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瑄瑄:《把握文章思路》学案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30:58

《把握文章思路》学案之五

综 合 训练

[文段一]                     山地车

①不知哪阵风儿,刮来了满街山地车,花花绿绿的,叫人目不暇接。

②在我们学校,存车处也雨后春笋般冒出一长串色彩鲜艳的山地车,每辆车都闪烁着星星点灯般的光芒,给人一种清新的气息。【A】低头看看我那辆24型女式旧车,显得太逊色了,只好给它找了个最不显眼的地方“乘凉”。【B】

③近日,我的一位好友忙得不亦乐乎,头天她新买了辆山地变速车,第二天又拿了十几个装饰灯,让我帮她参谋安多少个才够得上气派。【C】

④几天后,好友骑新车,老远就冲我打招呼。我一看,哇!那车真够派:车条上黄灿灿的装饰灯一个接一个,车梁上还装着个水壶,车把中间有一盏精致车灯。【D】

⑤又一日,好友来电话,一开口就诉苦:新车骑了没有两星期,不是昨天丢了水壶,就是今天丢了车灯。我为她惋惜。“我还算不错呢!”好友说,“我们班有位老兄刚买了辆进口名牌‘山地’,第二天就踪影全无了。”这使我打消了准备向父母申请买辆新车的念头。

⑥想来,还是我那辆旧车好,它风雨无阻地伴我上学、远行,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夜幕降临,它总是稳稳地站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我,感谢它伴着我度过一生最美好的少年时期。一种友好、亲切、温馨之感油然而生。我想,也许做人也应该这样:踏踏实实,不图外表的华丽,保留一份永恒的、内在的珍贵。

1、本文是以(我对“山地车”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其过程是从(羡慕渴望)到(打消念头)。

2、“啊!我要是也有这样一辆山地车该多好啊!”这句话应放到上文的(D)处。

3、用“||”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写出段意。

①②||③④⑤||⑥

(1)学校越来越多山地车,令我羡慕。

(2)好友的买车遭遇,使我打消买车念头。

(3)对山地车的感情变化,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4、与漂亮的山地车相比,我的旧自行车更(友好、亲切、温馨),它的可贵之处是(踏踏实实,不图外表的华丽,保留一份永恒的、内在的珍贵)。

 

 [文段二]                    军    刀      赵 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他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含泪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孑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1、本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以(军刀)为线索叙述了一段慷慨悲歌。

 

2、这篇小说中的“军刀”分别指武器和雕塑品,作品中的人物与“军刀”分别有哪些联系?请概括小说的有关内容,完成下表填空。

人  

宋哲元

侯万山

雕塑家

“我”

与“军刀”的联系

约请锻刀

送行问刀

背刀出征

挥刀杀敌

创作“军刀”

赠“我”“军刀

收藏“军刀”

 

4、第三节中,画线部分属于(心理)描写,用40个左右的文字补写出省略号处省略的内容。

   这一切都变了,这五百个家庭妻离子散,这五百条汉子抛家别母义无反顾,眼下又将血洒疆场。

5、你最欣赏“宋哲元”或“侯万山”的哪一种品质?简要举例说明。

宋哲元:体恤下属  爱兵如子信守诺言

侯万山:英勇无畏  深明大义有责任感(既对国家,又对家庭)

6、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作者现在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意图一,“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意图二,对“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的描写是铺垫,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

意图三,标题是“军刀”,小说以军刀为线索串起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

意图四,雕塑艺术品“军刀”,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

 

[文段三]                   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赵丽宏

我说人的心灵是一棵树,你是不是觉得奇怪?

真的,心灵是一棵树,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从你走进茫茫人海,从你孩提时睁开蒙昧的眼睛那一刻开始,这棵树就已经悄悄地发芽、生根,悄悄地长出绿叶、伸展开枝丫,在你的心里形成一片只属于你自己绿荫。难道你不相信?

不知道,其实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无数次看见这样的花在自己身边开放。

当你在万籁俱寂的夜间突然听到一曲为你响起的美妙音乐……

当你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遇到一间为你开着门的小屋,屋里正燃烧着熊熊的炉火……

当你在十字路口徘徊,有人微笑着走过来给你善意的指引……

当你的身体因寒冷和孤寂而颤抖,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向你伸来……

当你发现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用清澈的目光默默凝视着你……

我无法一一列举各种各样的“当你”——当你欢乐,当你迷茫,当你为世界的壮阔和奇丽发出惊奇的赞叹,当你被人间的真情深深地感动……

当你的灵魂和感情受到震撼,受到感动,不管这种震撼和感动如电闪雷鸣般强烈,还是像微风一样轻轻从你心头掠过……

每逢这样的时刻,便是你观赏到心灵之花向你怒放的时刻。每当这样的时刻,你的心灵之树也在悄悄发芽、长叶,在向辽阔的空间伸展自由的枝干。没有一个画家能用画笔描绘出这样的景象,没有一个诗人能用诗句表达出这样的过程。这是一个无声无形的过程,但是它所引起的变化,却悠悠长长、绵延不绝,改变着生命的历史,丰富着人生的色彩。

你相信吗?你的心灵一定会开一次花,一定的。也许是灿然的一大片,也许只是孤零零的一朵、也许是举世无双的奇葩,也许只是一朵毫不起眼的小花……你的心灵之花也许开得很长,常开不败;也许只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谁也无法预报心灵之花开放的时辰,更无法向你描述它们怒放时的奇妙景象。但我可以告诉你,这样的花,每时每刻都在人间开放。有人在向世界奉献爱心的时刻,就是花开的时刻。

愿你的心灵悄悄地开花。

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心花怒放的世界。          (选自《阅读世界》2007年第4期)

                                            

1、阅读这篇散文,说说贯穿全文的是哪一句话(线索)?

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2、第11段中划线的词语“心灵之花”和“心灵之树”分别有什么含义?

心灵之花:感受到人间真情和温馨

  心灵之树:自己爱心的萌芽、壮大,并进而向他人奉献爱心。

3、如何理解“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心花怒放的世界”?

表达了爱满人心、爱满人间的美好愿望

[文段四]                      狗  事      陈忠实

幼时爱狗成癖,书包中常装着狗崽,课堂上老师提问:“孔融为什么让梨?”狗崽就抢先回答:“汪汪汪。呜!”

那时候庄稼人吃饭艰难,不养狗;那时的狗性情极温顺,瘦骨嶙峋,走起路也是顺墙溜,轻手轻脚,不曾有过朗叫;撒尿也懒得抬腿;谦恭友好,谁叫跟谁走,不分贵贱,不看身份,走了就把你当主人。怯怯地移近你,躬身依依伏卧,尾巴也夹得紧,眼睛偷偷给你送媚色!很会拍马屁,伸出温吞吞的舌舔你手,像小媳妇一样温存。

后来长大成人知道了狗事原是与人事相通。且中国文化关于狗故事极多:狗尾续貂、狗彘不如、鸡鸣狗盗、丧家之犬、狗里狗气、落水狗、狗腿子、狗男女……谁粘上狗名就没了人品!如此,谁敢与狗套近乎?称兄道弟拉哥们关系?看来做狗确实很委屈。

沧海桑田,近年养狗却成时尚。狗事亦有了辉煌巨变。狗口大有赶超人口增长的势头。狗族竞也繁衍得名目繁多,叫价令人咋舌?狗医院、狗商店、狗协会、狗东西繁不胜举,有的竟迂得如同大款、巨星般阔了。走近村堡巷里,一头游狗大刺刺地迎头扑来,满脸的骄横,脾气很火爆,开口就咆哮撒泼,没理可讲的。专拣热闹的十字街头撒尿,一条腿高扬着,大有指点江山的雄姿。屎也绝不吃了,村里就少了唱歌般的呼响声。家家门户紧闭。敲门询问,人未语,狗却叫得热烈!主人开门,那物儿暴跳如雷,更是凶恶,一条铁链绷得钢棍一般,这已是普遍礼遇。邻居往来,门外高声呼叫:“有狗么?”这对往昔的“有人吗?”简直是讽刺。人人自是很少往来,墙越垒越高,狗越来越多晚上睡觉还做恶梦。夜就成为犬吠的世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狗声起,万狗呼应!一时狗吠如潮;夜就失去了韵致,月亮也消了清朗,而人却缩得更紧了。

狗事张扬起来了,是人的自我价值的贬值么?是人心隔得太远了么?既是无法沟通,就连心扉也实实地关了!再牵条狗。看守着,他人不得入内。各自守着一方青天,春夏秋冬自是冷暖不同本是融融的浩荡天地却让狗族割据成一块块囚牢!连狗自己也囚于牢中了,一条铁链,一盆狗食一窝起居。也就无法跨出牢门一步了。

前日驱车到八里坪村,却极少见到狗,走近山民家门,山外人高呼:“有狗吗?”主人却在另一山头答道:“没有哟!自己进去喝水!”推门而入,果然无狗。偶尔也碰到一条狗,但却很礼貌,嗅嗅你便是了。然后调转头跑向灌木丛逮蝴蝶去了。山外人心果极妥贴于山野之气,茂林之色,潺潺水声中感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于是便朗语:情愿死在这里!又说回去将狗全打死,煮了,吃了,自己解放自己。这自是废话!世事如此,无狗怎成?这是需要,却亦是人自身的悲哀了

1、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请指出文章的明线和暗线各是什么(各2字以内)?

明线:狗(事)      暗线:人(事) 

2、在作者看来,过去的狗和近年的狗的性情是有区别的,请分别指出过去的狗和近年的狗的性情各有什么特点。

过去的狗:温驯平等(不分贵贱,不看身份)  真诚友好(谦恭友好)

近年的狗:骄横  火爆  无公德                                                 

3、文章的首尾各描绘了什么场景(各20字以内)?本文写作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场景一:狗与人和谐相处的场景

场景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                                              

特  点:对比                                                

4、文章最后说“世事如此,无狗怎成?这是需要,却亦是人自身的悲哀了。”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对于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都市现代人来说,那种和谐的山野之气只是一种梦想,表达了对贬损自我价值的那类人的指责。

 

[文段五]                               两棵枣树

①院里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院里住着两户人家,一户是刘师傅,另一户也是刘师傅,都是师傅,不必客气,东边的叫西边的刘大哥,西边的称东边的为刘二哥,两个哥哥,必有两位嫂嫂,他们不是一家人,却胜过亲姊妹。瞧,天下雨了,刘二嫂家没人,刘大嫂帮着收衣裳。刘大嫂上夜班,儿子小龙就在刘二哥家去吃住,幸亏他家也有个小虎陪他玩,两个男孩睡一起。
②不知怎么的,两家哥嫂忽然成了仇人,见面不理睬,进屋关门,再也听不到两位嫂嫂的说笑声,再也见不到两位哥哥在枣树下扳腕劲的情景。
③于是,院里的两棵枣树也陌生起来了。风和空气告诉着它们之间的距离。
④20年后的一天,大人们不在家,明明(刘老大的孙子)和英英(刘老二的孙女)在院里办家家。一阵秋风过后,“叭嗒!叭嗒!”几粒熟枣落到地上,明明说是他家树上掉下的,英英却说是她家树上的。两个小家伙争执不休,最后,你揪我的头发,我揪你的头发,纠缠在一起。刘老大和刘老二回来见此情景,眼睛红红的,脸色沉沉的,空气紧张极了,有点火星就能爆炸。然而,他们毕竟是老头子了,两个像两条牯牛对视了足有3分钟,便抱走了自家的孩子,一句话也没有说。
⑤这天三更时分,月亮又圆又亮。刘老大睡不着,拿起一把铁锹,悄悄来到院里,在两棵枣树中间划了一条细线,然后就一锹一锹地挖起沟来。他要趁着夜深人静,分清各家枣树根须,明日好用红砖在院中砌一堵墙,把两棵树彻底分开。挖着挖着,他忽然发现大根小根,粗根细根纵横交错,越往深处挖根须越多,分不清它们是从哪棵树上生长出来的。他愣愣地望了一会,突然发疯似地将土又全部填上了,最后还用脚把土踩得结结实实。他悄悄回到屋里,愧疚地站在窗前,久久地凝视着那两棵枣树。
⑥四更天,圆月西转,银河南移。刘老二也拿一把铁锹来到院中,也是先在两棵树中间洒一条白线,然后一锹锹挖土,后来又将土全部填上,回到屋里,愧疚地站在窗前,久久地凝视着院里的枣树。
⑦院里还是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1、这篇小说运用象征手法,通过(两株枣树的关系)来象征(两户人家的关系

2、这篇小说围绕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这两条线索是什么?
第一条线索: 两株枣树

第二条线索: 两户人家

3、用“|”在下面序号中标出这篇小说的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

第一层:人与人友善,树与树亲密

第二层:人与人仇怨,树与树陌生

第三层:人与人相依,树与树连根

第四层:人与人共存,树与树并生

4、第④⑤自然段先后写刘老大、刘老二在月圆之夜在两棵枣树之间掘地分根,他们发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道理?

挖开两树之间的泥土,发现两株枣树的大根小根、粗根细根纵横交错,越是深挖根须越多,根本分不清哪些根须是哪株枣树长出来的。 

人与人同出一类,只有和睦相处,才是共存之道。

5、第⑤自然段写刘老大三更天来到两株枣树间掘土分根时,是“月亮又圆又亮”;第⑥自然段写刘老二四更天来到两株枣树中间掘土分根时,是“圆月西转,银河南移”,这两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天三更时分,月亮又圆又亮”;“四更天,圆月西转,银河南移”。为他们看清这两树连根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得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

6、这篇小说开头写,“院里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最后一段仍然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首尾照应  突出主旨

            

 

 

教学反思

本学案通过科组多次研讨,历经两次大的修改,在本校进行了三次试讲,开展了三次问卷调查反馈,逐步得以完善。

一、信息反馈

三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次   84%学生基本掌握

意  见   个别例子较难 不典型

改  进   精简、补充、调整题目——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

 

第二次   88%学生基本掌握

意  见   课堂气氛不活跃

改  进   调节课堂气氛

 

第三次   93%学生基本掌握

意  见   题目多 时间少

改  进   选做练习题目:每一个类型做一两个,其余题目课后做

当然,问卷调查只是一个相对数据,不具备绝对的意义。但它相对体现了本学案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感受

1、思路教学有待细化

思路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对于思路教学的研究,需要细化。就本学案而言,虽然进行了点、线、面的分割,使整个思路教学基本有些条理,似乎有章可循。但事实上,对于“思路”这个大概念来说,我们只是人为地剥开了一个层面加以分析,极力追求着主客观的统一。然而,越是大的知识体系,越是应该细化得深入些,才能更适应中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性。我深刻的体会到,在今后的思路教学和学案研究中,应该把每一个阶段的课题更加细化,增加纵向研究,把横向研究的面在时间段上进行延展,比如:七年级只研究结构;八年级只研究线索等等。

2、划分结构有待重提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从小学到中学,分层、分段的教学已经成为过时。在本次学案教学中,我感到,层次不分、结构不清的状态下,和学生谈思路、谈主题,简直是舍本逐末。要想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理解文章思路,传统层次结构教学有待重提。

3、语感训练有待加强

    如果学生缺少层次、段落的概念,但有较好的语感,对于阅读而言,也是一种挽救。事实证明,七年级的学生在语感方面也不尽人意,我们需要加强语感教学。

4、“好看实用”有待完善

一节课,到底是应该好看,还是应该实用,我想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说实话,对于这样的观摩研讨课,我是有点恐惧的。到不是因为紧张或者不自信,而是深深的知道,这种研究类观摩课很难精彩,让听者倍感乏味。我一直努力寻找着“好看”与“实用”相统一的突破口。

5、形式内容有待统一

学案教学已经倡导很久了,在过去的教学中,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学案”,践行了“学案”。经过本次亲身参与学案研究,我才发现,过去对于学案的本质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学案不仅仅是一个课题、一个模式,它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体系。学案教学要求老师们以新的思维方式理解教学,换位思考,把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思考路径、实践能力完整统一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学习模式上来。学案绝不是单纯的“学生自学”,而是教学内容与自我探索式学习形式的完整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有待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深入的研究、探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