题,再回过头来改变策略。这里为了复习米尔顿语言模式,也因为个人风格的原因,我们不妨开始使用米尔顿语言模式导入催眠。

[以下黑体字代表语音上降调,放慢强调,….代表停顿]

“OK。其实在这里,你真的不需要知道是什么在阻止你。你知道,很多时候,当一个人坐在那里,很多东西是他所没有意识到的。正如现在你的意识听到我的声音,但你的潜意识…..也正清楚地听到我的声音吗?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在现在你可能可以意识到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例如你可以意识到你脚底和地面接触的感觉,当你意识到你脚底和地面接触感觉的时候,这证明你也可以开始放松你的小腿,不是吗?同时你并不需要在现在就完全放松下来,你可以先闭上你的眼睛…..[任意催眠引导技术]”

[进入适当的催眠深度后]

此时又有N种选择。。。

直接命令:

“我要你开始意识到你有更多的选择,我要你意识到当你需要任何东西的时候,只要情况恰当,你就直接表达出你的想法。我你这样做,并放弃过去的行为,使用你新的行为来迎接你的新生活….[类似的命令重复3次]”

间接命令:

“我不知道要怎么样让一个人意识到,可能你也很好奇,就是,一个人到底要怎么样,让另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你知道,特别是有时候当我们处在一些困境当中,我们需要别人关心我们的时候,我们想要表达一些东西,这时候我们有很多种选择,不是吗?你可能也意识到每一个人,其实都有权利自由地表达自己,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可以变得很自然,不是吗?”

隐喻:

“有一个人被老板炒鱿鱼了,他非常伤心,非常沉默,非常希望有人来关心他。而你知道,他是那种有话憋在心里的人,他总是希望别人在意到他的自尊,在意到他的需求,但他从来表现着对这些事情无所谓。当然,没有人会读心术,于是大家就真的不知道,他心理想要的东西。有一天,他对自己说:‘现在我终于意识到这一点。’他意识到了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从那时开始,他开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求,也许一开始他有一点不习惯,不适应。但神奇的是,在他这样做时候,他变得更加的快乐,一开始他以为这样做别人会感到反感,但神奇的是,所有的人更加尊重他,更加理解他的想法,也更懂得如何为他付出。”
 

如果并没有触及到深层的情绪点,而只是一些弹性不够的概括而已,那么语言挑战方法足够,其中经典的就是在接下来会介绍的智慧语言术(Sleight of Mouth)。

 

故事发生在多年以前,在华盛顿的研讨会上,班德勒说他要介绍一些“新奇玩意”。

班德勒行进到大厅中间,坐下,声音带着挑逗的意味“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帮忙解决。”

 

在两当天中班德勒将各位NLP执行师折磨得没脾气,理察扮演受者,邀请所有的执行师和训练师试着减缓他的问题。但他们没做到。他们所做的事情甚至都没有触碰到问题,即使他们知晓NLP的魔力。

班德勒用一些特殊的语言模式进行抗拒,拒绝所有让他进入正面转变。

接下来,班德勒展示了怎样用这套语言模式设立有帮助的正面信念,他同时展示了我们怎样用它将自己封锁在概念的枷锁中,阻止所有成长和改变。更重要的是,他展示了如何用这套语言模式冲破这些枷锁,为新的成长提供空间。学习这种语言模式让我们对自己头脑中的概念世界更有控制力。

罗伯特.迪尔兹将班德勒的语言模式整理出来,同时研究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耶稣,爱因斯坦,马克思)。发展出“智慧语言术”。

 

信念的改变真的是那样难的事吗?我们都有经验,在某一次谈话之后,或是阅读完某篇文章之后,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自然地改变,我们原有的信念可能动摇,我们以一双新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其中一些经典的句子让我们感概万千。

假如一个信念限制住你,为何不改变它们?假如一个信念限制住别人,为什么不帮助他改变?而雄辩的秘密可能完全隐藏在“智慧语言术”的17个模式当中。

 

我们接着上一篇的问题。“当我需要关心的时候,我不能直接告诉别人”。在这里,智慧语言术给我们足够多有力的行为选择。

 

目的(Intent)

思考方向:

1.       为什么他们这样说?

2.       这样说他们可以得到什么?

3.       他们试图从中得到什么?

:其实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别人来关心你,那么为什么你不直接告诉他们,让他们更好地关心你呢?

 

结果(Consequences):

1.如果他们继续这样想,会有什么结果?

哦,你这样想的话,没有人会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会失去很多你本来可以得到的东西

 

另一结果(Another Outcome):

1.  什么可能是更相关的

2.  你转换成什么另外的结果?

问题不是你能不能这样做,而是你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做法。

 

 

以彼之道,还治彼身(Apply to Self)

思考方向:不需要思考,直接把其中的关键字扔回去

:哦,你这样做倒是很不关心自己嘛

 

挑战信念策略(Reality Strategy):

1.对方如何表现这个信念?
2.他们如何知道这个信念不是真的?
:你怎么知道你不可以?你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你可以这样做的话,会发生什么事情?

 

世界观(Model of the World):

1. 转换参照系
2. 这一点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真的吗?
:难道你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是用这种方式表示他需要关心的?

 

检定框架(Meta Frame)
   是什么使他们相信这是真的?
:你这样讲只是因为你陷入在旧有的行为习惯当中。
  你这样讲只是把表达自己需要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但你认为这样可能吗?

 

改变框架大小(Change Frame Size)

思考方向:
1. 一些(更大或更小的)他们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事情

2. 同一个行为,不同情境下

3. 将行为普遍化(这些都是为了产生矛盾)

    事实上你从所有人类行为的角度看,所有的信息,都是需要通过某种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才能让对方接收到。
你这样做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在传递某些信息了,为什么不用更让人理解的方式传递呢?

你的意思是,所有的人,都应该用你这种方式表达对关心的需要?


价值观层级(Value):

思考方向:

暗示一些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被考虑到

难道你不觉得,对他人担诚,才值得他人关心吗?

 

 

下切(Chunk Down):

               查看其中的细节,用以挑战这个信念。
               1.有哪些细节?
               2.哪些例子?
               3.这个的一部分是什么?
你为什么不能?什么阻止了你?


上堆(Chunk Up)
               思考方向:

               夸张:

               难道你的意思是你要成为哑剧演员,所有你的沟通都通过在床上的动作来表达?这好像不太合宜吧。

 

 

隐喻/类同(Metaphor)

               思考方向:

               用一个例子或故事来挑战信念

 

重新定义(Redefine):

               思考方向:
               用类似的词替代表述同一件事情

 

               你不是不能,而是你不愿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