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帘幽梦全集播放:请你跟我学电脑(十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1:44:46
第十部分、PC机的应用深入和提高
二十七、关于光盘
光盘的结构
CD-R光盘和普通的CD-ROM光盘外观大小是一样的,但颜色会有不同。普通的CD-ROM光盘一般为银白色(铝层的颜色),而CD-R光盘的颜色则有:金色、银色、绿色、蓝色、……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呢?这是因为CD-R光盘里面涂布了一层染料层的缘故,而不同的染料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来。刻录(台湾叫烧录)时,最重要的主角便是这层染料层。
CD-R光盘盘片厚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标签层
←保护层
←反射层
←染料层
←聚碳酸酯塑料
光盘的刻录原理
CD-R光盘和普通的CD-ROM光盘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可以写入数据,而另一个则不能写入数据。
1、  刻录阶段
刻录时,刻录机会以较大功率的激光光束照射CD-R光盘,此时被照射到的染料便会与下方的聚碳酸酯塑料发生聚合反应的化学变化:
接受激光光束起聚合反应的部分→
←标签层
←保护层

←反射层
←染料层
←聚碳酸酯塑料
激光光束
因此,CD-R就是通过染料层的“变化”和“没变化”的两种状态,来模拟出一般光盘(CD-ROM)平面(Lands)和凹洞(Pits)的情形,达到数据储存的效果。
CD-ROM光盘利用平面(Lands)和凹洞(Pits)对激光光束所产生的不同反射结果,转换成平时所使用的数据。
2、  读取阶段
刻录机在读取时,则是改用功率较小的激光光束照射光盘。光盘上的记录面便会将激光光束作不同程度的反射,产生一连串代表“平面”与“凹洞”的信号。
的用途
主要是备份数据。
的缺陷
只能刻录一次,不能重复写入。
光盘
CD-RW是CD-ReWritable的缩写,代表一种“重复写入”的技术。
CD-R光盘的记录层是依赖有机染料,但CD-RW则是采用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材质——金属薄膜。本质上它是一种包含银、锑、碲、铟等多种元素的化合物,具有结晶和非结晶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对于激光的反射有很大的差异。
CD-RW光盘盘片厚度方向的剖面图
←标签层
←保护层
←反射层
←金属薄膜层
←聚碳酸酯塑料
拿取一片光盘,正确的方法是,食指插入光盘的中间圆洞,大拇指和中指伸到光盘的两侧边,三指夹紧光盘。手指不要接触光盘的读写面,即反光面。在标签面上书写文字要用专用光盘书写笔。

二十八、认识主板上的一些接口
主板上的接口种类繁多,随着技术的发展,过去和现在也有很大差别。
一、早期的处理器接口:


上图为AMD Athlon雷鸟或XP处理器Socket462 CPU插座,在插槽中间可以看到可以测量核心温度的测温探头以及测温电阻。

上图为Intel Socket478奔腾四处理器插座。
通常处理器插座上有一个挤压杆,通过挤压杆使处理器同插座间结合更加紧密,并且使处理器更稳固地安装在主板上。
南北桥:北桥以及南桥是主板的中枢,不同芯片组厂商的南北桥芯片各不相同,当然也提供了相近或不同的功能。

上面图中覆盖着银色散热片的就是主板的北桥芯片,北桥芯片是主板上离CPU最近的一块芯片,负责与CPU的联系并控制内存、AGP、PCI数据在北桥内部传输。由于原来的控制芯片一直摆放在主板的上部而被命名为北桥芯片,而Intel从815时开始就已经放弃了南北桥这种说法,Intel的MCH就相当于北桥芯片。MCH是内存控制器中心,负责连接CPU,AGP总线和内存。

南桥:主板上的一块芯片,主要负责I/O接口以及IDE设备的控制等。相对于北桥,南桥芯片在主板的位置要相对靠下。Intel的ICH芯片相当于南桥芯片,ICH是输入/输出控制器中心,负责连接PCI总线,IDE设备,I/O设备等。
二、早期的内存接口:

上图为支持168pin SDRAM内存的内存插槽。SDRAM为上一代的内存标准,SDRAM内存最大特征是有168个金手指,并且在接口处有两个缺口,这样可以避免内存插反,导致计算机硬件烧毁。

上图为主板内存插槽,可以看出,插槽支持的内存类型为184pin DDR SDRAM。DDR SDRAM即双倍速传输SDRAM,它是一种新型标准,通过时钟的上下沿来传输数据,以达到双倍速传输数据的目的,因此设计上也同普通的SDRAM不用,首先DDR SDRAM有184个金手指,并且内存接口处仅有一个缺口,所以安装DDR  SDRAM的内存插槽并不能安装168个金手指的SDRAM内存。
三、前几年的存储器接口:

上图为目前主流主板上所带有的IDE接口,在接口边的PCB上标有IDE编号,分为IDE1和IDE2。蓝色的IDE 接口为IDE1,白色的IDE接口为IDE2。图中还包括了软驱接口,靠近IDE接口,颜色为黑色,要比IDE接口的长度稍短。这两种接口均为针状接口。一般的IDE接口均为下图所示:

所示,但升技的BH7主板的IDE插槽比较特别,此为升技BH7主板的IDE接口,下图:


上图为80pin SCSI接口,为孔状插槽,SCSI接口多用于服务器和高端工作站上, SCSI接口规范为SCSI 80和SCSI 160,传输速度分别为80MB/S和160MB/S。

上图为Series-ATA接口。Series-ATA为新一代硬盘接口,Series-ATA数据传输率达到了150MB/s,比目前最新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另外,Series-ATA采用 低电压、点对点(Point-to-Point)设计,减少了对能耗的要求,并提升气流与增加散热效果,此外,还支持热插拔(Hot-Plug)功能。
四、I/O控制器:

这个WINBOND芯片不仅是一颗I/O控制芯片,而且可以在WINDOWS界面下通过WINBOND Hardware Doctor软件对各种电压、环境温度以及各个风扇转速提供实时的监测。 在I/O控制器使用方面,各主板厂商使用的I/O控制器的厂商以及型号各不相同,通常选用的是Winbond以及ITE的I/O控制芯片。

SMSC LPC47M172-NR超级I/O芯片是Intel一贯采用SMSC的超级I/O芯片,它为INTEL原装主板提供周边I/O设备支持,并带有硬件监控功能。
五、时钟频率发生器:

CY283460C是Intel原厂主板上的时钟发生器芯片,通过时钟频率发生器可以调整处理器频率、AGP频率等
BIOS芯片位置:

上图为主板BIOS芯片,它采用内嵌式,是现今阶段比较流行的一种BIOS芯片。它实质上是一个ROM芯片,它保存着计算机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的程序、系统设置信息、开机上电自检程序和系统启动自举程序。

七、主板附加接口:

 
AGP 4X 插槽,是最常见的AGP显卡插槽,AGP(Accelerated-Graphics-Port:加速图形端口):它是为提高视频带宽而设计的总线结构。它将显示卡与主板的芯片组直接相连,进行点对点传输。但是它并不是正规总线,因它只能和AGP显卡相连,故不具通用和扩展性。其工作的频率为66MHz,是PCI总线的一倍。

上图中白色的插槽为PCI插槽,通常连接PCI设备,目前桌面级主板均采用此种32bit插槽,频率为33MHz、带宽为32bit PCI总线带宽—133MB/s,目前已有64bit PCI插槽,但长度比32bit PCI插槽要长。PCI接口一般用与连接声卡、SCSI卡、IDE卡、电视卡等等。
老式主板上所带的ISA插槽,目前新型号主板上已经看不到该插槽了。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即工业标准结构总线)是美国IBM公司为286计算机制定的工业标准总线。该总线的总线宽度是16位,总线频率为8MHz。

上图是AMR接口,常见于整合性主板之上,用以实现低成本音频卡或modem功能的扩展卡。现在在主板上已经见不到了,但是现在ACR接口也可以支持AMR接口的设备。

上图为CNR插槽,CNR(Commu-nicationNotwork Riser通讯网络插卡):是AMR的升级产品,从外观上看,它比AMR稍长一些,而且两着的针脚也不相同,所以两者不兼容。

上图从外形来看酷似一个倒转的PCI插槽,是由AMD、VIA、ALI等支持的AMR的替代产品,它在支持网络和声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有线电视数据传输的功能。这个接口称为ACR接口,它的前部完全和AMR接口兼容,因此也可以支持AMR接口的各类扩展卡。

上图为CPU风扇接口,通常主板厂商在主板上会安置CPU风扇接口、SYSTEM风扇接口。风扇接口的数量由主板厂家自行决定。
上图中白色的四个孔装接口是电源的4pin接口,只有符合ATX12V标准的电源才带有4pin接头,此接头提供+12V电压。通常4pin插座为Pentium4处理器主板的标配。

上图为普通的符合ATX2.03标准的前几年的20pin电源接口。

上图为CMOS供电电池,以及主板嗡鸣器(也叫蜂鸣器)。前者作用非常重要,是主板中必备部件,CMOS中记录着主板的硬件信息以及启动信息,如果CMOS电池没电,则会丢失硬件设备设置,采用主板出厂时的默认值,将会导致系统时间显示不正常、端口开启失败以及其他问题。而嗡鸣器起到提示作用,通常CPU、内存、显卡接触不良,嗡鸣器会发出声响以提示使用者。
八、主板功能扩展:

这是基于BX芯片组的服务器主板上的集成显示核心,为老牌的Cirrus Logic显示核心,这种把显示核心集成在主板上的方式已经不多见了,目前绝大多数集成主板已经把显示核心移至北桥内部。

这是集成声卡主板经常使用的AC97 Code—ALC650芯片,它符合AC'97 2.2规格,支持5.1声道,更具备96KHz取样率(Sampling Rate)的播放功能,并可支持DVD音效规格。

AD1981A在主板集成的声卡中也是比较常见,支持5.1声道的S/PDIF输出标准频率,信噪比为90 dB,提供两个连接CD音频输出接口。

上图为AC101LKQT提供100Mbps以太网的PHY功能。使用这种内置网卡芯片的主板较少,一般这种内置网卡芯片出现在Intel原厂主板上。

上图为主板集成的SCSI设备控制芯片。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的意义是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公布的接口标准。SCSI最初的定义是通用并行的SCSI总线。SCSI总线自己并不直接和硬盘之类的设备通讯,而是通过控制器来和设备建立联系。一个独立的SCSI总线最多可以支持16个设备。

上图为主板上集成的Raid阵列卡芯片HighPoint372,其为IDE磁盘阵列控制芯片,支持RAID 0、1、0+1、JBOD等容错等级。RAID一般称为磁盘阵列,为高级用户在多硬盘的应用领域中提供更高级的磁盘功能, RAID分几种模式,一般它提供更安全的资料备份功能与更快的磁盘访问性能。

上图为EPOX 4BDA2+主板上所附加的Debug灯,当系统启动有故障并不能完成引导的时候,通过查找Debug灯上显示信息,就可以大致了解到底硬件系统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
九、后部I/O接口:

上图为音频接口,符合PC99颜色规格,采用彩色接口,非常容易辨别,其中绿色接口为Speaker接口,红色为Mic接口,而蓝色接口为Line-in音频输入接口。

图中为主板集成网卡的接口。网卡下面是通用的USB1.1/2.0接口。目前USB接口标准有两个,分别为USB1.1和SUB2.0,他们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传输速率的不同,USB2.0是最新的USB设备规范,理论上来说,能达到480Mb/s的传输率。而USB1.1的理论传输率仅为12Mb/s。USB设备接口是向下兼容的,这样,支持USB2.0设备的USB接口同样也可以支持USB1.1设备。

图中有三个接口,其中为红色长度较长的接口为打印口,另外两个为COM串口。并口:就是平常所说的打印口,其实它并不是只能接打印机和鼠标,它还可以接MODEM,扫描仪等设备。COM端口:一块主板一般带有两个COM串行端口。通常用于连接鼠标及通讯设备(如连接外置式MODEM进行数据通讯)等。

升技的BH7的后部I/O接口比较特别,提供了不常见的SPDIF-out光纤接口以及完整的5.1声道输出接口。PS/2鼠标以及键盘接口。蓝色为PS/2键盘接口,而绿色则为PS/2鼠标接口。

一些整合主板的后部I/O接口,因为要容纳内置显卡的Sub-D接口的位置,所以COM口需要从主板接出,此款主板为华擎P4i45GL主板。

此图中两个(一白一黑)接口为IEEE1394扩展接口,通过IEEE1394扩展卡来增加IEEE1394接口的数量。

这是主板上的USB扩展接口,通常需要USB扩展卡来实现USB设备接口数量的增加。


PC电脑,已经发展了将近40年。可以说PC电脑的形态及模式一直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各个主要PC配件一直都是跟随着PC一起发展。内存自然也不例外,自从从PC中独立出成为一个核心配件后,直到现在内存在PC中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
平常所说的“内存”大都是指“内存条”。那么什么是“内存条”呢?常见的“内存条”又有哪些类型呢?
1、内存条的诞生
当CPU在工作时,需要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上读取数据,但由于硬盘这个“仓库”太大,加上离CPU也很“远”,运输“原料”数据的速度就比较慢,导致CPU的生产效率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便在CPU与外部存储器之间,建了一个“小仓库”—内存。
内存虽然容量不大,一般只有几百MB到几GB,但中转速度非常快,如此一来,当CPU需要数据时,事先可以将部分数据存放在内存中,以解CPU的燃眉之急。由于内存只是一个“中转仓库”,因此它并不能用来长时间存储数据。
2、常见的内存条
过去PC中所用的内存主要有SDRAM、DDR SDRAM,目前主要有DDR2、DDR3等类型。
(1)过去的内存条——SDRAM

SDRAM(Synchronous DRAM)即“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SDRAM内存条的两面都有金手指,是直接插在内存条插槽中的,因此这种结构也叫“双列直插式”,英文名叫“DIMM”。目前绝大部分内存条都采用这种“DIMM”结构。
随着处理器前端总线的不断提高,SDRAM已经无法满足新型处理器的需要了,早已退出了主流市场。
(2)曾经的内存条——DDR SDRAM

DDR SDRAM(简称DDR)是采用了DDR(Double Data Rate SDRAM,双倍数据速度)技术的SDRAM,与普通SDRAM相比,在同一时钟周期内,DDR SDRAM能传输两次数据,而SDRAM只能传输一次数据。
从外形上看DDR内存条与SDRAM相比差别并不大,它们具有同样的长度与同样的引脚距离。只不过DDR内存条有184个引脚,金手指中也只有一个缺口,而SDRAM内存条是168个引脚,并且有两个缺口。
根据DDR内存条的工作频率,它又分为DDR200、DDR266、DDR333、DDR400等多种类型:与SDRAM一样,DDR也是与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不过因为双倍数据传输,因此工作在133MHz频率下的DDR相当于266MHz的SDRAM,于是便用DDR266来表示。
工作频率表示内存所能稳定运行的最大频率,例如PC133标准的SDRAM的工作频率为133MHz,而DDR266 DDR的工作频率为266MHz。对于内存而言,频率越高,其带宽越大。
除了用工作频率来标示DDR内存条之外,有时也用带宽值来标示,例如DDR 266的内存带宽为2100MB/s,所以又用PC2100来标示它,于是DDR333就是PC2700,DDR400就是PC3200了。
内存带宽也叫“数据传输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内存的数据量,通常以GB/s表示。用一个简短的公式来说明内存带宽的计算方法:内存带宽=工作频率×位宽/8×n(时钟脉冲上下沿传输系数,DDR的系数为2)。
(3)普及的内存——DDR2
DDR2是英特尔极力推动的新一代内存,DDR2构建在DDR的基础上,通过增加4位预取机制使得在核心频率不变的条件下将数据带宽提升4倍,为效能提升扫清了障碍。为提高兼容性,DDR2将终结器直接整合于内存颗粒中,这也有效降低了主板的制造成本。此外,DDR2在延迟方面的机制也有所改变,增加了AL附加延迟的概念,这不可避免导致DDR2延迟时间增加。
高频率、高带宽是DDR2最大的优点,它将有DDR2-400、DDR2-533、DDR2-667和DDR2-800等规范,最高带宽分别达到3.2GB/s、4.2GB/s、5.3GB/s和6.4GB/s,比DDR内存有大幅度提升,但它们的核心频率仍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使得产品可在更低的电压下运作(DDR工作在2.5V下,DDR2仅需要1.8V工作电压)、功耗也比DDR有了明显的降低。不过,DDR2的延迟周期反而比DDR长,后者的CL延迟一般是2、2.5和3个周期,而DDR2一般为3、4和5个周期,再加上AL附加延迟(附加延迟为0~4个周期),使得DDR2读数据的延迟时间比DDR大幅增加——显然,在带宽相同的情况下,DDR2的实际性能反而不如DDR。
各个版本的DDR-DDR2效能对比
内存类型
标准名称
数据频率
核心频率
最高带宽
PC100
SDRAM PC100
100MHz
100MHz
800 MB/s
PC133
SDRAM PC133
133MHz
133MHz
1.06 GB/s
DDR266
PC2100
266MHz
133 MHz
2.1 GB/s
DDR333
PC2700
333 MHz
166 MHz
2.7 GB/s
DDR400
PC3200
400 MHz
200 MHz
3.2 GB/s
DDR2-400
PC2-3200
400 MHz
100 MHz
3.2 GB/s
DDR2-533
PC2-4300
533 MHz
133 MHz
4.2 GB/s
DDR2-667
PC2-5300
667 MHz
166 MHz
5.3 GB/s
DDR2-800
PC2-6400
800 MHz
200 MHz
6.4 GB/s
(4)流行的内存——DDR3
从第一代SIMM 内存开始,到发展时代的EDO DRAM内存,辉煌的SDRAM 内存,再到如日中天的SDRAM后续派系产品DDR、DDR2,内存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初级电脑用户可能都会知道,内存的升级换代就是简单的加法关系,DDR2内存的下一代继任者就是DDR3,之后则是DDR4……
电脑配件不断地重复着升级换代的规律,当主流产品服役一定的周期后,下一代产品必将扮演着未来接班人的角色,不断地为PC注入新鲜血液,让PC保持着强劲的活力作为人类最亲密的计算及娱乐工具。DDR3内存与其说是为了满足PC硬件系统中CPU对内存带宽的要求,不如说是为了业界更新换代的自然规律而生。DDR3内存的特点——提升带宽是DDR3内存的核心使命。
DDR1
DDR2
DDR3
电压 VDD/VDDQ
2.5V/2.5V
1.8V/1.8V
1.5V/1.5V
(+/-0.1)
(+/-0.075)
I/O接口
SSTL_25
SSTL_18
SSTL_15
数据传输率(Mbps)
200~400
400~800
800~2000
容量标准
64M~1G
256M~4G
512M~8G
Memory Latency(ns)
15~20
10~20
10~15
CL值
1.5/2/2.5/3
3/4/5/6
5/6/7/8
预取设计(Bit)
2
4
8
逻辑Bank数量
2/4
4/8
8/16
突发长度
2/4/8
4/8
8
封装
TSOP
FBGA
FBGA
引脚标准
184Pin DIMM
240Pin DIMM
240Pin DIMM
(5)首批上市的DDR3内存拥有哪些规格
● 频率从1066MHz起跑
目前内存厂商规划中生产的型号包括了DDR3 800/1066MHz/1333/1600/2000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DDR3 1066MHz频率与1333MHz频率这两种型号的市场需求量是相对较大的,而其良率方面也正在不断地提升,在性能上虽然没能大幅度抛离DDR2,但是拥有DDR3新一代内存的称号足以让其成为取代DDR2的有力武器。
● 1GB容量成为主流
而在容量方面,由于2007年上半年内存芯片价格体系整体下调过快,在容量方面目前主流型号已经是1G,所以更多的内存厂商把DDR3内存的起跑容量定为1GB,当然512MB容量的型号也会上市,但肯定不会是主流型号,因为DDR3内存要在国内流行的话,至少也要推进至2008年,那时候1GB容量已经是基本要求,大规模生产512MB容量内存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而在单条2G容量内存方面,由于Intel与AMD的下一代平台依然是支持目前流行的双通道内存方案,所以单条2G*2(总容量4G)容量内存方案乐观估计也要到2009年才有望开始流行,由于操作系统方面的限制,32位操作系统没法识别4G容量内存,所以内存厂商生产DDR3内存的主力型号不会出现在2G容量身上,除非内存的供需关系真的完全倾斜令到2G容量内存跌破用户心理线,否则2G容量内存不会得到内存厂商的青睐。
● DDR3主板已经发售
其实DDR3内存流行的决定性因素是主流主板的支持情况,只有当主流的主板都支持DDR3内存时,DDR3内存才能形成销售规模,其价格自然也慢慢地进入主流消费层次。当然,对于DDR3这种潮流的IT产品,最热衷推崇的还是业界大哥Intel,目前发布的下一代主板芯片组X38、P35、G33均支持DDR3内存。





(6)内存的封装
目前内存的封装方式主要有TSOP、BGA、CSP等三种,封装方式也影响着内存条的性能优劣。

TSOP封装:TOSP(Thin Small Outline Package,薄型小尺寸封装)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在封装芯片的周围做出很多引脚。TSOP封装操作方便,可靠性比较高,是目前的主流封装方式。

BGA封装:BGA叫做“球栅阵列封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芯片的引脚数目增多了,组装成品率提高了。采用BGA封装可以使内存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内存容量提高两到三倍,与TSOP相比,它具有更小的体积、更好的散热性能和电性能。

CSP封装:CSP(Chip Scale Package,芯片级封装)作为新一代封装方式,其性能又有了很大的提高。CSP封装不但体积小,同时也更薄,更能提高内存芯片长时间运行的可靠性,芯片速度也随之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目前该封装方式主要用于高频DDR内存。
二十九、克隆软件Ghost使用简介
一、什么是Ghost?
Ghost(幽灵)软件是美国赛门铁克公司(Symantec)推出的一款出色的硬盘备份还原工具,可以实现FAT16、FAT32、NTFS、OS2等多种硬盘分区格式的分区及硬盘的备份还原。俗称克隆软件。
1、特点:既然称之为克隆软件,说明其Ghost的备份还原是以硬盘的扇区为单位进行的,也就是说可以将一个硬盘上的物理信息完整复制,而不仅仅是数据的简单复制;克隆人只能克隆躯体,但这个Ghost却能克隆系统中所有的东东,包括声音动画图像,连磁盘碎片都可以帮用户复制,比克隆人还厉害哟。Ghost支持将分区或硬盘直接备份到一个扩展名为.gho的文件里(赛门铁克把这种文件称为镜像文件),也支持直接备份到另一个分区或硬盘里。
2、运行ghos首先出现的是关于界面,如图1:

图1
按任意键进入ghost操作界面,出现ghost菜单,主菜单共有4项,从下至上分别为Quit(退出)、Options(选项)、Peer to Peer(点对对,主要用于网络中)、Local(本地)。一般情况下只用到Local菜单项,其下有三个子项:Disk(硬盘备份与还原)、Partition(磁盘分区备份与还原)、Check(硬盘检测),前两项功能是用得最多的,下面的操作讲解就是围绕这两项展开的。
3、由于Ghost在备份还原是按扇区来进行复制,所以在操作时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把目标盘(分区)弄错了,要不将目标盘(分区)的数据全部抹掉就很惨的……根本没有多少恢复的机会,所以一定要认真、细心!但用户也不要太紧张,其实Ghost的使用很简单,弄懂那几个单词的意思用户就会理解它的用法,加上认真的态度,用户一定可以掌握它的!
二、 分区备份
预备知识:认识单词
Disk:不用我说用户也知道,磁盘的意思;
Partition:即分区,在操作系统里,每个硬盘盘符(C盘以后)对应着一个分区;
Image:镜像,镜像是Ghost的一种存放硬盘或分区内容的文件格式,扩展名为.gho;
To:到,在ghost里,简单理解to即为“备份到”的意思;
From:从,在ghost里,简单理解from即为“从……还原”的意思。
(一) Partition菜单简介
其下有三个子菜单:
To Partition:将一个分区(称源分区)直接复制到另一个分区(目标分区),注意操作时,目标分区空间不能小于源分区;
To Image:将一个分区备份为一个镜像文件,注意存放镜像文件的分区不能比源分区小,最好是比源分区大;
From Image:从镜像文件中恢复分区(将备份的分区还原)。
(二) 分区镜像文件的制作
1、 运行ghost后,用光标方向键将光标从“Local”经“Disk”、“Partition”移动到“To Image”菜单项上,如图2,然后按回车。

图2
2、 出现选择本地硬盘窗口,如图3,再按回车键。

图3
3、 出现选择源分区窗口(源分区就是用户要把它制作成镜像文件的那个分区),如图4:

图4
用上下光标键将蓝色光条定位到要制作镜像文件的分区上,按回车键确认要选择的源分区,再按一下Tab键将光标定位到OK键上(此时OK键变为白色),如图5,再按回车键。

图5
4、 进入镜像文件存储目录,默认存储目录是ghost文件所在的目录,在File name处输入镜像文件的文件名,也可带路径输入文件名(此时要保证输入的路径是存在的,否则会提示非法路径),如输入D:\sysbak\cwinXP,表示将镜像文件cwinXP.gho保存到D:\sysbak目录下,如图6,输好文件名后,再回车。

图6
5、 接着出现“是否要压缩镜像文件”窗口,如图7,有“No(不压缩)、Fast(快速压缩)、High(高压缩比压缩)”,压缩比越低,保存速度越快。一般选Fast即可,用向右光标方向键移动到Fast上,回车确定;

图7
6、 接着又出现一个提示窗口,如图8所示,用光标方向键移动到“Yes”上,回车确定。

图8
7、 Ghost开始制作镜像文件,如图9所示:

图9
8、 建立镜像文件成功后,会出现提示创建成功窗口,如图10:

图10
回车即可回到Ghost界面;
9、 再按Q键,回车后即可退出ghost。
至此,分区镜像文件制作完毕!
三、 从镜像文件还原分区
制作好镜像文件,就可以在系统崩溃后还原,这样又能恢复到制作镜像文件时的系统状态。下面介绍镜像文件的还原。
(一)在DOS状态下,进入Ghost所在目录,输入Ghost回车,即可运行Ghost。
(二)出现Ghost主菜单后,用光标方向键移动到菜单“Local-Partition-From Image”,如图11所示,然后回车。

图11
(三)出现“镜像文件还原位置窗口”,如图12所示,在File name处输入镜像文件的完整路径及文件名(用户也可以用光标方向键配合Tab键分别选择镜像文件所在路径、输入文件名,但比较麻烦),如d:\sysbak\cwinXP.gho,再回车。

图12
(四)出现从镜像文件中选择源分区窗口,直接回车。
(五)又出现选择本地硬盘窗口,如图13所示,再回车。

图13
(六)出现选择从硬盘选择目标分区窗口,用光标键选择目标分区(即要还原到哪个分区),回车。
(七)出现提问窗口,如图14所示,选Yes回车确定,ghost开始还原分区信息。

图14
(八)很快就还原完毕,出现还原完毕窗口,如图15所示,选Reset Computer回车重启电脑。

图15
现在就完成了分区的恢复。
注意:选择目标分区时一定要注意选对,否则,后果是目标分区原来的数据将全部消失……
四、 硬盘的备份及还原
Ghost的Disk菜单下的子菜单项可以实现硬盘到硬盘的直接对拷(Disk-To Disk)、硬盘到镜像文件(Disk-To Image)、从镜像文件还原硬盘内容(Disk-From Image)。
在多台电脑的配置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先在一台电脑上安装好操作系统及软件,然后用ghost的硬盘对拷功能将系统完整地“复制”一份到其它电脑,这样装操作系统可比传统方法快多了哦。
Ghost的Disk菜单各项使用与Partition大同小异,而且使用也不是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五、 Ghost使用方案
1、最佳方案:完成操作系统及各种驱动的安装后,将常用的软件(如杀毒、媒体播放软件、office办公软件等)安装到系统所在盘,接着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各种升级补丁,然后优化系统,最后用户就可以用启动盘启动到Dos下做系统盘的克隆备份了,注意备份盘的大小不能小于系统盘!
2、如果用户因疏忽,在装好系统一段间后才想起要克隆备份,那也没关系,备份前用户最好先将系统盘里的垃圾文件清除,注册表里的垃圾信息清除(推荐用Windows优化大师),然后整理系统盘磁盘碎片,整理完成后到Dos下进行克隆备份。
3、什么情况下该恢复克隆备份?
当用户感觉系统运行缓慢时(此时多半是由于经常安装卸载软件,残留或误删了一些文件,导致系统紊乱)、系统崩溃时、中了比较难杀除的病毒时,用户就要进行克隆还原了!有时如果长时间没整理磁盘碎片,用户又不想花上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整理时,用户也可以直接恢复克隆备份,这样比单纯整理磁盘碎片效果要好得多!
4、最后强调:在备份还原时一定要注意选对目标硬盘或分区!有时称源硬盘为“母盘”,切记:在克隆时一定要弄清楚谁是“母盘”,否则将产生大错。
当然,作为练习,确信两个硬盘上无重要数据,产生上面的错误也不太要紧,记住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原因,下不为例。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