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丹清广告快板下载:安德义《论语解读·阳货第十七·1》 - 经典导读 - 国学频道 - 钟鸣网 - 汇集海内外的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45:17
【题解】

  本篇取“阳货欲见孔子”句“阳货”两字为篇名。

  前此数篇谈修身与治国,属“经”的范畴,是原则性,本篇谈随机应变,属“权”的范畴,是灵活性,经正而权变,经正权变必须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而且必须有度,“经”亦有“度”,“权”亦有“度”。

  一、通权达变。①“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②“公山拂扰以费畔,佛肸以中牟畔,召,子欲往。”阳货,系权贵,欲见而不见。公山佛肸系叛臣,召而欲往,善通权变。

  ③“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当见而不见,行不屑之教。

  ④宰我一年之丧,孔子三年之丧,宰我与之辩。孔子说,父母去世,你吃白米,穿锦衣,你心里安宁吗:“女安,则为之。”孔子行教育之权变。

  ⑤武城一个小地方,子游亦用礼乐教化,孔子似觉小题大做,弟子提出批评,孔子随机而变,小题亦当大做。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仅仅是玉帛钟鼓类的形式上的一些东西吗?它是多变的,灵活的。“君子义以为上”,尚勇无义则乱则盗,义者宜也,宜者权变也。

  二、是非分明,善恶分明。

  ①人类行恶习。“乡愿,德之贼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 “色厉内荏”之小人“患得患失”之鄙夫,“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小人。“夺朱”之紫色,“乱乐”之郑声,“覆邦家”之利口。”“年四十而见恶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民有三疾,君子有七恶,均系人类恶行恶习。

  ②人类善德。能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

  三、经权之度。“经”大多表现为是非善恶分明,循理守常曰经,但孔子又说:“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天下事没有绝对的正确,绝对的错误,一切以“义”为总原则,这个“义”就是“度”,遏恶扬善,善恶分明,亦有“度”。对前面所谈到的各种人类恶习的分辨处置亦有“度”的问题。临危制变曰权,“权”变是灵活性,权变亦有度。“权变”无度则走向邪僻。六言六蔽所谈即“度”的问题。“仁”、“知”、“信”、“直”、“勇”、“刚”六种美德,若不限之以“礼”,以“度”,美德即会变成愚蠢,放荡,残贼,绞害,轻狂。六言六蔽之利弊,不仅仅限于六类美德,亦包括恭宽信敏惠之五德。

  【原文】

  17.1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也③,而往拜之,遇诸涂④。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⑤:“怀其宝而迷其邦⑥,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⑦,可谓知乎⑧?”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⑨。”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① 阳货:名虎,见孔子:想让孔子谒见他。使动用法。见,谒见,拜见。后句的“见”用法同。 ② 归:通“馈”,赠送。豚(tún):小猪,这里指蒸熟的小猪。 ③ 时其亡:打听到他不在家时。时,通“伺”,窥伺,暗中窥探。孔子不愿见阳货,趁他不在家时去回拜。 ④涂:通“途”,道路。 ⑤ 曰:这里的“曰”,和下文的两个“曰不可”都是阳货自问自答。 ⑥ 怀其宝:比喻自己怀藏着才能。迷:乱,使乱,使动用法。 ⑦好(hào)从事:指喜好从事政治活动。亟(qì):屡次。 ⑧ 知:同“智”。 ⑨ 岁不我与:岁月不等待我们。否定句宾语前置。与,在一起。这里当“等待”讲。

  【语译】

  阳货想叫孔子去拜见他,孔子却不去,阳货便派人送给孔子一头蒸熟了的乳猪。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才去回拜。不巧,两人在路途上相遇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同你说。”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了起来,却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不回答,)阳货自己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好参与政事,却屡次错过机会,这叫做聪明吗?”(孔子仍不回答,)阳货又自己接口说:“不可以。”阳货说:“时光一天天消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呀。”孔子说:“好吧,我打算出去做官了。”

  【解读】

  本章记载阳货“空访”,孔子“空拜”,表现孔子通权达变的灵活性。

  阳货,又叫阳虎,是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春秋末年,权势逐渐下移,天子下移至大夫,大夫下移至家臣。阳货不但一度掌握了季氏的大权,而且掌握了鲁国的大权,权倾鲁国,炙手可热,飞扬跋扈,恣肆妄为,孔子骂他是“陪臣执国命”。

  后来他在和季桓子等的争权斗争中失败,逃往齐国,后又逃到晋国。孔子见阳货当在公元前502年。阳货想要孔子帮助他治理鲁国,召见孔子。“孔子不见。”阳货心生一计——“空访”,趁孔子不在家,“归孔子豚”,馈赠孔子一个乳猪。阳货空访一招很刁滑,陷孔子于两难境地,内心的道德要求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回访,见所不愿见之人,受道德良心谴责;不回访,与社会现实权势发生冲突。冲突有两大不利,一、孔子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激怒恶人,恐生变乱。对待小人,拒绝但不能断绝,拒而不绝,是拒绝的最高境界。二、按礼制规定,“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玉藻》也说:“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孔子必须回访,孔子不愧为圣人,他将计就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趁他不在的时候,前往拜访 ——空拜。

  空拜一招也很高明。但事有不凑巧,孔子出门后在路上又遇到阳货,“遇诸途。”“来!予与尔言。”从一个“来”字可以看出阳货骄横傲慢无礼的状态,对于一个社会贤达,脱口而呼,无礼之至。“予与尔言。”不待对方回应,抢口而说。接下来连续三句,自问自答。

  第一句,劝“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怀揣治世之才能品德,而使国家混乱,能称得上“仁”吗?你的志向不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吗,不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欲行仁义于天下吗?为什么你不出来做官呢?“仁”是孔子倡导的核心,阳货直奔孔子的核心主题。针尖对麦芒,“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第二句,劝“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喜欢做事而又常常失掉机会,算得上有智慧吗?孔子宣传仁道,游说诸侯,周游七十二国,可谓“好从事”,屡屡碰壁,四处遭难。这一点最令孔子难堪,尴尬,犹如揭人疮疤,“亟失时”是铁打的事实,孔子无可辩驳。

  第三句,劝“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光流逝,时不我待,抓紧时间吧。阳货的三句话,第一句,从仁学的理论高度上规劝孔子,第二句从孔子仁道不施的事实上责难孔子,第三句从时间上劝诫孔子抓住机遇,理论要结合实际,不要错失良机。阳货欲见孔子,用心良苦。

  全部过程可以归纳如下:

  以礼访孔子,以仁问孔子,以智难孔子,以时劝孔子。从事实角度看,逼人还礼,非礼也;逼人就范,非仁也;揭人疮疤,非智也;非其人而曰时,非时也。

  孔子面对一个权势人物,喋喋不休,不依不饶,咄咄逼人的态势,无可奈何,只好说:“诺,吾将仕也。”诺而不信,称之为空诺,从阳货空访,到孔子空拜,又到孔子空诺,空对空,假对假,是圣人通权达变的典型范例。“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内文明而外柔顺。”内刚而外柔,内方而外圆,内经而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