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盾局特工特里普:把握身心发展规律是施教的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41:14

把握身心发展规律是施教的基础

(2012-02-12 08:20:20) 转载标签:

成长规律

温暖

节奏

十二感觉

模仿

自律

育儿

分类: 读书评论

——读芭芭拉《我从彩虹那边来》一书有感

 

芭芭拉是华德福幼儿教育的一名教师。她在精心培育幼儿的同时,非常注重和家长沟通教育理念,指导家长去认识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帮助家长矫正不良的教育行为。《我从彩虹那边来:如何养育07岁的孩子》一书,是她给家长开设系列教育讲座的集锦,透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多地了解华德福教育的核心理念,认识到孩子生活中节奏的重要性、玩耍的重要性、平静的重要性。

孩子就是一个天使,本来生活在彩虹桥的那端,是我们把他(她)带到这个世界来的。但我们是否真的懂得孩子的需求,是否真的了解孩子身心成长发育的规律,如何去做才能对孩子更好一些呢?这本书,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养育孩子的三要素

芭芭拉认为,培育一个健康、快乐和有能力的孩子有赖于以下三个基本要素:第一,要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第二,要理解“温暖”对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性;第三,要意识到每天、每周、每月和每年的生活节奏所赐予孩子的礼物。

1.孩子的成长规律:

0-7岁的孩子,是学习欲望、生长欲望最为高涨的一个阶段。孩子不加选择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所有的印象深深地进入婴儿的内心,不加判断,也不加过滤。因此,给孩子创设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非常重要。在这段时间内,成人必须做孩子的保护屏障。如果将0-7岁再细分为三个阶段,孩子在这三个阶段身体发育的特点和心理发育的重点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出生到两岁半的婴幼儿,其生命力主要在头部工作,用于发展神经系统。其最重要的成长体现在说话、走路和本能地思考着几个方面。孩子将从吃和睡这两项活动中逐渐“醒来”,慢慢进入这个世界。

两岁半到五岁的孩子,主要的身体特征是躯干的成长,其生命力主要作用于胸腔,尤其是心和肺。两岁半左右的孩子,记忆力开始越来越好。到三岁左右,孩子开始称自己为“我”,第一次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的觉醒。紧随“我”阶段而来的是“不”阶段,孩子说“不”是为了是试探一下尺度,就如同我们试穿鞋子一样。这还是一个“为什么”的年龄阶段,他们一遍遍地问“问什么”,但对我们的答案却往往不太感兴趣,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简单而有诗意的回答,并不需要科学的答案。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会流露出更多的感情,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在发展。

五到七岁的孩子,生命力主要作用于四肢,“宝宝肚”逐渐消失,脊椎曲线日渐成熟,腰线也分明了。这个阶段的孩子,能更好地主导自己的行为,游戏也变得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他们的记忆力进一步发展,伙伴关系也变得更加有意识,玩的好的朋友轮流去各家做客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2.温暖的重要性

    温暖维持着生命,是健康成长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孩子在没有出生之前,就已经通过母亲的子宫感觉到温暖了。由于成人的身体可以自己产生热,婴儿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在孩子离开子宫来到人间之后,成人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类似子宫的温暖环境,通过父母和孩子的身体接触、适合的衣服及毯子来为孩子保暖。

孩子在出生之后,身体和心理依然处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孩子对冷和热的感觉也是逐渐发育完成的。学龄前的儿童似乎对冷不太敏感,他们的身体摸上去凉凉的,但问他们时总会说不冷,其实这就是身体还没有发育好的缘故。在这个阶段,家长要特别留意给孩子保暖,因为需要用自己的能量来保暖时,它用在健康发育方面的能量就会减少,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孩子小的时候经常生病,生病的时候经常会伴随着发烧,每当出现这个情况,家长都非常着急,忙着带着孩子看医生。芭芭拉认为,有时候,孩子生病就是为了帮助他自己保持健康的体温。相关的研究也发现,小时候经常发烧的孩子,长大后保持精神和身体温暖的能力相对较强。孩子身体发育方面的这些奥秘,真的需要我们努力去发现呢。

3.节奏的重要性

自然是有节奏的,我们的生活也必须要有节奏。遵守每一天、每一周,甚至一年四季的节奏,才能收获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做到丰衣足食。如果为孩子们建立有规律的外部节奏,那么一种内在的节奏也会在他们体内形成。

芭芭拉的母亲,在居家生活的时候就非常有节奏感。周一是清洗日,母亲会给大家的床换上新床单,浴室里的毛巾也全部换上干净的;周二是熨烫日,母亲会认真熨烫每一件衣服,包括餐巾和厨房里的毛巾……固定的生活习惯和节奏,在芭芭拉的心田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她也养成了这样的节奏和习惯,并代代相传,不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

身体的节奏是衡量身体健康与否的一个指标。心率、血压和脉搏等,都是身体节奏的具体体现。在居家生活和学校生活中,节奏也有利于维持纪律。如果孩子们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会有一种安全感,会更愿意“随波而动”。

家长和教师自己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生活节奏,在每一个时间段里,都要有相应的内容安排,而且要将这些内容安排大体固定下来,让其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在这方面,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成人自己太过随意,生活没有固定的节奏,让孩子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不同的世界里来回穿行。

二、人的十二种感觉

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认为,人有十二种感觉,这些感觉在幼儿教育期间应该得到尽可能的保护和滋养。这十二种感觉又可以分为三组,分别是:

1.意志感觉:包括触觉感、生命感、运动感和平衡感。

上述四种感觉主要指向人的身体,因此也叫身体感觉。

触摸会让孩子获得对所触摸物体的有关信息,包括温度、质地、阻力、摩擦、湿度、干燥等等。触摸具有分离和联结两种功能,它同时也告诉孩子关于他自己的一些信息,帮助他建立自我感觉。

生命感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身体状况,知道自己的身体是舒服还是不舒服。通过这种感觉,孩子可以觉察到在任何特定时间的身体状况,并判断出疼痛的含义。

运动感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肌肉和关节的移动,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周围空间中的运动,为孩子按照自己的步伐学会坐、站立和行走做好准备。学步车还弹跳座椅对培养孩子的运动感是很不利的,应该避免使用。

从四处的漫爬到蹒跚学步,孩子一直用内在的力量鼓励自己去发展平衡感,游戏是促进孩子平衡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从孩子的身上其发现线索,为他选择适当的游戏。

2.知觉感觉:包括嗅觉感、味觉感、视觉感和温暖感。

上述四种感觉主要用于建立人和世界的关系。

在孩子身体成形的这几年,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的一切,包括各种东西的味道等,都用于建构孩子的物质体。如果孩子的周围是好的味道,孩子的整个身体就会有反应,并对它们打开;反之他可能会趋于封闭,无法发展对周围环境信任性地开放的能力,这对他今后社交能力的发展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嗅觉和记忆也有关系,因此孩子早期的嗅觉环境很重要。

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大部分会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舌头的不同区域可以感知食物的不同特质,舌根对苦味敏感,舌尖对甜味敏感,舌两侧对咸味和酸味敏感。味觉可以告诉孩子哪些食物对自己有益。从治疗的角度看,酸或咸的食物对过于梦幻的孩子有积极的唤醒作用,甜的食物可以为伤感的孩子带来良好的感觉,苦的食物可以增强不好动的孩子的意志。

人们用视觉来体验光、黑暗和色彩。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内心所体验到的色彩是观察到的客观色彩的对比色。对于孩子来说,色彩过于丰富会导致用眼过度,不适合在墙上贴过多的图画和装饰物,而要留有空白,以便孩子的眼睛得到休息。

温暖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知到外界气温的变化对自己身体的影响,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二是感受到来自他人心灵的温暖和寒冷。孩子对他人的心灵回应非常敏感,一个冰冷的回应有可能让孩子缩回到自己的世界中,隔断交流的渠道。

3.认知感觉:包括听觉感、语言感、感受他人思想的感觉、感受他人自我的感觉。

上述四种感觉主要指向自己和他人的内在体验。

声音的体验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总体看来,孩子们对噪音非常敏感,游戏活动时的背景音乐也容易导致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在各种环境下都要倡导轻柔的说话声、并多利用弹琴、唱歌和讲故事等方式来刺激孩子的听觉。

通过语言感,孩子可以理解语言工作的方式、单词和句子的构成,发音和结构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用词句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觉。语言的声音特质可以传递很多东西,孩子们可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验到语言的奇妙,这是电视里机械的再造声音不能替代的。

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了成人想法的世界里,他们一定要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才能够在这个世界里更好地生存。思想感让人们超越言语彼此连接,指引人们发现同伴内心的想法和观念,帮助人们理解对方想要通过话语表达的东西。

幼儿会强烈地体会到周围人的性格,因此孩子周围的人一定要非常诚实正直,每个人都是孩子的老师,老师是怎样的人比老师说的任何话都更有力度。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一名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就源自这位教师的人生观。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教师的师德,意义就在于此。

三、从模仿走向自律

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他们,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去模仿。孩子们会吸收他们在环境中所体验到的一切,周围环境中的一切都会进入他们的内心,而内心的一切都会影响他们身体和精神的成长。

1.要培养良好习惯

大家都知道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但并不一定明白良好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其实,成人在孩子面前所做的事情就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如果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有一些事情定期重复,这些事情就会变成习惯。前面所讨论的节奏,就隐含了这样的道理。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孩子周围的成人要有良好的习惯。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暗暗跟随者成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就是这样发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一体的,成人自己能够收获多少,就能够给予孩子多少。

2.要避免朝令夕改

成人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莫过于给孩子一个指令,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然后又改变这些指令。鲁道夫·斯坦纳说:成人不清晰的思想会给孩子造成混乱,现代文明社会有这么多成人患所谓的神经疾病,其根源就在于此。

当你给了孩子一个指令之后,孩子如果不答应,并大发脾气,该如何办呢?芭芭拉告诉读者,如果成人自己保持平静、安静和自信,孩子就会吸收这样的态度,慢慢地恢复稳定的。有些家长喜欢和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或者不能做那件事情,这回过早地将孩子们从童年的梦幻世界中拉出来,说不定他会反过来跟你讲道理,变得越来越难缠。只有孩子成长到五岁左右时,才可以唤醒他的是非观。

3.要做到有限选择

成人和孩子的交流要简单明了,尽量避免用提问的方式来要求孩子。“把你的衣服挂起来怎么样?”“你愿意把鞋子穿上吗?”这种说话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在暗示,孩子可以选择服从大人的要求或者选择不服从。同样,如果母亲对孩子说:“你是选择在外面吃饭呢,还是在家里吃?”看上去是尊重孩子,其实是让孩子替全家做决定,孩子会感到压力太大。到了饭店,问孩子要想吃什么也是如此,大人面对琳琅满目的菜单都会觉得做决定很困难,将其交给孩子要求也太高了。

询问孩子想吃什么或想要什么,还会过早地呼唤出孩子个性中“我要”的部分。从长远的角度看,他们有可能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需求不再敏感。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成人和他们之间的冲突,有很多就是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模式直接导致的。

 

华德福教育虽然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但有趣的是,它内在的精神与中国自古以来道法自然、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优秀传统不谋而合。芭芭拉的这本书,不仅给家长和教师如何育儿提供了很清晰的思路,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华德福教育的理念。

 

《我从彩虹那边来:如何养育07岁的孩子》 []芭芭拉·帕特森 等/  郝志慧/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