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的喜欢一个人:灸法之直接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2:35:19
灸 疗 配 穴 图
将艾绒用手指搓捏成锥形艾团,称为艾炷。小者如麦粒大,称小炷;中等如半截枣核大,称中炷;大者如半截橄榄大,称大炷。注意搓捏艾炷,用拇、食、中三指一边捏、一边旋转,一定要搓紧。施灸时,每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灸治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一般而言,少者1~3壮,多者数10壮,乃至数百壮(指分次灸治的累积总数)。民间有“灸之生熟”的说法,所谓“生”、“熟”,是指施灸的多少。“生”是少灸的意思,“熟”是多灸的意思。《外台秘要》说:“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少也。衰老者少灸,盛壮强实者多灸”概括说,凡病初起,年轻体壮者,宜多灸,艾炷宜大;久病、年老体弱者,宜少灸,艾炷宜小,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宜少灸小炷;腰背、腹部、两股,皮厚而肉多处,多灸久炷无妨,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一般来说,直接灸宜用小炷,间接灸宜用中炷、大炷。
1.直接灸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于施灸部位的皮肤上,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或称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根据施灸部位不同,选择小、中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一般以小炷常用,又称“麦粒灸”。施灸前用大蒜汁或凡士林涂敷施灸部位,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用线香点燃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加炷施灸。一般灸5~7壮。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产生化脓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及合作。对于施灸中产生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位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有的可将0.2%盐酸普鲁卡因1~2毫升注射入施灸穴位皮内或皮下,无痛后再灸,或用中药外涂局麻无痛施灸。具体方法是:取川乌、细辛、花椒各30克,蟾酥1.8克,用75%酒精3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取棕红色上清液,用消毒棉球涂于施灸穴位,1~5分钟达局部麻醉后即可施灸。灸后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破,甚至呈焦黑色,可用一般药膏贴于创面,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称为“灸疮”。这种灸疮是一种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应勤换,经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注意在灸疮化脓时,注意局部清洁,避免污染,以防感染。
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色较淡,多为白色;若感染细菌而化脓,脓色多呈黄绿色。患者在灸疮出现时可多吃富有营养的饮食,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
化脓灸,使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针灸资生经》中曾说:“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把灸疮的发或不发看成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本灸法具有扶正固本,祛痰平喘,消痞散结之功,对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痞块、发育障碍等病证多采用本法。此法亦用于健身防病。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争: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小、中艾炷施灸。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再放上艾炷点燃,当艾炷燃剩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马上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新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以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本灸法具有调和气血,温里回阳,消瘀散结,散寒蠲痹等功效,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多种病症,因其不留疤痕,易为病人所接受。

附.三角灸
三角灸属艾炷直接无瘢痕灸法。因其所取穴位的连线呈三角形,故称为三角灸。取穴:用细绳一条或细棍一根,量取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以此长度作等边三角形,顶角置于脐中,底边呈水平位,两底角处,即为施灸的穴位,以笔作记号。
施灸时,用中艾炷两枚,放置施灸点(即两底角处)点燃施灸,以患者感到灼痛时为度,除去艾灰,另换一炷,一般需灸11~14壮。适应于妇人不孕,每月月初开始,连灸5日,每穴各灸11壮。奔豚上冲,每穴灸14壮。疝气偏坠,患左灸右,患右灸左,每穴灸14壮,或两穴俱灸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