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船球员名单2017:2010年各地环境保护典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04:27

依靠科技改造老产业发挥优势建设新市镇  
山水云亭新绿城  
今年全街道先后开工60多个环境建设项目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 邬钦君 见习记者 范圣楠 李莉记者 高杰
  云亭街道位于江苏省江阴市东南郊。“四面环山出白云,十里长亭居其中”,这是古人对云亭充满诗情的描写。按照打造一流生态产业园区和打造一流人居环境的要求,云亭街道不断创新创优,近年来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快速发展。
  加快老产业转型发展五大经济
  近年来,云亭街道注重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提升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相继引入机械、物流、地产、新能源等相关企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机械行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步扭转了传统产业比重较高的局面,形成了机械电子、新能源、精细化工和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今年云亭街道机械产业所占全街道比重已达52%,“三产”服务业所占比重约为18%,其他产业所占比重约为32%,产生了机械制造、风电铸造、不锈钢精线、工程塑料、改性沥青等优势特色企业。同时,云亭街道坚决关停“五小”企业,年初对佘城电镀集中区彻底关停;按照产业转型、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集中精力发展能源经济、资本经济、总部经济、标准经济、生态经济这“五大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打造山水云亭
  绿色生态是云亭的亮点。今日云亭,“生态优先、环保优先,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街道在经济建设和市镇建设的同时,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打造“山水云亭”。
  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切实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街道围绕农村房屋建筑规范整齐、违章搭建清理,以创建2012年国家级卫生镇为目标,健全人员机构,完善考核办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投入大量经费全面推进区域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以共享共建为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云亭街道努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倡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农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发挥云亭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把绮山生态园“农家乐”、花山文化会所、毗山生态园、定山湖山庄、东园、名豪山庄等串联起来进行整体包装,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精品线路。
  加快新市镇建设打造东郊绿城
  云亭街道实施了高起点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快速度建设、高水平全覆盖管理的新市镇建设“三部曲”,计划打造一座“东郊绿城”。
  2009年撤镇建街道对于云亭来说是一次大的机遇,街道坚持控制工业发展范围,加快绿道建设和应急水源地建设,积极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打造江阴不可或缺的重要“绿肺”。
  为加快实现“山水云亭,东郊绿城”建设目标,街道自筹资金改造市镇环境、建设市镇绿地,新建了市民休闲广场、对社区进行增绿补绿、对街道几条主干道道进行了美化、绿化。其中年初投资3000万元建设“控源截污”工程,主要铺设管网,收集镇区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厂处理,目前工程1~6块区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工程竣工后,镇区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今年以来全街道60多个建设项目已先后开工,总投资4亿元,到今年年底绝大部分项目将竣工,届时将大大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为了保持城镇高水平的环境质量,街道按照城市化标准,加大对绿化、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物业管理、治安状况等方面的督办考核力度,进一步把云亭市镇形象管美、管亮、管出特色。

冀州滨湖新区打造古韵今风现代城市  
拥抱衡水湖  做足水文章  
投资30多亿元的首批20项重点工程目前已基本竣工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  霍纪东  记者  祝晓光  周迎久
  衡水湖岸边,典雅的陶瓷博物馆、现代时尚的广电文艺中心、波浪造型的滨湖生态会馆等一座座新颖别致的建筑,犹如珍珠般点缀在带状公园间……站在河北省冀州市滨湖新区双向十车道的湖滨大道上放眼北望,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眼前。 "拥抱衡水湖,做足水文章"。冀州市委书记刘全会说,衡水湖是冀州城市发展可以借用的一笔丰富资源。依湖而建的滨湖新区,充分发挥滨水优势,建成集中展示冀州古韵今风的地标性区域,打造新的城市名片。
  把环境资源转化为发展亮点
  "这里曾是城市最脏乱的地方。"在滨湖新区春澜路一座别致的景观桥边,正在湖边垂钓的李建胜老人,对3年前衡水湖及周边的脏乱差现象记忆犹新。过去,衡水湖中密密麻麻分布着众多网箱、拦网、围埝,就像一个大养殖场。湖边,不算水泥厂、炼铁厂、色织厂,仅采暖铸造企业就有32家,每天排入衡水湖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就有1.5万吨。
  "把最好的环境资源转化成发展的最大亮点"。2008年以来,冀州市连续开展了透湖拆迁、净化衡水湖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关停搬迁各类企业30多家,拆除各类门店住宅500多户;清理取缔湖区养鱼网箱1058个、拦网养鱼4350亩、围埝养鱼5800亩。
  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滨湖优势,冀州市确立了建设滨湖文化名城的发展定位,按照"拥抱衡水湖,融入大衡水北方水城"的思路,启动了滨湖新区建设。
  新区位于冀州新城区、衡水湖与古城区交接地带,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0平方公里。新区定位为集中展示冀州古韵今风的地标性区域,主要包括一轴、两环、三岛、四区。一轴即湖滨大道,其北部为滨湖生态旅游区,南部为高档商住区;两环即两条主要景观走廊;三岛即月亮岛、仙帝岛、生态密林岛;四区即生态区、居住区、功能区、公园区。

  新区将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着力构建以旅游业为主,集餐饮、娱乐、旅游、会展、购物、健身于一体的第三产业聚集区,形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经济繁荣的"九州之首"新的城市名片。2008年5月,冀州市投资30多亿元,启动了滨湖新区首批20项重点工程。这些项目既有彰显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滨湖公园、九州文化广场等,也有建筑风格时尚现代的温州大厦、吉美购物广场等。目前,首批工程已基本竣工,新的工程正在陆续建设。
  精品意识贯穿城市建设始终
  走进滨湖公园,第一感觉就是大气:滨湖新区核心区面积10平方公里,而滨湖公园就占了两平方公里。穿行其中,大到历史名人雕塑长廊、游赏码头,小到石亭、花架和路灯,处处让人深感精致之美。
  "不做则已,做就要做成精品。"公园在设计之初先是比较了国内12家甲级资质单位的概念性设计,后来又确定4家单位分别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之后,经过专家严格评审,最终选定了北京中外建筑设计公司的方案。
  滨湖新区的所有重点工程,规划设计全部出自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新区总规划出自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湖滨生态会馆由沈阳美景环境艺术公司设计,碧水湾五星级酒店由法国AMA公司担纲。 "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城市,必须大手笔、高起点,把精品意识贯穿城市建设始终。"冀州市市长刘占强介绍,以"三十年领先,五十年不落伍,打造百年经典城市"为目标,要求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不但必须要由甲级资质规划设计单位担纲,且总体规划、细部设计、施工图等还要全部出自一家之手,目的就是要把一流单位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
  精品理念催生了一系列精品工程:冀宝斋博物馆为国内最大的古陶瓷展馆,滨湖公园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县级城市亲水公园,广电文艺中心为全省县级一流媒体平台,碧水湾港为衡水湖及周边地区较大规模的生态式旅游码头。
  成立城投公司破解融资难题
  过去,冀州市政府的一些固定资产一直分属于各个部门,由于产权分散,无法统一高效利用。2008年,冀州市将这些资产的产权集中起来,成立了衡水市第一家、全省第二家县级城投公司。
  汲取个别地区城投公司因重"引血"、轻"造血",导致偿债能力过低破产或举步维艰的教训,冀州市从财政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和其他经营开发性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设立了城建项目偿债基金,形成了以营利性项目为载体,以城建项目偿债基金为还款来源的偿债保障机制,坚定了投资者对城投公司的信心。通过城投公司运作以及采取BT、BOT等融资手段,冀州市先后融资11亿多元,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滨湖公园仅绿化工程的投资就达3600多万元。冀州市城投公司采用BT模式,先由工程承建方投资建设,工程竣工并验收合格后,先支付10%工程款;养护期满后,再支付30%的工程款和一定利息;随后3年内,分年度支付剩余的工程款息。在此期间,承建方必须保证所栽灌木成活率达到99%,乔木成活率达到100%。这一项目的实施,开创了河北省城市市政绿化采用BT模式的先河。
  通过拓展城建融资渠道,冀州市解决了许多以前想干却干不成的事,初步实现了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向"有多少事筹多少钱"转变。冀州市供热管网超期服役8年,不仅难以适应城区扩大后的需求,而且跑冒滴漏严重,供热效率低。冀州市采用BOT模式,向社会融资1亿元实施了热网改造,成功解决了政府多年未能

宁夏绿色创建成为“两型”社会细胞工程  
创建示范社区打造绿色家园 

◆中国环境报 记者 李更虎 通讯员崔万杰
  “宁夏川那个好地方,是我可爱的家乡……” 位于中国西部内陆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天厚土,一派神奇。六盘山、贺兰山雄踞南北,滔滔黄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一幅塞上江南美丽动人的画卷。
  凡是来过宁夏的人,无不为这片神奇的土地而赞叹。生生息息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是对自己美好家园的前景充满着无限的自信和希望。
  创绿——
  让社区变得更美好

  绿色家园,和谐社区,人人神往。但是要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一个温馨和谐、绿色环保型社区,不仅需要政府加大引导,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方齐心协力才能得以实现。
  宁夏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冯志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开展绿色示范创建活动,对于提高广大居民环境意识,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细胞工程,也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社区的环保工作做好了,居民的环境意识提高了,社会就会稳定、和谐,环境友好型宁夏建设的目标就一定会得以实现。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宁夏环保厅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质量,提高社区广大居民幸福指数作为绿色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据介绍,宁夏环保厅在开展绿色创建工作之初就成立了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厅机关检查督办,各部门积极配合,街道社区齐抓共管,自治区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具体负责,抓好落实,指导社区开展创建活动。同时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各类创建制度。定期召开社区、街道、物业公司三方人员联席会议,研究部署示范创建工作。
  行动——
  打造绿色样板社区

  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把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引向深入,打造温馨和谐、低碳环保的样板社区,今年年初,在对社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宁夏提出了创建绿色示范社区的工作思路,目的是通过开展绿色示范社区,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区参与到绿色创建活动中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人人支持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示范社区环境文化建设,为示范社区制做了环保宣传栏,赠送环保书籍,购买环保书柜,帮助社区建设了资源回收站、环保工作站,完善了示范社区各类创建制度和档案资料。今年“6·5”世界环境日期间,宁夏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还专门组织环保志愿者、相关部门、党政领导深入社区,为居民免费发放环保购物袋,引导居民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少用一次性塑料袋,以实际行动减少“白色污染”,深受社区居民好评。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宁夏环保厅还进一步联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厅、民政厅等部门,在银川市正茂社区、阳澄社区、长庆油田燕鸽湖社区3个不同类型的社区组织开展了社区环保文艺演唱、社区碳排放调查、社区环保志愿者行动、社区居民绿色出行、社区楼宇文化建设、社区环保大讲堂等一系列绿色示范创建活动,为宁夏“十二五”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城净、居安宁的人居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和基础,也是我们追求发展的前提和依托。为了把绿色示范社区打造成人人参与环保的样板社区,宁夏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还结合示范社区特点,组织编印了《宁夏绿色示范社区创建指南》、《宁夏绿色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简报》、《宁夏绿色社区资料汇编》,制作了绿色示范社区创建电视专题片,极大地推动了宁夏绿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据统计,今年以来宁夏环保厅在绿色示范社区创建过程中,组织开展各类环保活动50余次,发放环保宣传资料10多万份,投入资金10多万元。
  环保——

    成为居民自觉行动
  宁夏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负责同志对记者说,开展绿色示范社区创建,旨在把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机制引入社区,让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的理念根植于老百姓的心中,让环保成为社区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觉行动。 金秋十月,记者走进银川市西夏区正茂社区,一幅幅绿色和谐的生动画面映入眼帘:乡土植物园里的鲜花喷芳吐艳,绿篱前蝶飞蜂舞,朝阳里晨练的社区居民在打拳、跑步、跳舞、踢键子,一派怡然自乐的景象。
  为了给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被誉为“小巷总理”的全国人大代表孙仙梅没有少操心。她上与环保部门主动联系,下与社区居民和老党员、离退休老同志以及社区环保志愿者一起动手,硬是将一个“脏乱差”、“三不管”的社区建成了一个生态文明、绿色和谐的示范社区。社区乡土植物园、社区堆肥栏、社区环保图书角、社区资源回收站成为社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区内外许多同行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取经”。
  凡来过正茂社区的同志,都交口称赞正茂社区的绿色示范创建工作搞得好,搞得很活跃,不仅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而且改变了社区的落后面貌,可谓一举多得。记者在社区采访时正巧遇上一些老大爷在扫树叶,记者不解地问,你们扫树叶干什么?大爷说:“我们一有时间,就会把大院里的落叶全部扫进环保厅为我们建设的堆肥栏里去,然后覆上土,洒上水,进行自然发酵”。正茂社区把这些看似没有用的垃圾收集起来,变废为宝养花种草,实现了资源回收利用,最后变成有机肥料,有效减少了社区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在绿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中,自治区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农工党宁夏区委会、宁夏大学资环学院、宁夏环保联合会、中国化工报宁夏记者站、中国环境报宁夏记者站等单位,在银川市澄社区开展了“环保大讲堂”和“应对气候变化”社区圆桌会活动,把环境与健康、环保与装修、节能与减排、绿色与生活、气候与变化等内容作为讨论的重点,引导居民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环保部门在社区开展绿色示范创建,就是要教育居民自觉践行低碳生活,让居民参与社区环境保护,逐步改变过去的生活陋习,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阳澄社区主任李卫丽对记者讲,自环保部门开展创建绿色示范社区工作以来,社区里随地吐痰、乱扔脏物的现象看不见了,很多居民改变了过去的生活陋习,养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
  努力——
  再塑蓝天碧水新宁夏

  长庆油田燕鸽湖社区,地处银川市东郊,是宁夏最大的一个社区,总占地面积183万平方米,同时也是一个功能齐全、环保设施完备、绿地面积较大的一个社区,绿化面积达39.8%,社区下辖11个生活小区,小区内设有学校、幼儿园、商店、活动中心等,长庆油田73个二级单位近5万多职工家属居住其中。
  据长庆油田驻银川办事处主任燕世文介绍,长庆油田燕鸽湖社区自投用以来,始终把社区环保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2005年被原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绿色社区。近年来又在原来绿色社区创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把绿色创建纳入社区目标管理,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验收。
  燕鸽湖社区供热公司负责人讲,先后投入上千万元,将一条长达2.5公里的臭水沟改造成社区文化长廊。并对社区内的燃煤锅炉、茶炉进行了改造,将原来4台技术落后、效率低下、除尘效率低下的7兆瓦燃煤锅炉改为14兆瓦的高效燃气锅炉,并加装了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每年可节约天然气50万立方米,节约标煤860吨;开展垃圾回收,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定点投放,日产日清。将草坪绿地大水漫灌改造成喷灌,年节约水资源2万立方米。同时,还在社区开展了节能环保宣传活动,为居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4319台,年节约用电和天然气折合标煤约150吨。社区居民说,我们的社区远看似公园,近看似花园,走进是家园。
  秀美的山川,靓丽的城市,绿色的社区,再塑着一个崭新的宁夏。回眸2010,绿色示范创建已成为社区居民的一项自觉行动,特别是走进首府银川市,你不仅会感受到银川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净,社区环境更优美,悠闲自得的老人,欢愉快乐的孩子。这一切无不阐释着大银川“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理念……

采煤造成农田和村庄沉陷,荒废土地怎么利用?  
塌陷区变为湿地公园  
迪沟镇发展旅游业,解决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  张鹏  张应松
  作为皖北平原一个小镇,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迪沟镇拥有的最大魅力来自于它辖区内的迪沟湿地公园的独好风景。从昔日的采煤塌陷区发展成为湿地风景区,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比翼齐飞,使迪沟镇备受关注。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这被誉为皖北平原“小江南”的小镇,感受这里所特有的温婉气息。
  从失地农民到“城里人”
  农民张荣一大早就来到迪沟湿地公园,给天鹅投放饲料。从事这一工作已有两年时间,虽然工作内容有些单调,可是他很满足。就是这份工作让他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晋升”为拿工资的人了。
  张荣从没想到过自己有朝一日会离开土地。过去,他很难想像作为农民离开土地的日子会是怎样。可是,如今他的日子过得安逸而快乐,跟城里人一样,有份稳定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还住在政府统一修建的单元房里。
  截至2009年,湿地公园辖区里的5000余户拆迁农户和张荣一样,都告别了独门独户的农家小院,搬进了规划有致的安置小区。记者在安置小区看到,一幢幢4层高的楼房整齐地排列着,街道干净整洁。
  十几年前,迪沟还是颍上县最穷的一个乡镇,不少人还得仰仗救济粮来打饥荒。迪沟湿地公园的地势西高东低,其边缘受西淝河、济河的水患灾害影响,形成大面积低湖洼地和坡岗地。
  自1996年以来,受煤矿开采影响,迪沟镇的湖泊与低洼地面积加速扩大。这一年,迪沟被列入国家大型煤矿——谢桥煤矿重点开采区,加之四周罗源、展沟、刘庄、顾桥、丁集、张集、新集等煤矿的不断开采,地面持续下陷,一部分村庄和农田变成湖泊和低洼地,形成了大面积水域,水面面积达到1900公顷。
  到2008年,迪沟镇的塌陷情况已经非常严重,田地已经无法耕种,农民居住的房屋也面临着坍塌的威胁。张荣和许多农民一样,不得不告别耕种多年的土地。迪沟周边谢桥和刘庄两大煤矿给予他们每亩地每季几百至1000余元不等的补助,以维持生计。
  张荣告诉记者,没有地种,没有房住。那时,迪沟镇的乡亲们每天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无奈之下做出的选择
  迪沟湿地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杨新告诉记者,当初申报湿地公园,正是在被逼无奈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最严重时,迪沟镇境内1/5的土地都成塌陷区。如不开发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就将被闲置浪费,将来可能就沦为一片死湖。
  “当时我们镇里的干部心急如焚,天天往县里跑,想办法把这些土地利用起来。”杨新回忆着。思来想去,再加上专家的指点,迪沟镇政府决定因地制宜,打造迪沟湿地公园。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发解决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开发收益保护好这片湿地。
  建设迪沟湿地公园前期开发所需要的资金,由谢桥和刘庄两大煤矿投入。当迪沟湿地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后,项目资金、政府配套资金加上招商引资共同保障了迪沟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所用资金。
  建成后的迪沟湿地公园总面积2800公顷,规划期限为10年,总投资9600多万元,分3期实施,分为湿地保育区、湿地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区域。其中,在游览活动区建水面运动中心、水上乐园、露天游泳场和人工沙滩等水上旅游项目;在湿地展示区种植大面积芦苇、蒲草、芦荻等水生植物,放养各类水禽及水生作物,同时开发农家乐项目,邻近湿地可开辟百亩农田和果林,种植时蔬和果树,并摆设传统农具,让参观者体验农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劳作场景。
  为了保护好迪沟湿地公园,迪沟镇拒绝化工企业进入,要求招商引资来的企业都必须为旅游配套相关产业。
  保护举措远远不止这一项。迪沟镇还实行了垃圾清洁工程,镇上建有垃圾中转站,每天收集回来的垃圾通过中转站运往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场也是由迪沟镇自己建设。
  这里是人与自然的天堂
  沿着位于颍上县城北部的迪沟风景区景观大坝漫步,只见四周天水茫茫,在这个占地数千公顷的迪沟国家湿地公园里,成片的芦苇荡中不时传来一些声响,那是黑天鹅与白天鹅在成群嬉戏。

  “等天气暖和点,这里到处都能看见拍婚纱照的新人,现在阜阳城里的很多婚纱店都与我们景区合作,带着新人来这拍照片。”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迪沟镇镇政府的办公大楼前,记者看到对迪沟湿地公园定位给予描述的一段文字:“在保护和展示平原塌陷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以塌陷区湿地植被演替过程和鸟类变化为研究重点,集塌陷区湿地生态保护、科研与科普宣传教育、湿地观光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并建成我国煤矿塌陷区湿地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和示范的重要基地。”
  清新幽静的自然环境,使迪沟湿地公园成为很多珍稀动植物的繁衍生息的乐园,也为那些想暂离城市喧嚣的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据统计,湿地公园现有野生植物33种、鱼类43种、两栖爬行动物13种、湿地兽类15种、湿地鸟类92种,它还是国际珍稀濒危水鸟东方白鹳、白琵鹭、白枕鹤等重要迁徙停歇补食地和越冬栖息地。据工作人员介绍,湿地公园内的天鹅有1000多只,除了先期投放的一些外大部分是后来自行繁殖的。

  迪沟湿地公园管理者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建造一个皖北水生动植物科普基地。
  迪沟湿地让百姓富起来
  在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迪沟镇人的生态保护理念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他们清楚地知道:环境是他们的饭碗,更是子孙后代的。
  提及刚刚过去的这个旅游季,迪沟人李长生喜笑颜开。去年,李长生住上了安置新房,还在湿地公园门口开了一个小店。旅游季里,他的小店里来客不断,生意很是红火。
  迪沟镇副镇长高波说,以前,饭店的生意全都靠本地人的消费,生意自然也好不了。但2009年一年里,随着湿地生态公园的名声越来越大,生态公园招徕了诸多外来客,旅游观光的人数不断攀升,这些饭店每天都是客满,开饭店的老板都赚了个盆满钵满。“现在在咱这乡下吃饭,也需要跟城里一样,在门口坐着小板凳等台了。”高波笑着说。
  旅游业带动了当地诸多产业的发展,也解决了更多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塌陷区形成的湖泊也被开发起来发展养殖业,在满足当地消费的同时还能外卖出去。仅在公园内负责景区管理和卫生打扫的人员就有200多人,这都是从拆迁安置户中优先安排。
  据统计,2009年,迪沟湿地公园的门票收入达700万元,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迪沟湿地让昔日失地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济源市重工业占主导地位,转方式调结构怎么推进?  
立下愚公志奋力促双赢 

◆中国环境报记者  李世东  邵丽华

  河南省济源市是愚公移山故事的产生地,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发挥愚公移山精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近日,记者采访了济源市委书记赵素萍。

  GDP增幅调低两个点只为转方式
  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是济源市的五大支柱产业,目前这些产业大都在国家重点调控的九大行业之列。针对这一情况,济源市委、市政府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赵素萍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也是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的迫切要求。将GDP增幅由2009年的14.2%调减到今年的12%,目的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济源市严把项目准入关,仅最近两年,就拒批了260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子。

  华能沁北电厂、济源钢铁、豫光金铅、中原特钢等一大批企业先后完成了综合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目前燃煤电厂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达100%,煤矿矿井水回收利用率达80%。有16家企业完成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济源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落实到各镇政府和有关企业,督促企业制定方案,按期完成。

  先后淘汰了10家水泥企业的16条机立窑生产线,在全国率先关停了烧结机炼铅工艺,关停了国家明令淘汰的小电镀、小制革、小火电、小冶炼等落后工艺装备和生产能力,为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腾出了宝贵的环境容量。
  在工业产值每年增加100多亿元的情况下,济源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好转,连续4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呈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连续5年市政府1号文件抓环保
  赵素萍说,当前济源环保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一是污染减排的压力,二是环境容量的压力,三是项目落地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必须攻坚克难,通过解决好一个又一个环境问题来治污染,促发展。
  济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主要领导多次对环保工作做出指示,并到环保部门和企业进行调研,对污染治理提出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研究讨论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连续5年,市政府1号文件都是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济源市政府每年都要与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完不成环保目标任务的镇(街道)和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实施“区域限批”、“黑名单”曝光和挂牌督办。
  投资3300万元提升环保能力
  在多年的实践中,济源形成了一套“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监督、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环保部门严格依法行政,做好监督管理、指导服务和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实施环境应急预警制度,建立健全职责到位、快速反应、多方联动的预警反应机制。充分发挥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的作用,使自动监控监测体系“建得成、配得齐、转得开”。严格环保执法监管,以网格化环境管理为手段,定区域、定企业、定人员、定奖惩措施。全面提升环保能力建设水平,2006年以来,先后投资3300万元用于环保能力建设。
  投资建成了环保科研机构,购置充实了高精尖环保监测设备;水气全自动环境监测车具有国际一流的管理平台和信息综合处理、指挥管理、通讯保障等功能,为决策者统一调度、协同作战提供保障;建成污染源监控中心和5个环境监察下延网点,监管人员住在基层,有问题及时处置,有效提升了环境监管能力。
  赵素萍指出,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铁腕治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首先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人居环境改善了,老百姓满意度提高了。其次是对产业进行理性选择和科学布局,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再就是加快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力争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济源近年来在加强城市环保工作基础上,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努力实现城乡空间布局、生活和发展环境以及服务功能一体化。
  强化监管,保护清洁水源。先后完成了王屋山、布袋沟、大峪东山和天坛山供水工程,解决了20多万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3年来,济源市财政投入10亿多元加强新农村建设,严格防止污染企业和项目向农村转移,先后拒批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项目20个。
  济源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卫生”行动,美化清洁家园。市政府为16个镇、街道配备垃圾装载机和运输车,各村组建了保洁队伍,建立健全了“村(居)收集、镇(街道)运输、市(区域)处理”的机制,有效解决了垃圾围村问题。

  赵素萍最后说,济源“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力争在河南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创新执法机制增强威慑力  
莒县发挥联合执法优势,设立公安办事处,环境管理向乡镇延伸

 ◆中国环境报记者  季英德  通讯员  张永峰  刘军
  作为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山东省莒县在转方式调结构中,不断创新执法机制,严格环境监管,积极探索县级环保新路。
  莒县重点污染企业保持稳定达标排放,沭河夏庄断面水质连续两年荣获全省重点河流断面水质改善奖,提前达到山东省政府要求的重点流域(河流)恢复鱼类生长目标,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打击“土小”企业,联合执法成效大
  11月24日,一场由13个部门共同开展的环保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剑指小缫丝、小造纸、小造粒等污染严重的违法企业。两组执法人员按照先前分工,分别乘6辆执法车,迅速赶往目的地。
  在这次专项行动中,莒县共清理取缔小缫丝、小造纸、小造粒等“土小”企业10多家,对私自开工生产的“土小”企业,予以强制断电、拆除,查封违法生产设备、锅炉,扣押违法产品、原料。据了解,今年以来,莒县已开展了6次联合执法行动,一批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据了解,由县检察院、县监察局、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安监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水利局、县广播电视台、县环保局、县供电公司以及相关镇政府组成的多部门联合执法专项行动,莒县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多次。
  在联合执法专项行动中,莒县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形成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合力,对违法企业重拳出击、绝不手软。
  县检察院、监察局、公安局等部门参与环保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给违法排污企业带来强大的震慑力。联合执法中,环保、工商、技术监督、水利、安监等部门根据各自的执法权限,对违法设备、原料、产品查封、扣押;供电部门对违法项目予以断电,并确保今后不予供电;监察部门做好执法记录,事后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办法,对私自为违法企业提供重新生产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新闻媒体对专项行动做好宣传,充分发挥舆论监督职能。
  莒县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职能,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执法,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重点项目的审批会办制度和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制度,通过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执法提前介入,环保公安有威力
  在莒县环保局里,有一个办公室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公安办事处。在县级环保部门里设立公安办事处,这在全省不多见。
  由于环保部门执法手段单一、缺少强制手段等原因,在环境执法中,有的违法企业拒绝检查、妨碍执法,阻碍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顺利解决。为进一步加强协调联动、强化联合执法,及时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追究环境犯罪刑事责任,莒县进行了大胆探索。
  据了解,经县政法委批准,在莒县环保局设立了公安办事处,配备公安干警一名、公安协警3名、警车一辆。作为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公安办事处在环境执法中提前介入、全程参与,为环境执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安办事处的主要职责是支持和配合环境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保障环境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同时,公安办事处对于阻碍、围攻、谩骂、殴打环境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务的治安案件和涉嫌破坏环境资源的刑事案件,及时移交所在地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刑事诉讼法》和《刑法》赋予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处罚权和刑事侦查权依法办理。
  目前,莒县环保局公安办事处已参与环境执法40余起,切实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成立环保办公室,乡镇环保专人管
  随着21处乡镇、县工业园区、临港工业基地环保办公室的相继成立以及51名环保工作人员正式上岗,莒县结束了乡镇环保无专人管理的历史。
  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加强乡镇环保工作,切实解决乡镇环境问题,莒县政府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环保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政府把环保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成立由乡镇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环保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环保办公室,配备1~2名专职工作人员。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临港工业配套基地也要设立环保办公室,配备两名以上专职人员。各重点企业要设立环保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本企业的环保工作。

  莒县环保局为加强对乡镇环保办公室的管理,专门组织了全县环保办公室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就环境保护概论、法律法规、环境信访、环境监察、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培训,提高了乡镇环保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威海实施精细化管理打造水清河洁生态环境  
河以城靓城因河美  
市区16条河道水质均得到改善,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赵娜  记者  季英德  通讯员  李润
  从“围着河流转,问问河流走向”的“八转八问八发现”环保工作新思路,到“一河一策一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从定人、定岗、定责、定标准的“四定”管理,到领导包点、部门包段、清洁工包片的三级管理体系,经过几年奋战,山东省威海市区的条条河道实现了“水清、河洁、岸绿、景美”。
  记者日前从威海市环保局获悉,目前,威海市区的16条河道水质均得到改善,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比整治前分别下降了19.4%和38.4%。

  ■精细管理持续改善河道环境
  “环保工作者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分清责任并落实责任。发现不了问题就是失职,发现问题分不清责任就是糊涂。”威海市环保局局长毕复安说。
  威海市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把河道管理的各种工作细化量化、分段划片、定岗定责,对河道普查、日常巡查、卫生保洁和淤泥清理、污水整治、河道造景都把握细节、紧盯过程、精益求精。
  2009年年初,针对威海环保工作实际,毕复安创造性地提出了“八转八问八发现”环保工作新思路,涉及到河道治理的是“围着河流转,问问河流走向”。在河流管理方面,威海市环保局为每一条河流找到了专人“看护”,看护人在“围着河流转”的过程中认真记录,对自己所负责河流的状况了然于胸,一旦发现排污“苗头”,第一时间找出污染源,制定出整改对策。
  在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中,威海市还创新环境管理方式,全面实行“一河一策一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根据每条河流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对策,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创新精细化管理模式,威海市区的16条河道均得到了精心整治,且效果显著。

  ■9条河道划归水务集团管理
  望岛河曾是威海市区河道整治中的“老大难”,垃圾淤泥上浮,蚊蝇孳生。如今,整治后的望岛河大“变脸”,一座座由睡莲组成的浮岛,安然地浮在河面上,朵朵绽放的黄花犹如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楼阁。这是威海市区河道整治后新面貌的一个缩影。
  针对威海市区部分河道存在垃圾较多、淤泥堆积、雨污混流等问题,威海市环保局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并多次向市政府汇报,引起了威海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去年8月,威海市委、市政府将市区9条河道及其6条分支河流的管理责任划归水务集团承担,威海市财政局每年拨付给水务集团管理经费465万元。市区其他7条河道按属地责权进行管理,并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了检查考核制度,河道治理全面提速。
  自去年9月以来,威海市水务集团为市区的9条河道及其6条分支河流制定了因河制宜、突出特色的整治方案。全面实施河面保洁、河道清淤、查污截污、管网配套、上游造景、下游蓄水工程,实现了河道治理与城市规划、城中村改造相结合,标本兼治与集中治理、长效管理相结合。目前,威海市水务集团已经实现了一年让河道立竿见影的目标,力争尽快实现下一个目标——让市区河道彻底改观,使其成为威海市区一个个优美的城市景观。
  近年来,威海市全面实施市区河道整治和污水截污并网工程,仅近3年就投入1.26亿元,完成市区竹岛河、望岛河等9条河道整治,封堵入河排污口464个,修建、新建城市污水管道411公里。目前,威海市区污水集中日处理能力达到16.5万吨,城市污水管网总长度达856公里,累计并网排污口1016个,市区河流沿岸所有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均纳入城市污水管网,基本解决了污水排河问题。

 ■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长效机制
  “谈到威海市区河道治理,以前老百姓经常问什么时候能整治好啊,如今老百姓则会说希望能保持好。”毕复安说。为切实搞好威海市河道综合治理,保持好水清、河洁、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威海市不断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河道环境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威海市实施河流环境质量河长负责制,即村里的河流由村长管、镇域内的河流由镇长管、县域内的河流由县长管,并按照已确定的管理目标进行严格考核。环保工作人员还结合实际编制了责任手册,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个人。每个星期,无论多忙,环翠区羊亭河的“河长”——羊亭镇镇长门盛庆都会沿着河岸走一圈,看看河水是不是干净,有没有污染。同门盛庆一样,全市其他的“河长”也经常到自己所负责的河道走走转转。通过“河长制”的实施,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在河道管理中,威海市全面落实河道管理目标责任制,成立专业化队伍,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标准的“四定”管理。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每天由河道保洁人员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全方位巡视检查和管理,并做好巡查纪录,将巡查发现的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管理和执法部门处理,确保河道干净整洁。
  威海市要求各有关部门把河道综合管理提上重要日程,逐级建立领导责任制,使河道形成领导包点、部门包段、清洁工包片的三级管理体系,使每一条河道的具体情况都掌控在领导手中,每一项责任都落实到具体管理者身上。对因领导或工作不力造成不利影响的,要按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在河道管理上,威海市加大考核检查力度,成立专门的检查考核机构,把日常检查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并纳入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内容。建立考核通报制度,将考核结果与星级管理、评先树优、奖勤罚懒直接挂钩,并对每次的考核得分和名次进行公示。

经济适用型还是高端豪华型?  
中小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要因地制宜找准适合自己的模式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崔煜晨
  “十二五”期间,中小城镇与农村水环境治理将成为我国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国家将鼓励与要求县级镇、尤其是重点镇建立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需求巨大。日前在京举行的中国水博览会召开了“中国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专题论坛,重点探讨“十二五”期间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问题。
  中小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存在哪些难题?
  许多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镇建设的发展,污水的无序乱流,不仅直接污染了小城镇自身生态环境,而且造成了河湖水体的严重污染,甚至成为区域性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可谓困难重重。
  众多难题中,首当其冲的是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的问题。本次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总结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存在的四大问题。
  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至今为止,我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省份尚有106个设市城市还没有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厂;65%左右的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绝大多数乡镇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
  第二,项目实施机制不完善。一是部分项目流于形式,在项目规模确定、技术选择、管网配套、集中处理与分散布局等方面缺乏可行性分析研究,给项目建设和运行埋下了隐患。二是技术决策行政化,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没有区分,没有按照企业建厂、政府建网的原则来组织建设。三是不严格遵守项目业主负责制以及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招投标制度。
  第三,配套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有的地方只有污水处理厂,没有管网。“十一五”过后,管网滞后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污水的收集和污水处理能力的发挥。另外,许多地方都没有进行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进口处污水COD含量仅为100毫克/升,大大低于全国250毫克/升的平均值,造成污水处理效能下降,单位COD削减能耗大大提高。
  第四,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缓慢。大量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后,污泥的问题相继暴露出来。目前全国近80%的污泥没有得到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处置,绝大部分污泥都是送往城市垃圾处理厂简单填埋。
  另外,我国许多中小城镇虽然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但运营方面也存在几方面问题。
  第一,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负荷率低。根据环境保护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信息管理系统”的筛查情况,目前全国仍有263座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厂(占投运污水处理厂的13%)没有达到“污水处理厂投运一年负荷率不低于60%、投运3年不低于75%”的基本要求。

  第二,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低,减排效率降低。西方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厂进水COD的浓度在600毫克/升以上,最高的可达700毫克/升以上,而出水只有20毫克/升,实现了大部分COD的削减。与此相对照,我国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的COD浓度不足200毫克/升,出水浓度50毫克/升~60毫克/升,削减量只有这些国家的1/3~1/4,而电能和材料的消耗却并不低。
  第三,污水处理厂水质监管、检测不完备。部分县市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污水水质监测机构,缺乏对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的有效监管。有的厂甚至没有自己的化验室,难以保证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一些污水处理厂的化验制度也不完善。
  第四,污水处理收费不足。许多地方污水处理费收缴率偏低,自备水源多、管理漏洞多的地方情况更为严重。没有节制地用水、大量排放污水、污水处理多头管理是加大污水处理费收缴难度的重要原因。
  中小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应坚持什么原则?
  解决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问题、建设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要做到规划先行。在规划中,应该根据中小城镇及农村的情况,来制定适合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任官平认为,中小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处理工艺方面,要在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和建设时,充分考虑中小城镇及农村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城镇管理不够健全的特点,选择技术要求一般、管理要方便简单、机械设备少、维护工作量小、不一定要达到自动控制。工程建设方面,在建设资金受到限制时,可以采用“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的安排,总体布置中应留有发展用地。设备选型方面,可根据中小城镇及农村的需求选用国产设备。但要注意的是项目建设一定要按标准、重质量的完成,避免投标人“因陋就简”造成的质量隐患。
  其次,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存在着盲目追求大集中的倾向,造成建设规模偏大、排水系统规划不合理、排水管网建设迟迟不到位等问题,既加大了建设投资,也提高了运行成本。中小城镇及农村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城市总体规划、污水收集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出水排放和污水再生利用的去向适度集中。对城镇布局分散和适宜就地成规模再生利用的地区,应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适度分散的处理方式。
  此外,应该对污水有正确的认识,对污水治理有处理与利用相结合的观念。对于缺水地区,实施污水的再生利用不仅可以缓解资源性缺水问题,也可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污水再生利用应当分析当地水资源利用结构,确定再生水资源利用方向和利用水量,把再生水资源纳入本地区水资源开发规划,并据此做出计划安排。
  小城镇污水处理还缺什么?
  要打破发展困局,寻找适合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设备显得极为迫切。目前我国缺乏适合中小城镇及农村市场特点的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的污水处理设备,已有设备普遍存在技术性能不稳定、故障率高、专用维修工具和备品备件缺乏等问题,加之培训和售后服务力度不够、设备后期管理和维护成本较高,导致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率不高。为此,本次论坛上,企业纷纷推出了适合我国中小城镇及农村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
  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适合偏僻地区使用的人工快渗——高级生物塘系统组合工艺。人工快渗系统运行正常稳定,出水水质良好,快渗池对COD、BOD的去除率在85%以上,氨氮去除率一般在90%以上,SS去除率在95%以上;生物塘具有脱氮除磷的效果,总磷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87%,比单纯的人工快渗工艺对总磷的去除率提高约27%~57%。两者结合,不仅有效改善了工程水质净化效果,实现了水质的达标排放,还改善了工程景观面貌。
  此项工艺适用于污水收集较难、需要分散处理的中小城镇及农村小型污水处理厂,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由于地域偏远、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运行复杂费用高、污泥处置易引发二次污染等造成污水处理困难的问题。同时,具有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水处理效果好、没有生化活性污泥产生的优点。目前已经有60多个污水处理厂(站、设施)采用这项工艺技术,一般城镇污水经处理可以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
  会上还着重介绍了由膜技术与传统活性污泥法发展而来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此工艺具有生物降解能力强、降解时间可控,污泥停留时间(SRT)可控、污泥浓度高,有机物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好,停留时间充分、剩余污泥量少,设备紧凑、占地少,处理过程可自控、操作方便等特点;适合密集地区采用。
  此外,论坛还就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展开了讨论,讨论中提出,通过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营的市场化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是加快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次“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论坛是2010中国水博览会水务高峰论坛的专题论坛之一。水务高峰论坛集中讨论了我国水务方面的热点问题。本次水博会汇集了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6家参展企业,展会设置了水务、雨水收集与利用、水业设备、信息化、节水、防汛抗旱等多个主题分区,为水务从业者与政府官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九江把环保纳入经济决策和政绩考核,严格执行一票否决  
环保先行引领绿色发展  
凭借良好环境,今年上半年新批外资项目名列全省第一 

◆吴勇 方先平李旭亮

    今年上半年,一个投资超过10亿元的化工项目想落户江西省九江市,由于环评不过关,被断然拒绝。同样是在今年上半年,九江市凭借良好的投资环境,新批外资项目90多个,排名全省第一。九江以环保先行引领绿色发展的成绩可见一斑。

  实行“一票否决”,给干部上了“紧箍咒”
  去年年初,九江市确立了“两区(城区、工业园区)互动,强工兴城”的发展战略。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在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明确提出,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县域经济考核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九江市提出,环境保护要与项目建设同步,所有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不管什么项目,洽谈之时,环保同时跟进,严把项目准入关。凡是环保不合格、措施不到位的,环保部门即启动“一票否决”。仅此一项,九江市每年要在项目引进上失去20多亿元的投资。
  从对具体项目的“一票否决”到政绩考核的“一票否决”,无疑是给干部上了一道环保“紧箍咒”。
  不仅如此,九江在工业发展中做到严把环保入口“三关”:第一关是产业选择,环保为准;第二关是产业发展,环保先行;第三关是产业监管,环保贯穿。
  九江市提出,高排放的项目坚决不搞,高耗能、低产出的项目坚决不搞,环保措施不到位的项目坚决不搞。产业发展中的“三不政策”成为九江市各级政府普遍遵循的“铁律”。
  九江市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从各板块的产业定位、土地利用、岸线使用、投资强度和环保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功能区划、污染严重以及没有减排做支撑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严格的环保审批不仅没有影响九江市的经济发展,反而成为推进地方经济崛起的一股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九江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超过50%,财政收入同比增长接近44%;1~8月,九江财政总收入达73.6亿元,同比增长48.2%。
  注重生态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优美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子。在城市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九江的努力从未间断。
  治环境先治垃圾。截至今年6月,九江市所有建制集镇做到“四有”,即有一个环卫所、有一支环保队伍、有一台垃圾运输机动车和有一个填埋场或焚烧炉,努力确保城乡垃圾不露天堆放、不倒入江湖、不成为污染源。
  近3年来,九江累计投入近百亿元用于沿江沿湖治理、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尤其从2009年开始,九江市在中心城区实施十里河综合整治工程,把十里河建成了集防洪、环境、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化环境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区水质污染问题。
  正在建设的九江市八里湖新区,未来的目标是生态城区,按照“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水面、三分之一的森林和绿地、三分之一的建筑)规划布局,营造观湖、观江、观山、观城的“四观”生态效果,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
  为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生态和谐发展,九江市已完成造林绿化面积96.43万亩,同时从清理围堰堵河等4个方面入手,对鄱阳湖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
  近年来,九江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佳宜居城市、最具国际影响旅游城市等众多荣誉,对外吸引力、辐射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九江城区主要环境指标名列全省前列并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深化污染减排,好环境带来好项目
  近年来,九江的工业经济发展迅猛,迅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容易恶化的关键时期。

  然而,就在这一阶段,九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连续3年,九江市被评为江西省污染减排先进。
  在环保先行的理念下,九江一批老企业相继“退城进园”,老城区内的啤酒厂、化工厂、维科印染、九针集团等环保不合格的老企业被关停,巨石玻纤等企业在更新工艺之后选择“退城进园”。
  一年多时间,九江中心城区就新建了两个日处理能力达1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至此,11个县(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营。完成了58套水质、23套烟气自动监控系统和44套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实现了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的全自动监控。现在,九江境内的长江及鄱阳湖流域水质均好于Ⅲ类水体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70%

  为从源头控制污染,九江市坚持项目审批“四个不能逾越”,即二氧化硫与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不能逾越,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不能逾越,项目环保“三同时”要求不能逾越,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工艺的要求不能逾越。

  江西省首个重点绿色能源项目——都昌县矶山湖风力发电场是江西省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九江庐山区长岭风电、星子大岭风电场等一批绿色项目相继投产,成为九江加快经济发展的“潜力股”。
  九江市从中尝到了甜头,发展绿色项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都昌老爷庙、湖口皂湖以及庐山区长岭、星子大岭风电场二期等项目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彭泽核电项目相关配套建设正在全力推进之中。江西启维科技年产15万套电池组件、华航太阳能250兆瓦硅片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废墟上矗立起绿色希望

编前语
  “5·12”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在地震中,那些造成重大伤亡的中小学校成为了重建工作中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四川的茂县黑虎乡,有一所羌族乡村小学校,在重建校园的过程中,它秉承了绿色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建设上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本土文化。本期我们将带您走进这所灾后重建的乡村小学。
  从成都驱车前往茂县,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颠簸的路况和因山体滑坡而变得光秃陡峭的山壁,都让经过这里的人们闪现出两年前的那场灾难。
  黑虎小学就在这绵延的大山里,古老的羌寨旁。
  羌寨,有着“云朵上人家”的美称,羌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之巅,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今天,这所羌族乡村小学正式投入使用,响彻山谷的鞭炮声和师生们一同跳起的羌族传统舞蹈——锅庄,都在向人们表达着他们对新学校那溢于言表的激动之情。
  这所学校遵循绿色建筑的营造策略,尽可能地关爱环境,节约能源和循环利用资
  黑虎小学,位于成都茂县西北28公里处的黑虎乡羌寨中,这里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一个纯羌族地区,最低海拔1800米,最高海拔4008米。
  如果说“云朵上的民族”是对羌族的美称,那么“仙境里的学校”就是初到黑虎小学的我们情不自禁发出的感叹了。环抱四周的群山、质朴恬静的羌寨以及古老神秘的碉楼群,黑虎小学就在这样一个宛若世外桃源的地方,并且和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负责黑虎小学灾后重建项目的自然之友工作人员郭慧告诉记者,“5·12”汶川地震发生以后,黑虎小学的一栋两层教学楼倒塌了,校舍以及校内教学设备、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多数建筑成为危房。
  一所灾后重建的小学为何要在重建校园的过程中秉承绿色环保理念呢?自然之友理事梁晓燕给记者讲述了黑虎小学的诞生记。
  “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民间组织,我们想为灾区做出我们的贡献,发出自己的声音。当时得知四川灾区要重建2000所学校后,作为国内最早做环境教育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便召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及灾区相关的教育部门在北京召开了一场“灾后重建绿色学校”的多边论坛,最终形成了一本手册《灾后学校重建绿色行动手册》。我们希望让灾区的学校知道如何建设一所绿色的学校,在重建中尽可能地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废弃物处理、校园绿化设计、资源循环利用等。”梁晓燕说。
  和自然之友不谋而合,从2005年就从事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师东梅恰在那时也关注到了灾后学校的重建。“当时,我已经为汶川卧龙的两所学校做了设计,将可持续的建筑理念运用在了我们的设计当中。自然之友找到我以后,我觉得我们的想法很一致,于是就按照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做了黑虎小学的设计。”东梅兴奋地说。
  在东梅看来,理念先行是黑虎小学诠释绿色建筑的一大特色。“重建给了灾区一个机会,能够让可持续思想来规划我们的设计,去建造一所真正环保的绿色建筑。《灾后学校重建绿色行动手册》只给出了可持续建筑的原则和方法,而黑虎小学则是真正用可持续思想指导设计、建设的成功实践。”她说。  正是有了秉承环境友好及文化传承如此睿智超前的理念,设计师遵循绿色建筑的营造策略,尽可能地关爱环境,节约能源和循环利用资源,才有了今天这样一所可持续发展的新校园。
  黑虎小学用低碳、环保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它成为了可持续建筑思想指导下的样本
  从规划设计,到建材选择,再到建筑方式,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这些可持续建筑的代名词,成为了黑虎小学灾后重建所要诠释的关键点。
  “如何降低建设成本,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怎样无害化地处理污水及废弃物,都在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梁晓燕说。
  走在黑虎小学的校园里,绿色、环保的细节无处不在。学校教学楼、宿舍楼的外墙墙体内采用了水稻壳新型保温材料,利用绿色环保的保温胶粘剂与水稻壳结合,代替市面上大量使用的聚苯板,这样不仅更环保,而且这种材料更紧密地填补了石墙中的裂缝,保持了室内的温度。另外,学校大部分教学楼的门窗均采用了双层玻璃,增强了建筑的热惰性。别看教学楼的木结构墙体单薄,但里面也采用了保温板进行保温隔热。当记者问到孩子们对新校舍的感觉时,“漂亮”、“暖和”是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在教学楼和食堂的屋顶,一个个雨水泄水口整齐地排列,这是雨水回收系统,学生们可以通过摆放在地面上的雨水收集池,把雨水收集起来,浇灌校园内的植物等。
  不同于以往乡村小学建造孤立旱厕的做法,黑虎小学在教学楼和宿舍楼的每一层都设计了厕所,里面全部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尿液和废水都有单独的出口。尿液和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或是通过管道流入沼气池,形成沼气后为学校食堂提供能源。
  教学楼前的小型湿地生态处理水池是学校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生活废水通过管道流到这个湿地生态处理池后,经过处理达到无害化后直接排入学校边上的小河。“这个小型处理系统不仅能够真正减少污染,还能成为学校今后开展环境教育的教学资源。”一位参观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者说。
  在校园的西北角是两层楼的食堂,宽敞的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餐桌和椅子。厨房里3口灶台不但可以用烧柴和煤炭的方式烹调,还集合了电力系统,能够使用当地廉价的水电能源。
  不光是这些有节能环保的设计,在黑虎小学,很多细节都让我们看到设计者是以学生为本的,这也正是设计人员对可持续建筑的理解。比如,每一栋建筑都有廊道相连,即使下雨,孩子们也不会淋雨;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以在二楼教室门口的平台上游戏、玩耍;学校的一层采用坡道取代台阶,增加了安全系数。
  在教学楼一层的厕所里,洗手池的形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不同于一般方形的水池,黑虎小学厕所里的洗手池设计成了波浪形,这个贴心的小设计能够让不同身高的孩子站在弧形水池的不同位置,方便孩子们洗手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的浪费。
  另外,资源本土化、效率最大化等绿色建筑的理念,也都成为建设黑虎小学积极尝试的内容,比如学校内富有羌寨特色的毛石砌筑民居是由当地工匠完成的,所需的材料也都来自本地。屋顶平台、局部木板墙体等羌族民居里的元素也都在校园建设中有所体现。
  可以说,黑虎小学用低碳、环保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它真正成为了可持续建筑思想指导下的样本。
  黑虎小学彰显了羌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这里的孩子成为了校园真正的主人
  走出黑虎小学的大门,沿山路一直向上,不时有羌寨人家出现在眼前。带路的黑虎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永露指着远远的几座“羌碉”说:“那就是黑虎乡的羌寨,去看看我家的碉楼吧。”
  黑虎寨是羌族建筑古风最纯正的地区,现有30多座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羌寨碉楼群。这些碉楼和羌寨石砌房是羌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而羌族的这些文化元素,也无一例外地体现在了黑虎小学的建设中。
  “让每一寸土地都有自己尊严地成长”是设计师的初衷。东梅告诉记者,黑虎小学所在地——黑虎羌寨是国家级文物,如何传承地域文化,用发展的角度促进文化自信,也成了我们做黑虎小学设计中秉承的思想。“现在我们看到的学校,它的建筑材料和语言都来自周围的民居。但这些都不仅是为形式而做,为美观而建。我们让这些建筑最大限度地有用武之地,用传统的形式为现代的用途服务。”东梅说。
  在黑虎小学的西北角,一座30米高的碉楼给黑虎小学烙上了深深的羌族印迹。但是不同于羌族人家储粮、瞭望等作用,黑虎小学的碉楼不但美观、和谐地将教学楼和综合楼连接起来,也成为了学生们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看到学校里也有羌寨的碉楼,还这么漂亮,大家都很高兴!”一位同学告诉记者。
  “仅仅是校园硬件的环保并不能算是一所绿色学校,将绿色生态的理念从建筑到教育同步落到实处,让孩子们践行绿色生活的学校,才能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学校。”梁晓燕说。
  正因如此,黑虎小学在建校初期就注重环境教育,一些环境教育专家也来到学校对老师们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比如,自然之友的志愿者就来到这里带领孩子们开展体验式、参与式的环境教育,让学生们发现校园中可能被忽略的绿色资源,从而重新认识自己的居住环境,培养他们对环境的热爱。这些教育让大山里的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走出黑虎小学时,已近中午时分,校园里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找一片树叶,和它一起在风中起舞”,在学校旁的神树林,自然之友的工作人员孔繁雪正在和5年级的同学们一同做游戏,通过这种户外体验式的环境教育活动,能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自然,树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如今的黑虎小学将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什么呢?不仅是眼前这些宽敞、明亮的校舍,也不仅是设计师超前的节能环保理念,黑虎小学这所在废墟上重建的学校,将用它秉持的绿色理念陪伴孩子们的成长,这样的理念会从小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提升环保能力。当这些孩子们走出校园的那天,他们能够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环境的重视,去经营他们的人生,去放飞他们的梦想。到那时,这些孩子们成为了我们这个国家乃至社会的主人,那时候也许永远都有蓝天白云。

土地有病:不能耽误也不能误诊  
污染土壤修复已引起关注,但面临法律法规、资金技术等诸多挑战 

    ●我国污染场地及周边土壤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受污染土壤主要集中在重污染行业企业、工业遗留场地、固废堆放及处理处置场地、油田、矿区、污灌区、规模化养殖场、交通干线两侧及周边地区。多数污染场地开发利用前未经调查评估,直接建设居民住宅或商业用房,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产业市场部调研组集体采访

  中国环境报记者刘秀凤执笔
  水、空气、垃圾之后,土壤问题开始逐渐引起公众关注。

  “中毒”的土壤不仅会丧失生机,更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污染的土壤需要修复,但土壤修复比水、气、固废的治理更为困难。治病的大忌是“病急乱投医”,土壤污染修复也是这样。
  “蓝天、碧水、净土、洁食”,从事土壤工作30年的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玉锁告诉记者,这是他最大的心愿。而更多的企业则早早嗅到了商机并开始布局,试图在这个潜力巨大的产业中分一杯羹。
  脚下的土地怎么了?
  多数污染场地开发利用前未经调查评估,直接建设居民住宅或商业用房

  苏州市古城区边缘,一片600余亩的土地已经被撂荒3年,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寸土寸金的价值,但严重的污染又让其在被修复前不可能被开发。这就是原苏州化工厂(以下简称苏化厂)地块。这家创建于1956年的老国企主要生产农药,2003年开始整体搬迁到张家港市。但原厂址的土地已被严重污染,由于成分复杂,苏州有关部门一直在寻找修复之法。
  曾经同样生产农药的江苏溧阳鑫海化学厂厂址的修复工作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项目涉及污染土2800多立方米,还有被污染的墙体、机械的处理等,工程将在今年12月底前完工。
  不管是空气中的铅还是污水里的镉、砷,逐渐沉淀之后,最后的归宿都是土地。河流会逐渐自我净化,但土壤中的污染不会自行消除,而土壤污染修复更是一项耗资、耗时的艰巨工程。即便是不乏技术和财力的日本,经过40年的努力后,相关土壤修复的任务仍未完成。

  中国的土壤怎么了?林玉锁说:“从2006年开始,我们用4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主要是把本底问题搞清楚。”
  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初步统计分析结果,我国污染场地及周边土壤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受污染土壤主要集中在重污染行业企业、工业遗留场地、固废堆放及处理处置场地、油田、矿区、污灌区、规模化养殖场、交通干线两侧及周边地区。多数污染场地开发利用前未经调查评估,直接建设居民住宅或商业用房,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等都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同样也影响了土壤,水污染、大气沉降、垃圾等问题都加剧了土壤的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染企业搬迁,原厂址在改变用途的过程中,土壤污染问题更为凸显。
  土壤安全问题最终会影响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也会对地下水、地表径流等造成污染。“水、气污染都容易扩散,但污染进入土壤中就会被锁定。一旦污染物逸出,就会产生新的环境风险。”林玉锁介绍说。
  如何才能对症下药?
  要找准土壤病灶,注重修复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土壤病了,如何治疗?“不能耽误也不能误诊,关键是要对症下药,还不能产生副作用”,林玉锁用治病求医的例子来解释土壤修复问题。但是,“土壤污染治理比水、气、固废的治理更为复杂和困难。”

  据专家介绍,空气、水作为扰动的介质,在一定空间取样就可以判断空气和水的质量。而土壤是固态物质,土壤质量的监测就涉及到合理布设采样点以及污染的判断标准问题。

  根据已经公布的《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污染场地责任人应当在向有关部门提交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申请材料前,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开展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调查与评估。
  林玉锁向记者透露,南京环科所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对溧阳鑫海化学厂的土壤修复项目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值划分了不同的区域。只有完全掌握了病情,才能对症
  找准了病灶,治疗手段是否充足呢?林玉锁说:“我国目前的土壤修复技术大多还处于研究阶段,与工程应用还是两个概念。”据他介绍,此次全国土壤污染情况调查中也包括一个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的专题,目的就是了解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修复模式的探索。这一专题从2007年开始,选择了8个试点项目,涉及农田、工业搬迁场地等多种类型,南京环科所也承担了其中一个试点项目的修复。
  林玉锁告诉记者,试点选取的是一个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的场地,原有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此进行化工原料桶的清洗回收工作,大量带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随意排放,给当地造成了严重污染。根据调查评估,这片土地的复合毒性很大,不仅气味刺鼻,而且寸草不生。“我们对污染土壤进行清理分类,采用了一系列工程办法使污染物慢慢降解,逐步恢复土壤功能。经过近4年的努力,这里已经面貌一新,草木开始生长,鱼儿也能够生存了,景观植被得到恢复。”
  更为重要的是,南京环科所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化工类污染场地修复实验平台,“土壤修复技术好不好用,可以先拿到这个平台上来进行试验”。由于土壤修复的复杂性,特别要保证修复工程的安全,避免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的风险,这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环保部门关心的是技术应用后的整体效果,就像一种新药被使用后,要看病人的反应,不能产生副作用。”  在原鑫海化学厂厂区内,记者看到了灰线框标识的不同区块土壤的污染程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位于中心位置的重污染土壤将被送到水泥窑进行焚烧,1000℃的高温可将污染物完全分解;中度污染土壤将通过添加氧化剂进行氧化;最外围的低污染土壤将在添加稳定试剂固定后,进行安全填埋。
  巨额修复费用由谁承担?
  钱由责任主体出,历史遗留问题政府要负责,绝不能放任不管

  在因为环境公害事件和痛痛病被关注的日本富山县,土壤修复工作已经进行了40年,但仍然没有结束。过去40年的土壤修复费用共约42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将近30亿元。而这还不是终点。据介绍,高昂的修复费用由污染者三井公司和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三井公司负担39.39%,剩下的将近六成由国家和富山县负担。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又被称作“超级基金”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设立专门的基金,并授权环保总署组织对污染场地进行治理,同时向污染场地的责任人追回治理费用。截至2010年5月14日,美国联邦环保总署网站上列出的治理优先整治清单共有1620个严重污染的场地,其中1084块场地的修复和施工已经完成,有341块场地已经从清单上删除。

  那么,国内的土壤修复费用该如何分担呢?根据《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污染场地责任人应当承担污染场地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的义务,并负担有关费用。“谁污染谁付费”是方向,但从实践来看,目前还是政府出钱的比较多。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林玉锁表示,曾经为国家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的企业现在都面临着关停、搬迁等问题,企业确实没钱,让这些企业承担土壤污染修复的费用是不现实的。
  “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来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遗留问题,而我们的工业化还不够发达。我们开展试点项目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污染控制和污染风险管理,把污染消解掉。国外土壤修复企业更多是来赚钱的,而我们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为政府、百姓解决问题。”
  《土壤污染防治法(专家组草案)》立法组组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钱应该由责任主体来出,最坏的情况(历史遗留问题、不能认定责任主体等)是由政府来承担,不能将污染土地放在那里不管。“如果修复的费用非常昂贵,我主张暂时不修复,把土地作为储备用地。还有我们要制定修复原则,是不是所有土地都要修复,修复到什么程度,要根据这块土地的下一个用途来确定修复原则。比如,一块土地受到污染,但我们下一个用途是加油站,那就几乎不用修复。”王树义表示。

  距离鑫海化学厂不到10分钟的车程,是溧阳光华化学厂的原址,如今已经完成土壤修复,并成为一个废旧汽车停车场。据介绍,这个项目的修复费用在300万元左右,由政府埋单。
  某种程度上,地价的昂贵推动了土壤污染治理。此前媒体曾报道,原北京红狮涂料厂厂址污染较重,但其高达1亿元的治理费用,最终都消化在土地流转交易的费用之中。因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在土地利用价值较高的地区,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土壤污染的治理成本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另一种建议是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土壤污染修复基金,企业在正常进行生产经营的时候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今后修复污染土壤的费用。
  长远来看,企业也必须像重视水、气一样重视土壤问题。在这方面,很多外资企业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苏州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主任唐剑飞说:“很多外资企业来苏州投资时,都非常重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不但会对土地的本底进行摸底,还在周边设置监控点,根据地下水流向等因素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他强调,“更多的企业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如果做得不好、使用不当,就要负责,因为如果出了问题,花再多的钱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复杂工作需要更严格的管理

   加强施工管理,杜绝二次污染
  虽然一直被撂荒,但苏化厂土壤修复的调查与评估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

  唐剑飞告诉记者:“这一地块目前属于苏州土地储备中心所有,苏州市政府出资邀请国内外的科研单位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已经初步确定了污染区域,正在寻求合适的修复方案。”据了解,国内外多家土壤修复企业都在虎视眈眈地关注这一项目,但不管最后采用何种方案,费用都将是巨大的。
  2009年1月5日,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曾就《苏化厂土壤污染调查及修复方案》项目召开专家咨询会,与会专家对项目前期的现场监测结果、环境污染因子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充分会商与讨论,一致认为,苏化厂原厂址土壤存在有机物析出的巨大环境风险;局部区域苯系物污染严重,氯化物和磷化物含量较高。专家建议,必须经充分技术论证及土壤修复后才能适度进行开发,具体修复方案必须在考虑环境风险的同时,兼顾技术可行性及经济可行性,修复方案要经过经济效益评估。
  唐剑飞强调,苏化厂的修复不能对附近百姓产生影响,“要对修复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土壤一旦翻动可能还会有味道散发出来,必须要有合适的技术对此进行处置。”
  耗时长、耗资大、处置过程更为复杂,这是土壤污染修复与其他环保产业相比的不同之处。而进行土壤污染修复的过程中,更要防止产生新的污染,也就是在用药治病的过程中,要关注疗效但不能产生副作用。而杜绝二次污染的关键就是要做好施工管理,严格监管。比如,在处理污染场地过程中渗出的地下水是否得到了妥善处理,将被污染土壤送去水泥窑进行焚烧处置是否能保证烟气达标排放等。

  在溧阳鑫海化学厂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中,江苏省环科院有3个工程师作为监理工程师。在记者采访前几天,负责这一修复项目的江苏大地益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刚完成了几项验收工作。比如划灰线,也就是将场地按照污染程度划分为不同区块,以便在此后的处置中采取不同技术。只有灰线标识准确无误,才能继续下一步施工。
  林玉锁认为,土壤污染治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环保产业,“未来土壤污染修复的问题肯定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医院’会有很多家,而我们需要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加强监管,杜绝风险并调节纠纷。”

 相关案例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的武汉市,城区内曾经有大量化工污染企业。2008年,武汉市要求市区内化工企业在4年内搬出三环。这些企业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如何安全开发,成为武汉等传统工业城市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2006年3月,在未经环评和勘测的情况下,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拍卖了位于武汉汉阳区的赫山001地块,由武汉三江航天房地产公司以4亿元拿下。2007年春节前,三名工人在此地施工,接触到深土层后中毒。今年2月底,这一地块被“退还”给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中心赔偿了开发商1.2亿元。
  2009年年底,原武汉汽车标准件厂地块拍卖后,一名老工人报告,厂区地下30年前埋了17吨含铬污泥。当地环保部门迅速向开发商发函,要求妥善处理含铬污泥。今年6月,开发商花费近100万元进行了销毁。
  今年12月媒体报道,武汉黄埔人家长江明珠经济适用房小区选址土壤受武汉长江化工厂污染严重,小区未经环评先开工建设,在环评发现污染问题后进行了修复,不过依然存在风险。
[短评]

企业留下的土地怎么用?

陈湘静
  随着我国城市化扩张加速和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原来位于城市内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逐渐搬出中心地带。这些企业原址因为地段优越成为“香饽饽”,但由于管理部门、开发商等各方对土壤污染风险意识淡漠,或对巨大的修复治理成本感到畏惧,使得相当数量未经检测、修复、环境风险后评估的地块被投入住宅、商业等项目的开发,环境健康风险非常大。
  产业市场部在江苏各地的调研中了解到,南京、张家港等不少城市已经明确,要求对企业搬迁地块必须遵循先修复治理后开发的原则,具体费用由土地储备中心等部门和开发商共同承担。地方的先行为从国家层面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积累了一些经验。
  国外实践表明,搬迁场地再开发中涉及的责任问题是影响再开发顺利与否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而目前国内现有的搬迁企业遗留场地开发模式非常粗放,没有具体规定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特别是污染者的治理责任没有得到体现。各方对于开发涉及的环境责任和风险意识非常淡薄。这种粗放的开发模式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导致各方之间的纠纷。
  另一个紧迫的问题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环境质量标准还较为滞后。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1995年制定的,只包含了8种重金属、两种农药等指标,主要针对农用地土壤保护,并不适用于城市居住和商业用地的场地环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