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的艺术2邪降1080p:追寻曾经(杂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47:51

追寻曾经(杂文)

孙柏昌

 

人老了,总是愿意“曾经”。

也许,只有“曾经”了。

我不大愿意去想什么未来,甚至明天的太阳是不是明亮,也很少想。

老年,应该当一个“现在”的教徒。

其实,残存的“曾经”也会渐渐消逝的,留下一片白茫茫的清净地。

若干年前,我曾经带着一个“曾经”的学生去拜访作家。其实,我心里是不情愿的,只是为了实现的年青人的愿望。他组织了一个“乡草”文学社(这有点像眼下的“圈子”或“论坛”),有那么七八个乡村的男女青年,写小说、散文、诗什么的,追求“荷花淀”。“荷花淀”主当然是孙犁了。

那一行,我们去拜访的就是孙犁和他的四大弟子之一的刘绍棠。

刘绍棠住在北京中南海西侧的府右街的一个四合院里。他是一个神采飞扬的人。记得的,他总是在向我们滔滔不绝。至于滔滔不绝了些什么,我好象也记不得了。临别时,他给我们每人一份自己作品的目录。大概是让我们循图索骥吧,好好研读吧。不过,等到出来后,我稍有茫然,还有点失落。我觉得他尽管年纪不少了,仍然清晰着“神童作家”的趾高气扬(也许当下的许多神童作家都有这样一种“范儿”吧)。应该说,他是很平易的,交谈起来,也没有什么距离感。从他家出来后,我对同行的年青人说了点“微词”。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庸人气息。

尤其,当去天津拜访了孙犁之后,我的这种感觉愈发强烈了。

孙犁清凛得有一种拒人千里的感觉。他接待我们的地方,一张简易的条桌,两个方凳。玻璃板下压着一张纸条:

“来访者谈话不要超过20分钟。”

孙犁说的话很少、智慧。那一次短促的拜见,却让我一生都崇拜他。在中国作家中,鲁迅和孙犁,我是读得最认真的。当然,我所谓的“认真”,也绝非真正的认真。人家邓刚,喜欢海明威,可以把他的《老人与海》倒背如流。据说,每个初学写作者,都要找一个自己学习模仿的大师,是捷径。读完他的全部作品、评论、传记,始终保持着与他对话的状态,好。

前不久,在与诗人冯景元餐叙时,他告诉我,当梁斌写完自己的《红旗谱》之后,也抄得工工整整的,抱着一大摞书稿,请孙犁审读。

孙犁晚年的随笔、札记,达到了非常崇高的境界,冼炼、精粹、隽永,中国文字的炉火纯青。

我在读书的时候,很挑剔。打开一本书,倘开头的文字或者第一页,语言吸引不了我,我就不会去看,也很难读下去。如我现在放在床头的美国小说《老谋深算》。我曾经三次打开过,最近才读了进去。觉得还好吧。

倘一个作者的文字粗糙,无论他有多大的名气,我都不会去看。文学,毕竟是文字的艺术。

我们正在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建设。海峡对岸的马英九对台湾有6个期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引领者。

两岸文化的认同与依归,向哪边靠拢呢?或者说,谁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