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麻将少女电影版:江北,慈孝风歌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10:07
宁波日报 2009年10月26日 第A3版/专版


江北慈孝文化底蕴深厚,自汉代大儒董仲舒六世孙董黯与其母的经典故事开始,千百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慈孝故事,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慈孝文化。去年1月份,江北荣获全国首个“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称号,同年12月,中国慈孝文化研究基地落户江北。
剪不断的“慈孝”渊源
讲不完的慈德孝行
1957年,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在浙东沿海的一座古镇拍摄了数百张反映县城公共建筑的照片,其中有六张用来展示牌坊文化。在这组照片中,有一半是孝子牌坊,每处孝子牌坊的背后,都流传着一个被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女)的孝行故事。这个总共拥有30多个孝子牌坊的古镇,就是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走进今天的江北慈城,徜徉于碑石林立、庙堂高朗的古县城,流连在山灵水秀、波清如碧的慈湖畔,既可以听闻慈溪巷、董溪、孝溪、慈水、忠孝桥、礼桥、义桥、高义桥、孝子池等一个个蕴涵慈孝文化的地名,又可以探寻孔庙、朱贵祠、方家砖雕台门、孝子祠等一处处星罗棋布的慈孝文化遗址。暮色晨昏,炊烟袅袅,在家家户户蒸煮年糕的香味中,“你做年糕我来帮,和睦相处年年好”的慈孝歌谣飘过深街老巷,穿越茫茫时空,把一座古镇的慈孝记忆带回几千年前……
东汉和帝年间,时称句章的慈城北岸,西汉大儒董仲舒六世孙董黯与其母在谈妙涧相依为命。一日,董母病重,思饮娘家大隐溪水。董黯便每天往返30多里,到大隐汲水救母……喝着大隐溪水的董母病情渐渐好转。一天,董黯在田间锄草,忽从地下冒出清水,味道甘甜,犹如大隐溪水,遂就势掘地为井。董孝子的故事传开后,人们将董黯所掘之井取名为孝子井。
数百年后,唐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在已废百年的句章故地重置一县。首任县令房琯祭拜董孝子祠,被董黯的事迹深深感动,将县名定为慈溪县,县治就在江北慈城。如今的慈城仍然保留着冯宅、姚宅、符卿第等大量明清建筑,建筑布局街弄纵横,均衡对称,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
自董黯后,慈城的山山水水与慈孝结缘,家家户户崇“慈孝”之风,陆续涌现出多位慈孝典型,其中弃官为亡父守灵的唐代孝子张无择、日夜侍奉病母以致昏厥的宋代孝子孙之翰与董黯并称“三孝”,慈城也因此得名“三孝乡”、“三孝镇”。具有孝养、孝敬、侍病、代亲受难等多种特点的慈孝文化由此在江北兴盛。
一曲慈孝水
哺育千秋人
在历史的变迁中,江北慈孝文化历经吸收、融合、嬗变,内容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核心内涵由“爱亲人”逐渐推广为“爱天下人”,单纯的孝行也进一步演绎成崇高的博爱。
慈孝文化是儒学的精髓,是儒家思想渗透、流动于中国社会生活最鲜明的风俗之一。江北自古尚儒重教,千年儒学浸润了这一片慈孝热土。自唐宋至明清,江北慈城一带共出状元5名、进士519名,历代文化名人层出不穷,素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
在江北历史上出仕入第的士大夫,总能将慈孝与儒家的忠孝节义融会贯通,继而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宋代状元姚颖继承了孝亲侍病的传统,在母亲生病卧床之时,日夜侍候,衣不解带,就连为母熬煎的中药也代先尝试。
受慈孝遗风影响,江北大地也上演过荡气回肠的爱国事迹,把“为人尽孝”扩大到“为国效忠”。公元1842年,64岁的清军老将朱贵率数百将士与英国侵略军激战慈城大宝山,身中两弹、断一臂,仍身先士卒、坚持作战,最终壮烈殉国。在这片热血洒就的土地上建起的朱贵祠,成为显示中华民族不畏外侮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此题匾“忠规孝矩”。
光影荏苒,物转星移,不变的是江北人一脉相承的慈德孝行。著名金融家、实业家应昌期先生在1988年回到故乡慈城后,先后捐资重建了中城小学、慈湖中学,建造了倡祺幼儿园、新保黎医院等,为家乡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四年如一日背负身患重症肌无力同学上学的慈城少年陈吉,到以37岁年龄冒险怀孕、用脐血拯救白血病患儿的文教慈母励雪君,从结对帮扶外地困难家庭孩子上学的街道党员,到天天上门照料陪护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队,江北的慈孝文化代有传人,母慈子孝、邻里互助、和睦相处的慈孝之情在江北蔚然成风。
今日江北,围绕着“打造都市经济强区,构建生态文化大区”的宏伟目标,着力建设“港城商埠、宜居之地、文化大区、慈孝之乡”,吹响了当代文化发展的嘹亮号角。一段慈孝文化的厚重历史,在江北写下一幅幅动人篇章的同时,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