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申请书怎么写:收入分配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8:02:59
阮加,阮敬科  2011-03-29
摘 要: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程度还在逐步扩大。国家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积累的财富并未能恰当地用之于民,企业利润过多挤占劳动者工资,居民收入增速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国强呼唤民富,实现全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同时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财政税收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收入差距,收入分配体制,劳动报酬,初次分配
一、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现状
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自2000年超过0.4的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后,逐年走高,2009年的基尼系数已达0.47,而且还会逐步扩大,收入差距已经触及红线。同时国强与民富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说明收入分配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财政收入增速快与真正做到用之于民之间的矛盾。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79~2008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1%,低于同期我国GDP年均增速9.85%,远低于同期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速14.9%,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呈上升态势。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加速转轨,财政收入的快速积累对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保证经济转轨的顺畅进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是有利的,但前提就是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收入增速高并不能证明经济运行质量一定就好,这还要看居民是否共享了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带来的实际利益。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一直维持在高位,居民收入增速明显较低,城乡居民增速差距也愈加明显,说明财政在国民收入调控上没能把握适度。
2.企业利润、企业盈余过多挤占职工收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前7个月全国24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4527亿元,同比增长34.7%;实现利润18761亿元,同比增长61.1%。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999~2008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7%,而劳动者报酬在这一时期的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所占的比重却上升了近20%。这一时期的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则在下降,企业利润不断上升,劳动者报酬被过多的企业未分配的盈余挤占。
3.居民劳动报酬、工资增长与高速发展的经济脱节,资本收益压低劳动报酬。按收入法核算,我国的财政收入占到了GDP的40%,我国的工资总额在GDP中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17. 28%下降到2007年的12.16%,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减少了将近1/3。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收入一般占到GDP的50%~57%。按收入法核算的GDP,初次分配中劳动者的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当前的39.7%。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卓勇良,2006年就研究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问题,得到两组数据,其中一组数据是劳动和资本的收入差距,1985年在每一元GDP分配中,劳动报酬0.56元;2008年,劳动报酬在每一元的GDP分配中,只占0.36元。资本所得约为40%,比劳动所得高10多个百分点。
私营企业职工收入偏低,我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国家统计局统计就业人员的54.75%,但2008年其平均工资仅为17071元,远低于同期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229元,长期以来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收入没有跟上经济增长、企业利润增长步伐。
4.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175元,农村地区为5153元。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一直在扩大,从1978年前的1:2. 36扩大到了2009年的1:3.33,较2007年的3.32比1和2008年的3. 31比1要大。如果算上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这个比例将进一步扩大到1:4以上(国际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元,到1985年差距突破300元,随后几年每年再扩大100多元,到1992年差距突破1000元,1994年突破2000元,2000年就突破了4000元。复旦大学教授陆铭认为,这是中国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2.3亿人,月均收入1417元,大多数的农民工每日工作超过8小时且没有节假日,没有社会保险和工会组织支撑,这部分占全国总人口六分之一劳动者的生存现状对现行分配制度的公平原则形成很大的挑战。
5.行业间收入水平差距日益显著。改革开放前期,各行业的极端差距即最高与最低差距为1.8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当前诸如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等行业与其他大部分行业的平均差距已达3倍以上,如果再加上职工福利、医疗保险及其他隐性收入,实际差距要达到5~10倍。各垄断行业成为收入水平增长最快的行业,2008年收入最高的信息、计算机及软件行业为54906元,金融业为53897元,电力、燃气及自来水供应业为38515元,而农林牧副渔年均收入为12560元,仅显性收入差距就达三到五倍。垄断企业内部普通职工与领导层的收入差距也比较悬殊,各类高管职务消费、隐性消费数量大且不透明,这是引发社会不满声音的恶疾之一。
6.地区间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进而导致东、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不断拉大。197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2元、382元、409元,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为15857.18元,与东部地区相差21000多元。
二、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1.收入分配体制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初次分配不公是导致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经历了多次演变和不断改革发展下来的,十三大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四大为“兼顾效率与公平”,十五大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是“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而十七大进一步发展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但多次的改革还没有切中要害,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偏低,收入分配制度不利于劳动者,当前劳动报酬偏低,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二是重资本轻劳动,资本报酬率远大于劳动报酬率。收入分配改革需要颠覆性的制度改革,不能只在效率与公平两个词间打转。收入分配的改革的关键是体制的改变,如果这个核心问题不解决,收入水平差距还会越拉越大。
2.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市场化竞争进而直接引起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适度的收入差距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纵然收入差距无法规避但当前我国的差距水平却已达到警戒水平,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成为差距过大的借口。同样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小得多。
3.政策的倾斜不平衡,税制调节功能不足。税收制度是收入再分配的关键工具,但当前我国税制不够完善,税收作为收入调节的重要杠杆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最新发布的福布斯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显示,中国普通公民的税收负担位列全球第二,而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却存在诸多缺陷。据报道,目前发改委正在启动新的财税改革,但从内容来看,这种改革仍然只是在预算制度等形式和程序化内容上做文章,并不涉及作为经济体制核心的财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根本。
4.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农村所创造出来的大部分财富都用来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涌进城镇提供劳务的同时并没能享受到城镇的社保福利,多方面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城市化模式有待改进,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基本以农村居民自发涌向城市,或城镇打工者落户城镇为主,模式较为单一,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差距大,整体水平还较低。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总体水平仍偏低,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0%左右,城乡固定投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5.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东部地区交通发达,历史积淀深厚,贸易往来方便,经济优势大。中部地区各方面条件与东部地区有一定差距但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交通条件、科技水平落后,经济基础差。国家先沿海后内陆的发展战略致使中西部地区改革相对落后,没能跟上国家整体改革发展的步伐。这些方面的原因造成东、中、西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收入差距。
6.垄断、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以及权力寻租。垄断行业分配机制是造成目前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垄断行业和企业掌握着垄断性的权利和资源,与其它一般性行业和企业相比处于有利地位。垄断企业在产品定价方面掌握着发言权,获得丰厚的利润,垄断、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是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我国行政部门有关人员利用自身权力寻租获得高额收入案例屡见不鲜,国家一些公职人员及国企领导的隐性收入也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之一。
7.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力度不够。目前,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以及许多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没有参加社会保险,而这部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加。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1538万农民参加了新农保,两者加总的人数不到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由于社会保障覆盖面偏窄,导致部分民众在医疗、养老等方面消耗相当大部分的收入,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比比皆是。
三、深化改革,建立有效率的公平分配机制
收入分配不公会危及到社会和谐,当前的低收入者一般为农民、农民工、城镇打工者、无业人员、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收入差距的拉大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如果任由这种差距发展下去会对建设和谐社会造成严峻的挑战。此外收入过多地集中于少数群体会造成内需不足,目前我国的消费率远低于世界上多数国家,而收入分配的不公导致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比重偏低,我国就会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应该主抓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特别要注重初次分配这个关键环节,初次分配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中最核心的环节,现在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再分配的内容上,但初次分配才是核心,它关系到后续的所有环节,如财政收入、居民收入进而影响到再分配、消费税收、社会保障等等,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重中之重。
改革初次分配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首先,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标准增加了劳动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的必要措施。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所在。
其次,在应对企业利润挤占工资方面,应健全工会组织,增强工人的谈判能力。(1)在制度建设上,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从基层做起,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吸收进工会组织。(2)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工会组织成员法律及组织意识培训,提高职工自身素质,使工会成员自觉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3)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并不一定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他是根据劳动生产力的提升来进行工资的上涨,这不会影响企业的成本。因为它的利润和效率都在提升”(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更重要的是,工资的适当提高,其效果不是增加成本,而是减少企业主的利润,使之不要过于贪婪,挤占工人的劳动价值。
借鉴国外模式要适合中国国情,东欧一些国家在收入分配改革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如匈牙利1992年颁布新《劳动法》.全国成立了由政府、工会和雇主组织代表组成的全国利益协调委员会,每年对工资分配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雇主在工资决定方面,特别是在决定企业内部工资问题时仍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灵活性。国家辅之以最低工资制度,规定工资增长最高线、平均线、最低线,并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方式。这些分配方式对此后匈牙利的经济社会稳定,建立良好的分配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2.改革财税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改革税收制度首先要完善收入统计制度,居民个人收入统计数据要严谨、准确,但当前我国没有可靠的居民及企业收入的统计体制,这对税务征收带来很大的难题,也影响了税制对收入分配调节的杠杆性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监管力度,改进申报制度,推行单位和个人双向申报综合考察的制度,对偷税、漏税、瞒报等情况加大处罚力度。开展或完善遗产税、财产税的征管,这样才能有效地调节居民收入差距。财政改革方面,应调整支出结构,更多地用于民生项目,做到用之于民。如城镇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财政的支持力度应大幅度提高,承担起广大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责任。
3.改变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有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打破二元制的经济结构关键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破除二元的户籍制度,统一户籍,方便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4.打破垄断、维护市场经济竞争的公平性。解决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关键在规范以至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垄断行业经营。政府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垄断行业利润的控制,将过多的收益收归国家,提高垄断行业收入分配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提高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模式,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保障。继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医疗保障力度,推进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进程。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真正长效的保障体制促进社会各群体平衡发展。
作  者:阮加    阮敬科
出  处:《宏观经济管理》
单  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类别:收入与消费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