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放不开自己怎么办:早年收集的------超凡世界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00:31

超凡世界续

 

作者:马书田

 

    月下老人牵红线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这是一副著名的庙联,题于西湖白云庵月下老人祠,祠中供有月下老人像。上边的庙联包含着一个著名的典故。

     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是古代的婚姻之神。这位媒神的来历也饶有趣味。相传唐代有个叫韦固的人,是个孤儿。长大后,一次路过宋城,住进了城里的南店。一天晚上,韦固到店外散步,见到一个奇异老人,靠着一个布口袋坐着,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他翻检何书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住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便定终身。”——这就是流传千年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

     韦固十分惊奇,忙打听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书查看,笑着对他说:“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头卖菜的瞎老太婆的3岁女儿。”韦固一听勃然大怒,悻悻返回店中。他马上喊来仆人,命他暗中去刺死这个小女孩。不想仆人做贼心虚,慌乱中没能刺死小姑娘,只刺伤了她的眉心。韦固带着仆人连夜逃走了。

      10多年后,韦固从军,勇武异常。刺史王泰很看重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

       姑娘长得挺漂亮,只是眉心老爱粘着贴花。韦固问她是怎么回事,太太就说明了原委。韦固这才知道此女正是过去所刺幼女,后来被王刺史收养,视为己出。韦固见天意不可违,就死心塌地跟这位菜贩小姐相亲相爱,后来二人所生儿女都很有出息,子孙满堂,幸福无比。后人还根据这个传说故事,编成戏剧搬上了舞台。

月老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成了“媒人”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台湾也有类似的“情人石”和“情人庙”。“情人石”在台中雾峰,两个巨大的珊瑚夹着一块石头,那块石头天然成一副老人面孔,被称为“月下老人”。他慈祥得像是在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情人庙”在台北市的北投,庙内供奉的是卓文君、司马相如,还有牛郎和织女,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两对情人。

    武财神赵公元帅

在所有武财神爷中,以赵公明(赵公元帅)名气最盛。

    赵公明为道教神明,是个虚构人物。道教说他姓赵名朗,字公明,与钟馗是老乡,陕西终南山人氏。秦朝时,避世山中,虔诚修炼。以后汉代的张天师收他为徒,命他骑黑虎,守护丹炉。赵公明吃了师父赠送的仙丹,遂变化无穷。天师又命其守护玄坛——道教斋坛。天帝封他为“正一玄坛赵元帅”,故世称其为“赵玄坛”、“黑虎玄坛”。

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他就作为冥神出现过。后来他又成为“五瘟”(五位瘟神)之一。到了明代,又把他说成是八部鬼帅之一,率领一大帮魑魅魍魉,在人间作恶。赵公明专门传播“下痢”(痢疾),“暴杀万民,枉夭无数”,惹得太上老君十分震怒,派张天师率龙虎神兵,前往翦灭。经过几番斗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赵公明等八部鬼帅全部被降服。

在《封神榜》里,赵公明又是一番模样。他成了峨嵋山的道仙,武艺高强,并有黑虎、铁鞭和百发百中的定海珠、缚龙索等法宝。赵公明被闻太师请去打姜子牙,他助纣为虐,终究难免一死。后来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封神,赵公明被封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手下还有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主要管“迎祥纳福。”至此,赵公明才有了财神模样,不再像先前那样浑身充满了邪气、鬼气和瘟气。

在元末明初,赵公明的形象被描绘为:头载铁冠,手执铁鞭,面黑多须,胯下一只黑虎。这正是百民间所祀武财神赵公元帅的典型图像。世人买卖求财者,“可以对神(赵公明)祷,无不如意”。

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黑面浓须,顶盔披甲,持宝擎鞭,但不跨虎。赵公明画像周围,常画有招财童子、聚宝盆、大元宝和珍珠、珊瑚之类,以显示财源茂盛。

因传说赵公明曾做鬼帅,有除瘟去疟、消病禳灾的能耐,所以过去农村在猎栏门上,常贴有一种叫“打猎鬼”的栏门画,上面画有一对蓝面赤须、手执双剑的赵公明,用以保护家畜的平安。

           

“上天言好事”的灶王

在北京崇文门外花市西大街路北,有一座都灶君庙。这座庙宇有数层殿堂,形制不小,是全国最大的灶王庙。

此庙始建于明代,清代康熙年间重修。每年阴历八月初一到初三有庙市。现在已改为回民小学,原来庙门外一对康熙年间所铸的铁狮子尚存。

    灶神,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等。灶的出现离不开火,先民们在住地烧起一堆堆长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烤食制器、防御野兽,这就是最原始的灶。在当时的母系社会里,灶是由氏族里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着。今天,我国人民除夕围炉守岁的习俗,就是残存的原始遗风。

我国最初的灶神是位女性,《庄子》说她“着赤衣,状如美女”。后来的道书则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进火神母等三十六神。她专门管理人间住所,记下每家人的兽恶,夜半上奏天庭。人们大概嫌红衣女郎不大稳重,便用这位灶神奶奶取而代之。后来她还常与灶王公公并肩而坐,共享人间糖瓜。

汉代以后,出现了男灶神。当时,灶神颇受人们敬重,祭品的规格与社稷神同等,充当灶王爷的人也不可小觑,都是一些头面人物。《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则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人们让极受敬仰的黄帝、炎帝或火神祝融来充当灶神,并认为灶王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主要是为了感激和颂扬灶神的功德。以后,有关灶神的传说越来越多,出现了不同姓名的一些灶王爷,其中流传较广的是张单。张单,字子郭,他的太太给他生过六个女儿。张单已完全变成一个专门搜集一家一户“违法犯纪”的阴私,然后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的家伙。人们对这种卑鄙的行径,虽恨得要死,但也怕得要命。虽讨厌他还得讨好他。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往往是这种可悲心态的折射。

《敬灶全书》说,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被举告者,大错则减寿三百天,小错也要折寿一百日。有多厉害!

人们既然惹他不起,又躲不起,只好在上供时想点办法。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要供上许多糖瓜,用糖瓜糊住了灶王的嘴,他就不能说人家的坏话了,如要说也只能是些甜言蜜语。人们还在他的像旁贴上这样一副对联: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捉鬼的钟馗

   四川丰都“鬼城”天子殿前左侧,有一座钟馗殿。殿中供奉的主神,是民间传说中专门捉鬼、斩鬼、吃鬼的鬼王钟馗。钟馗的显赫与唐明皇李隆基有很大关系。据说,有一年唐明皇从骊山校场回宫,忽然得了重病,御医们费尽心思,忙活了一个多月也不见转机。一天深夜,明皇梦中见一牛鼻子小鬼,身穿红衣,一脚穿靴,一脚光着,靴子挂在腰间,这个小鬼偷偷盗走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李隆基见了大怒,大声呵斥。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大鬼,头顶破帽,穿蓝袍,束角带,一下捉住小鬼,用手指剜出两眼,然后把小鬼撕成两半吃掉了。唐明插忙问大鬼名讳,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终南进士钟馗,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亡,死后成为鬼王,誓除天下恶鬼妖孽。”

     唐明皇大梦醒来,霍然痊愈,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张“钟馗捉鬼图”。图画好后,李隆基瞪着眼睛看了半晌,说道:“莫不是先生跟我一块做梦来着?画得怎么这样像!”马上重赏了吴道子,并将此画悬于后宰门,用以镇妖驱邪。由于唐明皇的大力推崇,钟馗才得以确立了头号打鬼门神的地位。

     在清代小说《斩鬼传》和《平鬼传》里,钟馗的来历更加曲折。书中说他是陕西终南山秀才,生得丑恶怕人,却才华超群。一年进京应试,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主考官韩愈和陆贽阅后,不禁拍案叫绝,遂点为头名状元。不料唐德宗以貌取人,见了钟馗十分不悦,遂听信奸相卢杞谗言,要将钟馗赶出龙廷。钟馗气得暴跳如雷,当场自刎而亡。唐德宗十分悔恨,便将卢杞流放,并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邪。钟馗翦除鬼魅,立下大功,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

    民间还十分流行“钟馗嫁妹”的传说。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为人乐善好施,馈赠银两助钟馗赴试。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一怒之下,撞阶而死。跟他一同应试的杜平便将其隆重安葬。钟馗做了鬼王以后,为报答杜平生前的恩义,遂亲率鬼卒于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钟馗嫁妹”成为古代绘画和戏剧的一个重要题材,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其实,历史上并无钟馗其人,钟馗源于古代一种用于驱鬼的棒槌(椎)——终葵。历代讹传,用来打击妖魔鬼怪的终葵,逐渐被人格化,成了终南进士,并产生了钟馗捉鬼的传说,钟馗的衍变确实富有戏剧性。

     钟馗成为镇鬼避邪的神明以后,他的画像受到从宫廷到民间的广泛欢迎。不但春节时挂钟馗像,端午节也把他请出来,用以避邪。钟馗还受到历代画家的钟爱,传世的钟馗名画不胜枚举。

    除了怒目圆睁、凶猛可畏的钟馗像以外,还有另一种和颜悦目、一团和气的钟馗像,画面上还常配有蝙蝠或蜘蛛。这是祈福钟馗,蝙蝠的“蝠”与“福”同音,画上蝙蝠意味着“幸福来临”。钟馗头上画个蜘蛛亦有此意。蜘蛛,民间又称“喜蛛儿”。“喜蛛儿”自空而降,意味着“喜从天降”。这些都寄托着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

    说“土地”

     北京的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槐树街(今下斜街)的南口路西。这座土地庙创建于元代。因为土地爷是级别很低的小神,所以他所住的庙宇一般也很狭小、简陋。但都土地庙中住着全国最高级的总土地,所以这座土地庙规模不小,有三层殿堂,解放后成为北京宣武医院的一部分。

    土地,俗称土地公、土地爷,因级别很低,故与人们最亲近。百姓还给他们配置了老伴,叫土地婆、土地奶奶。土地爷地位虽低,倒也办些实事。《西游记》里,是好人也拿“土地”出气,坏人也拿“土地”出气。但关键时刻,孙大圣还往往要从“土地”那里获得信息。至于“天仙配”里的土地公公,干脆成了一位大红媒,那就更可爱了。

    土地神源于远古人民的土地崇拜。古人对土地极为敬重,有了土地才有了农业,才有了衣食,土地是人们衣食住行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最初的土地神是社神,“社”的本意就是“示土”——祭祀土地。古人说:“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统一王朝,抽象化的大地之神被尊为“后土皇地祗”,后土是与天帝相对应、总司土地的国家级大神,为道教的“四御”之一,由国家祭祀。但在地方和乡里村社仍然供奉地区性的土地神,并逐渐人格化。

    古人还将一些人鬼即去世的名人,奉为当地土地爷。如三国时钟山(今南京)土地神叫蒋子文,汉末的祢衡当上了杭州瓜山土地爷。一些县衙门奉箫何、曹参为土地,朝廷的翰林院和吏部则把韩愈尊为土地神。南宋时,临安(杭州)太学的土地爷是民族英雄岳飞。

    不过,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成千上万的土地爷中有名有实的占极少数,大多是通用的土地爷。一般的土地庙都很小,庙中的土地爷为泥塑或用石凿成,形象为一穿长袍戴乌帽、慈眉悦目、银须飘洒的白发老翁。他旁边的老妇人就是土地奶奶。土地神是只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的小神,也作为村庆的守护神。但有的地区也有一些大土地,如重庆有条街叫“总土地”(今改为八一路勤劳巷),这里曾是重庆总土地爷的公馆所在地,有意思的是,这座庙里,除总土地爷以外,还另有小土地爷,土地奶奶多达30几对。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总土地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相传,韩大人当上了总土地以后,恪尽职守,到各地视察,把那些不称职的撤换,并带回他的总土地府接受“再教育”,改好了再去上任。那30几对土地公公婆婆都是在这儿“闭门思过”的。

 

 

超凡世界超凡世界

马书田

    佛国第一大神

    释迦牟尼被奉为佛祖,所以在佛庙中无不供有释迦像。释迦木雕像最富丽堂皇的,要属杭州灵隐寺了。

    过灵隐寺天王殿,拾级而上,即见大雄宝殿。殿高十丈,三重飞檐,气势嵯峨壮观。所谓“大雄”,是说释迦佛就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并有神力能降伏群魔。所以“大雄”是佛教徒对佛祖的尊称。寺庙中的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又叫正殿,供奉以释迦牟尼为首的佛像。灵隐寺大雄宝殿高大敞亮,金碧辉煌,殿内正中莲花座上跌座着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两眼向前凝视,左手放于盘腿而坐的膝上,右手微微抬至胸前,仿佛正在给人们说法,造型生动,雕刻精美,肃穆之中又有亲切之感。

    佛祖端坐莲台,也有来历。佛教传说,释迦牟尼降生前,出现了八种祥瑞之相,其中之一是池沿中突然长满大如车盖的莲花。八瑞相过后,繁花盛开,四方无霞。后来佛陀从舌根生万道光明,每道光明都化作千叶金色莲花,每朵花上都有佛盘腿坐说六波罗蜜(意思是“度”、“到彼岸”),所以佛教造像中专门有“莲花座”样式。莲花也成为佛教净土的象征,并表现了佛祖洁身自处的高尚、圣洁。

   释迦牟尼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大体与中国孔子同时。释迦,是一个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的意思是“仁”“寂”等,合起来则是“能仁”“能寂”,也可理解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尊称,原名叫乔答摩·悉达多。释迦常被称为“佛”、“佛陀”,意思是“觉悟者”、“知者”。民间的俗称是“佛爷”。释迦佛又有一个流行称呼叫“如来佛”。“如来”的意思,是指从如实(绝对真理)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一个小国国王净饭王的儿子,母亲生下他七天后就去世了。释迦十六七岁时,娶表妹为妃,生了个儿子叫罗喉罗。释迦深感自己国家处于强国之间,处境险恶,他又看到社会残酷无情,人们生老病死种种苦难,毅然抛弃舒适生活,出家修行,企图找到精神解脱的方法。六年后,他在一棵毕钵罗树下,盘腿打坐。经过七天七夜的冥思苦想,豁然开朗,悟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得到了解脱,于是悟道成佛(知者),此时他35岁。以后他开始了广泛的传教活动,建立了僧团和寺院制度。在80高龄时,释迦在拘尸那迦城郊一片娑罗林中涅,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释迦入灭后,遗体火化,佛舍利(遗骨)分给各国使者,建塔供养。

    由男变女的观音菩萨

     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合称四大佛山,也是四大菩萨观世音、文殊、普贤和地藏的四大道场。

     观世音为佛国众菩萨的首席,她在世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决不低于如来佛,特别在妇女信徒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释迦。菩萨在佛国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又叫“大士”。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他们的职责是协助佛普度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

    佛国第一菩萨观世音,又叫“观自在”、“观音大士”。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何谓“观世音”?是说芸芸众生受苦受难时,念育其名,菩萨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即前去解救。“观世音”这个名字本身,就显示了这位菩萨的大慈大悲和无边法力。

    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端庄美丽、楚楚动人的观音菩萨,最初的原形是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中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所以又叫印度双马童神,象征着慈悲和善。它们神通广大,能使盲人复明、不孕者生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它们在古印度受到广泛信奉。佛教产生以后,神马驹渐次成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旧是一匹小马驹,以后它又被人格化,塑造为男人身,于是观世音菩萨一跃而变为一位威猛伟丈夫。在佛教密宗至今还有一位马头观音,又叫马头明王,造型愤怒威猛,头有四面,分别为菩萨面、大怒黑色面、大笑颜面,顶上是碧马头。

    中国净土宗流传开以后,极乐世界的第二大神观音菩萨受到广泛崇敬。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观世音逐渐由男变女,成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按佛教说法,观世音有33化身,其中即有一些女身,以后观世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为一女性菩萨,这一改变深受俗众欢迎。

    观世音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被彻底汉化,她的国籍、民族,以至性别,全都按照中国人的意愿脱胎换骨了。观世音甚至被附会为汉家的公主,把她说成是楚庄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音。

   观世音所住的普陀山,据说本在印度的海岛上。距中国太遥远,中国佛教徒想去朝拜很是不易,于是舍远就近,在中国替观音寻觅了一处道场,这就是浙江舟山群岛的梅岑岛。梅岑岛风景旖旎,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相传唐时有个印度僧人有岛上的潮音石洞焚烧十指,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感召现身。于是这里被传为观音显圣地。以后日本僧人从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音像回国,途经这里时,突遇风暴,船不能行。他们认定这是观音菩萨不愿东去,遂把像留在岛上,人们便依此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宋代,神宗皇帝下令在岛上建“宝陀观音寺”(就是今天的普济寺),把观音作为主神供奉,观音道场正式形成。此后,梅岑山便被观音住处“普陀洛伽”所代替,原名倒渐渐湮没了。

   中国佛教将阴历二月十九定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统称“观音香会”。民间又有观音送子的说法,每逢观音香会时,来普陀求福求子的摩肩接踵,纷至沓来,成为规模宏大的盛会。

    弥勒与布袋和尚

    走进北京古刹潭柘寺中,山门之后就是宏伟的天王殿,这里有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闻名遐迩: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一尊胖大和尚,袒胸露腹,箕踞而坐,大肚子滚圆凸出,最为醒目。他手掐串珠,笑口常开。这就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大肚弥勒佛。

    这位大肚弥勒并非是佛国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弥勒,而是个实实在在的中国人,他就是布袋和尚——契此。

    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出了个怪和尚法名契此。契此知材矮胖,肚子奇大;加之言语无常,四处坐卧,常用竹棍挑着个大口袋在闹市中化缘;又能预报天气,为人说祸福也称灵验,因而名噪一时。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言讫,溘然而逝。人们这才悟到,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这位“冒牌”的弥勒佛,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而佛国中真正的弥勒,倒鲜为人知了。“正统”的弥勒造像身着菩萨装,常戴天冠,在北京名刹广济寺天王殿,苏州灵岩寺弥勒阁和河北正定隆兴寺慈氏阁中,供奉的就是这种天冠弥勒像。

    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慈氏”这是他的姓,名叫阿逸多。按佛教说法,他现在还是个菩萨,将来必定成佛(即未来佛)。他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地位极高,与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并无瓜葛。

    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讲,阿逸多出生在印度南天竺一个大婆罗门家庭,是个极显的贵族。他成为释迦佛的弟子以后,先于佛入灭(离开人世),上生到弥勒净土——兜率天,享受种种乐事。兜率天的意思是“妙足天”,这里是“候补佛”的乐园。经过56亿7千万年以后,弥勒下生人间,广传佛法。

    人们有逛庙游览或拜佛时,可能会注意到,在天王殿大肚弥勒身后的隔板背面,都有一位威风凛凛的韦驮将军,与弥勒靠背而立。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弥勒和韦驮原来分别是两座庙的当家和尚。弥勒笑口常开,热情好客,他的庙里熙来攘往,香火很盛,可他管理不善,小偷小摸也常混迹其中,每每偷走庙里的东西。韦驮恰好相反,一天到晚在庙里板着脸,十分严厉,小偷倒是不敢来了,可许多香客也被吓跑了,他的庙冷冷清清。后来如来佛巡视天下庙宇,看到这般情况,就让他二人共管寺庙。大肚弥勒在前面笑迎客人,韦驮则在后面监视离寺的坏人,取长补短,通力合作,把佛寺管理得井井有条。

    五百罗汉何其多

    五百罗汉是由十八罗汉繁衍而成。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佛经中有的说他们是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有的说他们是参加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即和尚)。其实,五百罗汉与十八罗汉不同,后者是实有其人,而五百罗汉多属子虚乌有。五百之数是言其多也,并非实指。

    到了南宋,有个好事的高道素却想方设法把他们一一“落实”,并刻了一通《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牌》。此后,这件赝品不胫而走,各地罗汉堂五百罗汉名号,皆援用其碑。这些名号是从各经录出的,有佛在世时的,也有佛灭度以后的。虽无任何典据,却大受僧俗欢迎。

    罗汉远比佛、菩萨接近民众,五百罗汉得到了广泛崇奉。最有名气的当推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苏州西园寺和寒山寺、武汉归元寺、上海龙华寺、昆明筇竹寺以及广州华林寺等。

    五百罗汉像面貌各异,无一雷同,确非易事。这不能不让人佩服雕塑家们的丰富想象和超群技艺。罗汉堂一般建于佛寺后殿的西侧,独立成院。建立此堂,所费财力甚巨,必名刹大寺方可胜任。罗汉堂一般建成平面为“田”字形的格局,正中常供三世佛、千手观音等。

    由于五百罗汉实在太多了,不好分辨,他们的名字,甭说俗人,即使看堂的老和尚也未必能一一谨记。这就使得一些人趁机挤进了罗汉堂,混迹其中。

    和尚可做罗汉,不奇怪。皇帝也做罗汉,就奇怪。不过因为皇权高于一切,只好见怪不怪。如四川新都宝光寺罗汉堂内,即有康熙和乾隆的“圣体”。康熙在游镇江金山寺时,曾赋诗道:“朕本西方一衲子,然何落到帝王家。”有人便说他与乾隆是罗汉转世。他们分别被塑成第二百九十五夜多尊者和第三百六十直福德尊者。二位头戴风帽,肩披锦氅,身着龙袍,安然而坐。因康熙出过天花,所以这位夜多尊者也有一脸麻子,但皇上长麻子也不同凡响,塑像上的麻子是五个一团,于是脸上布满了“梅花”。

    最为生动传神的五百罗汉像,当首推昆明筇竹寺。这里罗汉的造型极富变化,众罗汉似僧非僧,似佛非佛,有文有武,有老有少。慈祥的菩萨、怒目的金刚、沉思的比丘、赤脚的行者、袒腹的弥陀,皆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其中还塑造了大量“平民罗汉”,有游民、农夫、武士、儒生、长老、小贩、樵夫、贫民等,甚至有皇帝与乞丐平起平坐,人与动物倾心交谈的形象。另外还有民间传说人物如长手罗汉、长脚罗汉、长眉罗汉、多目罗汉等。这些佳作为清末光绪年间四川雕塑家黎广修率徒所塑。而且黎广修还把筇竹寺的方丈梦佛长老、自己本人乃至几个高徒,全塑进了罗汉群里。有趣的是,这里还有一尊耶稣罗汉,而广州华林寺也有意大利旅行家、基督徒马可·波罗的罗汉像。

    不少罗汉堂里,还有两位深受欢迎的罗汉:济公与疯僧。按说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亲传弟子,应为印度人,但以上这些中国的罗汉倒给罗汉堂输进了新鲜血液,增添了许多情趣与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