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rsi指标公式:中外发展观的不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7:20:30
要比较中外在发展观上的异同,这是一个大课题。这里只想简单地探讨一下显著的不同之处。

   对于发展,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家庭甚至每一个人都孜孜以求并为之不懈努力。追求进步不断提高,这是大家的共同目标,但如何实现发现,则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发展观上也有一别。

   区别之一是欧洲人比较务实,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个理论也是欧洲人发明总结的,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人则主张扬弃,意思是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强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而不是照搬照抄和全盘接受。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外发展的结果也大不相同。我们去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德国柏林,或者去意大利、奥地利、捷克、匈牙利、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你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别是捷克的布拉格,素有世界建筑博物馆之称,从洛可可式、巴洛克式、到罗马式、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等等,应有尽有,保存完好。从外观上讲,自建成竣工那天至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始终未曾改变,保持着一贯的外貌。在我看来,这便是历史,这就是积累,这就是沉淀,就是文化的底蕴。

   与此不同,中国人主张新,喜欢否定过去,喜好推翻重来。于是,那些古老的东西只能到地底下去挖去找。

   中国人喜欢快,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追求效率,更注重眼前效益,要立竿见影,要马到功成,要手到病除,要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追求一役成功。欧洲人维修一座古桥要用四年时间,但可以管几十年;中国人造一座十几公里的跨江跨海大桥只需一年半载,但竣工仪式还没举行修补工作早已铺开。

   区别之二是对标准的态度不一,对速度与质量的把握不一。西方人做事情不张扬,但一定会扎扎实实地做好,按标准行事,一直做到符合标准为止,他们注重质量更胜于速度。而国人做事,注重效益和速度远胜于质量。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口号中便可见一斑。洋人制定标准是为了遵照执行,国人制定标准是为了挂在墙上,应付检查和验收过关,是看的,只是为了证明有,至于实际操作,则完全是实用主义。

   西方人重在落实,把质量贯穿于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国人则重在宣传,事情未做,先把标语贴出,口号挂上。事情可以马虎一点,所谓标准和质量检验那不过是书面的,做样子的。看看那些建筑工地,巨大横幅标语挂得到处都是,极为醒目,但实际呢?偷工减料,一味追求多快好省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几个工程的质量是百分之百达标的?但令人奇怪的是通过验收都没有问题。否则,近十年刚刚建好的或正在建还未交付使用的桥梁倒塌事件为什么频频发生?为什么整个大楼连根拔起的楼歪歪、楼倒倒也屡见不鲜?而处理这些质量责任事故的结果,也就是抓一两个替罪羊或罚点钱一罚了之,过几天换个地方同样的问题又在继续。正是这种发展观的迥异,其所带来的结果也完全不一样。欧洲人造一幢楼,可以用百年,而我们90年造的亚运村现在早已管道破裂设施老化故障频出了。

   区别之三是国人好大喜功,凡事都喜欢“新”,追求“大”,要做“最”。桥要造世界最长的,楼造不了世界最高的也一定要是亚洲最高的,再不济也得是东亚之最才行,就连人口都要是世界最多的。所以,改革开放三十多的来,为追求这新、高、最我们推翻了多少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北京明清时期的四合院今天还剩几所?现在还能看到多少49年时的京城原貌?那时的影子今天还存几多?仅天安门广场的几个牌楼、明城墙就荡然无存,细的就更不必说了。在国人的眼中,新的现代的就是好的。而洋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老的历史的更是有价值的有文化的是不可轻易毁掉的,是必须加以妥善保护的。

   区别之四是欧洲人尊重历史,国人更愿意忘却历史,更留恋昔日的繁华。前几年风风雨雨有人极力鼓噪要化重金重建圆明园,罗列出了许多的理由。但我就自觉不自觉地想到希腊的雅典卫城,那不可谓不历史不文明不灿烂不名胜古迹吧,但人家有说过要重建恢复么?罗马城中的那些古建筑,其历史价值小吗?人家也没考虑要恢复啊。更何况,圆明园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见证,是一部极佳的爱国主义教材,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修复了,虽然得到了一个貌似宏大气派的园林,却从此翻过并掩盖了那段可悲的历史,其利害得失远非我等平庸之辈所能评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学德国,在法兰克福、莱比锡、慕尼黑、德累斯顿等街头,还有多少二战时期被摧毁的历史建筑,人家既没有拆掉也没有复原,而是修葺整齐,完好地保持着其战后残留的样子耸立在原地。这是一座座纪念碑,是一座座警钟,时刻在给每一个路人提醒:不要记那一段历史。

   区别之五是中国人特别是位尊权重者的心理有时表现得非常矛盾。一方面竭力想修复曾经的繁华,重振历史上全盛的圆明园,另一方面又视历史的文化遗产如粪土,在京城建设过程中把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四合院统统推翻拆掉,再去拿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仿古,或者干脆直接用根本没有文化含量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美其名曰: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欧洲的发展,是不断围绕核心区向外延伸扩展,所以无论是巴黎,还是伦敦,布拉格还是维也纳,布达佩斯等,其城市的中心都有一个老城区,它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会变,你无论过多少年去都不会迷路,都不用担心自己的记忆。你只有惊叹,只有留恋,只有怀念,只有无尽的熟悉的回忆,而不消说失落了,因为一切依旧,一切的一切都还在。而新区的发展,必然是向城郊外延。如渥太华的Kanata新区,就在郊外30公里以外,与老城区完全是不同的风格。其最大的好处,便是不断地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而中国,是不停地否定过去,推翻过去,不要积累,一味强调另起炉灶,以此证明我的存在,我的能耐。中国人是擅长而且嗜好就是推翻重来,在核心区把已有的优秀的东西统统毁掉,重新再来。于是便没有了积累。这是国人的悲哀,确切地说,应该是历史的悲哀。

   这不禁让我想起阿房宫。秦始皇在消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在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后楚霸王项羽率领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便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一把怒火,“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将规模巨大,劳民伤财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阿房宫化为灰烬。

   正是这种思想的作孽,多少中国的文明未能保存。在中国人的眼中,500年的东西根本没有历史,不叫古董,掷地可摔,而在欧美人的眼中,50年的建筑便是文化遗产,业主便不得擅改外表,所有维护修缮须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拨款支持方可进行。所以,其今天的结果,便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人,蜂拥挤往既“没有历史”也“没有文化积淀”的“肤浅”的欧美旅游、观光、考察、学习,而自己,却天天继续着摧古毁旧追求发展的故事。

   作者:Luckyl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