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红高粱酒楼官网:中国学者眼中的西方社会(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1:38:09

中国学者眼中的西方社会(上)


http://www.hnby.com.cn 大河文摘报 11 欧风美雨 2005年04月21日

  ■缺点还是优点?中国人常把谦让、容忍、儒家的中庸之道当成是美德。美国人则把谦让、容忍看成是信心不足,无所作为,甚至是无能的表现。
  在谋职时,美国人常说:离开我不行;中国人往往谦虚地说:我不行。但在美国,老板并不认为你是谦虚,真的以为你不行,因为他们缺乏谦虚的思维方式。多少华人因此而痛失就业机会。
  一位在美国银行工作的华人,大家公认他的工作出色,鼓励他向老板要求提职,当他羞羞答答地向老板提出时,老板惊愕地说:为什么你不早说,不知道你有这种要求。
  美国人对自己毫无把握的事,常说TRY(试试),也不说“我不行”。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老板给自己涨工资、提职务。
  美国《时代杂志》对17个东西方国家的多名人士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对美国人因“颇有微词”而采取“敬而远之”态度的外国人不在少数。该杂志根据接受调查批评的集中程度,依次列出了“美国人的9大缺点”,最后又请一些美国人对此作番点评。有趣的是,这“9大缺点”在一些美国人眼中却几乎成了“9大优点”。
  ●51%的被访者认为:美国人盛气凌人。
  美国人解释:其实有点“盛气凌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盛气凌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充满自信,而这份自信又是需要强大的国力作“后盾”的。
  ●48%的被访者认为:美国人总以为美国才是最好的。
  美国人解释:这可是爱国心使然。要知道,许多穷国、弱国的公民也往往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46%的被访者认为:美国人咄咄逼人。
  美国人解释:咄咄逼人体现了他们民族的一种极其宝贵的战斗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伟大的美利坚。
  ●42%的被访者认为:美国人不看重历史。
  美国人解释:比起中国、埃及、印度、希腊等世界文明古国,甚至英国和法国,美国确实年轻了些,也没有值得自豪的悠久历史。然而正因为年轻,才更充满了活力和朝气;正因为年轻,往往更乐于向前面看,而不是老往后面看。
  ●41%的被访者认为:美国人不学外语。
  美国人解释:因为学外语没有多大用处。他们既不热衷于学法语、德语,也不想浪费很多的时间来“攻读”更难学的汉语、日语,甚至也“懒得”去跟大洋彼岸的英国兄弟学“标准英语”。美国人更愿意把其他民族花在学外语上的时间用在创新或干实事上。
  ●40%的被访者认为:美国人数学不行。
  美国人解释:一点没错。既然如今人人都拥有了袖珍计算器,那么这类“伤脑筋”的事就完全应该靠机器来办。
  ●39%的被访者认为:美国人“科盲”多。
  美国人解释:美国人并不看重记忆、吸收那些早已被确认为“真理”的公式、条文,他们对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可能更感兴趣。这也许是为何他们在知识竞赛中成绩常常很差,但又能走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前列的原因之一。
  ●38%的被访者认为:美国人总爱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
  美国人解释:“大声喧哗”正说明了乐观、开朗,说明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故有心理学者估算:美国人的心理年龄平均要比英国人年轻8岁。
  ●36%的被访者认为:美国人不知道节俭。
  美国人解释:这可能是“及时行乐”思想作怪,也可能是一种出于“务实的考虑”。
  ■小事也较真当年亚里士多德对罗马士兵说:先不要杀我,等我把这道题算完。普通人肯定会认为他很傻,马上要死了还算什么题呀!但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科学也发展不到今天的样子。
  德国人这种小事也较真的性格时常表现出来,有时容易给初来乍到的外国人留下多管闲事的印象。一位初到德国的中国人说:“一次,开车去外地办事,转了半天也找不到停车的地方,因急着办事,便找了一处较偏僻、认为不会妨碍别人的地方停下来。刚锁上车门,一位德国老太太正巧迎面走来,认真地告诉我们说此处不能停车,跟她怎么解释也无济于事,她非得站在那里,看着车开走才离开。我们只好重新开车找停车位,足足转了十几分钟。”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中国学生向一位美国教授借一个软件用,那位教授拒绝了,他说这是有版权的,你必须自己去买。那位学生很气愤:我给他干了那么多活,借他的一个软件用都不行,版权又不是他的。这位留学生的系里要选个代表参加一个会议,他们竟然用电子邮件公开推举,甚至有的人说不同意选谁,应该选谁,这不太得罪人了吗?
  系里有个寄信的地方,不用贴邮票,这位留学生刚去时不知道规矩,要将一封已经贴上邮票的信放到寄公信的地方让他们给捎出去,但两个教授竟然一起严肃地说:“NO!”其中一个教授用自己的车把这位留学生带到邮局,把信放到了邮筒里。这事让那位留学生害臊了好几天。
  下面是一位华人讲述的在英国配眼镜的故事。他说:有一次,我准备配一隐形眼镜。我进了一家门面装潢还算漂亮的店。老板马上迎了上来,满面堆笑:“欢迎光临。先生想要一副什么样的眼镜?”“我想配一副普通的450度的隐形眼镜。”
  “好的,好的,请你出示你的适戴证明,我将根据证明为你选好令你满意的隐形眼镜。”
  “什么适戴证明?”我被弄糊涂了,“配眼镜还要证明?”
  老板仍满面笑容地说:“先生,我们不得向没有医院检查和没有医院开的适戴证明的人出售隐形眼镜,所以你要购买隐形眼镜必须得有医院开出的适戴证明。”
  后来我又进了五六家眼镜店,结果都一样,要医院的证明!我走遍了英伦三岛40多个城镇,苏格兰的乡间小镇,见到眼镜店就进,但皆因没有医院的证明,始终配不到眼镜。
  虽然是小事,但可以看出英国人做人做事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
  ■掏钱“买苦吃”
  到一个贫穷的国家过一段艰苦的生活,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了解。这是荷兰的一项被称为“大学生发展”的活动。
  在荷兰,每年都有一批大学生万里迢迢到秘鲁投入这项发展活动“接受锻炼”。这项活动的宗旨既不是出国旅游,也不是为了找工作挣钱,而是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一切费用均由自己出,是名副其实的自己掏钱“买苦吃”。
  澳大利亚属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要吃大亏。
  “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这是一位澳大利亚邻居见一个华人把孩子包裹得像一个“棉花团”时所说的话。事实的确如此,就是在最冷的月份,也很少见哪一位澳大利亚人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深蓝色的绒衣,便无事一般地行进在寒风之中。而一旦太阳出来,便又将绒衣除去,只穿短衣、短裤或短裙。
  澳洲人酷爱勇敢者的运动———冲浪,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父母都常带孩子去海滩,小孩子褪尽“束缚”,光着脚丫自由玩沙、玩水;稍大一点的孩子跟着父母下海冲浪,呛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父母最多也只是为其拍拍背,鼓励孩子再次下海去搏击风浪。一位华人某日到海滩散步,在远处看见一个孩子冲浪时摔了跟头,便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救人!”而正在近处的孩子的父母却不慌不忙:“那是浅水……等他自己爬起来!”
  说到吃,也有故意“穷”孩子的成分。澳洲的中学和小学中午不放学,午餐可以在学校餐厅购买(也只有汉堡包之类的粗糙食物出售),也可以自带,但自带的占了大多数,一般是一瓶可乐加一个汉堡包和一个水果。孩子们出外旅游,如需就餐,也不过是光顾既便宜又实惠的“麦当劳”。如果仅从孩子们所带的食物上来判断,你怎么也判断不出其家境贫富。
  澳洲人是“为未来着想”———孩子们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摘自《西方人的智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1月版健修/编】
  
  

责任编辑:admin