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也结婚照片:金圣叹与周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21:52

金圣叹与周庄

石雨


1661年,清顺治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秋决”,南京(当时称江宁)三山街戒备森严,气氛萧森,苏州“哭庙案”等18名秀才在此被执行“大辟”,其中有首犯金圣叹,中国文学史上著名文学批评家就此殒命。金圣叹墓在苏州吴中区藏书五峰山博士坞,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所谓“哭庙案”是苏州秀才关心民生的一个正义举动。清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哀诏下达,苏州府衙设灵举哀三日。以金圣叹为首的一批秀才,因同情农民的遭遇,写了“揭帖”到府衙举哀场所控告吴县县令盗取公粮三千余石,刑讯催逼钱粮致人死命等罪行。接着秀才们又到文庙孔子牌位哭诉,抗议巡抚朱国治庇护吴县县令的不法行为。朱国治大为震怒,先后逮捕倪用宾等18名秀才,朱治国更是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又向朝廷告金圣叹等秀才抗纳兵饷,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先帝之灵,要求严惩,致使金圣叹等被捕秀才全部“斩立决”。
金圣叹为抗议贪官、为农民鸣不平而死,历来得到人们同情,于是关于他的临刑就有很多传说。金圣叹将被斩首时对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细听,不料他只是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火腿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在三山街刑场上,与自己两个儿子莲儿、梨儿诀别时,金圣叹还不忘即景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写尽儿子及自己心中之痛。这些都是民间故事,但也反映出金圣叹视死如归的从容态度。

金圣叹为什么对死会这样淡定,这是历来甚少探讨的一个问题。联系金圣叹人生成长过程,这恐怕与他在昆山周庄望族戴氏家中的一段经历有关。

金圣叹出名,被誉为大才子,是他批改《水浒传》、《西厢记》,并使这两部小说成为通俗读物,大受当时市民们的追捧之后,他也因此成为那时苏州文坛的风云人物,直到现在还有人调侃地将他比喻为“畅销书作家”。但同时代的主流文人代表如归庄等都对金圣叹持批判态度,认为他批改后的《水浒传》、《西厢记》是“倡乱之书”、“诲淫之书”,而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又站在市民一边,称赞金圣叹:“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之填词为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

而在此之前,金圣叹的经历一直很困顿。他出身贫寒,屡试不售,生活困难,曾来到周庄戴宜甫家“香熏斋”课徒度日,学生戴悦只是七八岁的一个孩童,但因此认识了戴悦的堂兄们——戴之儁、戴之杰、戴镐三兄弟,并结为好友。

戴之儁,字务公,号介心,长洲县庠增生,入国子监;戴之杰,字万公,号石房,长洲县庠禀生,有记载称他“才高学博,弱冠为诸生,即名噪艺林,恒与及门暨里中子弟会讲五经,摄衣升座,声出金石,虽老师宿儒,皆为之执经问难,其辨对多出人意表。志廉洁立,品更端方拔俗”;戴镐,原名之仍,字云叶,号俟庵。他十五岁就能写得好文章,十八岁入长洲县学,师事其兄之杰,渊源家学,时有“大小戴”之称。戴氏三兄弟学问好、人品好,家中藏书又多。所以,虽然有记载说当时金圣叹热衷于扶乩降神之类的活动,但身处戴氏家中优越的读书环境,金圣叹作为“读书种子”,总是会再读书,与戴氏兄弟朝夕切蹉,飞速进步,最终成为“畅销书作家”是必然的。

金圣叹与戴镐唱和的诗、写给戴镐的信,现在还能看到一些。在《赠戴云叶》的诗中有“子兄吾所惮,与汝故加亲”之句。戴镐二哥戴之杰,比金圣叹小一岁,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就去世。所以诗中“子兄”,指的是戴镐大哥戴之儁。戴之儁年龄不仅比金圣叹大六岁,且正直、勇敢,曾为复社中人,金圣叹的“惮”——实际就是十分敬重、敬畏戴之儁的人格魅力——品德和情操。

戴之儁是因抗清而死的。那是清顺治二年(1645年)夏,清军执行剃发令,即所谓的“留发不留头”,江南一带奋起抗清。戴之儁也行动起来,“捐家资募舟师一旅”。有记载说当时周庄一带“陈湖啸聚之众,系戴务公(即戴之儁,务公是他的字——作者注)、沈自炳、陆监生等为首,舟至黄天荡,陈兵发炮”,以实际行动反抗清军暴行。此后,戴之儁又以爱国大义说服清军提督吴兆胜反正复明,事败与母、妻同时被杀。

昆山顾炎武是人们熟悉的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坚不事清的爱国主义者。戴之儁虽只是一位秀才、普通的读书人,在学术贡献上当然无法与顾炎武相比,但他也有一腔爱国热血,他在国家危难时候显现出的民族气节以及“匹夫有责”实际行动,却是完全可以媲美顾炎武的。

在戴氏家族面临严峻困难的时候,戴之儁的堂弟戴之佐及时挺身而出,对幸存的老幼都妥为安置,还力劝族人一同周恤,使受难族人无一失所。戴之佐,字在公,号留庵,尝与杨廷枢、朱隗、叶襄、魏风诸名人结文会,极为吴伟业、徐汧所推许,可见也是人品、学问俱佳的一个人。

周庄戴氏一族如此正气凌然、肝胆相照,无疑会对金圣叹的崇高精神境界形成产生很重要的影响。金圣叹后来在刑场上神色自若,还能幽他一默,这种勇气不是凭空而来的,他已从戴之儁那里学到了视死如归的精神与风度。

如今的昆山周庄,作为“中国第一水乡”已是中国古镇旅游的一个亮点,在那里已看不到当年大才子金圣叹洒脱的身影了。但据作者考证,现在周庄古镇“民俗文化街”上的“民间客栈”应是昔年的戴宜甫家,金圣叹课徒的“香熏斋”就在此宅内。而旁边的中药铺则是戴之儁家——这宅二门砖雕门楣仍保持有“花萼联辉”匾额,意思是说花复萼,萼承花,兄弟之间的情谊,如同这花与萼一样,相互辉映——源自《诗经》“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典故。这确是对当年戴氏三兄弟风流倜傥的追忆。



周庄戴宅现为中药铺,但“花萼联辉”门额还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