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实行35小时的工时制:稳健增长任何时候都是可行的 (评论: 富爸爸,穷爸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7:58:12

稳健增长任何时候都是可行的

2007-07-30 01:26:16   来自: 颠倒牛头
富爸爸,穷爸爸的评论    5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投机家》开篇前一章就讲:
   据我的经验,有三种途径可能会使你迅速致富:
   1. 一次有钱的婚姻
   2. 一个幸运的商业理念
   3. 投机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说的是迅速致富,但要达到迅速致富,需要的基本条件、天赋、代价。。。等无形之间加大了投机致富的难度,华尔街几大投机巨头如livermore的n次破产再到富有,最后要么穷困潦倒,要么自杀的结局都说明投机是很难战胜的。
  
  大多数人走的还是稳健致富的路子,巴菲特的例子足够清晰了,看起来慢的价值投资最终却战胜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投资方法,段永平fastisslow的id应该也是对价值投资深有感触而发。
  
  《富爸爸,穷爸爸》虽然这么经典的一本小书,估计很多人还不屑于看:毕竟那么多人都看了,怎么没见有啥变化。不过这也符合了温伯格所提到的“草莓酱法则”——面铺的越广,实质越少。上电视不如出书,出书不如课堂讲课,讲课不如面对面教授。。。
  
  但书中的教育是一个富爸爸对两个孩子的理财教育,这种特别的教育方式的效果无与伦比,与德鲁克《旁观者》所提及他童年遇到的最好的两位老师比起来不相上下,好的老师的确都会对每个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
  
  这本书总体讲的就是致富的思想、如何稳健理财致富的过程。我想写写我的理解,不对的地方再改。
  
  开篇讲了讲“老鼠赛跑”——
  
  一个人成绩出色,上了大学,毕业了,找个安全、稳定的工作,也许是个医生、律师、程序员、公务员。。。他开始挣钱了,并且开始购物。他开始交女朋友、约会,不久结婚。生活一片大好,因为夫妻两人都工作,两份收入,他们觉得前途光明,决定贷款买房、买车、度假、并且生孩子。这样需要大量的钱。这对夫妇认定他们的职业是最重要的,并且开始更加努力的工作,努力寻求升迁和加薪。加薪实现了,但每个月还得付房贷,而孩子的出生需要更多的钱,他们不得不更努力的工作,收入上升了,但征的税也上升了,孩子长大了,供他们上大学和为他们自己退休需要准备更多的钱,他们开始疑惑钱都到哪里去了。。。
  
  35岁后,这对快乐的夫妇陷入了“老鼠赛跑”的陷阱,他们不停的为老板工作,通过缴税为政府公务员工作,通过付房贷和信用卡贷款为银行工作,等待他们更多的是越来越多的债务和催款单,于是他们再加倍努力工作,更多的获得债务,陷于怪圈不能自拔。
  
  接着,他们建议他们的孩子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找个稳定、安全的工作。然后这个过程又将在他们的下一代中重复了,这就叫“老鼠赛跑”。
  
  当然它说的是美国的情况,美国的储蓄率低,不到2%,这几年好像成负数了,不像我们储蓄率40%-50%居高不下,但这几年房奴的概念刚刚兴起,车奴、家电奴的概念还没听说多说,估计未来情况只会更严重不会减轻。这本书的观点网上争议也很大,但我们不管它,先学习再批判。
  
  这本书最好的一点是创新地使用了“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图来解释问题,看问题看的一清二楚。
  
  它提出好几个主要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这样说:工作只是解决长期问题的暂时方法,富人任何时候都常常买入资产,同时关注并慢慢发展自己的事业,用除去开支剩下的工资、资产产生的收入、事业产生的收入重复再买入资产,不断产生的这样的良性循环。
  
  它说这是富人更富的本质所在,也不奇怪众多月光族攒不了钱,可能许多人心里看不起每个月辛苦节省下来的那点小钱吧,是想着将来有机会有运气赚大笔的钱?
  
  说到这里,资产、负债的概念必须理清了,书中说资产简单来说就是“能给你带来稳定现金流的东西”,负债就是“能从你口袋取走钱的东西”,简单明了,和毛主席对革命的解释是“打土豪分田地”一样清晰明了。
  
  括个范围,资产包含:不需自己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注意事业和职业的区别),股票,债券,基金,产生收入的房地产(自住和出租的区别),产生利息的借出款,专利权(音乐、手稿、专利。。),其它任何有价值、可产生收入现金流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流通市场的东西(收藏品、珠宝、黄金、纪念币、普洱茶。。。)
  
  负债包含:任何贷款,车子(买车后开出4S店车子价值就跌25%,以后的损耗全是支出的债务),其它损耗奢侈品
  
  资产产生收入,负债产生支出,积累买入更多能赚钱的资产,靠一个工资作为唯一的资产是满足不了支出的。这就是理财的重要性,并不是钱少就不需要理财。
  
  -------------------------------------------
  当我看到第4章“关注并拥有自己的事业”时,我感觉作者虽然忽略了一个问题,但仅仅只是没有说全。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里林奇把可以投资的股票分为6种类型:
  
  1. 缓慢增长型(如现在的电力行业、造纸业。。。)
  2. 稳定增长型(如可口可乐、做牙膏洗发水的宝洁、高露洁。。。)
  3. 快速增长型(如沃尔玛。。。)
  4. 周期型(钢铁行业、航空业、汽车行业、化学行业、军工行业。。。)
  5. 隐蔽资产型(麦当劳其实是做房地产的)
  6. 困境反转型(如现在的TCL,希望它能反转)
  
  一个公司股票并不一直是一个类型,例如航空行业,一开始发展是缓慢增长型,没人坐飞机,慢慢的坐的人多了,就变成了快速增长型,所有的航空公司都发了疯似的买飞机、加航班,而油价也随着供需关系慢慢上涨,竞争的激烈造成收益下滑,以至于亏损巨大,变成困境反转型。
  
  林奇突然带出一句:如果把每个人也按照这6类分类,那就有意思了。然后就没往下说。
  
  我看到第4章“关注并拥有自己的事业”时,感觉如果每个人只是把每个月工资的剩余用来买基金、股票等资产的话,纯粹依靠的就是每个人的赚钱能力了,赚钱能力就是每个人最大的资产,但赚钱能力也可以分成缓慢增长、稳定增长、快速增长,作者可能也发现了纯粹依靠赚钱能力(主要体现在工作上)这一项主要资产达到致富是严重不够的,也许那些做的非常优秀的高管、职业经理人可以完全实现财务自由,但80%的还是我们这些稳定增长或者缓慢增长的底层员工。
  
  那些月光族可能希望的是靠将来的销售或做生意赚一大笔足够用的钱,这样的想法当然是积极的,但这样的想法无异于困境反转型的盗贼,偷的一笔就发一阵成功的机会并不是所有人,20/80的规律普遍还是适用的。
  
  所以作者提出必须关注自己的事业、并慢慢发展并最后拥有自己的事业,一旦你的事业资产产生的收入超越了你工资的收入,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了。
  
  作者特地提到公司避税的好处,认为政府的政策是偏向富人的。也是,巴菲特前段时间还说他在不刻意避税的情况下税率才17%,比普通人都低,警告政府这样的后果可能造成贫富差距更大。
  
  就写到这里吧,豆瓣上有网友说从这本书就学到了“学习”,是的,学习是能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睁开模糊的双眼看清这个世界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