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我人生3后面音乐:苏州名园狮子林文化内涵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16:36
 苏州名园狮子林文化内涵浅析
提要:本文认为苏州名园狮子林文化内涵深厚。主要体现在:一、整座园林与禅宗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有别于典型的苏州文人山水写意派园林的独特风格;二、园中保留有迄今为止国内仅存的大规模古代假山群,有“假山王国”之称;三、狮子林是南北两种园林流派交流的见证和标志;四、狮子林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文化风貌。
主题词:狮子林; 文化内涵
作者:高丽华 (苏州大学 215021)
  苏州名园狮子林,其历史可以上溯至北宋末年。自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正式建园起,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都屡有增建,形成了嶙峋假山与一汪碧水相依、松竹梅菊与亭台楼榭相伴的人化自然空间。徜徉于狮子林中,游客既可以穿越六百多年的时空观景赏古,又可在“咫尺山林”中感受山水之乐。全面考察狮子林,我们发现狮子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假山构造奇巧,石文化内涵深厚

  苏州的假山,大体上可分为土石假山和石山两大类。土石假山有土包石和石包土两种形式,山上一般植以树木,佐以植被,极具天然野趣。石山则根据选材的不同可分为黄石假山和湖石假山。前者顾名思义是用黄石堆叠而成的,此类假山显得棱角分明、刚劲有力。而苏州地处太湖之滨,自古就盛产太湖石,用这种石头堆叠的假山即俗称湖石假山,具有婀娜多姿、玲珑剔透的阴柔之美,是苏州假山中的经典之作,狮子林假山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一,历史悠久,价值极高。据顾颉刚《史志笔记》引邑人吴癯庵考证:“狮子林为朱(面力)从太湖运来之石,未及送汴而徽钦北去,乃留苏州,及宋亡而寺僧筑园”。由于太湖石具有“瘦、皱、漏、透”的特点:瘦,指石体线条明晰,挺拔俊秀;皱,指石体表面多有凹凸,高低不平;漏,指石体内部布满孔穴,且孔孔相套,密密麻麻;透,指石体纹理纵横贯通,十分剔透,因此,秀美玲珑的太湖石历来成为人们造园的首选材料,遂才有北宋徽宗为建御花园——艮岳,特派人到江南遍搜奇花异石,即“花石纲”一事。当时,苏州曾设“应奉局”,朱冲、朱动父子派人用船将搜罗来的上品太湖石运往京城。谁知未及运出,北宋即灭亡,大批太湖石即留在了苏州城的东北隅。后元代的天如禅师惟则选择此地并主要利用了这些北宋遗留的精品湖石建造了狮子林。从此,狮子林因假山而名扬天下。狮子林假山从元代建园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洗礼,虽然历代园主都曾对其有所增葺,但总体而言,仍基本保持元代建园之初的原状,这在全国来说,已是孤本独存。

  第二,设计巧妙,回味无穷。狮子林假山总面积约一千一百多平方米,远大于一般园林。元末明初建园时,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加上天如禅师惟则参与了造园设计,整座假山气势磅礴,峰峦叠嶂、洞壑幽深、奇峰林立、怪石嶙峋,象一座曲折迷离的大迷宫。袁学澜在《狮子林记》中曾有评价说:“石之奇,为吴中之冠”。

  园内假山以“取势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实”的手法造型,三面环水。假山以小飞虹为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假山环围卧云室而筑,地处高阜,有遇百年难逢的滂沱大雨,也无水浸之患,而能一泄而干的特点,被称为旱假山。飞虹桥西,假山临水而筑,谓水假山。山水相依,宛如天然图画。远远望去,假山群状如昆仑,山脉纵横,拔地而出,五路山脉以隆起的狮子峰为主,如蛟龙般伸至全园,形成了山环水绕的旖旎风光。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它不像一般私家园林里仅有供观赏的小型假山,或仅有少量蹬道、山洞供攀登穿越,而狮子林假山则分为上、中、下三层,高者立峰突兀于山顶,低者石矶沉浸于池中。据统计,园内深邃通幽的石洞多达21个,亭亭玉立的石笋多达34个,点缀在山间的小石梁有22座。而大大小小的立峰,更是难以计数,仅高度在1.5米以上的立峰,就多达32峰。这其中著名的有五峰:居中为雄冠群峰的狮子峰,形如狮子;东侧为含晖峰,如巨人站立,左腋下有穴,腹部亦有四穴,在峰后可见空穴含晖光:吐月在西,势峭且锐,傍晚可见月升其上。两侧为立玉(一说玄玉)、昂霄峰及数十小峰相映成趣。假山上的磴道,以湖石或青石堆叠,主要有9条,构成趣味各不相同的进山路线。沿着曲径磴道上下于岭、峰、谷、坳之间,时而穿洞,时而过桥,高高下下,左绕右拐,来回往复,奥妙无穷。

  第三,种类齐全,品位较高。狮子林以其别具特色的假山,成功地在繁华的闹市中营造了“城市山林”的景观,并获得了“假山王国”的美誉。更为难得的是狮子林的假山种类齐全、品位较高,有湖石假山(如大假山,小假山,岛山、南山等处的太湖石假山)、黄石假山(小赤壁)、土石假山(位于水池西岸)。同时,散列于厅前堂后的,还有堪称经典的湖石小品。而更多的零星湖石,或点缀于亭周桥基,或错落于曲径两侧,或镶嵌于花台水榭,或侧立于粉墙一隅,甚至连厅堂的台阶,也弃平整的花岗石条不用,而改用高低不平的湖石。其表现形态,有峰峦岑嶂,有崖壁屏阜,有冈坡谷丘,有岛岸矶穴,蔚为大观。

  第四,主题明确,意蕴悠长。在佛教中,狮子被视为佛国神兽,而“佛为人中狮子”,因此,狮子林假山的立意即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采用比喻、夸张、借代等手段,汇集了佛教故事中珍禽异兽之精华。园内姿态各异的狮石狮峰,竟多达500座。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在园中游玩时,曾一一指出园中山石何为少狮,何为狮舞,何为狮子吼,何为蹲与睡,何为搏斗,何为抚球相斗等共五百种形相,数尽五百狮子名,并隐符五百罗汉身。左右随从就其所指而仔细审视,竟然无不相象,于是狮子林更为声名远扬。

  狮子林假山的意境取自四大佛教名山,特别是九华山的境界。九华山石峰林立、峻峰凌空、洞壑幽深的自然山林景象,形成了奇峰怪石突兀嵌空,“山深峨重、峰高峦青、净土无为、佛家禅地”的空灵意境。此外,假山中九条趣味各异的进山路线象征着佛教中的“九九归一”,殊途同归之意。而设计的上、中、下三层假山则分别代表了天堂、人间、地狱三重境界,穿游其间,体味人生百态。
  第五,代表了中国假山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狮子林的假山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要数指柏轩前面积最大的太湖石大假山。大假山的顶部竖有林立的石笋与太湖石峰,山体由太湖石架空堆叠而成,盘旋曲折的蹬道穿行于峰、岭、谷、洞之间。此种假山风格可追溯到北魏。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张伦私宅中的假山名景阳山,“重岩复岭,鲞嵌相属,深 洞壑,逦逶连接。? ? 崎岖石路,似雍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当代著名园林专家童离在《江南园林志》中说道:“景阳宛然今日吴中狮子林也。”宋徽宗建的艮岳也是蹬道盘环曲折,登降不遑,有山洞数十,又罗列奇石于路旁、水际、山坡之上,石峰按形状命名为坐狮、吐月、叠玉等等。狮子林的大假山,正是此类假山仅存的实物例证,是明代以前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堆塑假山艺术手法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假山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因此,假山石林可以说是狮子林的主要艺术特色,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狮子林已经成为古典风格假山的代名词。

  二、整个园林与禅宗文化紧密结合,使狮子林形成了有别于苏州文人山水写意派园林的特色。

  典型的苏州园林是属于文人山水写意派的自然式园林。园主多是洁身养志或官场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希望寻找自由的乐土以安度岁月,因此整个园林给人一种随意、松弛乃至无拘无束之感;在造园手法上,讲求师法自然、效法自然,追求山林野趣;在园林主题上,体现出浓厚的士大夫文化。但狮子林却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

  狮子林在元代建造之初,又叫菩提正宗寺,其开山祖师惟则为禅宗高僧。狮子在佛教中被视为神兽,佛经中称“佛为人中狮子”,佛陀讲经说法遂称为“狮子吼”,佛之坐处(后泛指高僧坐席)称为“狮子座”,禅宗寺院又叫丛林,简称林。因此,“狮子林”三个字本身即是一个宗教用语。

  禅宗的僧侣起先多居住在岩穴、山洞之中,或是在律寺中另立别院寄居,直到唐代的怀海禅师拟定《禅门规式》(世称《百丈清规》)创立丛林制度时,才建立禅院,从而使禅宗与律宗僧徒在生活规则上有所区别。之所以称禅寺为丛林,是因为其中有规矩法度,如众僧共住“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大智度论》),讲经说法之处为法堂,僧堂为众僧坐卧之室,禅寺住持居于方丈(小房间)等等。禅僧以当代为尊,并以参禅、斗机锋为得道法门,因此禅僧不念佛、不拜像,甚至呵佛骂祖,禅寺内也不如其他佛教寺院一般设有供奉佛祖、菩萨的佛殿,而仅以讲经说法的法堂以示佛祖传授。不过后来禅宗和净土宗逐渐合流,禅僧开始念佛,禅寺内亦兴建佛殿,禅宗寺院与净土宗的才没有多大差别。

  狮子林的情况正反映了元代苏州的禅寺仍保留着早期禅寺的特征。其一,“心外无佛”,不设佛殿,无偶像膜拜。我国古代寺院中,塑像早在三国时期已成为定制,据《元代画塑记》称,元时寺院的泥塑造像极其盛行,而狮子林中既无佛殿,更无造像,唯以拟态假山表现佛国的神秘世界,而且园中没有金碧辉煌的梵宫琳宇,也没有奇花异草,有的只是普通的房舍散布在古树竹林与假山之间,反映了禅宗寺院的原色。其二,园中众多建筑的题名均富有禅宗特色。惟则在创立狮子林时,见有宋代遗留的柏树和梅树,遂以相关的禅宗公案直接给建筑题名,如立雪堂(法堂)来自于“断臂立雪”的故事、指柏轩(僧堂)则出自“赵州指柏”的公案、问梅阁(客舍)得名于“马祖问梅”的典故。此外,还有禅窝(方丈室)、卧云室(禅房)等等。即便后来狮子林成为了私家园林,这些建筑在重建后,题名依然不改,可见狮子林是禅宗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相互影响的一个典型例证。

  禅师不仅仅在讲经论法时传授禅的真谛,也在游览园林、欣赏景色时解析禅理。在狮子峰前,他们或想到狮子应为佛座“只堪负莲座,稳载法王身”,或以狮子比喻佛法所向无敌“猛恃势何雄”、“距地似扬威”(明·高启等《狮子林十二咏》之《师子峰》);在含晖峰前感到“神境妙自入”、“澹然娱人心”(《狮子林十二咏》之《含晖峰》);吐月峰下的“山中学佛人,见月即长拜”,体会到禅意如月光一般“散入大干界”(《狮子林十二咏》之《吐月峰》)。禅悦之趣与园林之乐融合在一起。这种乐趣的融合是禅寺与园林结为一体的目的所在。而我国许多著名的寺庙有不少是凭借奇特的自然景观或菩萨“灵迹”来吸引香客,城市寺庙则建佛殿经阁、设放生池,供信徒礼拜念经、还愿施善。所以,狮子林由于与禅宗文化的紧密结合,不仅将它与苏州其它古典园林区别开来,也使它与众多的寺庙园林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既重自然之趣,又重性灵之乐的禅寺园林。

  三、狮子林是南北园林两大流派交融的见证和标志。

  中国古典园林按照流派来分,可以分为以苏州园林为典型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和以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的北方皇家园林。前者属于文人山水写意派的自由式园林, “反正阴阳”,自由参差,以“不排比为妙”。而后者则完全相反,建筑宏伟壮观,灿烂辉煌,其色彩、造型和规整式图案型布局,无不辉耀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象征着皇权的统贯一切。
  历史上曾作过6次南巡的乾隆皇帝对苏州园林非常喜爱,狮子林是他游得最多的园林,期间共留诗十首,题匾三次,临摹倪云林的《狮子林图》三幅。园主之一的黄熙在中状元之后,重修府第,并以乾隆御笔的“真趣”匾额新增“真趣亭”一景。亭内画栋雕粱,金碧辉煌,完全一派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显示出与古朴、典雅的苏州园林完全不同的氛围。这种南北园林两大流派交流的明显标志不仅在江南地区,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也仅苏州狮子林一处。

  与此同时,在乾隆皇帝三次南巡之后,皇家园林内则掀起了摹拟江南山水、效法江南园林的造园高潮。园林里广泛采用江南园林中廊、桥、漏窗与苏式彩画,引入堆叠假山的各种流派,并且直接再现了江南的风景与园林。狮子林在清代中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 由于乾隆皇帝非常喜爱, 于是就令人在圆明园内长春园东北角仿造了一处,也称狮子林。他认为,北京狮子林与苏州狮子林相比,是“宛如粉本此重临”,“峰姿池影都无二”,“不可移来惟古树”。三年后,在承德避暑山庄又建了一处。西部是以水池为主景的文园,东部则是以假山为主题的狮子林,合称为文园狮子林。文园狮子林以水池与拱桥建筑再现了江南风格,而且与园外景色融为一体,其平面图与清代中期苏州狮子林非常相似,占地面积也一样大。这样,中国就有了三处狮子林。一座园林被一再仿建,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总体看来,两处皇家狮子林虽因所处地势关系,布局不尽相同,但却都以假山叠石结合池桥亭阁及松树紫藤,不仅再现了苏州狮子林的风貌,而且大大丰富了北方园林的内容,提高了北方的造园水平。

  四、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狮子林从元至正二年建园伊始,至今已有近六百六十年的历史,从最初的禅宗丛林,到寺庙后花园,最后发展演变为私家花园,期间还曾一度为早期的公众(士大夫、文人)活动场所。园林主人的更替,必然在历次修缮中反映到造园艺术上。狮子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在一个面积不足十四亩的范围内,却保留了元、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的遗存,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如前所述,狮子林最负盛名的假山基本上都是由宋代花石纲的遗存堆叠而成,且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元代建园初的风貌; 园中的建筑及其题名非常显著地体现了早期禅寺的一些特征; 而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多次在狮子林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并促进了南北两大园林流派的交流……凡此种种均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父)买下狮子林,并花80万银元,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进行整修。现在的狮子林中,除了大假山,其他的厅堂馆舍基本都是贝氏重建、新建的。在园东仿造当时一陆姓大户人家的宗祠建造了贝家祠堂,设立了承训义庄;在园北建族校;园西沿园墙堆叠假山,上设水柜造人工瀑布; 园中则用当时非常昂贵的水泥建造了石船、紫藤架等。虽然不少人认为现代建材的使用破坏了园林的总体风格,但它毕竟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风貌,因此,这一点也是不能轻易抹煞的。
  此外, 民俗文化在园林建筑上也有较多的反映。门厅前的照壁墙基用金山石雕刻着神化传说中八仙使用的物品,称为暗八仙;门厅的抱鼓石上镌刻着“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大厅(祠堂)屋脊上塑有众人喜爱的福禄寿三仙,誉为“三星高照”;挂落上用花瓶和牡丹表示富贵平安;用象形树叶(表示贝叶经)表示主人是佛门弟子。园内,地面上有表示福、禄、寿、禧、考的“五蝠捧寿”以及象征财富的铜钱等众多的铺地图案园墙漏窗上塑造了象征棋琴书画的图案;叠造假山时,选用了象形的十二生肖、鲤鱼跳龙门等峰石;而立雪堂庭院内“三元(三洞)相连”的湖石峰则表达了园主希望其后人能够“三元及第”的美好愿望……
  总之,狮子林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特色明显,不仅保存和传递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也给人们以多方面美的享受,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2000年将其增补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之成为了一个具有世界级意义的中华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