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皮客栈2在线完整观看:素质教育再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18:18
一、素质教育概说

    1、素质教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我们先从教育的起源说起。教育应该是同语言、思维、劳动同时起源的。教育的起源肯定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什么知识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因为当时并没有什么知识体系,但是人们不得不对下一代进行教育了。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后代延续的最根本的基础。远古人类最先的教育活动就是素质教育,那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教育,人类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才得以繁衍至今。

    孔子是"至圣先师",中国人一直将他推崇为教育的祖师爷,实际上,他就是素质教育的祖师爷。《论语》一书最开头的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这个"习"不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复习和温习,而是实习和实践。《说文解字》:"习,数(shuò)飞也。"数,屡次、多次,就是不断的练习和实践的意思。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要求。孔子在教育中,处处体现着、浸润着素质教育的精髓和灵魂。他同学生讨论式的学习,他率领学生周游列国。他的教学态度认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的办学效益也相当不错,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的"吾日三省吾身",要求学生,更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求十分苛刻和严格。

    孟子有一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讲的就是增强一个人的身心素质,特别是经受磨练对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我认为,经受磨难是人生一大幸运。

    唐朝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传道,就是思想道德的教育;授业,就是对学生进行未来从事职业和事业的教育;解惑,就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疑难。传道授业解惑,都包含着素质教育的内容。

    所以我们说,古代中国虽无素质教育之名,而确有素质教育之实。

    2、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

    素质教育是一个旗帜鲜明的政治问题、立场和观点的问题,而不应该把它看成是纯粹是教育界和教育理论界的学术问题。素质教育的思想同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纲领完全一致。现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源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的教育。毛泽东就是中国首批现代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具有指导意义。毛泽东在安源煤矿发动工人,通过识字学文化来宣讲革命道理,在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充当教员,亲自培训农民运动的带头人。这既是成功的革命宣传,也是成功的教育示范。毛泽东亲笔为抗日军政大学提写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堪称校训中的楷模,体现了今天素质教育中最核心的要义。周恩来称陶行之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之的平民教育、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正是素质教育的典范。建国以后,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和强调教育的思想性和实践性。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6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克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学生负担过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受到毛泽东高度关注。1965年7月3日,毛泽东指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邀请学生代表讨论几次执行。"这就是60 年代著名"七三指示"。当时,尽管尚未完全形成素质教育的概念,但促进学生全面而生动活泼的发展这一问题已经作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明确提了出来。

    今天的"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最初提出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一些对教育认识比较清醒的中学、小学教师,随后,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开始推崇并加以阐述。上世纪末,成为政府行为和全党的政治任务。1985年,在讨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时,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先生曾用过"素质教育"这个名词。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一种思潮。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既是全社会的任务,更是基础教育的任务。" 十六大提出的党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都强调提高民族素质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强调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科技发展、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这就从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角度,确认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构建素质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把素质教育作为党中央对全党的号召提了出来。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央的《决定》把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放在一起,让"素质教育"的主题贯穿整个文件。时间过了这么久了,我们还在谈这个问题,那是因为素质教育不但十分重要,而且有个长时期贯彻的问题。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把这件事情真正做好。著名的"高校扩招"是从1999年开始的,一直扩招至今,这七、八年以来,教育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超过95%,比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早已超过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15%的起点标准。年平均增长达18%。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大国了,但是,我们远远谈不上是教育强国。我们教育的质量是有争议的,这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质量不敢恭维。社会上对大学教育质量的质疑和担忧,我认为是应该的。所以,我们今天要重提素质教育,要总结和反思我们在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中的经验和教训,要对素质教育加以清醒的再认识。

    3、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定义:

    一般认为,素质是指人的品质、素养,是贯穿在人的一生中,贯穿在人的一贯行为中的稳定的品质结构。如果满足于一般的理解,这样也就够了。这是一个日常概念。说某个人样子一般,但素质不错,又说,某人长的很漂亮,但素质不好,我们就可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素质不是一时一地的表现,而是长时间形成的,甚至是贯穿一生的,你不会说一个五岁的小孩素质很差,尽管他做了错事,因为他(她)刚生出不久,素质还没形成。你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偶然做错一件事就说他素质很差,因为,素质是贯穿在人的一贯行为中的稳定的品质结构。只有这种事是这个特定的人经常做的,不以为怪的,你才能说他的素质如何如何。现在,多数人普遍认同的"素质"定义是: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注意这个"相对稳定",不是绝对的。如果是绝对的,不能改变了,就不可能提素质教育了,素质教育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这个相对稳定,意思是说,不能说不能变,经过教育和控制,素质是能够转变和改变的。那么,这种对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的改造和改变,就是素质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正确理解的一个基本环节。简单说,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但是,这几年教育界对素质,特别是素质教育进行了很多的讨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素质教育问题"似乎就变为一个似乎是十分高深的学术问题了。无数的人在对"素质教育"下定义,作阐述,文章、书籍汗牛充栋。我认为,我们还不应该太斤斤计较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定义,把素质教育问题学术化、高深化,一旦把素质教育学术化、高深化了,就会在很多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耽误了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迫切追求和贯彻。我觉得,我们最要紧的应该是把握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明确我们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目标,要把素质教育政治化才对。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追求的一种总体目标,它应该是比较"虚"的,我们不能让它太"实"。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先生在多次会议、多种场合下将素质教育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素质教育不是使学生片面发展,而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第三,素质教育不是使学生机械地发展,而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个操作性定义在教育界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基本上得到认同的。但是,这个操作性定义主要还是适应于教育界,而不是素质教育的整体和全部内容。

    二、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理解

    对素质教育,必须从四个方面全面加以理解:

    1、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标问题其实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是我们全面认识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就是人口素质。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国民素质不但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水平,而且还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水平。中央文件认可素质教育为全党全国的教育目标,那依此为目标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只有把需要培养提高的素质,作为国家目标具体、明确地确定下来了,下面才能有思想统一的可靠对象和依据。不然,下面学校接到一个政策,还要自己去研究什么是素质,自己提出的东西是否为素质,到底有多少种素质,证明这样的素质是否存在等这样一些问题,那么它怎么去执行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并没有对素质教育内涵作出界定,对素质范围也没有明确界定,我认为,中央的意思就是要着重强调素质教育的政治因素。

    既然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和规定,所以这种素质目标也成了普遍的国家目标,它与各个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在指向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同时,一旦素质教育成了国家政策,那被规定的素质目标,就不只是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也是全社会要培养的目标。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也是全社会的事情,是全党全国的事情。长期以来,我们在素质教育这个问题上老是跳不出学术化争议的怪圈,就是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政治性。

    2、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思想道德素质。江泽民说:"要谈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道德素质实际上就是人生观、世界观问题,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把它放在第一位的。封建社会的"传道",现代社会讲的"德育",都是摆在第一位的。现在一有人说这个方面的问题,就好象是天外来客一样不受人理解。我们千万不要放弃思想政治素质的这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人应该有个基本的修养。现在,在我们的学校里,连说脏话粗话该不该禁止、穿拖鞋进教室行不行这样基本的问题,还在争议和讨论。其实,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是非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还用得着我们去争论吗?"八荣八耻"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正是我们的社会急需反思的结果。其实,"八荣八耻"的提出只是胡锦涛看望上海政协代表的一次非正式的谈话,是上海的政协代表在锦涛看望他们过后自然宣传而进入媒体从而进入大众走向全国的。这么一个公民基础问题,用得着这么大张旗鼓地由总书记亲自来提出吗?本来是用不着的,但是目前社会现状如此,还非得由总书记来说,甚至,总书记说了,我们还要花极大的努力去做才行,还不一定贯彻得下去。现在社会上,幼儿园学小学该学的,小学学初中该学的,初中学高中该学的,高中学大学该学的,那么,大学学什么呢?反过去学幼儿园该学的。这真是一个教育怪圈!如果我们把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都丢掉了,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的贯彻和实施呢?

    3、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

    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是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艺术修养。这方面在高校和一些中小学都似乎成了素质教育的代名词。我们很多人理解的高校素质教育似乎就是文科的学点科技常识,理科的学点人文艺术,然后就是跑跑跳跳,唱唱闹闹,演个节目,搞个社团,搞点演讲比赛,校园歌曲比赛,还有的搞什么校园美女大赛、时装秀等等,认为这就是素质教育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我们不否认,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艺术修养的确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但它决不是素质教育的主流,更不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和全部。有的学校,专门成立了"素质教育办公室",专门管这一摊事,认为这就是重视素质教育了。我认为,说轻一点,这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说重一点,这不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而是对素质教育的应付和漠视,是对素质教育责任的推卸,甚至是对素质教育的抵触。

    4、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中国目前并不是缺教师,而是缺教师素质,中小学、幼儿园和大学都如此。而教师素质中,道德素质又是最缺的。近些年来,校园拜金主义滋长,教师的师德经受着建国以来的最严峻的考验。大中小学的教师都如此,金钱的腐蚀正在破坏着损坏着、亵渎着、葬送着良好的师生关系。师德师风的问题,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崇高和完美。有的事情,社会上可以做,老师却不能做。比如,赌博的问题,社会上有一个界限,什么是娱乐,什么是赌博,有一个经济上的杠子,多少算赌博,多少不算赌博,公安局也是这样在掌握打击赌博的分寸。但是,学校对于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有这么个杠子,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分钱也是赌博。一个教师,如果抽掉了师德师风,还有什么教师的价值呢?师范,英语有两个翻译,一是teacher,一是normal,teacher强调的是职业和分工,而normal强调的是规范、标准和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丢掉了这个"范","师范"学校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个人认为,现在提"教师教育",还不如原来提的"师范教育"好,为什么呢?它太强调教师的职业化,而忽略了教师的理想人格的塑造,而对当好一个教师来说,师德更为重要。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师德师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离这个标准还有多远?红烛、人梯、园丁、灵魂工程师,这些神圣自豪的字眼,到底还在我们心中还有多重的分量?我们的师范院校如果不抓这个,还有没有资格叫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古时讲道德文章,现在有多少人还在讲道德文章?有个成语叫"误人子弟",这就是专门针对教师而言的,是对教师的最严重的批评,可以说是对教师资格的道德剥夺。医生要讲医德,法官和律师要讲法律道德,官员要讲为政之德。医生不讲医德,是剥夺人的生命和身体尊严;法官、律师和官员不讲道德,是剥夺公民的安全和公平尊严;而教师不讲师德,是对受教育者的蔑视,是剥夺人的文化教育尊严,是在毁人,是对一个人一辈子最刻骨铭心的摧残,这是一种致命伤害。所以,道德的旗帜,师德的旗帜,一定要在我们师范院校高高飘扬。道德要讲,献身精神一定要灌输,共产主义美好理想一定要宣传。我看见一张照片,是农村小学几个学生在一个老师的带领下,行着队礼在升国旗,那个乡村教师的带有一点神圣宗教色彩的虔诚和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希望之所在,我一看见这张照片就会热泪盈眶。彭水联合乡中心校有个叫李子梅的女教师,十分感人,我看她的贡献是无价的。彭水还有个豆红波,也是十分感人的。他们的学术水平不一定就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也不一定就是最好,但是,他们的师德在闪光,他们在支撑着我们共和国的基础教育!有他们,有这些中国的脊梁,中国的未来就有希望。如果我们各级各类学校都不讲师德师风了,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三、贯彻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认识误区

    在贯彻素质教育中,有些观点,看似不错,其实有误区,要不加以澄清,会造成教育上的损失和危害。下面我试着说几个观点,希望能够引起争议和讨论。

    1、"应试教育"和考试文化:

    很多人,包括不少的专家,都喜欢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放在一起来论述,他们把这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就是应试教育,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认为凡是热衷应试教育就是与素质教育大唱反调。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构不成一种截然相反的对立关系,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性质的东西,是"形而上"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政治立场,是国家层面的大事,它比较"虚",不能理解得那么"实",不是具体的教育方式或方法,不是操作层面上的东西。而"应试教育"则是操作层面上的东西,是技术,是学术,它比较"实",应试,就是应付和对付考试,如何应付和对付考试,如何掌握考试的技巧和方法,如何在考试中取得好的结果,就应该是应试教育的全部内涵和外延了。素质教育的最终效果总是要用一个什么标准来衡量的,是什么标准,什么指标呢?可能最终还是要靠考试来说话的,这就是定性和定量的问题,要不你说你的素质高,我说我的素质高,总得有个公认的标准吧。所以我们还要正确对待分数的问题,高分高能与低分低能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而高分低能与低分高能只能算是一种特殊现象,我们决不能用特殊现象来贬低高分、赞扬低分,这是个导向性的大问题,一定要澄清。中小学和大学都如此。我们的学风不是很好,跟这方面的模糊认识应该是有一些关系的。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纪念,我们要从很高的高度来认识30年前邓小平力主恢复高考的积极意义。

    这里还有个"考试文化"的问题。考试文化的含义很深远,我认为,其正面作用至少有两点:1、公平、公正、诚信,是考试文化的核心问题。2、竞争、拼搏、向上,也应该是考试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导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到今天的公务员公招考试,从以前的西方国家的文官录用考试制度,到今天欧美国家的留学门槛"托福"和"雅思",哪里能够离开考试呢?哪里能够离得开分数呢?试问,检验我们某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检验某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离开了考试和分数,你能够说得清、道得明吗?完全离开考试,我们还有什么公正公平的评价标准呢?社会上,公务员、律师、会计,甚至干部提拔和考核,现在都在大量地在运用考试这个武器,而在学校里,反倒成为"应试教育",成为罪魁祸首,这是说不通的,这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相反的,倒是目前从社会上到高校,到中小学,不认真严肃地对待考试问题,在考试中,大量的违规作弊,弄虚作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弊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作弊的胆量越来越大,这才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十几年以前,什么技术防范都没有,但是有谁听说过高考作弊?1977年的高考,甚至没有集中在县城统考,但是哪个考场有考生作弊?近些年,这么多的公务员,这么多的处长、局长在拿学位,他们怎么拿的?他们在找枪手,在凭自己的权力拿分数,拿文凭,这才是最危险的,这种情况才是对神圣的教育事业的严重亵渎和巨大伤害!上行下效,考风不正的根子在党风,考风不正,其根源和实质是党风不正!

    2、能力教育与知识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以知识教育而见长,西方则重视能力教育,现在很多人就一味地认为西方的能力教育好,而中国重知识教育就是不行。这个看法如果走到绝对化上去,是不对的。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不能据此就说我国的基础教育就不行。实际上,知识教育中本生就蕴涵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教育则必须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和前提,怎么能够截然分开呢?比如,小学生的四则运算,是知识还是能力?它是知识和能力扭结在一起的,你能够截然分开吗?对创新也要有正确的看法,不是凡是新的都好,法轮功是新的,好不好?我们不要奢谈创新,创新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你天天谈创新、人人在创新,哪有那么多的"新"让你随便"创"的?这个东西强调过分,会让人飘忽,让人头脑发热,会导致我们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任何时候,任何阶段的学习,都不能忽视"现存量"知识的学习。我注意到,近些年来,不少欧美国家的教育界人士都认为,中国的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今天在国外,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像中国的中小学一样严格要求学生,许多对学生放得太松让孩子玩得太多的学校也是不受家长欢迎的。也有不少人认为,分数还是很重要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如此,他们认为,课业负担过于轻松的学校,也许会毁了孩子的前程。我们目前中小学生的网瘾之祸,这是对中国未来的致命伤害!而网瘾之祸,究其产生根源,与课业负担过于轻松,肯定是有相当紧密的关系的。

    3、关于"减负":

    我认为,减负只减课业负担,是治标不治本。"减负"主要的是应该减心理压力之负,而且,着重点还不是减学生的心理压力之负,而是要减家长、教师和社会的畸形心理之负,主要的是家长心理之负!当代中国有两个国情,一是传统的国情,传统的宗法制、家族奋斗的心理定势,一是当今国情,计划生育。这两个国情决定了今天中国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值和沉重的家族家庭情节。中国社会评价一个人,不仅仅是只评价这个人,还要看他的家庭。高中毕业,高考以后,如果没有考好,学生还好受些,同学一约,还是出去了,而父母关在家里生气,半个月居然不敢出门,觉得没脸见人了。社会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畸形评价以及教师待遇的具体情况,又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反向依赖,教师对学生的升学率十分看重,因为它同教师的功成名就紧紧地套在一起。教师对学生不是从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题海,在时间上的所谓充分利用,实际上是对学习活动的扼杀。这里实际上是在考我们家长的哲学水平和认识水平。几年前,四川省有个叫刘亦婷的女中学生考上了美国的哈佛大学,马上就有一本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立刻成了中国的学生家长的一部育人宝典,卖出130万册,连印了30 多次,获得当年的畅销书排行榜。类似的《耶鲁男孩》、《北大女孩》、《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等等,大受学生家长的欢迎。但是,没有多久,这批图书的销售却出现了整体下滑的趋势,取而代之的反倒是《我平庸,所以我快乐》,《快乐家教方案》、《何必上哈佛》、《何必上北大》等一大批反天才教育的书籍。这两种书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观,精英教育注重智商开发,反精英教育注重情商开发。很显然,前者有一个极大的误区,是否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高智商的天才?什么叫做天才?对于后者,也存在一个误区,是否平凡就一定快乐,平庸就一定快乐?而天才就抑郁和痛苦?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和人格的完美可不可以同时具备?真正需要反思的应该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教育?我们家长到底需要什么子女?国家和社会到底需要什么人才?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做最适合他自己做的工作。教育既不能太功利,也决不能不讲功利而放任自流。真正的教育是认识人们的兴趣和潜力所在,引导他们最大可能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家庭教育方法的选择绝对没有具体的标准,不同的家庭背景,父母也有不同的文化水平,最紧要的是提出努力方向,帮助和鼓励、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自己,有一点最重要,就是家长的胸怀。我还有一个看法,对大中小学生,适当的"负担"相当重要的,没有"负担",就没有任务,就会逐渐丧失进取心和责任感。"负"是不能随便减的,我们目前中小学生的网瘾之祸,是对中国未来的致命伤害!而网瘾之祸,究其产生根源,与课业负担过于轻松,肯定是有关系的。大学生的"负",更不能随便减。特别是我们这类学校,对学生更应该要求严格,我们这类学校的生源质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对学生放手不管。严格管理,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真正的关爱。

    4、关于学风:

    我认为,学风问题,是目前中国各级各类学校都面临着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认识清楚,就妨碍了对素质教育的根本把握。学习是主观性、主动性非常明显的一种活动,强迫性是学习活动的灵魂。学习,是因人而异的,根本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对此,我们的头脑一定要清醒:学习,决不可能轻松取胜。不付出心血和汗水而想一举成功、出人头地,那是骗人的。成千上万的家长和学生在书店去买《学习的革命》这本书,以为有了它,学习就会上去了。其实,这是上当了,学习没有灵丹妙药,学习上不下工夫,就要下滑,要退步。《疯狂英语》也是这样,决不能一味依赖和迷信。外语的学习不下工夫,光靠疯狂是上不去的。外语的学习是学习中的一个另类,外语的学习绝对是靠时间、靠心血堆出来的,学习外语的强迫性特征比学习其他任何专业知识更加明显。关于外语的热,是有争论的,我不管什么争论,我只是谈学习。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要看大学生的外语的过级情况,甚至有的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什么外语。有用人单位说了,"外语都能够学好,还有什么学不了的?我不是看他的外语,我是看他的学风,我看他在大学里是不是努力了。"这话有一定道理。

    目前中国社会有个反常现象:中小学生在拼命,在勤奋学习,而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潇洒,这无论如何叫人想不通,这是一种奇怪的扭曲。儿童的天性就是愉快的玩,反而让他们去打拼,大学生身体发育成熟,应该为今后的就职也好,成材也好,为党和国家作贡献也好,该真正好好打拼一番的,反而让他们去玩,这是说不通的。现在有一种说法:"越好考的越不好读,越不好考的越好读。"从实际情况看来,的确如此,中小学好考(重点中学除外),不好读;大学难考,好读;硕士、博士更难考,更好读。2005年8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登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个叫杨支柱的老师给二学位班全体同学的一封道歉信,以及杨老师接受记者的采访。在"民法分则"期末考试后,二学位班14名考生只有4名及格,另外两名55分以上的跟平时成绩综合后勉强及格,总评成绩不及格的高达8人,超过50%。杨老师在道歉信中语重心长地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十分感人。杨老师说:"我不想让自己教的学生成为水货。"刻苦学习,勤奋成材的教育,应该从小学就抓紧。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振兴和崛起,是靠"玩"出来的。《论语》整本书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荀子》整本书的第一句话是"学不可以已",《礼记》中专门有《学记》,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对青年学子读书学习提出了极高的标准和极为严格的要求。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全都潇洒浪漫、无拘无束、为所欲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真的完了。我认为,对大学生和中小学生都要让他们有受一点约束的感觉,让他们明白,他们有义务要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而勤奋学习。教育家们多强调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有兴趣的学习,而对强制性的学习风气、学习自觉性的培养则强调不够。而创造性、求知欲、学习兴趣往往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十分顽强的、这是一种"天性",它不须刻意强调都是很难被磨灭和忽视的。相反,实践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全力完成工作、全力投入某一事业的良好素质和习惯,那种上进心的培养,却是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种气势才行。对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去扼杀,但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要控制。爱美是天性,你看见一个漂亮的姑娘在大街上走,你会不由自主地多看两眼,这是天性,如果你不加以控制,老是看,看了又看,追着看,目不转睛地看,那就不是什么"天性"解释得了的了,那就是花痴了,那就是流氓了。而在对天性的控制方面,往往受到某些教育工作者的忽视。作为一个学生,他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把精力全力投入在学习中去,他今后决不是个好的劳动者,他也不会把精力投入在他今后的劳动中去。我认为,目前教育界认识上的偏差,这些不正确的导向,是导致目前学生学习风气不浓的最重要的原因。孩子走进校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在我们的经济犯罪领域,有些人经不起诱惑,没有约束好自己,没有管好自己,一步一步地在诱惑之下,越陷越深,走进监狱。我认为,拒绝诱惑,约束自我,强化自制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综合素质之一,是素质教育中必须反复强调的一个环节。我们的干部,我们的职工,我们手上有大大小小的权利的人,都要具备这种素质。我们的青少年也要具备这种素质,才不至于现在被懒惰和玩耍诱惑而成为意志消沉和学业不上进的人,将来被利益和糖衣炮弹诱惑成为社会的渣滓和罪犯。温家宝在中南大学调研时这样勉励师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学习做人。"而做人的重要素质之一,就是管束好自己,善于强迫自己。在人生历程中,谁能强迫好自己,谁能约束住自己,谁能拒绝诱惑,谁就能成功!对贪污受贿是这样,对吸毒赌博是这样,对贪玩好耍也是这样。现实生活中,贪污受贿和吸毒赌博不是多数,多数的是拒绝不了贪玩好耍之诱惑,玩物丧志,从而岁月蹉跎,光阴虚度,对不起父母和祖宗,对不起祖国和人民,对不起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对少数人而言,管住自己,才不至于走向深渊,对多数人而言,管住自己,才不至于走向平庸。学风教育,刻苦学习的学风培养,实际上是对接班人培养的最重要的一环,是一种政治思想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我们千万不能将刻苦学习精神的培养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

    5、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胡锦涛说:"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的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共产党员的言行、举止、思想境界、作风、道德、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群众关系、甚至人格魅力和心胸等等,都应该有一个高标准。群众常说说,"某人还是党员,他连我都不如呢!"入党就是吃亏,就是奉献和牺牲,解放区,甚至要牺牲生命去捍卫党的尊严和荣誉,今天一般不用牺牲生命了,但是常常需要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声誉。精神的伟大在于它能够满足人生的欢乐和幸福,能够在哲学层次上清醒地而不是糊涂地认识人生,认识世界,找到立足点,找到可靠的生命支撑。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就在这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不仅仅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雷锋对世界,对人生,对哲学的深刻认识。这句话的哲学档次非常之高,很难想象出自一个小战士的日记。很多人理解雷锋精神没有理解透彻,认为就是一个帮助别人,就是捐点款支援灾区和有困难的战友,就是在工地上义务劳动,或者是帮老大娘带个路,等等。认为现在学雷锋,就是捐款、上街搞点免费的为民服务,冲刷和清扫街道等等。不是,而是人生的完美,精神的充实、是对理想的追求。雷锋在做那些好事的时候,根本不愿意让人知道,根本不去炫耀,他本身在做这些好事的时候,已经在享受巨大的幸福和欢乐了。雷锋是毛泽东时代的阳光青年,他心胸无比宽广,待人特别亲和,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纯真得几乎一尘不染,理想信念特别坚定,抱负特别远大,内心充满阳光,他的人生特别幸福,生活特别充实。如果不理解到这个层次,就容易在"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中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人们常说的"雷锋精神年年有,三月来了四月走。"我们现在学雷锋,太多的作秀的味道,学得真叫浅薄和俗气。王选院士认为:"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什么是王选心中的好人呢?很简单,"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的就是好人。"这个标准看来不怎么样,其实相当高。爱因斯坦说过:"人只有为别人活着,那才是最有价值。"我们做事情有三个档次,或者说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层次,是解决职业和吃饭问题,也就是解决生活和生存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较高层次,视自己的工作为一种自己感到兴奋和有兴趣的事业;最高层次是把自己的工作同生命价值结合在一起,是事业,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个部分,这只有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够有这种层次,只有我们共产党员才有这种无比宽广的胸怀。

    我们平时经常在说"精神支柱",经常在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树立理想,成材报国",应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这就是我们正确的具有导航意义性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人类社会发展展示的魅力和影响不是生命的长短来衡量的。这种精神追求,体现在我们今天,体现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体现在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可能都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这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是对真理和科学精神的崇尚,是对民主和学术的奉献和投入。在学校教育中,不讲精神和理想,是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严重失职。在家庭教育中,不讲精神和理想,是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是家长的严重失职,最终是会让家长吃大亏的。对子女进行"树立理想,成材报国"的教育,是我们家长心胸开阔、境界高远的表现,这种开阔的心胸和高远的境界一定会让子女受益的,一定会让子女得到意外的收获。那种太过势利的学习目的教育,是狭隘和俗气的教育,这将会毁掉我们的孩子,毁掉我们的整个下一代。

    结语:

    人类教育的起源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其核心和灵魂是思想道德素质,而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高仅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已。贯彻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师德师风。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素质教育思想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是高度一致的,它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向上,树立理想,成材报国。千万不能把学风的培养和学习态度的教育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惟其如此,才能够在教育领域正本清源,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目标同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

    素质教育的问题,从探索开始,已经二十年了。从党和国家上层正式提出,也有十年了。但是,在素质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们至今清醒地来反思,到底贯彻实施如何呢?我们为什么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宣传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为什么老是不见什么明显的成效呢?素质教育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的家长和社会,困扰着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困扰着我们的各级教育行政官员,甚至,也困扰着专门的教育理论工作者。这个困扰我们教育的重大问题,到底还要困扰我们多久呢?所以,我觉得,我们对素质教育问题,必须换一个角度来思维,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素质教育。

    

   戴伟 (1950、7 ) 长江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讯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江东团结路35号长江师范学院
   邮码:408003
   E-mail:daiwei@yznu.edu.cn
   电话:1330825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