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金刚简笔画图片:安庆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9:59:44
安庆名人谱
邓译生与曹禺的苦恋
曹禺在写《北京人》剧本时借塑造女主人公愫方,描绘出其心仪的女性的形象:“……见过她的人第一印象便是她的哀静,苍白的脸上宛若一片明静的秋水,里面莹然可见清深藻丽的河床……她人瘦小,圆脸。大眼睛,怯怯的十分动人矜情……依然保持昔日闺秀的幽丽,说话的声音温婉动听,多半在无言的微笑中静听旁人的话语。”这一美好女子原型便是邓译生(又名方瑞),曹禺的第二任夫人。
邓译生(?—1974),今安庆市人。她的父亲邓初(又称邓庆初、邓仲纯、邓仲存等)是安庆名门邓石如的后代。邓初有一挚友杨振声,对译生的影响很大。
杨振声,字今甫、金甫,山东蓬莱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是陈独秀的学生。五四运动中,杨因火烧赵家楼而被捕。后经蔡元培等人营救出狱。1919年12月,杨考试合格获公费留学美国,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1928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将清华大学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为校长。罗邀请杨振声、冯友兰来校,组成清华大学的核心班子。曹禺转入清华大学读书时,杨振声任校教务长。1930年4月26日,杨振声在蔡元培、胡适的力荐下,被当局任命为国立青岛大学的校长。杨一上任,便请陈独秀好友邓初来校任医务室主任。邓携带全家来校,与杨振声、赵太侔等人合租住在黄县路7号小楼。期间,邓夫妇同意杨振声为邓译生的干爹。他们几家亲密无间。
1932年9月,杨振声去教育部,主持中小学国语教材工作。杨与邓初夫妇商议,带干女儿译生和自己的儿女杨蔚、杨起一道去北平。杨对译生视同己出,将她与自己的儿女一起精心培养。由于邓初与杨振声是挚友,所以听从杨的建议,未将译生送到国外去留学,而是留在家里好好培养,以期成熟为谙国学的大家闺秀。邓译生在杨家与杨蔚一起受国学教育,修养成有知识而又温柔的女性。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回忆道:“……方瑞没上过大学,像杨振声、赵太侔这些教授都建议她的父亲不要送她上大学,就在家里读书。他们把她培养成中国最后一位闺秀……”此时曹禺在清华大学读西洋文学系,杨振声在校任教务长,邓译生与曹禺未谋面结缘。人生难料,1939年后他们竟然相识、热恋、苦恋达10余年。此话后述。
1933年,曹禺毕业后去保定明德中学教英语,后生病回京治疗,病愈回清华研究院,专事戏剧研究。1934年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6年8月,曹禺应余上流的邀请,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教剧作、西洋戏剧、现代戏剧与戏剧批评等课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振声任西南联大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后任西南联大在云、贵、川结合部分校的主任,全家入川(干女儿邓译生随父亲邓初一家在江津)。1938年秋,曹禺随剧校迁到重庆。1939年又随校迁到川南小城江安。在曹禺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安庆怀宁的女生方婉生(随母性)。她是邓初的二女儿,邓译生的胞妹。1940年暑假,邓译生与表弟方琯德从江津来到江安,看望胞妹方婉生(现在香港)。邓译生与方琯德就借住在吴祖光(时任戏剧学校校长室秘书)的大院,对门就是曹禺的家。邓的倩影吸引了曹禺的目光,“她的哀静”,令曹禺一见钟情。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回忆:“……曹禺很喜欢方瑞,一下子就看上了。”
曹禺从1934年至1939年连续发表了《雷雨》、《日出》、《原野》、《全民总动员》、《正在想》、《蜕变》等剧本,声名大噪,在戏剧界的地位不断上升,但他与郑秀的婚姻却毫无爱情,不断滑向死亡的谷底。郑秀父亲郑烈是国民政府的最高法院法官,有权势。郑秀是清华大学学法律的才女,可郑秀与曹禺性格迥异,不门当户对,爱好也不同,甚至为琐事而经常争吵,感情生活极差,曹禺对第一次婚姻彻底失望。当曹禺看到有大家闺秀风韵的邓译生,青春的火焰又燃烧起来,他们相知,热恋起来。邓译生崇拜戏剧大师曹禺的才华,曹禺喜欢译生的温婉的声音、温柔的性格,哀静动人的幽丽……他们书信往来、约会。曹禺在写作时需要安静,将郑秀和孩子送到在重庆的郑父家。不久曹禺与邓译生的浪漫恋情被郑秀察觉,郑秀大闹了一场。消息传到江津,邓初大怒,要译生与曹禺了断情感,否则伤了父女的关系。译生坚持与曹禺的爱情,邓初则不许译生再姓邓了。这样,曹禺将邓译生改跟娘家姓方名瑞,此后便称方瑞了。
在曹禺写作激情“已经枯竭”的情况下,“是一位悄然而至的女性可儿方瑞为他注入了新的灵感”,他开始写《北京人》。曹禺写好剧本稿子,方瑞帮他誊清。郑秀回忆说:“……那时我家有许多学生来,邓译生也来……先是邓译生替他抄稿子……”曹禺写好一段,方瑞就读抄一段,不仅是第一读者,还提建议,以便曹禺修改。方瑞还向曹禺提供素材,将自己与干爹杨振声等教授在北平西城西斜街的那深墙大院里的生活和环境氛围讲给曹禺听。曹禺将此情景用艺术的手法写进《北京人》剧情之中。1941年10月24日,由张俊祥导演的《北京人》在重庆抗建堂首演。据张回忆:“……《北京人》中的思懿有郑秀的影子,曾皓有杨振声的影子。杨振声与方瑞的父亲是好友,曹禺很讨厌这个人。当然《北京人》不是每件事都有依据,戏剧中的人物往往是生活中好几个合成一个(即艺术地塑造典型人物)。”曹禺晚年在与田本相的谈话中回忆道:“……愫方是《北京人》中的主要人物,我是用全副的力量,也可以说是用我的心灵塑造的。我是根据我死去的爱人方瑞来写愫方的。”方瑞的表弟方琯德也回忆说:“……方瑞是我表姐,书读得不多,《北京人》反映了她的实际。”
《北京人》是曹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作,其中有方瑞的付出和辛劳。此时,曹禺与方瑞是热恋而幸福的。此后他们二人,时而相守,时而两地鸿雁传书,但他们旷日持久的苦苦相恋,被曹禺第一次名存实亡的婚姻所阻隔。1942年,曹禺辞去教职。1946年曹禺与老舍同时受邀去美国讲学,并会见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1947年回上海任文华影业公司的编导,导演《艳阳天》。1948年底到香港。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曹禺与郑秀婚姻走到尽头。方瑞与曹禺的爱情终于走上婚姻的殿堂,开始了幸福美好的生活。1952年,方瑞与曹禺生下女儿万方(后成为著名的剧作家),后又生女万欢(曾是解放军干部)。同年8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任院长。1956年,曹禺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批斗,先后在北京人艺和宿舍看大门。曹禺夫妇落难,皆得失眠症,靠安眠药睡觉。1974年,方瑞吃安眠药过量而去世,曹禺极度悲痛。
改革开放后,曹禺来过邓译生的故乡安庆,也许老人的心中还深深地爱着她吧!   张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