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未来有7环吗:古代烈女殉夫大都为了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22:56

古代烈女殉夫大都为了啥

 


读《列女传》,感觉可把古代烈女分为几大类。一是殉城、殉国,这类女子尤为重气节,死得其所;二是殉贞操,这类女子固守“男女授受不亲”的教条,死的不值;三就是殉夫,这类女人最多,丈夫一死,她们就跟着去了,“执子之手”,然后被子拖走。前两类赵炎都加了简短评语,独殉夫的烈女,不敢简单置评。

 

   学界对烈女殉夫的文化现象之解释,多拘泥特定历史时期与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如明清两代烈女频出,就说是儒家“轻生重义”观念与妇女“从一而终”观念极端发展的结果,等等,却忽略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原因,那就是人性。
    民间有句俗语叫“宁在土上捱,不在土里埋”,说的就是人性之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一个女人,如果死了丈夫就活不下去了,显然有违“蝼蚁尚且贪生”的人性之本,仅以“观念极端发展”来解释似乎还不够,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切入,方能寻找出答案来。
    中国情感文化里,最讲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丽誓言,说白了,就叫生死不离,这是人性的光辉,不是玩笑。能够相守一生,被古代很多人当做爱情的最高境界,现在依然还要不少人在固执地追求这一境界。比如,年轻人听到相依为命的老年夫妇相继去世的消息,总会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得感动不已、羡慕不已,就是这种情感文化的直接反映。在著名的《梁祝》故事里,祝英台知道梁山伯去世,瞬即萌生死念,演绎出一段凄美的爱情传奇,让人相信所谓“生死不离”其实真的存在。
    女人殉夫后,世人称她们为烈女,但是,她们自己却不一定承认,或许她们更喜欢后人说她们是为爱而死的多情之女。
    换句话说,多数女人殉夫是为爱情伤心到死,因为女人天生更痴情、更感伤。琼瑶电视剧中那些为情哭晕、为爱上吊的女主角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不是所有男人都能遵从“生死不离”的誓言,但是若女人说出“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时候,千万别怀疑,她可以做到的。在古代,这样的女人不少。
    西方文化中流行寡居效应的说法,赵炎认为,亦可移植来解释古代殉夫之烈女的心理。研究者把人们在伴侣去世后短时间内随之死亡的现象称作“寡居效应”,在排除了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酗酒、抽烟、意外和谋杀等因素后,研究者发现丧偶后的独居与死亡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且多与自杀有关,有男子殉妻的,亦有女子殉夫的。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2011年1月发表的《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杂志上的文章《独居是否会增加死亡风险?》(Does widowhood increase mortality risk?)。
    寡居效应,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寂寞。古代烈女殉夫,让人心碎的寂寞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现代心理学认为,亲人的去世,会给活着的人带来严重的抑郁孤独感,容易产生追随亲人死去的念头。另外,现代医学也认为,孤独感还会影响人的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造成心跳加速,产生异常跳动,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这更容易导致猝死前的痛苦和可能,使人丧失生的信念。古代没有这样的科学,但古代的烈女们丧偶后的孤独和寂寞,理应是存在的,与其饱受折磨,不如殉夫而去。
    现在的社会里,也会时不时爆出一两例年轻人殉情、中年人丧偶后很快相随而去的故事,其实不难理解,原因莫外乎上面所说的两点,为爱情,怕寂寞。
    虽然烈女殉夫有了这样的人性解释,但是,赵炎炮制本文的目的,不是揭秘,而是规劝人性:生命如花,请珍惜生命!
    生死相随的爱情固然美好得让人打心眼里羡慕,可逝者已矣,生者还应继续好好生活,生者活得好,才是对情之所系、魂之所牵的逝者的最好吊念;孤独和寂寞固然很可怕,谁都不想去体验,但是,归结到人生的不如意中,这只是沧海之一粟而已,想想买不起的房子、顶不住的压力、加不了的薪水、追不到的妹子,等等等等,区区孤独就不会让你抓狂了。
    已经香消玉殒的古代烈女们,请安息!是你们美丽了历史,熏香了人文,后人会世世代代铭记于心。只是希望以后不再出现烈女一词了,她只属于历史,只属于已去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