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老是站着 打一字:中国当代书法的生态景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49:48
中国书法发展史是人性不断觉醒、生命不断高扬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对中国书法美术精神的追问伴随着他们的思想历程和生命历程。而在全球化对书法这一传统艺术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由某些不正常现象所引发的一些中国书法所面临的理论问题正亟待每个书法家和理论家作出回答。

  流派多精品少近20年来,中国书法思想和创作相当活跃,流派众多,但精品还不多见。就文化理论形态学而言,当代中国书法大抵可以化归为六类:传统书法、现代书法、后现代书法、学院派书法、流行书风、学者书法等。其中传统派书法在当代中国书法界理论宣言较少,但支持者众多,大多坚持传统书风。现代派书法,其宣言具有很强的先锋性,善于通过传媒将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后现代书法,将书象派、行为书法、书画互通形态等,人数虽少但试验不绝。学院派书法曾经在书坛上形成声势,但高峰期已过。其他如流行书风和学者书法则比较松散,但在书坛上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空间和文化影响,值得关注。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派和后现代派书法在中国没有形成主流。现代派书法在日本是最成功的,他们的少字数书法、墨象派书法,吸收了现代建筑的结构式转换,为了适应现代建筑和西方人的审美意识,效仿西方洋画,将传统的卷轴式装裱变成镜片式的大型斗方装裱,赢得了西方市场。中国有一批书法家现已走上这条路。传统书法不是僵死的,传统是生生不息的。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和互对,可以使传统不断生成,使现代不断吸收传统精华。这样,中国书法才会有新的未来。

  重技术轻文化书法家在注重笔墨功夫和韵味(书法性)的同时,应加强学术文化层面(学术性)的研修提升。有不少人都将书法仅仅看成技术,认为只要练技术就行了,因而出现了不少不懂文化的书匠。不妨看看著名学者的书法,深含技术而又不唯技术,正是学术文化增加了他们的书法文化内涵。有人认为学者不能参与书法,这完全是可笑的武大郎开店式的心理作怪。今天的书法家有两个困惑:一是太注重市场,把拍卖看得太重,二是学术底蕴和文化意识不足。这两条限制了书法大师的产生和推出。今后50年是否有可能出大师,我不敢断言。上世纪末迄今的二十年,中国书法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书法普及,比起日本有计划地推出大师,显得落后了。但我认为中国书界出大师的希望是存在的,相信在提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书法创作实践后,会出现一批有希望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而且,当今国际交流更加突出,在同日本书法界和韩国书法界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书法会走出普及阶段而走向呼唤的大师的“新历史”时期。

  多浮躁霸气少人文精神中国当代书法出现的民间化倾向,说明书家要走官方书法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官方书法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题词书法太多。有些人喜欢到处题词,水平不高而题的内容又不具有文化性,多是一些口号。二是庆典性的书法太滥,为纪念某一特定主题而写,而真正的纯艺术创作太少。三是向钱看的发财书法家太多,强调书法的市场效应,一切向钱看,违背了书法艺术的本体精神,伤害了真正的书法艺术。而注重民间立场的书家则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书法和新发掘出的书法资料中去寻找,运用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写经、民间墓志等很多新东西事入个人的书法创作。

  另外,一味张扬狂暴的男权中心主义书法,诸如过分强调竞争式的雄强风格,充满火气的狂暴的书法,使书坛有文化单边主义倾向,在今天现代书法和后现代书法中尤其明显。有些人是用布团、扫帚写字,浮躁满纸,是典型的男权中心主义表征。而强调文化生态平衡的书法应强调温润、飘逸、秀丽,可以协调中心话语的狂暴和争斗,使得书法世界更加人性化。我不欣赏过分雄霸、过分夸张、过分浮躁、过分分裂汉字的书风,而坚持温润飘逸的文化性的绿色生态的书法形式和趣味。只有浸染中国传统文化中温润的多元性的书法,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应该有一种通过对话产生,通过人文化呼声和多元情感来调剂过分的火气霸气的文化机制,从而在书坛树立走向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平衡的书法文化精神。

  重书法游戏轻书法输出现代西方文化打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今天中国的文化在精神复原中不断复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书法艺术,为了维系二十一世纪的精神生态平衡和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应该有意识地逐步持续地输出。有些西方人认为,今后每一天都会有多种语言死去,每一天都会有多种文化消失。美国文论家弗·杰姆逊提出,东方国家不可能在全球化中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全球只有一种现代化,那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而且现代化就是后殖民化,所有的语言、制度和思想都将整合到西方这个体系中去。这是我不能同意的。尽管国人中不少假洋教条、洋冬烘不加辨别地一心只想崇拜和拿来西方的东西,将书法文化输出看成是可笑的。但那些民族虚无主义者对西方的现代主义、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等没有真正的了解更谈不上研究,对中国文化价值重建和未来生态文化发展没有起码的价值认同,只是一味的虚无主义和不负责任的文化游戏和谩骂酷评。我认为在这种严重的语境中,更说明中国书法文化输出不仅必要而且必须,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做,而且一步步坚实而坚定地去做。书法要走向世界,要成为世界的审美共识,困难重重。但如果中国书法只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有少量的读者和市场,那是远远不够的。在我看来,我们应当寻找“国际性审美共识”的框架,把空间张力、笔墨情趣以及幅式变化,融入本民族那温润的墨色、线条的张力中,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性的审美共识。

  王岳川:北京大学艺术系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