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红棉吉他: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精品课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0:34:26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2005 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申 请 书
所属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层次(本 / 专)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理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电子信息科学类
课程负责人 任小康
申报日期 2005 年 4 月 18 日
填 写 要 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 word 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 -1
基本信息
姓 名
任小康
性别

出生年月
1963 年 9 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7971327
学 位
硕士
职 务
计算中心主任
手 机
13309482266
所在院系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E-mail
renxk@nwnu.edu.cn
1-2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 / 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 5 年讲授的主要课程(含实验教学):
1.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公共核心课,周学时 2+3(99 级 80 人 , 2000 级 58 人 , 2001 级 100 人, 2002 级 100 人, 2003 级 101 人, 2004 级 100 人 ) 。
2.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 公共必修课,周学时 3+2 (2002 级 120 人, 2003 级 110 人, 2004 级 70 人 ) 。
3. 计算机基础,研究生公共课,周学时 2+2(2001 级 ,54 人 , 2002 级 100 人, 2003 级 140 人, 2004 级 180 人 ) 。
4. 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 , 周学时 4+2 ( 99 级 100 人, 2000 级 110 人, 2001 级 98 人, 2002 级 66 人)。
5. 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 , 周学时 2+2 ( 2000 级 100 人, 2001 级 110 人, 2002 级 110 人, 2003 级 100 人)。
近 5 年承担的实践教学(不含实验教学):
近五年来共指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 75 篇 , 指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 30 人,指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函授本科生毕业论文 40 篇,指导研究生论文 5 篇,指导继续教育学院夜大专业实习 20 人。
近 5 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 校科技创新工程二期项目《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与开发 —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子项目》,西北师范大学,主持, 2002-2004 ( NWNU-KJCXGC-02-03 )。
2 .构建面向 21 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体系,西北师大教学改革立项,主持, 2002 年。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信息化教改试验,西北师大教学改革立项,主要参与, 2002 年。
4 .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纸化考试系统,西北师大资助,主持, 2001 年。
5 . 研制开发计算机核心课程《编译原理》辅助教学软件,西北师大资助 ,1999 年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1 .用 Delphi 实现编译原理的动态演示,电化教育研究, 1999 年 2 月,第一。
2 .编译原理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 , CBE 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1999 年。
3 .编译原理 CAI 实现 ---- 语法制导翻译及中间代码生成动态演示 , 第九届全国多媒体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0 年。
4 .对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认识,天津电大学报, 2002 ( 3 )。
5 .网络时代教学媒体变革引发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 2003 ( 1 )。
6 .《形体健美与健美操》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制作 电化教育研究 2002 ( 2 )
获得的教学表彰 / 奖励:
1 .构建面向 21 世纪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校级教学成果奖,西北师大,主持, 2003 年。
2 .完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新模式,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甘肃省人民政府,主持, 2005 年。
3 .以动态演示为主的编译原理教学课件的研究,校级教学成果奖,西北师大,主持, 2001 年。
4 .结合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构建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体系,甘肃省教学成果省教育厅级奖,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参与,排名第三, 2000 年。
5 .孔宪武中青年教学优秀奖,西北师范大学, 1999 。
6 . 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西北师范大学, 2001 。
7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个人,甘肃省教育厅 2004 年 12 月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 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甘肃省教委项目 ---- “基于 Internet 合作式学习软件的开发” 2004 年 , 1 万 , 主持;
2 . 2001 年参与开发“兰州正林农恳食品有限公司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
3 .横向课题:主持开发“甘肃省财政厅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登记数据库通用系统”的研制, 2002 年 9 月已完成,费用 6.85 万元;
4 .横向课题 ------ 甘肃省文化厅信息管理系统,费用 4.4 万, 2004 年 7 月已完成;
5 .横向课题 ------ 完成西北师范大学档案管理系统数据转换程序的开发,费用 0.2 万 , 2004 年 7 月已完成。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复数域上的机器定理证明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1998 ( 2 )
2 .网络环境下学校运动会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2 ( 04 )
3 . 4 × 4DCT 算法的一维快速转换及其软件实现的改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4 .多媒体 Windows 3.1 环境下声音开发的原理,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5 . LL(1) 分析法的多媒体动态演示实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 奖励:
2001 年参与开发“兰州正林农恳食品有限公司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获甘肃省电子信息系统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优秀成果壹等奖 2001.8.30 甘肃省电子计算机办公室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  员
构 成 ( 含 外  聘 教 师 )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苟平章

1966.12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杨得国

1971.07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吴尚智

1965.12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曹文泉

1968.03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门维江

1967.11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李运平

1949.09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许桃香

1967.06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马和平

1971.06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袁媛

1975.03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白荷芳

1966.11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曾玥

1967.03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齐永锋

1971.03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刘芬民

1974.11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杨延娇

1976.10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讲教师
崔永智

1964.10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辅导教师
张玉磊

1980.11
助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辅导教师
何廷年

1980.07
助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辅导教师
赵红

1980.03
助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辅导教师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 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⑴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
该课程教师队伍由 20 名教师组成,其中,副教授 5 人,讲师 10 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 6 人、本科学历 14 人; 50 岁以上教师 1 人、 40 岁以上教师 2 人、 30 岁以上教师 10 人、 30 岁以下教师 7 人,平均年龄 32 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 18 人,数学专业 2 人。
⑵ 师资配置情况
主讲教师都是经过多次辅导及严格培训后才担任主讲任务的 , 副教授以上教师既从事理论教学也从事实践教学,且都具有十余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经历。主要成员全部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 , 并能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研究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整体教学质量高,教学各具风格,教学思想活跃,合作意识强,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基本上可以达到每 50 人配备一位辅导教师,为适应高校扩招的形势 , 配备了业务水平较高的年轻教师担任辅导教师,配合主讲教师加强了辅导工作。为使青年教师尽快地提高教学水平 ,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 即为每个青年教师指定一位教学认真的中、老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 指导其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 培养青年教师认真扎实的敬业精神和教学要求的业务水平,使其尽快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实验室机房的教师和实验员也直接配合参与上机实验辅导工作。
积极从事科研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敬业精神,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奖励达 10 余次,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 / 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一、主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⑴ 主持 校科技创新工程二期项目“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与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子项目;
⑵ 主持学校“ 构建面向 21 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教改项目;
⑶ 主持学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信息化教改试验”教改项目;
⑷ 主持学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现函授教学模式的改革”继续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⑸ 主持学校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基于 Web 的多媒体网络课程研究与开发”, 0.15 万元;
二、解决的问题与取得的教改成果
⑴ 利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将有效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突出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如利用“教学支撑平台”和“网络课件”开展网络化教学,增强学生自学和自控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
⑵ 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解决教学时数少、学科发展快问题,如利用“电子教案”随时添加计算机新技术、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立体化资源起到助教和助学的效果)
三、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
⑴ 苟平章、倪志新,现代远程教育中的网络技术及安全性研究,电化教育研究, 2002 ( 7 )。
⑵ 苟平章、倪志新,基于 VB 的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组成原理》动态模拟演示系统,电化教育研究, 2000 ( 7 )。
⑶ 苟平章、任小康,基于 Windows NT Server 4.0 的教学局域网络管理策略,计算机应用研究, 1999 年 5 月。
⑷ 苟平章、倪志新、雷鸿昌,网络系统安全性技术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年第 40 卷专辑。
⑸ 杨得国、王宏宁、门维江,对校园计算机网络规划建设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电化教育研究, 2002 年第 2 期。
⑹ 杨得国,使用互联网和网上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和评估的若干问题,中国远程教育, 2002 年第 4 期。
⑺ 杨得国,曹步军,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2000 ( 3 )。
⑻ 吴尚智,改进的堆排序算法及其复杂度分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 3 )。
(9) 门维江,论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阶段,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2000 ( 3 )。
⑽ 杨得国,李剑,郭致慧,试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 4 ) .
四、教学研究表彰 / 奖励
⑴ 完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新模式,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 年。苟平章、任小康、李运平、吴尚智、张玉磊,
⑵ 构建面向 21 世纪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西北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 2004 年 10 月,任小康、苟平章、倪志新、王秋云、李运平。
⑶ 《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与应用,甘肃省教学成果教育厅级奖, 2005 年,杨得国、曹文泉、崔永智、白荷芳、曾 玥 。
⑷ 公共计算机课教学法得研究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 2004 年 10 月,杨得国、崔永智、吴尚智、曹文泉。
⑸ 地方高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 2001 年 8 月,李运平、倪志新、许桃香、门维江、苟平章。
3.    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经历了如下 4 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分为两个过程:首先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 ,各高等院校主要根据自己专业需要开展相应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育以计算机语言课为主,如 BASIC 语言等;二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其教学内容主要以 DOS 、 WPS 、 CCED 和 BASIC 语言为主,授课教师主要以计算中心为主,各专业相应教研室为辅承担。我校于 1984 年成立计算中心,是全省高校中成立较早的计算中心之一,担负着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工作。 1993 年,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更改,文科类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 DOS 、字处理、 CCED 、 FoxBASE 基本命令等,理科类在文科类基础上增加 FoxBASE 程序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名称改为“计算机应用基础Ⅰ”。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 1995 年 ~1999 年,根据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提出的三层次教育,各院校对课程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第一层次主要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核心,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 Windows95/98 操作系统、 MS Office97 套件和计算机网络等四部分。 1995 、 1999 年陆续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 (DOS 版、 Windows 版 ) ”教材,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Ⅰ”课程名称,在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第一学期全面展开。课程建设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计算机文化的内涵和实践教学,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加强了与后续课程的相关性的研究。
第三阶段主要是 1999 年 ~2002 年,这一阶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室采用电子教案进行教学。 2001 年编写出版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教学模式分别采用了课堂 + 实践的教学方式和网络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还分别开设“基础班”与“提高班”、优秀学生通过考试可以进入提高班学习等分级教学试点。考试方式从笔试到笔试 + 机试发展为全部机试,实现了无纸化考试改革,此阶段是该课程迅速发展的阶段。
第四阶段开始于 2002 年,在前面三个阶段改革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 2003 年版)》等文件精神开始新的探索与研究。尝试多样化、立体式教学模式,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加大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部分内容的教学,加大网络课程建设的力度,教学内容上强化实践环节教学,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同类课程的设置,加强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实现与国内著名高校接轨。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基础”教材,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同时,将课程名称改为《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3 .课程描述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核心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体现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为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中 Windows 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办公集成软件 Office 2000 组件的操作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特别是 Internet 中的电子邮件、 WWW 等功能的设置与使用,掌握 Windows 操作系统中的多媒体工具的使用。
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教学时数为 36+54 (理论课 36 学时,实验课 54 学时)。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应用;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体系结构;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运算 / 逻辑基础;指令和指令系统等), Windows2000 操作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功能、种类及发展; Windows 2000 操作系统的配置和使用等), Office2000 办公集成软件的使用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与 Internet 应用(包括计算机网络发展、概念、分类、体系结构、基本组成; Internet 基本概念、地址表示、 Internet 信息服务;典型信息服务的使用等),多媒体技术基本应用(包括多媒体概念、系统构成、软件环境、应用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安全(包括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与状况、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及网络攻防、防火墙技术 * 、系统安全规划与管理、数据加密 * 、数字签名 * )等六个知识模块组成。
实践教学由 Windows 2000 应用基础、 Microsoft Office2000 操作与应用、 Internet 使用和常用多媒体软件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初步等 4 部分组成。
知识模块顺序及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
理论课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时数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时数
1
计算机基础知识
6
计算机基本操作训练
6
2
Windows2000 操作系统
6
Windows 2000 操作、使用与管理
9
3
Office 办公集成软件
12
Office 2000 使用与综合应用
21
4
计算机网络与 Internet
8
计算机网络与 Internet 使用
9
5
多媒体技术初步
4
多媒体技术使用
6
6
信息系统安全
4
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3
课程重点是对计算机整体的了解和认识,计算机安全防范和网络道德,计算机工作原理和微机硬件组成, Windows2000 操作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IP 地址与域名。典型应用软件的使用,如 Office 、动画制作和网络基本应用。
课程的难点是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典型应用的相关参数的配置。
解决办法主要采用 3 种方式:一是通过课堂讲授,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和难点;二是利用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强调自主学习和网络学习;三是教学实践,这种方式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关键,任何知识,尤其是计算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实践永远也学不会。通过这三种方式达到对不同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在前面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建设新的教学目标、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和计算机应用水平、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安排上又进行了调整。新的实践教学共设置 5 个大的学生必做实验。整个实验分为基础部分与提高部分,实验内容由低到高以满足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需求,要求学生在基础部分最多选择 3 个实验,提高部分不限,至少写出 3 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3 .课程描述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 教材使用与建设
围绕课程发展的 4 个主要阶段,分别编写了 4 套教材,分别用于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级本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
⑴ 主编《大学文科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大学理科计算机应用基础》, 1995.8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主要用于 1995 、 1996 、 1997 、 1998 级本科教学中,该教材于 1996 年获甘肃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⑵ 主编《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Windows 版)》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分别于 1999.7 和 2001.7 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和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主要用于 1999 、 2000 、 2001 、 2002 级本科教学中。
⑶ 编写《计算机基础》, 2004.4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要用于 2004 级本科教学参考书。
⑷ 2003 、 2004 级本科教学使用主教材为全国统编面向 21 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教材《计算机应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参考教材主要以国内著名院校采用的教材为主。
2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配套实验教材采用面向 21 世纪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与实验指导书》和新世纪网络课程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与实验指导书》,该教材按学习篇、实验篇和测试篇组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每个实验除包含实验要求、目的和内容外,还注重案例教学,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验案例按知识点进行组织,利用 Flash 动画技术实现。该实验教学思想和实验内容已经在 2000 级 ~ 2004 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使用,尤其是利用动画技术描述知识点、通过案例进行实践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取得明显的效果。
3. 实验教学环境
拥有和与课程配套的主教材、实验指导教材、电子教案、网络课件、试题库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校级院管计算中心拥有近 1200 台 P-4 高档微机的微机室,并对本学院学生免费开放。所有微机皆连接成局域网络,并与校园网和 Internet 连接,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教学。
4. 网络教学环境
具有支撑网络教学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和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这些资源都是课题组自行研制开发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主要包括:用于网上教学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 1 套电子教案、 1 套网络课程、在线测试系统和题库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进行网上教学,除了课堂教学,教学的其他教学活动都通过网上实现,包括作业的发布、提交与批改,教学通知与安排,网上提问、答疑和讨论等。所有这些资源都可以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查看并访问。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⑴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在本门课程中,有许多操作性很强的知识运用,为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利用电子教案、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更有效地表达和展现这些概念,尤其是通过案例驱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淡化操作性讲解,强调对基本理论的深刻理解、基本概念的牢固建立以及对基本操作方法的灵活运用, 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编写并研制一系列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⑵ 转变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在课堂上由学生提问并由学生解答,或者在网络中组成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的讨论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过程中,最突出的是实验教学的引入,不仅将实验教师从繁杂的指导实验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案例解决。此外,网上教学平台提供开放式的动态课件,其内容随着学生的提问过程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即一个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可以成为另一个学生问题的答案。
⑶ 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在 97 、 98 、 99 三个年级中进行试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电子教案在多功能教室上课,教学内容按模块组织教学。在 2001 级和 2002 级进行分级教学改革试点,新生入学时根据学生的基础通过考试将学生分为基础班、提高班 2 个级别授课。 2002 、 2003 和 2004 级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即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的优势,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
⑷ 考试机制的改革
为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实现考教分离,不断探索和研究考试机制。从 1998 级开始,将笔试改为 60% 笔试加上 40% 上机综合评定; 2001 级采用调用兄弟院校试卷,笔试加上机; 2002 级和 2003 级利用连机测试系统实现全部机考。通过几届试点,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了。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全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最早的课程之一, 1997 年开始尝试多媒体教学, 2001 年开始进行无纸化考试, 2002 年开始尝试网络教学,使得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学习方式、考试形式等呈现多元化、立体式的教学格局。为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开发了基于教学局域网的实验教学网页,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实验环境和网络教学评价很好,一项对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网上调查显示, 483 人中有 74% ( 362 人)的学生认为满意, 17% ( 83 人)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调查中( 1048 人), 79% ( 833 人)认为合适, 10% ( 109 人)认为较合适。从 2004 年 1 月 15 日 到目前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学生近 3 万人次。
我院王彩芬教授、冯百明副教授、王治和副教授以及校外的管会生副教授、王秋云副教授等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⑴ 具有一支敬业而稳定的教学队伍
培养、锻炼和建设了一支热忠于基础教学、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良好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稳定在 20 人左右。
⑵ 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室和电子教案灵活地加入学科新知识,课堂信息量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二是采用分级教学的方法,突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三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建设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网络实验教学网页和无纸化网络考试平台,注重课程学习的全过程。
⑶   形成了一整套立体化的教学资源解决方案
针对本课程教学的特点,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将所用教材、实验、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在线测试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等教学资源形成一体,以多种媒体方式展现各个知识点,充分强调了各自的特点。
•  本课程在校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中的入门核心课程,自 90 年代开始国内外各高等院校便把它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依托各级教学改革项目,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其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课程体系与内容先进,已出版和立项多种高水平的教材,教学资源丰富,评价体系科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高。主讲教授一直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与科研,主持的“完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新模式”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与应用” 于 2005 年分别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教育厅级奖。
通过调研和比较,我们认为本课程与国内兄弟院校课程相比,教学改革的步伐迈的较大,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教学模式先进。整体课程的设置,适应于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处于教学改革的前沿。
本课程与国内院校的主要区别有三点:首先是教学体系的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基础上注重应用技能的掌握;模块分层次的教学体系,既方便学生的自学,又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其次是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和教学软件丰富,特别是在多媒体学习课件方面,能给学生很大的便利,通过网络课件的学习对计算机的操作学习、动画演示,变得更加直观、便于理解;第三,自 2002 级开始全面实现分级教学和无纸化考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明确,拥有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课程体系与内容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教材建设立体化,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在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起着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逐渐形成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规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示范基地。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⑴ 如何发挥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有待进一步研究;
⑵ 如何更加及时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体现计算机学科发展前沿内容,有待进一步探讨。
5. 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1 .建设目标
⑴ 造就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课程体系和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⑵ 出版高水平的立体化精品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
⑶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将 “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 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为国内同类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 .步骤
⑴ 建立并确定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设置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⑵   编写出版高水平的立体化教材;
⑶ 进一步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⑷ 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⑸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突出素质和学习能力的考核;
⑹ 在建设的基础上,发表高质量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论文;
⑺ 结合教学与科研成果,不断的丰富和健全立体化教学资源;
⑻   在课程建设中培养和锻炼一支热忠于教育事业的综合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3 .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资源陆续上网,包括电子教案、实践教学、网络课程、在线测试系统、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软件和课程建设相关资料。
评选“精品课程”不是结果,而是一个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我们将随着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完善课程资源的建设、并不断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打造精品、创出品排。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网站组成:
⑴ 课程概况:主要由教学大纲、学时分配、主讲教授、师资队伍、课程简介及课程公告 6 部分组成。
⑵ 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电子教案 2 套(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大学计算机)。
⑶ 练习作业:课后作业、习题与参考答案、模拟试卷。
⑷ 教学课件:教学录像( 3 人)、网络课程 1 套。
⑸ 实践教学: 15 个教学实验和案例教学。
⑹ 在线测试:试题库、平时练习与测试、模拟试卷。
⑺ 参考资料:教学资料、网络资料。
⑻ 网上学堂(支持网上教学的软件平台,需要有网络帐号和密码才能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