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地( ):经典“师徒制”模式受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23:25:35

经典“师徒制”模式受挑战

——年轻教师培养新思路思考(上)
日期:2011-06-22 作者:苏军 来源:文汇报

    由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带教刚入行的新教师,几乎已是教育界不成文的“规矩”。在不少中小学里,经常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师徒结拜会”,每逢教师节上,这样的拜师仪式甚至被演绎成“经典一幕”。
    
    可经典并不意味着先进。近日,一些专家对沿袭多年的“师徒制”师资培养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明确表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年轻教师的优势得到了极大地显现,经典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已经受到了新挑战,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师徒制”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一些专家认为,必须重新冷静审视“师徒制”的利弊。
    
    在师徒制中,师傅的教学经验是青年教师的一种财富,然而如果拘泥于这一点,经验也可能成为束缚青年教师成长的羁绊。有专家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发现一些原来富有活力和闯劲的青年教师,到后来就变得失去个性,磨去了棱角,显得“成熟有余,朝气不足”。有的青年教师尽管对老教师的某种教学方法有想法,但碍于师徒关系而说不出口,进而压抑甚至扭曲。
    
    不仅如此,如今的师傅和徒弟,其背景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上海市教科院教授顾泠沅认为,现在的青年教师的成长背景和文化底蕴与过去不一样,有许多由时代和条件带来的长处:第一,学科知识的新鲜程度比老教师强;第二,跨学科能力比老教师强;第三,计算机、外语能力肯定比老教师强;第四,他们和学生有着天然的兄弟姐妹般的感情。在新的时代,年轻教师的优势愈发明显。
    
    可在现行的“师带徒模式”中,更强调给年轻教师“做规矩”补短,而不是开发培养,“展其优势”。因此,过分强调师傅的“规矩”,反而可能抹杀年轻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性。
    
青年教师成熟之路不同
    
    怎样判断青年教师的是否成熟?也是现行培养“规矩”中很模糊的地带。一般而言,青年教师走向成熟,通常有阶段性。人们更习惯将培养阶段分为“适应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可在专家眼里,这样的分期并不合理。
    
    上海市特级校长、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吴国丽说,青年教师的悟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不需要三年适应,一年就基本适应了;有的无需五年磨炼,就成长得像模像样;到了十年,就成熟得可以称为骨干教师了。
    
    吴国丽表示,不该用统一的标准去面对各有特点的青年教师,完全用“师傅”的主观想象先入为主地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划圈”,反而不利于发挥年轻教师的积极性。金山区兴塔小学校长张国勤表示,师资水平的提升,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
    
各自组成团队也许更有效
    
    叶澜提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要变一变了。原来的师带徒是“个体”“点对点”地输出,而现在应该考虑团队式带教。他建议,将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组团,对年轻教师团队集体“带教”,进行团队之间的交流。青年团队能够拥有独立的平台,他们在与年长团队的交互,既能学到中老年团队的传统长处,又能够发挥出青年团队的自我进取精神。
    
    浦东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原院长顾志跃也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是能力提升和职业认同双管齐下的过程。“过去我们比较单一地认为教师成长就是能力提升,而现在更重要的是职业认同感。假如教师对职业不认同,培训基本等于零。”
    
    专家们表示,要提升年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需要在学校里下工夫。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善“师徒制”的运作方式,从优化团队着手,也许能使教师培训产生更大的作用。
    
    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仅有6年的办学资历,但他们却有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的“跨学科教研活动”成了思想、才华交互的“磁场”。每个月,学校按学科“轮流坐庄”安排一次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全体教师集体观摩并参与,相互学习和借鉴。校长娄华英认为,团队的整合力量也许比单枪匹马的“师徒制”更有分量。
    
    本报记者  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